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不平等条约
Ⅰ 中国历史上的不平等条约签订的先后顺序
一、《南京条约》
1842年,清政府被迫在南京的静海寺与英国政府议约,双方共在寺内议约四次。8月29日,中国清政府全部接受了英国提出的议和条款。
在英军旗舰”汗华“(亦译康华丽)号上正式签订了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满足了英国大多数的要求。主要内容:
1、割香港岛给英国。(丧失领土主权)
2、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允许英国人在通商口岸设驻领事馆。(丧失贸易主权)
3、中国向英国赔款2100万元。2100万元的成分是: 600万赔偿鸦片,300万偿还英商债务,1200万英军军费。(大量白银外流)
4、英国在中国的进出口货物纳税,中国与英国共同议定。(丧失关税主权)
5、英国商人可以自由地与中国商人交易,不受“公行”的限制。(丧失贸易主权)
二、《望厦条约》
1844年(道光二十四年)7月3日清朝与美国在澳门的望厦村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是清政府与美国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中美《望厦条约》共34款,并附有海关税则。主要内容为美国在通商、外交等方面,享有与英国同等的权利。
也就是说,英国通过鸦片战争获得的特殊权益,除割地、赔款外,美国全部获得,而且在许多方面危害中国更厉:
1、协定关税。条约规定:“倘中国日后欲将税率变更,须与合众国领事等官议允”。此为《南京条约》规定“协定关税”范围的进一步扩大,严重地损害了中国的经济。
2、扩大领事裁判权范围。条约规定:中国国民与美国国民发生诉讼事件,美国国民由美国领事等官员捉拿审讯,按照美国法律与惯例处理;
美国国民在中国与别国国民发生争议,“应听两造查照各本国所立条约办理”,中国官员无权过问。由此,清朝对美国国民的逮捕、审讯定罪、惩治的司法权力全部丧失。
3、侵犯中国的领海权。美国兵船可以任意到中国港口“巡查贸易”,清朝港口官员须“友好”接待。停泊在中国的美国商船,清朝无从统辖。
4、规定了12年后可以“修约”的条款。此外,条约还同样规定了片面最惠国待遇,如中国日后给他国以某种优惠,美国应一体均沾。
三、《黄埔条约》
1844年(道光二十四年)10月24日清朝与法国在广州黄埔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也是法国侵略中国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中法《黄埔条约》共36款,并附有“海关税则”。主要内容有:
1、法国人可以在五个通商口岸永久居住,自由贸易,设立领事,停泊兵船等。对法国人的家产、财货,中国政府负责保护,中国人均不得欺凌侵犯。
2、中国将来如改变海关税则,应与法国“会同议允后,方可酌改”。
3、法国享有领事裁判权,法国人与中国人或其他外国人之间发生诉讼,中国官员均不得过问。
4、片面最惠国待遇。
5、法国人可以在五口建造教堂、坟地,清政府有保护教堂的义务。
四、《瑷珲条约》
1858年5月,清政府与俄国签订,主要内容:
1、中国将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的大片领土割让给俄国。
2、乌苏里江以东至海的中国土地改由中俄共管。
五、《中英天津条约》
1858年6月26日,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主要内容:
1、英国公使得驻北京,并在通商港口设领事馆。
2、增开南京、台南、汉口、九江等九个通商口岸。
3、英国人可以往内地游历、通商。
4、英国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往来。
5、中国给英国赔偿白银四百万两等。
六、《中法天津条约》
1858年6月27日,清政府与法国签订,主要内容:
1、允许天主教入内地自由传教。
2、法国兵船可以在通商口岸停泊。
3、中国给法国赔款白银二百万两。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鸦片战争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第二次鸦片战争
Ⅱ 中国历史上的不平等条约
第一次鸦片战争签订的有:
从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1842)到八国联军战争(1900——1901)的六十多年中,帝国主义强加于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多达数十个。这是帝国主义侵华的历史罪证,也是旧中国统治者丧权辱国的记录,中国人民永远不能也永远不会忘记这些历史!
中英《南京条约》
又称《江宁条约》。1842年8月29日签订。条约规定:1、中国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港口;2、割让中国领土香港;3、中国赔偿二千一百万。
1843年7月22日和10月8日,又签订了两个补充条约:《五口通商章程》《虎门条约》。进一步规定了英国帝国主义在华的特权:1、压低中国关税,规定进口税率5%;2、允许外国兵船停泊在中国通商港口;3、准许英国在“五口”租界。
中美《望厦条约》
1844年7月3日签订。又称《五口通商章程》。条约使美国取得了英国《南京条约》同样的特权,并又规定:扩大领事裁判权,允许美国兵船自由出入中国通商港口。
中法《黄浦条约》
1844年10月24日签订。即《五口贸易章程》,使法国除取得了英、美在中国的同样特权外,还增加:1、允许和保护在通商港口建造天主教堂和坟地;2、取消清政府对天主教的禁令,发还教堂。
第二次鸦片战争签订的有:
中英《天津条约》
1858年6月26日签订。主要内容是:
1、英国公使得驻北京,并在通商港口设领事馆。
2、增开南京、台南、汉口、九江等九个通商口岸。
3、英国人可以往内地游历、通商。
4、英国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往来。
5、中国给英国赔偿白银四百万两等。
中法《天津条约》
1858年6月27日签订。使法国除取得英国上述特权外,又规定:
1、允许天主教入内地自由传教。
2、法国兵船可以在通商口岸停泊。
3、中国给法国赔款白银二百万两。
中俄《瑷珲条约》
1858年5月签订。主要是:
1、中国将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的大片领土割让给俄国。
2、乌苏里江以东至海的中国土地改由中俄共管。
中俄《天津条约》
1858后6月13日签订。主要是:
1、允许俄国在上海、宁波、福州、厦门、广州、台南、琼州七口通商。
2、准许在中国设领事,并派兵船在通商口岸停泊。
3、准许俄国教士入内地自由传教。
4、日后中国若给其它国家以通商等特权,俄国得一律享受。
中美《天津条约》
1858年6月18日签订。主要是:
1、美国公使驻北京。
2、增开潮州(汕头)、台南通商。
3、扩大最惠国待遇等。
中英《北京条约》
1860年10月24日签订。又增加:
1、开天津为商埠。
2、准许英国招募华工出国。
3、割占九龙司地方一区。
4、增加赔款为八百万两。
中法《北京条约》
1860年11月2日签订。又增加:
1、开天津为商埠。
2、准许法国招募华工出国。
3、任法国传教士在各省租买土地,建造自便。
4、增加赔款为八百万两。
中俄《北京条约》
1860年11月2日签订。增加:
1、中俄共管的乌苏里江东至海的大片中国领土划给俄国;
2、规定蒙、新西北边界,割占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大片中国领土;
3、开放喀什噶尔为商埠等。
中美《续增条约》
1868年7月28日签订。主要是:
1、扩大掠夺华工;
2、美国可在中国设学校;
3、对侨民不得“欺侮凌虐”。
中葡《天津条约》
1887年12月1日签订。主要是:
1、允许葡萄牙永驻澳门;
2、同样享受英、美等在中国的特权。
中俄《伊犁条约》
1881年2月24日签订。主要是争夺伊犁河流域的中国领土,并将兵费增为九百万卢布。
中英《烟台条约》
或称《滇案条约》,1876年9月13日签订。主要是:
1、英国得派员至云南调查;
2、英国可经甘肃、青海、四川等地进入西藏,转赴印度;并可由印度进入西藏;
3、增开宜昌、芜湖、温州、北海为通商口岸;
4、租界免收洋货厘金;
5、减少进口税;
中法《会议简明条约》:
中法《会议简明条约》
1884年5月11日签订。
主要是:1、清政府承认法国与越南订立的不平等条约;
2、允许在中越边境开埠通商;
3、调回在越南的中国军队。
《中法新约》
又称《越南条约》,1885年6月9日签订。除要中国承认法国在越南的特权外,还降低了中越边界的进出口税率;日后中国修筑铁路应向法国商办;法国退出台湾、澎湖。
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时订立的
中日《马关条约》
1895年4月17日签订。主要是
1、中国承认朝鲜由日本控制;
2、日本强占台湾、澎湖列岛和辽东半岛;
3、赔偿日本军费二亿两;
4、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5、允许日本人在各通商口岸任便设领事馆和工厂;
6、日军占领威海卫,俟赔款付清后才撤退。
中日《交收辽南条约》
1895年11月8日签订。竟要清政府以三千万两“赎回”辽东半岛。
八国联军战争(1900-1901)时订立的:
八国联军战争(1900-1901)时订立的:
《辛丑条约》
1901年9月7日,清政府与英、美、俄、德、日、法、意、西班牙、奥地利、荷兰、比利时十一国签订。主要是:
1、中国赔款四亿五千万两,分三十九年还清,年息四厘,本息合计达九亿八千多万两;
2、将北京东交民巷划为外国使馆区,中国人不准居住;
3、拆毁大沽炮台及京师至海通道之各炮台,外国军队驻扎北京和从北京到山海关沿线的十二个重要地区;
4、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参加“与诸国仇敌”的各种组织,违者处死。
5、各地官员如发生“伤害诸国人民”事件,必须立即镇压,否则立即撤职,永不任用;
6、清政府承认附和义和团的错误,向帝国主义“道歉”。
Ⅲ 中国近代历史上签订的所有不平等条约都有哪些
一、《南京条约》
1、时间:1842年8月
2、地点:南京
3、代表:耆英 璞鼎查
4、内容及其影响
(1)割 香 港 岛 给 英 国 — —破 坏 了 中 国 的 领 土 主 权 , 使 香 港 岛 变 成 了 英 国 侵 略 中 国 的 货 物 转 运 站 和 海 军 基 地。
(2) 赔 款 2 1 0 0万 银 元 — — 开创 了 侵 略 者 对 中 国 勒 索 赔 款 的 恶 例 , 加重 了 中 国人 民 的 负担 。
(3)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 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使中国东 南 沿 海 的 门 户 大开 。
(4)英 商 进 出 口 货 物缴 纳 的 关 税 税 率 中 国 须 同 英 国 商 定 — — 使 中 国 开 始 丧 失 了 关 税 自 主 权 。
二、《南京条约》附件
1、时间:1843年10月
2、内容
(1)《五口通商章程》
a、低关税率5%——便 利 了 外 国 资 本 主 义 倾 销商 品 和 掠 夺 原 料 , 中 国 海 关 失 去 了 保 护 本 国 工 农 业 生 产 的 作 用。
b、领事裁判权——严重 破 坏 了中 国 的 司法 主 权
(2)《虎门条约》
a、片面最惠国待遇——“设将来大皇帝有新恩施及各国,亦应准英人一体均沾”
b、 租 赁土 地 、 房 屋 和永 久 居 住— — 为 以后 外 国 侵 略 者 在 中 国 建 立 “ 租 界” 提 供 了借 口 。
三、《望厦条约》
1、时间:1844年7月
2、地点:澳门附近的望厦村
3、代表:耆英 顾盛
4、内容及影响
(1)使美国 享 有英 国在 《 南京 条 约 》 及其附件中取得的除割地、赔款外的一切特权,同时还扩大了侵略权益。
(2)美国兵船可任 意 到中 国 各通 商 港口 “ 巡 查 贸易 ” —— 破 坏 了中 国 领 海权
(3 )美 国人 有 权 在通 商 口 岸“ 开 设 医院 , 建立 教 堂” — — 便利 了 美 国 对 中国 进 行文 化 侵 略 。
四、《黄埔条约》
1、时间:1844年10月
2、代表:耆英 剌萼尼
3、内容:法国享有美国在《望厦条约》中取得的一切特权,同时还规定,允许法国天主教在通商口岸自由传教,修建坟地,清朝地方政府负责保护教堂和坟地。
五、《天津条约》
1、时间:1858年6月
2、地点:天津
3、签订国 俄 美 英法 与清政府
4、内容及影响
(1)外国公使进驻北京——逐渐影响和操纵清政府的内政和外交
(2)增开牛庄、淡水、汉口南京等10处为通商口岸——使外国侵略势力扩展到沿海各省,并深入到内地(长江中游地区)
(3)外国军舰和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列 强 不仅 取 得 了中 国 内 河航 运 权 , 且 便于 外 国商品向 长 江 内地 倾 销。
(4)外国人可以到中国内地游历、经商、传教——成 了 外国 人 到中 国 内地进 行 种 种不 法 活动的护身符。
(5)清政府赔偿英法两国军费各200万两白银,赔偿英商损失200万两白银——加重了中国人民负担。
六、《瑷珲条约》
1、时间:1858年
2、内容:割占中国东北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六十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
七、《北京条约》
1、时间:1860年
2、签订国:清政府与英法 俄
3、内容与影响
(1)承认《天津条约》有效
(2)增开天津为商埠——天津成为外国经 济 势力 在 中 国 北方 的 重 要 活 动 基地 , 并 威 胁北京的安全。
(3)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使英在香港地区的侵略势力扩大
(4)准许华工出国——掠买中国人口,开发海外殖民地。
(5)对英法两国赔款各增至800万两白银——进一步加重中国人民负担
八、《中法新约》
1、时间:1885年
2、地点:天津
3、代表:李鸿章 巴德诺
4、内容
(1)清政府承认法国对越南的殖民统治
(2)在中越边界开辟商埠
(3)中国日后在广西、云南修筑铁路应与法商办
(4)法国从基隆和澎湖撤军
5、影响
(1)法国达到了侵略越南的目的
(2)打开 了中 国 西南 的 门 户
(3)最先取得了在中国修筑铁路的特权
九、《马关条约》
1、时间:1895年4月
2、地点:日本的马关
3、代表:李鸿章 伊滕博文
4、内容及影响
(1)割 辽东 半 岛 、 台湾 及 其 附 属岛 屿 、 澎湖 列 岛 给日 本 —— 使台 湾 与 祖 国 隔 离 数 十 年 , 并 刺 激了 列 强 瓜 分中 国 的 野心
(2)赔 偿 日本 军 费 白银 二 亿 两— — 使清 政 府为 偿 付 巨 额赔 款 , 加 紧 搜 刮人 民 ,还 大 量 举 借 外 债, 使 列强 进 一 步控 制 了 中 国的 财 政 和 经 济
(3)增开 沙市 、 重庆 、 苏 州 、杭 州 为 商 埠 , 日 本 轮 船 可 沿 内 河驶 入 以 上 各口 — — 使帝国主义 侵 略势 力深 入 到 内地
(4)允许日本在 中 国 的 通 商 口 岸 开 设 工 厂 , 产 品运 销 内 地 免 收 内 地税 — — 严重 阻 碍了 中 国 民 族工 业 的 发 展
十、《辛丑条约》
1、时间:1901年9月
2、签订国 11个 英 俄 美 法 德 日 意 奥 比 荷 西
3、内容及影响
(1)清政府赔偿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9.8亿两——加 剧 了中 国 人 民 的 贫 困 和 社会 经 济 的凋 敝
(2)划定 北 京 东 交 民 巷 为 “ 使 馆 界” , 界 内 不 许 中 国 人 居 住 , 由 各 国 派 兵 保 护— — “ 使 馆 界 ” 实 际 上 是 “ 国 中 之 国 ” , 是 帝 国 主 义 策 划 侵 略 中 国 的 大 本 营
(3)拆 毁 北 京 至 大 沽 的 炮 台 , 准 许 各 国 派 兵 驻 守 北 京 至 山 海 关 铁 路 沿 线 要 地 — — 外 国 侵 略 者 控 制 京津 地 区 , 使 清 政 府 完 全 处 于 外 国 军 队 控 制 之 下 , 便 于 外 国 侵 略 者 直 接 派 兵 镇 压 中 国 人 民 的 反 帝 斗 争。
(4)惩 办 反 帝 的 官 吏 , 永 远 禁 止 中 国 人 民 成 立 或 加 入反 帝 性 质 的 组 织 — — 清 朝 官 吏 严 厉 镇 压中 国 人 民的 反 帝 斗争 ,使 他 们进 一 步 成 为帝 国 主义 的帮凶 。
( 5)改总理衙门 为 外 务部 , 位 居六 部 之 上— — 改 设 外 务部 , 便 于 清政 府 能 够按 照外国侵略者的意 旨 实 行 卖 国 的外 交政 策。
(6)修订商约——清政 府同意修订各 条约中通商行船的内容,便利了 帝国 主义扩大 对 中 国的 侵 略。
Ⅳ 中国历史上的不平等条约有那些
1. 中俄蒙协约(民国4年(1915年)6月7日,中国与俄国,签约地点:外蒙古,恰克图)
2. 民四条约(二十一条)(民国4年(1915年)5月25日,中国与日本,签约地点:北京)
3. 满洲里界约(1911年(宣统3年)12月20日,中国与俄国,签约地点:满洲里)
4. 中英续订藏印条约(1906年(光绪32年)4月27日,签约地点:北京)
5. 中日会议东三省事宜正约(1905年(光绪31年)12月22日,签约地点:北京)
6. 辛丑条约(1901年(光绪27年)9月7日,签约地点:北京)
7. 广州湾租界条约(时间:1899年(光绪25年)11月16日;签约地点:广州湾;中国与法国)
8. 订租威海卫专条(时间:1898年(光绪24年)7月1日;签约地点:北京;中国与英国)
9. 展拓香港界址专条(时间:1898年(光绪24年)6月9日;签约地点:北京;中国与英国)
10. 中俄旅大租地条约(1898年(光绪24年)3月27日,签约地点:北京。1898年5月7日在俄国彼得堡签订了《续订旅大租地条约》)
11. 中德胶澳租界条约(1898年(光绪24年)3月6日,北京;中国与德国)
12. 中日通商行船条约(1896年(光绪22年)7月21日,签订于北京)
13. 中俄密约(1896年(光绪22年)6月3日,莫斯科)
14. 马关条约(1895年(光绪21年)4月17日,马关,与日本)
15. 中英会议藏印条款(1890年(光绪16年)3月17日,印度加尔各答;补充修订:1893年12月5日,大吉岭)
16. 中葡和好通商条约(1887年(光绪13年)12月1日,与葡萄牙,北京)
17. 中英烟台条约(1876年(光绪2年)烟台;中国与英国)
18. 中日北京专条(1874年(同治13年)10月31日)
19. 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1864年(同治3年)10月7日,塔尔巴哈台)
20. 中德通商条约(1861年(咸丰11年)9月2日,天津)
21. 北京条约
a) 中俄北京条约(1860年(咸丰10年)11月14日,北京)
b) 中法北京条约(1860年(咸丰10年)10月25日,北京)
c) 中英北京条约(1860年(咸丰10年)10月24日,北京)
22. 天津条约
a) 中法天津条约(1858年(咸丰8年)6月27日,天津)
b) 中英天津条约(1858年(咸丰8年)6月26日,天津)
c) 中美天津条约(1858年(咸丰8年)6月18日,天津)
d) 中俄天津条约(1858年(咸丰8年)6月13日,天津)
23. 中俄瑷珲条约(1858年(咸丰8年)5月28日,瑷珲)
24. 上海英法美租界租地章程(1854年(咸丰4年)7月5日,上海)
25. 中俄伊犁塔尔巴哈台通商章程(1851年(咸丰元年)8月6日,伊犁)
26. 黄埔条约(1844年(道光24年)10月24日,与法国,黄埔)
27. 望厦条约(1844年(道光24年)7月3日,与美国,望厦)
28. 虎门条约(1843年(道光23年)10月8日,与英国,虎门)
29. 南京条约(1842年(道光22年)8月29日,与英国,南京)
Ⅳ 中国历史上签定的不平等条约
从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1842)到八国联军战争(1900——1901)的六十多年中,帝国主义强加于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多达数十个。这是帝国主义侵华的历史罪证,也是旧中国统治者丧权辱国的记录,中国人民永远不能也永远不会忘记这些历史!
中英《南京条约》 又称《江宁条约》。1842年8月29日签订。条约规定:1、中国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港口;2、割让中国领土香港;3、中国赔偿二千一百万。
1843年7月22日和10月8日,又签订了两个补充条约:《五口通商章程》《虎门条约》。进一步规定了英国帝国主义在华的特权:1、压低中国关税,规定进口税率5%;2、允许外国兵船停泊在中国通商港口;3、准许英国在“五口”租界。
中美《望厦条约》 1844年7月3日签订。又称《五口通商章程》。条约使美国取得了英国《南京条约》同样的特权,并又规定:扩大领事裁判权,允许美国兵船自由出入中国通商港口。
法《黄浦条约》 1844年10月24日签订。即《五口贸易章程》,使法国除取得了英、美在中国的同样特权外,还增加:1、允许和保护在通商港口建造天主教堂和坟地;2、取消清政府对天主教的禁令,发还教堂。
第二次鸦片战争签订的有:
中英《天津条约》 1858年6月26日签订。主要内容是:1、英国公使得驻北京,并在通商港口设领事馆。 2、增开南京、台南、汉口、九江等九个通商口岸。 3、英国人可以往内地游历、通商。 4、英国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往来。 5、中国给英国赔偿白银四百万两等。
中法《天津条约》 1858年6月27日签订。使法国除取得英国上述特权外,又规定: 1、允许天主教入内地自由传教。 2、法国兵船可以在通商口岸停泊。 3、中国给法国赔款白银二百万两。
中俄《瑷珲条约》 1858年5月签订。主要是:1、中国将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的大片领土割让给俄国。 2、乌苏里江以东至海的中国土地改由中俄共管。
中俄《天津条约》 1858后6月13日签订。主要是: 1、允许俄国在上海、宁波、福州、厦门、广州、台南、琼州七口通商。 2、准许在中国设领事,并派兵船在通商口岸停泊。 3、准许俄国教士入内地自由传教。 4、日后中国若给其它国家以通商等特权,俄国得一律享受。
中美《天津条约》 1858年6月18日签订。主要是: 1、美国公使驻北京。 2、增开潮州(汕头)、台南通商。 3、扩大最惠国待遇等。
中英《北京条约》 1860年10月24日签订。又增加: 1、开天津为商埠。 2、准许英国招募华工出国。 3、割占九龙司地方一区。 4、增加赔款为八百万两。
中法《北京条约》 1860年11月2日签订。又增加: 1、开天津为商埠。 2、准许法国招募华工出国。 3、任法国传教士在各省租买土地,建造自便。 4、增加赔款为八百万两。
中俄《北京条约》 1860年11月2日签订。增加: 1、中俄共管的乌苏里江东至海的大片中国领土划给俄国; 2、规定蒙、新西北边界,割占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大片中国领土; 3、开放喀什噶尔为商埠等。
中美《续增条约》 1868年7月28日签订。主要是: 1、扩大掠夺华工; 2、美国可在中国设学校; 3、对侨民不得“欺侮凌虐”。
中葡《天津条约》 1887年12月1日签订。主要是: 1、允许葡萄牙永驻澳门; 2、同样享受英、美等在中国的特权。
中俄《伊犁条约》 1881年2月24日签订。主要是争夺伊犁河流域的中国领土,并将兵费增为九百万卢布。
中英《烟台条约》或称《滇案条约》,1876年9月13日签订。主要是: 1、英国得派员至云南调查; 2、英国可经甘肃、青海、四川等地进入西藏,转赴印度;并可由印度进入西藏; 3、增开宜昌、芜湖、温州、北海为通商口岸; 4、租界免收洋货厘金; 5、减少进口税;
中法《会议简明条约》: 1884年5月11日签订。 主要是:1、清政府承认法国与越南订立的不平等条约; 2、允许在中越边境开埠通商; 3、调回在越南的中国军队。
《中法新约》又称《越南条约》,1885年6月9日签订。除要中国承认法国在越南的特权外,还降低了中越边界的进出口税率;日后中国修筑铁路应向法国商办;法国退出台湾、澎湖。
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时订立的中日《马关条约》 1895年4月17日签订。主要是1、中国承认朝鲜由日本控制; 2、日本强占台湾、澎湖列岛和辽东半岛; 3、赔偿日本军费二亿两; 4、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5、允许日本人在各通商口岸任便设领事馆和工厂; 6、日军占领威海卫,俟赔款付清后才撤退。
中日《交收辽南条约》 1895年11月8日签订。竟要清政府以三千万两“赎回”辽东半岛。
八国联军战争(1900-1901)时订立的:
《辛丑条约》 1901年9月7日,清政府与英、美、俄、德、日、法、意、西班牙、奥地利、荷兰、比利时十一国签订。 主要是: 1、中国赔款四亿五千万两,分三十九年还清,年息四厘,本息合计达九亿八千多万两; 2、将北京东交民巷划为外国使馆区,中国人不准居住; 3、拆毁大沽炮台及京师至海通道之各炮台,外国军队驻扎北京和从北京到山海关沿线的十二个重要地区; 4、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参加“与诸国仇敌”的各种组织,违者处死。 5、各地官员如发生“伤害诸国人民”事件,必须立即镇压,否则立即撤职,永不任用;
Ⅵ 涨知识:中国古代有哪些不平等条约
中国古代有哪些不平等条约(除了清末)
1:唐蕃清水盟约(中国历史上第一款割地卖国条约——《唐、蕃清水盟约》)
唐德宗在大历十四年即位以后,面对强藩割据、外患频发的现状,决定与吐蕃议和,先平定藩镇。因为唐德宗在安史之乱中曾为雍王兼天下兵马大元帅,与回纥在陕州会晤时被侮辱,随从被打死数人,因此嫉恨回纥,决定联合吐蕃。公元783年唐政府与吐蕃签订了《唐蕃清水盟约》。盟约大意为“唐地泾州右尽弹筝峡,陇州左极清水,凤州西尽同谷,剑南尽西山、大渡水,吐蕃守镇兰、渭、原、会,西临洮,东成州,抵剑南西磨些诸蛮、大渡水之西南”。到了唐宣宗大中年间,唐朝政府收复秦州、原州、安乐州三州之地,稍后,陇右豪杰张议潮发动起义,很快驱逐了吐蕃人,到了咸通年间,唐朝政府收复了河西陇右直到庭州,彻底击败了吐蕃。
《大突厥与唐国渭水盟约》及《唐蕃清水盟约》。
《大突厥与唐国渭水盟约》盟约送些钱财和女人倒还罢了,《唐蕃清水盟约》中唐朝无能政府以“国家务息边人,外(弃)其故地,弃利蹈义”为理由,无耻的承认吐蕃所占领唐朝的州县为吐蕃领土,并表示坚守盟。盟约规定:“唐地泾州右尽弹筝峡,陇州左极清水,凤州西尽同谷,剑南尽西山、大渡水,吐蕃守镇兰、渭、原、会,西临洮,东成州,抵剑南西磨些诸蛮、大渡水之西南”。从此以后,陇南文、武、成、迭、宕、岷各州郡县俱废全部成为吐蕃的领土。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割地条约!
原来中国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并不是《南京条约》,而是《唐蕃清水盟约》
唐朝李渊称臣于突厥,借用突厥兵打天下,钱财、女人归突厥。
李世民订立屈辱的渭水之盟,空府库。
唐高宗屡次败给吐蕃,尤其是在大非川18万军队溃败。
武则天派亲王给复国的突厥当人质。契丹进攻到河南安阳。
唐玄宗把几位公主送给契丹,还被人家给杀了。西面败给阿拉伯,南面两次败给南昭,甚至攻入成都。
唐肃宗借回鹘收复两京。任回鹘军队在两京大肆强掳。
唐代宗和郭子义一道向回鹘借兵,向回鹘可汗行跪拜大礼。
唐代宗吐蕃和吐蕃订立盟约,向吐蕃割地求和。
另外在唐朝时,连阿拉伯人都攻陷广州,在广州自立政权。
2:澶渊之盟(澶(chán)渊之盟是北宋与辽经过多次战争后所缔结的一次盟约。)
公元1004年秋,辽国萧太后。圣宗亲自率领20万大军南下,直逼黄河岸边的澶州(今河南省濮阳县)城下,威胁宋的都城。警报一夜五次传到东京,赵恒问计于群臣。副宰相王钦若、陈尧叟主张逃跑,任职才一月的宰相寇准则厉声反对说:“出这种主意的人应当斩首!”他说,如果放弃汴京南逃,势必动摇人心,敌人会乘虚而入,国家就难以保全了;如果皇上亲自出征,士气定必大振,就一定能打退敌兵。赵恒同意御驾亲征,由寇准随同指挥。到了韦城(今河南省滑县东南),赵恒听说辽兵势大,又想退兵。寇准严肃地说:“如今敌军逼近,情况危急,我们只能前进一尺,不能后退一寸。河北我军正日夜盼望陛下驾到,进军将使我河北诸军的士气百倍,后退则将使军心涣散、百姓失望,敌人乘机进攻,陛下恐怕连金陵也保不住了。”赵恒才勉强同意继续进军,渡河进入澶州城。远近各路宋军见到皇上的黄龙大旗,都欢呼跳跃,高呼“万岁”,士气大振。寇准指挥宋军出击,个个奋勇冲杀,消灭了辽军数千,射死了辽军主将萧达兰。萧太后见辽军陷入被动,要求议和。经过寇准的坚持和使者曹利用到辽营一再讨价还价,于12月正式议定由宋朝送给辽以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换得辽军撤走。这就是历史上的“澶渊之盟”。
澶渊之盟是一个不完全平等的条约,但宋朝有限度的妥协让步又是明智的最佳选择,也基本符合封建历史时期中原王朝与游牧友邦交往的惯例,而且,盟约的签定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要求,其进步意义是值得肯定的。难怪清朝藏书家、史学家席世臣在评论《契丹国志》时候,说:“(《契丹国志》)至于宋、辽之交,尤多微意,若澶渊誓书、关南誓书、地界之议、礼物之数,皆详载无遗”。事实上,具载原文为后人保存了非常重要的历史材料,其价值受到后世学者的推崇。
3:庆历和议(即公元1044年的“宋夏和议”,西夏元昊向北宋称臣)
宋康定元年(公元1040年,西夏天授礼法延祚三年)至庆历二年(1042)间,西夏连续对宋发动了三次大规模的战事,即:延州之战、好水川之战和定川寨之战。三战皆以宋朝失败而告终。西夏虽屡胜,但掳掠所获财物与先前依照和约及通过榷场贸易所得物资相比,实在是得不偿失。
在建国称帝之前,西夏每年都可以从宋朝得到“岁赐”的白银万两、绢万匹、钱2万贯,这是夏国的一项重要经济来源。在沿边榷场,党项人还以境内所产的青白盐及畜产品换取宋朝的粮食、茶叶和其他手工业产品,这些物资都是夏国人民的生活必需品。如今,宋朝实行经济封锁政策,停止“岁赐”,关闭榷场,不准青白盐入境,禁止双边贸易,从而给夏国的经济以致命的一击。在夏宋战争中,虽然夏国取得了胜利,但是本国也伤亡了很多人马,正如常言所说的“伤敌一千,自损八百”,致使元昊为发动战争而点集人马越来越困难。按照西夏的兵制,各部落青年平时从事生产,战时人人都是兵,不是当正军,就是从事杂役。一声点集,由部落首领带领,立即出动,还要自备马匹和粮食。元昊称帝后,连年对宋用兵,使田地无人耕种,牛羊无人放牧。连不少部落首领也反对再战。
由于连年征战,人力、物力、财力损失惨重,致使出现严重经济危机,西夏“财用不给”,严重地阻滞了西夏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此外,由于民间贸易中断,使得西夏百姓“饮无茶,衣昂贵”,怨声载道。加上西夏与辽之间又出现了嫌隙。所以西夏愿意议和。
4:关南誓书(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年)的关南誓书,这是对宋辽两国议定“澶渊之盟”的继续,宋对辽岁币增加到银20万两,绢30万匹。)
辽向宋索取关南之地时,最后选择了宋提出的割地、和亲,增加岁币。仁宗庆历二年(1042),辽向宋索取关南瀛、莫二州之地。宋的选择:割部分地、和亲、增加岁币。最终结果:新增银绢二十万,立“关南誓书”。
5:绍兴和议(宋割让从前被岳飞收复的唐州、邓州以及商州、秦州的大半,每年向金进贡银廿五万两,绢廿五万匹。)
中国南宋与金订立的和约。宋军在反击金的入侵中已取得一定的胜利,但宋高宗与宰相秦桧唯恐有碍对金议和,解除了韩世忠、张俊、岳飞三大将的兵权,甚至制造岳飞冤狱,使抗战派对投降议和活动无法进行反对。绍兴十一年(1141)双方达成和约:①宋向金称臣,金册宋康王赵构为皇帝。②划定疆界,东以淮河中流为界,西以大散关(陕西宝鸡西南)为界,以南属宋,以北属金。宋割唐(今河南唐河)、邓(今河南邓州)二州及商(今陕西商县)、秦(今甘肃天水)二州之大半予金。③宋每年向金纳贡银、绢各25万两、匹,自绍兴十二年开始,每年春季搬送至泗州交纳。绍兴和议确定了宋金之间政治上的不平等关系,结束了长达10余年的战争状态,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
绍兴和议的历史背景。这一投降条约签订于抗金战场上捷报频传,金兵节节败退之时。公元1140年,金兵又一次大举南侵,可是各路军队连遭失败,在顺昌(今安徽阜阳)之战中,宋军以少胜多,击败了金军。接着岳飞率领岳家军又取得郾城大捷,打败了金军的主力,先后收复了郑州、洛阳等城。这时,金兵打算撤至河北,南宋举国上下要求收复北方的呼声很高,抗金形势一片大好。可是,以妥协苟安为国策的宋高宗,既害怕宋军的胜利影响他的求和,更害怕岳家军从金营迎回徽钦二帝,从而威胁自己的帝位。于是,高宗和秦桧商定,命令各路军队班师,并在一天内连下十二道金牌逼令岳飞退兵。岳飞悲愤地说:“十年之力,毁于一旦”。由于各路宋军退兵,等于将已收复的国土又拱手让给了金国。公元1141年,宋高宗为了向金国表示议和“诚意”,解除了岳飞、韩世忠、张俊三大帅的兵权,撤消了对金作战的专门军事机构。随后,高宗派使者到金求和,在使者叩头哀求下,金国以“必杀岳飞”为条件,答应和议。经过一番交易后,双方签订了绍兴和议。这一年里,岳飞被害死,当金获知岳飞已死,连连摆酒庆贺。接着,金便册封高宗为宋国皇帝。从此,南宋小朝廷开始了长达一个半世纪的偏安残喘。
Ⅶ 中国历史上所有的不平等条约签定的内容及其时间
下面列出了部分中国政府或大多数中国人认为是不平等的条约。
1.中俄蒙协约(民国4年(1915年)6月7日,中国与俄国,签约地点:外蒙古,恰克图)
2.民四条约(二十一条)(民国4年(1915年)5月25日,中国与日本,签约地点:北京)
3.满洲里界约(1911年(宣统三年)12月20日,中国与俄国,签约地点:满洲里)
4.中英续订藏印条约(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4月27日,中国与英国,签约地点:北京)
5.中日会议东三省事宜正约(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12月22日,签约地点:北京)
6.辛丑条约(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9月7日,签约地点:北京)
7.广州湾租界条约(或中法互订广州湾租界条约)(时间:1899年(光绪二十五年)11月16日;签约地点:广州湾;中国与法国)【注:广州湾今广东湛江市】
8.订租威海卫专条(时间: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7月1日;签约地点:北京;中国与英国)【注:威海卫今山东威海市】
9.展拓香港界址专条(时间: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6月9日;签约地点:北京;中国与英国)
10.中俄旅大租地条约(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3月27日,签约地点:北京。1898年5月7日在俄国圣彼得堡签订了《续订旅大租地条约》)
当时入侵广州湾的法国兵。
11.中德胶澳租界条约(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3月6日,北京;中国与德国)
12.中日通商行船条约(1896年(光绪二十二年)7月21日,签订于北京)
13.中俄密约(1896年(光绪二十二年)6月3日,莫斯科)
14.马关条约(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4月17日,马关,与日本)
15.中英会议藏印条款(1890年(光绪十六年)3月17日,印度加尔各答;补充修订:1893年12月5日,大吉岭)
16.中葡和好通商条约(1887年(光绪十三年)12月1日,与葡萄牙,北京)
17.中英烟台条约(1876年(光绪二年)烟台;中国与英国)
18.中日北京专条(1874年(同治十三年)10月31日)
19.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1864年(同治三年)10月7日,塔尔巴哈台)
20.中德通商条约(1861年(咸丰十一年)9月2日,天津)
21.北京条约
a) 中俄北京条约(1860年(咸丰十年)11月14日,北京)
b) 中法北京条约(1860年(咸丰十年)10月25日,北京)
c) 中英北京条约(1860年(咸丰十年)10月24日,北京)
22.天津条约
a) 中法天津条约(1858年(咸丰八年)6月27日,天津)
b) 中英天津条约(1858年(咸丰八年)6月26日,天津)
c) 中美天津条约(1858年(咸丰八年)6月18日,天津)
d) 中俄天津条约(1858年(咸丰八年)6月13日,天津)
23.中俄瑷珲条约(1858年(咸丰八年)5月28日,瑷珲)
24.上海英法美租界租地章程(1854年(咸丰四年)7月5日,上海)
25.中俄伊犁塔尔巴哈台通商章程(1851年(咸丰元年)8月6日,伊犁)
26.黄埔条约(1844年(道光二十四年)10月24日,与法国,黄埔)
27.望厦条约(1844年(道光二十四年)7月3日,与美国,望厦村)
28.虎门条约(1843年(道光二十三年)10月8日,与英国,虎门)
29.南京条约(1842年(道光二十二年)8月29日,与英国,南京)
Ⅷ 中国历史上有哪些不平等条约
1. 中英 广州和约 余保纯 六百七十万两 27-5-1841;
2. 中英 南京条约 耆英,伊布里 二千一百万两 29-8-1842;
3. 中英 南京条约补充条款 耆英 22-7-1843;
4. 中英 虎门条约 耆英 8-10-1843;
5. 中美 望厦条约 耆英 3-7-1844;
6. 中法 黄埔条约 耆英 24-10-1844;
7. 中俄 瑗珲条约 奕山 六十万方公里 28-5-1858;
8. 中俄 天津条约 桂良,花沙纳 13-6-1858;
9. 中美 天津条约 桂良,花沙纳 18-6-1858;
10. 中英 天津条约 桂良,花沙纳 26-6-1858;
11. 中法 天津条约 桂良,花沙纳 27-6-1858;
12. 中英 天津条约补充 桂良 8-11-1858;
13. 中英 北京条约 奕欣 一千叁百万两 24-10-1860;
14. 中法 北京条约 奕欣 25-10-1860;
15. 中俄 北京条约 奕欣 四十多万方公里? 4-11-1860;
16. 中俄 勘分西北界约记 明谊 四十四万方公里 10-7-1864;
17. 中美 增续条约 前美公使蒲安臣 7-28-1868;
18. 中英 新修条约普后章程 不详 23-10-1869;
19. 中日 修好条约 李鸿章 13-8-1871;
20. 中日 北京条约 奕欣 31-10-1874;
21. 中英 烟台条约 李鸿章 13-9-1876;
22. 中俄 里瓦几亚条约 崇厚 2-10-1879;
23. 中俄 伊黎条约 曾纪泽 七万方公里 二百八十万两 24-2-1881;
24. 中法 会议简明条款 李鸿章 11-5-1884;
25. 中日 天津条约 李鸿章 18-4-1885;
26. 中法 新约 李鸿章 9-6-1885;
27. 中英 烟台条约 续增条约 不详 9-6-1885;
28. 中葡 北京条约 奕□ 1-12-1887;
29. 中英 印藏条约 升泰 17-3-1890;
30. 中美 华工条约 杨儒 7-3-1894;
31. 中日 马关条约 李鸿章 二亿两 7-4-1895;
32. 中日 辽南条约 李鸿章 叁千万两 8-11-1895;
33. 中俄 密约 李鸿章 3-6-1896;
34. 中德 胶澳租借条约 李鸿章 6-3-1896;
35. 中英 展拓香港界址条约 李鸿章 9-6-1898;
36. 八国联军 辛丑条约 李鸿章 十亿二千二百七十万两 7-9-1901;
37. 中英 续定印藏条约 罗生戛尔曾 7-9-1904;
38. 中日 会议[满州善后条约] 22-12-1905;
Ⅸ 中国历史上有哪些不平等条约
从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1842)《南京条约》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8年6月26日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
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时订立的中日《马关条约》
八国联军战争(1900-1901)时订立的:《辛丑条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