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尔物理学家
1. 物理学家波尔的详细介绍
尼尔斯·亨利克·戴维·玻尔(丹麦文原名:Niels Henrik David Bohr,1885年10月7日—1962年11月18日,享年77岁),丹麦物理学家,哥本哈根大学的硕士和博士,丹麦皇家科学院院士,曾获丹麦皇家科学文学院金质奖章,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和剑桥大学名誉博士学位,1922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玻尔通过引入量子化条件,提出了玻尔模型来解释氢原子光谱;提出互补原理和哥本哈根诠释来解释量子力学,他还是哥本哈根学派的创始人,对二十世纪物理学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1885年10月7日,玻尔生于哥本哈根,父亲克里斯丁·玻尔是哥本哈根大学的
生理学教授,母亲出身于一个富有的犹太人家庭,从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并爱好足球,曾经和弟弟哈那德·玻尔共同参加职业足球比赛。
1903年,18岁进入哥本哈根大学数学和自然科学系,主修物理学。
1907年,玻尔以有关水的表面张力的论文获得丹麦皇家科学文学院的金质奖章,并先后于1909年和1911年分别以关于金属电子论的论文获得哥本哈根大学的科学硕士和哲学博士学位。随后去英国学习,先在剑桥J.J.汤姆孙主持的卡文迪许实验室,几个月后转赴曼彻斯特,参加了曼彻斯特大学以E.卢瑟福为首的科学集体,从此和卢瑟福建立了长期的密切关系。
1912年,玻尔考察了金属中的电子运动,并明确意识到经典理论在阐明微观现象方面的严重缺陷,赞赏普朗克和爱因斯坦在电磁理论方面引入的量子学说。创造性地把普朗克的量子说和卢瑟福的原子核概念结合了起来。
1913年初,玻尔任曼彻斯特大学物理学教时,在朋友的建议下,开始研究原子结构,通过对光谱学资料的考察,写出了《论原子构造和分子构造》的长篇论著,提出了量子不连续性,成功地解释了氢原子和类氢原子的结构和性质。提出了原子结构的玻尔模型。按照这一模型电子环
玻尔授课
绕原子核作轨道运动,外层轨道比内层轨道可以容纳更多的电子;较外层轨道的电子数决定了元素的化学性质。如果外层轨道的电子落入内层轨道,将释放出一个带固定能量的光子。
1916年任哥本哈根大学物理学教授。
1917年当选为丹麦皇家科学院院士。
1920年创建哥本哈根理论物理研究所并任所长,在此后的四十年他一直担任这一职务。
1921年,玻尔发表了《各元素的原子结构及其物理性质和化学性
玻尔的纹章
质》的长篇演讲,阐述了光谱和原子结构理论的新发展,诠释了元素周期表的形成,对周期表中从氢开始的各种元素的原子结构作了说明,同时对周期表上的第72号元素的性质作了预言;
1922年,第72号元素铪的发现证明了玻尔的理论,玻尔由于对于原子结构理论的贡献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他所在的理论物理研究所也在二三十年代成为物理学研究的中心。
1923年,玻尔接受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和剑桥大学名誉博士学位。
1930年代中期,研究发现了许多中子诱发的核反应。玻尔提出了原子核的液滴模型,很好地解释了重核的裂变。
玻尔认识到他的理论并不是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还只是经典理论和量子理论的混合。他的目标是建立一个能够描述微观尺度的量子过程的基本力学。为此,玻尔提出了著名的“互补原理”,即宏观与微观理论,以及不同领域相似问题之间的对应关系。互补原理指出经典理论是量子理论的极限近似,而且按照互补原理指出的方向,可以由旧理论推导出新理论。这在后来量子力学的建立发展过程中得到了充分的验证。玻尔的学生海森堡在互补原理的指导下,寻求与经典力学相对应的量子力学的各种具体对应关系和对应量,由此建立了矩阵力学。互补理论在狄拉克、薛定谔发展波动力学和量子力学的过程中起到了指导作用。
签名。
在对于量子力学的解释上,玻尔等人提出了哥本哈根诠释,但遭到了坚持决定论的爱因斯坦及薛定谔等人的反对。从此玻尔与爱因斯坦开始了玻尔-爱因斯坦论战,最有名的一次争论发生在第六次索尔维会议上,爱因斯坦提出了后来知名为爱因斯坦盒子的问题,以求驳倒不确定性原理。玻尔当时无言以对,但冥思一晚之后发现巧妙的进行了反驳,使得爱因斯坦只得承认不确定性原理是自洽的。这一争论一直持续至爱因斯坦去世。
1937年5、6月间,玻尔曾经到过中国访问和讲学。期间,玻尔和束星北等中国学者有过深度学术交流,玻尔称束星北是爱因斯坦一样的大师。束星北的文章《引力与电磁合论》《爱因斯坦引力理论的非静力场解》是相对论早期的重要论述。
1939年,玻尔任丹麦皇家科学院院长。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丹麦被德国法西斯占领。1943年玻尔为躲避纳粹的迫害,逃往瑞典。
500丹麦克朗正面印有尼尔斯·玻尔的头像
1944年,玻尔在美国参加了和原子弹有关的理论研究。
1945年,玻尔回到丹麦,此后致力于推动原子能的和平利用。
1947年,丹麦政府为了表彰玻尔的功绩,封他为“骑象勋爵”。
1952年,玻尔倡议建立欧洲原子核研究中心(CERN),并且自任主席。
1955年,玻尔参加创建北欧理论原子物理学研究所,担任管委会主任。同年丹麦成立原子能委员会,玻尔被任命为主席。
1962年11月18日,玻尔因心脏病突发
尼尔斯·玻尔
在丹麦的卡尔斯堡寓所逝世,享年77岁。去世前一天,他还在工作室的黑板上画了当年爱因斯坦那个光子盒的草图。
1965年玻尔去世三周年时,哥本哈根大学物理研究所被命名为尼尔斯·玻尔研究所。1997年IUPAC正式通过将第107号元素命名为Bohrium,以纪念玻尔。
其子奥格·尼尔斯·玻尔也是物理学家,于1975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2. 玻尔是世界一流的物理学家
是。尼尔斯·亨利克·戴维·玻尔,丹麦物理学家,哥本哈根大学的硕士和博士,丹麦皇家科学院院士,曾获丹麦皇家科学文学院金质奖章,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和剑桥大学名誉博士学位,1922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玻尔通过引入量子化条件,提出了玻尔模型来解释氢原子光谱;提出互补原理和哥本哈根诠释来解释量子力学,他还是哥本哈根学派的创始人,对二十世纪物理学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3. 丹麦物理学家波尔是哪位物理学家的学生
卢瑟福 记得采纳
4. 急急!!!跪求!求丹麦物理学家玻尔的趣闻~趣事~
“独白”有一年玻尔去美国访问,住在爱因斯坦的办公室。爱因斯坦自己却在隔壁助手的办公室办公。一天早晨,波尔来到学生派斯住的地方,没头没脑地说道:"你真聪明。派斯开始感到很惊讶,后来品出味儿便放声大笑。派斯说:"我明白了,走吧。"派斯随玻尔来到爱因斯坦办公室,静静地等待他说话。谁知玻尔绕着办公桌走,转了一
圈又一圈,嘴里哺哺地自言自语:"爱因斯坦……爱因斯坦。"玻尔围着桌子跑步,过了一会儿,他停下来,走到窗前,向远处凝望,还不时地重复:"爱因斯坦……"这时,门被轻轻推开,爱因斯坦悄悄走进来,还将手指放在嘴唇边,示意派斯别吭声。爱因斯坦本来是找香烟抽,因为医生禁止他买烟。此时,爱因斯坦看到波尔如痴如狂的样子--脸上浮现出一副顽童的笑容。正当玻尔依旧哺哺说着"爱因斯坦"的时候,爱因斯坦已踮着脚尖走到桌子旁,抓起了玻尔的烟叶筒。此刻,波尔高声说句
"爱因斯坦",便忽地转过身来,两人相对而视。当爱因斯坦说明来意后,玻尔和在场的人都放声大笑。"独白",常常是玻尔思索问题的方法。一旦他从"独白"的山穷水尽之中解脱出来后,便会出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收获。不怕当“傻瓜”玻尔接受前苏联邀请,前去进行访问。当时,有人好奇地问他:"请问,你有什么办法,把那么多有才华的青年人团结在自已的周围?"玻尔笑了,十分坦然地回答:"因为我不怕在年轻人面前承认自已的不足,因为我不怕承认自已是傻瓜。"这时,临时担任翻译的李夫希兹把玻尔的话翻拧了,成了"我不怕青年人是傻瓜"。顿时,引起哄堂大笑。事后,前苏联院士卡皮察对此事深有感触,他说:李夫希兹一语之差,恰恰点出了玻尔学派与前苏阿联朗道学派的不同风格。
5. 为何玻尔是世界一流物理学家
玻尔通过引入量子化条件,提出了玻尔模型来解释氢原子光谱;提出互补原理和哥本哈根诠释来解释量子力学,他还是哥本哈根学派的创始人,对二十世纪物理学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6. 为什么海森堡、玻尔和薛定谔这些物理学家的名气比爱因斯坦小得多
在20世纪初,随着三大发现拉开了现代物理研究的序幕,现代物理的两大支柱就是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其中爱因斯坦就是横跨这两大支柱的杰出代表。
爱因斯坦作为现代物理两大支柱的奠基者,成就远远超越其上提及的各位著名的物理学家,一代宗师的地位从合影中就能看出。
7. 物理学家玻尔贡献是什么/
玻尔从1905年开始他的科学生涯,一生从事科学研究,整整达57年之久。他的研究工作开始于原子结构未知的年代,结束于原子科学已趋成熟,原子核物理已经得到广泛应用的时代。他对原子科学的贡献使他无疑地成了20世纪上半叶与爱因斯坦并驾齐驱的、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
1.原子结构理论
在1913年发表的长篇论文《论原子构造和分子构造》中创立了原子结构理论,为20世纪原子物理学开劈了道路。
2.创建著名的“哥本哈根学派”
1921年,在玻尔的倡议下成立了哥本哈根大学理论物理学研究所。玻尔领导这一研究所先后达40年之久。这一研究所培养了大量的杰出物理学家,在量子力学的兴起时期曾经成为全世界最重要、最活跃的学术中心,而且至今仍有很高的国际地位。 3.创立互补原理 1928年玻尔首次提出了互补性观点,试图回答当时关于物理学研究和一些哲学问题。其基本思想是,任何事物都有许多不同的侧面,对于同一研究对象,一方面承认了它的一些侧面就不得不放弃其另一些侧面,在这种意义上它们是“互斥”的;另一方面,那些另一些侧面却又不可完全废除的,因为在适当的条件下,人们还必须用到它们,在这种意义上说二者又是“互补”的。按照玻尔的看法,追究既互斥又互补的两个方面中哪一个更“根本”,是毫无意义的;人们只有而且必须把所有的方面连同有关的条件全都考虑在内,才能而且必能(或者说“就自是”)得到事物的完备描述。
玻尔认为他的互补原理是一条无限广阔的哲学原理。在他看来,为了容纳和排比“我们的经验”,因果性概念已经不敷应用了,必须用互补性概念这一“更加宽广的思维构架”来代替它。因此他说,互补性是因果性的“合理推广”。尤其是在他的晚年,他用这种观点论述了物理科学、生物科学、社会科学和哲学中的无数问题,对西方学术界产生了相当重要的影响。
玻尔的互补哲学受到了许许多多有影响的学者们的拥护,但也受到另一些同样有影响的学者们的反对。围绕着这样一些问题,爆发了历史上很少有先例的学术大论战,这场论战已经进行了好几十年,至今并无最后的结论,而且看来离结束还很遥远。
4.在原子核物理方面的成就
作为卢瑟福的学生,玻尔除了研究原子物理学和有关量子力学的哲学问题以外,对原子核问题也是一直很关心的。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他的研究所花在原子核物理学方面的力量更大了。他在30年代中期提出了核的液滴模型,认为核中的粒子有点像液滴中的分子,它们的能量服从某种统计分布规律,粒子在“表面”附近的运动导致“表面张力”的出现,如此等等。这种模型能够解释某些实验事实,是历史上第一种相对正确的核模型。在这样的基础上,他又于1936年提出了复合核的概念,认为低能中子在进入原子核内以后将和许多核子发生相互作用而使它们被激发,结果就导致核的蜕变。这种颇为简单的关于核反应机制的图像至今也还有它的用处。
当L.迈特纳和O.R.弗里施根据O.哈恩等人的实验提出了重核裂变的想法时,玻尔等人立即理解了这种想法并对裂变过程进行了更详细的研究,玻尔并且预言了由慢中子引起裂变的是铀-235而不是铀-238。他和J.A.惠勒于1939年在《物理评论》上发表的论文,被认为是这一期间核物理学方面的重要成就。众所周知,这方面的研究导致了核能的大规模释放。
8. 科学家玻尔是谁
量子论——震动的微粒子的解说者尼尔斯·亨利克·大卫·玻尔(Niels Henrik David Bohr,1885.10.07~1962.11.18) 丹麦物理学家,哥本哈根学派的创始人。1885年10月7日生于哥本哈根。
中文名: 尼尔斯·亨利克·大卫·玻尔
外文名: Niels Henrik David Bohr
国籍: 丹麦
出生地: 哥本哈根
出生日期: 1885年10月7日
逝世日期: 1962年11月18日
职业: 物理学家
主要成就: 创办哥本哈根学派,量子论
http://ke..com/view/19559.htm
9. 提波尔理论的科学家波尔曾是足球运动员并获得过奥运冠军
曾是足球运动员,但没有获得过奥运冠军。
提出“波尔理论”的科学家是尼尔斯·玻尔,早年曾参加过职业足球比赛,后放弃足球事业进入哥本哈根大学数学和自然科学系,主修物理学。1922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参加奥运会的他的弟弟哈那德·玻尔,参加的丹麦国家队获得了1908年夏季奥运会的足球亚军。
(9)波尔物理学家扩展阅读:
玻尔于1913年在原子结构问题上迈出了革命性的一步,提出了定态假设和频率法则,从而奠定了这一研究方向的基础。玻尔指出:
在原子系统的设想的状态中存在着所谓的"稳定态"。在这些状态中,粒子的运动虽然在很大程度上遵守经典力学规律,但这些状态稳定性不能用经典力学来解释,原子系统的每个变化只能从一个稳定态完全跃迁到另一个稳定态。
与电磁理论相反,稳定原子不会发生电磁辐射,只有在两个定态之间跃迁才会产生电磁辐射。辐射的特性相当于以恒定频率作谐振动的带电粒子按经典规律产生的辐射,但频率u与原子的运动并不是单一关系,而是由下面的关系来决定 hv = E'-E"。这就是玻尔原子模型。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尼尔斯·玻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