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物理化 » 扬子江历史

扬子江历史

发布时间: 2021-07-29 21:55:10

❶ 有关长江的历史

你好,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

长江的历史变迁如下:

古长江形成于远古时代,长江流域的绝大部被海水所淹没。距今2亿年前的三叠纪时,长江流域部仍被古地中海(即特提斯海)所占据,当时西藏、青海部分、云南西部和中部、贵州西部都是茫茫大海。湖北西部,是古地中海向东突出的一片广阔的海湾,海湾一直延伸到今日长江三峡的中部。长江中下游的南半部也浸没在海底,中下游的北部和华北、西北亚欧古陆的东部,地势较高。发生于距今1-8亿年前三叠纪末期的印支造山运动,那时开始出现了昆仑山、可可西里山、巴颜喀拉山、横断山脉,秦岭突起,长江中游南半部隆起成为陆地,云贵高原开始呈现。在横断山脉、秦岭和云贵高原之间,形成断陷盆地和槽状凹地。同时,云梦泽、西昌湖、滇湖等相互串联,从东向西,经云南西部的南涧海峡,流入地中海,与今长江的流向相反。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

❷ 那些我们无法理解的过去,为何母亲河长江被称为“扬子江”

“扬子”这一称谓早在唐代以前便已经出现,因为“扬子”一词来源于古代的扬子津。扬子津在今天的江苏扬州长江南侧十五里的地方,古代从此处渡津可以抵达京口。所以自古以来扬子津便是长江边上的津要之所在,过去从扬州到镇江间的长江,便被人们称为扬子江。

扬子津在唐代前后,处于长江北边沿岸,后来因为江床南移,所以实际上距离后来的长江已经有了15里之遥,后又与京杭大运河相通,并修有一座杨子桥。

宋高宗建炎初年,即公元1127年,金兵入侵,北宋朝廷因无法抵挡,不得不南撤到江南的临安,金兀术便曾一直领兵追到了扬子桥。

根据扬州地方志的记载:唐朝时以扬子津改置为扬子县,南唐时又改扬子为赛真郡,元朝时称为真州,明朝又改为仪征县,清朝时属江苏扬子府,清末宣统即位,因为末代皇帝名为溥仪,为了避讳,又将仪征县改为了唐代所称的扬子县。

❸ 为什么长江又叫扬子江呢

长发源于青藏高原,由西向东流,流经青海、西藏、云南、四川、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及上海等11省(直辖市、自治区),最后进入东海;支流还流过甘肃、陕西、贵州、广西、广东、河南、浙江和福建等8个省(自治区)。
长江源头位于青藏高原腹部,源流主要有沱沱河、当曲河和楚玛尔河三支,其中沱沱河为长江正源。沱沱河全长358公里,发源于唐古拉山脉主峰,海拔6621米的各拉丹冬雪山西南侧。穿过雪山与谷地,出唐古拉山区后北流,切开祖尔肯乌拉山较低的山岗,至葫芦湖附近再往东流,于囊极巴陇附近接纳右岸支流当曲河后,之后便是通天河。通天河自当曲口至青海省玉树县巴塘河口,长813公里。巴塘河口至四川省宜宾岷江口,长2308公里,称金沙江。岷江口至长江入海口,长2884公里(荆江裁弯取直后,缩短航程80公里,为2800余公里),通称长江,在通称长江的各河段有很多名称:其中,宜宾至湖北省宜昌,因长江大部分流经四川境内,俗称川江,长1030公里。湖北省宜都至湖南省岳阳城陵矾,因长江流经古荆州地区,俗称荆江;江苏省扬州、镇江附近及以下江段,因古有扬子津渡口,得名扬子江。扬子江原本只是指长江较下游的部份,但由于这是西方传教士最先听到的名字,“扬子江”在外语中就代表了全条河。
"
江苏省扬州、镇江附近及以下江段,因古有扬子津渡口,得名扬子江。扬子江原本只是指长江较下游的部份,但由于这是西方传教士最先听到的名字,“扬子江”在外语中就代表了全条河。
"

❹ 长江为什么叫扬子江

长发源于青藏高原,由西向东流,流经青海、西藏、云南、四川、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及上海等11省(直辖市、自治区),最后进入东海;支流还流过甘肃、陕西、贵州、广西、广东、河南、浙江和福建等8个省(自治区)。

长江源头位于青藏高原腹部,源流主要有沱沱河、当曲河和楚玛尔河三支,其中沱沱河为长江正源。沱沱河全长358公里,发源于唐古拉山脉主峰,海拔6621米的各拉丹冬雪山西南侧。穿过雪山与谷地,出唐古拉山区后北流,切开祖尔肯乌拉山较低的山岗,至葫芦湖附近再往东流,于囊极巴陇附近接纳右岸支流当曲河后,之后便是通天河。通天河自当曲口至青海省玉树县巴塘河口,长813公里。巴塘河口至四川省宜宾岷江口,长2308公里,称金沙江。岷江口至长江入海口,长2884公里(荆江裁弯取直后,缩短航程80公里,为2800余公里),通称长江,在通称长江的各河段有很多名称:其中,宜宾至湖北省宜昌,因长江大部分流经四川境内,俗称川江,长1030公里。湖北省宜都至湖南省岳阳城陵矾,因长江流经古荆州地区,俗称荆江;江苏省扬州、镇江附近及以下江段,因古有扬子津渡口,得名扬子江。扬子江原本只是指长江较下游的部份,但由于这是西方传教士最先听到的名字,“扬子江”在外语中就代表了全条河。

" 江苏省扬州、镇江附近及以下江段,因古有扬子津渡口,得名扬子江。扬子江原本只是指长江较下游的部份,但由于这是西方传教士最先听到的名字,“扬子江”在外语中就代表了全条河。 "
参考资料:网络知道

如何看待文天祥创作《扬子江》的历史背景

原文

《扬子江》

宋 文天祥

几日随风北海游,回从扬子大江头。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释义

被元兵扣留数日(相当随风去北海游玩过),终于脱险回到南方。
臣的心好似一块磁铁,不指向南方誓不罢休。


作者简介

文天祥(1236.6.6-1283.1.9),字履善,又字宋瑞,自号文山,浮休道人。汉族,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县)人,南宋末大臣,文学家,民族英雄。宝祐四年(1256年)进士,官到右丞相兼枢密史。被派往元军的军营中谈判,被扣留。后脱险经高邮嵇庄到泰县塘湾,由南通南归,坚持抗元。祥光元年(1278年)兵败被张弘范俘虏,在狱中坚持斗争三年多,后在柴市从容就义。著有《过零丁洋》、《文山诗集》、《指南录》、《指南后录》、《正气歌》等作品。

❻ 扬子江的由来

众所周知,“扬子”乃长江之别称。然而其由来,如今已鲜为人知了。
隋唐年间,扬州城南20里许,有一个名叫扬子的小镇。因地临长江北岸,故又名扬子津。史书记载:“隋开皇十年,杨素率舟师自扬子津入击朱莫问于京口。”这大概是扬子之名见于史册的较早资料。其后炀帝继位,为了游幸,利用吴王夫差开的邗沟故道,开运河自山阳(今淮安)达扬子,并在扬子建临江宫(一名扬子宫),从此扬子津日渐繁华。
当时瓜洲尚在江心,自扬子津行船抵南岸京口(今镇江),烟波浩淼,南来北往的商旅,皆云集于扬子津候渡或觅转车船。因而扬子的知名度不断提高。久而久之,人们把丹徒与江都之间的大江称为扬子江,意即与扬子津毗邻的那段大江。时至今日,已演变为通称整条长江为扬子江。一般认为,此演变与西人来华有关。因“长江”二字西方人发音不便,故习惯以“扬子”称呼长江。
扬子津在唐代中期以前十分出名,在唐诗中多有反映。如孟浩然《夜宿扬子津》诗:“日夕望京口,烟波愁我心。”李白《横江词》说的是马当附近大江风涛险恶,却也拉扬子津作为陪衬:“……汉水东连扬子津。白浪如山哪可渡……”唐开元天宝以后,由于淤沙扩展,瓜洲渐与北岸相接。自扬子津行船南渡,须绕过瓜洲尾部,水程增加28里。后来自扬子抵瓜洲的运河竣工。扬子津渡终于退出历史舞台,其地位也被瓜洲渡所取代。
以后扬子津远离江岸,更名为“扬子桥”。由于该地“舟运西自仪征,南自瓜洲,至此汇合而北,实总汇之所也,故仍属交通枢纽,其名仍可见于史籍。
此外,扬子之名还与江苏省仪征市有一段关系。原来在唐永淳元年,曾于扬子津附近设“扬子县”,宋代移至仪征境内,以后又几经变迁,曾两度升级为“扬子军”(驻军重镇)。明清废扬子县,辖区划归仪征。清末宣统皇帝溥仪登基,因仪征的“仪”字犯帝讳,故又恢复原名“扬子县”。其时有文人撰上联征对,出句为:
扬子云渡扬子江到扬子县。
有人应征对以上:
端午桥于端午日登端午门。
扬子云即汉代大文学家扬雄,端午桥即清末两江总督端方,以人名对人名。尤其巧的是以“子”对“午”,同属于地支。该联虽于平仄有失当之处,但总体格律尚无大碍,故堪称佳对。此联一出,又为扬子之名平添了一段佳话。

❼ 扬中市的历史

扬中的前身是太平洲,隶属于镇江府的丹徒、丹阳,常州府的武进,扬州府的江都、泰兴等内四府六容县。
清末,在太平洲地方设立太平厅,隶属于镇江府。1914年因与安徽省太平县同名,而更名为扬中县。
1994年撤县设市。

扬中市的主体为长江上的一个岛屿,面积332平方公里,人口28万,位于东经119度、北纬32度,是仅次于崇明的长江第二大岛。扬中的地名是因其位于扬子江中而得名。
扬中市北隔长江主航道与泰州市、扬州市相望,西南隔长江南汊与镇江市镇江新区、丹阳市及常州市新北区相望。扬中长江大桥是连络南北的重要交通孔道。

扬中市下辖5个镇:三茅镇、新坝镇、油坊镇、八桥镇、西来桥镇。其中三茅镇面积133.19平方千米,人口13万,占扬中全市40%。

扬中是一个以电力电器产业为主的“工程电器岛”,电力电器产业占全市经济总量近70%,占国内市场份额的20%。

补充一点:在扬中,八桥的经济不是最好的,相比而言,三茅和新坝更好一点。

❽ 扬子江是什么江扬子江是长江吗

扬子江是长江下游江苏一段的称呼,并不是整个长江的代称,不过因为江苏最早和外国交流,西方国家就用扬子江代替整个长江了。

❾ 扬子江事件是什么 它的历史渊源有哪些

紫石英”号事件(Amethyst Incident)又称扬子江事件(Yangtze Incident),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与英国皇家海军于1949年4月20日至21日在长江下游镇江附近江面发生的军事冲突。
1949年4月2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正准备于次日在长江镇江段发起渡江作战。英国海军远东舰队“紫石英”号护卫舰(HMS Amethyst, 又译“紫水晶”号)不听从人民解放军警告,闯入人民解放军预定渡江江段,遭人民解放军炮击,“紫石英”号随即开炮还击。在炮战中,“紫石英”号重伤搁浅。20日下午至21日,人民解放军炮兵又将先后赶来增援的英国海军远东舰队“伴侣”号驱逐舰(HMS Consort)、“伦敦”号重巡洋舰(HMS London)、“黑天鹅”号护卫舰(HMS Black Swan)击退。此后,双方就事件责任及“紫石英”号被扣的问题展开接触和谈判,但一直未有结果。7月30日,“紫石英”号趁夜逃走,途中与人民解放军炮兵再度交火。31日,“紫石英”号逃出长江口,有关谈判随之终止。
在“紫石英”号事件中,中国人民解放军伤亡252人,英国海军死45人、失踪1人、伤93人,“紫石英”号在出逃途中还造成平民的重大伤亡。这一事件被认为标志着英国等列强在中国“炮舰外交”的最后终结。

❿ 扬子江是什么是长江吗

扬子江(the Yangtze River)是南京以下的长江下游河段的旧称,后也用作整个长江的代称。文天祥还写了一首叫扬子江的诗,同时也是江苏泰州扬子江药业集团的简称。
扬子江原本只是指长江较下游,但由于这是西方传教士最先听到的名字,“扬子江”(the Yangtze River )在外语中也就代表了整个长江。
扬子江因古有扬子津渡口而得名。从中国江苏省南京以下至入海口的长江下游河段的旧称。江阔水深浪大,受潮汐影响比较强烈。从镇江开始,长江进入三角洲河段,其中江阴以下为河口段,江面不断扩张成喇叭状。南通附近江面宽约18千米,长江口从北面的启东嘴到南面的南汇嘴宽达91千米。由江水带来的泥沙进入河口区,河水与海水混合,发生絮凝作用,引起泥沙下沉,在长江口形成许多沙洲,如崇明岛和长兴、横沙等岛。长江在入海之前,接纳了最后一条支流黄浦江。江宽水深,万吨海轮可以上溯到南京市。
扬子江原本只是指长江较下游的部份,但由于这是西方传教士最先听到的名字,“扬子江”(the Yangtze River )在外语中也就代表了整个长江。
众所周知,“扬子”乃长江之别称。然而其由来,如今已鲜为人知了。
隋唐年间,扬州城南20里许,有一个名叫扬子的小镇。因地临长江北岸,故又名扬子津。史书记载:“隋开皇十年,杨素率舟师自扬子津入击朱莫问于京口。”这大概是扬子之名见于史册的较早资料。其后炀帝继位,为了游幸,利用吴王夫差开的邗沟故道,开运河自山阳(今淮安)达扬子,并在扬子建临江宫(一名扬子宫),从此扬子津日渐繁华。
当时瓜洲尚在江心,自扬子津行船抵南岸京口(今镇江),烟波浩淼,南来北往的商旅,皆云集于扬子津候渡或觅转车船。因而扬子的知名度不断提高。久而久之,人们把丹徒与江都之间的大江称为扬子江,意即与扬子津毗邻的那段大江。时至今日,已演变为通称整条长江为扬子江。一般认为,此演变与西人来华有关。因“长江”二字西方人发音不便,故习惯以“扬子”称呼长江。
扬子津在唐代中期以前十分出名,在唐诗中多有反映。如孟浩然《夜宿扬子津》诗:“日夕望京口,烟波愁我心。”李白《横江词》说的是马当附近大江风涛险恶,却也拉扬子津作为陪衬:“……汉水东连扬子津。白浪如山哪可渡……”唐开元天宝以后,由于淤沙扩展,瓜洲渐与北岸相接。自扬子津行船南渡,须绕过瓜洲尾部,水程增加28里。后来自扬子抵瓜洲的运河竣工。扬子津渡终于退出历史舞台,其地位也被瓜洲渡所取代
以后扬子津远离江岸,更名为“扬子桥”。由于该地“舟运西自仪征,南自瓜洲,至此汇合而北,实总汇之所也,故仍属交通枢纽,其名仍可见于史籍。
此外,扬子之名还与仪征有一段关系。原来在唐永淳元年,曾于扬子津附近设“扬子县”,宋代移治仪征境内,以后又几经变迁,曾两度升级为“扬子军”(驻军重镇)。明清废扬子县,辖区划归仪征。清末宣统皇帝溥仪登基,因仪征的“仪”字犯帝讳,故又恢复原名“扬子县”。其时有文人撰上联征对,出句为:
扬子云渡扬子江到扬子县。
有人应征对以上:
端午桥于端午日登端午门。
扬子云即汉代大文学家扬雄,端午桥即清末两江总督端方,以人名对人名。尤其巧的是以“子”对“午”,同属于地支。该联虽于平仄有失当之处,但总体格律尚无大碍,故堪称佳对。此联一出,又为扬子之名平添了一段佳话。

热点内容
师生迷情八 发布:2025-07-18 11:58:43 浏览:478
三字经教学视频 发布:2025-07-18 11:46:47 浏览:45
希腊的历史 发布:2025-07-18 10:33:00 浏览:654
人体中的数学 发布:2025-07-18 07:53:58 浏览:951
一级建造师机电教学视频 发布:2025-07-18 07:50:21 浏览:528
班主任工作计划小学四年级 发布:2025-07-18 05:17:52 浏览:912
浅谈师德的心得体会 发布:2025-07-18 03:09:46 浏览:807
怎么浏览谷歌 发布:2025-07-18 02:29:49 浏览:51
之女教师 发布:2025-07-18 01:03:04 浏览:369
奥数物理 发布:2025-07-17 23:41:12 浏览: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