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孙武
今日的山东在历史上分属齐鲁两国,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在历史上曾出现过很多名人。公元前551年,被誉为“至圣先师”的孔子就降生在这里,十几年后,约535年,另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也在这里诞生。他就是与孔子被后人并称为齐鲁“文武两圣”的武圣,后世百代兵家乃至各学派公认的“兵圣”、“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鼻祖”——孙武。
孙武出生在齐国乐安(今山东惠民县)一个世袭贵族之家,本姓陈,其远祖是春秋时期陈国公子的后代,后因在齐国做官改姓为田,到孙武祖父时因军功被齐王赏赐乐安一块采邑,并赐姓孙。对于孙武具体的生卒年月,历史上没有留下任何资料供参考,所知道的是,他的祖辈均精通军事。在这样的环境中耳濡目染,孙武自小就萌发了对军事的兴趣,并有机会学习先秦军事典籍《军政》,以及古代名相伊尹、姜尚、管仲等人的用兵策略。
此后,孙武又辅佐吴王在很多战役中取得胜利,据《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记载,“吴国西破强楚,入郢,北威齐、晋,显名诸侯,孙子与有力焉。”公元前496年,吴王阖闾因不听孙武劝告,进攻越国惨败,并气愤病死。孙武继续辅佐阖闾的儿子夫差治国练兵,于几年后大败越军。
随着夫差霸业的扩张,他走上了帝王惯于骄奢的老路,不仅不纳忠言,还凶残地将伍子胥杀死。对于孙武此后的经历,史书上并无记载,有人认为孙武认识到了“飞鸟绝,良弓藏;狐兔尽,走狗烹”的道理,悄然隐居,不问世事,以丰富的实战经验修订其13篇兵法,使之更趋完善。
公元前482年,夫差在黄池大会诸侯,争得霸主地位,这与孙武的军事谋略和精心训练军队不无关系,孙武为夫差的霸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但也是在这一年,失去孙武和伍子胥辅佐的夫差遭越军袭击,从此一蹶不振,至公元前473 年被越国灭亡。至此,孙武希望吴一统华夏的梦想化为乌有。
孙武对后世的影响不仅仅在于他的赫赫战功,更重要的是,他给后人留下了一本珍贵的军事著作《孙子兵法》。此书总结了春秋及其以前的战争经验,在军事理论和军事哲学方面达到了前无古人的高度,是我国乃至世界军事史上最古老的军事著作。而孙武也正因为在此书中所阐述的丰富、深刻且全面的哲学思想,成为春秋末期思想界和孔子、老子齐名的大思想家,在中国历史的上空闪耀着光芒。
【孙子兵法】《孙子兵法》是世界现存最古老的军事著作,又名《孙子》、《孙武兵书》等,共13篇,5000多字。学术界一般认为是由春秋末期孙武草创,其后人孙膑整理成书。此书主要反映孙武的军事思想和军事理论,内容丰富,思想深邃,在中国和世界军事史上最早系统地提出战争全局的问题。《孙子兵法》首次提出“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普遍规律,总结了很多现在仍很有价值的作战原则,一直影响了后世二千五百多年。如今,《孙子兵法》已经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在世界范围内流传。
2. 孙武的生平简介 历史上的孙武是一个怎样的人
孙武(约公元前5三5-?)字卿春秋期齐著名军事家曾率领吴军队破楚军队占领楚都郢城几灭亡楚其著巨作《孙兵》十三篇世兵家所推崇誉兵圣典置于《武经七书》首译英文、文、德文、文际间著名兵典范书 孙武字卿尊称其孙、孙武、 兵圣 、百世兵家师、东兵鼻祖于公元前5三5 左右春秋期齐乐安 [一] [二] (今山东省广饶县)具体卒月考曾《兵》十三篇见吴王阖闾受任领兵打仗战胜与伍胥率吴军破楚五战五捷率兵陆万打败楚二0万军攻入楚郢都北威齐晋南服越显名诸侯所著《十三篇》我早兵誉兵圣典置于《武经七书》首译英文、文、德文、文际间著名兵典范书 希望采纳答案谢
3. 孙武在历史上有哪些记载
孙武,字长卿,齐国人。我国春秋末期伟大的军事家,他的生卒年月已不可详考。约在前535~前480年。
孙氏世居齐国乐安。孙武在春秋前514年吴王阖闾即位以后某一年奔吴,为吴将,参与指挥了春秋末期吴国的争霸战争。《史记》作了简略记载,说吴国“西破强楚,入郢,北威齐晋,显名诸侯,孙子与有力焉。”具体说,大致应为前506年的吴楚柏举之战,前484年的吴齐艾陵之战,以及前482年的黄池会盟。这些都是吴王霸业中的得意之笔,震骇列国的大事,特别是前506年的柏举之战,标志着战争结构的变化和步战的趋向成熟,已成为中国军事史上划时代的著名大战。但是,最受世人称道,也是使孙武最享盛名的却是他留下的《孙子兵法》13篇。
4. 孙武的家族历史是什么
孙武原是陈国公子完的后裔。陈宣公时国内发生内乱,陈完逃奔齐国,被齐桓公用为“工正(管理手工业生产之官)”,后改姓田氏。田完四世孙田桓子,任齐国大夫,他以新的封建剥削方式与齐公室争夺劳动力,据说民众“归之如流水”,成为齐国新兴封建势力的代表人物。田完五世孙田书,是孙武的祖父。因“伐莒有功,景公赐姓孙氏,食采于乐安(山东博兴)”,所以其后人改姓为孙。这样的家族,对孙武进步军事思想的形成,有一定影响。
5. 历史人物孙武和孙膑是什么关系
孙膑是孙武的后代。
司马迁说:“孙 武既死,后百余岁有孙膑。……膑亦孙武之后世子孙也。”
6. 历史上的孙武是一个怎样的人
孙武(约公元前5三5-?)字卿春秋期齐著名军事家曾率领吴军队破楚军队占领楚都郢城几灭亡楚其著巨作《孙兵》十三篇世兵家所推崇誉兵圣典置于《武经七书》首译英文、文、德文、文际间著名兵典范书 孙武字卿尊称其孙、孙武、 兵圣 、百世兵家师、东兵鼻祖于公元前5三5 左右春秋期齐乐安 [一] [二] (今山东省广饶县)具体卒月考曾《兵》十三篇见吴王阖闾受任领兵打仗战胜与伍胥率吴军破楚五战五捷率兵陆万打败楚二0万军攻入楚郢都北威齐晋南服越显名诸侯所著《十三篇》我早兵誉兵圣典置于《武经七书》首译英文、文、德文、文际间著名兵典范书
7. 历史上的孙武是个什么样的人
孙武的远祖其实既不姓孙,也不姓田,而是姓陈,是春秋时期陈国公子陈完的后代。 陈国是春秋时期的一个小国,领域包括今河南的东部及安徽的北部,国都在陈(今河南淮阳一带)。始封之君是周武王的女 婿胡满,他是舜的后代,父亲是周武王时负责执掌陶器制作的“陶正”(官名)。周王朝建立后,建立了数百个诸侯国,以屏卫周王室。姜子牙被周武王分封到齐地,建立齐国。胡满则被周武王分封到了陈。此后,胡满因封陈而称陈胡公,所建方国亦称陈国,子孙后来也以国名为姓氏,即姓陈。 公元前707年,当陈国君位传至陈桓公时,陈国发生了内乱。陈桓公的弟弟杀了兄长陈桓公,篡夺了君位,自立为王,史称陈厉公。7年以后,陈桓公的儿子陈林又杀死了他的叔父陈厉公自立为陈庄公。庄公在位7年,死后由其弟弟接位为陈宣公。陈宣公立其长公子御寇为太子。公元前672年,陈宣公的宠妃为他生了一个儿子。为讨好宠妃,陈宣公废嫡立庶,杀死了太子御寇,另立宠妃生的儿子为太子。公子陈完(字敬仲,生于公元前705年)是陈厉公的长公子,又是太子御寇生前的知己好友。他预感到大祸即将殃及自己,甚至有生命危险,于是决定逃离陈国。 离开陈国以后要投奔到什么地方,陈完早就有了打算。他目睹在争霸中原的角逐中,齐桓公不计前嫌,重用和自己有“一箭之仇”的管仲为相,君臣同心,励精图治,对内整顿朝政,锐意改革,对外尊王攘夷,广纳人才。于是,陈完毅然来到齐国。 陈完到达齐国后,齐桓公见他仪表堂堂,言谈不俗,颇有经天纬地之才,而且陈完又是陈国公子,虞舜之后,于是齐桓公打算聘他为客卿,也就是当齐桓公非齐裔的高级幕僚。陈完谦逊地谢绝了。齐桓公就让他担任了管理百工(全国所有的手工制造业)的“工正”(官名)。 陈完在齐国,讲仁守义,办事得体,表现出很高的道德修养。有一次陈完在白天招待齐桓公饮酒,当喝到兴头时,天已经黑下来了。齐桓公说:“点上灯继续喝!”这时陈完很恭敬地站起来说:“臣只知道白天侍奉君主饮酒,不知道晚上陪饮,实在不敢奉命。”后人评价陈完这种做法时说:“用酒来完成礼仪,不能无限度地继续下去,就是义;陪君主饮酒完成礼仪后便不再使君主过量过度,这就是仁。”这件事是陈完讲仁守义的很好体现。 陈完在担任“工正”期间,不仅帮助齐国完成了“工盖天下”、“器盖天下”的争霸目标,还组织人编定了《考工记》一书。由于陈完出色的工作和绝佳的人品,齐桓公便赐给他一些田庄。陈完一则为了隐姓避难,二则为了表示对齐桓公赐封田庄的感激,三则当时陈、田二字的读音差不多,故以田为姓,改陈完为田完。田完后来娶齐大夫懿仲之女为妻,家世逐渐兴旺起来,富贵盈门,成为齐国的望族。田完死后,谥号敬仲。 田敬仲完之子名穉孟夷。田穉孟夷生闵孟庄。田闵孟庄生文子须无,事齐庄公。田文子须无生桓子无宇,亦事齐庄公。田无宇承田氏家族尚武遗风,以勇武著称,力大无比,受到齐庄公的宠爱和器重,官至大夫,并被封采于齐国的莒邑(孙武出生地)。田无宇有三个儿子:田开(武子)、田乞(厘子)和田(孙)书。田开没有官职,是平民布衣,其一生主要活动在柏寝台(今广饶在当时是齐国后花园),曾为齐景公登台而鼓琴,是齐国有名的“乐师”。田乞为齐国大夫,先事齐景公,后为齐悼公之相。其在政期间,向民众收取赋税时,故意用小斗;而在向民众放贷时,却故意用大斗,暗行德政于民,收取民心。从此,田氏深得民众爱戴,“归之如流水”,田氏家族日益强盛。田(孙)书即孙武的祖父,在景公朝官至大夫,后因景公赐姓孙氏,改姓名为孙书。田(孙)书的儿子孙凭,即孙武的父亲,字起宗,在景公朝中为卿。田无宇、田(孙)书、孙凭,祖孙三代同在朝中为官,且地位显赫,权倾一时。 孙武就出生在这样一个祖辈都精通军事的世袭贵族家庭里。
8. 历史上的孙武
历史上孙子并不是不是伍子胥孙子,名武,字长卿。孙武,后人尊称其为孙子、孙武子。春秋末期齐国乐安(今山东广饶,另一说为惠民县)人。出生于公元前535年左右的齐国乐安(今山东广饶,另一说为惠民县),生卒年代不详,大约与儒学创始人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属于同时代而略晚。
孙子是齐国贵族和名将的后裔。孙武的祖先叫妫完被周朝天子册封为陈国国君(陈国在今河南东部和安徽一部分,建都宛丘,今河南淮阳)。后来由于陈国内部发生政变,孙武的直系远祖妫完便携家带口,逃到齐国,投奔齐桓公。齐桓公早就了解陈公子妫完年轻有为,任命他为负责管理百工之事的工正。妫完在齐国定居以后,由姓妫改姓田,故他又被称为田完。他的祖先原是陈国的公子--陈完。公元前672年,陈国发生内乱,陈完便逃奔至齐国避难,改称为田完。田完的第五世孙田书(即孙子的祖父)曾经是齐国大夫,在攻打莒国的战争中立下了战攻,齐景公便把乐安封给了田书,同时还赐“孙”为姓,以表示对田书嘉奖。公元前532年,齐国发生内乱,孙子便离开齐国,到了南方的吴国,在吴国的都城姑苏(今江苏省苏州市)过起了隐居生活,潜心研究兵法。在吴国,孙子结识了伍子胥。据《吴越春秋.阖闾内传》载,在诸侯争霸中,南方新兴的吴国国君阖闾,为图霸业,欲攻打楚国,但是,一时难以选出合适的将领。伍子胥常与吴王论兵,他曾向吴王推荐说:孙子“精通韬略,有鬼神不测之机,天地包藏之妙,自著兵法十三篇,世人莫知其能。诚得此任为将,虽天下莫敌,何论楚哉!”经过伍子胥七次向吴王推荐,吴王便让伍子胥拜请孙子出山。答案补充 孙武,字长卿,即孙子,春秋未著名军事家。齐国人。曾以《兵法》十三篇见吴王阖闾,受任为将。领兵打仗,战无不胜,与伍子胥率吴军破楚,五战五捷,率兵6万打败楚国20万大军,攻入楚国郢都。北威齐晋,南服越人,显名诸侯。所著《十三篇》是我国最早的兵法,被誉为“兵学圣典”,置于《武经七书》之首。被译为英文、法文、德文、日文,成为国际间最著名的兵学典范之书
伍子胥(?~公元前484)
春秋末期吴国大夫,军事家、谋略家。名员,字子胥。春秋时楚国人。属今监利县人,县城大车站外有其雕像。封于申地,故又称申胥。伍子胥的父亲叫伍奢,伍员的哥哥叫伍尚。他的祖父叫伍举,因为侍奉楚庄王时刚直谏诤而显贵,所以他的后代子孙在楚国很有名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