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三亚历史
“三亚”因三亚河(古名临川水)有三亚东西二河至此会合,成“丫”字形,专故取名“三亚”。属三亚市古时称为崖州,它虽然位于祖国的最南端,却受中原文化的润泽、影响深远,有着灿烂的文化。这里是崖州古代、近代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现存较多文物古迹。
早在秦始皇时期设置的南方三郡,崖州就是其中之一的象郡。汉代在现在的三亚市崖城镇设立了珠崖郡治,隋设临振郡,唐代改为振州。宋代成为我国最南端的地级规模的州郡。唐代宰相韩瑗、名僧鉴真,宋代名相赵鼎、大臣胡铨和纺织家黄道婆等先后来过崖州,对本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1)海南三亚历史扩展阅读:
1987年9月26日,国务院批准三亚市升格为地级市。12月30日,三亚地级市正式成立,挂牌办公。
1988年5月,成立河东、河西管理区。、
2014年2月11日,国务院批复三亚市撤六镇新设四区,分别为吉阳区、天涯区、海棠区、崖州区。
2015年1月2日,三亚市“撤镇设区”新设立的四个区天涯区、海棠区、吉阳区和崖州区正式挂牌成立。6月1日起,三亚市可行使地方立法权,制定地方性法规。
2. 三亚的名字由来
之所以被称之为三亚河是因为它在靠近入海口处时分成东河、西河,其流入大海处形状呈“丫”字形。此处是个天然良港,后来一些渔民从此上岸,成为城市的起源地。
定居这里的人形象地把该河称之为三丫。本地方言“丫”与“亚”同音,后来逐渐被人称之为三亚河。(三亚历史悠久,在明代《正德琼台志》已有“三亚村”、“三亚里”的记载。“三亚”因三亚河(古名临川水)有三亚东西二河至此会合, 成“丫”字形, 故取名“ 三亚)。
(2)海南三亚历史扩展阅读:
三亚市地处海南岛最南端,地理坐标介于北纬18°09′34″~18°37′27″、东经108°56′30″~109°48′28″之间。东邻陵水县,北依保亭县,西毗乐东县,南临南海。总面积1919.58平方千米。
三亚北靠高山,南临大海,地势自北向南逐渐倾斜,形成一个狭长状的多角形。境内海岸线长258.65千米,有大小港湾19个。
主要港口有三亚港、榆林港、南山港、铁炉港、六道港等。主要海湾有三亚湾、海棠湾、亚龙湾、崖州湾、大东海湾、月亮湾等。有大小岛屿40个,主要岛屿10个。
3. 三亚的历史沿革
三亚历史悠久,早在秦始皇时期设置的南方三郡,崖州就是其中之一的象郡。隋设临振郡,唐代改为振州。宋代时成为中国最南端的地级规模的州郡。因其远离帝京、孤悬海外,自古以来三亚一直被称为“天涯海角”。唐代宰相韩瑗、名僧鉴真,宋代名相赵鼎、大臣胡铨和纺织家黄道婆等先后来过崖州(现崖州区),对三亚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公元前110年(西汉元封元年),序列于中国版图。
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升崖州为直隶州,领万安、陵水、昌化、感恩四县。
1912年,废直隶州,设崖县。
1949-1950年,为榆亚特区。
1950年4月崖县解放,成立县人民政府。
1954年10月中共崖县县委、县政府及直属机关从崖城搬到三亚。
1958年与保亭、陵水及万宁兴隆牛漏地区合并为崖县(大县),1959、1961年先后分开,设置保亭、陵水县。崖县保留现辖区域。
1961年5月改三亚镇。
1962年11月三亚镇和三亚公社合并。
1964年6月恢复三亚镇建制。
1984年5月19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崖县设立三亚市(县级)。
1984年11月,三亚镇被撤销,筹备成立河东、河西街道办事处。
1987年9月26日,国务院批准三亚市升格为地级市。
1987年12月30日,三亚地级市正式成立,挂牌办公。
1988年5月,成立河东、河西管理区。
2014年2月11日,国务院批复三亚市撤六镇新设四区,分别为吉阳区、天涯区、海棠区、崖州区。
2015年1月2日,三亚市“撤镇设区”新设立的四个区天涯区、海棠区、吉阳区和崖州区正式挂牌成立。
2015年6月1日起,三亚市可行使地方立法权,制定地方性法规。
4. 海南岛的历史是什么
远古到唐代
据明代《正德琼台志》记载,海南岛在唐虞三代称为“南服荒缴”(缴:边界),在秦代称为“越郡外境”。这说明海南岛在当时为祖国辖区荒远的边界。海南岛是四大流放地之一,主要是崖州,位于中国最南端。
西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伏波将军路博德、楼船将军杨仆等率师平定南越之乱。元封元年(前110),在海南岛设置珠崖郡(治今琼山)、儋耳郡(治今儋州)。属交州刺史管辖。这是海南岛归入中国版图最早的两个行政地名,标志着中央政权对海南岛直接统治的开始。
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省珠崖郡,并入合浦郡。朱卢改为玳瑁。合浦郡领合浦、南平、荡昌、徐闻、玳瑁、珠官6县。属交州。不久废珠官县。西晋时,雷州半岛和海南岛属交州。
南北朝时,南朝,宋文帝元嘉八年(431年)复立珠崖郡,治徐闻,不久又废。以珠官、朱卢属越州。梁朝武帝大同(535~546)中,在废儋耳郡的地方设置崖州,统于广州。
唐代改郡为州,唐武德五年(622年)改儋耳郡为儋州。治所仍在义伦县。设崖州、儋州、振州、万安州、琼州等5个州共22个县,统属岭南道管辖。海南简称“琼”系来源于唐代的琼州 ,属岭南道。后属南汉。
宋元时期
宋太祖开宝四年(971年),平南汉。宋代,设一州和三个军,琼州领五县,南宁军领3县,万安军领2县,吉阳军领3镇,自始总领海南地区。
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改为琼州路军民安抚司。元文宗天历二年(公元1329年),又改为乾宁军民安抚司。不久,升定安县为南建州。元惠宗至正末年,海南改隶广西行中书省。
明清时期
明代海南设琼州府,领儋、万、崖三州10个县。清代海南建制仍沿袭明代。明太祖洪武元年戊申(1368年)三月,明军挥师南征,至六月,元朝海南海北道和海南分府元帅归降。
明代南海诸岛改归崖州管辖。明代还把“归附”的黎族编入图、都、乡等基层组织,隶于州县,和汉人一样纳粮当差。
清初承袭明制,西沙群岛(时称“千里长沙”)和南沙群岛(时称“万里石塘”)隶属于琼州府的万州管辖。南海诸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清代,于海南设置琼崖道。下属琼州府(治今琼山府城),领1州8县:琼山(治今府城)、澄迈(治今老城镇)、定安(治今定城镇)、文昌(治今文城镇)、会同(治今琼海市东北)、乐会(治今琼海市东南)、临高(治今临城镇)、儋州(治今中和镇)。
民国时期
1912年中华民国正式成立,设琼崖道于琼山府城,置道尹治理全岛。中华民国初期,海南岛的建置仍袭清制,置琼崖道,共辖13县:琼山、澄迈、定安、文昌、琼东(即清代会同)、乐会、儋县(1912年儋州改县)、临高、万宁、昌江、陵水、感恩、崖县(1920年崖州改称崖县)。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4月,海南特别行政区成立,隶属行政院,海南特区行政长官公署、海南建省筹备委员会设在海口。
新中国成立时期
1980年1月,改称海南行政区公署。1984年10月撤销海南行政区公署,海南行政区人民政府正式宣告成立。
1981年,海南行政区管辖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并直辖琼山、文昌、临高、澄迈、琼海、屯昌、儋县、万宁、定安9县1市,设西沙、南沙、中沙群岛办事处。
1987年,撤销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1988年4月13日,撤销广东省海南行政区,设立海南省和海南经济特区。
(4)海南三亚历史扩展阅读:
海南别称琼崖、琼州,西元前110年,中央政府在海南岛设置珠崖郡、儋耳郡,属交州刺史管辖,标志着海南正式纳入中国版图。
1988年4月13日,海南行政区从广东省划出,独立建省,海南省和海南经济特区正式成立。海南经济特区是中国最大的,也是唯一的省级经济特区。
2018年4月13日,党中央决定支持海南全岛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支持海南逐步探索、稳步推进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分步骤、分阶段建立自由贸易港政策和制度体系。
2018年6月3日,经海南省委、省政府深入调研、统筹规划,决定设立海口江东新区,将其作为建设中国(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的重点先行区域。
5. 海南的历史文化
历史沿革
1.唐虞至南北朝
唐虞时代,海南岛为南交之地,夏、商、周三代,为扬越之南裔。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统一岭南广大地区,在南方设置桂林郡、南海郡和象郡,秦始皇把中原几十万人迁徙其地。其时,海南岛为象郡之外徼。秦汉之交,中原战乱,秦龙川令赵佗自立为南越王。南越王国势力和影响当及海南岛。
西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伏波将军路博德、楼船将军杨仆等率师平定南越之乱。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在海南岛设置珠崖郡、儋耳郡。
元帝初元三年(公元前46)春又罢珠崖郡,下诏放弃珠崖郡,设置朱卢县,隶属交州合浦郡。
在西汉时期,从汉武帝元封元年置郡设县,至汉元帝初元三年罢弃,前后历时65年,海南岛是在中央王朝的直接管辖之下的。
东汉建武十九年癸卯(公元43),伏波将军马援平定交趾,往来南海,抚定珠崖,复置珠崖县,属合浦郡,而省朱卢县。
东汉明帝永平十年丁卯(公元67)又复置儋耳县,珠崖、儋耳2县均隶属于合浦郡,督于交州。加强了东汉王朝与黎族先民的联系。
三国时期,吴赤乌年间(238~251)在雷州半岛设立珠崖郡(治今广东徐闻),领徐闻、朱卢、珠官3县,属高州管辖,对海南岛实行“遥领”。
晋武帝太康元年(280),省珠崖郡,并入合浦郡。朱卢改为玳瑁。合浦郡领合浦、南平、荡昌、徐闻、玳瑁、珠官6县。属交州。不久废珠官县。
南朝,宋文帝元嘉八年(431)复立珠崖郡,治徐闻,不久又废。以珠官、朱卢属越州。
梁朝武帝大同(535~546)中,在废儋耳郡的地方设置崖州,统于广州。时儋耳归附俚僚首领冼夫人的有一千多峒,冼夫人请命于朝,故置崖州。《北史》和《隋书》均载“海南儋耳归附者千余峒”,是为“海南”一词的最早记载。崖州设置,此事意义重大。从汉元帝罢撤珠崖郡之后,历代州郡治所均设在大陆,对海南地区只是“遥领”而已。至南朝梁时,始在海南本土设置崖州,有效地管辖海南岛全境。
西汉至南北朝,大概经历了始置、罢弃、遥领、重建的过程。西汉王朝在海南开郡设县,虽经残暴手段实现,但从历史上看,这无疑是一种历史的进步。但由于封建统治治理政策失误和中原多乱,海南又长期处于自治的状态。特别是南朝梁时,在废儋耳郡归附俚人首领冼夫人达千余峒的基础上重建崖州,这对后来历代中央王朝有效统治海南有着重要的意义。
4.明清时期
明太祖洪武元年戊申(1368)三月,明军挥师南征,至六月,元朝海南海北道和海南分府元帅归降。同年十月,海南岛改乾宁安抚司为琼州府,并改吉阳军为崖州,南宁军为儋州,万安军为万州,3州隶于琼州府,仍属广西。不久又将南建州改为定安县。洪武二年六月,海南州府改隶于广东省。从此,海南岛归广东省管辖。
洪武九年,海南岛属广东布政使司海南道。当时领县情况是:
琼州府领琼山、澄迈、临高、定安、文昌、乐会、会同7县;儋州领宜伦、昌化2县;万州领万宁、陵水2县;崖州领宁远、感恩2县。海南岛1府3州13县。
正统四年(1439)六月,儋州附郭(州治所在地)宜伦县并入儋州,崖州附郭宁远县并入崖州,万州附郭万宁县并入万州,也就是说,州治所在地的县,归并入州,其地由州直接治理,以免机构重叠。琼州府领3州10县,并成了明代的定制。
明代南海诸岛改归崖州管辖。
明代还把“归附”的黎族编入图、都、乡等基层组织,隶于州县,和汉人一样纳粮当差。
清代,于海南设置琼崖道。下属:
琼州府(治今海口市),领1州8县:琼山(治今海口市)、澄迈(治今澄迈县东北)、定安(治今定安县)、文昌(治今文昌市)、会同(治今琼海市东北)、乐会(治今琼海市东南)、临高(治今临高县)、儋州(治今儋州市西北)。
崖州直隶州(治今三亚市西北),崖州归隶琼州府,光绪三十一年(1905)升为直隶州。领4县:感恩(治今东方市南)、昌化(治今昌江黎族自治县西)、陵水(治今陵水黎族自治县)、万州(治今万宁市)。万州光绪三十一年降州为县。
清代在海南设府,辖3州10县,故史称“十三州县”。清末改设一府,1直隶州,1州,11县。
5.民国时期
中华民国初期,海南岛的建置仍袭清制,置琼崖道,共辖13县:琼山、澄迈、定安、文昌、琼东(即清代会同)、乐会、儋县(1912年儋州改县)、临高、万宁(1914年万州改万宁县)、昌江(因与浙江省昌化县同名,1914年改名昌江)、陵水、感恩、崖县(1920年崖州改称崖县)。
民国元年(1912),海口所改称镇。民国十五年脱离琼山县建市。
民国十年废道制。民国二十一年,曾拟划为特别行政区,但未实行。当时行政区称为琼崖,直隶于广东省。
民国二十一年八月改“抚黎局”为“抚黎专员公署”,加强对黎族地区的统治。民国二十四年国民党广东省政府把黎、苗族居住的五指山区划分为白沙、保亭、乐东3县,推行乡保甲里制。
据许崇灏《琼崖志略》记载,当时白沙县是析原儋县属的雅叉、白沙、元门、龙头、炳邦峒;昌化县属的霸王、乌烈、大坡、保平、冯虚峒;感恩县属的吴什峒;陵水县属的南流、十万峒;定安县属的新市、营根铺、加钗、小水峒和思河图;崖县属的红毛上、下峒和道裁、红茂村;琼山县属的加泉、林湾峒等边沿山区合并而成。
保亭县是析原崖县属的首弓、三弓、不打、六罗、抱龙、同甲、水滃峒;陵水县属的保亭、五弓、六弓、七弓、乌牙峒和岭门、白石图;万宁县属的税司、南桥、西峒、北峒;乐会县属的竹根、太平、加曹峒和合水图;定安县属的船埠、南引、加冬图和母瑞山等边沿山区合并而成。
乐东县(当时又叫乐安县)是析原昌化县属的七差;感恩县属的东方、马隆、鸡叨、峨差、峨逆、抱由、甲中、峨沟;崖县属的乐安、多涧、抱善、抱江、龙鼻、潭寨、多港、头塘、万冲、番阳峒等山区合并而成。
6.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1949~)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海南岛的建置为行政区,1951年设行政公署,驻海口市。在岛的南半部地区建立了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州府驻保亭县冲山镇(今五指山市冲山镇)。
1950年5月海南岛宣告解放,成立海南军政委员会,实行军事管制。 次年4月,成立广东省人民政府海南行政公署,1955年3月,改称广东省海南行政公署。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后,海南行政公署停止行使职权。1968年4月成立海南地区革命委员会,实行“一元化”领导,1976年10月改称海南行政区革命委员会,1980年1月,改称海南行政区公署。1984年10月撤销海南行政区公署,海南行政区人民政府正式宣告成立。
海南行政区管辖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并直辖北部的海口、琼山、文昌、临高、澄迈、琼海、屯昌、儋县、万宁、定安9县1市,设西沙、南沙、中沙群岛办事处。
1987年撤销海南行政区和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1988年海南建省。海南省实行省直接管辖市县的体制。
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的建置沿革情况:
1948年6月五指山地区解放,1949年3月成立“琼崖少数民族自治区行政委员会”, 下辖白沙、保亭、乐东3县,行政委员会驻白沙县毛贵(今五指山市毛阳镇)。1950年迁驻加钗,同年八月迁驻番阳,直辖白沙、保亭、乐东、琼中4县,属琼崖人民政府领导。1951年1月撤销琼崖少数民族自治区行政委员会。
1952年7月1日成立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区(专署级),区人民政府驻乐东县抱由镇,行政区划包括乐东、白沙、保亭、琼中、东方等5县,共16个区、132个乡。1953年自治区首府驻地由抱由镇迁驻保亭县。1954年,将原属海南行政区的崖县、陵水两县划归自治区管辖,范围扩大到7个县,32个区,459个乡。1955年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区改称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
1958年9月,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7县共成立56个政社合一的农村人民公社。同年12月自治州人民政府迁至海口同海南行署合署办公。又将州内原284个乡(镇)并为107个大乡(镇),并在此基础上合并大县,将原州辖7个县并为4个,由昌感、东方和白沙的一部分合并为东方大县,保亭、陵水、崖县及万宁的兴隆农场合并为榆林县,琼中县及白沙的部分地区合并为琼中县,乐东县和崖县、东方、昌感等县的部分合并为乐东大县。1959年至1961年又先后恢复原7县建置,并从东方大县分出一部分地区成立昌江县。1961年11月恢复自治州行政机构,州政府搬回通什镇。
1984年崖县撤县建三亚市,1987年设立通什市。自治州管辖七个县两个市。
1987年12月,因建省办经济特区的需要,撤销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在自治州内建立了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陵水黎族自治县、昌江黎族自治县、乐东黎族自治县、东方黎族自治县、白沙黎族自治县,三亚市升格为地级市,通什市为县级市,两市继续享受民族自治地方政策待遇。
海南各市县体制变化较大的有:
海口市。2002年9月16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海口市调整行政区划。
根据国务院的批复,撤销原琼山市和原海口市秀英区、新华区、振东区,以原琼山市和原海口市行政区域为“版图”,设立海口市秀英区、龙华区、琼山区和美兰区。2003年1月1日海口市四个区正式挂牌。
屯昌县。新建县,前身是1948年由澄迈县的第二区(今西昌乡)、琼山县的第二区(今新兴镇、大同乡、屯昌镇、黄岭镇、藤寨乡、南坤镇)组成新民县,1949年2月又将原定安县的南吕、乌坡、枫木、北海、岭门乡成立定西特别区(相当于县级建置),1950年5月,定西特别区并入新民县。因同辽宁新民县重名,1952年国务院为了便于管理,遂将海南新民县以治所之名,更名为屯昌县。
琼海市。海南历史上未有琼海的建置。1958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由琼东、乐会两县合并而成。因地处琼州东海岸,故取琼海为县名。1992年11月,撤县建琼海市(县级)。
儋州市。1993年3月,撤儋县建儋州市(县级)。
文昌市。1995年11月,撤文昌县建市(县级),驻文城镇。1997年文昌市府部分迁往清澜镇。
万宁市。1996年8月,撤万宁县建市(县级)。
三亚市。前身是崖县,县城驻崖城,1954年10月迁至三亚镇。1984年5月以崖县行政区域设立三亚市(县级),因治所得名。1987年12月,三亚市升格为地级市。
五指山市。原称通什市,通什市是新设县级行政区域。原是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首府驻地,当时称作通什镇。1987年1月由保亭、琼中、乐东三县划乡析镇组成。2001年7月改称五指山市。
东方市。1952年将原昌感、乐东、白沙、儋县部分地区划入建立东方县。境内有东方、中方、西方三村,当时设治于东方村,故得名东方县。1958年将昌感、东方、白沙三县合并为东方县(称东方大县),治所先设在宝桥(叉河),1960年迁八所。1962年分县,恢复白沙县,复立昌江县。1987年12月建立东方黎族自治县,1997年3月撤县建市。
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琼中设县始于1948年2月,由中共琼崖特委设置。1949年3月并入琼崖少数民族自治区行政委员会。1952年划邻县部分地区复置琼中县。因位于海南中部得名。1987年12月,建立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
参考资料:http://ke..com/view/9008.htm
6. 帮忙告诉我 三亚 的来历 谢谢
1.“说三亚是由“三丫”转来无任何历史依据。因此,任何没有历史依据的说法都应该给予纠正,不能以讹传讹。三亚的名称早在明嘉靖年代就已经出现,而且,在清康熙年代绘制的《皇舆全览图》中清晰地描绘出三亚塘和三亚港的具体位置,从“古崖州”与“古三亚”隶属及演化的清晰脉路,和其历史文化一脉相承来看,我们发现其名称变化为现代“三亚”,不过是历史的演化延续而已。要为三亚这个历史悠久的千年文化古城正名,更要以科学的态度了解三亚的历史与文化,科学地发掘和利用三亚历史与文化,绝不能戏说三亚的历史``````”。
2.三亚,黎语读da a,发音为a的黎语只有指人名或乌鸦,直译是“乌鸦田或a的田地”。这片地方称为田不足为奇,这里过去就有一大片盐田和稻田,连这里的黎族村庄也叫下洋田,这是不争的事实。还有另一种说法就可能和三亚“市鸟”鹭鸶有姻缘了,三亚每年都有大量的白鹭来过冬,现在已经有很多的人类生活在这里,却还有那么多白鹭飞过来觅食过冬,可以想象,过去这里人烟稀少,那这里岂不是会聚成千上万只鹭鸶、野鸭等禽类动物?场面会有多壮观!因为这里过去曾经是一片滩涂湿地,有大片的红树林。鹭鸶分很多种,有白鹭、夜鹭、灰鹭、苍鹭,还有全身黑色型的小白鹭,个头,颜色和乌鸦相近。以前生活在这里的黎族人民不可能都知道这些鸟类的学名,也分不清,所以习惯上也会把类似的鸟类统称。现在还有一些黎族老人把白鹭称做白鸭,而“鹭”“鸭”和“亚”本地话发音接近。所以,“三亚”也有可能是指“鹭鸶的田地”“鹭鸶的天堂”。果真如此的话,三亚又多了一个“鹭城”之称!
总之,三亚的许多地名与当地的少数民族语言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我们不应该忽略这样的事实
3.三亚周边分布着一些黎族村寨:临春、下洋田、鹿回头、欧家园、红郊、东岸等。黎族没有本民族文字,当地黎语所称的一些地名经常会在前边加“luo”或 “da、na” ,黎语分五个支系,各自的发音有所区别,音译成汉语(海南方言)便会出现不同的“版本”。比如译成:落(落笔洞),鹿(鹿回头),六(六盘、六道),罗(罗蓬、罗郁、海罗、安罗)等;当地的黎族人民把田地称为“da 或na”,音译成海南话就是“三、那、扎或什”,在海南岛的民族地区,我们不难发现有很多以“三、那、扎、什”字为冠的地名或此类发音的黎族地区,大多用在村名,比如:崖城镇有三公里、三更、三陵、三美、三毛;天涯镇有那会、那练、那抗、那受、扎盆;凤凰镇有三用、三单、三孟、三吉、三翁、三半、三清白、三盆、三母洞、扎南;田独镇有三公、三朗、三龙、甘什;海棠湾镇有三灶、什簇;其他市县的如:保亭有三道、三弓、什道、什胜、什奋、什邱、什玲、什那、打丘(打球),什群(打准),什月(打月),什龙(打龙)、大本;五指山有通什、格什;琼中有什晏、什乃、什插、什运````。
4.三亚只是个地名,曾用于村、河、港、市命名,其来历又与几十公里外的宁远河、藤桥河、大毛水、龙江水扯上什么关系?况且历史上三亚并非管辖这些地区。当时的州治所在地在如今的崖城,所管辖的地域比现在大的多。早在秦朝就序列于中国版图,属当时南方三郡中的象郡,此后其建置先后演变为:珠崖郡、临振县、临振郡、振州、崖州(宋)、珠崖军、吉阳军、崖州(明)等。清光绪三十一年,升崖州为直隶州,领万安、陵水、昌化、感恩四县。民国元年废直隶州,设崖县。1954年,崖县县治从崖城迁至三亚。1958年与保亭、陵水及万宁牛漏地区合并为崖县(大县),1959、1961年先后分开,崖县保留现辖区域。1984年5月,撤销崖县,以崖县行政区设立三亚市(县级)。1987年9月,三亚市升格为地级市。
“东西两河流入大海处形状呈‘丫’字形”,那又为何称为“三丫”?翻开三亚地图一看更觉得奇怪,何来“丫”字型?而实际上,本地方言“丫”和“亚”的发音完全不同,所谓的同音指的是"海南普通话",并非当地方言。这种说法很勉强,经不起推敲,显然站不住脚。古人无法从空中俯瞰,更不会知道这么一大片的地方和“丫”字有什么关系?
7. 海南岛的历史
在地质时期,海南岛原与华夏大陆相联,大约在人类出现的第四纪,由于地壳断裂才与大陆分离,其间形成15~30公里宽的琼州海峡,此岛孤悬南中国海域中,因而得名“海南岛”。
1.唐虞至南北朝
唐虞时代,海南岛为南交之地,夏、商、周三代,为扬越之南裔。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统一岭南广大地区,在南方设置桂林郡、南海郡和象郡,并将中原几十万人迁徙其地。其时,海南岛为象郡之外徼。秦汉之交,中原战乱,秦龙川令赵佗自立为南越王。南越国势力遍及海南岛。
西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伏波将军路博德、楼船将军杨仆等率师平定南越之乱。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在海南岛设置珠崖郡、儋耳郡。
元帝初元三年(公元前46)春又罢珠崖郡,下诏放弃珠崖郡,设置朱卢县,隶属交州合浦郡。
在西汉时期,从汉武帝元封元年置郡设县,至汉元帝初元三年罢弃,前后历时65年,海南岛是在中央王朝的直接管辖之下的。
东汉建武十九年癸卯(公元43),伏波将军马援平定交趾,往来南海,抚定珠崖,复置珠崖县,属合浦郡,而省朱卢县。
东汉明帝永平十年丁卯(公元67)又复置儋耳县,珠崖、儋耳2县均隶属于合浦郡,督于交州。加强了东汉王朝与黎族先民的联系。
三国时期,吴赤乌年间(238~251)在雷州半岛设立珠崖郡(治今广东徐闻),领徐闻、朱卢、珠官3县,属高州管辖,对海南岛实行“遥领”。
晋武帝太康元年(280),省珠崖郡,并入合浦郡。朱卢改为玳瑁。合浦郡领合浦、南平、荡昌、徐闻、玳瑁、珠官6县。属交州。不久废珠官县。
南朝,宋文帝元嘉八年(431)复立珠崖郡,治徐闻,不久又废。以珠官、朱卢属越州。
梁朝武帝大同(535~546)中,在废儋耳郡的地方设置崖州,统于广州。时儋耳归附俚僚首领冼夫人的有一千多峒,冼夫人请命于朝,故置崖州。《北史》和《隋书》均载“海南儋耳归附者千余峒”,是为“海南”一词的最早记载。崖州设置,此事意义重大。从汉元帝罢撤珠崖郡之后,历代州郡治所均设在大陆,对海南地区只是“遥领”而已。至南朝梁时,始在海南本土设置崖州,有效地管辖海南岛全境。
西汉至南北朝,大概经历了始置、罢弃、遥领、重建的过程。西汉王朝在海南开郡设县,虽经残暴手段实现,但从历史上看,这无疑是一种历史的进步。由于此后治理政策失误和中原多乱,海南长期处于自治的状态。南朝梁时,在废儋耳郡归附俚人首领冼夫人达千余峒的基础上重建崖州,这对后来历代中央王朝有效统治海南有着重要的意义。
4.明清时期
明太祖洪武元年戊申(1368)三月,明军挥师南征,至六月,元朝海南海北道和海南分府元帅归降。同年十月,海南岛改乾宁安抚司为琼州府,并改吉阳军为崖州,南宁军为儋州,万安军为万州,3州隶于琼州府,仍属广西。不久又将南建州改为定安县。洪武二年六月,海南州府改隶于广东省。从此,海南岛归广东省管辖。
洪武九年,海南岛属广东布政使司海南道。当时领县情况是:
琼州府领琼山、澄迈、临高、定安、文昌、乐会、会同7县;儋州领宜伦、昌化2县;万州领万宁、陵水2县;崖州领宁远、感恩2县。海南岛1府3州13县。
正统四年(1439)六月,儋州附郭(州治所在地)宜伦县并入儋州,崖州附郭宁远县并入崖州,万州附郭万宁县并入万州,也就是说,州治所在地的县,归并入州,其地由州直接治理,以免机构重叠。琼州府领3州10县,并成了明代的定制。
明代南海诸岛改归崖州管辖。
明代还把“归附”的黎族编入图、都、乡等基层组织,隶于州县,和汉人一样纳粮当差。
清代,于海南设置琼崖道。下属:
琼州府(治今琼山市府城镇),领1州8县:琼山(治今府城镇)、澄迈(治今澄迈县东北)、定安(治今定安县)、文昌(治今文昌市)、会同(治今琼海市东北)、乐会(治今琼海市东南)、临高(治今临高县)、儋州(治今儋州市西北)。
崖州直隶州(治今三亚市西北),崖州归隶琼州府,光绪三十一年(1905)升为直隶州。领4县:感恩(治今东方市南)、昌化(治今昌江黎族自治县西)、陵水(治今陵水黎族自治县)、万州(治今万宁市)。万州光绪三十一年降州为县。
清代在海南设府,辖3州10县,故史称“十三州县”。清末改设一府,1直隶州,1州,11县。
5.民国时期
中华民国初期,海南岛的建置仍袭清制,置琼崖道,共辖13县:琼山、澄迈、定安、文昌、琼东(即清代会同)、乐会、儋县(1912年儋州改县)、临高、万宁(1914年万州改万宁县)、昌江(因与浙江省昌化县同名,1914年改名昌江)、陵水、感恩、崖县(1920年崖州改称崖县)。
民国元年(1912),海口所改称镇。民国十五年脱离琼山县建市。
1931年2月13日,撤销海口市,复归琼山县。
民国十年废道制。民国二十一年,曾拟划为特别行政区,但未实行。当时行政区称为琼崖,直隶于广东省。
民国二十一年八月改“抚黎局”为“抚黎专员公署”,加强对黎族地区的统治。民国二十四年国民党广东省政府把黎、苗族居住的五指山区划分为白沙、保亭、乐东3县,推行乡保甲里制。
据许崇灏《琼崖志略》记载,当时白沙县是析原儋县属的雅叉、白沙、元门、龙头、炳邦峒;昌化县属的霸王、乌烈、大坡、保平、冯虚峒;感恩县属的吴什峒;陵水县属的南流、十万峒;定安县属的新市、营根铺、加钗、小水峒和思河图;崖县属的红毛上、下峒和道裁、红茂村;琼山县属的加泉、林湾峒等边沿山区合并而成。
保亭县是析原崖县属的首弓、三弓、不打、六罗、抱龙、同甲、水滃峒;陵水县属的保亭、五弓、六弓、七弓、乌牙峒和岭门、白石图;万宁县属的税司、南桥、西峒、北峒;乐会县属的竹根、太平、加曹峒和合水图;定安县属的船埠、南引、加冬图和母瑞山等边沿山区合并而成。
乐东县(当时又叫乐安县)是析原昌化县属的七差;感恩县属的东方、马隆、鸡叨、峨差、峨逆、抱由、甲中、峨沟;崖县属的乐安、多涧、抱善、抱江、龙鼻、潭寨、多港、头塘、万冲、番阳峒等山区合并而成。
6.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1949~)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海南岛的建置为行政区,1951年设行政公署,驻琼山。在岛的南半部地区建立了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州府驻保亭县冲山镇(今五指山市冲山镇)。
1950年5月海南岛宣告解放,成立海南军政委员会,实行军事管制。 次年4月,成立广东省人民政府海南行政公署,1955年3月,改称广东省海南行政公署。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后,海南行政公署停止行使职权。1968年4月成立海南地区革命委员会,实行“一元化”领导,1976年10月改称海南行政区革命委员会,1980年1月,改称海南行政区公署。1984年10月撤销海南行政区公署,海南行政区人民政府正式宣告成立。
海南行政区管辖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并直辖北部的琼山、文昌、临高、澄迈、琼海、屯昌、儋县、万宁、定安9县1市,设西沙、南沙、中沙群岛办事处。
1987年撤销海南行政区和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1988年海南建省。海南省实行省直接管辖市县的体制。
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的建置沿革情况:
1948年6月五指山地区解放,1949年3月成立“琼崖少数民族自治区行政委员会”, 下辖白沙、保亭、乐东3县,行政委员会驻白沙县毛贵(今五指山市毛阳镇)。1950年迁驻加钗,同年八月迁驻番阳,直辖白沙、保亭、乐东、琼中4县,属琼崖人民政府领导。1951年1月撤销琼崖少数民族自治区行政委员会。
1952年7月1日成立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区(专署级),区人民政府驻乐东县抱由镇,行政区划包括乐东、白沙、保亭、琼中、东方等5县,共16个区、132个乡。1953年自治区首府驻地由抱由镇迁驻保亭县。1954年,将原属海南行政区的崖县、陵水两县划归自治区管辖,范围扩大到7个县,32个区,459个乡。1955年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区改称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
1958年9月,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7县共成立56个政社合一的农村人民公社。同年12月自治州人民政府迁至海口同海南行署合署办公。又将州内原284个乡(镇)并为107个大乡(镇),并在此基础上合并大县,将原州辖7个县并为4个,由昌感、东方和白沙的一部分合并为东方大县,保亭、陵水、崖县及万宁的兴隆农场合并为榆林县,琼中县及白沙的部分地区合并为琼中县,乐东县和崖县、东方、昌感等县的部分合并为乐东大县。1959年至1961年又先后恢复原7县建置,并从东方大县分出一部分地区成立昌江县。1961年11月恢复自治州行政机构,州政府搬回通什镇。
1984年崖县撤县建三亚市,1987年设立通什市。自治州管辖七个县两个市。
1987年12月,因建省办经济特区的需要,撤销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在自治州内建立了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陵水黎族自治县、昌江黎族自治县、乐东黎族自治县、东方黎族自治县、白沙黎族自治县,三亚市升格为地级市,通什市为县级市,两市继续享受民族自治地方政策待遇。
8. 三亚资料简介
三亚简介:
三亚,简称崖,古称崖州,别称鹿城。位于海南岛的最南端。三亚东邻陵水县,西接乐东县,北毗保亭县,南临南海,介于北纬18°09′34″~18°37′27″、东经108°56′30″~109°48′28″之间。
三亚市陆地总面积1919.58平方千米,海域总面积6000平方千米。东西长91.6千米,南北宽51公里,下辖四个区。2018年,全市年末户籍人口614647人,聚居了汉族、黎族、苗族等20多个民族。
截至2017年5月,三亚市辖海棠、吉阳、天涯、崖州4个行政区,共有社区49个,村92个,自然村491个。市政府驻地吉阳区。
三亚市有宗教教派三个,即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经政府批准登记设立的宗教活动场所九处:一是佛教的南山寺;二是伊斯兰教清真寺6处:南寺、南开寺、古寺、北大寺、西寺、东寺;三是基督教教堂2个:红沙教堂和南边海渔村教堂。
(8)海南三亚历史扩展阅读
三亚风景名胜
1、亚龙湾国家旅游度假区
亚龙湾位于三亚市东南28千米处,是海南最南端的一个半月形海湾。亚龙湾沙滩绵延7千米且平缓宽阔,浅海区宽达50-60米。能见度7-9米。海底世界有珊瑚礁、各种热带鱼、名贵贝类等。年平均气温25.5°C,海水温度22-25.1°C,终年可游泳,被誉为“天下第一湾”。
2、天涯海角风景区
位于天涯区的马岭山脚下,距三亚市区约26千米。其前海后山,风景独特。步入游览区,沙滩上那一对拔地而起的高10多米,长60多米的青灰色巨石赫然入目。两石分别刻有“天涯”和“海角”字样,意为天之边缘,海之尽头。“天涯海角”就是由此得名的。
9. 三亚的历史概况
三亚市是古崖州的历史建制沿革,自西汉开疆海南后,历代汉、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朝,崖城镇便一直作为临振县、临振郡、振州、崖州、珠崖军、吉阳军,崖州直隶州的行政首府治所。崖城镇堪称“两千年建置史,八朝州郡治所”之地。
·公元1912年,崖州改为崖县
·1950年5月崖县解放,成立县人民政府
·1954年10月中共崖县县委、县政府及直属机关从崖城搬到三亚
·1958年与保亭、陵水及万宁兴隆、牛漏合并为崖县(大县)
·1984年5月19日经中国国务院批准撤销崖县设立三亚市(县级)
·1987年9月26日,中国国务院批准三亚市升格为地级市。
三亚:久远的历史足音
三亚,中国南海之滨风光绮丽的旅游城市。它聚集了阳光、海水、沙滩、气候、森林、动物、温泉、岩洞、风情、田园等十大风景资源和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是中国唯一的热带滨海旅游城市。三亚地处祖国边陲,北面环山,南面临海,是个山河海相汇交融的城市,陆地总面积1919平方公里,常住人口52.4万人。辖区设置两区、五镇和五个国营农场,两区是河东、河西工委, 五镇是崖城、天涯、凤凰、田独、海棠湾镇,五个国营农场是南田、南新、立才、南岛、南滨农场,是一个黎、苗、回、汉多民族聚居和文化多元化、风俗个性化的地区。
三亚从一个滨海小渔镇迅速成长为中国著名的旅游度假胜地和世界旅游目的地,从本土城市向移民城市发展,从区域城市向国际都市发展,成为中华民族和世界人民共同拥有的大花园。“让世界了解三亚,让三亚走向世界”已成为三亚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目标与动力。改革开放以来,三亚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里,已经取得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最佳魅力城市”等一块块“金字招牌”,佐证了三亚的历史巨变。
三亚的历史溯源
三亚古称崖州,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人杰地灵。1992年10月及次年11月两次,在三亚荔枝沟境内的落笔洞(距三亚市区约15公里三亚学院前)里,考古学家发现了一万年前的三亚人遗址,是目前已知海南岛最早的人类居住遗址,也是迄今为止我国旧石器文化分布最南的一处遗址,它把海南人类历史提前了二至三千年。该遗址的发现,证明了曾经有一支古人类在这里的热带雨林中繁衍生息,落笔洞也成为目前发现的海南最早的人类活动的始点。
据专家介绍,远在一万年前,“三亚落笔洞人”主要从事狩猎、捕捞和采集等生产活动,过着原始的穴居生活,繁衍生息,在蛮荒时代创造出海南岛的远古文化。这也说明海南岛远古文化与大陆远古文化是一脉相承的。落笔洞人类史前文化遗址的发现,给三亚的历史文化添加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说明,三亚在一万年以前,就有海南的先民在这里繁衍生息,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史前文化,这也有力地证明:三亚的早期开发时间,不亚于国内其他地区,“三亚人”是开发海南岛的伟大先驱。此外, 海棠湾沿海一带还发现了古波斯人的墓葬群,更可证明三亚历史文化积淀是何其丰厚且多元化。
早在西汉元封元年(前110),三亚市就序列于中国版图。因其远离帝京、孤悬海外,自古以来三亚一直被称为“穷荒绝岛”、“鬼门关”、“天涯海角”,但溯自隋、唐以来1400年间,它与中原地区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联系从未中断。它曾是隋朝谯国冼太夫人的“汤沐邑”;唐朝大和尚鉴真漂流登岸和传道讲经之地;唐、宋两代曾有7位名相、名臣被贬到三亚。中原衣冠人物之南来,客观上在当地起了敷扬教化的作用,留下了诸多历史悠久的人文胜迹,沉淀了三亚灿烂的历史文化基础。据历史考究,延及宋、元、明朝时期,三亚的经济得于初步发展,棉纺业在全国居于领先地位,黄道婆早年向本地黎族妇女学纺织技术的故事就是历史的见证。这一时期,崖州大地还涌现出了“琼州三星”之一的岭南巨儒钟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