美国历史简介
① 介绍一下美国历史
在1620年,102名在英国本土受迫害的清教徒在与一家移民北美的公司签订了合同后,9月23日在一个叫布莱斯顿的牧师带领下,乘着"五月花"号帆船起航 66天后来到了北美大陆,这就是来北美最早的移民者,之前 在北美只有印第安土著.
美国的独立战争时在1775--1781年,要说建国那就应该算是在美国第一任总统乔治.华盛顿就职总统的那天算起了,也就是1789年4月16日.早在1787年,联邦各州就在费城召开制宪会议,1788年11月美国联邦宪法诞生.
至于美国这个词嘛 就应该是在那个时候诞生的吧.
独立战争之前,这块地方叫 英属北美殖民地 当然也没有现在的美国这么大 也就是东部的几个州 后来越来越大,到了18世纪中叶才形成了--美利坚民族 的意识.
所以说美国最早就是 英国人和印第安人 后来有了黑人 在后来有了汉人 还后来 就哪的人都有了 哈哈.
我就说这么多了 还算比较简练吧.
② 美国历史详细介绍
美国原为印第安人的聚居地,15世纪末,西班牙、荷兰、法国、英国等相继移民至此。 18世纪前,英国在美国大西洋沿岸建立了13个英属北美殖民地。1775年,爆发了美国人民反抗大英帝国殖民统治的独立战争。
1776年7月4日,在费城召开了第二次大陆会议,由乔治·华盛顿任大陆军总司令,发表《独立宣言》,宣布美利坚合众国正式成立。1783年独立战争结束,英国承认13个殖民地独立。1787年通过美国宪法,成立联邦制国家。
1861年~1865年,美国爆发了南北战争。亚伯拉罕·林肯领导北方的自由州战胜了南方的蓄奴州。美国从此结束了“半奴隶半自由的状态”,开始全面实行自由资本主义,走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1803年~1959年间,通过购买和战争的手段,领土不断扩张。
美国是一个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在两次世界大战中,美国和其他盟国取得胜利,经历数十年的冷战,在苏联解体后,成为目前唯一的超级大国,在经济、文化、工业等领域都处于全世界的领先地位。
早期文明:
在四万多年前,印第安人的祖先经由亚洲到达北美洲,再到中美洲和南美洲;当哥伦布到达他认为的新大陆时,居住在美洲的印第安人,约有3000万。而居住在今天美国、加拿大地区的印第安人约有150万人;这些土著人种的构成,无论从遗传、语言、社会等方面来看,都有很大的差异。
据估计,15世纪时在格兰德河以北至少存在着400种互不关联、各具特色的文化形态,有着多种多样的人体类型和语系。
大约一万年前,又有另一批亚洲人,移居到北美北部,即后来的爱斯基摩人。而最早到美洲的白种人大概是维京人,有人认为他们在1000年前曾到过北美东海岸。
③ 谁能写美国历史简介(英文版)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is a country of the western hemisphere, comprising fifty states and several territories. Forty-eight contiguous states lie in central North America between the Pacific and Atlantic Oceans, bound on land by Canada to the north and Mexico to the south; Alaska is in the northwest of the continent with Canada to its east, and Hawaii is in the mid-Pacific. The United States is a federal constitutional republic; Washington, its capital, is coextensive with the District of Columbia (D.C.), the federal capital district.
At over 3.7 million square miles (over 9.6 million km
④ 美国历史最详细的介绍
殖民时期以前(1607以前)
在两万多年前,有一批来自亚洲的流浪者,经由北美到中南美洲,这些人就是印第安人的祖先。当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时,居住在美洲的印第安人, 约有2,000万,其中有大约100万人住在现在的加拿大和美国中北部, 其余绝大部分住在现在的墨西哥和美国南部。 大约1万年前,又有另一批亚洲人, 移居到北美北部,这是后来的爱斯基摩人。而最早到美洲的白种人大概是维京人,他们是一群喜好冒险的捕渔人,有人认为他们在1,000年前曾到过北美东海岸。
殖民时期(1607-1753)
1607年,一个约一百人的殖民团体, 在乞沙比克海滩建立了詹姆士镇,这是英国在北美所建的第一个永久性殖民地, 在以后150年中,陆续涌来了许多的殖民者,定居于沿岸地区,其中大部分来自英国,也有一部分来自法国、德国、荷兰、爱尔兰和其他国家。18世纪中叶,13个英国殖民地逐渐形成, 他们在英国的最高主权下有各自的政府和议会。这13个殖民区因气候和地理环境的差异,造成了各地经济形态、政治制度与观念上的差别。
独立运动(1754-1783)
18世纪中叶,英国在美洲的殖民地与英国之间,已有了裂痕。殖民地的扩张,使他们产生某种自觉,自觉到英国的迫害,而萌生独立的念头。
1773年,波士顿倾茶事件,反倾销。1774年,来自13州的代表聚集在费城,召开所谓第一次大陆会议,希望能寻出一条合理的途径,与英国和平解决问题。然而英王却坚持殖民地必须无条件臣服于英王,并接受处分。1775年,在马萨诸塞州莱克星顿点燃战火;1776年5月,在费城召开第二次大陆会议,坚定了战争与独立的决心,并发表著名的《独立宣言》,提出充分的理由来打这场仗。1777年10月,萨拉托加大捷,扭转了独立战争初期的不利的态势。此役使美国人民信心大增,并得到了国际上的支援。1778年2月法美签订军事同盟条约,法国正式承认美国。法国、西班牙、荷兰相继参战。1781年,约克城战役大捷,美军赢得决定性的胜利。约克敦战役后,除了海上尚有几次交战和陆上的零星战斗外,北美大陆战事已基本停止。1782年11月30日,英美签署《巴黎和约》草案,1783年9月3日,英国正式承认美国独立。
组成新政府(1784-1819)
革命的成功,使美国人民有了以立法形式表达他们政治观念的机会。1787年,在费城举行联邦会议,会中华盛顿被推为主席,他们采取一项原则,即中央的权力是一般性的,但必须有审慎的规定和说明,同时,他们也接受一项事实,那就是全国性政府必须有税收、铸造货币、调整商业、宣战及缔结条约的权力。此外,为了防止中央权力过大,而采取孟德斯鸠的均权政治学说,即政府中设置三个平等合作与制衡的部门,即立法、行政、司法三种权力相互调和,制衡而不使任何一权占控制地位。
向西扩张(1820-1849)
19世纪初期,数以千计的人,越过阿帕拉契山,向西移动。有些开拓者,移居到美国的边界,甚至深入属于墨西哥的领地、以及介于阿拉斯加与加利福尼亚的俄勒冈。开拓者勇敢、勤奋地向西寻求更好的生活。
南北战争(1850-1869)
引起南北战争的原因,不单是经济上、政治上、军事上的问题,还包括了思想上的冲突。内战暴露了美国的弱点。对这个国家的存在,作了一番考验。经过了这次考验, 美国才步向一个中央集权化之现代国家的坦途。南北之间,为奴隶问题而起争执,南方在全国政治上的主要方针,就在保护和扩大“棉花与奴隶”制度所代表的利益;而北部各州,主要是制造业、商业和金融的中心,这些生产无需依赖奴隶,这种经济上和政治上的冲突都是由来已久的。1860年代初期,11个南方的州脱离联邦,另组政府,北方则表示,为了统一将不惜付出任何代价。1861年,内战爆发了,这场美国人面对面的流血战,打了四年,南方遭到严重的破坏,而且留下深深的伤痕。1865年,北方战胜了,这项胜利不但显示美国恢复统一,而且从此全国各地不再施行奴隶制度。
工业化与改革(1870-1929)
19世纪初期,美国开始工业化,而内战之后则步入成熟阶段。在从内战至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不到50年时间内,美国从一个农村化的共和国变成了城市化的国家。机器代替了手工,产品大量增加。全国性的铁道网,增进了货品流通。应大众的需要,许多新发明应市了。银行业提供贷款,促成工商业经营的扩大。故从1890到1917年的近30年间被称为所谓“进步时期”。1914年,世界大战爆发;1917年,美国被卷入大战漩涡中,并且在世界上尝试扮演新的角色。
1930年开始的经济大萧条,影响的不只是美国,世界各国都受到它的打击,经济大恐慌,使上百万的工人失业,大批的农人被迫放弃耕地,工厂商店关门,银行倒闭,一片萧条。1932年,罗斯福当选总统。他主张政府应拿出行动来结束经济大萧条,新政府虽然解决了许多的困难,但美国的经济还是要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才苏醒起来。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随着轴心国的战败、英法实力的衰退,美国和苏联成为了超级大国,世界被分成了东西方两大阵营。美苏及其各自阵营分别在军事、政治、经济、宣传各方面加紧准备,一如战时。这种状态,被称为“冷战”。
1976年,美国建国200周年,全国举行各项庆祝活动。美国在冷战中最终拖垮了苏联,1991年,随着苏联的解体,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世界两大阵营之间意识形态的壁垒也被打破了。在日新月异的人类发展史中,美国将展开新的一页。
⑤ 谁能写美国历史简介(英文版)
美国历史介绍(中英双语):
美国 [United States]正式名称美利坚合众国。
北美洲联邦共和国。领土包括美洲大陆中纬度地区48个连成一片的州、北美洲西北端的阿拉斯加州,以及太平洋中部的岛州夏威夷。面积:(包括五大湖)9,529,063平方千米。人口:约286,067,000(2001)。首都:华盛顿特区。人口包括白人、非洲裔美国人、西班牙裔美国人、亚洲人、太平洋岛民、美洲印第安人(美洲土著)、爱斯基摩人及阿留申人。语言:英语(主要语言)、西班牙语。宗教:新教、天主教、犹太教和伊斯兰教。货币:美元。地形由山脉、平原、低地和沙漠构成。山脉包括阿巴拉契亚山脉、欧扎克山、落基山脉、喀斯喀特山脉和内华达山脉。最低点是加利福尼亚州的死谷。最高点是阿拉斯加山脉的麦金利山,而在美国本土,最高点则是惠特尼山。主要河流是密西西比河系、科罗拉多河、哥伦比亚河和格兰德河。五大湖、大盐湖和奥基乔比湖为几个最大的湖。美国是世界某些矿产的主要生产国,包括铜、银、锌、金、煤、石油和天然气;也是食品的主要输出国。制造业包括钢铁产品、化学制品、电子产品和纺织品。其他重要行业为旅游业、奶制品业、畜牧业、渔业和木材加工业。美国是两院制共和国。总统为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数千年以前已有一些美洲印第安人定居在这块领土,他们可能是来自亚洲。16世纪欧洲人来此探险和定居,开始取代印第安人。第一个欧洲人永久居民点是由西班牙人于1565年在佛罗里达州建立的圣奥古斯丁,后来英国人在弗吉尼亚州詹姆斯敦(1607)、马萨诸塞州普里茅斯(1620)、马里兰州(1634)和宾夕法尼亚州(1681)建立定居点。在卡罗来纳被授予英国贵族一年后,1664年英国人从荷兰人手中夺走纽约、新泽西和德拉瓦。英国人于1763年击败法国人(参阅法英北美殖民地争夺战[French and Indian War]),在政治上控制了13个殖民地。英国殖民政策引起的政治动乱,以美国独立战争(1775~1783)和《独立宣言》(1776)而告结束。美国在《邦联条例》(1781)下首次组织起来,终于通过宪法(1787)成为联邦共和国。随后确认了西至密西西比河的美国疆界,但并不包括西班牙的属地佛罗里达。通过1803年的路易斯安那购地,美国从法国人手中购得的土地使美国领土几乎增加一倍。美国在1812年战争中与英国开战,1819年从西班牙人手中夺得佛罗里达。1830年通过立法手段将美洲印第安人迁移到密西西比河以西的土地。19世纪中叶开始向西部扩张,特别是1848年在加利福尼亚州发现金矿以后(参阅淘金热[gold rush])。美国在墨西哥战争(1846~1848)中取得的胜利,使后来的7个州(包括加利福尼亚和得克萨斯)的部分或全部领土并入美国。1846年美国与英国签订条约确立其西北部疆界,在1853年加兹登购地中又获得亚利桑那州南部的土地。后来南方蓄奴的种植园经济和北方自由的工业与农业经济之间存在的矛盾冲突使美国分裂,爆发了南北战争(1861~1865,参阅美国南北战争[American Civil War])。第十三条宪法修正案废除了奴隶制。重建时期(1865~1877)以后,美国经历了快速发展、都市化、工业开发和欧洲移民。1877年美国准许把印第安人保留地的土地分给个别部落成员,致使大片土地落入白人手中。到19世纪末,美国的外贸得到发展并获得海外领土,包括阿拉斯加、中途岛、夏威夷群岛、菲律宾群岛、波多黎各、关岛、威克岛、美属萨摩亚、巴拿马运河区和维尔京群岛。1917~1918年美国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1920年给予妇女选举权;1924年给予美洲印第安人公民权。1929年的股市崩溃导致大萧条。日本人偷袭珍珠港(1941-12-07)之后美国加入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国在日本广岛投下第一颗原子弹(1945-08-06),在长崎投下第二颗原子弹(1945-08-09),导致这场战争结束,并使美国成为西方世界的领袖。美国参与了欧洲和日本的战后重建工作,但却陷入与苏联长达40年的冷战对抗。美国参加了朝鲜战争。1952年给予波多黎各自治地位。1954年宣布在美国学校中实行的种族隔离违反了美国宪法。1959年阿拉斯加和夏威夷成为美国的两个州。1964年国会通过《民权法》,并授权全面干预越南战争。20世纪60年代中至末期美国国内各地发生骚乱,包括种族暴乱和反战示威。1969年美国完成首次人类登陆月球。1973年美军全部撤出越南。在波斯湾战争(1991)中,美国领导联军攻打伊拉克。1992年派兵到索马里救援饥民。1995年和1999年加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空袭前南斯拉夫的塞尔维亚军队。1998年W.J.克林顿总统成为第二个要被美国众议院弹劾的总统;1999年他被参议院宣布无罪。1999年巴拿马运河的管理移交给了巴拿马。2000年G.W.布什成为1888年以来尽管获得的选票略低于对手A.戈尔,但仍被总统选举团选为总统的第一人。2001年9月11日恐怖分子的攻击摧毁了世界贸易中心和五角大楼的部分建筑以后,美国以藏匿并拒绝引渡此次恐怖活动的策划嫌疑本·拉登为由,派兵向阿富汗的塔利班政府发动进攻。
United States
officially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Federal republic, North America.
It comprises 48 contiguous states occupying the mid-continent, Alaska at the northwestern extreme of North America, and the island state of Hawaii in the mid-Pacific Ocean. Area, including the U.S. share of the Great Lakes: 3,675,031 sq mi (9,518,287 sq km). Population (2002 est.): 287,602,000. Capital: Washington, D.C. The population includes people of European and Middle Eastern ancestry, African Americans, Hispanics, Asians, Pacific Islanders, American Indians (Native Americans), and Alaska Natives. Languages: English (predominant), Spanish. Religions: Protestantism, Roman Catholicism, Judaism, Islam. Currency: U.S. dollar. The country's regions encompass mountains, plains, lowlands, and deserts. Mountain ranges include the Appalachians, Ozarks, Rockies, Cascades, and Sierra Nevada. The lowest point is Death Valley, Calif. The highest point is Alaska's Mount McKinley; within the coterminous U.S. it is Mount Whitney, Calif. Chief rivers are the Mississippi system, the Colorado, the Columbia, and the Rio Grande. The Great Lakes, the Great Salt Lake, and Lake Okeechobee are the largest lakes. The U.S. is among the world's leading procers of several minerals, including copper, silver, zinc, gold, coal, petroleum, and natural gas; it is the chief exporter of food. Its manufactures include iron and steel, chemicals, electronic equipment, and textiles. Other important instries are tourism, dairying, livestock raising, fishing, and lumbering. The U.S. is a republic with two legislative houses; its head of state and government is the president. The territory was originally inhabited for several thousand years by numerous American Indian peoples who had probably emigrated from Asia. European exploration and settlement from the 16th century began displacement of the Indians. The first permanent European settlement, by the Spanish, was at Saint Augustine, Fla., in 1565; the British settled Jamestown, Va. (1607); Plymouth, Mass. (1620); Maryland (1634); and Pennsylvania (1681). The British took New York, New Jersey, and Delaware from the Dutch in 1664, a year after the Carolinas had been granted to British noblemen. The British defeat of the French in 1763 (see French and Indian War) assured British political control over its 13 colonies. Political unrest caused by British colonial policy culminated in the American Revolution (1775–83) and the 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 (1776). The U.S. was first organized under the Articles of Confederation (1781), then finally under the Constitution (1787) as a federal republic. Boundaries extended west to the Mississippi River, excluding Spanish Florida. Land acquired from France by the Louisiana Purchase (1803) nearly doubled the country's territory. The U.S. fought the War of 1812 against the British and acquired Florida from Spain in 1819. In 1830 it legalized removal of American Indians to lands west of the Mississippi River. Settlement expanded into the Far West in the mid-19th century, especially after the discovery of gold in California in 1848 (see gold rush). Victory in the Mexican War (1846–48) brought the territory of seven more future states (including California and Texas) into U.S. hands. The northwestern boundary was established by treaty with Great Britain in 1846. The U.S. acquired southern Arizona by the Gadsden Purchase (1853). It suffered disunity ring the conflict between the slavery-based plantation economy in the South and the free instrial and agricultural economy in the North, culminating in the American Civil War and the abolition of slavery under the 13th Amendment. After Reconstruction (1865–77) the U.S. experienced rapid growth, urbanization, instrial development, and European immigration. In 1877 it authorized allotment of American Indian reservation land to indivial tribesmen, resulting in widespread loss of land to whites. By the end of the 19th century, it had developed foreign trade and acquired outlying territories, including Alaska, Midway Island, the Hawaiian Islands, the Philippines, Puerto Rico, Guam, Wake Island, American Samoa, the Panama Canal Zone, and the Virgin Islands. The U.S. participated in World War I in 1917–18. It granted suffrage to women in 1920 and citizenship to American Indians in 1924. The stock market crash of 1929 led to the Great Depression. The U.S. entered World War II after the Japanese bombing of Pearl Harbor (Dec. 7, 1941). The explosion by the U.S. of an atomic bomb on Hiroshima (Aug. 6, 1945) and another on Nagasaki (Aug. 9, 1945), Japan, brought about Japan's surrender. Thereafter the U.S. was the military and economic leader of the Western world. In the first decade after the war, it aided the reconstruction of Europe and Japan and became embroiled in a rivalry with the Soviet Union known as the Cold War. It participated in the Korean War from 1950 to 1953. In 1952 it granted autonomous commonwealth status to Puerto Rico. Racial segregation in schools was declared unconstitutional in 1954. Alaska and Hawaii were made states in 1959. In 1964 Congress passed the Civil Rights Act and authorized U.S. entry into the Vietnam War. The mid-to late 1960s were marked by widespread civil disorder, including race riots and antiwar demonstrations. The U.S. accomplished the first manned lunar landing in 1969. All U.S. troops were withdrawn from Vietnam in 1973. The U.S. led a coalition of forces against Iraq in the First Persian Gulf War (1991), sent troops to Somalia (1992) to aid starving populations, and participated in NATO air strikes against Serbian forces in the former Yugoslavia in 1995 and 1999. In 1998 Pres. Bill Clinton became only the second president to be impeached by the House of Representatives; he was acquitted by the Senate in 1999. Administration of the Panama Canal was turned over to Panama in 1999. In 2000 George W. Bush became the first person since 1888 to be elected president by the electoral college despite having won fewer popular votes than his opponent, Al Gore. After the September 11 attacks on the U.S. in 2001 destroyed the World Trade Center and part of the Pentagon, the U.S. attacked Afghanistan's Taliban government for harbouring and refusing to extradite the mastermind of the terrorism, Osama bin Laden.
⑥ 想知道美国历史的详细说明
美国历史
美国全称美利坚合众国,国土主要部份位于北美洲
的中央。面积 937.2万平方公里,占世界陆地总面积的
1/20,居世界第 4位。由本土48个州,一个直属区(哥
伦比亚特区)和阿拉斯加、夏威夷两个州组成。人口为
2亿3930万人(1985),其中白人为18820万人,黑人为2850
万人,讲西班牙语人为1760万人(其中60%为墨西哥人)。
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的人种为 360万人,印第安人为 140
万人。宗教信仰以信奉基督教新教各教派和天主教为主,
教徒共 14217万人,新教徒为7870万人,天主教徒为5228
万人,犹太教徒为405万人,其他教徒714万人。通用英
语。首都华盛顿。
英属北美殖民地的建立 北美洲原始居民为印第安
人。16~18世纪,北美洲成为正在进行资本原始积累的
西欧各国争夺殖民的地区。在北美洲,法国人建立了新
法兰西(包括圣劳伦斯流域下游大湖区,密西西比河流
域等处);西班牙人建立了新西班牙(包括墨西哥和美
国西南部的广大地区)。
从1607年到1733年,英国在北美洲大西洋沿岸陆续
建立了13个殖民地。到达殖民地的大多数是西欧贫苦的
劳动人民,也有贵族、地主、资产阶级,以英国人、爱尔兰
人、德意志人和荷兰人最多。移民中有逃避战祸和宗教迫
害者,有自愿和非自愿的“契约奴”以及乞丐、罪犯;还
有从非洲被贩运来美的黑人(见英属北美殖民地)。1607
年,英国建立了第 1个殖民据点——詹姆士城。1620年,
一批清教徒乘“五月花”号船来到北美,建立了普利茅
茨殖民地。
1862年 5月,林肯颁布宅地法,允许耕种西部土地
5年的农民,在缴纳10美元证件费后获得160英亩土地的
使用权。使在西部垦殖的广大农民,站在废奴派一边,孤
立了南部同盟。1863年1月1日,林肯颁布的解放宣言生
效,叛乱各州的黑人奴隶都被视为自由人,允许参军,短
期内即有18.6万名黑人参加联邦军队作战。美国马克思
主义者和广大工人,踊跃参加联邦军队作战。K.马克思
和F.恩格斯的战友J.魏德迈转战密苏里等地,为保卫边
疆各州作出了贡献。欧洲各国工人,尤其是英国工人反
对本国政府对联邦政府进行武装干涉的斗争,有助于联
邦的军事胜利。1864年联邦军队占领佐治亚的亚特兰大,
将南部同盟截成两段,取得了决定的胜利。1865年4月9
日,南部同盟军总司令R.E.李将军投降。南北战争以联
邦胜利宣告结束。4月14日,林肯遇刺,翌日身亡,副总
统A.约翰逊继任总统。约翰逊对南部种植园主推行妥协
政策。1865年11月,密西西比州首先颁布“黑人法典”
对黑人残酷迫害。恐怖组织三 K党于1866年成立,对刚
获得自由的黑人施以私刊。在这种混乱局面下,共和党
激进派占优势的国会提出弹劾总统案(以缺少 1票未通
过),并分别于1865、1868和1870年通过了宪法第13条
修正案(宣布在美国奴隶制不复存在)、第14条修正案
(黑人被承认为美国公民)、第15条修正案(给黑人以
选举权)。1867年3月,国会通过重新建设南部法案,对
南部实行军管。1867~1877年,南部进行民主重建,各
州成立了黑人和白人联合执政的政权,制订了民主的进
步法令,14名黑人当选为众议员,两名黑人当选为参议
员。北部资产阶级保守势力力图和南部种植园主势力妥
协,恢复南部战后初期的旧秩序,以便全力对付全国日
益兴起的工人、农民运动。R.B.海斯就任总统,标志着
民主重建的结束。1877年黑人在经济上成为谷物分成制
的佃户,在政治上仍处于无权地位(见重建时期)。
19世纪后半叶美国经济迅速发展 南北战争后,由
于南部种植园制度的废除,为资本主义在全国范围的大
发展创造了条件;造船业和机器制造业迅速发展,横贯大
陆的4条铁路建成,西部广大土地的垦殖,边
疆的消失,促进了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和扩大。在中西
部、远西部和南部日益开拓进程中,各地区发展了具有
本地特点的工业。外国移民的大量涌入,提供了丰富的
劳动力,使北美能够大规模进行农业生产。19世纪后半
叶农业机械化迅速发展,从1860~1916年,耕地面积由
4.07亿英亩增加到8.79亿英亩,改良的土地面积扩大了
3倍多。小麦和玉米的产量约增加了3倍多。农业中大生
产排挤和兼并小生产,在工业的北部,表现为农业日益
采用集约耕作,在其他农业为主的地区,大农场数字逐
渐增加,1900年,美国农产品总数的一半是由 1/6的大
农户生产的,形成了美国式农业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19世纪后半叶,科学技术领域有重要发明和突破,其
中首推电力的应用。1876年A.G.贝尔发明电话机,1886
年T.A.爱迪生制造了电灯,1892年杜里雅兄弟试制成功
汽车,1903年莱特兄弟试制飞机航行成功。电力广泛应
用于工业,导致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全面发展。1880年
美国工业在全国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已超过农业,工业生
产总值,由1860年的世界第 4位,跃居至1894年的首位。
美国已成为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19世纪末美国人民群众的斗争 随着生产的聚积和
资本的集中,美国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城市人口迅
速增加,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成为对立的两大阶级。产
业无产阶级的组织性和战斗性大大增强。内战后全国劳
工同盟和劳动骑士团两大工人组织先后成立,都以争取
八小时工作日为运动目标。全国劳工同盟还提出“同工
同酬”的进步口号;劳动骑士团最初是秘密组织,到1881
年公开,成为第一个土生土长的美国工人组织、并吸收
非技术工人、妇女、小业主和农民参加。1884年美国与
加拿大有组织的行业工会与劳工联合会(美国劳联的前
身)成立,曾经通过要求在1886年5月1日实现八小时工
作制,是具有历史意义的决议。资本主义生产迅速发展,
促使劳资矛盾进一步激化(见美国劳工组织)。1877年
7月,西弗吉尼亚和宾夕法尼亚铁路工人举行大罢工,随
即波及全国各重要铁路线,出现了美国历史上第 1次大
规模的全国性罢工。1886年5月1日,35万工人为争取八
小时工作制举行示威游行,5月3日晚,发生了芝加哥秣
市惨案,因此1889年第二国际巴黎大会上,通过决议,规
定5月1日为国际劳动节。1892年卡内基钢铁公司降低工
资,激起霍姆斯特德钢铁工人的罢工。1894年退伍军人
J.考克西率领失业军向华盛顿进军;7月,因普尔曼公司
拒绝工人合理要求,工人举行罢工,中西部铁路陷于瘫
痪。上述罢工和“进军”都遭到镇压。
19世纪末20世纪初,涌入美国的新移民多来自东南
欧各国,他们或在城市作工,或在新兴基础工业充当非
熟练工人。劳联不顾工人结构的这种重大变化,仍坚持
只组织熟练工人的行业工会,执行和企业主妥协政策,漠
视未组织起来的广大工人和黑人的利益。1905年,一个
新型的按产业原则组成的左翼工会——世界产业工人同
盟成立,组织了非熟练工人、西部的流动工人和东部的
新移民工人,包括妇女、黑人和华工;该同盟的战斗力
很强,多次领导了争取提高工资、改善待遇的罢工斗争。
由于它不断遭受镇压,并逐渐浸染了无政府工团主义思
想,20年代初解体。
19世纪后半叶,美国农业虽有巨大发展,但由于工
农业产品价格的剪刀差和农业危机,多数农民陷于困境,
从60年代后期开始,美国农民先后进行农民协进会运动、
绿背纸币运动、农民联盟运动,展开反对垄断组织的剥
削与中介商人压榨的斗争。1892年,以中西部和西部农
民为骨干的全国性的第 3党——平民党组成,要求进行
经济、政治改革,并参加了总统竞选。1896年平民党和
民主党联合参加总统竞选,它的政纲部分由民主党吸收,
至1900年,平民党解体。
城市中产阶级中进步人士揭露了当时美国社会存在
的大量弊端,掀起了改革运动,对推进美国民主化起了
一定作用。
1909年 3月,美国芝加哥女工为争取同工同酬,举
行罢工和游行,博得了全国和世界各地广大妇女的支持
和响应,次年,国际妇女代表大会决定将3月8日定为国
际劳动妇女节。美国延至1920年国会通过宪法第19条修
正案,给予妇女选举权。
19世纪70年代以后,黑人备受压迫和种族歧视,从
1888年至1900年,黑人遭受私刑惨死者平均每年达156人。
1905年,著名黑人学者和活动家W.E.B.杜波依斯领导了
尼亚加拉运动,对此提出抗议,这一运动成为现代黑人
解放运动的起点。
1887年美国政府取消了印第安人的土地公有制,至
1924年给予印第安人以美国公民权。
美国曾廉价招募华工到西部,修筑横贯大陆的铁路,
华工对开拓西部,历尽艰险,并作出了巨大贡献,但在
开发工作大体告成时,排华暴行不断发生。1902年,排
华法通过后,华工基本上被禁止入境(见美国排华运动
(19世纪后期))。
19世纪后半叶20世纪初美国的社会主义运动 代表
先进的无产阶级利益的科学社会主义,在内战前即已在
美国传播。内战后随着生产的发展,美国资本主义基本
矛盾加深,不断发生经济危机。在1873、1883、1893年
周期性危机过程中,社会财富日益两极分化,阶级矛盾
突出。1867年马克思主义者在纽约组成第一国际美国支
部,1872~1876年第一国际总委员会设在纽约,由马克
思、恩格斯的战友F.A.左尔格任总书记。1876年,成立
了美国工人党。在其内部,马克思主义者展开对拉萨尔
分子的斗争。1877年,美国工人党改组为社会主义工党,
由拉萨尔,F.派把持。90年代,D.德莱昂掌握了该党的
领导权,强调在选票箱上争取多数议席,脱离广大工人
群众。优秀的社会主义者E.V.德布斯1898年创建美国社
会民主党,1901年改组为美国社会党。1912年美国马克
思主义者人数很少,始终未能组成一个强有力的革命的
工人政党,对当时蓬勃发展的工农运动给予正确领导。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美国的内外政策 美国是后起的
资本主义国家,到19世纪末,在瓜分世界、掠夺殖民地
和势力范围方面急起直追,与其他帝国主义国家展开了
争夺活动。1889年美国召开了泛美会议,向拉丁美洲渗
透。1898年发动了美西战争,击败了老殖民主义者西班
牙,夺取了加勒比海的古巴和波多黎各、太平洋的关岛及菲
律宾群岛,接着合并了夏威夷群岛。在T.罗斯福和W.H.
塔夫脱执政时期,美国交替使用“大棒政策”和“金元
外交”。在门罗宣言的掩饰下,对加勒比海地区进行渗
透和侵略,建立了政治的、财政的控制权。1903年美国
策动巴拿马政变,攫取了巴拿马运河区。在远东,1899
年美国提出对华“门户开放”政策,承认列强在中国的
势力范围,并运用自己的经济优势,扩大贸易。1900年,
美国参加了八国联军,侵犯中国领土主权,并取得在北
京等地驻兵的特权。美国在1904~1905年日俄战争中支
持日本。在日俄战争结束后,美日因争夺中国东北市场
矛盾激化,双方经过谈判,于1908年签订了罗脱-高平
协定,双方同意维持两国在太平洋的既得利益。中国辛
亥革命后,美国对华积极进行经济渗透。
在1912年总统选举中,由于共和党分裂,民主党总
统候选人T.W.威尔逊上台。威尔逊以“新自由”作为号
召进行改革,在内政方面,降低关税,建立联邦储备银
行制度,通过克莱顿反托拉斯法(1914),征收累进所得
税(见反托拉斯法)。在对外政策上,他在门罗宣言的
掩饰下,对西半球墨西哥、尼加拉瓜等国进行武装干涉。
第一次世界大战至20世纪20年代末的美国
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后,美国宣布中立,向交战双方
提供军火,不久又对协约国进行贷款。1916年,威尔逊
迎合选民反对美国卷入战争的心理,赢得选票,当选连
任。1917年,美国为了确保自己在协约国方面的经济利
益,在德国潜艇击沉美国船只后,于4月6日对德宣战。
美国参战后,1917年威尔逊政府对内实施惩治间谍
法和镇压煽动叛乱法,对社会主义左派、富有战斗性的
世界产业工人同盟的成员以及反战的人民进行镇压,被
捕者达1500人以上。1919年多次镇压工人罢工。大战期
间由于国外向美国移民的中断,黑人大量北移,补充了
北方急需的劳动力,黑人入伍出国作战,也开拓了视野。
威尔逊当政期间,黑人遭私刑者达 425人。战后黑人反
对私刑、反对种族歧视的斗争日趋激烈。
1917年,美日签订蓝辛-石井协定,美国承认日本
在中国的山东、东北、内蒙古有特殊利益。1918年,美
国参加14国对苏维埃俄国的武装干涉,直到1920年才撤
军(见苏俄国内战争)。1918年11月,威尔逊签署对德
停战协定。第一次世界大战促进了美国的经济繁荣。战
后,美国由欠60亿美元的债务国而成为贷出 100亿美元
的债权国,美国成为最富有的国家。战争使一般垄断资
本发展为国家垄断资本。同年12月,威尔逊亲自率领代
表团赴欧洲参加巴黎和会,建议以威尔逊十四点计划,作
为缔结和约的基础。在巴黎和会上,威尔逊默认了日本
利用欧战的时机,在中国攫取原德国在山东侵占的权益,
并进行幕后活动,准备承认日本提出的独占中国的“二
十一”条。中国人民掀起了反帝的“五四运动”,迫使
中国代表拒绝在和约上签字。威尔逊又企图通过建立国
际联盟插手称霸世界。美国新兴的中西部财团主张美国
重点应向亚太地区扩张,要求避免卷入欧洲纠纷,因而共
和党控制的参议院对国联盟约提出十四项保留条款,实
际上抵制了国联盟约。美国未参加国联。国联建立后领
导权掌握在英法手中。
1921年共和党W.G.哈定执政,正值美国陷入全面经
济萧条。他提出“工业正常化”和“抢救资本主义”;对
内实行反共政策,迫害进步人士,1919年建立的美国共
产党被迫转入地下。为了争夺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霸权,
1921~1922年,美国召开了华盛顿会议,拆散了英日同
盟,取得建造主力舰吨数与英国相等的权利,并在“门
户开放”和“机会均等”的旗帜下,缔结了九国公约,造
成帝国主义列强共同控制中国的局面。在对欧政策方面,
1924年美国制订了道威斯计划,贷款给德国以恢复德国
经济。
1923~1929年世界资本主义进入相对稳定时期。美
国国内固定资本的更新,建筑业的兴起,汽车和钢铁工
业等的扩大以及商品和资本输出的激增,1923年美国工
商业出现了新高涨。与此同时,美国第 2次企业“合并
浪潮”,亦即进一步托拉斯化,遍及银行业、工业部门,
特别是水、电、煤气公用事业,甚至扩展到零售商业部
门。共和党人C.柯立芝执政时期是美国经济繁荣时期。私
人垄断资本大为发展。由于国内新兴工业的畸形发展与
生产过剩,使国民经济各部门比例严重失调,生产和消
费脱节,农业长期陷于慢性危机,1929年10月美国首先爆
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随后资本主义各国陆续陷入1929
~1933年世界性经济危机(见美国1929~1933年经济危
机)。共和党人H.C.胡佛政府采取的自由放任政策和反
危机措施失效。
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 民主党人F.D.罗斯福1933年
就任美国第32任总统。罗斯福政府实行了由国家对经济
进行广泛干预、调节的“新政”,整顿金融,复兴工农
业,举办救济事业等,挽救了美国的严重经济危机,并加
强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1933年11月,美国与苏联建交,
对拉丁美洲采取“睦邻政策”。1937年新的经济危机再
度出现。1938年罗斯福采用扩大赤字开支的办法,使这
次危机有所缓解;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美国重振军
备,才使经济得到恢复,走向繁荣。
美国共产党于1929年清除了J.洛夫斯通等机会主义
分子,由W.Z.福斯特任美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在经济危
机期间,美共领导了反饥饿、争取就业的运动,在“新
政”期间,对左翼工会运动起了很大影响。1938年,由
于左翼和中派的联盟,按产业原则组成的产业工会联合
会(简称产联)成立,把从未被劳联组织起来的非熟练
工人组织起来。在左翼工会运动的影响和广大人民要
⑦ 美国历史简介
美国全称美利坚合众国(英语:United States of America),原为英国殖民地,后因种种因素逐渐兴起而成为一个强大的国家。
北美洲原始居民为印第安人。16-18世纪,正在进行资本原始积累的西欧各国相继入侵北美洲。到了十八世纪中期,在北美大西洋沿岸建立了十三块殖民地,殖民地的经济,文化,政治相对成熟。
但是殖民地与英国之间产生了裂痕,英国继续对北美地区采取高压政策,引起了北美地区居民强烈不满。从1776年到1783年,北美十三州在华盛顿领导下取得了独立战争的胜利。 美国正式诞生,先后制定了一系列民主政治的法令。逐步成为一个完全独立的民族主权国家。
美国独立后积极进行领土扩展,美国领土逐渐由大西洋沿岸扩张到太平洋沿岸。经济发生了显著变化,北部、南部经济沿着不同方向发展。南北矛盾日益加重。 1861年4月至1865年4月,美国南方与北方之间进行的战争,又称美国内战。最终是北方领导的资产阶级获胜统一全国。
1865年开始了重建时期,逐步废除奴隶制,1877年,南部进行民主重建,制订了民主的进步法令,标志着民主重建的结束。
后来美国完成了工业革命,经济实力大增,两次世界大战奠定了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中霸主的地位。冷战开始后和苏联平分天下。
冷战结束后,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但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年美国经济情况仍较平稳。
进入90年代,美国计算机产业发展迅速,并带动全球的高科技信息产业,开拓了新一代的产业革命。
⑧ 美国历史及其现状简介。
美国的高校历史教育和历史研究侧记
作者:徐国利
2005年8月下旬到9月上旬,我随“安徽大学高级教育行政管理人才赴美培训班”到马里兰大学进行了为期3周的培训和考察。马里兰大学是一所州立的大学,位于美国首都华盛顿附近,乘地铁便可到达华盛顿。马里兰大学在美国大学综合排名约位居40名左右。期间,除了倾听美国学者和管理人员讲授美国高等教育基本状况和管理外,我还结合自己的专业,注意考察和了解美国高校的历史教育和历史研究发展的一些问题。为此,我采访了马里兰大学历史系的高峥博士[1],和他进行了两次较深入的交谈,以期尽可能地了解马里兰大学乃至美国高等教育的历史教学和历史研究的一些状况。这里,便结合自己的历史研究专业和历史教学,重点介绍和总结我所了解到的美国高校的历史教育、美国历史研究现状和历史研究的致用性等方面的几个问题。当然,由于考察的时间短,了解的面很小,因此文章所谈只是个人一孔之见,而且也未必就很正确。之所以写出,是认为此一孔之见或许能对我们高校历史教育的发展和历史研究的开展有所启示。文章不当之处,欢迎同仁批评指正。
一、重视人文和历史教育
美国的高等教育十分重视人文和历史教育,人文历史学科的院系在美国是较普遍地设置的。如,马里兰大学是一个由马里兰州办的州立高等教育系统,由十三所大学组成,我们培训所在的 University of Maryland, College Park 是这一大学系统中最主要的大学,它拥有师资和研究力量雄厚的历史系,所开设的历史课程的内容也十分丰富。对于一所综合性大学,拥有这样的历史系是可以理解的。然而,当我问高峥博士马里兰大学系统的其它院校是否孝有历史系时,他毫不犹豫地回答:“都有。”而马里兰大学系统中有些是工科或自然学科类的大学,如,University of MD Biotechnology、University of MD Environmental Science等。这在中国大陆简直是不可想象的(因为香港和台湾地区拥有人文系科的高校的比例也是相当高的)。现在,我们拥有历史系等人文系科的高校并不多,主要是综合类大学和师范类院校。而且,目前或缩小招生规模,或是将历史系易名,或是将其改为其它系科,中国的许多高校是唯恐有历史系和哲学系等人文系科。同时,在美国的大学中,人文历史学科的课程是大学生必修课的重要内容。而中国高校的人文历史课却基本是面向各自专业的,非人文专业的学生学习人文课的很少。当然,这种状况目前已经得到改善,我们的许多大学都在采取各种措施来努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包括科学素质。如,许多非综合性大学开始设立人文学院等。但是,与美国大学久成体系的人文历史教育机制相比,我们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美国的大学为什么会如此重视人文和历史教育呢?究其根源,是由于美国高等教育(实际上是整个的美国教育)以“通才”教育为根本理念的教育精神和原则决定的。而人文历史教育是“通才”教育的基本内容。所谓的“通才”教育,即,不论是文科、理工科还是其它学科,都把全面培养大学生的人文与科学知识及其思维方式作为办学的宗旨和主要内容,其目的就是为了使大学生对人类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有较为系统和深入的认识和理解,养成学生兼具人文和科学的思维方式。由于美国的大学是将向大学生全面传授各种知识作为重点,因此,专业技能和技术的教育在美国的大学教育中是第二位的。这在其大学教育的方方面面都得到了体现。高峥博士说,美国的大学一般不将自己视为培养技术专家的地方,所以在美国从来没有哪所大学以自己是“工程师的摇篮”一类的荣誉来自诩。美国大学十分重视人文知识的培养在专业与技能学习中的基础地位,不少专业性和技能性较强的学科和专业在本科阶段是不设置的,必须要等学生在本科阶段打下较为合理的知识结构的基础上才能去学习。如,律师是美国最吃香的职业,学习法律的人自然也相当多。但是,美国的大学本科没有法律系和法学专业,只有修完了人文和社会学科的大学生才有资格去进一步学习法律。我认为,这种思路和做法是相当有道理的。因为,法律是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的一种规范,它是附着人类社会的出现而形成的,现实社会的法律是对历史上法律的继承与发展。因此,如果一个人缺乏对人类社会历史和现实生活的深刻认识,那么,法律对他来说只是一堆机械的条文,他也就不能真正很好地懂法和执法。
美国的大学都普遍设有人文历史学科的院系,也与这些院系的毕业生就业不难,而且往往能在社会竞争中出类拔萃直接相关。高峥博士介绍说,在美国历史学毕业生不仅就业领域相当广泛,而且不少人成为美国社会的中坚人才,如,美国国会中有不少议员是历史系毕业的,美国总统也不乏历史系出生的。历史系学生如此,其它人文系科也不例外。因为美国是一个讲实用的社会,如果一个专业的学生毕业生找不到工作,那它在美国社会是无法生存下去的。当然,美国人文历史毕业生就业容易,与他们大学期间所学的知识结构和内容全面合理有关,因而具有较为全面的学科知识有关。上面已说,美国大学讲“通才”教育,也就是说,大学生是文理科的知识都要学的,人文历史系科的学生则必须学许多其它学科的知识,因此,美国的人文历史毕业生往往既掌握了较为全面的人文历史知识和思维方式,又兼具科学知识和思维能力。如,以马里兰大学的历史系,学生四年所修的120个学分中有一半左右是非历史类的,其中包括不少自然学科的课程。那么,人文历史学科的学生怎么能听懂理工科的课程呢?高峥博士说,美国大学的自然学科课程有不少是讲基础性知识的,而不是讲某一学科很专深的知识。加上美国中学阶段也没有中国高中教育阶段的那种文理分班的作法,因此,学生听课并没有什么困难。美国大学重视人文历史教育,不单在于让学生掌握基本的人文历史知识,更关键得是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历史思维能力。实际上,现代社会知识的更新是很快的,大学所学的不少知识往往会过时的,但是,人文历史精神和思维方式的培养却是最根本的,是不容易过时的。由此反观中国大学的人文历史院系和专业不受重视,反差何其鲜明啊!我想,究其根源,除了社会上不重视人文历史专业毕业的学生,以致学生就业难外,更深层和更主要的原因还在于,许多人包括学生都没有真正意识到人文历史知识和素质的学习和培养对人自身的发展和参与社会竞争的决定性意义。其次,也与我们国家目前人文历史学科教育内容的教条、僵化和脱离现实生活及教育方法的落后等有直接关系,也就是说,它并没有真正起到培养学生人文精神和自由思想的作用。
我们的大学经常说要培养大师级的学者,要成为世界级的大学;我们的学生也经常立志在走向社会之后要成为激烈社会竞争的佼佼者。那么,如果对中美大学人文历史教育理念作一个比较的话,我们从中是否能反思和悟出一些有益的东西呢?
二、美国的史学硕士和博士的教学和培养
美国和历史学硕士和博士培养也有其特点。这里,就我所特别关注、并了解的情况作一简介。
关于硕士的教育。高峥教授说,美国的硕士课一般不由导师满堂讲授。每门课(1学期)一般由老师指定12—13本专业书。一般是要求学生每周读一本。然后,下周进行讨论。上课时,就上周所读的书的问题进行讨论,一般是要求学生提出二、三个问题。由于美国的硕士研究生课程教学并不限于导师自己的学生,感兴趣其它方向和专业的学生都可以选,因此,一般一门课有十几、二十个学生上。那么,一、二十个学生提的问题就会很多,为此,老师一般是选择学生最为关注、提的最多的问题来讨论。讨论是由学生发言,阐述自己对这些问题的看法。最后,由老师作总结和点评。课后,则由学生根据所讨论的问题,写成一篇小论文。一般是每学期写2到3篇这样的小论文。学生的课程成绩多是根据这些小论文的成绩来评定的。也有在学期末,由学生写一篇比较长论文来考核其学习成绩。
美国研究生教学的这种模式有两点值得注意的地方或是长处,一是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这一点我们已经注意到,也不同程度地做了,但是做得不够。二是,养成学生大量和快速阅读专业书籍的能力,养成学生快速把握所读书籍主要思想和观点的能力。这一点尤其值得我们注意。因为,现在是一个知识快速增长的时代,即便是专业领域,知识和学术的增长和更新也是相当快的。而学术研究的基础便是在了解和把握前人的已经形成的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因此,如果不能养成快速了解和把握专业领域知识和学术研究背景的能力,便难以很好地从事学术研究。对此,我们重视不够。当然,我们要做到这一点也面临着实际的困难,一是我们的图书馆和院系资料室无法向学生提供这么多的专业图书资料,学生常常无书可读;二是,我们的研究生素质总体上呈下滑趋势,阅读专业书籍的能力和知识背景都不够,要大量阅读这些书也难以全面做到。但是,美国研究生教学和培养的这种模式无疑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
关于博士的培养。美国的博士培养制度全国并不统一,名牌大学和公立学校之间的要求有相当的差异,但是,总体上说比我们要严格,至于名牌大学的博士培养则十分严格。像耶鲁大学这样的世界著名高校,培养一个文科博士往往要8年左右的时间。具体到历史学博士的培养而言,一般是第一年了解自己博士论文选题在学术界的研究状况,然后用二、三年时间来搜集相关的资料。在这两个阶段,学生往往要作田野调查,也就是到外地、甚至是国外相关的学术科研机构、院校和地域进行资料的采访、搜集,以最大限度地掌握相关史料。然后是作开题论证报告。最后的三、四年时间用来进行博士论文的写作。美国的一般大学,博士生在读时间也需要四到五年,如马里兰大学是四年。美国对博士生导师所带的学生数量一般没有限制,但是,导师在带博士生方面却比较慎重,多量力而行,这既是因为带博士生的许多工作,如指导学生阅读,看、改和评学生的论文等都不算是教学工作量,是“义务劳动”;其次,也是由于美国的导师重视学生的培养质量,带一个学生就必须要承担相应的指导工作,因此,为保证培养质量,一般情况下只带一到二名学生。由此可见,美国的博士培养制度和方法也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我们现在的博士培养往往不重视质量,博士在读时间太短,培养制度也不规范,执行不到位,对导师的监督不力,一些专业招收的学生过多过滥。有些导师一届博士生就有四、五个,甚至七、八个,而在带学生时又是放羊式的管理和指导,根本承担起导师应有的职责,而却可以多拿许多好处。这既有我们的博士培养制度的问题,也有导师的职业道德水平问题。我们在博士生培养中存在的上述问题,导致了我们的许多博士生毕业后,难以真正从事高水平的学术研究,与国外、特别是高等教育发达国家的博士相比,总体水平存在相当差距。
在美国的高级历史研究人才中,十分重视史学理论的教学。如,美国的硕士研究生阶段,史学理论课是历史学专业所有研究生必修的课程,而不是史学理论专业的研究生才学的。其目的是培养研究生的理论思维能力和研究问题的方法论意识。正如下文所说的,美国目前的史学研究,以重视理论架构和方法论意识的科学派史学十分盛行,这种史学自然要求研究者要有良好的理论修养和方法论的自觉意识。
三、美国的历史研究的两大流派
通过这次访问,使我对美国的历史研究发展状况有了一些新的了解,与我在国内所接触的书报资料所说的不尽相同。高峥教授介绍说,目前美国的历史研究大体上可以分为两大流派或是两种方法,一种是历史研究的科学派,一种是历史研究的艺术派。
科学派主张历史研究要有理论框架,问题意识很强,认为通过历史研究可以发现历史的规律、本质和真像。据我所知,这一派在中国很有影响。如,目前介绍到中国的美国研究中国史和中国问题的学术著述,多是这方面的著述。美国有关中国史研究的“范式”和方法论问题近20年来一直是中国史学界关注和讨论的热点和重点。如,在中国近代史研究领域,柯文的讨论美国的中国近代史研究范式转换的著作《在中国发现历史》一直受到中国史学界的关注,时常为人提及。而且,这一派的研究方法也对当代中国史学形成了相当的影响。当代中国史学研究有一种倾向,即重视所谓的“历史研究模式(或范式)”的建构,不能不说是受到了美国历史研究方法的影响。不过,中国大陆史学界目前所提出的“史学科学性”或重视历史的实证性研究,实证史学成为主流,又与美国的科学派史学有不同,中国的许多主张实证史学的人往往主张让史料自己说话,倾向于中国传统的乾嘉史学和近代的新考据派史学,而不强调甚至是反对史学理论构建在历史研究中的理论先导性与方法论意义,认为这种重视“范式”的史学往往是不科学的。
而艺术派则重视历史研究的语言叙述,强调历史语言叙述的生动和优美。但是,艺术派并非不重视史料,而是在阅读和理解史料的基础上来叙述历史。这和我们一般所理解的史学是艺术的主张是有差异的。我们通常所讲的史学是艺术,往往是强调历史认识的非科学化,主张以直觉等所谓人文学的研究方法为根本。极端者还包括为求历史叙述的生动和优美而牺牲历史的真实性,如19世纪的英国史家卡莱尔(Thomas Carlyle)。而高峥教授所说的美国的史学艺术派却并非如此。他在谈到自己的导师,美国著名史家、耶鲁大学的中国史研究专家、现任美国历史协会主席史景迁教授时,说史景迁教授的著作文笔生动,能将枯燥的档案文献史料变为生动的历史。他的《曹寅和康熙皇帝》(1966)是这方面的代表作之一,书中使用的基本是宫廷档案史料,但却写的生动入微。华东师范大学的史学史研究专家朱政惠教授在其新近出版的《美国的中国学史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一书中也说,“史景迁的研究特色则在于,以潇洒和生动的笔触,将前人的史事重现于纸笔。这一特色使他的研究深入浅出,既有趣味性,又有知识性。他的著作洛阳纸贵,拥有很多西方读者,因而深受他们的尊敬。”(P183页。)由此可见,美国当代的这种史学艺术派更像是中国传统史学中以司马迁为代表的史学著述风格,而与近代以来西方史学所主张的艺术派史学不尽一致。
四、历史研究的致用性问题
通过这次考察,使我对美国的历史研究的致用性有了一些新认识。在我与高教授的交谈中,虽然没有直接和专门讨论美国历史研究的致用性,但是,从我们所谈的以下两个问题却可以看出美国的历史研究是重视致用性的。而目前国内却有相当一部分学者主张历史研究不应当过于强调其致用性,过于强调或不适当地主张历史研究的学术独立性,反对史学的致用。而且,往往是拿西方史学研究崇尚学术独立自由作理论和实际的依据。
我们较多地谈到美国的中国史研究及其范式的转化问题。这是一个备受国内学术界关注的问题。高峥教授说,美国的中国学研究十分发达,究其原因,是因为中国在20世纪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世界历史进程的发展产生着愈来愈大的影响。印度同样是亚洲和世界的一个大国,也是一个文明古国,但是,印度史的研究在美国却远不如中国史研究受到关注,原因即在于它不如中国在现当代世界历史发展中的影响大。由此可见,美国的中国学研究的发展鲜明地体现出“史以致用”的原则。不仅如此,我认为其中国史研究范式的转化实际也说明了这一点。高峥教授将美国的中国近现代史研究模式演变概括为四种模式,亦即四个发展阶段。首先是美国的中国学研究开拓者费正清及其时代的一批学者对中国近现代史的研究,其研究解释方式被概括为“冲击——反映”模式。后来,这种模式被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的“内部动力”模式所取代,因为,中国现当代历史的发展使不少美国学者认识到“冲击——反应”模式的在理论上的解释力存在相当局限和不足。到了20世纪80—90年代,美国的近现代中国史研究又出现了“革命模式”,因为,中国的近现代革命在许多美国学者看来具有世界影响力,有独特的魅力。到了90年代以后,又被“现代化模式”所取代。因为,中国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开始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革开放,现代化进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的体会是,美国的中国近现代史研究模式的转换固然在其内在的学术动力,即前一种历史解释模式出现了“危机”——已经不能很好地解释中国近现代和当代历史发展了,发展了中国现当代历史和世界现当代史迫使他们要提出新的中国近现代史解释模式,但是,同时也正说明,旧的历史研究和解释模式不能适应现实的需要,所以,要建立新的历史研究和解释模式。“冲击——反应”模式的提出实际反映了一种西方历史中心论,适应了当时西方世界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需求。而当世界历史的发展和中国现代历史的发展后,这种模式已经不能有效地解释中国近现代历史,从而为其现实服务时,便被另一种研究和解释所取代。当代美国中国学研究中“现代化研究”模式的兴起正是为了适应中国当代新形势发展,为满足美国与中国的更好的交往需要而提出的。这不正是历史研究的致用性在美国的中国史研究中的一种反映吗?可以说,重视历史的致用性是美国的中国史研究的又一推动力。
关于美国的历史研究课题经费的申请。高教授说,美国的史学研究经费的申请主要有两个对象,一个是向私人的基金会申请;一个是向学校申请。而经费的申请便导致了以“研究问题”为主的科学派史学的盛行,即,要申请到经费,研究者必须要提出你所要研究的问题是什么,以什么理论和方法来进行研究。当然,这种理论和方法应当是当时的史学界流行的主导理论和方法。如果你的申请研究课题或项目不在这种理论或方法之内,研究者就会被视为“不入流”,从而被排除在主流的学术圈之外,便得不到学术的资助。高教授认为,这也与研究项目申请的评审制度有关。因为,研究项目申请的评审往往并不都是这一研究领域的专家,因此,专家在评审申请者的研究项目时,最关注的就是申请的研究项目明确提出了什么问题,用什么理论和方法来解决问题。我们从美国历史研究经费的申请中,也可以看出一个重要问题,即史学研究必须是能够解决问题的,也就是说必须是能够致用的,历史研究不仅要讲学术价值,还要发挥其社会价值。否则,你就得不到研究经费的资助。
当然,我们对历史研究的致用性不能作狭隘的理解,将历史研究的致用性简单地等同于中国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史学曾主张过的史学为政治服务、为革命服务,历史研究致用应当是为整个社会的发展和全民族的进步服务,而不仅限于某些政治集团或社会群体。而且,讲历史研究的致用决不是否定学术研究的独立性,决不是牺牲学术研究的首要目标:求真性(科学性)。其次,美国的学术研究也受到联邦或州政府各种形式的、直接或间接的干预,学术研究的独立性和科学性往往受到影响。马里兰大学教育学院的Bob Berdahl教授便指出了国家科研基金与学术自由之间的矛盾。他说,美国学者的研究经费有联邦政府或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的,这样,其研究必然要受到政府及相关部门政策和利益的左右,由此便影响了学术研究的自主性和科学性。不过,由于有了一系列制度的保障和长期形成的学术独立的传统,总的说,美国学术界对学术的求真性(学术价值)和致用性(实用价值)的关系处理得比较好。
注:此文略经修改发表于《安大史学》第二辑,安徽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
[1] 高峥,浙江杭州人,曾为北京大学助教,后毕业于耶鲁大学,师从美国著名中国史研究专家,耶鲁大学教授史景迁攻读博士生,1994年获历史学博士学位。曾任美国加州大学东亚研究所客座研究员。出版专著两部:《面对技术的进步:铁路时代中国和津巴不韦的社会变化》(Meeting Technology's Advance: Social Changes in China and Zimbabwe in the Railway Age )(1997),《共产主义接掌下的杭州:城市和干部的改革(1949—1954)》(The Communist Takeover of Hangzhou: The Transformation of City and Cadre, 1949-1954 )(2004).(2004),主要论文有:《从农村革命到城市革命:鲁中南的个案研究》,《战争文化,民族主义和政治运动:1850—1853》、《17世纪中国妇女的社会地位》、《文化革命中的两个敌人》、《英雄士兵的神话和敌人的形象》等。
⑨ 关于美国历史!!
珍珠港,冷战
⑩ 美国简史的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简明读本,涵盖了上至印第安文明,下至奥巴马上任的约四百内年美国历容史。以编年与纪传体相结合的方式。本书也是一个精巧的画廊,400余幅精心挑选的图片展现出一幅美国历史的全景画卷。区区四百年,只是人类历史长河中的沧海一粟;漫漫四百年,是一个国家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的奋斗征程。美国梦,既是自由、平等、民主这些耳熟能详的口号,又创造出了实实在在的惊人财富与荣耀。岁月山河,善缘恶果,均在这美国梦中沉浮至今。
《美国简史》是一部通俗、生动的美国史书,由北京新东方教师编著。作者以其渊博的知识,讲述了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美国历史,对这个时期的历史事件、西方文明、科技发明以及美国的政治生活进行了深刻而独到的描述;还特别介绍了殖民地、独立战争、南北战争以及美国发展时期的一些重要历史人物。为了使读者能够了解每章内容概况,本书还附加200多幅彩色照片,这是与其他版本不同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