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物理化 » 水彩画的历史

水彩画的历史

发布时间: 2021-07-29 20:25:05

❶ 最早的水彩画

水彩画,在人们的概念中,一直把它作为外来艺术。由于在英国流传的时间较长,所以世界上总把英国作为水彩画的发源地。
据史载最早出现的英国水彩画,可追溯到16世纪后期,距今约四百年历史
但是人们又发现,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德国的画家丢勒(Albrecht DUrer 1471-1528),早在15世纪末和16世纪初就用水彩作画,他的一些色彩淡雅的小幅水彩画“一簇樱草”、“大草坪”等,至今仍不失为佳作。
而17世纪初期,荷兰的独立,给商业和文化带来了繁荣,为此,一些描绘荷兰景色的优美典雅的水彩画,在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市场上出现,深受人们的喜爱,当时荷兰的绘画成为世界美术行列中的高峰,并对英法等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水彩画能作为一个独立的画种,并在当时堪与油画抗衡并流传至今的,还是要算英国。
欧洲一些画家,都不像英国画家那样严肃认真地对待这门艺术形式。英国水彩画家在经过长期的努力后,克服了某种歧视,才奠定了它应有的地位,享有盛誉的英国皇家艺术学会,也直到20世纪的1943年才吸收了第一位水彩画家为正式会员。
事实上欧洲在中古时代的4世纪到文艺复兴时期就有了水彩画的雏形,那是指经本上每一章文字首个单词的第一个字母,贵族使用的一些手册,草药等植物的书籍等,都以手绘小插图装饰,这些在钢笔(鹅翎笔)底稿上,用清水浸颜料所作的画,画得很纤细。后来为了使颜料加厚并粘附在纸上,进一步加鸡蛋清,加可溶的阿拉伯树胶,加蜂蜜和甘油等,又逐步制成糊状或块状颜料,从现制现调现画到稍能保存,这段历史经历了较为漫长的岁月。
英国在16世纪至18世纪后期的作品中,画家们虽已懂得在制作颜料时要加凝固剂,但这些物质调成的颜料作画容易变黄,所以当时很多画家常用一种颜色作画,或是黑色,或是偏淡的灰青、灰蓝色,他们先用钢笔(鹅翎笔)勾画很精致的线条,再在底稿上敷以深浅的单色,颇似建筑渲染图,所以这一段时期几乎可称为单色画时期。 随着历史的演变,到18世纪时,英国逐步上升为欧洲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军事及科学技术的进步,促进了文化艺术的发展,英国水彩画在此形势下相应得以进展。 “地形画”的问世,无形中把水彩画的色彩技巧问题推进了一步。
有“水彩画之父”美称的保尔·桑德比(Paul Sandby 1725-1809)在颜料制造和绘制技法方面,作了不断的尝试,他和他的哥哥托马斯·桑德比(Thomas Sandby 1721-1798)都曾在伦敦军事制图部工作,先后担任军事观察机构和皇家地形景物的绘图员,在大量地形画的绘制中,对大自然进行了深入的观察研究,特别是 对天空、草地、树木、岩石和建筑物等的描绘,显示了水彩画已能表现阳光和空气的能力。当然,在他们的前后或当时,还有不少从事地形画的画家,但在内容上仅有记录性的特点,与欣赏性的水彩画不能混为一谈,而保尔·桑德比才使色彩和水彩画的表现技巧展示了新的趋势。
18世纪后期,托马斯·吉尔丁(Thomas Girtin1775-1802)等人的作品,在保尔·桑德比所取成果的基础上继续努力,力图改革并摆脱过去固有的画法,逐渐从传统的偏冷色彩打底,改为暖色或相关色打底,或改变打底色的方法,分别用各种色彩将各种景物直接画在纸上,
可以说,吉尔丁是真正摆脱单色画的第一个画家,虽然他仅活了二十七岁,但从他开始,英国水彩画的色彩改革已初具面貌,吉尔丁对其后的水彩画家的影响很大。
吉尔丁去世后,理查德·波宁顿(Richard Parkes Boninaton 1802-1828)这位巨星的闪现,进一步奠定了英国水彩画的色彩基础,并使之趋向成熟。他少年时期,随家移居巴黎,后与法国的浪漫主义大师德拉克罗瓦(Euaène Delacroix 1798-1863)成为挚友。又创造了在罗浮宫学习研究的条件,使他的风景画在法国被认为是一次作品的革命,所以他的水彩画成了法国水彩画的启蒙者,并多次在法国得奖,1827年重返英国时,还不太为人所知。过度的勤奋,过早地结束了他的生命,病逝前才为祖国所公认。他的作品《悬崖下》、《阿芒寺院》等的画法,已与一些现代的作品风格极为相似。 与吉尔丁同年出生的威廉·透纳(Joseph Mallard William Turner 1775-1851),是西方美术史上举足轻重的画家,他既以油画著称,又是英国水彩画史上的巨匠。地形画和18世纪其他一些画家的作品,成了他艺术的起点,他对色彩的大胆尝试,使他在水彩画领域取得了革新的效果,他十四岁进入皇家美术院,二十七岁成为皇家美术院的院士,艺术道路比较顺畅,一生创作了大量水彩画和油画,并有很多以海景为题材的作品,临终时,留下大量水彩画和油画,这些作品都捐给了国家美术馆,是他留给自己祖国最珍贵的礼物。
与威廉·透纳齐名的约翰·康斯泰勃尔(John Constable 1776-1837)也是西方美术史上的巨匠,也以油画和水彩画著称,一生以故乡风光为创作题材,但他仅把水彩画作为记录和研究自然的素材,生前并没有以一个水彩画家的身份受到重视,直到本世纪,才为人们所公认。 从总结和研究的角度而言,英国的水彩画在拥有波宁顿、透纳、康斯泰勃尔后,其色彩、技法和画风已日趋成熟,尤其在作品中就光对色彩所起的科学作用,个人画风的鲜明性,已明显地显示了出来。当然,和他们同期或先后出现的一大批水彩画家,都对英国的水彩画史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如:约翰·瓦利(John Vauey 1781-1873)的理论教学成就;约翰·塞尔·柯脱门(工ohn Sell Catman 1782-1842)带有装饰味又透明轻快的画风;彼得·特·温特(Peter De wint 1784-1849)细腻又抒情的作品;大卫·柯克斯(David COX1783-1859)粗犷而又耐人寻味的情趣等……都是英国水彩画史上的先驱。一直延续到20世纪,水彩画的特性及其面貌已为人们所熟悉,并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了种种改革。
我国同西方文化艺术交流的历史较早,远在公元1271年时,意大利杰出的旅行家马可·波罗(Marco Polo 1254-1324)已把西欧的工艺品和绘画传到中国。
随着宗教的传播,16世纪后期,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Matteo Ricci 1550-1610)来中国时,带来了一些水彩画的印刷品,18世纪初叶,意大利画家、耶稣会员郎世宁(Giuseppe Castiglione 1688-1766)来到北京,常使用水彩画工具作画,使中西绘画技法熔为一炉;
之后,法国也派擅长水彩画的传教士蒋友亿来北京,而此前后,欧洲一些国家已有外交使团和商务团体来到中国,其中,英国水彩画家尤多。
可以说,西洋的水彩画形式传人中国,并在中国得以发展,约有百余年历史。

❷ 水粉画历史的开始

水粉画一般被认为是18 世纪英国水彩画的一个分支。当欧洲水彩画不断发展并成熟起来时,人们逐步的要将之与油画抗衡,但是水彩画的表现技法决定了它的视觉效果,都难以达到油画厚重的表现力度,为了摆脱这种局面,艺术家们就在水彩画中加入了有着极强覆盖力的白粉色作画,在一定意义上接近了油画的视觉效果,由此就演变出了水粉画这一画种。最早接触他的是德国绘画巨匠丢勒,他在学画之初就常常在水彩颜料中加入不透明的白粉色作画,这恰恰是水粉画的表现技法所在。它的颜料是不透明的,并且它有(或应该有)绝对的遮盖能力。恰当的水粉画颜料是在与水彩画颜料相同的溶剂中研磨颜料制作,但是它的比例要比用于研磨水彩画颜料的要大,并且通过添加不同量的惰性颜料,像白垩或硫酸钡粉而获得不透明效果。但是与将近200年的使用历史相比,它还有着另外的意思,在16世纪有意大利人曾谈到:让我们把水粉画(guazzo)留给那些失去正确方向的弗兰德人,而我们要画油画(油画,指15世纪胶蛋白画之上的油颜料的纯油画颜料的优点)。由此可见水粉画历史的久远及概念的另一层含义。

从其概念上看,中外古代石窟、墓室、寺院壁画也可视为水粉画。如我国北魏时期的敦煌石窟壁画、元朝永乐宫壁画和历代工笔重彩画,以及古代院体画和民间绘画等。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大师们绘制的壁画,有的都是以胶和蛋青调和颜料份绘制而成的,虽使用的工具和材料以及制作工艺和现代水粉画有所不同。但都有着水粉画的基本艺术特点,是现代水粉画的前身。如果从18世纪开始算起,经过几百年的发展,水粉画以走到了现代的阶段,它广泛的应用到艺术设计、教学、插图、实用美术、舞台美术、广告宣传等不同的领域。按表现对象不同可分为静物、人物、风景等题材。随着西方现代艺术的产生和发展,各画种的界限逐渐模糊,普遍采用综合材料进行创作,之后架上绘画已不再是主流。同我们的目前现状相比,我国水粉画已经发展为独立的画种,和水彩画一起出现在各大美术院校的教学以及国内各大美展上,其概念普遍的理解是水粉画为不透明水彩画。尤其在我国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美术院校的规模不断扩大,提及水粉画其概念也有了新的含义;一是用水粉颜料绘制的创作作品,一般参加国内各大美展,二是指应试学生以及美术院校作为色彩教学基础训练的水粉画习作作品。之所以如此可能与水粉画的自身特点分不开。因为水粉画作画时应用的工具和材料简单易用,也可以反复修改制作,其功能也有欣赏和实用的共同特点,非常适合于初学者掌握。这些特点使水粉画在国内形成了两大主流,新的含意往往使人们一提及水粉画就给了它一个固定的模式,即厚涂的类似于油画的表现效果。笔触奔放的、有着简洁大关系的习作作品。若有人稍改变了表现的形式,比如说表达的写实一点则被认为是像油画等等,也有人把它只是当作练习色彩的介于油画和水彩之间的画种,这种思想意识的存在极不利于对水粉画技法材料的研究。因为它的表现形式是丰富多样的。对其材料的不断探研也有利于水粉画的长时间保存,而不只是仅仅局限于市面上的广告色颜料。

❸ 水彩画的起源

「水彩画」顾名思义,就是以水为媒介调和颜料作画的表现方式。因此,水彩画的范畴可以推展到古代埃及人的画卷,波斯人富有异国情调的细密画,欧洲中世纪圣经手抄本的插图。及我国古代的传统洛阳东郊顾人残墓中布质画幔的遗迹,更早甚至可追溯到史前时代阿尔塔米拉和拉思考(Altamira & Lascauxl)的洞穴壁画。虽然许多古代人类用颜料、树脂调和水,作为记载他们的生活琐事,传述他们社会文明的工具,但是,随著时光的荏苒,知识的累积,历经18、19世纪欧洲水彩画的兴起;尤其是英国多位水彩画家们努力所创立的丰硕成就,从此,水彩画渐近完美。到19世纪末,水彩画已经发展出完整的独自体系。就狭义的定义而言,「水彩画」是指用水彩颜料,以水为稀释媒介,在纸张上作画的绘画方式。通常有透明水彩(Transparent Watercolor)及不透明水彩(Gouache)两大领域。
随著科技的进步,新的绘画材料的生产,20世纪水彩画已不再局限於透明水彩与不透明水彩两大范畴。举凡能用水稀释作画的材料。如Gesso、压克力、透明水彩液、水彩铅笔,都包含在水彩画的领域之中。
(1)水彩画的起源:

人类著书并为书作插图的历史已有三千五百年了。
最初,人们在埃及尼罗河沿岸发现了一种叫做纸莎草(Papyrus)的纤维质植物,取其茎皮,可以制成卷轴,用来写字作画,做成关於科学、历史、巫术及宗教的书卷。这种卷轴的另一重要用途是陪葬,伴随死者抵达另一个世界,上面的文字帮助他们向冥神奥西里斯解释他们一生的作为。卷上的画像以后被称为细密画,都是用透明的颜色画成的。土黄色、赭色取之於泥土;红色取自朱砂类的矿物;石青为蓝,石绿为绿,土黄为黄,虫胶为橙;黑色以柳木炭制作,白色则用白垩。这些色料都用阿拉伯树胶(Gum arabic)加蛋白调和,用水稀释后使用。简而言之,这就是水彩。
一千年以后,大约公元前170年左右,帕加马国王欧墨尼斯二世率先使用羊皮纸。以羊皮经石灰处理,剪去羊毛,再用浮石软化,便成了这种新的书写材料。把这些羊皮订成小册子,称为手抄本,再合订成册,使成为留传后世的羊皮典籍。此后,手稿一直使用羊皮纸。
首到公元九世纪,无论在希腊、罗马、叙利亚还是拜占庭,大多数细密画都是用水彩与铅白混合制成的一种不透明的水彩来画的。而此时正值查理曼大帝的卡洛林王朝。查理曼大帝十分重视手稿创作,他召集了许多交替使用透明和不透明水彩的大画家。这种混合使用一直延续到中世纪后期乃至文艺复兴时期,当时已普遍将水彩应用於细密画中。事实上,这些就是水彩画的雏型。

(2)欧洲大陆水彩画的造端:

15世纪德国巨匠杜勒(Albrect Durer,1471~1528年)除了留下许多木刻版画及铜版画大作之外,他以赞赏大自然的心情,画了许多动物与植物的写生作品及富有诗意与透视感的精细风景画,这些完整度很高的水彩作品成为早期水彩画的典范,揭开了水彩画史的序幕。
16、17世纪的水彩画以荷兰为代表,但大都是以棕色为主的单色系绘画,或作为油画创作的草稿。普桑(Nicolas Poussin,1594~1665年)、凡‧艾霓(Anthony Van Gyck,1599~1641年)及林布兰(Rembrandt Van Rym,1606~1669年)等画家,均有水彩作品遗留下来,其中晚年凡‧艾克侨居英国,担任宫廷画师,画了一些较完整的水彩画;林布兰在水墨画上敷上淡淡的色彩之作风,均对水彩画的表现法推进了许多。
水彩画虽然不是从英国发迹,但其阴雨多雾而时见阳光的气候所造成的大气氛围。彷佛特别适宜水彩画。18世纪的英国,可以说是培养出水彩体系的温室;尤其是风景画,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的水彩画已经发展成国际性的绘画艺术。这个时期的代表画家桑德比(Paul Sandby,1725~1809年)以其出众的才气及勤奋的毅力,在水彩表现技法及颜料的制造方面,均下了不少工夫研究。以其对大自然深入的观察,将原本盛行的水彩地形图绘向前推进一步,以歌颂自然的彩色诗篇表现阳光与空气。而荣获 「水彩艺术之父」的尊荣。

❹ 世界上最早的水彩画是

世界上最早的一幅水彩画是16世纪德国画家丢勒画的《一大块草皮》。
水彩画简史
第一章 水彩画简史

水彩画,在人们的概念中,一直把它作为外来艺术。由于在英国流传的时间较长,所以世界上总把英国作为水彩画的发源地。
据史载最早出现的英国水彩画,可追溯到16世纪后期,距今约四百年历史。
但是人们又发现,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德国的画家丢勒(Albrecht DUrer 1471—1528),早在15世纪末和16世纪初就用水彩作画,他的一些色彩淡雅的小幅水彩画“一簇樱草”、“大草坪”等,至今仍不失为佳作。而17世纪初期,荷兰的独立,给商业和文化带来了繁荣,为此,一些描绘荷兰景色的优美典雅的水彩画,在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市场上出现,深受人们的喜爱,当时荷兰的绘画成为世界美术行列中的高峰,并对英法等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水彩画能作为一个独立的画种,并在当时堪与油画抗衡并流传至今的,还是要算英国。欧洲一些画家,都不像英国画家那样严肃认真地对待这门艺术形式。英国水彩画家在经过长期的努力后,克服了某种歧视,才奠定了它应有的地位,享有盛誉的英国皇家艺术学会,也直到20世纪的1943年才吸收了第一位水彩画家为正式会员。
水彩画虽然在英国跻于较高的艺术领域,而其表现形式和颜料制作的发展是极为缓慢的。
事实上欧洲在中古时代的4世纪到文艺复兴时期就有了水彩画的雏形,那是指经本上每一章文字首个单词的第一个字母,贵族使用的一些手册,草药等植物的书籍等,都以手绘小插图装饰,这些在钢笔(鹅翎笔)底稿上,用清水浸颜料所作的画,画得很纤细。后来为了使颜料加厚并粘附在纸上,进一步加鸡蛋清,加可溶的阿拉伯树胶,加蜂蜜和甘油等,又逐步制成糊状或块状颜料,从现制现调现画到稍能保存,这段历史经历了较为漫长的岁月。
英国在16世纪至18世纪后期的作品中,画家们虽已懂得在制作颜料时要加凝固剂,但这些物质调成的颜料作画容易变黄,所以当时很多画家常用一种颜色作画,或是黑色,或是偏淡的灰青、灰蓝色,他们先用钢笔(鹅翎笔)勾画很精致的线条,再在底稿上敷以深浅的单色,颇似建筑渲染图,所以这一段时期几乎可称为单色画时期。
随着历史的演变,到18世纪时,英国逐步上升为欧洲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军事及科学技术的进步,促进了文化艺术的发展,英国水彩画在此形势下相应得以进展。
“地形画”的问世,无形中把水彩画的色彩技巧问题推进了一步。有“水彩画之父”美称的保尔·桑德比(Paul Sandby 1725—1809)在颜料制造和绘制技法方面,作了不断的尝试,他和他的哥哥托马斯·桑德比(Thomas Sandby 1721—1798)都曾在伦敦军事制图部工作,先后担任军事观察机构和皇家地形景物的绘图员,在大量地形画的绘制中,对大自然进行了深入的观察研究,特别是 对天空、草地、树木、岩石和建筑物等的描绘,显示了水彩画已能表现阳光和空气的能力。当然,在他们的前后或当时,还有不少从事地形画的画家,但在内容上仅有记录性的特点,与欣赏性的水彩画不能混为一谈,而保尔·桑德比才使色彩和水彩画的表现技巧展示了新的趋势。
18世纪后期,托马斯·吉尔丁(Thomas Girtin1775—1802)等人的作品,在保尔·桑德比所取成果的基础上继续努力,力图改革并摆脱过去固有的画法,逐渐从传统的偏冷色彩打底,改为暖色或相关色打底,或改变打底色的方法,分别用各种色彩将各种景物直接画在纸上,可以说,吉尔丁是真正摆脱单色画的第一个画家,虽然他仅活了二十七岁,但从他开始,英国水彩画的色彩改革已初具面貌,吉尔丁对其后的水彩画家的影响很大。
吉尔丁去世后,理查德·波宁顿(Richard Parkes Boninaton 1802-1828)这位巨星的闪现,进一步奠定了英国水彩画的色彩基础,并使之趋向成熟。他少年时期,随家移居巴黎,后与法国的浪漫主义大师德拉克罗瓦(Euaène Delacroix 1798—1863)成为挚友。又创造了在罗浮宫学习研究的条件,使他的风景画在法国被认为是一次作品的革命,所以他的水彩画成了法国水彩画的启蒙者,并多次在法国得奖,1827年重返英国时,还不太为人所知。过度的勤奋,过早地结束了他的生命,病逝前才为祖国所公认。他的作品《悬崖下》、《阿芒寺院》等的画法,已与一些现代的作品风格极为相似。
与吉尔丁同年出生的威廉·透纳(Joseph Mallard William Turner 1775—1851),是西方美术史上举足轻重的画家,他既以油画著称,又是英国水彩画史上的巨匠。地形画和18世纪其他一些画家的作品,成了他艺术的起点,他对色彩的大胆尝试,使他在水彩画领域取得了革新的效果,他十四岁进入皇家美术院,二十七岁成为皇家美术院的院士,艺术道路比较顺畅,一生创作了大量水彩画和油画,并有很多以海景为题材的作品,临终时,留下大量水彩画和油画,这些作品都捐给了国家美术馆,是他留给自己祖国最珍贵的礼物。
与威廉·透纳齐名的约翰·康斯泰勃尔(John Constable 1776-1837)也是西方美术史上的巨匠,也以油画和水彩画著称,一生以故乡风光为创作题材,但他仅把水彩画作为记录和研究自然的素材,生前并没有以一个水彩画家的身份受到重视,直到本世纪,才为人们所公认。
从总结和研究的角度而言,英国的水彩画在拥有波宁顿、透纳、康斯泰勃尔后,其色彩、技法和画风已日趋成熟,尤其在作品中就光对色彩所起的科学作用,个人画风的鲜明性,已明显地显示了出来。当然,和他们同期或先后出现的一大批水彩画家,都对英国的水彩画史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如:约翰·瓦利(John Vauey 1781—1873)的理论教学成就;约翰·塞尔·柯脱门(工ohn Sell Catman 1782-1842)带有装饰味又透明轻快的画风;彼得·特·温特(Peter De wint 1784-1849)细腻又抒情的作品;大卫·柯克斯(David COX1783-1859)粗犷而又耐人寻味的情趣等……都是英国水彩画史上的先驱。一直延续到20世纪,水彩画的特性及其面貌已为人们所熟悉,并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了种种改革。
我国同西方文化艺术交流的历史较早,远在公元1271年时,意大利杰出的旅行家马可·波罗(Marco Polo 1254-1324)已把西欧的工艺品和绘画传到中国。随着宗教的传播,16世纪后期,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Matteo Ricci 1550-1610)来中国时,带来了一些水彩画的印刷品,18世纪初叶,意大利画家、耶稣会员郎世宁(Giuseppe Castiglione 1688—1766)来到北京,常使用水彩画工具作画,使中西绘画技法熔为一炉;之后,法国也派擅长水彩画的传教士蒋友亿来北京,而此前后,欧洲一些国家已有外交使团和商务团体来到中国,其中,英国水彩画家尤多。可以说,西洋的水彩画形式传人中国,并在中国得以发展,约有百余年历史。

❺ 水彩画的由来

起源和发展过程

人类著书并为书作插图的历史已有三千五百年了。最初,人们在埃及尼罗河沿岸发现了一种叫做纸莎草(Papyrus)的纤维质植物,取其茎皮,可以制成卷轴,用来写字作画,做成关于科学、历史、巫术及宗教的书卷。这种卷轴的另一重要用途是陪葬,伴随死者抵达另一个世界,上面的文字帮助他们向冥神奥西里斯解释他们一生的作为。卷上的画像以后被称为细密画,都是用透明的颜色画成的。土黄色、赭色取之于泥土;红色取自朱砂类的矿物;石青为蓝,石绿为绿,土黄为黄,虫胶为橙;黑色以柳木炭制作,白色则用白垩。这些色料都用阿拉伯树胶(Gum arabic)加蛋白调和,用水稀释后使用。简而言之,这就是水彩。

一千年以后,大约公元前170年左右,帕加马国王欧墨尼斯二世率先使用羊皮纸。以羊皮经石灰处理,剪去羊毛,再用浮石软化,便成了这种新的书写材料。把这些羊皮订成小册子,称为手抄本,再合订成册,使成为留传后世的羊皮典籍。此后,手稿一直使用羊皮纸。

到公元九世纪,无论在希腊、罗马、叙利亚还是拜占庭,大多数细密画都是用水彩与铅白混合制成的一种不透明的水彩来画的。而此时正值查理曼大帝的卡洛林王朝。查理曼大帝十分重视手稿创作,他召集了许多交替使用透明和不透明水彩的大画家。这种混合使用一直延续到中世纪后期乃至文艺复兴时期,当时已普遍将水彩应用于细密画中。事实上,这些就是水彩画的雏型。

水彩画的范畴可以推展到古代埃及人的画卷,波斯人富有异国情调的细密画和欧洲中世纪圣经手抄本的插图,以及我国古代的传统洛阳东郊顾人残墓中布质画幔的遗迹,更早甚至可追溯到史前时代阿尔塔米拉和拉思考(Altamira & Lascauxl)的洞穴壁画。虽然许多古代人类用颜料、树脂调和水,作为记载他们的生活琐事,传述他们社会文明的工具,但是,随著时光的荏苒,知识的累积,历经18、19世纪欧洲水彩画的兴起;尤其是英国多位水彩画家们努力所创立的丰硕成就,从此,水彩画渐近完美。到19世纪末,水彩画已经发展出完整的独自体系。就狭义的定义而言,“水彩画”是指用水彩颜料,以水为稀释媒介,在纸张上作画的绘画方式。通常有透明水彩(Transparent Watercolor)及不透明水彩(Gouache)两大领域。

随着科技的进步,新的绘画材料的生产,20世纪水彩画已不再局限于透明水彩与不透明水彩两大范畴。举凡能用水稀释作画的材料。如Gesso、压克力、透明水彩液、水彩铅笔,都包含在水彩画的领域之中。

❻ 水彩画的历史发展

在国外,最早绘制水彩风景画的是德国画家丢勒。他在学画时代就经常用水彩画专风景画和动、属植物画,他严肃地观察大自然,崇拜、赞叹大自然的千姿百态,他的许多作品都成了视觉艺术的典范。他的主要水彩作品有:《风景》《小白兔》《大草坪》《阿尔卑斯山风景》等。丢勒的动物、植物写生,十分注意局部和细节,使艺术家在动物和植物中表现的魅力得到充分展示。他的风景画也同样十分真实,山脉的安排和结构都具有透视感,而且同时又富有诗意。
在18世纪以前的水彩画,还有一种淡彩作业,色彩也不是十分丰富。当时,描绘野外氛围的微妙变化还是十分成功的。在水彩肖像画、充满诗意的风景画和刻画精致的细密画中,我们可以看到色彩的发展,它为现代水彩画奠定了基础。
到了18世纪和19世纪,英国的艺术家们感觉到,水彩画似乎特别适宜于描绘英国的自然环境、生活趣味和民族特色,水彩画在英国得到了飞速的发展,这朵艺术之花,在滋润的英国土壤中盛开怒放。18世纪和19世纪的英国成为现代水彩画的发源地。

❼ 谁知道中国水彩画的发展史与现状啊急!急!

水彩画发展简史
水彩画是人类劳动的产物,是从原始社会就已经开始出现的艺术形式之一。在还没有创造出语言和文字以前,原始人就用水彩画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生活、劳动和情感。水彩画的早期阶段,其表现手法非常简单,它只需用水调配可溶性颜料就可作画。

古代人利用兽血、赤铁矿以及植物的花茎色液在山洞、木器、砾石、陶器器皿上进行的绘画,都可列入水彩画的范畴。早在 150万年以前,西班牙旧石器时代的阿尔太米拉石窟壁画中的野牛、古埃及盛行于Memphie时期用芦笔画在草纸和墙壁上的画以及我国西南地区诸省的崖画,都可以说是原始社会早期的水彩画。水彩画是标志人类文化与文明的最早的艺术形式之一 。

但水彩画真正发展成为独立画种,则主要是通过英国水彩画家们的努力来完成的。18世纪到19世纪中期,英国水彩画取得辉煌成就,使水彩画作为一门独立画种真正登上艺术殿堂,在世界艺术格局中占有一席之地。因此,人们把英国作为水彩画的发源地。
事实上,欧洲在中古时代的 4世纪到文艺复兴时期,就有了水彩画的雏形。那时的经本、书籍中所装饰的插图,是先用钢笔(鹅翎笔)勾画精致的线条,然后用清水浸颜料,敷以深浅不一的单色。如德国画家丢勒(Albreck Dürer) 所画的《风景》、《小野兔》等画幅,细致、生动,表现出冷静的设计性,至今仍不失为佳作。
18世纪的欧洲,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飞速发展,为了开拓原料的产品市场,为了殖民扩张的需要,地质学和制图学的产生,透视学、色彩学原理的完善,使水彩画在这些国家的经济、军事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同时水彩画也随之受到极大的重视,进而演化发展成一门独立的艺术品种。
在英国,用来描绘乡土风物、地理形势的“地形画”,进一步推进了水彩画色彩技巧的发展。被称为“英国水彩画之父”的保罗.桑德比 (Paul Sand- by,1725-1809),在绘制大量的地形画过程中,对大自然进行深入的观察与表现,并在颜料制造和绘画方法方面,作了不断尝试。他把从纪录性为目的的地形画, 推向表现自然的欣赏性风景画。在色彩上突破前人的局限而追求真实的光色效果,显示了水彩画表现阳光和空气的能力,将色彩与水彩画的表现技巧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18世纪后期,汤姆斯吉尔丁 ( Thomas Girtin,1775-1802)力图改革并摆脱早期的铅笔淡彩(1-3种极单调的蓝、紫、褐灰色),变为以灰色打底,然后大胆着色,或者完全改变打底色的方法,分别用不同色彩将各种景物直接画在纸上,使淡彩画发展成为多彩的富有诗意的风景画,成为开创现代水彩风景画新纪元的画家。
此后,理查德.波宁顿 (Richard R.Bonington,1801-1828)进一步奠定了英国水彩画的色彩基础,并使之趋向成熟。他少年时期,随家移居巴黎,其作品大受法国同行赞赏,并多次获奖,成为法国水彩画的启蒙者。
与此同时,威廉.透纳 (William Tumer,1775-1851) 使英国水彩画达到繁荣的顶峰。他既以油画著称,又是水彩画史上的巨匠。他在色彩与空气表现技巧方面作了大量的尝试和革新,他的画解除了线条与淡彩的束缚,使水彩走入色彩表现的新境界,形成异常独特的风格,成为水彩画发展史上的转折点。
他所绘的大量海景作品,用透明的色块将物体与结构融于光色的波动之中, 大气弥漫,若隐若现,十分动人。透纳还被认为是印象主义的先驱者,他的作品《从迪卡尔看维也纳》,表现了薄雾笼罩中顷刻即逝的光影弥漫的神奇效果。《廷尾湖风景》、《达得利堡河上的货船》等名作,光色烁动,神奇动人,早已被公认为是世界艺术宝库中璀琛夺目的明珠。
另一位以故乡风光为创作题材的田园画家约翰.康斯泰布尔 (John Consta- ble,1776-1837),以一种非常纯真的、不加任何修饰的独特风格描绘大自然。他的水彩画清新淡雅,平实真切,反映出他对光和影的洞察力和表现力,他的纯真朴实的风格对后世艺术家有着非常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英国水彩画,几经沿革,由钢笔淡彩发展成多彩风格,直至逐步突破古老画法,大胆追求自然光色,从而创造出英国水彩画最辉煌的时代。技法日趋成熟, 水彩画特性更为明显,名家辈出,享誉世界, 19世纪中期,达到了可与油画相媲美的水平,终于登上绘画艺术的巅峰。
同期或稍后,还有许多杰出的水彩画家,都对英国水彩画史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约翰.塞尔.科特曼 (John Sell COMan,1782-1842) 带有装饰味又透明轻快的画风,彼得.特.温特 (Peter De Wint,1781-1849)细腻而抒情的风格,威廉.布莱克 (Rfillian Blake,1757-1827)画中耐人寻味的情趣,以及后来的约翰.萨金特 (John S.Sargent,1856-1925)温馨感人的画幅……他们都是英国水彩画史上的先驱。
19世纪末20世纪初,法国画家塞尚(P.Cezanne,1839-1906)的绘画表现手法则对后世影响极深。他认为自然不只是表面的,而有它的深度。他在水彩画上的留白,表现了白色本身机能上的感觉,他的分面笔触,高度概括又准确肯定, 具有深刻的推理,给予后世水彩画家许多启发。
20世纪上半叶,俄国抽象表现主义画家康定斯基(Wassily Kandinsky,1866 -1944)作的第一幅水彩抽象画,纯粹抒发心灵意象。他以薄薄的奶黄色涂底,用轻灵笔触勾画出不规则的色彩与形状。画面上,弯弯曲曲的线条,丰富多样的色彩,不停地跳动、碰撞,仿佛组成了一曲曲动人的交响曲 。由此,开启了抽象绘画的序幕。康定斯基在作了许多实验性的水彩画后,完成了一种比较稀疏的构图,由感性发挥走向严格的自律,创作出一种理性的抽象构成绘画。
德国画家保罗.克利 (Paulklee,1879-1940)运用对比技法融合于色彩的层次变化之中,并使色彩的分配、安排与造型的时空理念相互呼应,创作出富有诗意的造型与梦幻般色彩的水彩画。
同时,现代水彩画在美国发展蓬勃,美国已成为 20世纪以来新崛起的“水彩画王国”。流派纷呈,画家众多,如大卫.理勒 .米勒得 (David Lyle Millard)、安德鲁.怀斯 (Amdrew Wyeth)、法兰克.韦伯 (Frank Webb A.W.S)、查理斯.雷德 (Charles Reid)等。美国最大、最有权威的水彩画组织——“美国水彩画会”建于1866年(前身为纽约水彩画会),每年举行一次画会年展,推动着水彩画的进一步繁荣和发展。

现在,水彩画不仅在西方,也在东方蓬勃发展,水彩画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画种。
我国水彩画的起源,可以上溯到 5000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青海大通县上孙家寨出土的舞蹈纹彩陶盆,以流畅的笔法,单色平涂的剪影手法,描绘了五个手拉着手舞蹈的人。整个队形有强烈的运动感,表现出活泼欢快的气氛。还有河南临汝阁村出土的《鹤鱼石斧图》,白、黑、土红色彩与土黄色的陶衣共同形成了一个强烈、单纯、朴质的彩色画面。
随着社会的发展,颜料及绘画工具的发明与演变,水彩画的内容与形式也在不断擅变和发展。春秋战国时已出现象《御龙人物》这样精彩的水彩画作品,这时的宫廷壁画艺术实际上就是用水彩或水粉的形式进行绘制的,如色彩绚丽、气势宏伟的长沙马王堆墓吊画及秦宫壁画艺术,其水彩画特点明显,已形成水彩画的雏形。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传入中国,水彩画表现手段更为完善。这时的水彩画已经有了明暗关系和虚实相生等种种艺术处理,画面色调明快,光感异常突出,风格上较强调写实,而且渐渐淡化传统的线条而追求光色。如北魏时代敦煌 272窟的菩萨和伎乐天;275窟的鹿王本生故事壁画,用晕染来表现人物的体积和肌肉质感;257窟的鹿王本生和254窟的萨垂太子本生则采用明暗造型方式进行绘制。随着六朝山水画的出现,发展到隋、唐、五代之时,我国绘画一方面吸收外来宗教绘画的特点,另一方面发挥了民族审美意识的传统而进入一个比较繁荣的阶段。水彩画的运用更加广泛,形式更加多样,绘画技法更见新颖。如唐代的《宫女图》所绘人物,可以看出画工们熟练地运用石绿、石青、大红、深红等颜色的水平,人物的服饰、衣裙采用晕染法,色彩对比强烈鲜明;新疆克孜尔千佛洞118 窟中《娱乐太子图》在用色和技法处理上已不像早期壁画那样多用原色,而是以紫红色、乳白、浅灰、绎绿、橙黄、棕红等复色和间色来进行描绘,使其画面具有冷暖相间、和谐滋润的效果。

明清时期,西学东渐,西方水彩画传入中国。清康熙年间,传教士郎世宁 (Giuseppe Castiglione,1688-1766)来华,并任清王朝的宫廷画师,常使用水彩画工具作画。此后,有不少英国水彩画家来到中国。西洋水彩画的性能特点与中国传统绘画的艺术情趣所具有的异曲同工之妙,使西洋水彩画很快得到国人的欣赏、接纳,并为一些画家借鉴。水彩画在我国的艺术园地逐步成长并有了很大发展。
鸦片战争后,上海成了远东和亚洲最繁荣的商业城市,天主教会在上海开办土山湾国画馆,系统地传授西洋绘画技法,引进水彩画,为我国培养了最早的西洋画人才和最早的水彩画家。清末名家任伯年所画册页,明显吸收了不少水彩画技法。徐泳清所著《水彩画风景写生法》,可谓我国最早的水彩画理论技法书籍。
民国初,在蔡元培的倡导和扶植下,我国出现了一批依照西方美术教育的模式进行教学的美术学校,以写生的方法传授素描、水彩画、油画。1912年创办上海美术院(上海美专前身),刘海粟、潘思同等担任水彩画教学。1918年成立国立北京艺术专科学校(后改为北平艺专),担任水彩画教学的有灵法鼎、李毅士等。1928年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系成立,李叔同、徐悲鸿等从事西画教学。同年, 在杭州成立国立艺术院(后更名为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林风眠、吴大羽在此任教……这些学校培养出了一大批杰出的水彩画画家,如陈秋草、李剑晨、李有行、王肇民等,中国水彩画的发展出现了第一个高潮,水彩画家队伍不断扩大, 作品风格日趋多样化,既有张眉孙的强调客观真实的《淤口帆影》,又有常玉的夸张、变形的《女人体》。
抗日战争时期,水彩画发展受到一定影响,但同时,恶劣的环境也激发艺术家的创作欲望,并以画笔作为抗日救亡的武器,创造出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具有生命力的艺术佳作,如李剑晨的《智取鬼子兵》、魏正起的《日本俘虏》等。在解放区,延安创办“鲁迅艺术文学院”,培养了一批优秀的版画家、水彩画家,古元是其中的代表。
新中国成立后,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指引下,水彩画蓬勃发展。 1949年,“中华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在北京成立,组织创作活动。1954年,中国美术家协会举办“全国水彩画、速写展览”。1956年举办的“全国第一届青年美术作品展览”展出水彩画一百多件。20世纪五六十年代,画家们深入生活,用水彩画来反映新中国的新面貌,写实风格得以确立,奠定了中国水彩画重写实的传统模式。李剑晨的《晨曦中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古元的《延河饮马》、萧淑芳的《丁香花》都是当时影响广泛的佳作。
20 世纪50年代,苏联格拉西莫夫、茹可夫、克里马中等画家的水彩画相继传入中国,他们“讲究造型严谨和色彩真实 ” 的写实传统极大地影响了中国水彩画艺术的发展。
1963年“英国水彩画三百年作品展览”来华展出,开阔了中国水彩画家的视野,从此拉开了中西美术文化交流的新序幕。
改革开放后,随着中西文化交流的增加,中国水彩画再次崛起。中国水彩画家在吸收西洋传统技法精华的同时,将自己深厚的传统文化、哲学观念、生活体念融合其中,不断探索,寻找着水彩画发展的新方向,水彩画逐渐从单一的传统 模式向多样的现代形态转变。 1980年的京、津、沪三市水彩画联展在北京开幕。虽然仅仅是三市百余名水彩画家的联展,但他震动了整个中国画坛。标志着中国水彩艺术的第二次高潮的到来。
1981年上海、江苏、浙江、山东、江西五省市水彩画联展在上海开幕。
1982年英国水彩画第二次来华展出,展出了包括 20世纪现代派风格的水彩画。中国水彩画家们受到莫大的鼓舞,全国各地各种画会、研讨会、画展纷纷召开。
1983年的上海水彩画展。
1984年的京、津、鲁水彩画联展及第六届全国美展的频频举办,大大的鼓舞着全国的水彩画家与爱好者们,他们继承、发展、探索、追求着水彩画的繁荣。
1984年,“第六届全国美展水彩画作品展”在广州展出。华纫秋的《渔寨新歌》、柳新生的《雨后》等作品,运用新的水彩艺术语言,开辟了观念和技法革新的道路。1989年,杭州举办了首届全国水彩画展。 1990年,在杭州成立了“中国水彩画家学会(筹)”,决定每年举办一次全国性水彩画大展及学术研讨会。
接着 1990年首次召开了“中国当代水彩画学术研讨会”对水彩画的理论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1990年8月,在第十一届亚运会前夕,由天津十人水彩画会邀请,来自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韩国、巴基斯坦、美国(特邀)等10多个国家和台湾、香港地区的14个水彩画会270余件作品参加了“天津-亚洲国际水彩画展”。

1993年中国美术家协会水彩画艺术委员会成立,1995年全国首届水彩画艺术展览在石家庄博物馆举行,送展作品达1500多件,新生力量涌现,作品呈现多样化发展趋势。1995年、1997年连续举办两届中国青年水彩画大展,鼓励青年画家树立探索和创新精神。
20世纪90年代后期,一大批新一代水彩画家勇于开拓创新,基本摆脱传统水彩画模式,着力表现现代人的精神面貌、审美观念和情趣追求,题材内容不断拓展和深化,人物画、风景 画、静物画,历史题材、都市题材,花鸟、鱼虫、走兽等多方面,都有突出的成就;表现形式和技法丰富多样,既有写实的,也有写意的,还有抽象的;观念的扩展,素材的广泛运用,影响了绘画的表现方法, 画法不断突破,中国水彩画逐步形成为具有现代感的多样化的艺术样式。
1999年5月,中国美术家协会第二届水彩画艺术委员会在桂林成立。先后举办“第五届全国水彩(粉)画展”、“中国首届水彩人物画大展”、“第六届全国水彩(粉)画展”、“中国水彩画写生精品大展”、“全国首届小幅水彩画展”、“第二届《‘李剑晨奖'水彩双年展》等。积极开展水彩画创作、展览和研究活动。不仅在国内各地的展览交流频繁,中国水彩画还多次在美国、日本、印度、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展出,让中国水彩画走向了世界。
在上个世纪末,中国水彩第一次堂而皇之的与大画种比肩而立,在《第九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评奖中,水彩画与油画、国画各占三个金奖。
目前,中国水彩正在蓬勃发展。
第三节 水彩画在绘画训练中的作用与地位
水彩画作为独立画种,自19世纪传入中国,很快就被中国民众接受,并在中小学里普及开来。现在,不仅美术院校开设水彩画教学课程,而且在其他高校,还有中小学美术及色彩基础教学中,均采用水彩和水粉来组织教学,培养学生的色彩表现能力,使学生掌握色彩的基本规律和知识。水彩画在绘画训练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占据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一、 通过水彩画的训练掌握色彩规律及绘画方法
水彩画是以水与色的交融而形成的画种。它主要借助于光在物体上产生的明暗关系和色彩变化来进行物体的塑造,是真实客观地对事物的形态、色彩和特征作深入刻画的绘画形式。
长期以来,人们通过水彩对客观事物的造型与色彩等因素和艺术表现法则进行全面认识和研究,水彩画成为色彩的科学表现的典范。
西方传统绘画观念认为,现实对象最真实的再现只有轮廓和形,而轮廓线是通过与背景不同的色彩和明暗对比产生出来的,西方水彩画追求光影变化的形式成为水彩画通常的表述形式。
水彩画根据对象的明暗光影对其进行形象塑造。它利用明前暗后、明实暗 虚、明强暗弱、明主暗宾的视觉规律来进行水彩画的创作与表现,并能通过光的变化来表现其空间感、质感、层次感和立体感。
同时,画家还可根据自己对事物的直观印象来描绘和反映现实生活,表达画家的感觉和观念,把对物体的色彩特征作为描绘的前提和主体,从中发现一般人所不能发现的带有画家个人主观认识的色彩关系、色彩现象和色彩感受。
明暗水彩画所追求的就是塞尚所说的能“代表自然”,而不只是“再现自然”的那种形式和方法。水彩画家为了真实地反映客观事物,经过长期的研究与绘画实践创造出一系列画理和法则。这些画理和法则是人们探索和认识水彩画艺术的总结,也是人们学习和研究其他门类绘画的重要途径。
二、 水彩画与其它画种的联系与区别
(一)与水粉画的联系与区别
“水粉” 这个词可以追溯到文艺复兴时期 ,当时意大利的大师们用一种水质的胶画颜料,或者蛋胶画颜料作画(即坦培拉),并将这种颜料称作水粉。水粉颜料不透明,干后形成没有光泽的粉状表面,与色泽纯洁透明度高的水彩颜料有很大的不同。但是,这两种颜料在工具、技法、基底等等方面的要求却很相近。
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美术院校教学中的色彩课几乎都是用水彩作为主要的绘画工具材料与手段。
1965年,我本人考入天津工艺美术学校,色彩课采用水粉材料。而教师的教学范图全市水彩画,可见那时水粉画在我国刚刚进入课堂教学。因为水粉颜料有较强的遮盖力,能够覆盖,涂改,便于初学者的学习,也因其厚涂、干画的画法有些像油画,这对于在当时经济不发达时期,想学油画又学不起的我们这些孩子来说,是油画的极好的代用品。

水彩画与水粉画的作画媒介都是以水来进行调配,水粉画的颜料也与水彩画大致相同,只是水粉色的颗粒比水彩色略粗一些,没有水彩颜色那样透明,如湖蓝、粉绿等色度较淡,颜色比水彩颜色粉质多,不十分透明。
但是,水彩画与水粉画仍然在许多方面有所不同。水彩画依靠水的稀释来减弱其色度 ,画面越亮的地方,用水越多,用色越少,空出的白纸的颜色是画面的最亮处。而水粉画则不完全一样,甚至相反。水粉画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接近水彩的表现形式,一种是接近油画的表现形式。这两种表现形式中高光和亮色都不是空出来的,而是用白颜色与其他颜色相调后进行非透明覆盖来进行表现。
接近水彩画表现手段的水粉画,可以通过用色较薄、多层覆盖,产生水彩画那样的水色交融、色彩斑斓的效果,同时又有一定的浑厚感。由于白粉的介入, 色彩的调配更为轻松、自由。色彩的处理上,可以深色覆盖亮色,也可以亮色覆盖深色,色彩更为厚重,色彩表现更加自由。但在另一方面,这种表现方式就不具备水彩画所独有的魅力——透明与清新。
现今的展览会中水粉囊括在水彩之内。因使用树胶为粘合媒介,选用不透明的白色颜料或填充剂加入颜料中,使颜料本身具有一定的遮盖力。因此,国外有“树胶水彩”或“不透明水彩”之称。水彩与水粉的区别也正在于此。
(二)水彩与中国画
水彩与中国画有许多相近或相似之处。这是我们中国人更容易接受水彩画的缘故。其相似之处,最明显的表现是在材料上,两者均用纸本绘画,讲究用水的干湿变化和对比,使用水溶性颜料和管形毛笔作画。在用水用色的技法上,也有一定的相通之处,中国画尤其是中国水墨画所表现的抚媚华滋、空灵淡远的艺术效果与清新透明、滋润空灵的水彩画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但由于国画颜料和纸的性能局限所致,国画的透明叠加和水色交融效果不及水彩画。生宣纸吸水性较强,故水在纸上的流动渗化不及水彩,叠加的透明度也不及水彩。熟宣纸上的流动渗化比生宣纸好,但因纸较光而薄,故没有水彩纸上所能产生的那样丰富的变化。所以,国画的透明叠加和水色交融的效果与水彩画不同。

然而,水彩画不同于中国画,其区别主要不在于媒介物,而是各自所表达和蕴含的内涵不同。中华民族的文化意蕴、哲学思想、民族精神对中国画的影响与渗透是非常深刻的。中国画又将这种民族意识通过造型、线条和色彩体现得淋漓尽致。
中国画是以线为表现语言的绘画。在表现形式方面有工笔与写意两种。工笔画表现方法工整而细致,作画步骤是先勾后染,色彩绚丽,并富有装饰趣味。水彩画中也有一种表现形式是先勾出轮廓线,然后用水彩色进行塑造的。尽管同样地用水用色用线,然而水彩画中的线条与中国画线条是有所区别的。水彩画中的线条所注重的已不是轮廓的自身,而是在光线的意念中来进行线的表现。水彩画中的线条把明暗光影融入线中,把光影中原本比较宽的背光面有意进行压缩, 变成线的形式,成为水彩画里线的依凭。这里的线,是由影演变而来的,与中国画中的线作为单一轮廓的表达在表现意念上完全不同。
当然,水彩画中的线,在表述方面也可带有中国绘画的意味,中西艺术在这方面可以相互补充,相得益彰。我国著名画家林风眠在这方面的尝试非常成功, 成为中西艺术合璧的典范。

中国写意画重视意境的营造。它要求画家在创作中把创作意图与创作思想 融入所表现的对象之中,以对象为载体来抒发其情感,构筑成某种完善的艺术境界。写意画的表述手段主要体现在用笔、用墨和用色之上。由于笔、墨、色及宣纸的特殊性,画家在运笔、着色、泼墨、施彩的过程中,总会收到意想不到的、变幻莫测的效果。
写意画以墨为主,比较多地利用墨色产生明暗、层次与质感的表现效果,因而不像水彩画那样注重色彩的变化。正如王之江 先生说“中国画是水墨画,西洋画是色彩画”。写意画中也经常利用色彩来进行表现,但与西方人用色有较大的区别。西画所注重的是对象的色彩关系和由色彩所产生的明暗关系,关注其光源色、环境色和固有色的相互作用,而中国写意画的色彩只关注物的固有色和画面形成与色彩构成,其色彩不受自然事物的真实色彩束缚, 而只是作为事物的某种符号被象征性地加以运用。
水彩画同中国写意画一样讲究虚实。但东西方对虚实的理解是不一样的。 西方水彩画之虚实是指色彩对比、明暗对比,而中国画的虚实则注重线条的疏密和轻重,轮廓的清晰和模糊,要求“实者虚之”、“虚者实之”,体现虚实相生的原则。可见,中国写意画中的虚实是一种意境和气韵的表现,而不像西方绘画那样,虚实只是层次、空间和远近的处理方法。
(三)水彩画与丙烯画
丙稀画是20世纪四、五十年代出现的,到七十年代中期在我国开始普及。丙稀颜料得名于丙烯酸树脂,丙稀颜料在湿的时候
融于水,干燥后又是完全防水的。这种材料也可作水彩画的颜料,当丙烯颜料融于大量的水时,也会变得十分透明。其技法非常接近水彩;另外,丙烯也可厚涂、刀刮、嵌物、作肌理等,也很接近油画技法。许多画家在外出写生时使用丙烯颜料,只是不要忘记及时的洗涮画笔或将它泡在水中,也随时的在调色板上喷洒些水,因为丙烯材料的最大优点和最大缺点都是“干得快”。

(四) 水彩画与油画
在西方水彩画与油画的风格十分相像。油画是用调色油调和油画颜料来进行作画的一种绘画形式。油画是西方绘画中最具典型性的绘画手段。油画颜色覆盖力强,色彩鲜艳、丰富、细腻,富有极强的表现力。画家运用油画材料,采用油画的表述语言,对色彩、线条、明暗、空间、层次、肌理等进行全方位的表现。油画以光影充分表现物体复杂的明暗现象关系和色彩现象,可以在二维空间的平面上表现出三维空间的效果,对大自然和事物的描写与刻画能做到惟妙惟肖。油画是迄今以来所有绘画中表现手段最丰富、表现力最强的艺术之一。

然而,油画用油作为调色媒介,虽有透明画法,但不可能产生像水彩画那样经多层叠加仍能保持的清新透明感,更不可能因水在画面上流动而产生意想不到的丰富的意趣。
(五)水彩画与版画
版画是画家在各种不同物质材料的版面上手工制版、刻版后,通过拓印而构成的一种绘画。其中水印木刻是将传统的中国画宣纸与木刻印制相结合的一种非常丰富的表现形式。水印木刻的特殊之处在于拓印阶段,画家对水分的把握是拓印成败的关键。在运用木刻水印特有的语言表达上,画面也可以表现清新、淡雅、和谐、恬静的水色交融的审美境界。但与水彩画的水色效果相比,水印木刻版画中水分的干湿变化及水色交融的效果明显受到极大局限。

三、 大胆探索、不断创新,是水彩画不断发展源泉和动力
随着时代的发展、艺术观念的变化与水彩画工具材料的更新和技法的多样化,水彩画将出现更加绚丽多姿的面貌。尽管如此,水彩画的形式仍然没有拓展到它的极限,还有很多领域需要我们去探讨。水彩画还需要向其他画种汲取营养,不断丰富着水彩绘画的表现手法和表现形式,水彩画的工具材料也需要不断更新。只有多元取向才能为水彩画带来新的生机和活力,才能赋予水彩画更旺盛的生命力。
可以通过对不同的材料进行尝试,发现新的画昧和画风。如在卡纸、有色纸、高丽纸、宣纸、工业用过滤纸,甚至在画布、木板上作画,因材料对颜色的附着力、吸水性能以及质地的粗细不同可能产生出与在水彩纸上作画迥然不同的效果。同时,如果采用覆盖性很强的水粉颜料来做画,并且大胆吸收油画的表现手段和性能,也许水彩画的色彩、层次会更丰富,塑造会更深入,从而弥补水彩画单薄、难于极至地刻画对象的弱点。同样,水彩画的作画工具也可不拘一格。中国画用的叶筋、衣纹、红圭、白云,油画笔、油画棒,甚至喷笔、喷色枪或油漆刷等等,为了画面的需要都可以使用。还可广泛尝试,不断体会特殊技法所带来 的意想不到的肌理效果与趣味。如采用版画中的拓印法、纸板压印法,使用气球按摩着色纸面,让水色在缝层中自成纹路;还有采用冰冻法;使水色冻结后形成冰状花纹与奇特的结晶纹样,别有情趣。另外,利用油与水不相溶的特性产生一种色彩集结效果;利用盐与水的相互排斥产生画面所需的灰白点;利用

❽ 水彩画的起源和发展简答版

大千世界,芸芸丛生,唯独人类这个拥有语言和思维灵性的“ 动物” 才真正懂得美,并由此而产生对美的需求和创造。
美是人类探索的永恒主题,就形成了中国画。中国绘画的萌芽、发展到成熟经历了一个相当漫长的历史过程,他的源头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史前时代。起初表现的仅是原始朴素的理想和生活,以及为上层社会政教服务,同时也反映各时代跌宕的社会风貌与世俗的生活图景。在这漫长的历程中,直到人类在劳动过程中创造了实用器物和建筑物,并在上面作装饰布置的时候,才注意到对于画面的利用,人们在上面所绘制的装饰图象,便开创了最初具有画面构图意识的先河。 这种以创造美为基本特征和主要使命的艺术,它与人类的产生、社会的形成和发展是同步的。早在三黄五帝的时候,就流传“ 史皇作图” 、“ 髁手作画” 的佳语,早将人类带进了一个更加复杂的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交融的世界,光辉灿烂的中国绘画史就从这里浓墨重彩的写下了闪烁光彩的第一章。
发展和演变分以下几个时期::先秦两汉时期民族绘画风格的初步形成;魏晋南北朝时期绘画的发展阶段;绘画趋向全盛的隋唐五代时期; 蓬勃兴盛的二宋时期绘画;以笔墨情趣为主流的元代绘画; 明、清时期绘画流派的涌现;继承与发扬并存的近现代绘画。
中国画的发展到今天,按照范围来分;分为人物画、花鸟画、山水画。笔墨纸砚是中国画的工具,中国画的技法分为工笔和写意,中国画的线条美、构图美、章法美,所表达出来的意境美、形式美、艺术美。中国画是中国传统民族绘画的统称。

❾ 论述水粉画发展历史。

水粉画的起源很早,这可从使用水溶性颜料作画的中外古代石窟、墓窟、寺院壁画中得到佐证。如我国北魏时期的敦煌石窟壁画,西晋南北朝时期的新疆地区石窟中的佛教美术,六朝永乐宫壁画和历代工笔重彩画,以及古代院体画与民间绘画等等,都是使用水溶性粉质颜料绘制而成的。古罗马地下墓室中的壁画,也大多是使用胶或蛋清调合颜料粉绘制而成的胶粉画。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美术大师们手下的壁画原作,在后来修补过程中经专家考证发现,有的也是使用胶粉颜料绘制的。这些古今中外早已出现的使用粉质
soso_tc_slider_img
水粉画的性质和技法,与油画和水彩画有着紧密的联系。它与水彩画一样都使用水溶性颜料,如用不透明的水粉颜料以较多的水分调配时,也会产生不同程度的水彩效果,但在水色的活动性与透明性方面,则无法与水彩画相比拟。含粉意味着对水色流畅的活动性产生限制的作用。因此,水粉画一般并不使用多水分调色的方法,而采用白粉色调节色彩的明度,以厚画的方法来显示自己独特的色彩效果。这一点近似于油画的绘制方法。因为不透明的水粉颜料与油画颜料都是具有遮盖力的颜料,所以水粉画是介于水彩画与油画之间的一个画种,它是通过吸取水彩画与油画的某些方法与技巧而发展形成自己的技法体系的。
在国外,并没有水粉画这一独立的画种。一般都将其包括在水彩画的范畴之中,称为不透明的水彩画,或用水粉颜料绘制的广告招贴画等统称为水粉画。在我国,由于社会经济和文化条件的原因,普及美术和实用美术发展很快,从而促进了水粉画的不断普及与提高。使它具有一套完整而系统的、与其他画种不同的技法,成为在绘画领域中具有群众基础而又受专业画家所钟爱的一个独立画种,进而显示出自己独特的美学价值和艺术风貌。
水粉画的起源很早,这可从使用水溶性颜料作画的中外古代石窟、墓窟、寺院壁画中得到佐证。如我国北魏时期的敦煌石窟壁画,西晋南北朝时期的新疆地区石窟中的佛教美术,六朝永乐宫壁画和历代工笔重彩画,以及古代院体画与民间绘画等等,都是使用水溶性粉质颜料绘制而成的。古罗马地下墓室中的壁画,也大多是使用胶或蛋清调合颜料粉绘制而成的胶粉画。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美术大师们手下的壁画原作,在后来修补过程中经专家考证发现,有的也是使用胶粉颜料绘制的。这些古今中外早已出现的使用粉质水溶性颜料的绘画作品,都具有了水粉画的基本艺术特点,这说明水粉画颜料的产生与使用的历史非

❿ 水彩画起源于哪一个国家,有哪几种画种

人类著书并为书作插图的历史已有三千五百年了。

最初,人们在埃及尼罗河沿岸发现了一种叫做纸莎草(Papyrus)的纤维质植物,取其茎皮,可以制成卷轴,用来写字作画,做成关於科学、历史、巫术及宗教的书卷。这种卷轴的另一重要用途是陪葬,伴随死者抵达另一个世界,上面的文字帮助他们向冥神奥西里斯解释他们一生的作为。卷上的画像以後被称为细密画,都是用透明的颜色画成的。土黄色、赭色取之於泥土;红色取自朱砂类的矿物;石青为蓝,石绿为绿,土黄为黄,虫胶为橙;黑色以柳木炭制作,白色则用白垩。这些色料都用阿拉伯树胶(Gum arabic)加蛋白调和,用水稀释後使用。简而言之,这就是水彩。

一千年以後,大约公元前170年左右,帕加马国王欧墨尼斯二世率先使用羊皮纸。以羊皮经石灰处理,剪去羊毛,再用浮石软化,便成了这种新的书写材料。把这些羊皮订成小册子,称为手抄本,再合订成册,使成为留传後世的羊皮典籍。此後,手稿一直使用羊皮纸。

首到公元九世纪,无论在希腊、罗马、叙利亚还是拜占庭,大多数细密画都是用水彩与铅白混合制成的一种不透明的水彩来画的。而此时正值查理曼大帝的卡洛林王朝。查理曼大帝十分重视手稿创作,他召集了许多交替使用透明和不透明水彩的大画家。这种混合使用一直延续到中世纪後期乃至文艺复兴时期,当时已普遍将水彩应用於细密画中。事实上,这些就是水彩画的雏型。

热点内容
师生迷情八 发布:2025-07-18 11:58:43 浏览:478
三字经教学视频 发布:2025-07-18 11:46:47 浏览:45
希腊的历史 发布:2025-07-18 10:33:00 浏览:654
人体中的数学 发布:2025-07-18 07:53:58 浏览:951
一级建造师机电教学视频 发布:2025-07-18 07:50:21 浏览:528
班主任工作计划小学四年级 发布:2025-07-18 05:17:52 浏览:912
浅谈师德的心得体会 发布:2025-07-18 03:09:46 浏览:807
怎么浏览谷歌 发布:2025-07-18 02:29:49 浏览:51
之女教师 发布:2025-07-18 01:03:04 浏览:369
奥数物理 发布:2025-07-17 23:41:12 浏览: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