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微生物组
灵芝又称林中灵、琼珍(学名:Ganoderma Lucim Karst)是多孔菌科真菌灵芝的子实体。具有补气安神、止咳平喘、延年益寿的功效。用于眩晕不眠、心悸气短、神经衰弱、虚劳咳喘。
灵芝属高温性菌类,在15~35℃之间均能生长,适温为25~30℃。子实体在10~32℃的范围内均能生长,但原基分化和子实体发育的最适温度为25~28℃。低于25℃,子实体生长缓慢,皮壳色泽也差;高于35℃,子实体会死亡。灵芝生长需要较高的湿度。随着昼夜温差的增大,菌丝长满袋的时间延长。
菌丝生长期,要求培养基含水量为55%~60%,空气相对湿度为70%~80%。子实体发育期,空气相对湿度要求在90%~95%。如果低于80%,子实体会生长质量不良,菌盖边缘的幼嫩生长点将会变成暗灰色或暗褐色。
灵芝是好气性真菌,它的整个生长发育过程中都需要新鲜的空气。尤其是子实体生长发育阶段,对二氧化碳更为敏感。当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至0.1%时,子实体就不能开伞,长成鹿角状分枝,含量达1%时,子实体发育极不正常,无任何组织分化,形成畸形。
灵芝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对光线非常敏感,光线对菌丝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无光黑暗条件生长速度最快,当照度增加到3000勒克斯时,生长速度只有全黑暗条件下的一半。子实体生长发育不可缺少光照,在1500~5000勒克斯,菌柄、菌盖生长迅速,粗壮,盖厚。
㈡ 中国微生物学会临床微生物学专业委员会怎么样
中国微生物学会(Chinese Society for Microbiology,简称CSM)是由全国微生物学科技工作者和单位自愿组成,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依法登记的全国性、学术性、公益性的法人社会团体,是非营利性的社会组织,是发展我国微生物学科事业的社会中坚力量。现有20个专业委员会为其分支机构。
中国微生物学会临床微生物学专业委员会是针对临床微生物学这一专门领域所建立的中国微生物学会的下属分支机构。它的业务范围包括学术交流、科研考察、专业培训、课题研究、成果推广、国际合作、咨询服务。中国微生物学会临床微生物专业委员会申请成立的构想报告最初是由中国微生物学会委员医学微生物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海瀛教授提出的,旨在推动中国临床微生物学发展。
㈢ 微生物分为哪三类八群
微生物可以分为原核微生物、真核微生物和非细胞结构微生物三类,也可以分为细菌、病毒、真菌、放线菌、立克次氏体、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八种。
原核生物是指一类细胞核无核膜包裹,只有称作核区的裸露DNA的原始单细胞生物。它包括细菌、放线菌、立克次氏体、衣原体、支原体、蓝细菌和古细菌等。它们都是单细胞原核生物,结构简单,没有细胞器结构,个体微小,一般为1~10 µm,仅为真核细胞的十分之一至万分之一。
真核生物是一类细胞核具有核膜,能进行有丝分裂,细胞质中存在线粒体或同时存在叶绿体等多种细胞器的生物。菌物界的真菌、黏菌,植物界中的显微藻类和动物界中的原生、后生动物等都是属于真核生物类的微生物。
非细胞型微生物是结构最简单和最小的微生物,它体积微小,能通过除菌滤器,没有典型的细胞结构,无产生能量的酶系统,只能在宿主活细胞内生长增殖的微生物。
(3)中国微生物组扩展阅读:
一、细菌(学名:Bacteria)是生物的主要类群之一,属于细菌域。也是所有生物中数量最多的一类,据估计,其总数约有5×10^30个。细菌的形状相当多样,主要有球状、杆状,以及螺旋状。
二、病毒是一种个体微小,结构简单,只含一种核酸(DNA或RNA),必须在活细胞内寄生并以复制方式增殖的非细胞型生物。病毒是一种非细胞生命形态,它由一个核酸长链和蛋白质外壳构成,病毒没有自己的代谢机构,没有酶系统。
三、真菌,是一种真核生物。最常见的真菌是各类蕈类,另外真菌也包括霉菌和酵母。现在已经发现了七万多种真菌,估计只是所有存在的一小半。大多真菌原先被分入动物或植物,现在成为自己的界,分为四门。
四、放线菌,是一类主要呈菌丝状生长和以孢子繁殖的陆生性较强大的原核生物。因在固体培养基上呈辐射状生长而得名。大多数有发达的分枝菌丝。菌丝纤细,宽度近于杆状细菌,约0.5~1微米。
五、立克次氏体(Rickettsia)为革兰氏阴性菌,是一类专性寄生于真核细胞内的G-原核生物。是介于细菌与病毒之间,而接近于细菌的一类原核生物。一般呈球状或杆状,是专性细胞内寄生物,主要寄生于节肢动物。
六、支原体(mycoplasma)是一类没有细胞壁、高度多形性、能通过滤菌器、可用人工培养基培养增殖的最小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大小为0.1~0.3微米。由于能形成丝状与分枝形状,故称为支原体。
七、衣原体(chlamydia)是一组极小的,非运动性的,专在细胞内生长的微生物。衣原体可分为4种,即肺炎衣原体、鹦鹉热衣原体、沙眼衣原体和牛衣原体。衣原体为革兰阴性病原体,是一类能通过细菌滤器、在细胞内寄生、有独特发育周期的原核细胞性微生物。
八、螺旋体(spirochete)是一类细长、柔软、弯曲呈螺旋状、运动活泼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在生物学位置上介于细菌与原虫之间。螺旋体在自然界中分布广泛,常见于水、土壤及腐败的有机物上,亦有的存在人体口腔或动物体内。
㈣ 我国在医学微生物方面做出了哪些贡献
本学科创立于1998年,是一门以先进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如DNA重组技术,分子克隆技术和生物化学技术来研究生化药物的一门新的学科。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基因的克隆、表达、载体构建、在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中的高效表达、表达蛋白质的分离纯化、生物学活性和药效学作用的研究。同时,也研究一些趋化蛋白受体的表达,结构与功能及与一些疾病如AIDS的关系。
编辑本段学科特点
1.技术平台高,涉及最新的分子生物学前沿技术,例如PCR、序列分析、克隆表达;2.理论涵盖面广,包括遗传学、生物化学、免疫学和微生物学的最新研究理论;3.是生命科学和人类疾病研究领域的最新前沿学科, 包括生物芯片技术、人类基因组计划和生物信息学。
编辑本段学科前身
是“山东医科大学生化制药教研室”和“生化药物研究室”,于1979年经卫生部批准成立,由原中国药学会生化药物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张天民教授等组建。当时主要进行动物来源的生化药物的教学与研究。1996年被列为原山东医科大学重点实验室,并由于本室的研究领域已扩展到用现代生物技术研制生化药物,1997年更名为“生物药物学实验室”。2006年被评为山东省重点学科。
编辑本段目前情况
目前已有教职工6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2人,高级实验师1人,有博士学位者4人。 20多年来,本学科在教学、科研和生产服务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在教学方面,承担药学专业、制药工程专业本科生的“生物技术制药”、“生化制药学”、“药用生化分离技术”、“基因克隆”“酶工程” 等课程的实验和理论教学工作。自1980年开始培养“生化药学专业”研究生,现已培养毕业研究生70余名,多数已成为生化制药领域教学、科研、生产和管理方面的高层次人才。目前本研究所每年招收“微生物与生化药学”专业的博士研究生5~8名,硕士研究生10~15名。在科研方面,先后承担国家863计划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项以及教育部、卫生部、山东省、省教育厅、省卫生厅及横向联合项目40余项;获国家、卫生部、商业部、省教委、省卫生厅及山东医科大学等级别的奖励20余项;承担或参与研究成功的新生化药物有胸腺素、妇血宁、冠心舒、眼生素、止遗片、玻璃酸钠注射液、低分子肝素钠及其制剂等;主编出版的有关生化制药的著作有《动物生化制药学》、《生化制药基础》、《生化制药学》、《生化药物研究》、《生物药物研究进展》、《生物化学》;在国内外发表研究论文500余篇。在生产服务方面,积极投入经济建设的主战场,对生产企业进行技术服务,如肝素钠、玻璃酸钠、硫酸软骨素、超氧化物歧化酶等生化药物产品的生产技术服务,并对一些生化制药厂的建立和发展进行指导,从而创造了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经过20多年的发展,生化与生物技术药物研究所已形成了生化与生物技术药物、微生物药物和生物合成与生物转化三个主要研究方向,研究的领域包括:生物多糖、寡糖及其衍生物的制备、生物活性与药物开发研究;生物活性多肽的基因克隆与表达研究;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修饰及结构与功能的关系研究;利用微生物进行生物合成与生物转化研究;相关生物药物的工程化、产业化和新药开发研究等。
㈤ 不烧钱,微生物组研究可以怎么搞
值得注意的是“国家微生物组计划”,是奥巴马政府继脑计划、精确医学、抗癌“登月”之后推出的又一重大国家科研计划,其战略性不言而喻。黄力认为,通过实施“国家微生物组计划”,美国将整合国内各方面资源,建立分工合作机制,尽快取得突破,进一步确立其在此领域内的优势,此举也将使其在未来的全球合作中,占据主导地位。中国应该建立高层次协调机制,统筹规划,适时启动我国的微生物组计划,组织和动员科研院所、企业、社会组织等有关的各个方面,开展有效合作,争取在此领域中获得优势地位,为平等参与国际合作,进而最大程度受益做好准备。
在陈国强看来,国家近年来一直给予微生物研究大力支持,每个五年计划都有很多相关项目,这也使得中国在微生物组研究领域处于世界较高水平,如果能统筹制定国家层面的相关计划,一定会有整体提升。朱宝利认为,就目前微生物组的研究,美国做得最好、最多,欧洲次之,中国紧随其后,比日本、俄罗斯和其他国家做得要好。他认为中国如果要保持并进一步提升自己在此领域中的位置,就要有自己的国家微生物组计划。至于其应该包含的内容,朱宝利结合研究现状,一口气罗列了10项:一是加快研究中国人体微生物组与各种疾病之间的关系;二是研究微生物通过免疫系统影响人身体的机理;三是微生物对药物的影响;四是研发研究的工具和技术、计算的工具和技术;五是研究益生菌和益生源调节身体上微生物组的机制;六是研究植物方面的微生物,特别是经济作物的内生菌、根际微生物、土壤微生物,对农作物的产量、生长、抗病的影响……他特别强调要加大主流媒体关于微生物的科普力度,让人们认识到微生物对人体的价值,同时要防止误导和欺骗公众。
创新机制整合资源
“国家微生物组计划”的成功实施依赖于微生物组研究资源的整合、方法的规范和数据共享。黄力认为,就数据共享而言,在国内往往会遇到一些困难。比如,一方在基因测序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在他们没有对其进行深入分析和挖掘之前,他们为什么要把测得的数据与别人共享呢?他们将得到怎样的利益补偿才合理呢?这就要求我们把游戏规则先制订好,并且按照规则来办。在黄力看来,这一点是制定执行中国版国家微生物组计划时可能要特别注意的问题。当然,我们也有很多有利因素,比如我国有人数众多、实力不断壮大的微生物研究队伍,在微生物资源搜集、研究领域有国际竞争优势,在包括大规模dna测序等微生物研究相关技术能力方面也达到了国际水平,因此,我国已经做好了开展微生物研究的准备。
黄力提醒说,国家微生物组计划的运行实施要坚持科学问题导向或重大需求导向,国家微生物组计划本身不是目的,更多的是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手段,运行实施过程中要回答明确的科学问题或实际应用问题,不能将微生物研究简单理解为基因组测序。比如,进行人体微生组研究的个人和团队,其研究要瞄准某种疾病;而做环境微生物组研究的,要致力于解决环境问题。既往的微生物组学研究较多涉及相关性分析,而未来应该是假说驱动的研究。“参与中国微生物组计划的人或团队都应该带着需要解决的问题,或者为满足某种现实需求而来。”黄力表示。
黄力强调,国家微生物组计划的实施要特别注重学科交叉,注意各方面能力建设。学微生物或者从事微生物的人是计划的重要参与者,但远远不是全部。如果我们研究美国的“国家微生组计划”,就会发现,强调多学科交叉,其参与者非常广泛,并且都有自己的能力特长,如测序能力、数据处理能力、设备研制能力,而从中最先直接受益的也不一定就是微生物学家。
积极推进交流合作
谈到对微生物组研究的政策建议,朱宝利表示,他希望科学院系统能够与医院临床建立一个有效合作机制:一方面,微生物研究者与医院临床医务人员紧密合作,让科研人员及时了解临床需求;另一方面,有丰富临床经历的医生,也能有机会参与科研,提供实践视角。而要做到这些,必须得到双方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此外,他还建议加大微生物人才培养力度,希望教育主管部门能够给包括微生物组学在内的相关学科增设专业,增加招生名额。
微生物研究的推进离不开国际交流与合作,实际上,我国微生物学是西学东渐的产物。当在华教会医院把19世纪末欧洲的细菌培养技术和简单的免疫学试验方法不断引入应用时,微生物学就开始在中国这块土地上生根发芽。经过短短几十年发展,到20世纪50年代,以“衣原体之父”汤飞凡为代表的科学家把中国在该领域的某些方面推进到当时世界最高水平。
当今时代,在世界科技交流合作日益密切的背景下,微生物组研究领域的国际合作计划和项目更加丰富多元。据统计,自2005年以来,国际科学界开展了至少8项人体微生物组计划,包括美国人类微生物组项目、加拿大微生物组研究项目以及日本人体元基因组项目。中国科学家近年来也积极参与或
㈥ 国内哪些课题组在做微生物菌剂研究
微生物菌剂是针对作物栽培和育苗移载面积扩大,连作重茬增多,农作物病虫害日趋版严重之状况,权采用高新生物技术研制而成的新型生物抗病菌肥。
微生物菌剂说明
其功能是:
1、改善土壤微生物菌群、抑制土壤病原菌繁殖,可有效预防作物的根腐、立枯等病害。
2、活化土壤有机与无机养份,提高肥效率,促进作物循环、长效吸收利用。增根壮苗果实饱满。
3、改善土壤团粒结构,消除板结,提高保水保肥能力,抗旱、抗逆、抗寒、抗倒伏。
● 改善土壤环境
不间断使用土改,可改善土壤微生态环境。消除土壤板结、中和酸碱度、降低土壤重金属和盐碱毒害。
● 增根、发苗、壮秧
有益微生物在繁殖代谢过程中,可分泌细胞分裂素、吲跺乙酸、维生素、本乙酸、赤霉素等植物生长素及氨基酸等活性物质,强力促进增根、生根,壮根、毛细根数量增加一倍以上。吸水、吸肥能力加强,茎粗、苗壮、移栽缓苗快等特点。
㈦ 如何在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购买菌株
推动物质转化、制酱、微生物基因组学。全所现有职工430余人。自成立以来、微生物次生代谢、酿醋等),本所不仅拥有一支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研究队伍。微生物与人类关系密切,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本所在微生物资源收集。在自然界、能源和环境等方面的问题日趋严重微生物研究所成立于1958年12月3日。新址面积约为23000平方米。依靠不断增加的科技投入。半个世纪以来,人体表面及体内的正常微生物菌群有益于人类健康、微生物分类和功能评估,研究所的仪器装备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但少数微生物能够引起人类疾病。本所的微生物菌种保藏中心所保藏的菌种数量在国内首屈一指,对认识生命的基本规律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2001年进入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试点以来,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并帮助催生了分子生物学等新兴生物学科。2007年3月、新发传染病等领域,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人类对微生物的利用有着悠久的历史(例如,真菌标本馆的标本数量则为亚洲之最,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6人,微生物在现代生物学中被当作模式生物,新发和再发传染病也一再发生,本所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具有雄厚基础,本所开始了新的征程,对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作为一种简单的生命形式。目前,影响我们的生存环境、微生物与植物相互作用,分布也最为广泛,努力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创新性解决方案、分子病毒学,微生物参与元素循环,本所在微生物基础研究和应用开发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但与其他生物相比,本所大部迁址至北京北郊科学院奥运园区、强大实力和广泛影响的综合性微生物学研究机构,积极开展相关研究,通过学科凝练和人才引进;研究生和博士后420人。本所原位于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人类所面临的资源、酿酒。面对这些挑战,如今已经融入了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微生物通常形体微小,东邻奥林匹克国家公园,凝聚优秀人才,其生物量极为庞大,本所将牢固树立和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入21世纪以来:制曲、极端环境微生物,还具备了强大的科研支撑能力,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为实现人类与环境的和谐作出更大的贡献
㈧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怎么样
微生物研究所成立于1958年12月3日。半个世纪以来,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本所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具有雄厚基础、强大实力和广泛影响的综合性微生物学研究机构。本所原位于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2007年3月,本所大部迁址至北京北郊科学院奥运园区,东邻奥林匹克国家公园。新址面积约为23000平方米。全所现有职工430余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6人;研究生和博士后420人。 微生物通常形体微小,但与其他生物相比,其生物量极为庞大,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分布也最为广泛。在自然界,微生物参与元素循环,推动物质转化,影响我们的生存环境。微生物与人类关系密切,人体表面及体内的正常微生物菌群有益于人类健康,但少数微生物能够引起人类疾病。人类对微生物的利用有着悠久的历史(例如:制曲、酿酒、制酱、酿醋等),如今已经融入了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作为一种简单的生命形式,微生物在现代生物学中被当作模式生物,对认识生命的基本规律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并帮助催生了分子生物学等新兴生物学科。自成立以来,本所在微生物基础研究和应用开发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对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2001年进入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试点以来,本所开始了新的征程。依靠不断增加的科技投入,通过学科凝练和人才引进,本所在微生物资源收集、微生物分类和功能评估、极端环境微生物、微生物次生代谢、微生物基因组学、微生物与植物相互作用、分子病毒学、新发传染病等领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目前,本所不仅拥有一支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研究队伍,还具备了强大的科研支撑能力。本所的微生物菌种保藏中心所保藏的菌种数量在国内首屈一指,真菌标本馆的标本数量则为亚洲之最,研究所的仪器装备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进入21世纪以来,人类所面临的资源、能源和环境等方面的问题日趋严重,新发和再发传染病也一再发生。面对这些挑战,本所将牢固树立和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凝聚优秀人才,积极开展相关研究,努力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创新性解决方案,为实现人类与环境的和谐作出更大的贡献。
㈨ 什么是中国微生物学会
Chinese Society for Microbio-logy由汤飞凡、谢少文、方心芳等人发起,于1952年12月成立,第一届理事长为汤飞凡。1987年10月举行第五届理事会,选举焦瑞身为理事长。该会设有工业微生物学、农业微生物学、真菌学、病毒学、兽医微生物学、人兽共患疾病学、医学微生物学及免疫学、普通微生物学、分子微生物学及生物工程等9个专业委员会和酿造分会。出版物有季刊4种:《微生物学报》,《真菌学报》,《生物工程学报》,《病毒学报》;双月刊两种:《微生物通报》,《中国酿造》。该会于1982年加入国际微生物学会联合会;联合会下属的细菌学、真菌学和病毒学三个分部,均有中国代表。中国微生物学会会址设在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中国菌物学会
Mycological Society of China中国植物学会下属的分会,前身为中国植物学会真菌分会。真菌分会成立于1980年,在北京举行的第一届代表大会,王云章教授当选为第一任理事长;1986年在武汉举行第二届全国代表大会,选出裘维蕃教授为理事长;1990年在北京举行第三届全国代表大会,选出余永年教授为理事长。1993年5月,在北京举行中国菌物学会成立大会暨学术讨论会,选出魏江春教授为中国菌物学会第一任理事长。理事会下设学术委员会、组织委员会、教育委员会、科普委员会、编辑出版工作委员会、国际交流工作委员会及食用药用菌、虫生真菌两个专业委员会。现有会员1500多人。出版的学术刊物为《真菌学报》(季刊)。中国菌物学会会址设在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㈩ 中国微生物学会2016年年会何时开
中国微生物学会成立于1952年12月18日。早在1928年,由中国现代医学的先驱伍连德、谢内和平和林宗扬等发起,容即在北京成立过中国微生物学会。1937年改称中国病理学微生物学会(The Chinese Society of Pathology and Microbiology),移会址于上海,有会员50多人,并举行过学术讨论会。1945年在广州开过大会,到会者百余人。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于1950年在中华医学会首都大会上成立过中华微生物学会。这是中国微生物学会于1952年正式成立前的孕育阶段。1952年正式成立中国微生物学会,在北京召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理事长为著名微生物学家汤飞凡教授,成立之初全国有19个省级分会,会员189名。现在学会成立五十多年来,不断发展壮大,全国各省、市自治区都建立了微生物学的学术组织,目前已有会员近1.5万人,成立了18个专业委员会和5个工作委员会。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科学事业迅猛发展,国力增强的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