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币的历史
❶ 硬币的来源
硬币硬币(Hard Currency),即金属铸造的货币。用金属铸造货币在我国已有几千年历史,最早的金属铸币是商代的宝德铜贝,距今已3000多年。由于金属币具有使用方便,耐磨损,流通寿命长等优点。它除了自身所具备的货币职能外,还有很高艺术欣赏和收藏保值功能。新中国发行的硬币,大致可分为流通普通用的硬币;流通用的金属纪念币和收藏用的贵金属纪念币。其中贵金属纪念币,即一般人俗称金银币,价格昂贵,发行量极少,国家出于政治、经济和创汇上考虑,在销售上目前主要注意开发国际市场同时,也开始培育、立足国内市场、在全国各地大面积普及开来,这另有专题论述。现就话说新中国流通用的普通硬币,即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大量使用的硬币,国家至今共发行有四套。
第一套硬币从1955年开始铸造,于1957年12月1日正式发行,1955年版铝镁合金的流通金属硬币,作为人民币的辅币。共计有三种面值,分别为壹分、贰分、伍分。呈圆形,边有齿,材质为铝镁合金。正面图案均为国名和国徽,背面图案均为麦穗,面值和发行年份组成。1965年至1970年间,因国内文化大革命的特殊情况,三种铝分币均停止生产和发行。有的年代只发行一种或二种,到1992年底,中国人民银行共发行了壹分币27种、贰分币26种、伍分币19种,笔者统计三种面值累计共有72种(枚),集全非常不易。其中有如1979年伍分、1980年贰分、伍分,1981年壹分、伍分计五种,当年只铸造了很少一部份,作为旅游纪念品出售给国外游客,市面上基本没有流通过,在国内极为难找,成为集币者寻觅的珍品。这套铝质硬分币,迄今为止,仍属我国法定的现行货币,可以和第四、第五套人民币等值混用。没有只收不付和停止流通的通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拒收硬分币,只是在物资丰富,人民生活提高的今天,货币面额增大了,硬分币已自动失去流通职能,只有银行柜台上支付利息用铝质分币,市场上买卖双方不计硬分币了,这套铝质硬分币流通至今已经历50年,在流通领域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二套硬币于1980年4月15日发行,面值分别为壹角、贰角、伍角和壹元四种,呈圆形,边有齿,材质以铜、镍等有色金属,壹角、贰角、伍角面值,正面图案均为国名和国徽,背面图案均为麦穗、面值和发行年份。壹元面值正面图案为国名、国徽和发行年份,背面图案为万里长城和面值。到1986年底中国人民银行共发行了七个不同年份的硬币,由于我国当时铜、镍资源相当少,不能满足大量发行需要,只能在1980年至1986年间进行了少量的铸造,只能象征性发行,没有真正发挥流通作用。其中1981年版元角币铸量较多:80年、83年、85年版元角币铸量较少;82年、84年、86年版元角币基本装配于当年密封硬币版(本)内。仅仅满足国外旅游观光者购集中国硬币纪念品需要而出售,故极为少见,目前已成为收藏者寻觅的珍品,集全者可谓“风毛麟角”。国务院批准,中国人民银行从2000年7月1日起停止80—86年共有七个不同年份的硬币在市场上流通使用。
第三套新版硬币从1991年开始铸造。于1992年6月1日起在全国发行91年版新的壹角、伍角、壹元三种流通金属币,均呈圆形,材质壹角为铝镁合金,取消了边缘齿,采用内九边形。伍角为黄铜合金,边形由周边连续丝齿改为间断丝齿。壹元为钢芯镀镍,边形由周边连续丝齿改为无丝齿外形。这套硬币元角币的图案设计注重货币特征和结构艺术的有机结合,正面图案均以国徽为主景,国徽下边有国名和铸造年份,国徽上方增加汉语拼音国名。在元角币背面图案突出货币面值的同时,分别表现了壹元币牡丹、伍角币梅花、壹角币菊花。图案以盛开的某一花卉为主,配以绿叶或少许花苞,在构图上采用非对称艺术手法。这套硬币从1991年至2000年共有十个不同年份硬币发行。除十个年号外,仅见2001年伍角币一种在市场上流通。这套硬币目前很易收集得到、但其中1996年、2000年壹元币、1991年和1998年、2000年版壹角币较为少见,有心者不妨留意找找看。
第四套硬币从1999年开始铸造。从99年新版流通硬币与前三套所发行铸造流通硬币已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个变化,自2000年10月16日起,新版流通硬币铸有“中国人民银行”行名,正式明确中国人民银行为流通硬币的发行银行。于2000年10月16日先发行99年新版壹元、壹角币二种,2002年11月18日发行新版伍角币,全套计三种。均呈圆形,材质壹元币为钢芯镀镍,币外缘为圆柱面,并印有“RMB”字符标记。伍角币为钢芯镀铜合金,外缘为间断丝齿。壹角币为铝合金,边无齿,自2005年8月31日起,发行05版年号壹角币,材质由铝合金改为不锈钢。该套三枚硬币正面图案均突出面值,面值上方为“中国人民银行”行名,下方为发行年份。背面图案壹元币为菊花及行名的汉语拼音字母、伍角币图案为荷花及行名的汉语拼音字母、壹角币图案为兰花及行名的汉语拼音字母。
我国发行的流通硬币,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和浓郁的民族风格,不同的时期发行货币代表着不同的历史时期文化。我们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璀灿,成就卓著,为硬币的图案设计提供了丰富的题材,花卉艺术中国有着悠久历史。第三、第四硬币,采用花卉作为设计主题,即庄重大方,又轻松活泼,设计风格突破了呆板沉重格局,突出了民族风格。体现了民族文化和精神面貌的艺术品。
❷ 中国是从哪一年开始使用硬币的
如果铜钱和银币也算硬币,那历史就悠久了,如果知是现在的这种硬币,那就是1955年开始发行的。
❸ 世界上最早的硬币是什么时候发明的
硬币,即用金属铸造的货币。在我国已有几千年历史,最早的金属铸币是商代的宝德铜贝,距今已3000多年。
金属币具有使用方便,耐磨损,流通寿命长等优点。它除了自身所具备的货币职能外,还有很高艺术欣赏和收藏保值功能。
❹ 中国历史上第一枚硬币出现在哪个朝代
硬币是用金属铸造的货币。在我国已有几千年历史,最早的金属铸币是商代的宝德铜贝,距今已3000多年。
❺ 硬币的发展史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货币的国家之一,使用货币的历史长达五千年之久。中国古代货币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先后经历了六次重大的演变:
一、由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的演变
在中国的汉字中,凡与价值有关的字,大都从“贝”。由此可见,贝是我国最早的货币。
随着商品交换的迅速发展,货币需求量越来越大,海贝已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人们开始用铜仿制海贝。铜贝的出现,是我国古代货币史上由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的一次重大演变。
随着人工铸币的大量使用,海贝这种自然货币便慢慢退出了中国的货币舞台。
二、由杂乱形状向规范形状的演变
从商朝铜贝出现后到战国时期,我国的货币逐渐形成了以诸侯称雄割据为特色的四大体系,即:铲币、刀币、环钱、楚币(爰金、蚁鼻钱)。
秦统一中国后,秦始皇于公元前二一○年颁布了中国最早的货币法“以秦币同天下之币”,规定在全国范围内通行秦国圆形方孔的半两钱。
圆形方孔的秦半两钱在全国的通行,结束了我国古代货币形状各异、重量悬殊的杂乱状态,是我国古代货币史上由杂乱形状向规范形状的一次重大演变。秦半两钱确定下来的这种圆形方孔的形制,一直沿续到民国初期。
三、由地方铸币向中央铸币的演变
据《汉书·食货志》记载,刘邦建汉后,允民私铸钱币。豪绅富商和地方势力乘机大铸恶钱而牟利。文帝时“邓通大夫也,以铸钱财过王者。”
元鼎四年(前一一五年),汉武帝收回了郡国铸币权,由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从此确定了由中央政府对钱币铸造、发行的统一管理,这是中国古代货币史上由地方铸币向中央铸币的一次重大演变。
此后,历代铸币皆由中央直接经管。铸币权收归中央,对稳定各朝的政局和经济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四、由文书重量向通宝、元宝的演变
秦汉以来所铸的钱币,通常在钱文中都明确标明钱的重量,如“半两”、“五铢”、“四铢”等等(二十四铢为一两)。
唐高祖武德四年(六二一年),李渊决心改革币制,废轻重不一的历代古钱,取“开辟新纪元”之意,统一铸造“开元通宝”钱。开元通宝一反秦汉旧制,钱文不书重量,是我国古代货币由文书重量向通宝、元宝的演变。
开元通宝钱是我国最早的通宝钱。此后我国铜钱不再用钱文标重量,都以通宝、元宝相称,它一直沿用到辛亥革命后的“民国通宝”。
五、由金属货币向纸币交子的演变
北宋时,由于铸钱的铜料紧缺,政府为弥补铜钱的不足,在一些地区大量地铸造铁钱。据《宋史》记载,当时四川所铸铁钱一贯就重达二十五斤八两。在四川买一匹罗(丝织品),要付一百三十斤重的铁钱。铁钱如此笨重不便,纸币交子就在四川地区应运而生。交子的出现,是我国古代货币史上由金属货币向纸币的一次重要演变。
交子不但是我国最早的纸币,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六、由手工铸币向机制纸币的演变
清朝后期,随着国外先进科学技术的逐渐传入,光绪年间已开始在国外购买造币机器,用于制造银元、铜元。后来,广东开始用机器制造无孔当十铜元。因制造者获利丰厚,各省纷纷仿效。
清末机制货币的出现,是我国古代货币史上由手工铸币向机制货币的重林演变。
从此,不但铸造货币的工艺发生了重大变化,而且使流通了二千多年的圆形方孔钱寿终正寝
❻ 硬币的演变历史
货币是在商品交换中产生的,它的出现是以商品交换的发展为前提的。
(1) 社会大分工促进了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发展。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铜器的使用,到了商代,我国已完成了社会大分工,手工业和商业有了显著的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在手工业内部又分成许多门类,各门类又分成许多专业,各专业内部又有很细的分工。这种细致的分工,必然引起广泛的交换活动,促进商品交换的发展。
(2) 商品交换的发展,促使古代货币的产生。在商品交换过程中,为了交换的便利,必然要求有一种商品充当一般等价物,作为商品交换的媒介。
(3)在漫长的商品交换过程中,一般等价物逐渐固定到一种商品上,这种商品就是货币。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货币的国家之一,中国使用货币的历史非常悠久,传说在四五千年以前甚至更早货币就兴起了。司马迁在《史记·平准书》中说:“农工商交易之路通,而龟贝金钱刀布之币兴焉。所以来久远,自高辛之前尚矣,靡得而记云。”班固《汉书·食货志》也记载。“金刀龟贝所以分财利通有无者也……兴自神农之世。”《初学记》载:“黄帝采首山之铜,始铸为刀。”等等。 我国最早的货币是起源于商朝的贝币。随着商品交换的扩大,贝币的流通数量日益庞大。由于天然贝来源有限,不敷应用,于是便出现了仿制贝。最初的仿制贝是石贝、骨贝、陶贝,以后便发展到用铜来制造,这就是铜贝。 铜铸币的产生,使古代货币进入了一个新时期,其发展及广泛流通是早期货币发展中的重大转折。这一时流通的货币主要有四种——布币、刀币、环钱和蚁鼻钱。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接着实行了一系列巩固封建中央集权的措施,统一货币就是其中之一。规定全国使用统一的货币,统一的货币分黄金和铜钱两种,黄金为上币,以镒为单位,铜钱为下币,按枚使用,币面铸有“半两”二字,表明每枚的重量是半两,史称半两钱。禁止其他财物作为货币流通。
秦始皇统一货币的意义:
1、货币的统一是巩固中央集权政治,促进封建国家统一的重要措施。
2、货币的统一有利于各地物资交流和贸易的发展,促进经济的繁荣。
3、秦始皇对货币的规定是中国货币史上第一个货币立法,半两钱对以后历代钱币的形式有深远影响。
4、半两钱以重量为名称,又是中国量名钱的开端。 汉“五铢钱” 这次钱币改革是对以前近千年钱币形制的总结,再次肯定了铜钱外圆内方的形状和5铢的重量,规定了钱币的大小、成色,成为唐以后历代封建王朝铸造钱币的标准。
公元621年(武德四年),唐高祖对钱币进行了一次重大改革,废除五铢钱,铸通宝钱。
通宝钱仿五铢钱,每枚重2铢4纍,直径8分,10枚重1两,千文重6斤4两,成色以铜为主,掺以锡和白镴,钱面铸“开元通宝”4字,钱文用隶书。自此,在中国历史上行用了数百年的铢两货币被废除,进入通宝钱阶段;钱币名称同钱币重量完全分离,中国钱币进入了年号钱阶段。这是中国钱币的重大变化。
❼ 中国硬币是什么时候开始发明的
中国使用货币的历史长达五千年之久。早在夏朝就有用兽骨,龟壳,开始做为交换实物。商代贝,贝壳作为实物货币一直沿用到春秋时期。所以中国汉字中和财富,价值有关的字大多与“贝”字有关。如:贵、资、贪、贫、财、购等。春秋以后各国大量使用青铜铸造不同样式的流通货币,如刀币,铲币,圆形币等等。由秦始皇统一方孔圆钱。一直延续到清代末期。期间还有银锭,金锭的出现。 人民币流通硬币年份最早的是1955年版1分、5分硬币,1956年版2分硬币。角币和一元币最早的是1980年版1、2、5角和1元币。1990年版的流通硬币只有1、2、5分三种。这一年没有发行角币和一元币。
❽ 一枚硬币的历史300字
最早的货币 我国最早的货币是起源于商朝的贝币。随着商品交换的扩大,贝币的流通数量日益庞大。由于天然贝来源有限,不敷应用,于是便出现了仿制贝。最初的仿制贝是石贝、骨贝、陶贝,以后便发展到用铜来制造,这就是铜贝。铜铸币的产生,使古代货币进入了一个新时期。铜铸币的发展及其广泛流通是早期货币发展中的重大转折。这一时流通的货币主要有四种——布币、刀币、环钱和蚁鼻钱。 统一货币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接着实行了一系列巩固封建中央集权的措施,统一货币就是其中之一。规定全国使用统一的货币,统一的货币分黄金和铜钱两种,黄金为上币,以镒为单位,铜钱为下币,按枚使用,币面铸有“半两”二字,表明每枚的重量是半两,史称半两钱。禁止其他财物作为货币流通。 秦始皇统一货币的意义: 1、货币的统一是巩固中央集权政治,促进封建国家统一的重要措施。 2、货币的统一有利于各地物资交流和贸易的发展,促进经济的繁荣。 3、秦始皇对货币的规定是中国货币史上第一个货币立法,半两钱对以后历代钱币的形式有深远影响。 4、半两钱以重量为名称,又是中国量名钱的开端。
❾ 中国货币(钱币)发展史(历史)
我国古代货币的六次重大演变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货币的国家之一,使用货币的历史长达五千年之久。中国古代货币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先后经历了六次重大的演变:
一、由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的演变
在中国的汉字中,凡与价值有关的字,大都从“贝”。由此可见,贝是我国最早的货币。
随着商品交换的迅速发展,货币需求量越来越大,海贝已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人们开始用铜仿制海贝。铜贝的出现,是我国古代货币史上由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的一次重大演变。
随着人工铸币的大量使用,海贝这种自然货币便慢慢退出了中国的货币舞台。
二、由杂乱形状向规范形状的演变
从商朝铜贝出现后到战国时期,我国的货币逐渐形成了以诸侯称雄割据为特色的四大体系,即:铲币、刀币、环钱、楚币(爰金、蚁鼻钱)。
秦统一中国后,秦始皇于公元前二一○年颁布了中国最早的货币法“以秦币同天下之币”,规定在全国范围内通行秦国圆形方孔的半两钱。
圆形方孔的秦半两钱在全国的通行,结束了我国古代货币形状各异、重量悬殊的杂乱状态,是我国古代货币史上由杂乱形状向规范形状的一次重大演变。秦半两钱确定下来的这种圆形方孔的形制,一直沿续到民国初期。
三、由地方铸币向中央铸币的演变
据《汉书·食货志》记载,刘邦建汉后,允民私铸钱币。豪绅富商和地方势力乘机大铸恶钱而牟利。文帝时“邓通大夫也,以铸钱财过王者。”
元鼎四年(前一一五年),汉武帝收回了郡国铸币权,由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从此确定了由中央政府对钱币铸造、发行的统一管理,这是中国古代货币史上由地方铸币向中央铸币的一次重大演变。
此后,历代铸币皆由中央直接经管。铸币权收归中央,对稳定各朝的政局和经济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四、由文书重量向通宝、元宝的演变
秦汉以来所铸的钱币,通常在钱文中都明确标明钱的重量,如“半两”、“五铢”、“四铢”等等(二十四铢为一两)。
唐高祖武德四年(六二一年),李渊决心改革币制,废轻重不一的历代古钱,取“开辟新纪元”之意,统一铸造“开元通宝”钱。开元通宝一反秦汉旧制,钱文不书重量,是我国古代货币由文书重量向通宝、元宝的演变。
开元通宝钱是我国最早的通宝钱。此后我国铜钱不再用钱文标重量,都以通宝、元宝相称,它一直沿用到辛亥革命后的“民国通宝”。
五、由金属货币向纸币交子的演变
北宋时,由于铸钱的铜料紧缺,政府为弥补铜钱的不足,在一些地区大量地铸造铁钱。据《宋史》记载,当时四川所铸铁钱一贯就重达二十五斤八两。在四川买一匹罗(丝织品),要付一百三十斤重的铁钱。铁钱如此笨重不便,纸币交子就在四川地区应运而生。交子的出现,是我国古代货币史上由金属货币向纸币的一次重要演变。
交子不但是我国最早的纸币,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六、由手工铸币向机制纸币的演变
清朝后期,随着国外先进科学技术的逐渐传入,光绪年间已开始在国外购买造币机器,用于制造银元、铜元。后来,广东开始用机器制造无孔当十铜元。因制造者获利丰厚,各省纷纷仿效。
清末机制货币的出现,是我国古代货币史上由手工铸币向机制货币的重林演变。
❿ 香港硬币的历史
香港硬币于1863年开始发行,英国曾在1866年于铜锣湾京士顿街设立香港铸币厂,但因华人习惯在鉴定银币后戳上记号,而铸币厂铸造的硬币面有维多利亚女皇像,当时谣传在女皇像上戳记会受刑责,所以不受华人欢迎。再加上1866年的金融风暴令市民对银币需求减少,而且铸币局亦未能争取到为中国铸币的合约,铸币厂损失达34万元之巨,最后于1868年倒闭[1][2]。(另一说法是该厂所铸造的硬币不受身受割土之辱之华人所欢迎[3])
1992年及之前发行的硬币(面额分别有$0.1、$0.2、$0.5、$1、$2、$5),正面是用汉字写成的币值,如“香港伍圆”,背面铸有英女王伊利沙伯二世头像。后来因应1997年香港主权移交中国,1993年起政府发行一套全新硬币,正面印有币值数字,背面改为香港市花洋紫荆。而旧硬币则逐步回收,但仍为法定货币。直至今天,英女王硬币仍与洋紫荆硬币一起流通(现时,面额为2元及5元的英女王硬币已很少流通了),并曾一度成为收藏对象。
政府后来推出俗称“金银闰”的$10硬币(只在1994年及1995年发行)。1997年,曾推出一批以上述7种币值组成的纪念币,背面以特色图案代替数字币值(原有的数字放在最顶处)。
1997年9月,电子收费系统八达通面世,并迅速普及,使硬币需求量大减。因此,自1999年至2011年间,香港再没有新硬币发行,相隔14年后,直至2012年才重新推出2元及5元硬币。
现代的铸币,由于基本上用镍、镍-铜合金甚至钢制,不再是金银贵金属,因此铸币的制造成本远低于其面值。香港硬币作为辅币,其发行是方便市民作找赎用途,没有外汇储备支持,不是法定货币,在国际上亦不能作货币兑换。流通硬币如果不再使用,它便没有法定价值。由于没有“凭硬币即付”的承诺,硬币也没有编号的需要。由于不需要发行准备,香港硬币不能由商业银行铸造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