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物理化 » 咏春历史

咏春历史

发布时间: 2021-07-29 23:37:36

『壹』 咏春拳发源地在哪里

关于咏春拳的发源地在川滇边区。

人们认为咏春拳源自川滇边区,流行于福建,而扬名于广东佛山。发展至今的咏春拳是经过历代咏春先师逐步发展完善而成。

2014年11月11日,福建省福州市申报的“咏春拳”项目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017年6月8日,国家级“非遗”项目咏春拳正式进驻福建警察学院。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1)咏春历史扩展阅读:

咏春拳,不少人认为,是李小龙令咏春派武术饮誉国际。然而,真正令这门精妙的武术扬名世界的,是李小龙的同门师弟———梁挺,他在世界64个国家开了4000多间咏春武馆,徒子徒孙逾100万人,其中包括欧洲众多国家的特警总教头和多位世界拳王!

咏春拳以实际的拳术战斗理论为主,以身体结构、关节活动及流体力学开始研究改进,脱离了传统的五行八卦及象形神意等玄学、非科学性质、近似哲学性的解释。

由于咏春拳不依靠肌肉力量,讲究以弱胜强、借力打力,利用力学原理破坏重心,以最短的时间直接挤到对手。

『贰』 中国武术--咏春拳的发展历史简介

咏春拳是由五枚师太在观一次蛇鹤相争,悟到鹤以中线攻击的特点,悟出咏春拳,经其徒严咏春发扬光大
近代咏春分成很多流派,特别是在佛山,佛山成了咏春的故乡,李小龙曾跟叶问大师学过咏春

『叁』 历史上,永春和咏春有什么区别

并无区别,意思相同,都是指咏春。

咏春中国传统武术,指咏春拳。咏春拳是一门中国传统武术,是一门制止侵袭的技术,是一个积极、精简的正当防卫系统、合法使用武力的拳术。较其它中国传统武术、更专注于尽快制服对手、以此将当事人的损害降至最低。

咏春拳是以“中线理论”等理论基础为内容、而颇具特色的南拳拳术,强调使用正确的观念、意识及思维方式,来导出肢体的灵活应用;其内容主要包括“小念头”“寻桥”和“标指”等。

主要练习方式为双人对练的“黐手”“黐脚”等;辅助器材有贴墙沙包、三星桩等;训练器械有木人桩、刀、棍等。

2014年11月11日,福建省福州市申报的“咏春拳”项目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017年6月8日,国家级“非遗”项目咏春拳正式进驻福建警察学院。


(3)咏春历史扩展阅读:

起源传说:

关于咏春拳的起源有许多传说和历史版本。而发展至今的咏春拳实质上是经过历代咏春先师逐步发展完善而成。

虽然有许多人认为咏春拳源自川滇边区,流行于福建,而扬名于广东佛山,但是由于文字资料的缺乏,有关咏春拳的历史只在群众中口头流传,再则就是野史小说的描述。

随着时间的推移,说法就互有出入,故有关咏春拳的起源,一直都是众说纷纭,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

说法一:咏春拳的创始者是福建福清南少林的少林庵五枚师太(原名朱红梅),五枚师太将禅武结合,最终创出一种适合女性演练的的实用功夫——咏春拳。

之所以用“咏春”二字命名,是其一生博学心得的结晶体现。如简单的一个“咏”字的右半边“永”字的点、横、折、竖、勾、挑、撇、捺,就暗藏着咏春拳的拳理与招法。

说法二:与清廷“火烧少林寺”有关。当时福建莆田南少林因暗中“反清复明”遭到围剿。少林古刹也被官兵一把火烧成废墟,只有5个绝顶高手(“少林五老”)逃了出来,其中一个是五枚师太。

她在南少林鹤拳的基础上创立了一套更重技巧的拳术,并传给严二、严咏春父女。严咏春进一步发展了这种拳术,后称“咏春拳”。

说法三:福建泉州严咏春观蛇鹤相斗有悟,融合永春一带拳术和少林搏击技法而自创。

说法四:五枚创咏春拳后,并非直接传给了严咏春,而是传给了少林弟子苗顺,苗顺传少林俗家弟子严二,严二再传女咏春及婿梁傅俦 。

『肆』 咏春拳历代传人

在黄华宝将咏春拳技传授给戏班好友梁二娣后,梁二娣又将拳技传给鹤山县古劳乡人士梁赞。在黄华宝五十寿辰之际,梁二娣携徒梁赞前往祝寿,梁赞因此结识黄华宝。黄华宝对梁赞赏识之余,更将梁赞作为关门弟子纳于门下。

1、梁赞(赞先生):

梁赞自随华宝习咏春以后,他即感到咏春拳在法度用力、身型和手法上,无一不是上乘之法。梁赞约于1870~1890年在赞生堂内收徒授拳,将其毕生所学重新整理。

然而,梁赞并不公开授徒,始终以行医为业,因店务缠身,他只收了几个关门弟子,未能广授徒众,所以并未令咏春拳盛极一时。

能得其真传者,除其二子梁春及梁璧外,仅陈华顺一人而已。梁赞六十多岁后,两个儿子梁璧、梁春皆有工作或已经离开佛山,不能接替父亲的生意,唯有将赞生堂转让给他人并改名杏济堂。梁赞退休后返回古劳镇。

2、陈华顺(华公):

陈华顺因找钱事业,常经过赞生堂,由于他知道佛山梁赞的比武事迹,时常从门缝里偷看自学。终于在39岁时追随已经62岁的梁赞学习咏春拳。梁赞去世后,陈华顺(于1901后)于莲花地大街缸瓦店内教授咏春拳术。

然而咏春授拳之法与一般少林拳术不同,因它需要通过长期过手之练习,而过手之最佳练法,需由个别教授,故未容多教,因此陈华顺收费颇昂,遂未为一般人士所能负担,而能学者,多为贵家公子,当时有“少爷拳”之称号,故未能广泛流传。

陈华顺于1901~1907年间授拳,传人共有16人。而能得陈华顺之技者,有吴仲素、何汉侣、雷汝济、其子陈汝棉及封门弟子叶问。

3、陈汝棉:

陈汝棉8岁时始随父亲陈华顺习咏春拳,由于自幼耳濡目染,加上数载勤学苦练,陈汝棉很快便有相当根底。技成后,在佛山西便巷“陈氏宗祠”开设医、武馆授徒兼医治跌打伤科。

因拳法出自其父,故求技者众多,除传子陈家新、陈家廉外,咏春名师区康、招就等皆出其门下。1932年后陈汝棉到广西梧州设馆,挂匾日“佛镇陈馆”,后又在贵县广收门徒,其拳法拳技为人称道,时人称“两广陈汝棉”。

4、吴仲素:

吴仲素因为工作方面需要找换钱币,故与陈华顺成为好友,并经常在经济上资助陈。随后(1901年后)吴父将缸瓦店交付于陈华顺,并将仲素与仲素兄小鲁一同托于陈华顺。为答谢吴父,陈华顺在照料二人的同时将本门功夫悉心尽传,

此二人便成为陈华顺两名首弟子,故人称吴仲素为二师兄。此后陈华顺在铺内正式开始授徒。吴仲素经数年苦练,技艺大成,成为陈华顺衣钵真传之人,并代师授拳于小师弟叶问。

民国初年,吴仲素在古路头街开设武馆,投其门下多是富家子弟,如合记盲公饼东何兆初,跌打名医李寿彭,“大益”五金店东张升若,李众胜堂少东李赐豪,英聚茶楼司库梁福初。当时佛山名重一时的“咏春三雄”阮奇山、姚才、叶问也常到其武馆受其点拨以及切磋拳技。

5、阮奇山:

阮奇山自小酷爱武术,其父不惜以重金,先后礼聘咏春武术名家郭宝全、冯少青为其兄长阮济云及阮奇山教授拳技。尤以被后人称为“佛山阮老楂”的阮奇山成就为大,

他在研习拳术中懂得科学地融会贯通,将咏春门的拳、桩、刀、棍等功技挟于一身,与叶问、姚才被门人誉称为“咏春三雄”。生年仅传技于挚友张保爱徒岑能及记名弟子黄精。

6、姚才:

姚才自小好慕武术,拜阮济云门下学咏春拳,经十载苦练武技大成。及后,其师阮济云往安南(越南)传授咏春拳,他赏识姚才是练武的好材料,

故领姚到吴仲素武馆深造,其时阮奇山、叶问也常往吴武馆请教,三人常交流切磋,郭宝全曾二度到佛山,姚才除传子姚祺外,徒弟有高满、姚锡、霍超、林瑞波、吴日明等。

7、叶问:

叶问幼时天资聪颖,然体弱多病,当年佛山咏春拳宗师梁赞的弟子陈华顺租用叶问家宗祠设馆授徒,叶问因年幼体弱,便有幸拜陈华顺为师,学习咏春拳术。而陈华顺以其聪颖过人,勤奋好学,故经常亲自教授,而吴仲素则从旁协助,常与叶问过手,将咏春拳奥妙逐一指点,

叶问因而武技大进。陈华顺中风病逝后,叶问随吴仲素苦练三年,比前更大有进步,时年不过15。翌年,叶问奉其父命来港就读于圣士提反学校,在此期间,得同学介绍,认识梁赞先生之子梁璧,并随梁璧修练咏春拳术。

1949年,57岁的叶问离开佛山赴香港定居。此后二十多年里,他先后在港九饭店职工总工会、九龙汝州街、李郑屋村、通菜街等地设馆授徒。叶问在社会上和武术界很有威望,跟其习武者遍及社会各阶层,其中不乏外国留学生。

1971年,叶问弟子成立了“咏春体育会”,集教授、研究、交流咏春拳术为一体,并以此为中心,将咏春传播至世界。叶氏门下高徒辈出,特别是凭着非凡的中国功夫扬威世界的李小龙。

8、李小龙

李小龙幼年因体弱而拜名师叶问习咏春拳术,18岁往美国留学,毕业后在美国西雅图开设“振藩国术馆”传授中国武术。

期间他悉心研究、吸收中外技击精华,创截拳道。1971年返港从事影视业工作,拍摄了多部轰动世界影坛的中国功夫片,其本人被誉为“功夫之王”,他早年所习的佛山咏春拳也因此在世界各地大受欢迎。

(4)咏春历史扩展阅读

关于咏春拳的起源有许多传说和历史版本。而发展至今的咏春拳实质上是经过历代咏春先师逐步发展完善而成。虽然有许多人认为咏春拳源自川滇边区,流行于福建,而扬名于广东佛山,

但是由于文字资料的缺乏,有关咏春拳的历史只在群众中口头流传,再则就是野史小说的描述。随着时间的推移,说法就互有出入,故有关咏春拳的起源,一直都是众说纷纭,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

1、咏春拳的创始者是福建福清南少林的少林庵五枚师太(原名朱红梅),五枚师太将禅武结合,最终创出一种适合女性演练的的实用功夫--咏春拳。

之所以用"咏春"二字命名,是其一生博学心得的结晶体现。如简单的一个"咏"字的右半边"永"字的点、横、折、竖、勾、挑、撇、捺,就暗藏着咏春拳的拳理与招法。

2、与清廷"火烧少林寺"有关。当时福建莆田南少林因暗中"反清复明"遭到围剿。少林古刹也被官兵一把火烧成废墟,只有5个绝顶高手("少林五老")逃了出来,其中一个是五枚师太。

她在南少林鹤拳的基础上创立了一套更重技巧的拳术,并传给严二、严咏春父女。严咏春进一步发展了这种拳术,后称"咏春拳" 。

3、福建泉州严咏春观蛇鹤相斗有悟,融合永春一带拳术和少林搏击技法而自创 。

4、五枚创咏春拳后,并非直接传给了严咏春,而是传给了少林弟子苗顺,苗顺传少林俗家弟子严二,严二再传女咏春及婿梁傅俦。

『伍』 咏春拳有多少年历史了

“咏春拳”和“永春拳”是两种拳!
要说咏春拳有多少年历史我说不上来,就说说几个名称区别吧(“咏春拳”“永春拳”“永春白鹤拳”)。
咏春在广州,起源于福建永春县的永春拳,但外表上看两者已经大不一样,小念头、寻桥,标指,木人桩是咏春拳的基础,相信楼主对咏春拳也略懂一些吧。
福建的永春县自古就是有着很好的习武之风,因此武术家不少,经过日积月累,永春地区的武术已经是大同小异了(多为鹤拳),而“永春拳”其实是对永春地区的武术的统称,其中也有不少人将永春拳传播到外地,因此很早的时候才有广东咏春拳流传至今,另外也有传至东南亚各国。
永春白鹤拳又是对永春地区的鹤拳的总称,相传是由方七娘模仿白鹤各种动作创编的(也有说是她梦见白鹤先师而学会的等多种说法),后来白鹤拳往福建各地传播,又分出了许多流派,所以才后人对各种鹤拳的总称“永春白鹤拳”。白鹤拳与福建当时的:达尊拳,太祖拳,罗汉拳,行者(猴拳)并称“五祖拳”,又因为白鹤拳创于清朝中后期,是福建地区较为“年轻”的拳种所以体系保存完整,另外在传承过程中又吸取福建地区其他武术的优点,因此其技击实战性还是很强的,但总体上的特点还是属于南少林武术流派(广东的咏春拳也是经过当地的同化而成了带有广东南拳味道的拳术)。在白鹤拳里如果还要细分,则有四支较大的流派:宗鹤,鸣鹤,飞鹤,食鹤,想要具体了解这四种鹤可以上网搜索。总的说来各个分支的白鹤拳基本上还是以拳母“三战”为基础,只是练法不同,效果不同。技手短小,出手必阴阳相随,马步也小而稳,另外发力上也是有着很强的南少林武术特点“以声催气,以气催力”,发力短小迅猛,例如白鹤拳有名的“寸劲”。目前白鹤拳已经在福建地区流传开来了,各地都有一些白鹤拳流派,有时也会回到永春县这个鹤拳发源地去寻根,包括广东的咏春门人也偶有来福建永春县寻根。

『陆』 咏春拳的历史

咏春拳是一门中国传统武术,是一门制止侵袭的技术,是一个积极、精简的正当防卫系统、合法使用武力的拳术。较其它中国传统武术、更专注于尽快制服对手、以此将当事人的损害降至最低。

『柒』 咏春拳的来历

关于咏春拳的起源有许多传说和历史版本。

说法一:咏春拳的创始者是福建福清南少林的少林庵五枚师太(原名朱红梅),五枚师太将禅武结合,最终创出一种适合女性演练的的实用功夫——咏春拳。之所以用“咏春”二字命名,是其一生博学心得的结晶体现。如简单的一个“咏”字的右半边“永”字的点、横、折、竖、勾、挑、撇、捺,就暗藏着咏春拳的拳理与招法。

说法二:与清廷“火烧少林寺”有关。当时福建莆田南少林因暗中“反清复明”遭到围剿。少林古刹也被官兵一把火烧成废墟,只有5个绝顶高手(“少林五老”)逃了出来,其中一个是五枚师太。她在南少林鹤拳的基础上创立了一套更重技巧的拳术,并传给严二、严咏春父女。严咏春进一步发展了这种拳术,后称“咏春拳” 。

说法三:福建泉州严咏春观蛇鹤相斗有悟,融合永春一带拳术和少林搏击技法而自创。

说法四:五枚创咏春拳后,并非直接传给了严咏春,而是传给了少林弟子苗顺,苗顺传少林俗家弟子严二,严二再传女咏春及婿梁傅俦。

优势特点:

咏春拳属于一种十分科学、实战性强的拳术,它拳快而防守紧密,马步灵活而上落快,攻守兼备及守攻同期,注重刚柔并济,气力消耗量少。咏春拳用“寸劲”来攻击和防守,理论和心法方面注重中线、埋跨、朝面追形、左右兼顾、来留去送、甩手直冲等。其长处在于埋身搏击。

中线理论的中线是指由人体头顶至尾闾一线,在进攻时,咏春拳要求拳手沿着自身中线向敌方中线攻击,这是敌我之间的最短距离,同等拳速,拳轨近者当然较快击中。向敌方中线攻击,对方也很难卸力,而且受力也较重。

著名武打明星李小龙曾跟随咏春拳一代宗师叶问系统地学习过咏春拳,李小龙创立的截拳道与咏春拳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李小龙常常在一英尺处将对手击倒在地。这种技术与咏春拳的中线理论有关,是最具有实用价值的中国武术体系中拳理论的一部分。

『捌』 咏春拳的历史

严咏春于乾隆年间创出咏春拳,严咏春是五枚师太徒弟,五枚是白鹤拳(永春回拳)高手,是答永春拳第三代传人(方七娘所创)。
相传雍正12年火烧南少林,南少林五祖分别逃跑,五枚师太远走于四川大凉山,因而认识严咏春并传授武功,严咏春后见鹤蛇相斗,创出咏春拳(以白鹤拳为基础),后传于丈夫梁博俦,再传内侄梁兰桂。
严咏春--梁博俦--梁兰桂--黄华宝梁二娣陆锦陆兰官
黄华宝梁二娣--梁赞--陈华顺、吕树、李华、梁璧等人
陈华顺--吴仲素、吴小鲁、雷汝济、陈汝棉、阮奇山、姚才、招允、叶问等人
陈汝棉--陈国基==现在的永春拳(咏春与花洪拳)
叶问--黄淳梁、伦佳、郭富、李小龙、徐尚田、梁相、周光耀、叶准、等人(指点过梁挺)
陆锦--霍保全--冯少青--阮奇山--岑能--阮祖棠、黄祯等人
黄祯--黎钊华

以上资料全为简述,叶氏咏春系尊严咏春为祖师。

『玖』 有人可以说说咏春的历史以及资料吗

咏 春 拳 之 起 源

咏春拳,少林嫡传武技之一,关于咏春拳的起源,大致有这样几种说法:(我们在这里需要额外说明的是:下文中及本栏目中所列的“泳春”‘咏春拳““永春拳”,都为同一拳派的不同称呼。为不使读者误解,本文统一用“咏”。)

第一种说法是始创于福建严咏春,咏春拳因此得名。严咏春拳是清中叶少林俗家弟子严四之女,她偶然看到蛇鹤相争,受启发而在自己原有的武功基础上,创编了咏春拳术。

第二种说法则认为咏春拳创始于五枚师太,见到蛇鹤相争而有所悟的是五枚而非严咏春。五枚师太是清初的少林派弟子,有说她还是少林白鹤拳高手。由于福建南少林被清政府所焚,她为了避祸,隐居于川滇边界的大凉山,因见蛇鹤相争而创出咏春拳,后来便传于严咏春。

第三种说法是,五枚创咏春拳后,并非直接传给了解严咏春,而是传给了少林弟子苗顺,苗顺传少林俗家弟子严二,严二再传女咏春及婿梁傅俦。这个严二就是前面据说的严四。

第四种说法是:咏春拳的创编与五枚师太或严咏拳均无关系,更没有什么蛇鹤相争,而咏春拳的前身应为咏春拳,是清初反清组织“天地会”的一种斗争的武技,为河南嵩山少林弟子一尘庵主所创。他(或“她”)首先传给汀昆戏班的武生张五(人称摊手五,据说有“一只摊手独步武林”之誉),张五后来落难来粤,落脚于南海县佛山镇大基尾的“琼花会馆”,便将咏春拳传于粤剧界诸弟子。后咸丰年间李文茂起义,诸弟子为避祸而将“咏春拳”的“泳”字改为“永”、“咏”。红船中人黄宝华、梁二娣、大花面锦等人学得此拳,又再传给在佛山筷子路开中药店兼行医的梁赞,此后梁赞将咏春拳发扬光大。

第五种说法,又说咏春拳应为永春拳,得名于福建泉州少林寺的永春殿,乃当年进殿者所习的南派内拳法,全称是少林永春,总教习是少林弟子至善禅师。南少林被婪,至善逃避到佛山,曾一度藏匿于粤剧红船中当伙夫。后因在东莞打抱不平露出行藏,戏班中人便纷纷拜他为师。弟子中有惠州人氏苏三娘,为戏班中花旦,所学尤精,被人誉为“永春三娘”。后三娘将武功传于红船中人黄华宝、梁二娣等人,黄、梁又传佛山梁赞,使永春拳得以在佛山发扬光大。

本站收集到的一种最详细说法是:咏春拳,少林嫡传武技之一,咏春二字乃是为了记念咏春拳之创始人严咏春师祖。祖师严咏春原藉广东福建,其父严二公于九连山下经营豆腐买卖。而咏春则自小跟随五枚大师习技。及后更因见蛇鹤相斗而悟出拳术之道,并得其师父五枚大师之修正,因而武技大成。咏春师祖并要求五枚大师为拳命名,大师则答曰你既名咏春,就将咏春命名此拳可也。因此,咏春拳之名正式诞生了。

祖师及后下嫁梁博仇,其后更随其夫返粤并将其武技传与博仇,因此其夫尽得咏春之所传。此为咏春拳之第二传,时在嘉庆未年。博仇因与红船中人友好,并常与其友梁兰桂、黄华宝及梁二娣等饮酒论技,博仇更将咏春拳与华宝等人交换红船之名技六点半棍。及后更与华宝等人随红船漂流,在此期间,他们更日夕钻研,苦心练习,不两年己尽得其秘奥了。梁兰桂、黄华宝及梁二娣等可称之为咏春拳派之第三传。少林六点半棍更为习咏春拳者必修兵器之始也。

华宝六十岁后退休,税居于佛山快子市,青云街。快子市有名医梁赞行医于杏济堂,颇富盛名,佛山人之称之为赞先生。而华宝与赞先生友善,且退休后长日多暇,乃到杏济堂与赞先生饮酒论技,并将咏春拳术,尽传于赞先生,时为逊清道光年间。

梁赞,原籍山县古劳,只是世居佛山而矣。赞先生医术精湛,经营草药店杏济堂于快子市清云街。他交游广阔,故人缘甚佳。赞先生性好武技,涉猎甚广,但并未令其满意,自随华宝习咏春以后,他即感到咏春拳,在法度用力,身型和手法上,无一不是上乘之法;再凭其天资聪颖,苦心钻研,使咏春拳能在晚清期间,在岭南一带声名大著。然而,赞先生因店务缠身,未能广授徒众,所以并未令咏春拳盛极一时。但能得其真传者,除其二子梁春及梁壁外,仅陈华顺公一人而矣。

华公本藉顺德陈村人仕,他亦世居佛山,并以找钱为业,混号找钱华。因华公之找钱事业,常经杏济堂,故有缘师事赞先生。技成后,更于赞先生前技服猪肉贵,声名大振。及后,赞先生去世,华公设馆于莲花地大街,正式教授咏春拳术。然而咏春授拳之法,与一般少林拳术不同,因它需要通过长期□手之练习,而□手之最佳练法,需由个别教授,故未容多教,故此华公收费颇昂,遂未为一般人仕所能负担,而能学者,多为贵家公子而矣,当时有「少爷拳」之称号。故在华公时期未能广泛流传。

能得华公之技者,有吴仲素、何汉侣、雷汝济、叶问及其子陈汝锦。但能将咏春拳术一派推广者,首推叶问。叶问本为佛山名门望族之子,因年幼体弱,七岁便投入陈华顺公门下学习咏春拳术,而华公以其聪颖过人,勤奋好学,故经常亲自教授,而吴仲素则从旁协助,常与叶问□手,将咏春拳奥妙逐一指点,叶问因而武技大进。可惜华公染病不起,弥留之际,嘱咐吴仲素继续教导叶问及其子汝锦。叶问随吴仲素苦练三年,比前更大有进步,时年不过十五。翌年,叶问奉其父命来港就读于圣士提反学校,在此其间,得同学介绍,认识梁赞先生之子梁碧,并随梁碧修练咏春拳术,尽得其学,且技更大进,而性情亦变为谦厚和霭。三年后,叶问返回佛山,广识佛山拳豪,更有义助温大牛比武事件,轰动佛山。于光复后,他投身军政界,如破沙糖之政绩甚佳,以在公正路三品楼勇擒剧盗罗灶为人乐道。直至佛山变色后,叶问便离开佛山,避居香江,约为一九四九年。此时叶问初到香港,生活未能安定,幸得友人李民幸介绍,在九龙深水大南街港九饭店职工总会教授咏春拳,也开始了叶问授拳的生涯。当时门下弟子有梁相、骆耀、徐尚田、招允、卢文锦...等人,后而在海坛街、利达街、李郑屋、大道东大王庙、青山道兴业大厦...等多处地方授徒,廿年来,叶问对咏春之改善及推广,使咏春一派能在香港、台湾及世界各地得以发扬光大,声名大噪。

以上诸种说法虽然都是各有所本,且尽皆言之凿凿。各自以为真实可信,但都不能尽善尽美、无懈可击、可作权威立论。若从时间、地点、人物、历史背景等各方面作仔细推敲,则上述诸说,均让人有可觉疑惑之处。有些言之过简,难以辩真伪。如一尘庵主,说者就只有这么一句话,“泳春拳乃嵩山少林寺弟子一尘庵主所传”,连性别都没有讲清。“嵩山少林弟子”则似乎出身于嵩山少林寺应是个女尼。再者,一尘庵主若果真是一个女尼,而五枚师太也是一个女尼,两者是否就是同一个人物,也颇有思考余地。可惜材料缺乏,无以考证。

有些则与历史背景不符,失去存在的依据。如五枚师太、至善禅师,都说成是因南少林被焚而流亡外地的。但据当代历史学家及武林界人士,依据清官档案材料的考证,在清朝,南北少林皆倍受朝廷恩宠礼遇。不管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直至光绪、宣统,都从来没有发生过朝廷焚烧少林之事。火烧少林一说,是当时的反清组织“天地会”,为了煽动起武林人士的反清情绪而编造出来的。既然历史真实并非如此,则五枚、至善逃亡避祸之说就难以成立,他们因此而创编了咏春拳,并将少林永春殿的咏春拳传播出去之种种说法,其可信性自然也很值得怀疑。

有些则与现实有出入,难以自圆其说。如说摊手五或是至善禅师,在红船所传的本是叫永春拳,后因咸丰年间粤剧艺人李文茂起义,遭受清政府镇压,连及“琼花官”诸弟子。为了掩人耳目,门人乃将所习之永春拳改名为咏春拳或泳春拳。即就是说,永春拳与咏春拳、泳春拳应是同一拳派的不同称呼。但据考证当时的事实是,泳、咏春拳流传之时,永春拳依旧公开流传于世,两者并行不悖。难道一部分因避祸而易名,而另一部分则无需避祸?这似乎是说不过去。且今天的永春拳与泳、咏春拳,虽然其音相近,但却各自不同的武学内容与训练系统,实乃两个不同的拳派,不能相混。所以上述说法,似与事实不符,难以弥缝其说。

其他如严咏春其人,关于她的种种传闻,实也颇有斟酌的余地。若真有其人,则其生存的年限就很有考究。若说她是五枚师太的传人,则她起码是雍正、乾隆年代的人。有一说梁赞曾遵其黄华宝之命,往福建寻严咏春继续学艺深造,若说严咏春既学艺五枚,又传艺于梁赞,她便跨越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等六个朝代,起码活150至200岁,这当然也是不可能的。所以严咏春是否确有其人,她生活于哪个朝代,就很有必要弄个清楚。总之,上述种种说法,只能给人留下一个有待揭开的谜底。

咏春拳的起源所以有种种不同的说法,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人们对咏春拳的崇拜、敬仰,当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出于崇拜心理,人们往往不满足于一般平凡的说法,总喜欢把所崇拜的东西找一个不平凡的出处,把它传奇化、神话化。再加上口头传说中的不断加工、创造,于是越说越多、越说越玄,与历史真实距离越来越远,终至面目全非,各持已说。人是如此,物是如此,古今先贤、帝王将相,总有不平凡的出处。所谓“不凡之子,当异其生”,这是咱们中国很有趣的一种历史现象。有关咏春拳起源的种种不同的说法,大概也是属于这种现象,历史就是这样活在人们的口中。咏春拳起源之谜,恐怕将永远是一个无法解开的历史纽结。让诸种说法并存,让它们一代一代流传下去,给人们留下一定的神秘感,让人们去思考、去想象,也未必不是没有积极意义的。

这里面很全,可以根据需要自己查查看看:

http://www.bjvingtsun.com/ycls/ycls5.htm

http://www.daqi.com/unionmore/bbshot_article/702487.html

热点内容
希腊的历史 发布:2025-07-18 10:33:00 浏览:654
人体中的数学 发布:2025-07-18 07:53:58 浏览:951
一级建造师机电教学视频 发布:2025-07-18 07:50:21 浏览:528
班主任工作计划小学四年级 发布:2025-07-18 05:17:52 浏览:912
浅谈师德的心得体会 发布:2025-07-18 03:09:46 浏览:807
怎么浏览谷歌 发布:2025-07-18 02:29:49 浏览:51
之女教师 发布:2025-07-18 01:03:04 浏览:369
奥数物理 发布:2025-07-17 23:41:12 浏览:318
中西方历史 发布:2025-07-17 21:55:02 浏览:867
师生伦理关系电影 发布:2025-07-17 21:35:16 浏览:4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