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地理
Ⅰ 一道地理问题,为什么建设海绵城市后蒸发量会增加啊求大佬解答,谢谢
蒸发量有两种计量方法,一种是可能蒸发量,一种是实际蒸发量。在气候湿润的地区,可能蒸发量与实际蒸发量没有差异。但是在气候干旱地区可能蒸发量比实际蒸发量大很多。实际蒸发量的大小对一个地区有重要意义。
一座城市,以前绿地面积很小,地面大面积硬化,当地可能蒸发量也许比较大,但是地表面没有足够的水分蒸发,因此实际蒸发量比较小。我们就说蒸发量比较小。建设海绵城市以后,有足够的是否可供蒸发,实际蒸发量接近可能蒸发量。因此人们觉得蒸发量增大了。
Ⅱ 为什么叫“海绵城市”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海绵城市建设应遵循生态优先等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应统筹自然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系统性,协调给水、排水等水循环利用各环节,并考虑其复杂性和长期性。 2015年4月2日,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名单正式公布:迁安、白城、镇江、嘉兴、池州、厦门、萍乡、济南、鹤壁、武汉、常德、南宁、重庆、遂宁、贵安新区和西咸新区。
Ⅲ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
一、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下列适宜建海绵城市的是:d都不适宜。
二、简介海绵城市的相关内容:
1、遵循原则
海绵城市建设应遵循生态优先等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建设"海绵城市"并不是推倒重来,取代传统的排水系统,而是对传统排水系统的一种"减负"和补充,最大程度地发挥城市本身的作用。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应统筹自然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系统性,协调给水、排水等水循环利用各环节,并考虑其复杂性和长期性。
作为城市发展理念和建设方式转型的重要标志,我国海绵城市建设"时间表"已经明确且"只能往前,不可能往后"。全国已有130多个城市制定了海绵城市建设方案。
确定的目标核心是通过海绵城市建设,使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围绕这一目标确定的时间表是到2020年,20%的城市建成区达到这个要求。如果一个城市建成区有100平方公里的话,至少有20平方公里在2020年要达到这个要求。到2030年,80%的城市建成区要达到这个要求。
2、设计理念:
建设海绵城市,首先要扭转观念。传统城市建设模式,处处是硬化路面。每逢大雨,主要依靠管渠、泵站等"灰色"设施来排水,以"快速排除"和"末端集中"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往往造成逢雨必涝,旱涝急转。根据《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城市建设将强调优先利用植草沟、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等"绿色"措施来组织排水,以"慢排缓释"和"源头分散"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
3、配套设施:
北京近山松海绵透水铺装建海绵城市就要有"海绵体"。城市"海绵体"既包括河、湖、池塘等水系,也包括绿地、花园、可渗透路面这样的城市配套设施。雨水通过这些"海绵体"下渗、滞蓄、净化、回用,最后剩余部分径流通过管网、泵站外排,从而可有效提高城市排水系统的标准,缓减城市内涝的压力。
4、主要条件:
建设海绵城市,关键在于不断提高"海绵体"的规模和质量。过去,城市建设追求用地一马平川,往往会填湖平壑。根据《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各地应最大限度地保护原有的河湖、湿地、坑塘、沟渠等"海绵体"不受开发活动的影响;受到破坏的"海绵体"也应通过综合运用物理、生物和生态等手段逐步修复,并维持一定比例的生态空间。
有条件的还应新建一定规模的"海绵体"。根据《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海绵城市建设要以城市建筑、小区、道路、绿地与广场等建设为载体。比如让城市屋顶"绿"起来,"绿色"屋顶在滞留雨水的同时还起到节能减排、缓解热岛效应的功效。道路、广场可以采用透水铺装,特别是城市中的绿地应充分"沉下去"。
5、试点城市:
2015年4月2日,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名单正式公布。根据地区得分,排名在前16位的城市分别是(按行政区划序列排列):迁安、白城、镇江、嘉兴、池州、厦门、萍乡、济南、鹤壁、武汉、常德、南宁、重庆、遂宁、贵安新区和西咸新区。
Ⅳ 广东地理教材上有海绵城市的内容吗其他省份有吗
广东没有写。
“海绵城市”建设被写进了2016年广州市政府工作报告。报告提出,“十三五”时期广州将建设“海绵城市”,加强防洪排涝水利设施建设。而在2016年则要组织“海绵城市”规划研究。
Ⅳ 海绵城市的理论背景
一、我国地理与气候因素分析
我国的降水受到季风的极大影响,季节差异大且分布不均,夏季降水往往占到全年总降水量的一半以上。与此同时,由于我国的气候存在着较大不稳定性,因此常常出现暴雨、洪水等灾害,由此导致每年夏季内涝多发。由于汛期中绝大多数洪水都未能下渗并得以利用,因此洪水泛滥与河流断流的风险不仅交替出现,而且风险逐渐增大。
1.2水资源过度开采与污染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北方地区的大部分河流都存在下游断流的情况,湖泊与湿地的面积也迅速减少。与此同时,地下水沿海海域的水质也在逐渐恶化,地下水污染非常严重。实际上,对于水体污染的治理不仅要严抓城市生活污染和工业污染,还要对广大区域内的污染进行有效治理,而这正是海绵城市所擅长的领域。
1.3工程不科学,水系统退化明显
由于城市化与基础设施建设的灰色化导致了很大程度上的水土流失、植被破坏以及地下与地表水的连接中断,这对于其周边区域的水文地质条件将会造成极为严重的负面影响。近半个世纪以来,我国的河流径流量下降了超过三成。松花江、珠江、长江、辽河、淮河等多地都在近二十年来发生过特大洪水灾害,这也迫使我国大幅度提升了设计洪水量。
二、海绵城市的发展策略分析
2.1总体思路解读
海绵生产主要是在保护好已有的生态平衡的同时,对于已经遭到破坏的环境与生态系统进行修补,同时确保接下来的开发利用过程不会对自然环境造成过度干扰。这实际上也就要求我们对于当前的水系与环境做到应有的保护,同时确保绿地的开挖,建设足够科学合理,最终为城市吸水、渗水、透水、蓄水的功能提供有力保障。
2.2实施策略分析
(1)建筑物。由于城市中的居住区和相应配套设施大多有着较高的封闭性,因此应将透水装置安防在广场硬地、胸前道路等区域,绿地的建设也要采用下沉式的设计,从而提高对于雨水收集、吸收的效率。对于小区建筑而言,应尽量多采用绿色植被来对其进行装饰,这也能起到极好的吸热、蓄水的作用。
(2)公共绿地。在对绿地进行规划和建设的过程中,应尽量增加植被种类,这不仅可以发挥多种植物不同程度的吸水能力,还能搭建起更加美观的自然风景。广场的铺装也要采用透水式的方法,这不仅能够增强广场建筑的吸引力,也能够改善对于雨水的汇聚、下渗效果,从而进一步完善城市的水循环体系。
(3)城市道路,作为城市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之一,道路是雨水汇聚较为集中的区域。因此,道路的雨水控制十分重要,在建设过程中,应尽可能采取透水式工艺铺装人行道、并通过下沉式绿化带来改良其蓄水性能。
(4)成熟水系。作为雨水的主要调蓄空间,在对城市水系进行规划的过程中,必须充分结合城市特点,尽可能实现城市水系的完善。在对雨水滞纳进行净化时,应选择河道等理想场所。这也就要求我们通过绿化带的种植等途径为雨水滞留,净化提供有利环境。除此之外,必须高度重视城市内部湿地与水系的全方位保护,必须严厉禁止盲目的填埋现象。
Ⅵ 海绵城市地理出题方向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读“海绵城市”示意图完成下题。
1.海绵城市大量采用透水性路面可以使城市水循环
A.蒸发减弱B.下渗增强
C.地表径流增强 D.地下径流减弱
2.海绵城市提倡营建“绿色屋顶”和“绿色阳台”,其改善环境的主要作用是
A.缓解交通拥堵B.减轻热岛效应
C.减少城市内涝D.减少噪声污染
Ⅶ 如何理解海绵城市的概念
海绵城市,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海绵城市建设遵循生态优先等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
随着城市居住用地面积不断增加,城市自然地表被居住区域的不透水硬质材料替代,雨水自然下渗、净化和收集面临很大挑战。住宅区的景观用地应考虑结合海绵城市设计方法,在有限的绿化面积里,采用下渗、滞留、净化的策略,缓解城市居住区洪涝灾害。
拓展资料
2017年3月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统筹城市地上地下建设,再开工建设城市地下综合管廊2000公里以上,启动消除城区重点易涝区段三年行动,推进海绵城市建设,使城市既有“面子”,更有“里子”。
Ⅷ 哪些地理事物可以成为城市中的“海绵”
海绵城市的建设,关键在于不断提高“海绵体”的规模和质量。
首先,要对城市原有的 “海绵体”进行有效保护。通过科学合理划定城市的“蓝线” 、 “绿线”等开发边界,最大限 度地保护原有的河流、湖泊、湿地、坑塘、沟渠等“海绵体”不受开发活动的影响,维持城 市开发前的自然水文特征。
其次,要逐步恢复和修复已受到破坏的“海绵体” 。要综合运用 物理、生物和生态手段,使受到破坏的绿地、水体、湿地等“海绵体”的水文循环特征和生 态功能逐步得以恢复和修复,并维持一定比例的生态空间。
最后,在城市开发建设过程中要 创建一定规模的“海绵体” 。在城市建设中优先采用具有渗透、调蓄、净化等“海绵”功能 的雨水源头控制和综合利用设施,提高“绿色”基础设施建设比例。同时,根据城市排水防 涝的实际需求,适当开挖河湖沟渠、扩充水域,以促进雨水的调蓄、渗透和净化。
Ⅸ 什么是海绵城市,海绵城市的建设途径主要有哪几方面
城镇化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强大引擎,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也是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的必然要求。然而,快速城镇化的同时,城市发展也面临巨大的环境与资源压力。海绵城市在这样的背景下被提出,城市不仅是人类居住的场所,而且是生态延续的区域。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海绵城市建设应遵循生态优先等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应统筹自然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系统性,协调给水、排水等水循环利用各环节,并考虑其复杂性和长期性。海绵城市是实现从快排,及时排、就近排、速排干的工程排水时代跨入到“渗、滞、蓄、净、用、排”六位一体的综合排水,生态排水的历史性、战略性的转变。
海绵城市的建设途径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对城市原有生态系统的保护。最大限度地保护原有的河流、湖泊、湿地、坑塘、沟渠等水生态敏感区,留有足够涵养水源、应对较大强度降雨的林地、草地、湖泊、湿地,维持城市开发前的自然水文特征,这是海绵城市建设的基本要求;二是生态恢复和修复。对传统粗放式城市建设模式下,已经受到破坏的水体和其他自然环境,运用生态的手段进行恢复和修复,并维持一定比例的生态空间;
三是低影响开发。按照对城市生态环境影响最低的开发建设理念,合理控制开发强度,在城市中保留足够的生态用地,控制城市不透水面积比例,最大限度的减少对城市原有水生态环境的破坏,同时,根据需求适当开挖河湖沟渠、增加水域面积,促进雨水的积存、渗透和净化。海绵城市建设统筹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城市雨水管渠系统及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利用自然优势综合利用雨水。
海绵城市理念是近阶段城市发展需要融入的理念,海绵城市建设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有效途径。海绵城市在建设过程中要因地制宜,利用当地的地理优势,在尊重自然的前提下减少城市建设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以水资源环境入手改善整体生态环境。
Ⅹ 中国海绵城市有哪些
1、迁安市
迁安市隶属于河北省,位于河北省东北部,燕山南麓,滦河岸边,地理坐标为东经118°37′~118°55′,北纬39°51′~40°15′之间,西距北京市195公里,天津市160公里,东至秦皇岛市75公2里,南距京唐港90公里,与唐山市相距90公里,总面积1208平方公里。
2、白城市
白城市是吉林省所辖的地级市,位于吉林省西北部,嫩江平原西部,科尔沁草原东部;地势由西北向东南依次为低山、丘陵、平原、西南略有抬升;地处大兴安岭山脉东麓平原区,气候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下辖1区、2市、2县;总面积2.6万平方公里;2017年总人口190.9万人。
3、镇江市
镇江,江苏省地级市,位于江苏南部、长江下游南岸、长江三角洲西段,古称“润州”,民国时曾为江苏省省会。镇江是南京都市圈核心层城市和国家级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及江苏长江经济带重要组成部分。有江苏大学、江苏科技大学等著名高等学府。
4、嘉兴
嘉兴,别称“禾城”,浙江省地级市,长三角城市群、上海大都市圈重要城市、环杭州湾大湾区核心城市、杭州都市圈副中心城市、沪嘉杭G60科创走廊中心城市 ,位于浙江省东北部、长江三角洲杭嘉湖平原腹地。
5、池州
池州,简称“池”,别名秋浦,安徽省地级市,是长江南岸重要的滨江港口城市,长三角城市群成员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国家森林城市,也是安徽省“两山一湖”旅游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核心区域,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的九华山所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