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嘉县历史
『壹』 河南省新乡市获加县的地名来历
西汉(前206~25) 刘邦继承秦制,兼采周法,设司隶部,部统郡,郡统县。前205年,境域修武县,隶属司隶部河内郡(今武陟西南)。前203年,项羽进兵成皋,刘邦与夏侯婴渡过黄河向东逃到张耳、韩信的驻军地小修武城(今齐州故城遗址)并在其西边(今高庙村)设坛祭天。112年,南越(粤,今广东省一带)国相吕嘉叛乱,杀死汉使终军、魏臣及南越王赵兴和王太后,武帝遂调遣汉将路博德、杨仆率师五路去讨伐吕嘉。次年,武帝东巡到汲县的新中乡(今新乡县西南张固城村),恰逢路博德平息叛乱并派人送来了叛相吕嘉的首级,武帝大悦,故取擒获吕嘉之意,遂于新中乡置县建城,取名“获嘉”,属司隶部河内郡,割汲县、修武两县部分属之,是获嘉称县的开始。
东汉(25—220) 25年,冯柱之子冯石继承其母获嘉长公主爵位,称获嘉侯,境内部分属获嘉侯国,部分属修武县,均隶属于司隶校尉部河内郡。获嘉侯国治所仍在张固城村,修武县治所在今南阳故城遗址。期间,境内名人辈出:26年,卫飒因政有名绩,迁桂阳(今湖南郴州市)太守;149年,张歆任桓帝三公之首司徒;149年,张导任钜鹿(治所在今河北平乡西南)太守,因治水有功,当地群众为他建庙并立“漳河神坛碑”(《水经注》上有载);蔡湛,“举孝廉辞让”,181年,任并州(治所在晋阳)刺史,掌握一州的军政大权;184年,张延(张歆之子)任灵帝三公之一太尉。太山村在光武帝时属邙山余脉,世传为古北邙。自古道:“生长苏杭,死葬北邙”,今太山村古墓随处可见,出土的文物有空心砖(俗称光武砖)、陶砖、陶罐等。
三国(220—280) 境域中的军屯、民屯,给境内的农业生产带来了生机。220年,境域隶属魏国的司州(今洛阳)河内郡,仍名修武。黄初中期,河内郡析置朝歌郡(郡治在今淇县),境域改属冀州(今河北冀县)朝郡。获嘉县仍在今新乡县张故城村,隶属朝歌郡。其间域内有杨俊,任南阳太守(五品);张范胞弟张承,官拜议郎,后升职为伊阙(古关名,在今河南洛阳市南伊阙山上)都尉,胞弟张昭,当时也为仪郎。张范,张承弟兄二人是魏文帝曹丕“执子孙礼,举动必咨”的政界大红人,为魏国立下了汗马功劳。
两晋(265—420) 265年,司马炎对地方行政机构进行调整。266年,复置汲郡,境域仍名修武,隶属司州(司隶校尉部通称为司州,治所在洛阳)汲郡。获嘉县仍在今新乡县张固城村,也隶属司州汲郡。武帝太康前,竹林七贤在域中活动频繁,太康年间,七贤之一刘伶定居县南亢村镇东刘固堤村,是域内名吃饸饹条的创始人。370年,域内属前燕。370年,前燕皇帝慕容暐使其弟藏,在获嘉故城(今新乡县张固城村)东北筑新乐城(原新乡县老城)。晋末废获嘉县,时获嘉县域属时修武县(今获嘉县),仍属汲郡管辖。域内人杨览,杨俊孙,任汝阴(郡名,治所在今安徽合肥县)太守;杨沈,杨览子,任散骑常侍;张攀,汉朝太尉张延之后,仕前燕慕容垂,先任御史中丞,后任兵部尚书。
南北朝(420—589) 境域属北朝时的魏国。493年,域内开始实行改革官制、禁胡服、禁鲜卑语、改姓氏、改籍贯等一系列的汉化政策,有力地促进了民族大融合。499年,复置获嘉县,治所移至新乐城(今新乡市内老新乡县城),治今新乡县,境域仍属修武县,统属司州汲郡。526年,以地形分置北修武于清阳城(今修武县五里源乡李固村),境域为南修武,南修武县治设在今徐营镇宣阳驿村。534年,北魏分为东、西两魏,获嘉县治今新乡县,境域名南修武县,统属东魏。550年,齐王高洋灭东魏,建北齐,获嘉、修武皆属之。556年,获嘉县治所由新乐城迁往共县城(今辉县市),境域仍名南修武。578年,以南修武置修武郡。获嘉仍治共县。期间域内佛教盛行,分为曹洞、临济、沩仰三宗,建寺、造塔、刻石成风,如“许和叔墓铭”碑、“部行造象记”碑、“李洪演造象”碑等均为当时高水准的石刻产物。
隋(581—618) 584年,域内废修武郡,获嘉县治所从共县城移到南修武城(即修武郡,今宣阳驿村),此为获嘉县治理今地的开始,隶属冀州。586年,割出域内东部、汲县西南部的部分属地合在一起,取汲之“新中乡”首尾两字“新”、“乡”作为县名,县治所设在新乐城内。596年,又在获嘉县设置殷州,辖获嘉、新乡、共县、修武等县。炀帝大业初废殷州,保留获嘉县。607年,又改为郡、县两级,获嘉县属河内郡。次年,域内被征出动大量民工开挖千里大运河的工程之一永济渠(今县北大沙河),主要利用沁水、丹水与卫河、黄河相接,南通余杭(今杭州),北达涿郡(今北京)。获嘉时为南北水陆交通要道,域内经济、文化得到了广泛的交流与发展。
唐(618—907) 619年,王世充囚李育德之兄厚德于获嘉,厚德与其守将赵俊颖驱逐殷州刺史段大师,以城投降李世民,李世民命李厚德为殷州刺史。621年,地方设州、县两级,在获嘉县城内又设置殷州,辖获嘉、修武、共县、新乡、武陟五个县。全县民户均以100户为一里,5里为一乡,4家为邻,5家为保,并规定男女刚生下来为黄,4岁为小,16岁为中,21岁为丁,60岁为老。627年,殷州被废,获嘉县属怀州,隶河北道。630年,全国进行行政区划,获嘉县城从宣阳驿村已搬迁至今获嘉县老城。“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时期,县城内始建的儒学宫。758年,大将郭子仪引兵自杏园渡(在县西南屯街村一带)渡过黄河,在获嘉打败了安太清。768年,历史上杰出的散文家、诗人、哲学家韩愈出生在境域宣阳驿村(《中国人名大辞典》第1704页第一栏“韩愈”条有载),村中有“韩愈故里”碑。晚唐著名爱情诗人李商隐,因其父李嗣时任获嘉县令,于812年生于获嘉县城。
宋(960—1279) 宋朝初,境域先属河北路怀州。1026年,改属河北路卫州。1069年,全县出动大量民工疏浚境内大沙河,使其与卫河畅通,农业、水利和漕运事业进一步发达。太山村以皮薄、声脆、味鲜的“四月八,鲜黄瓜”而著名,太山黄瓜也因此被定为北宋贡品,年年进京。元佑年间,在县城西北隅重建儒学,教育、文化也有新的发展,象石佛、石柱、八面经幛等碑刻相继面世。
元(1206—1368) 获嘉隶属于行中书省燕南河北道卫辉路。境内水陆要道相继修建驿站。1320年,庙学被修缮一新。境内蒙、汉居互迁,实行民族融合政策。狮子营可姓、陈孝张姓、大洛纣冯姓的始祖睿公,就是从辽宁省辽阳市军屯于此的蒙古族。1337年,朝廷在县境搜掳童男童女送往蒙古当奴婢。
明(1368—1644) 境域隶属河南布政使司卫辉府。军事上属宁山卫西屯之前所和中所,辖域内18个百户所。冯、夏、吴、李、张、石、陈、包、蒋、孟等10个百户属中所,杨、周、吴、闫、施、两李、王等8个百户属前所。从1369年开始,在历洪武、永乐两朝长达48年的时间里,因军迁或山西洪洞县大槐树移民而迁入县域的有112个姓氏275个始迁祖,这些移民为医治域内由战争留下的创伤做出了卓越贡献。1370年,时任获嘉县令的熊邦基,招集迁民筑城建社,创学宫,建官署、邮传,逾年功竣。1377年,获嘉县被撤销,并入新乡县,三年后复置,仍隶属河南布政使司卫辉府。1440年,杜村社(今冯庄镇古墙村)人汪仲诚捐麦1010石“用助赈饥”,皇帝特“赐敕奖谕”,“劳以羊酒,旌为义民,免本户杂派差役四年”。1462年,黄河自获嘉境南徙原武(今原阳县)界。1466年,黄河泛滥,冯村人郭政“应诏罄所有输官以济饥”,时任获嘉县令的邢表,“奉旨征文勒石,旌表(郭政)为义民”。1482年,县令吴裕,为政务宽和,劝农课桑,规划学校,出俸金助教营建社学27处,为域内教育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明朝,全县共出了17个进士,弘治到崇祯年间就占了15个,出现的祖孙进士、父子进士、兄弟进士堪为获嘉历史之最。1539年,武英殿大学士礼部尚书夏言随嘉靖帝南巡,过县南亢村驿,于渡河之日作《大河东去》词一首(该词刻碑立于今亢西村,碑尚存)。1596年,北京故宫中的乾清、坤宁两宫遭火灾,获嘉籍人贺盛瑞以工部营缮司郎中身份,主持修建两宫,招募乡人中的大量工匠参与,为获嘉建筑史谱写了光辉的一页。1603年,由彰德府同知管获嘉县事张蕴道编次,教谕陈禹漠纂修的《获嘉县志》刊印出版(县志办存有影印本),为获嘉县存世最长的一部县志。在明朝的276年间,曹昌、王胄孺、冯上知、贺盛瑞、岳凌霄、张可光、贺仲轼、冯兆麟、徐培植、王纳忠等纷纷著书立说,县档案馆现藏有贺仲轼的《约族俚言》、《广俭约》、《祠堂四世位次议》、《耕余漫记》、《经史致曲》、《八卦余生》、《春秋归义》、《冬官纪事》等八部,以《冬官纪事》最为珍贵。
清(1644—1911) 1645年,获嘉隶属河南省河北道卫辉府。1659年,由知县李玳校梓,郭猷吉、王政举纂修的清朝第一部《获嘉县志》刊印。1684年,县城城墙改为长方形的砖砌墙,周围652丈,高2.5丈,宽1.25丈。同年,知县冯大奇创义学3处。1686年,由贺振能、郭元暹纂修的清朝第二部《获嘉县志》刊印出版(县志办存影印本)。1703年,康熙帝出巡回京途经获嘉,大悲院僧人超玉迎驾,深得康熙帝的欢心,遂敕封其为“大和尚”,赐其七言诗一首并书赠“行苦神秀”横幅和“净云寺”匾额。1727年,县令寿致浦奉文疏浚丹河(又称运粮河),当时煤炭、杂货俱可由境内运至天津和塘沽,境内贸易繁荣,经济发展迅速。1756年,由知县吴乔龄修、浙人李栋纂的清朝第三部《获嘉县志》刊印成书(县档案馆存有)。1823年,同山书院在县城内建成。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全县最大的私营商号“义盛长”由陈位庄陈恒书投资白银6400两,在天津、上海、武汉等大商埠均设有办事处。冶炼、纺织、食品等手工业和商号、银行不断涌现。二十世纪初基督教、天主教先后传入县境。1903年,道(口)~清(化)铁路修至县境,东起李村,西至黄楝堤共17.6公里。(史庄镇)邓庄人贺怀秀带领域内大批工匠参加铁路沿线站台、票房等建筑物的施工。1906年,芦(沟桥)~汉(口)铁路全线通车,在县城南三十里的郭堤村入境,至职王村出境共13公里。身受帝国主义和清政府双重压迫的全县人民被迫举起反抗和斗争的大旗,以李占彪为首的获嘉联庄会在县南登觉寺举起义旗,反捐、反征夫、反派草料。捻军与清地方武装战于县南王井村、张堤村以及寺营、孝合、张莫、东彰仪、西彰仪等村。
『贰』 河南新乡获嘉县县史
http://tieba..com/f?kz=225118749
详细解说获嘉上下5000年的历史,和历史名人,有根有据
『叁』 新乡近代历史,,,不要古代的
这个还不够详细啊,我看的都有点头晕,建议您可以在网上搜,勤学好内问固然是好,但是还是自己容动手最好,网络不行就用谷歌搜,多换下关键词就行了
新乡铁路
http://www.railcn.net/railway-weekly/leisure/4893.html
『肆』 获嘉县各村村名的来历
获嘉县大官庄村来历:据《获嘉县村志》记载,明朝万历年间,获嘉县大水淹境,十户九死,有山西移民达此定住。不久,宰辅大人下乡察视,经过坐落于矮河堤两岸的荒破小村,竟无人知晓所居地名也。申宰辅大人立即挥毫,称为“三岔口”。愈百年,村人文士觉不雅,缔结官绅商议,以大官人居住而夸耀,遂更名曰“大官庄”。@@@申方有 2009.10
『伍』 请问获嘉有什么历史名人,要跟廉政或者勤政有关系的。省里要相关的资料,找了很多找不到。请尽量详细,谢谢
1、卜子夏----孔子的学生,“孔门十哲”之一,『七十二贤』之一。
2、唐朝的大散文家、诗人、哲学家韩愈,出生在徐营镇宣阳驿村。
3、明朝的工部司郎贺盛瑞,主持修建北京故宫里的乾清、坤宁两宫。
『陆』 请问获嘉'县的来历
获嘉县在上古、夏、商朝为宁邑,属畿内地。周武王灭商后,将宁邑改名修武邑,属鄘国,后属卫国。周襄王十七年(公元前635年),修武改名南阳,属晋国。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属魏国。周郝王四十二年(公元前273年),改南阳为修武。秦始皇二十三年(公元前224年),始置修武县,属三川郡卫州。
据《中州杂俎》: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春,汉武帝驾幸豫北,走到汲县的新中乡(今新乡市西南6千米的张固城村),恰在这时,路博德派使者献来南越国丞相吕嘉首至,武帝大喜,取擒获吕嘉之义,改新中乡为获嘉,并置县,属河内郡。 获嘉县
东汉建武元年(公元25年),获嘉为侯国,境域仍名修武。三国、晋,复置获嘉县,先属朝歌郡,后属汲郡。北魏太和二十三年(499年),迁获嘉县治于新乐城(今新乡市)。北齐天保七年(556年),废共县,移获嘉县治于共城(今辉县市)。隋开皇四年(584年)废修武郡,移获嘉县治于南修武地(今徐营镇宣阳驿村),为获嘉县治今地之始,属河内郡。开皇十六年(596年)于获嘉县置殷州。炀帝大业初年废殷州,保留获嘉县。
唐武德四年(621年),复于获嘉置殷州,辖获嘉县、修武、武陟、新乡、共城五个县。贞观元年(627年)废州留县。贞观十三年(公元639年)获嘉县城从宣阳驿村迁至今县城,属河北道怀州。宋朝天圣四年(1026年),获嘉县从属怀州改属卫州,一直沿袭到金末。元、明、清、民国,获嘉均属卫辉府。
1948年11月2日获嘉县城解放,属华北人民政府太行行署四专区。1949年8月平原省建立,属平原省新乡专区。1952年平原省撤销,归河南省新乡专区。1960年8月撤销获嘉县并入新乡市。1961年10月恢复获嘉县,属新乡地区。1986年2月撤销新乡专区,获嘉县划归新乡市管辖至今。
2000年,获嘉县辖8个镇、6个乡。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381227人,其中: 城关镇 40254 照境镇 33562 黄堤镇 21851 中和镇 26876 徐营镇 31564 冯庄镇 41860 亢村镇 42372 史庄镇 26093 位庄乡 26482 张巨乡 15840 大呈乡 12814 大新庄乡 24276 太山乡 25702 丁村乡 11681
2004年末,全县辖城关、照镜、史庄、黄堤、中和、徐营、亢村、冯庄8个镇和位庄、张巨、大呈、大新庄、太山、丁村6个乡,215个行政村、3个居民委员会。总人口385996人。其中城镇人口47357人,占全县总人口的12%。
2005年,获嘉县乡镇区划调整:撤销丁村乡,将其行政区域划归太山乡管辖,太山乡人民政府驻地不变;撤销张巨乡,将其行政区域划归史庄镇管辖,史庄镇人民政府驻地不变;撤销大呈乡,将其行政区域划归大新庄乡管辖,大新庄乡人民政府驻地为北务村。
截至2005年12月31日,获嘉县辖8个镇、3个乡:城关镇、亢村镇、中和镇、照镜镇、黄堤镇、徐营镇、冯庄镇、史庄镇;位庄乡、大新庄乡、太山乡。
『柒』 河南省新乡市获嘉县大辛庄乡登觉寺的历史
【获嘉县登觉寺】建于明天顺八年(1464年)。现存山门、后殿和耳房,另有明成化十三年大铁钟。
相传登觉寺始建于东汉明帝年间,是一座早已闻名中原的千年古刹。很久以前,现在的大新庄称作“河道营”。河道营之北,一夜之间有一大岗突起,宛如凤形。为镇住土岗再长,传说土观音化一长髯老者,用三砖在岗上摆了一座城。一边摆口中一边念道:“三砖摆一城,土岗显佛灵;千秋万代人来往,寺院来日定兴腾。”后来,有一高僧云游至此,登高远眺,如见佛祖降临,顿觉大彻大悟,便四处说教,八方化缘,建刹曰“登觉寺”。
再后来屡遭战乱,登觉寺几次毁于兵燹,至元末明初,已成废墟,“樵童牧坚往来久矣。”碑载明代天顺年间,“有僧净德者,来寻卓锡处”,慕名拜谒古刹,见此残状,痛心疾首,便“缉茅于故墟之傍,慨然欲鼎新之”。净德僧在躬身起土时,挖得一断碑“篆额于泐剥之余,视久,依稀有‘登觉’字样,故而名焉”。
登觉寺再建始于天顺之甲申年,落成于成化之丁未年,嘉靖三十一年重修,清咸丰十年 南务李登蟾等为土方加价及厘捐分,聚众抗官,经上官剿灭寺毁,光绪三十二年与民国十五年又两次重修。
解放后,院落、房屋、塑像破损残重,特别是远近驰名之古建筑——中佛殿,文革初期拆除一空,从一九七六年起,李家声、方翠英夫妇丢家弃舍率众居士修复、新建,全寺面貌焕然一新。该寺对研究明清政治、经济、文化等有重要参考价值。2005年被新乡市人民政府定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捌』 新乡的历史
历史遗迹众多,文物资源丰富。新乡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中华民族古代文明发祥地之一。古称庸国,春秋属卫,战国属魏,汉为获嘉,至隋文帝开皇六年(公元586年)始置新乡县至今已有1400余年。新中国成立之初,曾是平原省省会所在地。古老的历史,孕育了灿烂的文明。仰韶文化、龙山文化遗址,依稀可辩;周武王率八百诸侯会同盟的牧野大战,古迹依存;姜尚卫河垂钓、比干抛心忠谏、围魏救赵、张良刺秦、官渡之战、陈桥兵变都源于这方热土;孔子讲学“杏坛”犹在,李白放歌于忠臣之前;张苍逞思于《九章算术》,陈玉成天国殉难;明神宗胞弟潞简王陵墓,十二丞相青史可鉴……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优美的环境,给新乡留下了丰富的旅游资源。
抗日战争时期,著名爱国将领曾经驻扎新乡,军队据点在辉县,而冯玉祥本人办公的地方则在新乡(今新乡市老公园南门)建国后改为图书馆。据说门前曾经有两门古炮,如今已经丢失。而新乡的飞机场本是冯玉祥将军为烈士置办的陵园,败退后被日本人建成飞机场。此外还有日本人曾经建立了发电厂(今新乡市儿童公园附近)等。具有浓厚的历史意义,但是如今这段历史已经鲜为人知了。
1949年8月至1952年4月,设立平原省,新乡市为平原省省会。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50年原武、阳武合并为原阳县。1952年平原省撤销,新乡、安阳、濮阳专区改属河南省。新乡市归河南省直辖。同时新乡专署迁驻新乡市,所辖除封丘、长垣归濮阳专区外,其它各县均归属新乡专区。1954年,濮阳专区撤销,封丘、长垣改属新乡专区。1955年长垣县划归安阳专区。1958年新乡、安阳两专区合并为新乡专区,全境属之。1960年撤销新乡、获嘉二县建制并入新乡市。1961年10月,恢复新乡、获嘉二县建制,同时新、安两专分治。新乡市和获嘉、辉县、新乡、汲县、原阳、延津、封丘归新乡专区。长垣县归安阳专区。1967年新乡专区改名新乡地区。1974年新乡市改为省地双重领导,1978年1月,又改归新乡地区领导。1983年9月,新乡县和汲县划归新乡市领导。获嘉、辉县、原阳、延津、封丘仍隶属新乡地区。1983年安阳地区撤销,长垣属新设的濮阳市。1986年2月撤销新乡地区,新乡市辖新乡县、汲县、获嘉、辉县、原阳、延津、封丘、长垣8县,至此,形成了新乡完整的市带县体制。1988年11月汲县改为卫辉市,辉县改为辉县市,隶属关系未变。至1999年底,新乡市下辖卫辉市、辉县市、新乡县、获嘉县、原阳县、延津县、封丘县、长垣县,城区设有卫滨、红旗、牧野区、凤泉区,另设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西工区。
『玖』 新乡的历史及历史人物(主要是历史文化|)
新乡的历史:
新乡名称源于西汉为获嘉县的新中乡,《太平寰宇记》卷56:新乡县“取新中乡以为名”。西晋太和五年(370年)在今新乡市建新乐城。《史记志疑》:“乐者村落之谓,古字通用”,新乐亦即新乡之意。
“新中”出现在中国历史上,最早见诸《史记·楚世家》,汉高祖二年(前205年),在卫辉设汲县,属河内郡。新中是汲县的一个乡,即新中乡。汉武帝元鼎五年(前112年)夏4月,南越(今广州一带)相吕嘉谋反,汉武帝派兵前去讨伐。
元鼎六年(前111年),汉武帝巡视至新中乡,得到斩获吕嘉首级的消息,改新中乡为获嘉县。隋统一全国后,于开皇六年( 586年)划汲县、获嘉县两县组成一个新县,取原“新中乡”首尾二字为县名,“新乡”由此见诸史册。
夏商时期
夏代全市境域是夏族活动的中心区域。相传夏后氏之世,古封父国,即在今封丘县境内。夏末有名的鸣条之战,就是在封丘进行的,最后桀败,夏亡。商代全市境域大部属畿内地。这时的小城邑有牧(今卫辉市北)、凡(今辉县市南樊城)、
宁(今获嘉县西)、鸣条(今封丘县东)、封父(今封丘县西)等。武王灭殷分殷畿内地为三个诸侯国,以监殷民,史称“三监”。即武王之弟管叔封于庸城(今市区、新乡县、卫辉市一带),蔡叔封于卫(今滑县、淇县一带),霍叔封于邶(汤阴县东)。
武工死后,“三监”判周,周公讨平“三监”,将其他全部封给他的弟弟康叔。康叔居于卫(今淇县),全市境域即为卫地。当时区内的小诸侯国和一些小城邑还有凡、共(今辉县市)、胙(今延津城东三十五里大城村)和封父等。
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时期,今新乡区、新乡县、卫辉市、辉县市、获嘉、封丘 、长垣和延津北部当时属卫,延津南部及原阳属郑。公元前632年,晋、楚城濮之战后,晋国逐渐称霸中原,本区全属晋土。战国时期,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分晋,
今新乡区、新乡县、卫辉市、辉县市、获嘉、原阳、延津属魏 ,封丘、长垣先属韩,继尔属魏。公元前266年后,全市境域均属秦有。
历史人物:姜子牙:政治、军事家、“谋圣”。比干:古代著名谏臣 豫北民间财神。毛遂:流芳千古的民间智者。陈平:西汉丞相。周勃:汉初名将,西汉丞相。周亚夫:西汉名将。杜诗:东汉水利专家、南阳太守。
(9)获嘉县历史扩展阅读
新乡地理环境:
新乡市属于华北板块,横跨新华夏系北北东向构造第二沉降带中段的华北坳陷与第三隆起中段的太行隆起两个一级构造体系单元,
除北部太行山地及山麓一带地势自晋豫边界向东南呈台阶式下降外,南部广大黄河冲积平原地势西、南高而东、北低,总体自西南向东北倾斜。
新乡市区内分布有山地、丘陵、山间盆地和平原等地貌类型,呈北东-南西向带状分布。其中受新华夏系太行山前深大活动断裂带控制,北部京广铁路以西为新生代以来隆起的太行山区,地形复杂,最高点十字岭海拔1732米,为基岩出露区,
占全市面积的23%;岩石类型主要为太古界片麻岩、元古界石英砂岩和古生界的海相碳酸盐岩;受地形地貌和岩组的影响,在岩溶裂隙发育良好的适宜部位含有丰富的岩溶裂隙水,
其它或因缺少含水层或因地下水迳流漏失,富水性一般较差。南部为新生代以来坳陷下沉的冲洪积平原区,地形平坦,约占全市面积的77%,主要为洪冲积松散堆积物覆盖,多为砾石混合成层或砂质土、粘性土互层。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新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