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历史
A. 《三国志》的历史资料和文化背景
三国志》,六十五卷,包括《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主要记载魏、蜀、吴 三国鼎立时期的历史。位列中国古代二十四史,与史记(汉·司马迁)、汉书(汉·班固)、后汉书(范晔、司马彪)并称前四史 。
作者介绍
陈寿(公元233-297年),字承祚,西晋巴西安汉(今四川南充北)人。他少好学,就有志于史学事业,对于《尚书》、《春秋》、《史记》、《汉书》等史书进行过深入的研究。师事同郡学者谯周,在蜀汉时任观阁令史。当时,宦官黄皓专权,大臣都曲意附从。陈寿因为不肯屈从黄皓,所以屡遭遣黜。入晋以后,历任著作郎、治书待御史等职。280年,晋灭东吴,结束了分裂局面。陈寿当时四十八岁,开始撰写《三国志》。 陈寿写《三国志》以前,已出现一些有关魏、吴的史作,如王沈(?-266年)的《魏书》,鱼豢的《魏略》,韦昭的《吴书》等。《三国志》中的《魏书》、《吴书》,主要取材于这些史书。蜀政权没有设置史官,无专人负责搜集材料,编写蜀史。《蜀书》的材料是由陈寿采集和编次的。陈寿写书的时代靠近三国,可资利用的他人成果并不多,加上他是私人著述,没有条件获得大量的文献档案。我们阅读《三国志》时,就会发现陈寿有史料不足的困难,内容显得不够充实。陈寿没有编写志,了解三国时代的典章制度,只好借助于《晋书》。陈寿还著有《益部耆旧传》、《古国志》等书,整理编辑过《诸葛亮集》,可惜这些书后来都亡佚了。
B. 三国志是真实的历史吗
三四十年前的事情想搞清楚都很难,何况是没有网络的古代。
三国期间战乱频繁,很多事情当时没有条件记录,事后想起来难免走样。
《三国志》是史书中最不严谨的书,很无奈的是也是记载这段历史相对最权威的史书。
读史书要掌握史料,更要利用各方面知识去解析解读。
就说武将的形象,彭德怀大将军到底是身高八尺还是九尺?即便不是,到底有多高?我们当代人都不求甚解的东西,在历史书中比比皆是。要是这么要求,就没有“真实的历史”了。
C. 三国志有哪些历史
《三国志》并不是一种,魏、蜀、吴各自成书,到了北宋雕版,才开始合成一种。《三国志》世界上最早的刻本是北宋咸平六年(公元1003年)国子监刻本。现在通行的刻本有四种:第一种是百衲本,据宋绍兴、绍熙两种刻本配合影印;第二种是清武英殿刻本,据明北监本校刻(铅印、石印均据武英殿本翻印);第三种是全陵活字本,据明南监冯梦祯本校印;第四种是江南书局刻本,据毛氏汲古阁本校刻。
D. 三国演义和三国志在研究历史的地位中如何
《三国志》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前四史”。作者陈寿,晋朝人。
毋庸赘言,三国志在历史研究中的地位高于小说三国演义。作者撰事不作曲笔直可以与司马迁,班固媲美。《三国志》作为较完整地记叙我国古代一个异彩纷呈的唯一存留至今的历史上著作,在诸多的古史书中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尤其是比较详细的人物传记更吸引读者,还有严谨的时间顺序待史学爱好者考究推敲。
在这里我较推荐你读附有裴松之的注解的版本(一般还选有多部史书如《魏书》《曹瞒传》《英雄记》等之中的不同观点)。
至于《三国演义》还是有很高的文学价值的。
E. 三国志全都是历史吗
陈寿的《三国志》属于二十四史之一,属于所谓正史,基本记录了历史。
现在很多都是受《三国演义》的影响,认为三国演义里面讲的就是历史。
其实不是的。《三国演义》可以说是“七分真实,三分虚构”。
里面有些故事其实是不存在的。
F. 三国志,历史
因为东汉末年时,汉王朝也有不少名将,很多次粉碎了北方异族的进攻。
三国时期,曹操击破袁绍后北征乌桓,基本上北方少数民族不是魏国对手,谈什么乱华?
G. 真实的三国志三国历史,和三国演义的主要区别在哪里
1、体例不同
《三国志》是史书,是对三国历史的较为客观的叙述。
《三国演义》则是历史小说,是对三国历史的人为演绎,其中加入了很大成份虚构的内容;
2、成书时间不同
《三国志》成书于西晋初年,距离三国很近,因而可以保证这部史书的真实性。
《三国演义》成书于元末明初,掺入了大量民间传说;
3、承续关系不同
陈寿写作《三国志》依靠的是他自己多年收集的历史资料。
而罗贯中撰写《三国演义》则主要取材于《三国志》。
也就是说,《三国志》是《三国演义》的母体。
(7)三国志历史扩展阅读
第一、“拥刘贬曹”上。三国演义里吹捧刘关张,如果在三国志里,你会看到,刘关张组建的蜀汉更像社团,而不像国家。《三国演义》的文笔一直是在“吹捧”刘关张三人。
第二、怒鞭督邮的不是张飞,而是刘备。张飞字益德,而不是演义里的翼德。
第三、陈宫不是因为曹操杀了吕伯奢一家才离开曹操的,而是因为曹操杀了名士边让。
第四、华雄是被孙坚杀的,刘备和公孙瓒没有参加讨伐董卓,更没有三英战吕布。
第四、诸葛亮的主要工作是行政管理和后勤服务,不是前线指挥,诸葛亮在三国志里,刘备活着就没带过兵,那些神乎其神的战役有很多跟他并没有关系,或者就不存在,包括草船借箭。后期诸葛亮带兵也是中规中矩,没有演义里那么神。
第五、过分神话赵云,赵云一辈子只是个亲卫队长,也没有单独领兵。
第六、演义里杜撰了武器,三国时期,战场上只有矛,戈,环首刀三种兵器,而剑的作用更像礼仪,没有用剑拼杀的。
第七、曹操在赤壁之战并不是一败涂地,而是收获了大批地盘,包括荆州的一部分土地,虽然被火烧,也可以算是满载而归。
参考资料
网络-三国志
网络-三国演义
H. 三国志历史著作随笔500字数
书柜里的那本三国志
某人读三国志有些年头了,小时候枕头下就有一本三国志。至今还能感受到那纸质的文字带给我的激荡。
不知从何时开始便喜欢上了三国的历史。从三国演义到三国志再到资治通鉴。从古白话到古文言。可却,总觉得自己对三国的文化还是不够了解。那些人,那些事,只是想,能够深入其中才能真正体会吧。
没有三国演义的传奇色彩,也没有资治通鉴主观批评,也许陈寿的三国志才能带给我一些真正的三国灵魂。为时而作不为人而作。三国志值得品味。
没有三国演义的拥刘反曹,没有资治通鉴的正统为尊。刘备不是正统而是枭雄,一个一己之力成就霸业的政客。曹操不是佞臣而是立志天下的野心家。三国志,真正的三国历史,即使晦涩却让人为之动容。热爱三国的我便对它如此信赖。不为权威,只为求真。
西晋的陈寿最接近那个时代,甚至为那个时代名流千古。我相信三国志不会让那些喜欢三国文化的读者失望。
我只是想把他和他的著作在这里简单与名作对比,质疑或是否定皆不是本意。因为那是我的过去,三国的过去。
致敬正史,致敬三国志,致敬我对三国历史的尊敬。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守望三国,尊敬三国志,就像一个英雄一样,虽千万人,吾往矣。
I. 所以 《三国志》和《三国演义》哪个是真正的历史 《三国志》
晋朝陈寿所撰的《三国志》历来被人们视为反映三国真相的史书,但其实它并非完全真实,当时蜀汉不曾设立史官,所以无据可依,陈寿虽曾做过蜀国观阁令史,但他生于三国后期,对于前期之事可以说是无所知的,关于蜀国历史,陈寿主要是由魏和吴的历史记录和当时人们的口述,从中选择较真实的整理而成,但是吴魏的史官毕竟以自国利益出发,其中所记载的不一定完全真实,其中也有夸大自己国家的成分,而人们口述就更不用说了,加上当时晋朝时谈三国以魏为正统,这也是局限化的,而且《三国志》并不完美,有许多是没有记录在内的事,所以说《三国志》虽然可以说是历史,却不是完全真实的。《三国演义》罗贯中参阅大量书籍,包括《三国志》《华阳国志》《水经注》等,再由民间流传的故事整理,以故事形式表现出来的,其中有许多是虚构的,但其实也有真实的却在《三国志》中没有记录的事,或是《三国志》中有错的地方,可能在《演义》中得到纠正,所以谈历史一味照着《三国志》是错误的,《三国志》中没有记录的在《演义》中有记叙的并不一定是虚构,人们谈历史往往只看《三国志》中的记录,与《演义》有冲突的地方,老是拿《演义》的虚构成分出来,是否犯了“本本主义”错误?
《三国志》历史叙述性较强,而《三国演义》文学性较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