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四历史
❶ 新疆四史内容
新疆“四史”是指:新疆地区演进史、民族宗教史、反分裂斗争史和新中国成立以来新疆发展史,即新疆发展简史。
新疆“四史”是对“新疆各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新疆各民族是中华民族血脉相连的家庭成员”、“新疆是多种宗教并存地区”、“新疆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具体解释。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多元文化交融互通的地区,是伟大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各民族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共同维护了这片土地的和谐安宁。
(1)新疆四历史扩展阅读
新疆是中国陆地面积第一大的省级行政区,新疆总面积占中国陆地面积六分之一,其面积比江苏省和浙江省加一起总和的八倍还多4万平方公里。
新疆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共有56个民族成分,其中世居民族有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回族、柯尔克孜族、蒙古族、塔吉克族、锡伯族、满族、乌孜别克族、俄罗斯族、达斡尔族、塔塔尔族13个。
超过100万人口的有维吾尔族、汉族、哈萨克族和回族4个民族,超过10万人口的有柯尔克孜族、蒙古族2个民族。
参考资料:新疆-网络
❷ 新疆历史重大事件
一、西汉时期,汉武帝刘彻为了打败匈奴,巩固其统治,决定“通西域,以断匈奴右臂,隔绝南羌、月氏”。为此他先派张骞两度出使西域,以加强同西域诸地的联系,共同对付匈奴。张骞西使加深了中原地区对西域的了解,密切了两地之间政治、经济联系,扩大了汉朝在西域诸地的政治影响,为汉朝统一西域创造了条件。
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后不久,公元前121年汉朝大将军霍去病大败驻牧在河西走廊一带的匈奴浑邪王和休屠王从而切断了匈奴同氐、羌诸部的联系。尔后汉朝同乌孙的联盟使匈奴在西域更显孤立,公元前109年,汉军将领赵破奴等率部西征攻破楼兰、姑师等西域重镇。前102年,汉军攻破大宛城(今费尔干纳),汉朝在西域各国中的威望大增。翌年,汉朝在西域的轮台、渠犁等地驻兵屯田,并置使者校尉统领之。使者校尉是汉朝政府设在西域的最早的地方官员。
公元前60年,驻扎西域的日逐王贤掸降汉,天山南北诸地均归汉朝中央政府统属。西域都护府的建立,标志着西域诸地自此成为我们统一多民族伟大祖国的组成部分。汉朝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加强了西域同中原地区的关系。
二、18世纪中叶,清朝先后平定了准噶尔贵族和大、小和卓的叛乱,统一了新疆,并采取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治理措施,这对于我国西北疆域的最后界定、新疆各主要民族及其分布格局的形成以及新疆各民族之间、新疆与中原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与交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771年,土尔扈特人在首领渥巴锡的带领下回归祖国。
乾隆二十四年(1759)后,改称西域为新疆,清政府开始在新疆各地置官立府,行使中央政府对天山南北各地的管辖治理。新疆与内地的军政体制基本一致,国家的统一局面得到进一步加强。
三、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沙皇俄国在完成对西伯利亚的扩张之后,开始蚕食侵占我国领土。沙俄迫使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中俄北京条约》、《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订》和《中俄伊犁塔尔巴哈台通商章程》。由于清朝衰落,就连毗邻新疆的浩罕小国都有伺机吞并我国领土的野心。一些反动和卓打着“圣战”的旗号,攻城掠地,无恶不作,给新疆人民带来沉重灾难。
沙俄又借口伊犁农民起义和阿古柏势力威胁到俄国安全,打着保护和代守的旗号,公然出兵占领伊犁。新疆面临为外国瓜分侵占的危险。清政府在经过一场所谓“海防和塞防密瓜”的争论之后,西北防务生新得到清统治者的关注和重视。光绪元年(1875年),陕甘总督左宗棠受令以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清军入疆顺应历史潮流,得到新疆各族人民的拥护和支持。至光绪三年底,清军已陆续收复到天山南部诸地,阿古柏的侵略政权覆没。
光绪七年二月,清政府使臣曾纪泽(曾国藩之子)经过与沙俄艰苦的谈判,几经周折,双方签订《中俄伊犁条约》,条约议定次年沙俄军队撤出伊犁,中国以赔款和允许俄商在新疆贸易不纳税,俄国在嘉峪关和吐鲁番设领事作为代价。1882年,伊犁终于回到祖国的怀抱。
(2)新疆四历史扩展阅读: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公元前60年,西汉中央政权设立西域都护府,新疆就正式成为中国领土的一部分。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省。1949年新疆和平解放,1955年10月1日成立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新疆,古称西域,意思是中国西部的疆域,这一名称自汉代出现于我国史籍,一直沿用到清朝统一新疆,之后改称为新疆。新疆位居东西交通要道,历史上十分频繁的民族迁徙和交往,使新疆古代居民种系族属和民族关系大融合之地。
西域同中原地区的交往联系源远流长。 很早以前,我国的丝及丝织品便中经西域远销南亚和欧洲,古希腊人称中国为丝国。沿此以往,这条横贯东西的贸易通道被后人统谓作丝绸之路。
近代新疆各地考古发掘资料表明,还在大约距今二三千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天山南北各地,诸如哈密的三道岭、七角井、吐鲁番盆的阿斯塔那、乌鲁木齐县的柴窝堡,以及木垒、奇台、伊犁、库车、巴楚、且末、于阗、皮山等地都已出现人类祖先活动的遗迹,其石器型制、打刻技术以及共存的陶器色彩、花纹与我国甘肃、内蒙、宁夏等地相近。
❸ 新疆四史是什么
新疆地区演进史
民族宗教史
反分裂斗争史
新中国成立以来新疆发展史
新疆地域辽阔,边境线长,很大程度上保证了内地城市不受或少受他国的入侵。同时新疆还是中国与中亚交流的一个窗口和通道,无论文化还是经济方面。新疆现在共有47个少数民族共同居住,也是我们国家民族发展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3)新疆四历史扩展阅读
《新疆发展简史》本书考察了西域与新疆的由来,梳理了新疆与历代中央政府的关系,揭示了新疆多民族并存与融合、多种文化兼容与并蓄的特点,特别是充分肯定了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央政府的领导和关心下,在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力帮助和支援下,新疆各族人民发扬艰苦奋斗、锐意进取的精神所取得的跨越式发展成果。
❹ 新疆四个历史
先秦时期:
近代新疆各地考古资料表明,最晚在六七千年以前,新疆地区已有人类活动。在大约距今二三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天山南北各地,诸如哈密的三道岭、吐鲁番盆地的阿斯塔那、乌鲁木齐县的柴窝堡,以及木垒、奇台、伊犁、库车、巴楚、且末、于阗、皮山等地都已出现人类祖先活动的遗迹。
两汉时期:
中国古史中对于西域地理历史的真实具体记载当始自汉代,同样也在汉代,中央政府在西域各地开始设置地方政府机构。所以,自汉代起,西域便已是中国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至西汉初年,天山南北各地社会经济已有很大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
公元221年,三国之一的曹魏(公元220年-公元265年)政权继承汉制,在西域设“戊己校尉”,治设高昌(吐鲁番),后又置西域长史以对西域各地诸多民族进行管理。
清朝时期:
17世纪,准噶尔(蒙古的一支)叛乱,并攻打外蒙古。1697年,清军击败了准噶尔,控制了新疆东部。雍正皇帝时,贵州东南部新辟疆土亦称新疆。当时,西域新疆和云南、四川、贵州等地新纳入清王朝统治之下的地域,统称“新疆六厅”。
(4)新疆四历史扩展阅读:
古代丝绸之路在新疆境内长达5000多公里,其南、北、中三道上,到处可见错落的古城、矗立的烽燧、密集的佛洞、古墓葬、古寺庙以及古屯田遗址等人文景观。
其中,交河故城、高昌故城、楼兰遗址、克孜尔千佛洞、营盘古城等历史遗迹蜚声中外,古代龟兹文化、楼兰文化神秘莫测、令人向往。
新疆有遗存丰富的历史古迹,近年来,以喀什市、吐鲁番市、伊宁市、库车县、特克斯县等历史文化名城为重点,打造了一批历史文化旅游品牌,充分展示悠久丰厚的丝路文化。
沿218国道进入若羌,一座高21米、正面宽46米、纵深3米的巨大楼兰美女雕像坐落于县城北门入口处的楼兰历史文化长廊边,楼兰美女的雕像与雅丹地貌绝美地交融,像一个使者,开启了游客梦回楼兰的旅程。
❺ 新疆四史是哪四史
新疆四史的具体内容:新疆地区演进史、民族宗教史、反分裂斗争史、新中国成立以来新疆发展史。
新疆幅员辽阔,边境线漫长,这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内陆城市不会或不会被其他国家入侵。同时,新疆也是中国与中亚文化、经济交流的窗口和渠道。现在新疆有47个少数民族,这也是我国民族发展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5)新疆四历史扩展阅读
近代新疆各地考古资料表明,最晚在六七千年以前,新疆地区已有人类活动。在大约距今二三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天山南北各地,诸如哈密的三道岭、七角井、吐鲁番盆地的阿斯塔那、乌鲁木齐县的柴窝堡,以及木垒、奇台、伊犁、库车、巴楚、且末、于阗、皮山等地都已出现人类祖先活动的遗迹。
其石器形制、打刻技术以及共存的陶器色彩、花纹与中国甘肃、内蒙、宁夏等地相近。新疆出土距今3000年前的彩陶三角形纹、涡纹、弦纹的绘制和诸如陶豆一类器形,甘肃和内地彩陶艺术已影响到新疆彩陶文化艺术的发展。
❻ 关于新疆;四历史学的发声亮剑
公元前60年,西汉中央政府始设西域都护府标志着西汉开始在西域行使国家主权,新疆成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一个组成部分。两千多年以来,新疆始终置于中央政权管辖之下,始终是伟大祖国永不分割的一部分,与祖国的命运紧密相联。人类学和历史学证明,世界上没有纯之又纯的民族,也没有纯之又纯的民族文化。从新疆民族发展史的轨迹来看,其实质就是各民族在天山南北大迁徙、大互动的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正如著名学者孟凡人先生所言:“历经长期的民族交往融合之后,除汉族之外,现代新疆的各民族已没有一个是汉唐时期生活在新疆的民族原体之嫡传,甚至没有一个民族文化是按照那个时期某个民族文化模式和发展轨迹而直接延续下来的。”早在先秦时期,东、西方两大人种在这里交流融合,秦汉以后,北方各民族在这里互相交往、互相纷争、互相融合,到清朝末年,基本形成了近现代新疆以维吾尔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的分布格局。“三股势力”数典忘祖,违背历史事实,否定维吾尔族的来源和发展,荒唐地认为维吾尔族的祖先是突厥人、阿拉伯人,一厢情愿地幻想和土耳其人是“同根同源”“同宗兄弟”。当代世界约三十个突厥语族民族,与古代突厥部族在文化、体质特征上有本质的区别,绝对不是一个民族。新疆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生活的地区,维吾尔族与突厥人、土耳其人没有任何关系。新疆自古就是多种宗教并存发展的地区,多种宗教不仅和谐并存,而且相互吸收融合。维吾尔族历史上曾信仰过萨满教、祆教、景教、摩尼教、佛教,之后接受了伊斯兰教,并一直延续到今天。“三股势力”狂妄声称,新疆只有一个民族,只有伊斯兰教,根本无视维吾尔族历史上曾信仰过多种宗教的历史,不断煽动宗教狂热,异化、毒化和极端化正常的宗教氛围,极力鼓吹推翻世俗政权,建立伊斯兰教法统治的哈里发国家,煽动把信仰“安拉”以外的一切人员都当作“异教徒”和“叛教者”,对所谓“异教徒”采取戏弄、嘲讽、孤立、恐吓,以至用极端、恐怖手段予以残害。三股势力”篡改历史,是对自己祖先的背叛,更是对自己民族文化的背叛,我们绝不能容忍,决不容许“三股势力”的任何图谋得逞!“三股势力”否定、歪曲和篡改新疆历史、民族发展史和宗教演变史,否认新疆一体多元的多民族历史文化,制造歪理邪说,蛊惑人心,欺骗群众,就是要从意识形态领域撕开口子,其险恶用心就是要破坏民族团结、危害社会稳定,罪恶目的就是要把新疆从祖国的怀抱中分裂出去。我们要认清“三股势力”的险恶用心和罪恶目的,“民族”“宗教”只是他们利用的幌子和借口,不能再上当受欺骗,不能再被裹挟和绑架,不能再旁观和沉默了!意识形态领域是没有硝烟的战场。“三股势力”挖空心思,使尽手段,在意识形态领域侵蚀渗透,就是要与我们争夺人心、争夺群众、争夺阵地。我们要认清他们的丑恶嘴脸,保持高度警惕,站稳政治立场,担当使命职责,坚决扛起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旗帜,确保意识形态领域的稳定和安全,坚决打赢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斗争的人民战争。作为意识形态战线上的老兵,我要在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斗争中冲在一线、站在排头、勇当尖兵。维吾尔族人民就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始终与各族人民一道,为捍卫祖国统一、捍卫领土完整、维护民族团结作出了重要贡献。一部中华民族史就是一部各民族团结凝聚、共同奋进的历史。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让包括维吾尔族在内的各族人民过上平等团结、和谐幸福的生活。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也是新疆发展进步的根本基石,更是13亿多中国人民的共同意志。我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勇敢地站在反分裂斗争第一线,发动群众、凝聚群众,给“三股势力”以毁灭性打击,彻底清除“两面人”。勇于担当 在新疆“三史”教育中发挥表率作用□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安尼瓦尔·哈斯木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共有的历史,相同的信念,将新疆各民族融合成一个团结和睦的大家庭。我出生在一个普通工人家庭,从小生活在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大院,与各族小伙伴们从小一起上学、玩耍,不分彼此,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和感情,近四十年后,我们依然保持着儿时的友谊。当我考入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时,全院的叔叔阿姨都来为我祝贺和送行。毕业后我到自治区博物馆从事文物保管工作,我用汉语、维吾尔语从事研究工作,先后出版了专著、译著,撰写和翻译了上百篇有关文物考古、博物馆学和丝路文化方面的学术文章,分别在国家级及省级各类学术刊物上发表,并多次参加国际和国内学术研讨会,后来因工作需要调到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工作,走上了领导岗位。我是在党的阳光雨露滋润下成长起来的,所获得的一切与我们伟大的党和国家是密不可分的。近年来,虽然因民族分裂和宗教极端思想蛊惑,在我们美丽的家园发生了许多令人发指的暴力恐怖案件,但我与各民族同事、同学和朋友之间的感情非常牢固。作为一名受党培养教育多年的共产党员和维吾尔族文物考古工作者,我对于新疆宗教极端思想流毒的泛滥甚为忧虑也极为愤慨。没有党和政府的关怀,就没有新疆各族人民今天幸福安康的生活。21世纪,是各民族共同发展进步实现现代文明的新纪元,“三股势力”打着“民族”“宗教”的幌子,利用少数人的无知,宣传和灌输宗教极端思想,力图通过诋毁本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达到其险恶的目的。维吾尔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民族,由于始终以开放的心态吸收、借鉴、丰富着自身的文化体系和文化内涵。维吾尔民族之所以发展到现在,正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通过与周边民族的不断交往、交流、交融,以开放的心态接受各种先进文化,才创造了富有地域和民族特色的文化遗产。我们都知道,文化传统是民族文化的历史积淀,它既诉说着民族的过去,更昭示着民族的未来,民族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文化传统和文化的发展。长期以来,一说到保护民族文化遗产,不少人总希望我们的民族文化永远保持“原汁原味”,不要有丝毫改变。但仔细想想,民族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而且毫无疑问还要不断发展延续下去,绝不可能定格在某个历史发展阶段上。想叫属于历史范畴的民族文化永远保持“原汁原味”,恐怕很难办到。随着时代的发展,不可能不注入新鲜的“汁”,也不可能不产生新鲜的“味”。对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各民族都怀有深厚的民族感情,并由此产生了强烈珍视和维护本民族传统文化的愿望。但是,一味地迷恋传统,用传统封闭自己,固守陈旧的传统文化模式,必将阻碍民族的发展进步。因此,如果用传统排斥时代要求,那维吾尔民族的音乐舞蹈、民族服装、民族手工艺、传统饮食乃至工艺美术就不会如此丰富多彩。因此,作为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成长起来的知识分子,现在是我们报效党、报效祖国的关键时刻。无论何时何地我都会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用自己的一生,坚定不移地反对民族分裂、宗教极端思想和“双泛”思想,始终表里如一,言行一致,始终把维护社会稳定,维护祖国统一,维护民族团结作为压倒一切的重大政治任务和自己的历史使命,坚决与“两面人”“两面派”作斗争,争作维护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表率文化战线是反分裂、反渗透斗争的重要领域,是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长期以来“三股势力”始终没有放松对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企图通过意识形态领域与我们进行长期较量。文物考古领域不仅是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窗口,也是意识形态领域的一个前沿阵地。作为维吾尔族文物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我要始终把坚持马克思主义“五观”和“五个认同”放在首位,用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和守土尽责的政治担当与责任,充分运用科学严谨的研究成果,通过大量的珍贵历史文物和各类文献等,向各族人民尤其是青少年阐述新疆历史文化和民族、宗教的演变进程及新疆自古以来就是我们伟大祖国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用事实来驳斥“三股势力”的反动谬论,增强各族干部群众同民族分裂主义作斗争的坚定性和自觉性。要充分利用好我们的文化阵地,发挥自身的双语专业优势和特长,用科学严谨的科研成果,大力开展宣传教育工作,引导广大群众明辨历史事实,使新疆文物考古成果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新疆的大发展、大繁荣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❼ 新疆四史的具体内容
新疆四史的具体内容:新疆地区演进史、民族宗教史、反分裂斗争史、新中国成立以来新疆发展史。
新疆幅员辽阔,边境线漫长,这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内陆城市不会或不会被其他国家入侵。同时,新疆也是中国与中亚文化、经济交流的窗口和渠道。现在新疆有47个少数民族,这也是我国民族发展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7)新疆四历史扩展阅读:
《新疆发展史简史》考察了西部与新疆的渊源,梳理了新疆与历代中央政府的关系,揭示了新疆多民族共存共存的特点,各种文化的兼容与融合,特别充分肯定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央政府的领导和关心下,在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力帮助和支持下,新疆各族人民发扬努力工作,勇往直前。
近代新来疆各地考古资料表自明,最晚在六七千年以前,新疆地区已有人类活动。在大约距今二三千年前的 新石器时代,天山南北各地,诸如哈密的三道岭、七角井、吐鲁番盆地的阿斯塔那、乌鲁木齐县的柴窝堡。
以及木垒、 奇台、 伊犁、 库车、 巴楚、 且末、 于阗、 皮山等地都已出现人类祖先活动的遗迹,其石器形制、打刻技术以及共存的陶器色彩、花纹与中国甘肃、内蒙、宁夏等地相近。
新疆出土距今3000年前的 彩陶三角形纹、涡纹、弦纹的绘制和诸如陶豆一类器形,甘肃和内地彩陶艺术已影响到新疆彩陶文化艺术的发展。
(8)新疆四历史扩展阅读
新疆地处亚欧大陆腹地,陆地边境线5600多公里,周边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巴基斯坦、蒙古、印度、阿富汗斯坦八国接壤,在历史上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现在是第二座“亚欧大陆桥”的必经之地,战略位置十分重要。
新疆现有47个民族成分,主要居住有维吾尔、汉、哈萨克、回、蒙古、柯尔克孜、锡伯、塔吉克、乌兹别克、满、达斡尔、塔塔尔、俄罗斯等民族,是中国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