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历史典故
1. 汉中历史和这个名字的由来
汉中的名字由来:汉中市因汉水而得名。
汉中的历史:
唐代设梁州总管府,后改为都督府,下设梁、兴、洋、集4州,贞观元年,废府设道,汉中属山南道。开元二十一年,山南道分为东、西两道,汉中属山南西道,道治设于汉中。
天宝元年设汉中郡、洋川郡、顺政郡;后又改为梁州、洋州、兴州,兴元元年,唐德宗避朱砒之乱,车驾幸梁州。
改梁州为兴元府,道、府同治于南郑,开中国历史上用帝王年号命府名之先河,兴元府地位同于京都长安、东都洛阳、北都太原。
五代十国时期,前蜀、后唐、后蜀先后据有汉中,仍设兴元府及洋、兴2州。北宋至道三年境内置兴元府及洋、兴2州,属峡西路。熙宁五年设利州路及所属兴元府,治所均设于汉中。利州路辖秦岭以南、长江以北地区。
(1)汉中历史典故扩展阅读:
汉中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素有生物宝库之美称,具备建设现代化明星城市的客观条件。地上地下资源十分丰富,有着广阔的开发前景。
并且生物资源繁多。我市为南北动植物交汇地带。农作物主要有水稻、小麦、玉米、油菜,水稻产量占全省的70%。
森林覆盖率52%,植被覆盖率56%,活立木蓄积量8781立方米,可利用草场500万亩。野生植物达3000多种。
其中药用植物1300多种,有天然药库之称,天麻、西洋参、枣皮久负盛名,杜仲为全国第二大基地。
栖息在秦巴山区的野生动物280多种,列入国家和省上保护的珍稀动物42种,大熊猫、朱鹮、金丝猴等稀世之宝驰名中外。
2. 汉中有哪些故事传说
关于刘邦的,刘备的有很多
3. 汉中都发生哪些历史故事
三国张鲁的祖父创建五斗米教,为佛教的流传做出了贡献/曹操攻陷汉中/曹操刘备汉中大战/钟会攻打汉中/
4. ‘汉中凉皮’有什么历史典故
凉中国凉皮之都-陕西汉中!汉文化和凉皮的发源地!
汉中面皮(凉皮)起源于(公元前231~前2l3年)秦始皇鼎盛时期!于据< <长安县志> >和< <留坝县志> >记载着这段文字,秦始皇在位时,南郑今(汉中地区---十县一区)有稻田十万亩,有一年久旱不雨,稻田干枯,打下的稻谷尽是稻秕,碾出的大米质量太差,无法向皇帝纳贡,农民们深恐欺君之罪,非常焦急恐慌。当时有位姓朱的农民,,他将打下的新大米用水拌湿之后,用专门用来碾米的水磨碾子把大米碾成糊状,然后倾倒在甄蓖上蒸熟切成条状,名为大米皮子,大家尝后个个称奇。他带着面皮和纳贡的人来到秦镇,将面皮献给秦始皇,皇帝吃了面皮美味可口,倍加赞赏,并令今后汉中地区的贡物只能献大米皮子。后来在他逝世的汉中地区农民家家户户都有蒸面皮的水磨碾子器具,以便天天蒸面皮吃!现在,在汉中地区农村你会看到每家每户的门外放着一个石头做的水磨碾子,以纪念对这位农民的怀念。汉中盆地气候湿润,水源丰富,土地肥沃,物产丰腴,盛产稻米,素有“鱼米之乡”称誉。汉中米面皮子就是以当地盛产的优质大米为原料,头天将大米淘净,浸泡磨成浆,浆不可过稠过稀,以薄糊状为宜,然后以特制的白铁皮平底圆锅盛浆,置滚水中,稍烫便熟。提出平底锅,凉水中略浸,以筷头顺锅沿一旋,反扣,一张雪白柔软的面皮子便成了。将面皮抹点熟油,叠折后用刀切成指头宽的面条。这面皮柔韧平常,入口绵软,光滑细腻,口感极佳。当然,面皮离不陪衬,一般加点黄瓜丝或滚水氽过的豆芽,豇豆,多为爽脆之物,彼此相得益彰。此外,绝少不了调料:酱油、醋、蒜泥、味精、辣椒、芥末、芝麻酱、香港、一一俱全。尤其辣椒。是最上味的调料,倘缺少了红油辣椒,便少了魂。 吃面皮不分节令,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均有做有卖,随时可得。米面皮子是汉中人待客的上等饭食。大小宾馆,上席便金樽美酒,山珍海味,决不可少一大盘面皮,而且这面皮准定最受欢迎,最先吃净的。即使那病得茶饭不思的人,也想吃碗米面皮子,开开口胃。后来,人们改用重叠式竹笼,一次可蒸数张,而且又大又簿。切成细条,筋丝柔韧,软而不断,象面条状,改名“面皮”。(这里的面皮的面指:用大米做的非面粉做的。) 然而,汉中人制作面皮的工艺越来越精。冬天吃面皮你能保暖,夏天吃你能消署,春天吃你能解乏,秋天吃你能去湿,真可谓是四季皆宜的、不可多得的天然绿色无公害食品。 《本草纲目》上说:米能养脾,麦能补心。脾好了,人性柔,心好了,人实诚。所以,一般而言,汉中人,多生得米白细嫩短小精悍,男男女女个皮肤好不说,也天天吃面皮越吃越漂亮!汉中面皮又叫凉皮,根据原料选用的不同,叫法也不同,用(大)米制作的叫米皮,又叫凉皮,用面(粉)制作的叫面筋面皮,按口味分为汉中面皮和秦镇面皮,由于汉中面皮比秦镇面皮鲜嫩、滑爽,口感好。存放时间适当长些的面粉比新磨的面粉的品质好,民间有“麦吃陈,米吃新”的说法。故大米要用新米。最重要的是原料易采购、制作简单,故在全国大城市都可以随处可见以“汉中凉皮(面皮)”、“陕西面皮”命名的专卖店和摊点,
5. 陕西的历史故事不少于3个
陕西省汉中市就是三国时候的汉中
汉中历史悠久,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汉高祖刘邦以汉中为基地,明修栈道,暗渡陈仓,逐鹿中原,完成统一大业,特以“汉”为号,建立汉王朝;三国时期诸葛亮屯兵说中,六出祁山,成败皆在汉中,归葬在汉中的定军山下,张良功成名退于紫柏山,韩信被拜将于汉江之滨,我国第一个走出国门的张骞故里和东汉造纸术发明家蔡伦的封地、葬地均在这里。曹操、杜甫、陆游等许多历史名人都曾留下了诗词墨宝。
褒斜道漂流
褒斜栈道号称“中国第一栈道”,褒斜道漂流位于褒河上游。褒河由红岩、太白二河汇流而成。褒斜道以其险、奇、雄而著称于世,两岸青峰如削、植被葳蕤;沿途可观田园风光、可沙滩嬉戏,三十里漂流水路百折千回,给您“披阅栈道风云,驾驭长河波浪,亲历英雄壮举,感受激情召唤”的奇特难忘的人生体验。
寒溪夜涨碑
距留坝县城南33公里马道镇北的凤凰山下有寒溪河,现存石碑两通,记载着公元前206年“萧何月夜追韩信”的典故。相传韩信弃楚投汉,三次不遇,未及重用,一气之下,单骑北上,行至马道,是夜明月当空但寒溪暴涨,信不能过,萧何星夜追至,力劝韩信回到汉中。刘邦筑坛拜将,封韩信为大将军,灭楚兴汉,终成帝业。古人曾以:“不是寒溪一夜涨,焉得汉室四百年”之句,赞美“寒溪夜涨“之奇功。
紫柏山下张良庙
前往褒斜古道的留坝县西北,远远就看到秦岭,西汉名臣张良庙宇就坐落在紫柏山下。三国时期张良第十三代孙张鲁始建,庙宇依山傍水,幽雅祥静。
净明寺塔
净明寺塔位于汉中东门外,相传是三国著名将领庞德养病的地方。塔顶保存有略残的铁狮一对。此塔呈方形,单层密檐式砖塔,高约15米,雄伟高大,秀丽无比。
张嶷墓
张嶷墓在陕西南郑县柏乡街。张嶷字伯岐,巴郡南充国人。张嶷曾经上谏诸葛瞻,建议其不要急于伐魏,而应该重点发展农业,再联合吴国攻打魏国。张嶷治理南方少数民族颇有成效。延熙十七年战死沙场。张
乐城
距汉中35公里的城固县是乐城。当诸葛亮前两次北伐失败,在沔阳筑汉城,在城固筑乐城,东西相距一百多公里,既可以休整部队又可以防御敌军南下。至今,在庆山顶上还残留着报警的烽火台。
西乡张飞庙、飞凤山
西乡距城固60多公里,三国时期,西乡是张飞的封地,现存有“桓侯庙”遗址。飞凤山在西乡城南五子山侧,是西乡胜景之一。据传,张飞打败曹军后,路经此地,见山势如凤凌空飞翔,遂用丈八蛇矛在山崖上刻下了“飞凤山”三个大字。
6. 汉中的名人和他的事迹
历史名人 褒姒:西周幽王的宠妃,汉中有史记载的最早的名人,生卒年不详。有“倾城倾国”“一笑失天下”的典故事实上,但事实上,周幽王和褒姒也只起到了加速亡国的作用。 刘邦(前256—前195):汉高祖,字季(一说原名季),沛县丰邑中阳里(今江苏沛县)人,起兵于沛(今江苏沛县)。前207年12月,刘邦所率义军率先攻入秦都咸阳,前206年被义军盟主项羽封为汉王,封地为汉中、巴蜀(因此建国时,国号定为“汉”);前202年2月28日,在定陶城边的汜水北岸称帝,7月建都长安。登基后,刘邦采取的休养生息的宽松政策,不仅安抚了人民、凝聚了中华,也促成了汉代雍容大度的文化基础。对汉民族的统一、中国的统一强大,汉文化的保护发扬有决定性的贡献。 张骞:著名外交家、探险家、丝绸之路的开拓者,出生在汉中城固县,他两次奉命出使西域,联系了当时西域五十二国,加强了西北各少数民族与汉族的经济、文化联系,打通了我国与中亚、西亚的陆路交通,促进了中外贸易往来。他说服了汉武帝发使者通西南之塞,开发边远地带。元朔六年(123年)、受封为博望侯,后拜大行令,列于九卿。 李固:(公元96年-147年),南郑(今城固)人,东汉时以忠正耿直著称于世,有“北斗喉舌”之称。历任荆州刺史、泰山太守,政绩天下第一。东汉时北海郎对李固推崇备至,曾上书皇帝说:“好是正直,卓冠古今,当世莫及”。其名言“阳春之曲,和者盖寡,盛名之下,其实难副”至今为人吟咏和称道。他主张“权去外戚、政归国家”,被梁冀诬陷死中。 蔡伦:东汉和帝时,中常侍尚方令,他发明了造纸术,制成了“蔡侯纸”。朝廷推广,惠泽学林。邓太后以为蔡伦供职朝廷,年久有功,封为“龙亭侯。”食邑三百户,封地在汉中城以东的洋县龙亭镇。今有墓、祠供人凭吊。 刘备(161—223):汉昭烈帝,字玄德,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公元221—223年在位。三国时期的政治家。夺取汉中击退曹操后,刘备于公元219年七月自立为汉中王。公元221年,时曹丕已于去年十月逼迫汉献帝禅让皇帝位,时蜀中又传言汉献帝已经遇害,刘备于是于成都武担之南即皇帝位,年号章武。公元223年因病崩逝,享年六十三,谥号昭烈帝,后人尊称称刘备为先主。 诸葛亮:字孔明,三国蜀汉琅琊郡阳都人(今山东省沂水县),在汉中生活征战多年。少年时父母双亡,逐随叔父避乱荆州,隐居于南阳隆中,常自比管仲、乐毅,爱唱《梁父吟》,结交庞德公、庞统、司马徽、黄承彦、石广元、崔州平、徐庶等名士。其智谋为大家所公认,人称「卧龙」。娶黄承彦之女为妻。 杨王孙:西汉时汉中城固县人杨王孙,久居长安,家累千金,却竭力提倡简葬。临终,嘱其子:“吾死,裸葬,以复吾真。”并对劝告的亲友说:“厚葬无益死者也。”死后裸葬于终南山。为我国古代提倡简葬的著名人物。 郑子真:真名郑朴,祖居褒谷。甘恬秉默,教人则勉以敬天、事人之道。虽名振京师,然隐居不仕。常垂钓于褒谷口,世号“谷口先生”。清人有诗赞曰:“汉代名流重子真,洁身却聘隐垂伦,风高不让严陵濑,褒谷鱼台似富春”。 文同:文同善诗文书画,尤擅画竹。宋神宗熙宁六年春至十年冬(1073一1077年)知兴元府及洋州时,屡游褒谷石门,观“玉盆”刻石,曾以汉中山川景物为题作诗30首寄苏轼,苏亦以诗唱和。时洋州筼筜谷翠竹修篁,文同在谷中筑“披锦亭”,公余即赴谷中精研画竹技法,总结出画竹“必得先成竹胸中”的画理。成语“成竹在胸”或“胸有成竹”即源于此。 陆游:乾道八年(1172年),陆游应著名爱国将领四川宣抚使王炎的邀请,来到汉中,襄赞军务。在汉中期间,他瞻仰汉中古迹,赴散关前沿阵地,所见所闻,所历所感,更坚定了他忧国忧民的爱国信念。诗人认为,是汉中的金戈铁马战斗生活,使他“诗家三昧忽见前,屈贾在眼元历历,天机云锦用在我,剪裁妙处非刀尺。”奠定了诗人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吴玠、吴璘:抗金名将,先后于1130年10月、1132年冬、1133年11月与金军在和尚原、饶凤关、仙人关大战三次,击败金军。吴氏三代扼守汉中80多年,保卫了南宋半壁河山。 方孝儒:被称为“读书种子”、“明之学祖”的方孝儒,在明朝开国名臣宋濂精心雕琢和陶冶下,“进修之功,日有异而月不同”。在他任明建文帝“托孤”大臣之前,曾任汉中府学教授达七年之久。其间,他粗衣粝食,兢兢业业地教授诸生,“由是山南皆知向学”。对汉中的教育事业卓有贡献。因朝廷政治风云突变,方孝儒惨遭杀害,诛及十族。后人在汉中修建“方正学祠”,以作纪念。 王世镗:近代书法大家,原籍天津。中年客居汉中市莲花池畔。1924年,集韵语而成《稿诀集字》。汉中道尹阮贞豫邀汉上名流为之注释,刻石嵌于宝峰寺,遂有拓本流传。1932年,于右任见拓本,曾诧为古人书,爱不释手。后致电邀王赴南京,于先生尽出其所藏,世镗融会笔端,书作名动金陵,慕名者络绎不绝,于右任先生誉其为“古之张芝,今之索靖,三百年来,世无与并”。 张鲁:东汉末年农民大起义之时,在汉中张鲁的五斗米道活动,设义舍、建政权长达24年,使汉中成为乱世之中安定和富庶的地方。 何挺颖(1905~1929):字策庸,号科生,陕西南郑人。1915年入县立高等小学,1920年,考入汉中联立中学读书,参加过反帝爱国学生运动。1924年,来上海浦东中学学习,1925年初,考入上海大同大学,参加了“五卅”运动。后转入上海大学学习,期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9年初,率部随毛泽东、朱德向赣南进军,转移途经吉潭村时遭敌袭击不幸牺牲。 杨育才(1926年~1999):中国人民志愿军一级战斗英雄。1926年生,陕西勉县人。1953年7月,金城战役时任侦察排副排长,奉命率小分队奇袭白虎团,为金城反击战取得最后胜利作出了突出贡献。1953年10月13日,被授予“一级战斗英雄”称号。同年12月15日,朝鲜授予他“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和金星奖章、一级国旗勋章。 江隆基(1905年~1966年) :陕西省西乡县人,著名教育家,兰州大学前任校长。中共八大代表,第一、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共产党第三届甘肃省委委员。 石门研究学者:石门研究学者从古至今一直延续。北魏郦道元、宋代欧阳修、赵明诚、洪适,明代杨慎,清代吴大征、王昶、阮元、毕沅、杨守敬、康有为、罗秀书等均有著录。近代出入汉中的书法家于右任、王世镗、高道天、文伯子等人,多次攀萝扪葛,赴石门瞻仰摩崖风采。自汉唐以来,出入于汉中的文学家、艺术家还有王远、沈锉期、岑参、元稹、李商隐、孙樵、晏袤、宋琬、王渔洋等等。
7. 陕西汉中有什么历史故事吗
陕西省汉中市就是三国时候的汉中
汉中历史悠久,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汉高祖刘邦以汉中为基地,明修栈道,暗渡陈仓,逐鹿中原,完成统一大业,特以“汉”为号,建立汉王朝;三国时期诸葛亮屯兵说中,六出祁山,成败皆在汉中,归葬在汉中的定军山下,张良功成名退于紫柏山,韩信被拜将于汉江之滨,我国第一个走出国门的张骞故里和东汉造纸术发明家蔡伦的封地、葬地均在这里。曹操、杜甫、陆游等许多历史名人都曾留下了诗词墨宝。
褒斜道漂流
褒斜栈道号称“中国第一栈道”,褒斜道漂流位于褒河上游。褒河由红岩、太白二河汇流而成。褒斜道以其险、奇、雄而著称于世,两岸青峰如削、植被葳蕤;沿途可观田园风光、可沙滩嬉戏,三十里漂流水路百折千回,给您“披阅栈道风云,驾驭长河波浪,亲历英雄壮举,感受激情召唤”的奇特难忘的人生体验。
寒溪夜涨碑
距留坝县城南33公里马道镇北的凤凰山下有寒溪河,现存石碑两通,记载着公元前206年“萧何月夜追韩信”的典故。相传韩信弃楚投汉,三次不遇,未及重用,一气之下,单骑北上,行至马道,是夜明月当空但寒溪暴涨,信不能过,萧何星夜追至,力劝韩信回到汉中。刘邦筑坛拜将,封韩信为大将军,灭楚兴汉,终成帝业。古人曾以:“不是寒溪一夜涨,焉得汉室四百年”之句,赞美“寒溪夜涨“之奇功。
紫柏山下张良庙
前往褒斜古道的留坝县西北,远远就看到秦岭,西汉名臣张良庙宇就坐落在紫柏山下。三国时期张良第十三代孙张鲁始建,庙宇依山傍水,幽雅祥静。
净明寺塔
净明寺塔位于汉中东门外,相传是三国著名将领庞德养病的地方。塔顶保存有略残的铁狮一对。此塔呈方形,单层密檐式砖塔,高约15米,雄伟高大,秀丽无比。
张嶷墓
张嶷墓在陕西南郑县柏乡街。张嶷字伯岐,巴郡南充国人。张嶷曾经上谏诸葛瞻,建议其不要急于伐魏,而应该重点发展农业,再联合吴国攻打魏国。张嶷治理南方少数民族颇有成效。延熙十七年战死沙场。张
乐城
距汉中35公里的城固县是乐城。当诸葛亮前两次北伐失败,在沔阳筑汉城,在城固筑乐城,东西相距一百多公里,既可以休整部队又可以防御敌军南下。至今,在庆山顶上还残留着报警的烽火台。
西乡张飞庙、飞凤山
西乡距城固60多公里,三国时期,西乡是张飞的封地,现存有“桓侯庙”遗址。飞凤山在西乡城南五子山侧,是西乡胜景之一。据传,张飞打败曹军后,路经此地,见山势如凤凌空飞翔,遂用丈八蛇矛在山崖上刻下了“飞凤山”三个大字。
8. 谁知道三国演义中关于汉中大典故
武侯墓
武侯墓位于勉县城南4公里的定军山下,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的葬地,墓区山环水抱古木参天,四季如春风景宜人,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陕南主要旅游景点之一。
诸葛亮生前辅佐刘备建立了蜀汉政权,官至丞相,武乡侯,死后谥“忠武侯”,千百年来,我们称其墓地为“武侯墓”。公元234年,诸葛亮在第五次北伐曹魏时,因积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军中,蜀汉朝廷遵其遗命,归葬于定军山下。
武侯墓周围有定军山,少祖山下沿的九条小山岗环抱,九条山岗由青沟、罔子沟、井沟、斩地沟、田家沟、牛角沟、瓦洞沟、龙嘴沟八条小溪分割而成。墓前上岗三层,自定军山向西叠浪而来,约三里许至此成眠弓形,古称“三台书案”。从少祖山下六岗向东势若游龙,倏起忽落五六里,至墓后形成新月者半里许,传为墓之正脉。新月之下,眠弓之内,豁然开张平地三百余亩,左右前后九支环抱,又如佛手,其天造地设实为人工所不能者。
近墓四山,名曰“前书案梁、后笔峰山,左土地岭、右武山岗”,将武侯灵冢紧密围护。四山翠柏苍松、攒蔚川阜、遮天蔽日,难觅神冢。当你转过书案梁,前面豁然开朗,别有一番风光,盆地当中,高冢巍然,古建成群,古树森森,修竹异木,花香鸟语,一条小溪从墓前蜿蜒而过,淙淙流水,更为墓区增添几分神秘色彩和新的情趣。武侯墓区,占地360亩,有明清遗留下来的古建筑70余间,千年以上古柏40余株,其中170余年的22株,汉株2株。古柏汉桂相辉映,四季鲜花互争研,真乃人间仙境,世外桃园。
大殿正中神台上,端坐诸葛亮塑像,羽扇纶巾、宝像庄严,栩栩如生。印、剑二僮侍立两旁,其下关兴、张苞身披铠甲,手握令箭、神鞭,威武雄猛,护持左右,使人肃然起敬。
东西厢房和南院道观,是“一代智星诸葛亮”大型雕塑展览,共分30组,再次生动展现了诸葛亮一生的政治、军事活动壮举。史料翔实、规模宏大,由圆雕到浮雕直至壁画,总看为一整体,分看各有各的场景,人物逼真,场面恢宏,隐隐给人有金戈铁马、震天杀声之感。
殿后大冢巍然,状若覆斗,即为亮墓,冢高6米,周60米,四周以汉白玉石护栏围护,石栏上浮雕35幅“诸葛亮生平”故事图案。冢前有四角揽顶式亭子一座,名曰前坟亭。亭角高翘,围以木栏,亭内高悬“双桂流芳”匾额一块,亭中坚立墓碑两通,一为明万历甲午(公元1549年)陕西按察使金陵赵建所立的“汉丞相诸葛亮武侯之墓”的墓碑,一为清雍正13年(公元1735年)果亲王立的“汉诸葛亮武侯之墓”碑。墓东西向,头西脚东,取“永怀西蜀、兴复汉室”之意。
拜殿前汉柏上缠绕着一蔓生植物,名“凌霄花”俗名“爬柏凌霄树”。共叶似香椿而色翠,花似牵牛而色赤,每年自夏至开花到立秋止,花期长达百日之久。每花季节,朝开暮落,遍地红英。远而望之,只见苍苍翠柏之中,点缀着朵朵红花,红绿相映,娇艳之极,给人以千年古柏开红花之感,煞是好看。凑霄花,象征诸葛亮兴复汉室,鞠躬尽瘁,为国为民的高风亮节。
墓园内现遗留各时代碑石余通,匾额34块,对联29幅,三国故事壁画100余幅,碑石匾联内容,多为赞颂诸葛武侯之词。各时代的钟鼎炉磬10余件。并有武侯遗文本刻条幅48块。遗存文物,既是历史的见证,又增添了游览内容。
当你站在定军山上,俯瞰诸葛武侯墓园,只见那九条山岗犹如翻滚的巨龙,从四面八方汇聚于墓地,拱卫者翠柏苍松之中的武侯息眠之所,故有“九龙捧圣”之称。凡来武侯墓拜谒观瞻者,无有慨然兴叹!“无怪当年武侯亲点此穴”,真乃“诸葛佳城,洞天福地”也。
褒斜道、石门及其摩崖石刻
褒斜道、石门、及其摩崖石刻,列为国务院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总编号为第57号,现分别叙述于下:
一、褒斜道
在秦岭山脉中,有一条贯穿关中平原的汉中盆地的山谷,其南口曰褒,在今汉口区北25公里;北口曰斜,在眉县西南15公里,长凡235公里。自战国起,就有人在谷中凿石架木,修筑栈道,历代踵继,多次增修,后人就命名为“褒斜道”。汉武帝大加修凿褒斜道250公里,从而出现了“栈道千里,无所不通”的盛况。
二、石门
石门是用人工开凿的一个隧道洞,在褒斜道南口,洞长16.3米,宽4.2米,高3.45米。1970年修建石门水库时,淹在水库中。
石门的开凿年代,据《石门颂》记载是在东汉,开凿于公元1世纪,故近代外国某专家说:“世界上最早用人工开凿的穿山隧道,出在中国的陕西褒城”。指的就是这个石门。
石门自秦汉以来,时通时塞,历次修复,多留有摩崖石刻。
三、石门摩崖石刻
石门洞内东西两壁和洞外南北数里的险坡、断崖以及褒河水中、沙滩大石上,多有由汉及宋的摩崖石刻,有的是历代开通、修复褒斜道、石门和山河堰工程情况的记载,有的是参观、游览的留念题记,清代有人统计,约40余种。而其中的“汉魏十三品”,唐宋时期即负盛名,誉满全国。
所谓“石门汉魏十三品”者,是以石门洞内东西两壁,东汉刻的《石门颂》与北魏刻的《石门铭》为代表而言。其中,《石门颂》早已名驰全国,是研究我国古代交通史和书法艺术史的瑰宝。特别是它的书法,是“汉隶”的杰作。
石门石刻,因国家要建修石门水库,于1970年凿迁至汉中城内古汉台,粘接复原,专建一室,名为“石门汉魏十三品陈列馆”。中外游客前来参观者,络绎不绝。
古汉台
古汉台位于汉中市中心,楚汉相争时期筑建,面积约8000平方米。由三级台地构成,台高8米。公元前206年,农民战争一场风暴推翻了秦王朝后,项羽自恃功高,撕毁各路义军与楚怀王所定“先攻下咸阳者王之”的协定,将先拿下咸阳的刘邦封为汉王。刘邦忍辱屈就,率大军由子午道进驻汉中,夯土建成秦模式的高台宫廷———即今天的古汉台,并用张良计火烧由关中进入汉中的所有栈道,以示他已很满足当汉王了,不会再北上与项羽争天下,来麻痹项羽,打消项羽对他的戒备心理。刘邦以汉台为宫廷,以汉中为根基,在汉中习兵练武,广纳贤才,破格提拔“胯下之徒”韩信为汉大将军,并用韩信“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战术,打项羽个无备,出奇制胜拿下三秦。
刘邦驻汉中发迹而定鼎。故将国号定为汉。他驻过的高台就被后人尊称为古汉台。宋代的张少愚有“留此一坯土,犹是汉家基”的诗句,其中的“一坯土”,就是指残存的高台。清代的陈毓彩有诗云“赤帝龙兴事已陈,层台巩固尚如新。当日宫廷湮没迹,此时郡国有仁人。”
自汉而降,汉台便成为汉中府署官员祭奠和游乐的场所,代有修葺。现耸立于台北端的望江楼,始建于南宋。宋代的王象之在《舆地纪胜》中记府署东北隅有“天汉楼”,即望江楼的初称。物换景移,几经兴衰,如今的望江楼,更给人一中庄严隆重之感,它以其别致的造型,巍巍的风姿,早已成为汉中古城的标志性古建筑。登楼远眺,四面云山,如展画卷;俯视城区,楼台林立;环顾庭院,古树修篁,花木掩映。登此楼,使人心旷神怡,追往抚今,感慨万千。
望江楼正南,昔建有桂荫堂,现有古汉桂数株,每逢中秋佳节,香飘四溢,成为汉中城内寻香访桂之处。再南有明代修建的镜吾池、洗心亭。楼东侧的石马,风格古朴,是人们评论三国蜀将魏延千秋的幸存之物。亭阁内造型精美的铜钟,是明代汉中瑞王府的遗物。凝视铜钟,耳边似乎回荡着护国禅林里悠扬的晨钟暮鼓,素有汉中八景之一的“月台苍玉”,是楚汉时期的古物,也是汉台现存的最早的石雕作品,或谓“刘邦上马石”、“试剑石”,或谓“石鼓”、“宫廷柱础”。
古汉台如今是汉中市博物馆所在地,台内古树繁茂、修竹参差、亭榭遥相,杂以碧池内繁盛的荷叶,竟有江南水乡之感。博物馆的精华所在是“汉魏石门十三品”陈列室。它们属于国内外久负盛名的汉魏摩崖刻石,被喻为“国之瑰宝”、“书法宝库”。这批摩崖刻石的文字内容对研究我国交通、水利、科技、书法艺术的发展,尤其是研究汉隶演变,具有重大的意义,它弥补了史书的缺漏,校正了史书的讹传,堪称是一部重要的石刻文献,为国家一级文物,其中东汉镌刻的《襵君开通褒斜道》与《石门颂》摩崖为一级中的甲品,更体现了《石门十三品》的价值。
汉中饮马池
饮马池位于汉中市东南部,相传是西汉刘邦的军队驻扎在汉中时的饮马处。2000年,汉中市将饮马池列为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民国时期,饮马池有两条通道可达,一是从东门桥进入绕城墙根一周的顺城巷,一是从丁字街口。丁字街以北有王家大院,至今房屋犹存,再就是丁字街背面的一些民房,其余全是空地。旧时东关商号麇集,是汉中重要的商贸活动地,饮马池便形成了旧货交易市场,加之东关顺城巷一带多流浪百姓,尤其抗战时期大批外地逃难者涌往汉中,不少衣食无着的贫民栖居于此,饮马池这块空地及城墙根下便人群熙攘,十分热闹,成了贫民乐园和普通百姓调剂生活的场所。1938年到1939年间,饮马池市场已容纳不下,便开辟了“新市场”,也叫“南市场”,将饮马池市场分流,足见昔日饮马池繁闹景况。
我记忆的饮马池市场, 集中了卖旧货、破烂和旧衣服的,以满足普通贫民日常生活之所需,旧货琳琅满目,无所不有,这里经营旧货的摊主不收贼偷的东西,买东西的尽可放心。
当年饮马池还有中草药摊子,卖疥疮药的,卖膏药的。疥疮药是一个湖南业主自己配制,配料以硫磺为主,即满城驰名妇孺皆知的“好得很”,此人娶了个汉中女子,卖药的也兼善杂耍表演以招徕游人推销药品,如卖膏药的汉中人便喂了一条狗熊,卖药之前先耍狗熊,让狗熊蹬坛子,和狗熊摔跤,此人还会武术,能耍软镖,招牌就是悬一串大张膏药,此人卖膏药当场在铁锅里熬熊油,下药料,当场摊制膏药,当场给患者贴药。
平民百姓和逃难者无钱吃馆子,饮马池便有了众多的风味小吃。昔日饮马池无饭馆,无酒馆,无茶馆,只有一个卖黄酒的,其铁锅的热水里浸着许多用小颈锡壶温热的黄酒,喝酒者只喝酒,并无下酒物。饮食有汉中小吃粽子、元宵、面皮、凉粉、包子、糍把等等。当时饮马池有个炒米凉粉的,一副挑子,一端盛米凉粉和米饭,另一端是带木盘的平底锅,雪白的米凉粉加葱花作料大油炒热后再加一勺熟米饭炒成,食之爽香、耐事、别具独特风味,今已不见此种饮食。饮马池各种饮食都十分便宜,适用贫民百姓,一份饮食的价钱,折合现在不过几分一角。
饮马池市场天天有市,但只白天全天,夜里即无灯无人。业主一清早便开始占地摆摊,一直经营到下午向晚,也有一些固定的棚居业主多为逃难者,抗战时期利用城墙墙体挖有防空洞,便有逃难者借此栖身,外面搭个延伸的蔑编竹叶棚子,用以遮阳遮雨和摆货做饭,汉中人将这种棚子称“撩叶扌扇子”,南门外有专卖“撩叶扌扇子”,者,一般1丈长,8尺宽,用途很广,当年以此搭棚栖身者在饮马池城墙下颇多。
文化遗迹
市内文物古迹众多,现有2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及以“两汉三国”为主题的著名文化遗产,知名的景点有:褒斜道石门、拜将台、武侯祠、张良庙等。
9. 汉中历史
http://www.3qhouse.com/html/news/200912/27/126191129983826.html
http://tieba..com/f?kz=294339327
自己参考看下回吧答
10. 200悬赏求有关汉中的诗词,典故
水调歌头 汉中
赫赫汉中郡,南郑古梁州。秦岭巴山屏障,栈道石门幽。饮马池边台阁,拜将坛前榆柳,大汉说从头。古桂修篁里,纵目望江楼。 张骞馆,蔡伦庙,各千秋。定军山下故垒,八阵战图遒。羽箭雕弓身手,铁马秋风诗赋,豪气壮金瓯。汉沔玉盆地,苍莽翠烟浮。 是问‘汉中’出自的典故还是此词出自的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