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业历史
Ⅰ 原始农业和畜牧业产生于什么时候
种植业和畜牧业的发生,是从驯化野生动植物开始的。人类在长期的采集渔猎生活中,积累了相当丰富的有关植物和动物的知识。这些知识正是原始人类得以驯化植物和动物的先决条件。一旦由于环境变化引起开辟新的食物来源的需要,原始种植业和畜牧业就会应运而生。中国古史中“神农氏”,正是原始种植业和畜牧业发生时的人物。
传说神农氏之前存在包牺氏,“包牺氏没,神农氏作”;“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说明当时正处在渔猎阶段,没有农业的发生,可是到了后来,民人众而禽兽少,食物短缺,于是出了神农氏。神农氏“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成为农业的始祖。
中国农业从其产生之始,就是以种植业为中心的。首要的问题是野生植物的驯化。在长期的采集生活中,对各种野生植物的利用价值和栽培方法进行了广泛的试验,逐渐选育出适合人类需要的栽培植物来。从“尝百草”到“播五谷”和“种粟”,就是这一过程的生动反映;而所谓“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毒”,则反映了这个过程的艰难和充满风险。
为了使农业经济得以确立,要有相应的工具的创造,反映在传说中就是神农氏创制斤斧耒耜,“以垦草莽”。同时又要解决谷物熟食的方法和工具,反映在传说中就是神农氏从“释米加烧石上而食之”到“作陶”的历史过程。
由此可见,所谓“神农氏”的传说,是中国农业从发生到确立的一整个历史时代的反映。
除神话传说以外,越来越多的考古学证据表明,中国是世界农业的起源中心之一。中国新石器时代的农业遗址已经发现了成千上万,分布在从岭南到漠北,从东海之滨到青藏高原的广阔大地上,尤以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最为密集。
黄河流域迄今最早的农业遗址,属于主要分布在河南中部的裴李岗文化和分布在河北中南部的磁山文化,距今较有七、八千年之久。种植业已是当地居民最重要的生活资料来源。出土的农具配套成龙,从砍伐林木、清理场地和加工木器用的石斧,松土或翻土用的石铲,收割用的石镰,到加工谷物用的石磨盘、石磨棒,一应俱全,制作精致。主要作物是俗称谷子的粟,如河北武安磁山遗址发现了大量窖藏的粟。采猎业是当时仅次于种植业的生产部门。人们使用弓箭、鱼镖、网罟等工具进行渔猎,并采集朴树籽胡桃等作为食物的重要补充。养畜业也有一定发展,饲养的禽畜有猪、狗和鸡,可能还有黄牛。与这种以种植业为主的综合经济相适应,人们过着相对定居生活,其标志就是农业聚落遗址的出现。
与裴李岗文化、磁山文化年代相当、经济面貌相似的,还有分布在陇东和关中的大地湾文化(或称老官台文化)和分布在陕南汉水上游的李家村文化等。甘肃秦安大地湾遗址还发现了迄今最早的、距今七千余年的栽培黍遗存。人们把上述诸文化统称为“前仰韶文化”。黄河流域的农业文化就是在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继之而来的是著名的仰韶文化,约距今七千年至五千年。它以关中、豫西、晋南一带为中心,东至河南东部和河北,南达汉江中下游,北到河套地区,西及渭河上游和洮河流域,都发现了它的遗址。仰韶文化农业生产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突出标志之一是出现了面积达几万、十几万以至上百万平方米的大型村落遗址。主要作物仍为粟黍,亦种大麻,晚期有水稻,此外还发现了蔬菜种子的遗存。农业工具除石斧、石铲、石锄外,木耒和骨铲等获得较广泛的应用,收获主要用石刀、陶刀,在谷物加工方面,石磨盘逐步被杵臼所代替。养畜业较前发达,主要牲畜仍是猪和狗,同时饲养少量的山羊、绵羊和黄牛。出现了牲畜栏圈和夜宿场。采猎活动仍较频繁。
仰韶文化之后是距今五千到四千年的龙山文化,它分布于西起陕西、东到海滨,北达辽东半岛,南到江苏北部的广大地区。由于原始共同体的分化和走向瓦解,龙山文化村落的规模比仰韶文化缩小,但农业生产工具有明显的改进。石铲更为扁薄宽大,趋于规范化,便于安柄使用的有肩石铲和穿孔石铲普遍出现,双齿木耒也被广泛使用。半月形石刀、石镰、蚌镰等收获农具的品种更全、数量更多。作物种类与仰韶文化大体相同,但粟黍在经济生活中的地位更加重要。用C13测定原始人的食谱表明,粟黍类在食物中的比重,仰韶文化时期为50%,龙山文化时期为70%。适于储藏粮食的口小底大的袋形窖穴显著增多;有些遗址还出土了仓廪的模型。畜牧业有突出的发展;家畜仍以猪为主,新增加了水牛,马也可能已被驯化。后世所谓“六畜”,这时已大体具备。又出现牲畜栏圈和夜宿场之类的设施。与此同时,采猎虽然仍是人们获取生活资料的手段之一,但在经济生活中的重要性已明显下降。在黄河上游的甘肃、青海、宁夏等省,在中原地区农业文化的影响下,出现了马家窑文化和齐家文化。它们是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的地方性变体,时代较晚,经济面貌贫基本相同,经营以粟黍为主的旱地农业。马家窑文化的居民已经开始养羊。到了齐家文化,虽然仍以养猪为主,但已形成适于放牧的羊群,畜牧业比同时期的中原地区发达。
在山东和江苏北部,与前仰韶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约略相当而稍晚,有自成体系的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山东龙山文化。这里的居民也过着定居农业生活,种粟,养畜,并从事采猎。大汶口文化中期以后,这里的原始农业发展迅速,跃居全国首位。农业工具以磨制精致、扁而薄的石铲、鹿角制成的鹤嘴锄和骨铲最有特色。家畜除猪、狗、羊、鸡外,有北方罕见的水牛,普遍用猪头随葬。山东龙山文化比之大汶口文化农业又有所发展,并表现出与中原龙山文化的许多共同性,反映了黄河流域各地区原始农业文化的融合。
长江下游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与中原仰韶文化约略相当的是河姆渡文化和马家浜文化。当时已有颇为发达的稻作农业。属于该时期的栽培稻遗存已多有发现,尤以距今七千年左右的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和桐乡罗家角遗址,出土的稻谷时代最早和最为丰富。这里的稻谷是以粳稻为主的籼粳混合物;与稻谷同出的有用鹿骨和水牛肩胛骨加工成的骨耜,构成该文化的一大特色,估计是绑上木柄后用于挖沟或翻土的。这一时期人们已懂得饲养猪、狗和水牛。渔猎也很发达。人们已能划船到较远的水面去捕鱼了。采集物中有菱角等水生植物。
公元前3300—2200年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原始水田农业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出现了数量不少的用于水田耕作的石犁铧和用于开沟的斜把破土器。水稻仍是主要的农作物,但作物种类有所增加。家畜仍是猪、狗和水牛。养蚕栽桑成为新兴的生产项目。采猎在社会经济中的比重随着农牧经济的发展而下降。
在长江中游的湖北、湖南和四川中部等地,分布着大溪文化和屈家岭文化,时代相当于中原的仰韶文化晚期和龙山文化早期。这里的居民也以种稻为主,稻种则多为粳稻。石质农具比较多,显示出不同于长江下游的特色。当地居民也从事畜牧和采猎。近年来,长江中游地区的早期稻作遗存不断有新的发现。例如,在距今九千年的湖南澧县彭头山遗址中,发现了保存在陶片和红烧土中的炭化稻谷;与彭头山文化时代相近、经济面貌相似的湖北城背溪文化等也发现了早期稻作遗存。同属长江水系的陕南汉中盆地的李家村和何家湾遗址,也有距今七八千年的稻作遗存出土。最近,在湖南道县玉蟾岩遗址,又出土了距今一万年左右的栽培稻遗存。由于这一系列的新发现,长江中游原始农业的发生和发展,已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这一地区包括广东、广西、福建、江西、台湾、海南、云南、贵州、西藏等省。该区的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多发现在洞穴里,并往往叠压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层上。时代则距今一万年上下。这些遗址,一般都有大量采猎工具和采猎遗物,采集和渔猎无疑是当地居民的重要生计,而农作物种子和后世所习见的大型翻土农具迄今未见出土。但这些遗址多有原始陶片的发现,说明与农业定居生活紧密联系的制陶业已经出现,这些遗址又出土了一些可在农业的初始阶段使用工具,如安装在点种棒(木耒的雏形)上的“重石”、可用于清理农作场地的磨光的石斧、可用于挖土点种的骨蚌器等。有些遗址(如广西桂林甑皮岩遗址)还出土了迄今世界上最早的家猪的遗骨。所有这些,都表明这里的原始农业无疑已经发生。近年在江西省万年仙人洞和吊桶环遗址出去了距今一万年前的栽培稻遗存,更加证明了这一地区农业历史的悠久。
中国南方地区农业虽然发生得很早,但后来的发展却很不平衡,出现了不同的经济类型。沿江沿海多贝丘遗址,这里的种植业虽已发生,但在相当长时期内保留着以捕捞采集为主要生产部门的经济特点。河流两岸的台地(冈地)遗址,则发展了以种植业为主的综合经济,经济面貌与长江中下游有不少相似之处。不迟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稻谷已成为这一地区主要的粮食作物,部分遗址原始农业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
西南地区的云南、贵州和西藏,原始农业文化显得更为多样和具有地方特色。至迟距今四千年前,定居农业村落已经出现。
这里所说的北方地区包括东北地区、内蒙古、新疆等省区,是中国后来牧区的主要分布地。但在新石器时代,该地区的遗址分别呈现以种植业为主、以渔猎为主和以畜牧为主等不同类型的经济面貌。其中,以种植业为主经济类型的遗址最多,尤以东北大平原的中南部分布最为密集。比较有代表性的有辽河上游的前红山文化、红山文化和富河文化,一直延伸到河北的北部,河北北部的兴隆洼农业遗址,距今已有将近八千年历史。河套地区的新石器时代遗址,经济文化面貌与中原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十分相似。在距今七千年左右的沈阳新乐文化中,出土了栽培黍的遗存。以渔猎为主的经济类型,以距今六千年的黑龙江密山新开流遗址最为典型。大兴安岭东侧的松嫩平原和西侧的呼伦贝尔草原,也有分布散漫的以渔猎为主的原始遗存。蒙新高原的典型沙漠草原区,也零星分布一些以细石器为主要文化内涵的遗存,很可能也是原始人游猎的遗迹。在这一地区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只有个别的遗址能确定为以畜牧业为主经济类型的遗址。
Ⅱ 古代农业发展历程
中国传统农业是集约型农业,主要特点是因时因地制宜,精耕细作,以提高土地利用率、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为中心,采取良种、精耕、细管、多肥等一系列技术措施。其形成与封建地主经济制度下小农经营方式和人口多、耕地少的格局的逐步形成有关。在农艺和产量上,中国传统农业曾达到古代世界的最高水平。
以种植粮食为中心,多种经营,是中国传统农业生产结构的主导形式。在这样的农区之外,又有游牧经济占主导地位的牧区,两者互相依存,在不同时期,又互有消长。
中国古代农业发展是不平衡的。精耕细作的农业区虽然不断扩大,但也有些地区粗放经营,甚至还保留有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残余。以精耕细作农艺的形成和发展为主要线索,中国传统农业大体经历了下述阶段:①夏、商、西周、春秋是由原始农业向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形态过渡的时期,主要特点是与青铜工具、耒耜、耦耕、相联系的沟洫农业;②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是精耕细作农艺的成型期,主要特点是以耕、耙、耱为中心的旱地农业技术体系的形成;③隋、唐、宋、辽、金、元是精耕细作农艺扩展时期,主要特点是以耕、耙、耖为中心的水田农业技术体系的形成;④明、清是精耕细作农艺的持续发展时期,主要特点是应付因人口激增而出现的人口多、耕地少的矛盾,致力于增加复种指数和扩大耕地,土地利用率达到了传统农业的最高水平。
先秦重要粮食作物有粟、黍、稻、大小麦、大豆,还有大麻和菰(米)等。大抵北方以种粟黍为主,南方以种稻为主。战国时期,适应休闲制向连作制的过渡,大豆一度和粟并列为主要粮食。汉以后大豆向副食方向发展,大麻和菰逐步退出粮食行列。末期,小麦先在西北和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种植,以后传入中原,随着连作倒茬和农田灌溉与保墒耕作技术的发展,种植面积持续增长。但粟在长时期内仍是最主要的粮食。东汉时期的《四民月令》还提到豌豆和胡豆。三国时的《广雅》首次提到籼稻,这一时期水稻的主要种植类籼,粳。唐、宋经济重心移至江南,水稻生产迅速发展。至宋代水稻跃居粮作之首,麦作也进一步发展,稻、麦取代了粟、稻的传统地位而延续至今。原先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种植的高粱,宋、元时期传到黄河流域,成为重要粮食作物之一。明、清时代,原产美洲大陆的玉米、甘薯、马铃薯传入中国,并迅速传播开来。
Ⅲ 古代畜牧业的发明过程是怎样的
我国古代畜牧业曾有过辉煌的成就。自古以来,我们的祖先在畜牧和兽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科学知识和技术经验,有的至今仍有重要价值。
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创造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在这之中,相畜学说的形成和发展,阉割术的发明,以及家禽饲养方面的人工孵化法、填鸭技术、强制换羽法的发明,都是举世瞩目的成就。
伯乐是我国历史上最有名的相马学家,他总结了过去以及当时相马家的经验,加上他自己在实践中的体会,写成《相马经》,奠定了我国相畜学的基础。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诸侯兼并战争频繁,军马需要量与日俱增,同时也迫切要求改善军马的质量。
当时也是生产工具改革和生产力迅速提高的一个时期,由于耕牛和铁犁的使用,人们希望使用拉力比较大的耕畜。这种情况,促进了我国古代相畜学说的形成和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已经有很多著名的相畜学家,最著名的要算春秋时期卫国的宁戚了。他著有《相牛经》,这部书虽早已散失,但它的宝贵经验一直在民间流传,对后来牛种的改良起过很大作用。
相马的理论和技术,成就更大,有过很多相马学家。比如战国时期的赵国的九方皋,对于相马也都有独到的见解。由于各人判断良马的角度不同,当时也形成了许多相马的流派。
汉代已有完整的《相六畜》书和铜质的良马模型。至盛唐时期,更有进一步的发展。古时的相畜学说对于后世家畜品质的提高,起过很大的作用。
阉割术的发明,是我国乃至畜牧兽医科学技术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据考证,商代甲骨文中就已有关于猪的阉割记载。
《周易》记载:“豮豕之牙吉。”意思是说阉割了的猪,性格就变得驯顺,虽有犀利的牙,也不足为害。
《礼记》上提到“豕曰刚鬣,豚曰腯肥”,意思是:未阉割的猪皮厚、毛粗,叫“豕”;阉割后的猪,长得膘满臀肥,叫“豚”。
当代民间还流行的小母猪卵巢摘除术,手术过程一般只一两分钟,而且术前不需麻醉,术后不需缝合。手术器械简单,手术部位正确,创口比较小,手术安全,无后遗症,随时随地都能进行手术。
阉割术是古代劳动人民遗留下的一份宝贵遗产。
《周礼·夏官》记载“校人”的职掌中有“颁马攻特”之说,所谓“攻特”,就是马的阉割,或称“去势”。秦汉时期以前,骟马还不普遍,可能仅施行于凶恶不驯的马匹。
至秦汉之交,因为激烈的战争和骑战的盛行,需要有合乎军马条件的马匹,从此马的阉割术也就盛行了。
人工孵化法、填鸭技术、强制换羽法的发明,是我国在畜牧业领域家禽饲养方面的重要成就。
我国战国时期已经开始养鸭养鹅,养鸡比这更早。家禽人工孵化法究竟什么时候发明,已难于稽考,已知早在先秦时期就在我国应用,一直沿用至今。
在当时,北方大都用土缸或火炕孵蛋,靠烧煤炭升温。南方一般用木桶或谷围孵蛋,以炒热的谷子作为热源。
炒谷的温度大约在38度至41度之间,经8小时逐渐降低至35度,再炒一次。每天共炒谷3次,使木桶里的温度经常保持在37度左右。种蛋孵化10天后,蛋里胚盘发育中自身产生热,此后就可掺入新的种蛋。
如果木桶里保温良好,这样旧蛋自身发出的热已足以供给新蛋胚盘发育的需要,无需再炒谷了。土法孵化的巧妙处也就在这里。
我国人工孵化法的特点是设备简单,不用温度调节设备,也不需要温度计,却能保持比较稳定的温度,而且孵化数量不受限制,成本很低,孵化率可达95%以上。
北京鸭味美可口,早在明代已为人们所赏识。这是由于发明了填鸭肥育技术、改善了鸭的肉质的缘故。北京鸭在孵出后六七十天就开始填肥。
填鸭肥育需要专门的技术。每天给两回肥育饲料。在肥育期间,不再在舍外放饲,同时在肥育舍的窗格子上挂上布帘,把屋子弄成半明半暗。
肥育用的饲料是高粱粉、玉米粉、黑麸和黑豆粉。把这些饲料用热汤搓制成棒状的条子,叫做“剂子”,由填鸭的技师即“把师”用手把鸭嘴撑开,一个一个填下。初次试填,每天每只约填7个至9个。如有消化不良的,下次减去一两个:如消化良好,以后逐日递增,最后约填20个左右。
这样鸭子在肥育期的2周至4周间,就可增加体重两三千克,肥育完成,可增重至4500克至6000克,肉味特别鲜美。
我们的祖先掌握了鸭的生长发育规律,并且发明了人工止卵和强制换羽的方法,使种鸭能依照养鸭人的意愿,要什么时候下蛋就什么时候下蛋,要什么时候换羽毛就什么时候换羽毛,而且缩短了换羽期,增长了产卵期。
夏天鸭因怕热,生长迟缓,下蛋数量少,质量也差。这时候一般就人工止卵:先使它停食3天,只给清水,以维持生命。三天后,改喂米糠,不再放饲,就可以自然停止下蛋。
停止下蛋后大约5个星期,一般就会换羽。如果任鸭自然换羽,前后大约要经过4个月,而且恢复健康也慢,甚至会耽误和影响秋季下蛋。强制换羽,可以把换羽时间缩短到五六十天。
强制换羽的具体方法,就是先减少鸭子的饲料,使它停产而催促脱羽。脱羽到相当程度,再把它的尾羽、翅羽分次用手拔尽,这对鸭子并无损伤,而且是有益的。这时添给适量的黑豆,以促进羽毛生长。
拔羽在6月上旬实行,至7月中旬新羽生长一半时,再赶下河去放饲。这时饲料恢复原状,用米糠、黑豆和高粱。
至7月下旬,就加喂粟米,配合量和未停止下蛋时一样。几天后就可看到鸭有交尾的。
至8月上中旬,就又开始下蛋了。这种办法可使停止产卵期缩短一半。
Ⅳ 人类的动物养殖史有多久
新石器时代,人类的居住范围越来越大,可以狩猎的动物越来越少,捕获猎物的难度也越来越高。后来人类将一时吃不完的动物关了起来,发现被关起来的动物变得温和了许多,有些动物还生下了幼崽。于是,人类开始尝试饲养动物。被称为“六畜”的马、牛、羊、鸡、犬、猪在那时已经被驯化,圈养的家畜也成为人们食物的来源之一。7000多年前的河姆渡人已经开始大面积种植水稻,并且依靠种植水稻、驯养动物来获取食物,这其中就有猪。半坡人的耜耕农业非常发达,6000多年前的半坡人已经开始大面积种植小米、白菜等农作物。半坡人已驯化了狗、猪、鸡等家畜,猪成为半坡人肉食的主要来源之一。
Ⅳ 隋唐五代时期畜牧业有什么发展
隋唐五代时期,农业科学技术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为畜牧业生产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
隋结束战乱纷扰的局面后,畜牧业曾经盛极一时,既存在着一批官牧监,民间畜牧风气也很浓厚。
隋代的牧监是掌牧地的官署,陇右地区既是隋代牧监所在,又是防御突厥、吐谷浑的战略要地,此地民风粗犷,尚武风气浓厚,人人都精于骑射。这就决定了与之相邻的河西地区的畜牧业发展。
隋代是河西地区畜牧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隋代在历史基础上继续在河西发展畜牧业,这时的河西是全国战马的主要供给地之一。在当时,隋朝廷最大的边患是雄踞于西北的突厥与吐谷浑,朝廷对马匹的征发一日不可缓。因而隋代对河西地区畜牧业的经营,不仅适应了这里经济开发的客观需要,而且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唐代畜牧业极为兴盛,在我国数千年畜牧发展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其牲畜种类之多、数量之大、品质之佳、畜牧业组织机构之全、立法之详,前超秦汉,后过两宋,名列历代榜首。
唐代畜牧业所以兴盛,一靠政策得当,如重视马政、选贤任能,制定马法、赏罚分明,珍惜耕牛、保护役畜,农牧结合;二靠技术进步,如马籍盛行,引进良种、大力繁殖,牧养有法、储草御冬等。
Ⅵ 远古时期畜牧业的产生有哪些原因
畜牧业的起源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它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考古发现,自旧石器时期的元谋人开始,包括以后的蓝田人、北京人,他们已经发明了工具用于狩猎,这便为畜牧业的起源打下了基础。家畜的驯化和饲养开始于1万年前左右。畜牧业的起源是有其内在原因的,而旧石器时期的华夏大地,就具备了产生畜牧驯养的内在原因和外在条件。
根据某一事物的产生应有内因和外因同时作用的一般规律,可以将畜牧业产生的原因,分解为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其中的内因,分解为来自于人类方面的内因和来自于动物方面的内因。
来自于人类方面的内因在于,人类狩猎能力和手段的增强,是驯化动物的重要条件。在旧石器时期,人们的狩猎能力已经大幅度地提高了,具备了捕获大多数草食和杂食野生动物的能力。
在距今两三万年前的高级类人猿生活时期,由于气候等方面的原因,不得不从森林走向平地,学会了制造工具,劳动,逐渐直立行走,成为今天的人类的祖先。当时的人类,由于生活的需要,便努力获得更为有效的求生本能。
在陕西蓝田,发现生活在距今近百万年前的蓝田人,已经能够制造石器,不过其石器非常简陋,有砍砸器、刮削器、大尖状器、手斧和石球等。
这些工具就有被用于狩猎的,鸟类、蛙类、蜥蜴、老鼠常常成为人类的食物,鹿、野猪、羚羊和野马等,也不时成为狩猎的对象。
到了距今60万年前山西芮城匼河遗址,除发现了砍砸器、刮削器、三棱大尖状器外,还有小尖状器和石球等。
在我国西南部的贵州,旧石器时期的早期遗址有黔西的观音洞,在出土的3000多件的石制品中,多数为刮削器,也有少量的砍砸器和尖状器,该遗址的早期较北京人时代为早。
到了距今天更近一些的周口店北京猿人时期,主要生活在洞穴之中,出土的工具有砍砸器、各式刮削器、小尖状器和石锤、石钻等,猎取大型野兽是北京猿人的经常性活动。
在其遗址中有李氏野猪、北京斑鹿、肿骨鹿、德氏水牛、梅氏犀、三门马、狼、棕熊、黑熊、中国鬣狗等,当时北京猿人狩猎的工具主要是木矛,是由木棒加工而成的。
在北京猿人居住的岩洞中,上部、中部和下部的地层中,均发现了用火的遗迹,说明北京猿人已经学会了使用火了。
火的发明是人类历史上的一大进步,意义重大。它不仅为人类的定居创造了条件,使狩猎的进一步发展成为可能,还可以借助于用火取暖,开拓生存空间,使人类进入较为寒冷地区生活。此外,用火熟食,对人类的智力发育也有积极作用。
到了旧石器时期的中期和晚期,人类狩猎技术又有了较大的进步,其主要表现是石球的使用和弓箭的发明。
石球最早见于陕西蓝田人遗址中,学者们都倾向于是被用于狩猎活动。随后的许家窑文化遗址、陕西梁山旧石器时期遗址、山西的丁村遗址中,都发现了大批量的石球。据研究,早期的狩猎民在使用石球时,常常直接用石球砸向动物。
弓箭的发明代表着人类的狩猎能力大提高,陕西的沙苑遗址、东北的扎赉诺尔遗址、山西的峙峪遗址都分别出土了石箭头,其中峙峪遗址出土的石箭头被核定为距今2.8万年前。弓箭的发明和利用,可以远距离地猎获动物。
石球和弓箭的发明和运用,均可以远距离地对动物实施攻击,说明当时的人类已经具备了有效进行远距离猎狩大型野生动物的能力。
既然人类能猎获较大型凶猛的动物,当然就有能力捕获一些性情比较温顺的动物或其年幼的个体,如草食动物的马、牛、羊、驴,杂食动物的猪和狗等。
随着狩猎能力的逐渐提高,猎到的野兽有时一时吃不完,就拘系着它们以待没有食物时再食用。通过拘系的办法进行贮藏,人类便在与大自然的生存斗争中迈开了一大步,大大加强了人类对动物特征和特性的了解。
Ⅶ 为什么后人将伏羲称为畜牧业的鼻祖
伏羲将织网技术教给了人们,让人们利用网来捕猎野兽。遇到大兽,就执锐器群起而攻之。人们按他教的办法和发明的武器打猎,收获很多。就这样,人们猎获的动物越来越多。当人们吃不完时,他又教人们将那些受轻伤的小兽豢养起来,从而揭开了人类饲养猪、马、牛、羊、鸡、狗的序幕,即古书上说的“六畜”。
此后,人们让圈养的动物生育繁殖,以补充淡季食物的不足,这些举措,改变了人们饥饱不均的局面,为人们的稳定生活打下了可靠的物质基础,把历史由狩猎时代逐渐推向了畜牧时代。
伏羲制网捕兽,结束了我国远古的狩猎采集时代,开辟了我国远古的畜牧时代,而且其晚期已经出现了原始农业。伏羲驯化牛、马、羊、鸡、犬、豕六畜,结束了我国远古的游牧不定居时代,开辟了远古定居时代,出现了部落。
正是由于伏羲开启了我国上古时期畜牧业的先河,因此后人将伏羲称为“畜牧业的鼻祖”。
Ⅷ 中国农业发展历史
一、中国农业的起源
中国是人类的发祥地之一。距今170万至1万年前,已有脱离动物界的原始人类生活在这片辽阔的大地上。当时尚末产生农业,原始人类依靠采集和渔猎为生,史称旧石器时代,相当于中国古代传说中的有巢氏“构木为巢”、燧人氏“钻燧取火”’和伏羲氏“以佃以渔”的时代。然而,随着人口的增长和采集渔猎的强化,人类常常面临饥饿的威胁。如何获得稳定而可靠的食物来源成了农业起源的动力。
距今1万至4000年前,也就是史称的新石器时代,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先人们创始了农业。一般认为,采集活动孕育了原始的种植业,狩猎活动孕育了原始的畜牧业。中国古代有关“神农氏”的传说就反映了原始农业发生的那个时代。
二、粗放农业阶段
到了五六千年前,黄河流域的原始农业进一步发展,黄河中下游人口持续繁衍,逐渐成为中原经济文化的中心。夏、商、周王朝相继在这里建立了强盛的国家。夏、商、周属奴隶制时代,历时1300多年。这个时期的农业按原始农业有了一定的进步,但仍处于粗放农业阶段。
第二节 北方传统农业的形成与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在社会制度上实现了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演变,在农业生产方面则开始了由粗放农业向精耕农业的转变。由于春秋战国至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主要农业区在秦岭和淮河以北,全国70%以上的人口居住在黄河流域,因此,本节着重阐述北方地区传统农业的形成与发展。
一、精耕细作农业传统的奠基
中国农业最显著的特别就是建立在小农经济制度之上,以提高土还生产率为目的的精耕细作。这一特点的发生始于春秋战国时代。
二、北方传统农业的形成
秦汉时期,我国农业在春秋战国开始的道路上进一步发展,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逐渐形成。
三、北方传统农业的发展
公元2世纪末,黄巾大起义使东汉王朝濒于瓦解,各地义军乘势而起,中国从此进入了分分合合、混战不已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战乱频频、政局动荡、人口逃亡、耕地荒废,使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但客观上战乱所造成的人口大迁徙也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的融合及农业文化的交流。在这一历史进程中,更多的民族逐步卷入以种植业为主的洪流中来。由于各族劳动人民的共同努力,中国传统农业经受住了历史的考验,在秦汉成就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
农业发展的表现,一般要从农具改进与农作物推广、水利工程的兴修、耕作技术的进步、垦田面积的增加、粮食产量的提高、政府收入增多、国家人口增殖等方面来考察。发展的原因主要是看历代政府对农业发展的重视程度、农业政策、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等。
Ⅸ 古代畜牧业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我国的畜牧业,始于旧石器时期原始人类的狩猎,后来经过人们对所捕野兽的驯化,到先秦时期已出现了饲养家畜的牧场。从这时起,畜牧业作为一个新的行业步入历史舞台。
在我国畜牧业的长期发展的过程中,古人在实践的基础上,选育出了马、牛、羊、猪等大型家畜及鸡、鸭、鹅等小型家禽。
与此同时,古人还发展了饲养这些动物的丰富的选种、饲养、管理技术。这一套完整的家畜家禽驯化饲养技术,成为了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旧石器
Ⅹ 历史:我国畜牧业分布在哪些地区
看长城了吗???
农牧业天然分界线。
还有你可以想下燕云十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