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辨正补
Ⅰ 地质学方面的风水学书籍有哪些(比较权威的)
与此有关的专业书可能不多,推荐一本《风生水起。风水方家谭》由梁思成先生的夫人,才女林徽因等人著。附件下载,PDF格式。
希望对你有帮助。
另:1071970960网友希望你对任何事物都能了解了后再评判,不懂不要乱说,好吧?
Ⅱ 谁是古今有实力的风水人
郭璞
我国东晋时代的学者、文学家。字景纯。河东闻喜(今属山西)人。父郭瑗,晋初任建平太守。西晋末年郭璞预计到家乡战乱将起,于是避地东南。过江后在宣城太守殷□幕下任参军,后又从宣城东下,被当时任丹阳太守的王导引为参军。晋元帝即位后,任著作佐郎,迁尚书郎。后任大将军王敦的记室参军。因劝阻王敦图逆,被害。追赠弘农太守。郭璞在古文字学和训诂学方面有颇深的造诣,曾注释《周易》、《山海经》、《尔雅》、《方言》及《楚辞》等古籍。郭璞诗文本有数万言,“词赋为中兴之冠”(《晋书·郭璞传》),多数散佚。今尚存辞赋10篇,较完整的诗18首。《隋书·经籍志》记载有“晋弘农太守《郭璞集》17卷”。今不存。明张溥辑有《郭弘农集》 2卷,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相传从河东郭公,授青囊九卷,洞悉阴阳、天文、五行、卜筮之事。亦有传说郭璞系得青乌子所授。有传说青乌子即东汉张天师。璞于元帝时会召为‘著作佐郎’,帝崩,璞亦以母丧去职。世传《葬书》、《青囊经》为其遗作。郭璞是历史上第一个给风水定义的人,他在《葬书》中云:葬者,乘生气也。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后人都视郭璞为风水史上之鼻祖。
丘延翰
我国唐朝时期著名的堪舆大师,闻喜人。 相传其堪舆术授自白鹤仙人。唐玄宗开元中,星气为异,朝廷患之,遗使断其山。究其实,则丘翰所作之山也,捕之弗得,诏原其罪,乃诣阙,进图经三卷(天机书),自撰《理气心印》。玄宗爵以亚父,乃以金匮玉函藏其书。
杨筠松
我国唐朝时期著名的堪舆大师,名益,别号亦玄,世称‘救贫先生’。著《疑龙经》、《撼龙经》、《一粒粟》、《天玉经》、《都天宝照经》、《天元乌兔经》。
曾文迪
我国唐朝时期著名的堪舆大师,为江西雩都县人,父曾求己(号公安,著青囊序)。文迪于经纬、黄庭、内景之书,无所不究,而地理尤精,粱·贞明年间(西元九一五――九二0年),游至袁州府万载县(江西庐陵),爱其县北西山之丘,谓其徒曰:(死葬我于此)。及卒,葬其地。后其徒在豫章(江西南昌)忽见之,骇然而归,启其坟墓视之,乃空棺也。人以为尸解。著《寻龙记》、《阴阳问答》。
刘江东
我国唐朝时期著名的堪舆大师,杨公弟子,江西雩都县上牢人,子刘颖(次子),婿谭文谟,皆世世相传。据《地理枢要》云:(唐国师筠松于焉祖岩授之,曾、刘诸子焚香发誓,地坐、面乾,相愿不语,书地作图,图毕,相舆礼拜而退,当时文迪契其旨。江东既退,又从而质诸,然后尽得其义。)世传有《画荚图》乃刘公子、婿之后代所著,又有《金函经》为雩都谭宽(字仲简,号敦素)著,又传《倒杖法》为杨公所授。
司马头陀
相传为我国唐朝时期著名的堪舆大师,其生平不详,《地理人子须知》引用诸名家堪舆书目,载《司马头陀水法》云:(司仙著荆门州马仙观,有台基尚存,即其成道之所也)。《消遣集地理辨证补》载有(玄关同窍歌)。江西通志谓其名曦,唐时人。
何今通
我国南唐时期著名的堪舆大师,名溥,赐号(紫霞),宜春(江西庐陵道)人,南唐时为国师,精堪舆术,著《灵城精义》,修道精灵,用心火自灼而化身。其书分两卷;上卷论形气,下卷论理气。
吴景峦
宋朝时期著名的堪舆大师,字仲祥,德兴人(江西省),父授青囊术于陈搏。庆历间诏选阴阳者,郡学举景峦。入京,入对称旨,授司天监正。未几,以上(牛头山山陵议状)奏言过直;有(坤风侧射,厄当国毋。离宫坎水直流,祸应至尊下殿)之语,上不悦,下狱。寻以帝晏驾遇救。后徽、钦二帝北狩,卒果如其言。后弃仕途,修真于天门西岸,曰《云山洞》,著有《理气心印》、《吴公解义》、《玄机赋》《玄空秘旨》。
无着禅师
我国元朝时期著名的堪舆大师,福建泉州人(今福建省晋江县),俗姓王名卓,字立如,少读书,既取科名,因天下汹汹,遂无仕志,畅游天下名山大川,登匡庐,遇一道者传兵法、阵图、六甲、入门之书,舆青囊、理气等书,其师卒,适英雄四起,禅师以所学试用,不料所从非人,几遭厄难,遂变姓名,遁入空门,自思(既际其时,不能显名于天下,此身终无归着),因自号(无着)。后遍证古今名墓,考验人家休咎,不数年而通神理,历三十馀年,只葬七十二穴,终老于四明无量庵。著《地理索隐》、《金口诀》、《神火精》。其中《地理索隐》一书,由于传抄本甚多,故内容、名称、作者皆有大同小异。
目讲师
我国明朝时期著名的堪舆大师,沈氏玄空字载:(目讲为陈友谅部将张定边)。世传有《目讲金口诀》、《平地元言》。友谅兵败,遂出家为僧,本为宜兴储氏之子。
冷谦
我国明朝时期著名的堪舆大师,地理正宗有《归厚录》题(作者失名,明冷谦启敬氏注),后被叶九升删去,改为己注。亦有认为是蒋大鸿著。
蒋平
我国明末清初朝时期著名的堪舆大师,字大鸿(亡于1645年)生平好玄空之法,是游扶桑上宫时,得无极真人所授。无极真人,号中阳子,真正姓名不详。大鸿自谓“仆之得传,有诀无书”、“天侓有禁,不得妄传,苟非忠信廉洁之人,未许传与一二。著有《地理辨正注》、《水龙经》五卷、《八极神枢注》一卷、《归厚录》、《玉函真义》(又名《天元歌》)、《古镜歌》、《醒心歌》。授徒张仲馨、骆士鹏、吕相烈、姜垚、胡泰徵、毕世持等。其门人姜垚(会稽人,字汝臬,号尧章,著《从师随笔》、《青囊奥语注》、《平砂玉尺辨伪歌》、张仲馨(丹阳——今江苏省丹阳市人,孝廉)、骆士鹏(今江苏丹徒县人,考廉)、吕相烈(山阴人,文学,因求蒋大鸿为卜母坟,而与蒋定交,其再从叔吕师濂,弟洪烈亦从之。)、武陵胡泰徵、毕世持(淄川人、解元)、姚恒洪、王济善、李衡等人。著《地理辨正》、《古镜歌》、《天元五歌》、《天元馀义》等书。朱之翰考华亭县志,谓《归厚录》乃蒋大鸿所著。
马泰青
我国清朝时期著名的堪舆大师,安徽桐城人,名清鹗。道光丁未于京师遇李振宇(乐亭人),执弟子礼,得玄空真传。著《三元地理辨惑》问答一百则。内中有《地理十不葬》堪为地师箴规,自号《洒洒落落布衣》。
沈绍勋
我国清朝时期著名的堪舆大师,浙江钱塘人,字竹礽,道光二十九年生。三岁而孤,十三岁杭州城被贼破,母投井死,先生被贼执,后得英将华尔拯救,待之甚厚,收为养子。同治十二年,二十六岁,与其姻兄胡伯安(字增戊,馀姚人)之江苏无锡访章仲山后裔,居数月,不肯轻汧泄一字,许以重金,得借观仲仙所著《宅断》,尽一日夜之力,与胡伯安抄竣,穷年苦思终不得解,后研易始豁然贯通。光绪三十二年丙午六月卒,年五十八。有二子,门人甚多,著有《沈氏玄空学四种》、《沈氏地理辨正抉要》、《周易易解》、《周易示儿录》、《说卦录要》、《周易说馀》、《钱塘沈氏数典录》、《钱塘沈氏家乘》、《留直存牍》、《自得斋杂著》、《泰西操法》、《地雷图说》、。子祖孙著《周易孟氏学补遗》、《周易孟工学补遣》、《孟氏易学授考》。
章仲山
我国清朝时期著名的堪舆大师,玄空六大派之无常派著名宗师,名甫,江苏无锡人,号‘无心道人’,道光元年著《地理辨正直解》、道光三年著《玄空秘旨注》,其他尚有《心眼指要》、《天元五歌阐义》、《阴阳二宅录验》等书。生卒年月不详,待考。
曾正平
我国清朝末年著名的堪舆大师,字广圣,赣州府兴国县人,生卒年月不详,授吴万寿、林地水,林授曾德火。
孔昭苏
我国民国时期著名的堪舆大师,光绪三十年,字圣裔,号昨非,广东五华县人。曾先后赴粤、桂、苏、平津,从三合、三元、玄空大卦等地理师二十馀人,后得无常派之薪传口授,著《孔氏玄空宝鉴》、《阳宅秘旨》、《选择秘要》、《天元乌兔经直解》、《易学阐微》。自谓(余未习蒋氏真传之玄空大卦前,曾先后从师六人,虚心研究张氏《地理辨正疏》,计抄有《辨正秘诀》、《辨正真解》、《辨正透解》、《辨正探原》、《辨正三十六诀》等六种秘本。惟施之于实验,则有准验者,不过十之二、三耳。忖思吾人研究理气之目的,求其有验,有验者则真,无验者则伪。《辨正疏》之盘理,既得三失五,其非蒋公真传,则毫无疑义,乃不惜重资以及跋涉之劳,再访明师,求授玄空真诀,后得无常派之心传口授后,果然证实张氏辨正疏,尽牵强附会,曲解蒋公之传注,无怪其谬语百出,误尽苍生。故又著《孔氏易盘易解》一书,使学者容易了解其诀法,以便与蒋氏真传之玄空大卦,作一较研究,而免受遵易盘之地师所蒙混。孔师于民国七十年阳历九月逝世于台湾小桃园中。
Ⅲ 无常派玄空风水特点有哪些
无常派玄空风水特点有哪些
鉴往知来册
百家号|02-13 12:34
关注
风水大家们表示,传世的玄空地理中,以无常派最为灵验。玄空风水有哪些派别?无常派玄空风水有什么特点呢?下面一起来看一下吧。
一、无常派玄空风水最细致解读玄空,一般来说,玄指天,表示时间,空指地,表示空间。沈氏认为,玄者,一也,空之凭借,即窍也。窍有九,故曰九窍。是玄空二字,至一至九之谓。一至九,即九星,玄空术,即九星飞布原理在风水罗盘上的具体运用。理论基础即是秦、汉以来流行的九宫八卦之说与九星术。无常,指江苏无锡和常州两地名,此派因宗江苏无锡玄空地理大师章仲山而得名。正玄空理气风水自东晋郭璞,传世着作有《葬书》和《青囊经》,至唐代丘延翰、杨筠松,宋初陈抟传授吴克诚,再至吴景鸾,元末明初冷谦、目讲师。明末清初蒋大鸿得无极真人、吴天柱和武夷道人传授,之后有范宜宾、朱小鹤、尹一勺、张心言、蔡岷山,再传至清代无锡章仲山,民国沈绍勋、孔昭苏、谈养吾、吴师青、沈祖绵、尤雪行(演本大师),近现代王亭之、钟义明等。玄空学自晋至清一千多年后,至沈绍勋才着书公开于世。在传世的玄空地理中,以无常派最为灵验。
玄空地理特点,以《易学》中的河洛、太极、八卦理论为根本,应用上有很多独特创举,与其他门派差别很大。(一)首重时空的周期性。元运是玄空地理的灵魂,其推地运以20年为一运,三运60年为一元,180年为三元。故又称三元玄空地理。玄空地理认为地运是有周期性的,自然界的山水、方位是不变的,而往来于天地间的气却是变动的。此派能够揭示气运周期性吉凶变化原因、奥秘的本领,是其他风水派所做不到的。(二)用九宫挨星分辨吉凶。玄空地理运用九宫挨星法,以分辨山向及周围山水的旺衰,配合形局,并看向星与山星会合的吉凶,来判断丁、财、贵、秀、贤、愚、疾厄、房分等均十分灵验。(三)罗经用法不同。一般罗经有三盘,正针(内圈)为地盘,中针(中圈)为人盘,缝针(外圈)为天盘。三合派以正针格龙、立向,中针消砂,缝针纳水。也有些人竟用中针和缝针来立向,是错误的。玄空地理一律都用正针。(正针以地磁方位为坐标)(四)收山、收水方法特殊。玄空地理注重将山星的生、旺气排到山,退、死、煞气排到水;将向星的生、旺气排到水,退、死、煞气排到山,这样才为收得山来,出得煞去,正神正位装,拨水入零堂。(五)反、伏吟解释。玄空地理把当山向挨星与元旦盘相同时,称为伏吟,相反时称为反吟。反、伏吟当令时尚可,失令时则发祸猛烈,这现象只有用玄空地理理论才能作出解释。(六)分金方法特别。流行的120分金,是指每山作5格分金,二十四山共有120分金。玄空地理将每山中间三格范围内的称为下卦,最左和最右一格称为替卦或起星。在用法上,下卦和替卦的差别很大,这是玄空地理的创举。
二、玄空风水六大派简介清末一百七十年间,治玄空地理者分六大派。唯有章仲山独悟玄空飞星风水真缔,名满大江南北三十年。1、无常派,宗章仲山。民国以后,沈祖绵与江志伊、王则先,搜集先德遗着,增以秘本,编着《沈氏玄空学》、《地理疑义答问》、《玄空古义四种通释》、《玄空捷诀》。尤雪行、荣柏云着《宅运新案》、《二宅实验》、《人间天眼指南》。刘训升着《阴阳学》,谈养吾着《大玄空路透》、《大玄空实验》、《辨正新解》,孔昭苏着《孔氏玄空宝鉴》。2、滇南派,宗范宜宾,名寅旭,号半池,一七五八年着《乾坤法窍》。3、苏州派,宗朱小鹤,着《地理辨正补》。4、上虞派,宗徐迪惠,号鹿苑,浙江上虞人。端木国瑚着有《地理元文》。5、湘楚派,宗尹有本(尹一勺),一八零六年着《四秘全书》。湘阴人蒋国,字宗城,号云庵,一八一四年着《地理正宗》。江西南安人邓恭,字仙卿,号梦觉山人,着《地理知本金锁秘》、《地理黄金屋》。
6、广东派,宗蔡岷山,名本江,号东瑚散人,澄海东湖乡人,着《辨正求真》。其子蔡书云,字麟士,着有《峦头心法图诀》。吴师青着《地学铁骨秘》,孔昭苏着《孔氏玄空宝鉴》,刘礼让着《三元地理一脉真传》,王亭之(谈锡永)着《中州派玄空学》。此外,还有杨藏华的「先后天派」,着有《乾坤国宝》、《劈破荆山》、《总断黄金策》》。言易经卦理者尚有张心言,字绮石,江苏盐城人,一八二七年着《地理辨正疏》,后人称六十四卦「易盘派」。
Ⅳ 自学周易风水学,读哪种书比较好
风水书籍推荐
一、峦头形势
1《玉髓真经》 张子微著
2《地学》 沈镐著
3《撼龙经疑龙经批注校补》 荣锡勋著
4《一贯堪舆-杨曾地理家传心法捷》 唐宗庚著
5《刘国师地理真传》 刘国师著
6《乐山篇地理书》 来木臣著
7《秘传水龙经》 蒋大鸿著
8《寻龙点穴全集》 珍藏本
9《寻龙点穴墓相风水》 不过五著
10《简明地学堪舆泄秘》 汪志伊著
11《地理山洋指迷》 周景一著
12《辟径集》 李默斋著
13《现代风水学峦头总论》 姜国威著
14《寻龙秘诀》 高隐仙藏
15《图解雪心赋》 白鹤鸣著
16《地理啖庶录》 袁守定著
17《地理砂水穴法》
18《地理万山图》
19《仙家救贫术搜地灵》 白云山人著
20《黄囊穴髓》 程天昭演绎
21《地理汇宗》
22《平砂地理玉函经释义》 邱于展著
23《地理点穴大全》 许澹园订
24《地理全书》 刘伯温著
25《立宅安坟风水秘传》 黎浩贤著
26《相墓相宅术》 (四库本)
27《平砂玉尺经》 刘秉忠原著,李峰编
28《堪舆秘笈奇书》 刘伯温著
29《新注雪心赋》 何聪明著
30《峦头精义》 李默斋著
31《峦头风水大破译》 张健民著
32《地理峦头实务》(上中下) 钟义明著
33《增订台湾地理图记》 钟义明著
34《王派风水学-峦头精义》 王松寒著
35《地理琢玉斧峦头括歌》 张九仪增释
36《地理捷径秘断》 张哲鸣著
37《阴阳宅宝鉴》 苏立民著
38《一善地理真诀》 妙摩慧度著
39《假日寻龙记》 姜健贤著
40《地理心法-寻地五要捷诀道读》 许人文注 张建民编
41《地理囊金集注-记师口诀节文》 章贡、刘谦著
42《谭天纵留题-乌蒙吉真诀-刘若谷千金赋》
43《本地姜留题》
44《风水寻龙诀》
45《撼龙经》 杨筠松著
46《疑龙经》 杨筠松著
47《泄天机》 廖禹著
48《秘传廖公画夹拨砂经》 廖禹著
49《地理阴阳秘录》 苏立民著
50《地理天机会元》 徐试可著
51《地理大成-山法全书》 叶九升著
52《精校地理人子须知》 徐善继、徐善述著
二、郭杨蒋一脉玄空正法
1、《青囊经》 黄石公著
2、《青囊序》 曾求己著
3、《青囊奥语》 杨筠松著
4、《天玉经》 杨筠松著
5、《都天宝照经》 杨筠松著
6、《地理辨正》 蒋大鸿著
7、《水龙经》 蒋大鸿著
8、《天元五歌》 蒋大鸿著
9、《归厚禄》 蒋大鸿著
10、《天元余义》 蒋大鸿著
11、《平砂玉尺辨伪》 蒋大鸿著
12、《阳宅指南》 蒋大鸿著
13、《阳宅天元赋》 蒋大鸿著
14、《杨公滴滴金》 杨筠松著
三、范宜宾滇南派(即连城派)玄空法
1、《风水的研究》 唐正一著
2、《增释地理冰海》 高守中著
3、《地理辨正揭隐》
4、《金氏地学粹篇》
5、《家存玄空大卦地理秘传》
6、《玄空探原录》
7、《乾坤法窍》 范宜宾著
8、《玄空大五行真传口诀 》 托名蒋大鸿著
四、谈养吾玄空六法派
1、《中国绝学、玄空如意理气正宗入门深造》 陈梦国著
2、《玄空本义》 谈养吾著
3、《地理辨正翼》 荣锡勋著
4、《堪舆正经》 陈正儒著
5、《新玄空紫白诀》 赵景义原著、张成春编
6、《地理辨正白话注解》 谈养吾原著、陈世范编
7、《天元五歌阳宅篇注解》 赵景义著
8、《地理小补》 刘杰著
9、《辨正发秘初稿》 刘杰著
10、《玄空法鉴》 曾怀玉著
11、《元运发微》 卢作周著
五、邓恭江西大玄空五行派
1《地理知本金锁秘》 邓恭(梦觉)著
2《地理黄金屋》 邓恭(梦觉)著
3《蒋大鸿地理秘诀稿》
4《玄空河洛先后天心法秘诀》 藏本
5《九经会聚》 李浩洋藏
6《三元地理山水气运挨星图诀》 张庆辑
7《新增大五行图诀》(上下) 张庆辑
8《蒋大鸿三元奥秘手抄本》、《罗经解》、《秘授篇》 邓恭著
9《蒋公阳宅秘授篇》 邓恭(梦觉)著
六、蔡岷山广东玄空派
1《中州派玄空学》(上下) 王亭之著
2《地理心眼指要真解》 王亭之著
3《地学铁骨秘》 吴师青著
4《玄空真秘》 徐宇辰著
5《地理辨正求真》 蔡岷山著
七、章仲山无常派玄空飞星
1《玄空星相地理学》 钟义明著
2《玄空地理丛谈》之一 钟义明著
3《玄空地理丛谈》之二 钟义明著
4《玄空地理丛谈》之三 钟义明著
5《玄空地理丛谈》之四 钟义明著
6《玄空地理丛谈》之五 钟义明著
7《玄空地理丛谈》之六 钟义明著
8《玄空地理逸篇新解》 钟义明著
9《玄空地理断诀汇篇》 钟义明著
10《玄空地理考验注解》(上中下) 钟义明著
11《沈氏玄空学》(上下) 沈竹礽
12《地理辨证抉要》 沈竹礽
13《沈氏玄空学》(上中下) 白鹤鸣注本
14《玄空紫白诀精解》 白鹤鸣著
15《玄机赋飞星赋精解》 白鹤鸣著
16《风水秘传100诀》 白鹤鸣著
17《天理第一地理书》(上下) 冯严筑著
18《古易玄空学新探》 胡京国著
19《玄空精断》 胡京国著
20《大玄空挨星天心水法真传》 张哲鸣著
21《大三元玄空秘旨些子真传》 张哲鸣著
22《大三元玄空地灵秘笈断诀》 张哲鸣著
23《相地指迷》蒋大鸿著
24《沈氏地理疑义答问-地理问正》 李崇仰编
25《玄空指妙》柯建成著
26《玄空指微》柯建成著
27《实用风水学秘籍总断》姜国威著
28《山居手记》陈雪涛著
29《玄空风水之天机妙诀》陈雪涛著
30《风水选旺秘诀》罗量著
31《风水墓相学》姜健贤著
八、朱小鹤苏州玄空派
1《地理辨正补》 朱小鹤著
九、上虞派张心言六十四卦玄空法
1《地理辨正疏玄空秘旨摘秘》 黄春发著
2《三元六十四卦用爻法》 林文松、陈怡诚合著
3《三元地理六十四卦运用》林文松、陈怡诚合著
4《易经地理学》 吴明修著
5《三元法地理理气探原》吴明修著
6《易经三元地理阐微》 吴明修著
7《三元玄空地理堂奥》 珍藏本
8《三元玄空大卦秘传》无际山人著
9《三元地理山水则要》协会合编
10《三元地理抽爻换象》吴相益、谢明道合著
11《分金节气用爻当运秘解》张量矿著
12《玄空大卦及飞星详解》白鹤鸣著
13《玄空风水突破要诀》 黄春发著
14《三元地理讲义》 林国雄著
15《风水活穴建造真诀》张量矿著
16《三元易经地理交媾法诀秘笈》(上下) 张量矿著
17《奇门三元直指》(上下) 余胜唐
18《玄空秘旨-直透玄机》陈昭有著
19《玄空真解-入门要诀》 刘来平著
20《玄空真解-地理经典批论》 又元子著
21《玄空真解-玄空囫囵语》 又元子孙著
22《玄空真解-天元歌批论》又元子孙著
23《玄空真解-归厚录》又元子孙著
24《玄空真解-阳宅觉》又元子孙著
25《玄空大卦秘诀》孙长庚著
十、尹一勺湘楚派玄空法
1、《地理四秘全书》 尹一勺著
十一、钟九华《玉函通秘》玄空法
1、《玉函通秘》原著
2、《玉函通秘》崔汇滨校本
十二、龙门八局(先后天派)
1《正三元杨公祖师心法》 杨救贫著
2《三元地理四诀精论》 陈启铨著
3《风水风采录》 陈启铨著
4《地理乾坤国宝》 杨藏华著
5《三元地理观水点地法》 庄文寿著
6《地理特诀》 张渊理著
7《三元堪舆黄金断》 庄文寿著
8《地理乾坤国宝评注》 陈启铨著
9《乾坤国宝龙门八局图解》林志荣著
十三、干支生旺墓三合四大局
1《地理实用集》钟义明著
2《阴阳宅断诀》妙摩慧度著
3《风水指南》 妙摩慧度著
4《三元三合地理精论》黄春霖著
5《地理四弹子》
6《风水预测》 李渊著
7《地理汇宗-元女青囊海角经》
8《立宅安坟风水秘传》 黎浩贤著
9《地理正宗》 广西民族出版社辑
10《地理五诀》 赵九峰著
11《风水照夭镜》 劳大刚著
12《地理阴阳纂要》邓士松著
13《地理学新义》俞仁宇著
14《增补理气图书》 周淳庸著
15《堪舆指南真传》 陈盈芳著
16《二十四山头化作四拾捌局用法》 陈锡元著
17《堪舆辟谬真传》 刘公中著
18《地理诸家开门放水》 吴明修著
19《地理三字经》 程前川著
20《地理直指原真》 彻莹和尚著
21《地理综合水法》梁贵博著
22《风水的研究》 梁贵博著
23《鲁班寸白簿》 鲁班著
24《海底藏珠》 徐试可著
25《地理水法全成》 高隐仙著
26《王德薰地理真传》 陈繁夫著
27《术数精要》 白鹤鸣著
28《古代风水术注评》 王玉德著
19《三合法地理秘旨全书》(上下) 陈怡诚 林文松编著
30《赣州风水秘传》 怡然斋藏本
31《秘本通玄鬼灵经》李崇仰编
32《地理名墓断诀》姜健贤著
33《周易与风水》何宗阳著
34《三元地理连山归藏》陈怡诚 林文松编著
35《三元地理明师盘线秘旨》陈怡诚 林文松编著
36《看风水秘笈大全》御堂龙儿著
37《青囊心印》《青囊心印续编》《天玉经内传心印》王宗臣著
38《天玉经》四库本
39《地理大全辑要》许园甫著
十四、赖布衣天星纳甲派
1《催官篇》 赖布衣著
2《入地眼全书》 静道和尚著
3《地理铅弹子》 张九仪著
4《地理穿透真传》 张九仪著
5《杨公地理图说》藏本
6《入地眼全书》静道和尚著
7《地理正义评注》张九仪著
8《杜氏地理图说》杜奇英著
9《形家集要》刘云岩著
10《山水发微》王德薰著
Ⅳ 玄空风水也分派系吗
我国的风水文化源远流长,门派众多,而玄空风水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玄空风水的发展历史上,曾经也形成过多个不同门派。
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历史,去看看所谓的玄空六大派都是哪些。
在玄空风水发展的历史上,随时间推移逐渐延展分出六大门派,其中影响较大的,当属无常派与广东派,现为你简介如下:
一、无常派
无常派宗师为章仲山。章氏名甫,字仲山,号无心道人,斋号“千墨庵”,江苏无锡人,清代嘉庆道光年间玄空学大家。此派发源于无锡并弘扬于常州一带,故外间以其地域称其无常派,无常派亦以玄空变换无常为创派之旨,而章公仲山正是开创无常派的宗师。
玄空有六大派,无常派、滇南派、苏州派、上虞派、湘楚派、广东派。而无常派是六大派的佼佼者,其断验与运用之神,令人惊叹。
章仲山是蒋大鸿之后的玄空地理巨擘,“熟推生克制化之用,吉凶消长之理,神明其道于大江南北三十年”,著有《辨正直解》、《临穴指南》、《天元五歌阐义》、《心眼指要》、《玄空秘旨批注》。被誉为“章仲山为蒋大鸿之后,治玄空地理卓然有成之第一人”。
二、广东派,又称闽南派
宗师蔡岷山,名本江,号东瑚散人,澄海东湖乡人,著《辨正求真》。其子蔡书云,字麟士,著有《峦头心法图诀》。吴师青著《地学铁骨秘》,孔昭苏著《孔氏玄空宝鉴》,刘礼让著《三元地理一脉真传》,王亭之(谈锡永)著《中州派玄空学》。
蔡氏所学堪舆术,在峦头(形势)法,理气三元(玄空)法外,尚精通奇门遁甲术,六壬神课以及通书择日法。蔡氏著有《地理辨正求真》及《家传衍义》两书,而《地理辨正求真》一书中所解释之二十五法,乃道出古代堪舆之秘,泄前人之伪。
蔡岷山最大贡献在于泄解了一千多年来,一直被风水界视为莫大天机的排龙立穴诀,《青囊奥语》、《青囊序》、《天玉经》、《都天宝照经》、《青囊经》,这五本玄空学之经典名籍对此诀都隐晦有其述。
三、滇南派,宗师范宜宾,名寅旭,号半池,一七五八年著《乾坤法窍》。
四、苏州派,宗师朱小鹤,著《地理辨正补》。
五、上虞派,宗师徐迪惠,号鹿苑,浙江上虞人。端木国瑚著有《地理元文》。
六、湘楚派,宗师尹有本(即尹一勺),一八零六年著《四秘全书》。湘阴人蒋国,字宗城,号云庵,一八一四年著《地理正宗》。江西南安人邓恭,字仙卿,号梦觉山人,著《地理知本金锁秘》、《地理黄金屋》。
除以上之六大派以外,还有杨藏华的“先后天派”,著有《乾坤国宝》、《劈破荆山》、《总断黄金策》等;另有言易经卦理者张心言,字绮石,江苏盐城人,一八二七年著《地理辨正疏》,后人称六十四卦“易盘派”。
Ⅵ 4. 结合明清皇陵试述中国的史葬文化
堪舆虽虚幻飘渺,潮汕各地不独庶民百姓,即缙绅士大夫亦多惑于此说,笃信一方好的墓地,除了能使先人入土为安外,还可福荫后代,而葬于歹地,则会殃及后人,况人子事亲,送终卜葬也孝道之一。为谋一方福地,当然是不遗余力。近人徐珂(1869-1928)在《清裨类钞》中记潮人热衷墓葬云:
潮人溺于风水之说,妄思趋吉避凶。既葬其亲,复出诸土,水之,火之,兵之。瘗骨以坛,曰金罐。易其处,曰翻。甚有屡迁而卒暴露之者。
术家认为,人禀阴阳五行之气,葬顺乘生气,因气源于脉,脉为龙,而土为龙之母,土肥而气壮,气壮脉真,故万物能在土中生长(图一)。清无锡探花,刑部尚书秦蕙田为揭阳郑养性所撰的墓志铭最具代表性,描述其墓地形胜云:
岐岭之北,赤岭之阳,营高敞地,水深山苍,形者曰吉,神其永藏。
潮汕地区负山面海,境内少高山而多丘陵和平原,又河网交织,优良的自然地理为风水术的应用创造了理想场所。毗邻江西和福建又为两地舆家提供了便利。两宋以后,从江西和福建往潮汕的大量移民,也给这二大风水术流派(形势派和理气派)的交汇和融合提供了实践机会。明清以来的潮汕地区的风水术,简单地区分出那一家属形势(峦头)派和理气派(三元)派已没有什么意义了。吾潮较为成熟的风水术(峦头理气会合二为一),可见清中后期的澄海东湖人蔡本江所著《地理辨正求真》一书,蔡氏昔习堪舆术而未得真传,后因客游奉天,偶遇一金姓钦天监院人,随杖三年,始得真诠,方知今是而昨非,真诀及诸法为:
“用二气河洛之理,洞造化运行之机;审来山以定雌雄;察金龙以明向背,观血脉以究源流;认二爻以定踪卦;用翻倒诀以量山;览十二方星峦之吉,用仙人径以步水;收二十四路来水之神,水管水而山管山,五行各专生旺之气,龙配向而向合水,山水不犯死煞之侵”。又以“天心正运,龙宫交会,玄空真谛,都天大卦,收水火,正龙冈,安天机,收阳神,五星躔次,月将加监,仪禽奇遁,吊泊飞宫;四课三传七百二局,以及真禄马真贵人太阳太阴到山到向分金之下”。
① 蔡本江所学堪舆术,有峦头(形势)法,理气三元(玄空)法外,尚有奇门遁甲术,六壬神课以及通书择日(扌克 择)法等,内容庞杂,几乎囊括了与易学有关的神秘文化。能熟练按其理法行事者,即使在今天,也是以成为一个专家级的人物了。
现还操其业者,理法虽各有侧重,但普遍认为,墓葬论形势(峦头)不外乎一情字,论理气(三元)不外乎一时字,合情合时则为吉,无情失时则为咎;而结穴大小系于形势,发福远近则系于理气。
一、潮汕墓地的选择。
潮汕墓葬(阴宅)风水的选择,同样遵循“阴非一线不敛”以紧拱入首处专以细合为合法。主要是依据《河图》、《洛书》及阴阳八卦,察看周围的龙、砂、水、穴、向五方面内容,其中‘龙认生死,穴认真假,砂认粗秀,水认曲直,向辩纯疵’,并参考元运衰旺情况而定。
1 隐喻性。
俗话说叶落归根,根作为人类的安息地、灵魂的栖寄所,能归根于大地,就意味着人伦之本,种族之源,人生存在之始和生命之归。在高诱注《淮南子.地形训》中以“五陵为牡,溪谷为牡”。即丘陵高敞,阳也,故为牡;溪谷污下,阴也,故为牡。术家以为,地的结构是山为骨,水为血,而土为肉,一如人类,凡体格魁梧,血气强盛者,必精神勃勃,易成大业,衰弱者反是。舆家寻龙,皆以祖山(廉贞火)发脉,按山体的五行类象火、土、金、水、木、节节相生为贵,廉贞火山发脉后,至土形山,接连二重土,而后是金山,或穿帐后几重金,金后变水形,水后变木形,及至结穴处,或冲天木,倒地木,均俱为天地结作之龙,前面所说的潮汕自然地理多为丘陵和平原地带,是为岭南山脉和武夷山脉的龙脉行至尽处(图二)。
至于结穴,《地理五诀》:“凡寻龙逐节行来,见束气清真,穴星特起,开口下手,是地结穴矣。”穴为生气荟萃之所,其象形极为明显,犹如人体,首为来龙发脉之所,两侧开帐之势,即大龙虎砂,是人的左右手,人的两股,为内砂小龙虎,气聚于中,即穴结于阴部,犹如男女相交,而能生育(图三)。
穴星诸形不同,行龙结穴处也不同。金星形圆,木星形直,土星形方,水星形曲,火星形尖(图四),潮汕民间流行的葬法有:木星葬节,火星葬焰,水星葬泡,金星葬窝,土星葬角(均以正体论),又因火性至燥,金入而熔,木至而焚,水入而涸,土入而焦,是处除多用于建神庙外,作为葬地,至今尚可见者,不外一二而已。而木星结穴就不同了,自祖山(火山)发脉后至结作处,多是木形星,体有坐、立、横(眠)三势,单横体就有交枝、曲尺、玉枕等三分。民间地师总结木星(龙)结穴为:杨柳(木)花开结枝头,贪狼开叉结脚头,曲尺木枝结在节,倒地梅花目目结。清末民初潮汕舆师王南昌在其手定本《真传卦例妙诀》一书中,对五星葬法要诀归纳为“金空不可当心下,土实须从角上栽,水星葬项金星嘴,木直须从节上埋”。
在木龙与穴地的关系上,龙贵阴,阴则脉气强盛有力,穴贵阳,阳则和气有济。穴也有阴阳之分,阴来阳受,阳来阴受,惟凹凸分明,形如龟盖,土分五色,即是真穴。如穴结在山窝者则多杂土,结在山陵者则多风化土。
2、技术性
(1)点穴。传统的点穴及下经法是:如后龙如首丰肥,形如龟盖,方为正气。在龙虎砂内的内明堂之间下一罗经,用线牵至近穴处两水交汇处,看其罗经处盘方位在何分金字向,先定下穴位属何局,再用线牵至后龙入首处。三合法(四局)的看法是:看罗经内盘方位内在何分金字向,以定龙的生、旺、死、绝后在内明堂中,将水上拨在罗经的墓、绝、胎方。三元理气作法则是看零神水是否合水口等。
(2)认向。一方好的墓地,除了辨认来龙生死贵贱和穴的脉气有无外,尚有砂、水、向等要素。其中砂观粗细美恶,前后左右高低务必相称,面向相顾,处处合情,方称全美。水察阴阳屈曲环抱与否,而认水立向为最关重要,要玄窍相通(玄即向,窍为内水口)一般的立向是罗经的地盘正针(内盘)用于立向格龙;人盘中针(中盘)用于消砂,天盘缝针(外盘)用于纳水(判断水流方向)。民国潮安吴师青的实践经验是,“察墓地时在墓碑案上立盘,以格内水口(如斗池),看峦头及外水口,可在墓碑顶上立盘”②。潮汕传统水法有以三合四局认生旺水到堂立朝,如贪富贵者,可弃生朝旺,图嗣续者,则弃旺迎生,后水归墓库,再加上时间选择得当,便可发福。在立向上,单指朝向本无所谓吉凶,只有与罗经中二十四山一百二十分金中的四十八分金为吉度与七十二分金不吉部分(即差错,空之,孤虚,煞去)同长生十二宫(长生、沐浴、冠带、临官、帝旺、衰、病、死、墓、绝、胎、养)中的以胎养冠临旺六秀、生临旺为三吉,衰死病绝为黄泉这一些东西结合起来,方能消砂纳水,断其凶吉。我们从不少乡村族谱中,可以看到不少姓氏对先祖的墓地因符合风水术中的龙、砂、穴、山、向五大要素而赞美有加,如下面表中。
墓主 基地形胜 墓地分金 资料来源
陈泰初(宋哲宗绍圣年间授潮州通判)
墓在揭阳黄岐山油麻埔,喝形狐狸‘献’, 穴自黄岐山中峰落脉,后倚巍峨秀峰、前衔双溪绿水,桑浦山及月潭山、梅岗峰等遥相对峙呼应。 座向辛山乙向兼酉卯、中针丁酉、丁卯分金。 《泰初陈公陵图重修记》
袁英礻右 (元由进士任广西思明路教授) 墓在揭阳霖田都三十岭潭头妈山,喝形“美女梳妆”,前玉枕,后双金,左粉匣,右牙梳,水旋青龙山。俗有‘日观千灯、夜受百拜’之誉。 座辰向戍。 清光绪《袁氏族谱》
魏吉安(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年)太常寺博士,潮州通判魏廷壁之父) 墓在澄海盐灶西北,脉发莲花山,经三十六峰而结穴,喝形“双飞蝴蝶”。墓前至海边为万亩平原,盐灶万家灯火,如万盏燃烛;面前牛溪河(内水)汇东陇、磷溪盐鸿三江之水,回旋折入内湖,韩江(外水)自东陇流经墓前,注入内海,外有六公里长的五屿山为案。 辛乙兼酉卯,水出巽方。 《澄海文物志》、《粤东魏氏族谱》
陈振东(渔湖西寨陈氏始祖) 墓在月谭山南麓,亥龙入首结穴,喝形为“蜈蚣戏水”。穴前诸水屈曲而去,出水口有雌雄二狗山捍门,前有龟蛇二丘及天马双峰远朝近对成正案,案外尚有峰峦如文笔插天,贵人挂榜,诸吉咸备。 坐亥向巳兼壬丙,用中针丁亥丁巳正针,辛亥巳分金,收左边卯水上堂,向上巽巳水上堂而归西丁方入库。 《西寨村志》江经略《溪南陈宅振东公柯氏妈佳城吉穴管见》
揭阳谢氏一世、二世、三世祖 墓在潮阳隆开都林沟,圹形白马翻肚。层峦 翠,高峻巍峨,其山脱落埠陵数十余里,微沙飘渺;左坑右海,逆水侥前,吭水出而海水入,滢洄墓前,交汇约八九曲,海门诸屿罗列,朝拱墓前;遥见大湖,海水不知出没,地之灵地也。 坐申向寅。 《揭阳市区谢氏族谱》
(3)潮汕墓茔泥水建筑的作法。
潮汕墓茔的作体形局主要由山龙走势和分金字向,墓地大小等方面决定,如属木龙的山体,应先考虑作为水木局形体,分金三合的,如亥卯未木局,可作为水木局处理,巳酉丑金局,可作为金水局处理,取其水木相生,金水相生。同样,如墓面上方的月畔形为金形,则墓碑为土形,卷柱上的装饰线可为水形纹,取其土生金,金生水,水为财取其相生,财运旺盛。其中以金水局、水木局形体较为大方得体,其他较为常见各形体主要特征是,金要圆,土要方,木要成条状,而火局形体多用于低洼地阴气重而阳气不足的地方。
至于穴位的深浅正偏,则视四周形势而定,一般以下葬时棺木上面与墓碑上“祖******之墓”的‘墓’字下面同一水平线为度,但如果碰到山龙来势凶猛,尚未聚气,就应深葬,开圹时以见土色美丽为度。但总的来说,原则是脉落不能离开棺椁,棺椁不能离开脉落;高处不能露在风上,低处不能失去脉落。葬法均离不开“盖”、“粘”、“倚”、“撞”四式。如“盖穴”为高意龙自平阳地而来,为阳来阴受,脉气没有强弱顺逆之分,可略葬其顶;“粘”穴,粘为连,龙从高山而来,脉气有强弱之势,要阴来阳受,强来弱受,须用“粘”式方可不离方寸;因民间认为,脉气聚于顶者,定为“粘”穴,脉气聚于正中者,必是“撞”穴。脉气慢缓,法宜吞入,不能脱脉,脉气急猛,法宜吐出。如四山高大,恐其压穴,法宜浅葬,四山低平,恐其招风,法宜深葬。“倚”穴气脉较为曲折,应于折曲处下手,穴深为棺椁高度三分之二,“撞”穴脉气较直,可用吞放法,情况特殊者,还应用特殊技法,如脉落下坠者,须用悬空棺椁,黄岐山走马龙中的跪(踏)棺拜墓(碑),桑浦山中的潮阳周光镐墓用悬空棺法,均属典型的葬法。
(4)数理性
至于茔体大小圹位深阔,除受结穴星体最响外,深度及阔窄采用紫白洛书说,即潮汕所称的丈杆法,作墓茔用天父卦尺法和寸白起例,尺法起例如乾弼(水)离破军等,寸白起例如乾起四禄木,震起七赤军等;凿圹用地母卦尺法起星例和寸白起星例,其尺法起例如巽山右弼乾巨门等,寸法起例有乾起一白(水),离起二黑土等法,二卦中末数属一、六、八者以吉论。此外,还有用其他尺法的,如阴宅专用的生老尺和丁兰尺,在潮汕民间颇为流行。如生老尺的生老病死苦五字,每字一寸,一二六七寸属生老,五字依次轮流,能合成生老二字为吉,病死苦三字为凶。揭阳黄岐山四大各穴的“象挨磨”墓地,墓主谢廉静(1383-1451)的墓碑尺寸就是采用丁兰尺(即鲁班尺寸法配合九星寸法而定)(图五),碑宽5.2尺(取旺字),碑 6.1尺(取兴字),中央主碑1.8尺(取财字)×3.8尺(取丁字)③ 。碑面至前方斗池边应以步数定尺寸,不可放尽,最好是定放“粘”步,如3步为“粘”。从墓前祭床上面的墓碑长度应比墓面至斗池的距离少一寸以上,如等长,称为磕头,长于此段距离,则称为跌下井池,均属不吉。又如普通人家,不讲排场,坟面以4.2尺开脚,则两侧的卷柱高度应在1.9尺或2.1尺为宜,横额为1.2尺为宜,这种尺度配合筑造的墓茔较为美观得体,状如一把稳重交椅。同时还要注意卷柱的高度与墓碑上刻携的“祖*****墓”的关系,柱能高出于名,而不能出(低)于姓。此即潮汕民俗所谓只能出名而不能出姓的说法。如碰到高山阳气重,坟面可用直板增加其阴气,在平阳阴气重的地方则坟面采用软板增加阳气,总之要做到形局阴阳相配得当为吉。作为墓前标识和纪功之用的墓碑,已成为墓葬风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上面可以看出,墓碑作为丧葬文化的物质形态,既是原葬之风的产物,也是死者身份等级的象征,带着浓厚的伦理道德色彩和封建等级制度的烙印,以及地方民俗传统习惯。
至于墓边的土地神位,潮汕民俗视墓前水口方位和三方吊照而定,民间传说,可达到平衡作用,如两侧龙虎砂手当一方稍逊时,土地神位可安于此方,以补其不足,故有‘一土当三山’之说。还可利用土地神位照顾因自然环境与房份对应关系中的稍逊一方。如三方吊照的亥卯未木局,神位可定乾甲丁方向。民间迷信水口方位与坟主子孙各方位有一定的关系(图六)。因水口放在其中的某一方而对其他房份不利而引起的家庭之间、兄弟之间致伤之事,屡见不鲜。如“黄岐水四大名穴之一的‘丝线吊金钟”,民间传说由于俗师误看为瓜地,在坟上加盖亭子而成绝地。另如上面所说的‘象挨磨’这口穴地,穴前正方流水去,为美中不足者,术家谓此葬后将出现×房稍逊,为避出家族中出现的矛盾,在挖墓穴时采取深挖,再垫以厚层稻草,使棺材能随时间推移逐年下降,最后平衡了各房份的利益关系。
(5)祝诀和忌讳
对于舆师及泥水匠来说,能寻到一处好地后,还不能算万事大吉,施工也并非八方无忌,祖宗传下自我保护意识和措施还相当多。筑坟墓时,还有一定的讳忌和祝诀。起工时,如遇《通书》上所说的杀师日杀师时巡山罗猴,穿山罗猴等神煞,就要采取避让,制化等措施。王南昌在论《天地杀师日》时云:“书说犯杀师八座日,师人在华盖青龙方坐立安身,则师人无碍,究之此地,龙来剑脊(即杀师龙),落气雄急或石嵯峨,纵非此日亦必杀师,如非剑脊之龙,或犯此日,为师者,宜预(定)日牵定分金,临葬之时,莫在场,远避之则吉,虽华盖之位可以,不如远走为上策。看来操业者,。顾忌甚多,还应时刻牢记安全第一的观念,做到眼观八路,耳听四方,方能平安大吉。舆师及筑工(泥水师)要将行绳系于裤腰上,意在挡住罗猴这一凶神,而盛放工具的篮子要放在吉方(即穴位的来水方),如犯上通书上所说的煞日(如三煞日,劫杀日),也可由孝子先行起工,因孝子身有穿麻衣,百煞无忌,但也可以看出师者的心虚和风险转嫁心理。起工时,用盐和米、糖搅拌后,撒于四方,落葬时,再用此法重复一次。
为谋求筑工时的顺利和彩头,可念祝决或祷告,以祈求未来好运。开圹时云:‘兴工筑土,富贵万古’;落葬时云:‘落葬得良时,富贵千万年’;‘葬龙身,富贵兼财丁’;升墓碑可念:‘吉日吉时安墓门,子孙五代俱同堂’;‘大门来升,富贵兼财丁’;撒五种子时念:‘种子播四角,房房发’。
二、明清潮汕部分名墓情况
潮汕各地迷信地理之说由来尚久,受江西和福建两地风水学说的影响以及宋明理学在潮汕的传播,特别是朱熹出于礼制目的而倡导的葬说,无疑促进了潮汕地区民风对墓葬的崇尚,明陈洪漠《治世余闻》下篇卷四载:“近来士大夫多信地理,程篁墩代谢于朝注《雪心赋》,林见素都宪偕谢评事遍游闽中。则自朱晦庵已深信之,盖其天分之高,又与胡五峰、蔡西山、陈北溪诸贤相与,讲明益精,其说事多奇中。诸贤与潮汕关系十分密切,潮地崇尚风水,不能不说与此无甚联系。
在迷信阴宅风水能比荫后人和维护封建礼教方面,朱熹是这样认为的:葬之为言藏地,所以藏其祖之遗体也,以子孙而藏其祖考之遗体,则必致其谨慎、审重,诚敬之心,以为安固久之计,使形体全,而神灵得安,则其子孙昌盛,而祭祀不绝。
朱熹的这一观点在潮汕有不少崇拜者和追随者,并与这里的士人有一段不浅的渊源,因朱熹还是潮汕宋代龙图阁学士刘 门人,朱曾游潮时,谒其师庐墓,题一联云:“地形金木水火土,世裔公侯伯子男”④。可见潮人推崇墓葬风水由来已久。
清郑昌时《韩江闻见录》记明万历癸末进土林熙春的祖墓在桑浦山东麓,其墓喝形为‘莲叶盖金龟’,诚为一方美地,有传奇色彩的是,每逢科举之年,林氏子孙有获隽者,穴前平坡田中辄先抽茁莲花,而且历验不爽。
据《榕东郭氏族谱》载:南明兵部尚书郭之奇祖墓在普宁黄坑都山步乡五龙尖,其山分支特起,五屏山西北向,屏角曜气乱石林立,中脱嫩龙数十丈,平关无片石,但仍吐火唇作顺局,且左右坑风射立,此地难入一般地师时眼,实此穴为麒麟吐火,传说之奇之父择地至此,也疑穴不佳,时恰闻山间小儿边走边唱:“麒麟吐火人不识,时师误认退田笔”。郭父听后即有所悟,隔天遂定此穴,并立阴坐甲抱庚,兼卯酉、庚寅庚申分金,阳坐卯抱酉兼甲庚、丁卯、丁酉分金。墓主郭善,号南峰,葬后不数十年,即出郭之奇。郭善也以曾孙郭之奇累赠光禄大夫少保兼太子太保、礼兵二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又有识者见此地,谓此恰合《雪心赋》中的“屏角出旗枪,末朝将相也”。郭氏拜相南明小朝庭。《揭阳县志》及《韩江闻见录》均有所术,后郭之奇生卒果如其言。
因相信地灵人杰,对于一方佳城,不少姓氏的谱牒不厌其烦地对其祖墓地形胜进行称誉,如揭阳谢氏《玉路家谱》小序:
三世祖考西河公,妣池氏,葬于隆井都林沟,圹形白马翻肚,瞻其层峦耸翠,高峻巍峨,其山脱落埠陵数十余里,微沙飘渺,青草不生,左坑右海,逆水绕旋,前临大池,后倚壁峰,坑水出而海水入。滢洄墓前交汇约八九曲溯流,巍巍三墓品字杆立,坐寅向申,与海门所齐肩,团团屿罗列,朝拱墓前,遥见大湖,海水不知出没,地之灵也。
为寻求一方吉壤而不惜延请堪舆名师进行十年寻龙,三年点穴者大有其人。翁万达与林大钦为卜地葬亲事,“徐按地理,择风水之佳者与吾子参论”。“追忆去岁,历秋冬二时,虽屡与我丈相见,然多谈风水、地理、方中之术”⑤。并与邹一山、胡思岩诸名师共同印证山水龙脉吉穴。林熙春与舆师叶印峰每多同行,踏遍青山,寻龙点穴。黄沧溪与舆师黄悟言友善,经常结伴验穴,近人江泰举舆家传抄的黄悟言察看渔湖溪南始祖陈振东墓穴时有诗赞曰:
(一)
帝旺朝来趋面前,一团和气发田庄。
爵高位重名远播,金谷丰盈有剩钱。
(二)
武曲朝来最是奇,儿孙金榜有名题。
若见水流从吉位,钟鸣鼎食不须疑。
(三)
蜿蜒屈曲势盘旋,变出金星居水边。
亦旺人丁亦宝贵,儿孙应待紫微垣。
明清的潮汕社会名流喜谈风水,与职业舆家过从甚密,除讲究墓葬风水外,还对山川形势、城市规划建设等方面多采纳舆家意见,形成了一道奇特的风水文化现象。
三、由争夺墓地而引起的官司
潮汕地区人多地少,再加上对丧葬的迷信,如尽人伦孝道,以死者入土为安,使其魂灵得以安宁,拥有一方好的墓地还能荫庇后人富贵腾达的作用,因此为争夺一口风水宝地而引起的官司纠纷或械斗就在每一个宗族中时有发生,被他人扒了(或侵占)祖坟,就等于被斩断了富贵和子孙兴旺发达的希望。豪强巨族对一方好的墓地巧取豪夺,命运不好的,也希望能通过在此安墓先人,以改变家族命运,但是靠近或侵占他人的好地是一种侵犯。扒人家的祖坟,更会结下不共戴天之仇。明隆庆五年进士、潮阳峡山人周光镐长兄周竹岩,为择一地葬父,而屡更卜,后既得一地,将举事,有豪族来争,先生(周竹岩)则投袂起曰:“我厝我父,身可枕弋死也,何怒邻构乱之族为哉”⑥。大有头可斩,血可流,争葬地绝对没有商量余地。
据《槎桥杨氏世系族谱》(民国十五年(1926年)丙寅修订)记载:槎桥乡三十二世祖杨传开葬于南山水浩内溪尾前大蟹山左脚,此地系与东坑村林亚列所买,及建筑费龙银叁佰余元,葬后十余年,被东坑村林×春(即××之子)、张××(即三二轩人)纠集歹徒毁伤棺,祖考骨骸暴露无遗,无端造祸侵占,此仇不共戴天。谱中寄望后日子孙如能进身,当报斯仇,是所至嘱。
近年新编的《乔林族谱》也载其明十世祖林潮贵考妣合葬于崎山古潭埔,于清时被贼×××劫毁,将尸丢于深潭,地另葬坟三口,此官司打到吴六奇处和察院,‘奈本府吴讳颖得他夜金,审无相干,察院经驳二次,驳语甚妙’。看来官司还有得打,而且要打赢的希望渺茫,因此谱中特别强调:‘为子孙者,此恨不可不报’。象这类为墓风水地而引起的官司可以在各姓氏的族谱中经常看到。及此造成的后果是宗族大伤元气,损失惨重。正如翁万达论潮汕民风时所说的‘宁破资薪一胜为荣幸’⑦。这一陋习,清蓝鼎元在《潮州风俗考》中批判说:“酷信青乌家之说,谓富贵出自坟墓,沉迷风水,争讼盈庭。堆埋盗骨。凶恶无所不至”。
四、潮人对风水术的认识和批判
政治上的失意及科举上的失败等原因,潮汕不少仕宦人物也将注意力转移到风水术的研究上来,清末丰顺丁日昌第二子丁乃潜(字讷庵),入民国后,绝意仕路,深居简出,‘治医及诗,穷年益专,闻及堪舆星卜’。舆师徐展绥,是晚清揭阳名人姚秋园妹夫,因为姚家营筑几口坟墓后,不出四五年,姚家即儿孙次第诞生(男女孙媳大小25人,外甥10人),子辈又学业有成,遂声名大著(当然不能排除姚秋园的推介和宣传),“邑中缙绅数家寻墓地,决可否,必得徐覆视,一言而定,丁讷庵晚治形家言,尢倾言焉”。⑧
学者翁辉东,专治潮汕文化,足迹遍及桑浦山,曾题咏桑浦山脉鸡笼山云:“浑脱若鸡笼,秀娟如静娈。堪舆家者言,桑浦山之胆”。青乌家又云桑浦山东西两菱池和梅林湖和汤湖为四大幕库,翁辉东又有诗题咏:“子午卯酉方,名四大幕库。东西两菱池,正当水去处”。足见翁辉东对桑浦山风水宝地的推崇。
更有甚者,儿孙因为一个梦而不惜折腾长眠于地下的祖宗。惠来湖仔寨×××卒后,‘初殡于孙氏墩,后因形家言,改卜赖氏地,既葬,神梦其七男桢曰:蛟龙岂池中物耶,桢惊觉,思之曰,神殆谓殆地非吉欤?遂究心青乌子术,芒鞋希服,栉沐风雨,往来群山中,数年无可者,后得一地阴阳交会,于法当昌’⑨。最后才心满意足,又做起子孙今后会昌盛的美梦。
有较达观者,认为筑坟茔,只是遵先贤之训,隆追远之仪,葬埋非为观瞻,以尽孝道而已。渔湖长美袁氏,是揭阳望族之一,祖墓多葬于揭阳卅岭山一带,其第二十一世祖光史公即葬于此,‘是穴萃然起于平地之中,环以溪山,左右映带,脉分金钩之墟,气吞黄岐之湖,峥嵘苍莽,绮绾绣错,一邑巨观也’。但其后人袁公潜认为,‘茔域之筑、非为美观,夸形势而冀邀福也’,立墓只是遵先贤之训,隆追远之仪,便于后人记忆和纪念而已,为图一吉穴吉时,让先人停棺寄厝于荒山野岭,牛眠(即吉地)待卜,他年为狐食狗咬,徒增悲伤而已⑩。洪阳郑国藩也深有感叹地说:“夫自堪舆之说兴,人之惑于祸福,葬极心力,阴谋诡计,冀得一当以偿者,比比然矣”。“卒之,谋不必得,幸而得,富贵之应,渺若捕风,或且适当其反,岂地理固无赁欤!”⑾。
针对潮俗民风中为择一善地葬其亲而停丧不葬陋习,不少潮籍士大夫在得到教训中逐渐觉醒起来,明万历癸未进士,户部待郎林熙春,是明代潮州大力倡导风水学说的重要人物之一,传至其第六代孙林世榕,登清康熙已酉(1705年)举人,授陕西蓝田令。林世榕原也沉溺于风水之说,后因择地葬其母而有瓦屋三丧之举,又看到社会上丧葬人家‘每寄棺于僧寺廊庑间,或傍墙隈为殡宫,垒垒百十区,令皆颓坦覆瓦,棺亲纵横,风悲日火巽 ,骸骨狼籍,伤哉!’⑿林世榕有感于此,‘尝著《归厚录》二卷以垂劝戒,盖推论风水之无凭’⒀。明嘉靖十一年(1532年)状元林大软在《潮州风俗考一文中,也将潮汕这陋习列为应当及早改革的内容之一。
更值得一提的是,咸丰己未(1859年)进士,大埔人何探源,由庶吉士改官四川阆中知县,阆中作为为2300年历史的巴蜀重镇,其城市风水格局以及由风水理论所构成的古代城市环境意象,至今还被国内外不少学者视为至宝,何探源虽曾主政阆中,但不轻易迷信风水学,归官后,对世俗痴迷青乌家言者进行大力抨击,曾作大埔新乐府七章,其中之一是讥风水术典籍《青囊经》:
《青囊经》,衍为理气与势形。杨曾二脉复嗣出,《铅弹》秘钥何纷纭。朝师主葬暮师发,一丝一缕一粥一饭凭枯骨。地理岂无传,嵩生岳降皆名山。扶舆清淑生气全,相阴阳兮观流泉。不谓后人变本而加厉,琐屑推求竞新异。江湖衣食恃长,富贵强宗随布置。果然操术擅神奇,安用沿门求厦庇,大家巨室多牛眠,往古人稀得地便。但见儿孙列绰楔,那识宗祖培心田。更有一言等愚瞍,碑骸辨色分休咎。五尺谁窥也封,百年那有骨不朽。试看荒冢埋断莽,往往石碣光气黝。我持此论俗所诃,请下转语平其波。仁人厚葬重慎始,不近城郭崖谷濒江河。不邀福利不尤怨,毋轻迁徙穷岩阿。洗骸斫棺例所载,三尺懔懔当如何?嗜好沉溺心术坏,公庭亡骸幼罐虚讹。《青囊》几卷读不易,吉坏只在方寸地⒁。
Ⅶ 急!高分悬赏!最近想买房子,有哪些房屋风水学的书可以看谢谢
堪舆 八宅明镜 [唐]杨筠松撰 民国上海广益书局石印本 2卷1册全
堪舆 地理辨证疏 [清]蒋大鸿注 民国八年锦章书局石印本 5卷1册全
堪舆 地理大全辑要 [清]许明撰 民国校经山房石印本 10卷2册全
堪舆 地理大全要诀 [清]许明撰 民国校经山房石印本 7卷2册全
堪舆 地理大成地理六经注 [清]叶九升撰 民国五年九经书局石印本 6卷1册全
堪舆 地理大成理气四诀 [清]叶九升撰 民国五年九经书局石印本 4卷1册全
堪舆 地理大成罗经指南拨雾集 [清]叶九升撰 民国五年九经书局石印本 3卷1册全
堪舆 地理大成平阳全书 [清]叶九升撰 原版为民国五年九经书局石印本 15卷1册全
堪舆 地理大成山法全书 [清]叶九升撰 民国五年九经书局石印本 19卷6册全
堪舆 地理四秘全书 [清]尹一勺撰 民国大成书局石印本 12种3册全
堪舆 地理四弹子 铁弹子地理元机/(南唐)何令通撰/(明)游嵩注 铅弹子地学正义 金弹子地理元珠经/(明)刘基注 玉弹子地理元枢/(清)张凤藻注 清聚锦堂刻本 十卷全
堪舆 地理金弹子玉弹子 [元]白髯老人、耶律楚材撰[明]刘伯温校 民国校经山房石印本 4卷1册全
堪舆 地理铅弹子 [明]孟又承传 [清]张九仪撰 民国校经山房石印本 1卷1册全
堪舆 地理铁弹子 [南唐]何令通撰 [明]刘青田释 民国校经山房石印本 2卷1册全
堪舆 地理青囊经 [唐]杨筠松撰 民国锦章书局石印本 8卷1册全
堪舆 地理六法点穴大全 [唐]杨佐仙等撰 民国校经山房石印本 6卷1册全
堪舆 地理五决 [清]赵九峰撰 民国锦章书局石印本 8卷2册全
堪舆 地理选择录要 [清]蒋大鸿撰 民国乙酉年上海会文堂石印本 4卷2册全
堪舆 地理阳宅大全四集 [清]许明撰 民国校经山房石印本 4卷1册全
堪舆 地理正宗 [清]蒋国撰 民国广益书局石印本 12卷2册全
堪舆 地理直指原真 [清]释彻莹撰 民国校经山房石印本 3卷2册全
堪舆 地理葬埋黑通书 [清]释彻莹撰 清抄本 1册全
堪舆 地理琢玉斧 [清]张九仪撰 民国广益书局石印本 4卷2册全
堪舆 六圃沈新周先生地学 [清]沈镐撰 原版为民国锦章书局石印本 2卷1册全
堪舆 赣州风水秘传 不署撰人 民国石印本 12卷2册全
堪舆 撼龙经、疑龙经批注校补合刻 [唐]杨筠松撰 民国锦章书局石印本 撼龙经6卷疑龙经2卷2册全
堪舆 郭璞葬经 [晋]郭璞撰 民国十三年锦章书局石印本 1卷1册全
堪舆 罗经顶门针 [明]徐之镆撰 民国广益书局石印本 2卷1册全
堪舆 罗经解定 [清]胡国桢撰 民国元年江东书局石印本 4卷2册全
堪舆 罗经透解 [清]王道亨撰 民国二年铸记书局石印本 2卷1册全
堪舆 秘本搜地灵 [明]刘伯温订 光绪有益堂刻本 2卷1册全
堪舆 平砂玉尺经 [元]刘秉忠撰[明]刘基解 上海文明书局金属版 2卷1册全
堪舆 乾坤法窍 [清]范宜宾集 民国锦章书局石印本 3卷2册全
堪舆 阳宅都天滚盘珠要法 [清]瞿天赉撰 宣统二年扫叶山房石印本 1册全
堪舆 入地眼全书 [宋]静道和尚撰 民国广益书局石印本 10卷2册全
堪舆 三元总录 [明]柳珍纂辑 民国广益书局石印本 3卷1册全
堪舆 阳宅大全 [明]一壑居士集 光绪校经山房石印本 10卷2册全
堪舆 山洋指迷 [明]周景一撰 乾隆刻本 4卷4册全
堪舆 阳宅爱众篇 [清]张觉正撰 民国校经山房石印本 4卷2册全
堪舆 宝照秘诀 不署撰人 清稿本 1册全
堪舆 山洋指迷 [明]周景一撰 民国上海广益书局 4卷2册全
堪舆 阳宅集成 [清]姚廷銮撰 宣统元年江左书林石印本 8卷4册全
堪舆 雪心赋辩讹正解 [清]卜应天撰[清]孟浩注 宣统元年扫叶山房石印本 4卷1册全
堪舆 阳宅三要 [清]赵九峰撰 民国上海校经山房石印本 4卷1册全
堪舆 阳宅十书 [明]王君荣纂辑 民国江东书局石印本 4卷2册全
堪舆 阴宅集要 [清]姚廷銮撰 宣统元年江左书林石印本 4卷2册全
堪舆 阴阳二宅必用〔附鲁班经秘决仙机元空法鉴〕 不署撰人 民国江东书局石印本 4卷2册全
堪舆 宅谱指要 [清]魏青江撰 民国扫叶山房石印本 4卷1册全
堪舆 陈子性二十四山造葬秘诀 [清]陈应选撰 民国抄本 1册全
堪舆 倪公阐明阳盘住宅秘诀 不署撰人 嘉庆抄本 一卷全
堪舆 地理辨正直解 [清]蒋大鸿撰 经元堂刻本 5卷全
堪舆 地理参赞玄机仙婆集 [明]张鸣凤编 明世德堂写刻本 十二卷全
堪舆 地理黑囊经 [明]范越风撰 清初抄本 1册全
堪舆 地理星体图格真龙名髓 不署撰人 明抄本 1册全
堪舆 地理正宗臆解 [明]萧智深[清]金六吉撰 清乾隆四十二年嘉德堂刻本 三卷全
堪舆 地理指迷篇臆解 [明]萧智深[清]金六吉撰 清乾隆四十二年嘉德堂刻本 二卷全
堪舆 地理琢玉斧峦头歌括 [明]徐之镆唐际云辑[清]张九仪释 清康熙宏德堂刻本 四卷全
堪舆 地学 [清]沈镐撰 清康熙五十二年刻本 二卷全
堪舆 地学精华 [民国]夏更清撰 民国版铅印本 1册全
堪舆 分房变气论宅法 [清]蒋平阶撰 清稿本 一卷全
堪舆 新刊地理五经四书解义郭璞葬经 [明]吴征岀定郑谥注 明汇贤斋刻本 一卷全
堪舆 格水定针法 不署撰人 地理手抄稿本 一卷全
堪舆 管氏地理指蒙 [魏]管辂著 清印本
堪舆 郭璞古本葬经 [晋]郭璞撰 清印本 一卷全
堪舆 红鸾经四十八局定例 祖传风水地理孤本 110 1
堪舆 胡矮仙至宝经 [唐]胡矮仙 清印本 一卷全
堪舆 黄帝宅经 不署撰人 清印本 一卷全
堪舆 空石长者五星捉脉正变明图 [唐]空石长者 清印本 一卷全
堪舆 李思聪堪舆杂撰 [宋]李思聪 清印本 一卷全
堪舆 九天元女青囊海角经 不署撰人 清印本 一卷全
堪舆 堪舆要诀 [明]狄奄氏手录 嘘龙村舍藏本 一卷全
堪舆 考验通书法窍秘决 不署撰人 清印本 二册全
堪舆 金精廖公秘授地学心法正传画策扒砂经 [宋]廖禹撰 清嘉庆二十五年大文堂刻本 四卷全补遗一卷全
堪舆 李思聪总索 [宋]李思聪 清印本 一卷全
堪舆 灵城精义笺 [清]沈竹礽撰 自得斋丛书 一卷全
堪舆 刘基堪舆漫兴 [明]刘基撰 清印本 一卷全
堪舆 缪希雍葬经翼 [明]缪希雍撰 清印本 一卷全
堪舆 灵驱解法洞明真言秘书(秘诀仙机) 不署撰人 明汇贤斋刻本 一卷全
堪舆 刘见道乘生秘宝经 [唐]刘见道 清印本 一卷全
堪舆 八宅明镜 [唐]杨筠松撰 清乾隆五十五年姑苏乐真堂刊本 二卷全
堪舆 杨曾地理元文 [清]端木国瑚撰 清刻本 一册全
堪舆 水龙经 [晋]郭璞撰[明]刘基阅 清内府抄本 五卷全
堪舆 续水龙经 [晋]郭璞撰[明]刘基阅 清内府抄本 四卷全
堪舆 水龙经阴阳宅 [晋]郭璞撰[明]刘基阅 清内府抄本 阳宅二卷全阴宅二卷全
堪舆 青乌先生葬经 不署撰人 清印本 一卷全
堪舆 仕学备余 [清]纪大奎撰 清刻本 六卷全
堪舆 十道天心 [清]戴洪润手抄真传择日秘本 28 一卷全
堪舆 孙伯刚璚林国宝经 [宋]孙伯刚撰 清印本 一卷全
堪舆 天机望龙经 [宋]吴景鸾授 雅德江村迂穸藏本手稿本 一卷全
堪舆 天心正运线法 不署撰人 手稿本 一卷全
堪舆 天星秘诀寻龙合格定穴 不署撰人 清光绪手抄秘本 一卷全
堪舆 谢和卿神宝经 [宋]谢和卿撰 清印本 一卷全
堪舆 新镌京版工师雕斫正式鲁班经匠家镜 [明]午荣撰 明汇贤斋刻本 三卷全
堪舆 玄秘龙法玄秘穴法 不署撰人 手抄本 两册全
堪舆 选择纪全 不署撰人 明汇贤斋刻本 一卷全
堪舆 雪心赋辨讹正解 [唐]卜应天撰 民国排印本 四卷全
堪舆 雪心赋直解 [明]吴一棣撰 清顺治十八年刻本 四卷全
堪舆 阳宅大成 [清]魏青江撰 清嘉庆刻本 十五卷全
堪舆 阳宅起手 [清]査咏旺传 清抄本 一卷全
堪舆 阳宅十书 [明]王君荣纂辑 清印本 四卷全
堪舆 阳宅元运会要 不署撰人 清抄本 一册全
堪舆 阳宅指南篇 [清]蒋平阶撰 清稿本 一卷全
堪舆 杨筠松青囊奥旨 [唐]杨筠松撰 清印本 一卷全
堪舆 杨筠松十二杖法 [唐]杨筠松撰 清印本 一卷全
堪舆 杨再谪仙人杨公金刚钻本形法葬图诀 [唐]杨筠松撰 清印本 一卷全
堪舆 阴阳秘诀 不署撰人 清抄本 1
堪舆 玉元子天宝经 [宋]玉元子撰 清印本 一卷全
堪舆 廖禹十六葬经 [宋]廖禹撰 清印本 一卷全
堪舆 青囊心印 [清]王宗臣撰 清康熙刻本 二卷全
堪舆 青囊续编 [清]王宗臣撰 清康熙刻本 一卷全附天玉经四卷全
堪舆 重刊人子须知资孝地理心学统宗八卷 [明]徐善继徐善述撰 明隆庆三年刻万历十一年梅墅石渠阁补刻本
Ⅷ 《蒋大鸿的风水物理学》的作者是谁
作者: 法馨居士 会址 : 台湾省台南市东区崇善 1 街 3 巷 19 号 电话 : 06-2892285 0912-147-485 email信箱: [email protected]
Ⅸ 请问古人死去是靠什么选埋葬地 是看什么风水选地
看风水
这类书挺多 的
《地理辨正疏》。 《学风水的第一本书 》《易术》(地理辨正)、(字字金)、(水龙经)、(天元五歌)、(天元余义)、(归厚录)、(古镜歌)、《阳宅得一录》)《易盘易解》。
曾子南《堪舆实证》《杨公天机秘密三元地理便诀》。
张书图《三元地理图文浅释》
殷儒童《三元地理讲义秘诀详解》《玄空大卦奥义集解》上册/下册。
郑清扬《三元正宗入门口诀》。
广东大埔刘仙舫之《玄空真秘》。
明朝国师孙长庚(梦白)著作「玄空大卦派」地理秘笈。
刘礼让著《三元地理一脉真传》
Ⅹ 增广沈氏玄空学的作者生平
沈竹礽先生(1849-1906),原名沈绍勋,字竹礽,清末浙江钱塘人。工诗义,善书画,尤擅堪舆之术。尝以重金购得章仲山《宅断》,苦思力索,未能骤明 偶因读《易》,悟洛书五入中宫之理,遂豁然贯通。取阅《宅断》及《地理辨正》诸书,无不迎刃而解。先后成《章仲山宅断洋注》、《地理辨正抉要》、《灵城精义笺》、《地理诸书伪正考》等书,皆发前人不传之秘,导后学正路之由。继往开来,足垂不朽。
沈竹礽先生乃清代堪舆名家,发展了玄空风水而登峰造极,著有《沈氏玄空学》四卷。《沈氏玄空学》出版后,影响巨大。一时洛阳纸贵。再版时,沈祖绵及其门生们又从沈竹礽先生生前的手稿、信函及笔记中,蒐集了更多的相关内容,增补入书,原书亦内四卷增加为六卷,故名《增广沈氏玄空学》。此次整理以私人收藏的民国排印全本《增广沈氏玄窄学》为底本,一字不易,务求保持原貌。为方便读者阅读,本书简体横排,加以现代标点。其内容主要有:《自得斋地理丛说》、《阴宅秘断》、《阳宅秘断》、《九运挨星立成图》、《玄空浅说》、《起星图二百一卜六局》、《玄空辑要》、《玄空古义》、《从师随笔》、《地理精纂》等。本书不仅为历史与民俗研究开辟蹊径,也为中国古代文化研究者提供了一部重要的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