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高考考纲
『壹』 化学高考内容与竞赛内容有关吗。说详细点
高考考的是,学生对考试大纲所规定知识的掌握程度;而竞赛考的,则是学生对相关学科知识掌握的全面程度,以及学生的思维活跃程度。
两者是有本质区别的,高考是在中心突出的前提下注重全面,竞赛是在全面的前提下发掘潜能。
『贰』 新高考化学考试内容有变化吗
稳派新课改高考备考论坛专指出
化学考试分为必考内容和选考内容。从已经实版行新课标高考的省、权市命题情况来看,选考内容占化学总分的7%~15%不等。
1、必考内容——现行高中课本的“必修1”和“必修2”和“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
2、选考内容——除前面谈到“有机化学基础”外,还涵盖选修模块“物质结构与性质”…………
详情了解稳派教育网互动社区。
http://e.qq.com/gaokao/2006gkfxdg.htm
http://e.sina.com.cn/focus/2006gkfxdg/
二、各科的修订情况
(一)物理
物理学科仅在个别地方做了文字方面的修订,对能力要求、内容范围、题型示例均没有做任何实质性的修订。
(二)化学
1.将考试内容“一、能力和能力的品质”中的“能力的品质”删去,这样与生物和物理取得一致。相应地,删去本大段最后三行关于思维能力品质的叙述。
2.在原大纲的叙述中“含义”和“涵义”混用,现在一律改为“含义”。
3.将两处“掌握”的要求层次,改为“理解”。
4.将超出教学大纲要求的内容,如缩聚合成树脂、同系物原理的应用和二氧化硅粉尘等删去。
5.作了个别文字的修改,使其表述更为准确。
6.题型示例:
理综《考试大纲》化学试题共40题,在原来的基础上更换了11题。试题更换的原则是:去掉原《考试大纲》中目前看来已经超纲或偏难、偏陈旧的试题,换上有新意的、来自2005年理综的全国卷、北京卷,江苏卷单科卷的试题。
(三)生物
1.关于能力要求的修订
(1)将原《考试大纲》四个方面的能力要求进行了调整。将原《考试大纲》能力要求的第1条分解为理解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尤其需要提一下的是,把原《考试大纲》第1条中“运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观点解决(注意这里是解决)一些相关生物学问题的能力”归到了新《考试大纲》的第4条“综合运用能力”中,而“运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观点解释(注意这里是解释)一些相关的生物学问题的能力”仍然保留在第1条中。将原《考试大纲》中的第4条并入到新大纲“获取信息的能力”中。
(2)原《考试大纲》只描述了能力要求的具体内容,此次调整把这些具体的要求进行了归类,归纳成理解能力、实验与探究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以及综合运用能力四个方面。
(3)每个能力要求按条目进行了分层次的阐释,使各能力的要求更清晰。如将实验能力与探究能力概括为4条,分别从4个角度明确了这一能力的考查要求。
(4)能力要求的内容更具体明确,比如,在实验与探究能力中,增加了“并能将这些实验(指生物知识内容表所列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的运用”的要求,将原《考试大纲》“能对一些生物学问题进行初步的探究性研究”具体化为“具有对一些生物学问题进行初步探究的能力,包括确认变量、做出假设和预期、设计可行的研究方案、处理和解释数据、根据数据做出合理的判断等”。
2.关于考试范围的修订
(1)将生物学科的考试范围以知识内容表格的形式呈现。
(2)调整了部分内容的表述方式。合并了部分条目,如把原《考试大纲》“糖类代谢、脂质代谢、蛋白质代谢”三个条目合并为“糖类、脂质和蛋白质代谢”一个条目,原《考试大纲》遗传的基因规律下有8个条目,现合并为“基因的分离定律”和“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两个条目。这样使得内容表述更显简洁,同时所包含的内容并未减少。
(3)将某些说明类的内容移到表格的“说明”栏目中,比如,原《考试大纲》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条目中,在括号中注明了具体的细胞器,2006年的《考试大纲》将这些具体的细胞器移到“说明”栏目中。
(4)在“说明”栏中明确指出一些不作要求的内容。如C4途径、细胞质遗传的运用、生物固氮的途径等。
(5)原《考试大纲》中的实验“学习微生物培养的基本技术(培养基制备、接种培养等技术)”,教材中介绍了细菌的培养和真菌的培养两项,但要求学校只选做其中的一项,对于这种类型的实验生物高考不应作要求,因此删去。
(6)在细胞器部分恢复了液泡的结构和功能,在植物生命活动调节部分增加了“其他植物激素”的内容。
3.关于题型示例的修订
题型示例有所调整,从2005年高考理综考试分省命题省市的试卷中(如北京卷、天津卷)选择了部分生物试题作为2006年《考试大纲》生物部分的题型示例。
三、考试形式及试卷结构的说明
2006年高考理科综合能力测试的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与2005年基本相同。答题方式是闭卷、笔试,考试时间为150分钟,试卷满分为300分。
参照中学物理、化学、生物的教学课时数,《考试大纲》规定了理科综合能力测试试卷中物理、化学、生物三个学科的内容比例为约40%,36%和24%,2006年《考试大纲》仍然保持了这个比例,该比例基本符合中学三个学科的教学实际,有利于中学按正常的教学课时安排进行教学。
试题的编排方式基本与2005年的试卷相同,仍然按照选择题在前、非选择题在后的方式,同一种题型中仍然按照学科内容相对集中的原则进行排列,如选择题中按照生物、化学和物理的顺序排列,非选择题中按照物理、化学和生物的顺序排列。同一学科的试题基本上按照由易到难的顺序排列。
四、关于题型示例的说明
题型示例的目的是为了让考生对全国统一高考试题,包括分省命题省市编制的试题的题型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和感性认识。这些试题的选取考虑了内容、难度、题型、考查的能力要求、试题的特点等各个方面,力图比较全面地反映全国高考试题的形式和特点。与以前的《考试大纲》不同的是,2005、2006年《考试大纲》题型示例中的试题不再有易、中、难的说明,主要是考虑到实行分省命题后,各分省命题省市的考生水平不同,对试题难度的界定存在差异,而不能以全国试题的实测难度来界定试题的易中难水平。
回答者:匿名 2-27 17:42
--------------------------------------------------------------------------------
自己看
http://e.sina.com.cn/ex/2005-08-04/1459124359.html
一、修订的总体情况
1.2006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考试大纲》(以下简称“《考试大纲》”)的制订是在总结全国统一高考命题工作,包括分省命题工作,并广泛征求分省命题省市意见的基础上完成的。
根据理科综合能力测试《考试大纲》中的能力要求、考试范围分学科排列的实际,2006年《考试大纲》的修订继续坚持分学科的方式,使能力要求、考试范围更加符合各学科命题的实际。具体情况参看“二、学科的修订情况”。
2.在2005年《考试大纲》的基础上,2006年《考试大纲》把“命题指导思想”更名为“命题要求”,并将“命题要求”的具体内容表述为“要以能力测试为主导,考查考生对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要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关注科学技术、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要重视对考生科学素养的考查”。这一改动使“命题要求”的叙述更加符合命题实际,进一步明确了理科综合能力测试的命题方向,突出了理科综合能力测试考查考生知识和能力的具体要求。
3.在2006年《考试大纲》的题型示例部分,增加了一些试题,这些试题除由教育部考试中心编制的题目外,还包含了分省命题省市编制的题目,希望能够比较全面地反映全国统一高考命题,包括分省命题试题的题型情况。
『肆』 2018年高考化学考试大纲都有哪些
化学科命题注重测量自主学习的能力,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科学技术、 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以促进学生在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5)能用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或者杂化轨道理论推测简单分子或离子的空间结构。
3.分子间作用力与物质的性质
(1)了解范德华力的含义及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2)了解氢键的含义,能列举存在氢键的物质,并能解释氢键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4.晶体结构与性质
(1)了解晶体的类型,了解不同类型晶体中结构微粒、微粒间作用力的区别。
(2)了解晶格能的概念,了解晶格能对离子晶体性质的影响。
(3)了解分子晶体结构与性质的关系。
(4)了解原子晶体的特征,能描述金刚石、二氧化硅等原子晶体的结构与性质的关系。
(5)理解金属键的含义,能用金属键理论解释金属的一些物理性质。了解金属晶体常见的堆积方式。
(6)了解晶胞的概念,能根据晶胞确定晶体的组成并进行相关的计算。
(二)有机化学基础
1.有机化合物的组成与结构
(1)能根据有机化合物的元素含量、相对分子质量确定有机化合物的分子式。
(2)了解常见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了解有机化合物分子中的官能团,能正确地表示它们的结构。
(3)了解确定有机化合物结构的化学方法和物理方法(如质谱、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等)。
(4)能正确书写有机化合物的同分异构体(不包括手性异构体)。
(5)能够正确命名简单的有机化合物。
(6)了解有机分子中官能团之间的相互影响。
2.烃及其衍生物的性质与应用
(1)掌握烷、烯、炔和芳香烃的结构与性质。
(2)掌握卤代烃、醇、酚、醛、羧酸、酯的结构与性质,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
(3)了解烃类及衍生物的重要应用以及烃的衍生物合成方法。
(4)根据信息能设计有机化合物的合成路线。
3.糖类、氨基酸和蛋白质
(1)了解糖类、氨基酸和蛋白质的组成、结构特点、主要化学性质及应用。
(2)了解糖类、氨基酸和蛋白质在生命过程中的作用。
4.合成高分子
(1)了解合成高分子的组成与结构特点,能依据简单合成高分子的结构分析其链节和单体。
(2)了解加聚反应和缩聚反应的含义。
(3)了解合成高分子在高新技术领域的应用以及在发展经济、提高生活质量方面中的贡献。
祝考生们高考取得好成绩!
『伍』 化学高考考哪些内容具体点的
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物质的组成和分类
1.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
化学用语及常用计量
2.化学用语的使用
3.阿伏加德罗常数
4.常见计算小规律(一)
5.常见计算小规律(二)
6.常见计算小规律(三)
7.无数据计算题
8.电子守恒法解题
9.气体密度、压强与体积
10.气体体积有关计算
溶液
11.配制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
12.物质的量浓度”“溶解度”
13.溶液浓度与密度的关系
14.有关胶体的知识
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
15.元素原子的结构特征
16.微粒半径的比较
17.“10电子”微粒小结
18.“18电子”微粒小结
19.比较金属性强弱的依据
20.比较非金属性强弱的依据
21.元素推断题的“题眼”(一)
22.元素推断题的“题眼”(二)
23.推断元素化合物的规律(一)
24.推断元素化合物的规律(二)
26.推断元素化合物的规律(三)
26.推断元素化合物的规律(四)
27.根据元素周期律推断(一)
28.根据元素周期律推断(二)
29.根据元素周期律推断(三)
30.根据元素周期律推断(四)
31.根据元素周期律推断(五)
32.书写粒子的电子式
33.化学键与物质类别关系规律
34.晶体熔沸点高低的判断:
化学反应与能量
35.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和规律
36.氧化(还原)性强弱判断(一)
37.氧化(还原)性强弱判断(二)
38.歧化(归中)反应规律
39.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配平
40.放热反应小结
41.吸热反应小结
42.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43.熵变和焓变
44.盖斯定律
45.原电池与电解池的比较
46.电极不同,电解各异
47.用原电池电解
48.电解的原理
49.铅蓄电池
50.燃料电池
51.反接电源问题
52.串联电路电解溶液
53.氯碱工业
化学反应速率 化学反应平衡
54.化学反应速率
55.化学平衡状态的标志
56.化学反应平衡常数
57.等效平衡(一)
58.等效平衡(二)
59.等效平衡(三)
60.等效平衡总结
61.化学平衡中的转化率问题
62.转化率和百分含量
电解质溶液
63.离子共存(一)
64.离子共存(二)
65.离子方程式的书写(一)
66.离子方程式的书写(二)
67.离子方程式的书写(三)
68.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四)
69.离子方程式的书写(五)
70.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六)
71.根据酸性顺序书写方程式
72.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
73.酸碱质子理论
74.根据酸碱pH,求体积比
75.弱电解质发生的反应
76.水的电离平衡
77.盐类水解
78.离子浓度大小比较(一)
79.离子浓度大小比较(二)
80.沉淀溶解平衡
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
常见金属元素
81.Na2O、Na2O2性质比较
82.CO2、H2O与Na2O2的反应(一)
83.CO2、H2O与Na2O2的反应(二)
84.CO2与NaOH溶液的反应规律
85.酸式盐规律总结(一)
86.酸式盐规律总结(二)
87.有关Al(OH)3的计算(一)
88.有关Al(OH)3的计算(二)
89.由Al制备Al(OH)3实验方案
90.根据图象求溶液的浓度
91.与Fe有关的易错方程式
92.鉴别Fe2+和Fe3+方法小结
93.“铁三角”关系
94.铁中话“特殊”
95.铜的性质
96.金属与酸的反应的几种情况
97.金属或非金属置换H2的规律
98.金属的冶炼
99.置换反应知多少
100.置换反应的应用
101.氧化物的分类
常见非金属元素
102.氢气的13种生成途径
103.氧气的10种生成途径
104.C与O2的反应规律
105.硅及其化合物性质的“反常”
106.硅酸盐工业—水泥
107.硅酸盐工业—玻璃
108.N元素的氧化性和还原性
109.鉴别溴蒸汽和NO2的方法
110.CO2和NO的混合与Na2O2反应
111.NO、NO2的实验室制法
112.氮的氧化物
113.NH3的性质
114.氨气的实验室制法
115.HNO3的性质
116.HNO3浓度与还原产物的关系
117.常见非金属单质的制取
118.H2O2的性质
119.有水参加的化学变化
120.浓H2SO4的性质
121.浓溶液变稀,反应停止
122.SO42-的检验
123.氯水的成分
124.Cl2的实验室制法
125.FeBr2与Cl2的反应
126.六类化合物的失水反应归纳
127.中学化学中密度的七点应用
常见有机物及其应用
128.烃中含碳量规律
129.据烃的通式判断键数目
130.生成羟基的几种方法
131.乙烯的实验室制法
132.乙炔的实验室制法
133.烃燃烧后体积变化的规律
134.烷烃(基)烯烃异构体的书写
135.苯的同系物异构体的书写
136.官能团的性质
137.有机物的耗氧量(一)
138.有机物的耗氧量(二)
139.石油和煤
140.酚的性质
141.酯化反应
142.连续氧化的反应规律
143.酯的水解
144.分子量相等规律
145.按要求书写同分异构体
146.有机化学中的无机试剂
147.氨基酸的性质
148.有机化学问题释疑
化学实验基础及其他
149.气体的收集
150.玻璃仪器内污迹的洗涤
151.除杂问题
152.STS选择题易错点辨析
153.阿伏伽德罗常数易错点辨析
154.离子共存与离子反应方程式正误判断易错点辨析
155.有机物官能团的性质易错点辨析
156.实验基本操作易错点辨析
『陆』 高考化学考试大纲由什么部门制定
高考化学考试大纲由组织高考的省级及以上教育主管部门(教育部或者省级教育厅)或者其专门委托的教育考试院(省级教育考试院)制定。
Ⅰ.考试性质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是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力的考生参加的选拔性考试。高等 学校根据考生成绩,按已确定的招生计划,德、智、体全面衡量,择优录取。 因此,高考应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Ⅱ.考试内容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文化素质的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003 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 方案(实验) 》和《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确定高考理工类招生化学科考核目标与要求。 》
一、考核目标与要求 化学科考试,为了有利于选拔具有学习潜能和创新精神的考生,以能力测试为主导,将在测试考生进 一步学习所必需的知识、技能和方法的基础上,全面检测考生的化学科学素养。 化学科命题注重测量自主学习的能力,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科学技术、社会经济和 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以促进学生在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一)对化学学习能力的要求
1.接受、吸收、整合化学信息的能力 (1)能够对中学化学基础知识融会贯通,有正确复述、再现、辨认的能力。 (2)能够通过对实际事物、实验现象、实物、模型、图形、图表的观察,以及对自然界、社会、生产、 生活中的化学现象的观察,获取有关的感性知识和印象,并进行初步加工、吸收、有序存储的能力。 (3)能够从试题提供的新信息中,准确地提取实质性内容,并经与已有知识块整合,重组为新知识块 的能力。
2.分析问题和解决(解答)化学问题的能力 (1)能够将实际问题分解,通过运用相关知识,采用分析、综合的方法,解决简单化学问题的能力。 (2)能够将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成果,用正确的化学术语及文字、图表、模型、图形等表达,并做 出解释的能力。
3.化学实验与探究能力 (1)了解并初步实践化学实验研究的一般过程,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2)在解决简单化学问题的过程中,运用科学的方法,初步了解化学变化规律,并对化学现象提出科 学合理的解释。
(二)对知识内容的要求层次
为了便于考查,将高考化学命题对各部分知识内容要求的程度,由低到高分为了解、理解(掌握) 、综 合应用三个层次,高层次的要求包含低层次的要求。其含义分别为: 了解:对化学化学知识有初步认识,能够正确复述、再现、辨认或直接使用。 理解(掌握) :领会所学化学知识的含义及其适用条件,能够正确判断、解释和说明有关化学现象和问 题,即不仅"知其然",还能"知其所以然"。 综合应用:在理解所学各部分化学知识的本质区别与内在联系的基础上,运用所掌握的知识进行必要 的分析、类推或计算,解释、论证一些具体化学问题。 Ⅲ.考试范围和内容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对新生科学素养的要求,按照既保证与全国普通高校招生统一考试的要求基本一致,
又有利于实验省区实施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原则,参照《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将高考化学 》 科考试范围分为必考内容和选考内容。
一、必考内容部分 必考内容涵盖必修模块"化学 1"、 "化学 2"和选修模块"化学反应原理"的内容。 根据化学的学科体系和学 科特点,
必考部分的内容包括:化学科学特点和化学研究基本方法、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常见无机 物及其应用、常见有机物及其应用和化学实验基础五个方面。
(一)化学科学特点和化学研究基本方法
1.了解化学的主要特点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认识物质。了解化学可以识别、改变和创造分子。
2.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学习运用以实验和推理为基础的科学探究方法。认识化学是以实验为基 础的一门科学。
3.了解物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质的关系。了解化学反应的本质、基本原理以及能量变化等规律。
4.了解定量研究的方法是化学发展为一门科学的重要标志。理解摩尔(mol)是物质的量的基本单位, 可用于进行简单的化学计算。
5.了解科学、技术、社会的相互关系(如化学与生活、材料、能源、环境、生命过程、信息技术的关 系等) 。了解在化工生产中遵循"绿色化学"思想的重要性。
(二)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1.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分类 (1)了解分子、原子、离子等概念的含义。了解原子团的定义。 (2)理解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与联系。 (3)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单质和化合物、金属和非金属的概念。 (4)理解酸、碱、盐、氧化物的概念及其相互联系。
2.化学用语及常用计量 (1)熟记并正确书写常见元素的名称、符号、离子符号。 (2)熟悉常见元素的化合价。能根据化合价正确书写化学式(分子式) ,或根据化学式判断化合价。 (3)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分子式、结构式和结构简式的表示方法。 (4)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的定义,并能进行有关计算。 (5)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 (6)能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并能进行有关计算。 (7)了解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mol) 、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阿伏加德罗常数 的含义。 (8)根据物质的量与微粒(原子、分子、离子等)数目、气体体积(标准状况下)之间的相互关系进 行有关计算。
3.溶液 (1)了解溶液的含义。 (2)了解溶解度、饱和溶液的概念。 (3)了解溶液的组成。理解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并能进行有关计算。 (4)了解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方法。 (5)了解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
4.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 (1)了解元素、核素和同位素的含义。 (2)了解原子构成。了解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中子数、核外电子数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 系。 (3)了解原子核外电子排布。 (4)掌握元素周期律的实质。了解元素周期表(长式)的结构(周期、族)及其应用。 (5)以第 3 周期为例,掌握同一周期内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6)以 IA 和 VIIA 族为例,掌握同一主族内元素性质递变规律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7)了解金属、非金属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递变的规律。 (8)了解化学键的定义。了解离子键、共价键的形成。
5.化学反应与能量 (1)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了解常见的氧化还原反应。 (2)了解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的原因,能说出常见的能量转化形式。 (3)了解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了解吸热反应、放热反应、反应热等概念。 (4)了解热化学方程式的含义,能用盖斯定律进行有关反应热的简单计算。 (5)了解能源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了解化学在解决能源危机中的重要作用。 (6)了解原电池和电解池的工作原理,能写出电极反应和电池反应方程式。了解常见化学电源的种类 及其工作原理。 (7)理解金属发生电化学腐蚀的原因,金属腐蚀的危害,防止金属腐蚀的措施。
6.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 (1)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反应速率的定量表示方法。 (2)了解催化剂在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领域中的重大作用。 (3)了解化学反应的可逆性。 (4)了解化学平衡建立的过程。理解化学平衡常数的含义,能够利用化学平衡常数进行简单的计算。 (5)理解外界条件(浓度、温度、压强、催化剂等)对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影响,认识其一般规律。 (6)了解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调控在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领域中的重要作用。
7.电解质溶液 (1)了解电解质的概念。了解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概念。 (2)了解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以及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 (3)了解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平衡。 (4)了解水的电离,离子积常数。 (5)了解溶液 pH 的定义。了解测定溶液 pH 的方法,能进行 pH 的简单计算。 (6)了解盐类水解的原理、影响盐类水解程度的主要因素、盐类水解的应用。 (7)了解离子反应的概念、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了解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 (8)了解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及沉淀转化的本质。
8.以上各部分知识的综合应用。
(三)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
1.常见金属元素(如 Na、Al、Fe、Cu 等) (1)了解常见金属的活动顺序。 (2)了解常见金属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及其应用。 (3)了解合金的概念及其重要应用。 2.常见非金属元素(如 H、C、N、O、Si、S、Cl 等) (1)了解常见非金属单质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及应用。 (2)了解常见非金属单质及其重要化合物对环境质量的影响。 3.以上各部分知识的综合应用。
(四)常见有机物及其应用
1.了解有机化合物中碳的成键特征。了解有机化合物的同分异构现象。
2.了解甲烷、乙烯、苯等有机化合物的主要性质。
3.了解乙烯、氯乙烯、苯的衍生物等在化工生产中的重要作用。
4.了解乙醇、乙酸的组成和主要性质及重要应用。
5.了解上述有机化合物发生反应的类型。
6.了解糖类、油脂、蛋白质的组成和主要性质及重要应用。
7.了解常见高分子材料的合成反应及重要应用。
8.以上各部分知识的综合运用
(五)化学实验基础
1.了解化学实验是科学探究过程中的一种重要方法。
2.了解化学实验室常用仪器的主要用途和使用方法。
3.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能识别化学品安全使用标识,了解实验室一般事故的预防和处理方法。
4.掌握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法(包括所用试剂、仪器,反应原理和收集方法) 。
5.能对常见的物质进行检验、分离和提纯,能根据要求配制溶液。
6.能根据实验试题要求,做到: (1)设计、评价或改进实验方案; (2)了解控制实验条件的方法; (3)分析或处理实验数据,得出合理结论; (4)绘制和识别典型的实验仪器装置图。
7.以上各部分知识与技能的综合应用。
二、选考内容部分 选考内容涵盖选修模块"化学与生活"、"化学与技术"、"物质结构与性质"、"有机化学基础"的内容,考 生从中任选一个模块考试。 化学与生活
(一)化学与健康 1.了解食品中对人类健康有重要意义的常见有机物。了解合理摄入营养物质的重要性,营养均衡与人 体健康的关系。 2.了解氨基酸、蛋白质的结构和性质特点。 3.了解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 4.了解常见食品添加剂的作用。 5.了解药物对维护健康的作用。 6.了解毒品的危害。
(二)生活中的材料 1.了解金属与合金在性能上的主要差异。了解生活中常见合金的组成。 2.了解金属腐蚀的化学原理、金属防护的常用方法、防止金属腐蚀的重要意义。 3.了解水泥、玻璃和陶瓷的主要化学成分、生活原料及其用途。 4.了解生活中常用合成高分子材料的化学成分及其性能,评价高分子材料的使用对人类生活质量和环 境质量的影响。
(三)化学与环境保护 1.了解水污染的危害。了解污水处理中主要的化学方法及其原理。 2.了解大气主要污染物。了解减少大气污染物的原理和方法。 3.了解生活废弃物处置的方法、"白色污染"的危害和防治方法。
化学与技术
(一)化学与资源开发利用 1.了解煤、石油和天然气等综合利用的意义。 2.了解我国无机化工的生产资源和产品的主要种类。 3.了解海水的综合利用。了解化学科学发展对自然资源利用的作用。 4.了解化学对废旧物资再生与综合利用的作用。
(二)化学与材料的制造和应用 1.了解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对材料的要求。了解化学对材料科学发展的促进作用。 2.了解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高分子合成材料、复合材料和其他新材料的特点,了解有关的生产原理。 3.了解用化学方法进行金属材料表面处理的原理。 4.了解我国现代材料研究和材料工业的发展情况。了解新材料的发展方向。
(三)化学与工农业生产 1.了解化学在水处理中的应用。 2.了解合成氨的主要原理、原料、重要设备、流程和意义,认识催化剂的研制对促进化学工业发展的 重大意义。 3.了解精细化工产品的生产特点、精细化工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4.了解化学肥料、农药等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物质结构与性质
(一)原子结构与元素的性质 1.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能级分布,能用电子排布式表示常见元素(1~36 号)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了 解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 2.了解元素电离能的含义,并能用以说明元素的某些性质。 3.了解原子核外电子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跃迁,了解其简单应用。 4.了解电负性的概念,知道元素的性质与电负性的关系。
(二)化学键与物质的性质 1.理解离子键的形成,能根据离子化合物的结构特征解释其物理性质。 2.了解共价键的主要类型σ键和π键,能用键能、键长、键角等说明简单分子的某些性质。 3.了解简单配合物的成键情况。 4.了解原子晶体的特征,能描述金刚石、二氧化硅等原子晶体的结构与性质的关系。 5.理解金属键的含义,能用金属键理论解释金属的一些物理性质。 6.了解杂化轨道理论及常见的杂化轨道类型(sp,sp2,sp3) ,能用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或者杂化轨道理 论推测常见的简单分子或者离子的空间结构。
(三)分子间作用力与物质的性质 1.了解化学键和分子间作用力的区别。 2.了解氢键的存在对物质性质的影响,能列举含有氢键的物质。 3.了解分子晶体与原子晶体、离子晶体、金属晶体的结构微粒、微粒间作用力的区别。
有机化学基础
(一)有机化合物的组成与结构 1.能根据有机化合物的元素含量、相对分子质量确定有机化合物的分子式。 2.了解常见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了解有机物分子中的官能团,能正确地表示它们的结构。 3.了解确定有机化合物结构的化学方法和某些物理方法。 4.了解有机化合物存在异构现象,能判断简单有机化合物的同分异构体(不包括手性异构体) 。 5.能根据有机化合物命名规则命名简单的有机化合物。 6.能列举事实说明有机分子中基团之间存在相互影响。
(二)烃及其衍生物的性质与应用 1.以烷、烯、炔和芳香烃的代表物为例,比较它们在组成、结构、性质上的差异。 2.了解天然气、石油液化气和汽油的主要成分及其应用。 3.举例说明烃类物质在有机合成和有机化工中的重要作用。 4.了解卤代烃、醇、酚、醛、羧酸、酯的典型代表物的组成和结构特点以及它们的相互联系。 5.了解加成反应、取代反应和消去反应。 6.结合实际了解某些有机化合物对环境和健康可能产生影响,关注有机化合物的安全使用问题。
(三)糖类、氨基酸和蛋白质 1.了解糖类的组成和性质特点,能举例说明糖类在食品加工和生物质能源开发上的应用。
2.了解氨基酸的组成、结构特点和主要化学性质,氨基酸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3.了解蛋白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质。 4.了解化学科学在生命科学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四)合成高分子化合物 1.了解合成高分子的组成与结构特点,能依据简单合成高分子的结构分析其链节和单体。 2.了解加聚反应和缩聚反应的特点。 3.了解新型高分子材料的性能及其在高新技术领域中的应用。 4.了解合成高分子化合物在发展经济、提高生活质量方面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