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展示大赛
A. 请问有没全国性的地理比赛(初中的)
地球小博士全国地理科技大赛实施细则
一、根据地球小博士全国地理科技大赛条例第九条制定本实施细则。
二、举办地球小博士全国地理科技大赛的目的是: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科普法》的精神,具体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中有关未成年人科学素质行动。
三、宗旨:通过大赛宣传科学发展观,重点宣传普及节约资源、保护生态、改善环境、应急避险、健康生活、合理消费、循环经济等观念和知识,倡导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通过大赛宣传我国人口众多,资源有限、人均占有资源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基本国情,使年轻一代人从小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也是具体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中有关未成年人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的一部分。
四、组织与指导:大赛将设立指导委员会和大赛组织委员会
五、竞赛时间
1、报名、答题及评选时间:2008年9月至2009年6月
2、表彰时间:2009年7月,部分获奖单位和个人代表进京参加颁奖仪式。
六、参赛对象
参赛对象包括有创新能力的、品学兼优的中、小学在校学生,并相应分成小学段、初中段和高中段三个组进行评比。
七、竞赛内容
中国地理学会地球小博士全国地理科技大赛试题将由客观题和主观题两部分内容组成:客观题将由专家委员会依据学生受教育的程度不同分别拟订三套不同的试题,试题采用选择题和判断题的形式,使用答题卡答题主观题为参赛选手完成的创作题,要求参赛选手在完成客观题的基础上,通过学习、调查、体验等方式,根据自己的爱好和优势,以调查报告、作文、书画、动漫、摄影等形式(题材不限)提交全国组委会参加评比。参赛同学可以通过网站下载大赛题目
八、参赛方式
1、选拔参赛学生,确定参赛人数,认真填写报名表(表1),由基层单位汇总后填写团体报名表(表2)。
2、根据各学校(单位)参赛学生实际需要,向大赛组委会订购大赛专用答题卡(每张答题卡10元,含报名费,评审费等一切比赛费用)。
3、组织学生答题、完成参赛作品(统一使用A4纸)。
4、参赛选手须连同报名表、答题卡、作品一同递交方能参加评比。
5、参赛截止日期为2009年6月10日(以当地邮戳为准)。
6、邮寄地址:北京丰台区卢沟桥南里10号3-5-602室邮编:100165。
7、联系人:李洪钢电话:010—83896396 13522836651
8、汇款方式:
(1)银行转帐汇款:
帐户名称:北京国科宏仁文化传播中心
开户银行:北京农村商业银行卢沟桥支行宛平分理处
帐 号:0203040103020008604
(2)邮政汇款地址:
北京丰台区卢沟桥南里10号3-5-602室 任爱君 邮编:100165
九、奖励办法
1、个人奖:大赛将在全国参赛学生中评选出百名优秀选手授予地球小博士称号颁发证书和奖杯设地球小博士一、二、三等奖和优秀奖,颁发证书和奖品并将优秀的获奖论文结集出版,获奖结果通报其所在单位及当地教育主管部门
2、全国科教普先进校长及优秀科技辅导员奖:对在本次大赛中组织较好的学校领导授予全国科教先进校长称号,对表现出色的辅导员授予全国优秀科技辅导员称号,并颁发证书和奖品,对特别突出的辅导员老师推荐为优秀中小学地理教育工作者
3、组织奖:对组织较好的学校(单位)设优秀组织奖,颁发证书并对获得中国地理学会科普教育基地的学校(单位)颁发铜匾和资格证书(科普基地的评选标准另行通知)。
十、大赛将委托北京国科宏仁文化传播中心具体实施。
十一、评审与审批:大赛的初评将由北京国科宏仁文化传播中心负责,大赛组织委员会有权随时对大赛的过程进行监管。北京国科宏仁文化传播中心将初评的结果报大赛组织委员会,由组织委员会将评选结果报常务理事会审批。
十二、本实施细则由中国地理学会负责解释
B. 中国有哪些地理知识大赛
国际地理奥林匹克竞赛 2016 北京或上海 中国
中国中学生地理知识竞赛暨国家地理世界锦标赛
全国测绘地理知识竞赛
中国旅游地理知识竞赛
C. 如果是地理科技大赛一、二等奖在高考中是否加分
符合以下条件者,均可享受此投档标准:1.获得省级优秀学生称号者。2.高级中等教育阶段思想政治品德方面有突出事迹者。3.高级中等教育阶段获得全国中学生学科奥林匹克竞赛省赛区一等奖或全国决赛一、二、三等奖者。4.高级中等教育阶段获得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含全国青少年生物和环境科学实践活动)或“明天小小科学家”奖励活动或全国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一、二等奖者。5.高级中等教育阶段在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或国际环境科研项目奥林匹克竞赛中获奖者。6.高级中等教育阶段参加重大国际体育比赛或全国性体育比赛取得前六名者(须出具参加比赛的原始成绩)。7.高级中等教育阶段获国家二级运动员(含)以上称号,且在报考当年通过省级招生委员会会同体育行政部门统一组织的测试并被认定的考生。
D. 地球小博士地理知识大赛第一名属于国家级奖励还是什么级别的
地球小博士地理知识大赛第一名名义上属于国家级奖励,但该活动是由社会团体而并非国家教育部门组织的活动,能否算国家级奖励需视各地相关规定而定。
从下图荣誉证书落款可见此活动由中国地理学会举办。

网络可知:
中国地理学会(英文名:The Geographical Society of China,缩写:GSC)是由全国广大地理工作者自愿组成、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依法登记注册、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全国性、公益性、学术性的社会团体,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发展地理科学事业的重要社会力量。
学会挂靠在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E. 2016年第十届“地球小慱士”全国地理科技大赛一等奖多少名
奖励办法:
大赛设集体奖和多等级的个人奖项,其中地球小博士200人,初中、高中各100人;环保之星100人,在小学生中产生。有关地球小博士科普知识大赛具体参赛办法,详见中国地理学会地球小博士科普知识大赛条例和实施细则(附件一)。大赛指定网站为《中国地理学会地理科技大赛网》和《中国地理学会网站》。
F. 国家地理大赛的征文
地球是一片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这里记载着人类智慧的历代传承,记载着自然母亲哺育我们的点点滴滴,然而我们的家园却时有洪水、飓风、地震、沙尘暴等数不清的悲剧上演,这些自然灾害,夺走了生命,夺走了希望,夺走了一切的一切。和谐的生态环境随着人类日益先进的科技水平被打破,近50年来,我国每年由地震、旱涝、台风、疫病等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4%。这些已经成为最难以抵挡的恐怖阴影,阴影下笼罩着亡与犯罪,社会安全成为最令人头疼的问题。那么是否能依靠最具毁灭性却也最具创造性的科技水平来提高我国防灾减灾的能力呢?我国的洪水灾害十分频繁,建国以来,我国发生过的较大洪水如下所述。1951年:辽河大水。辽宁、吉林两省受淹农田43.4万h平方米,受灾人口87.6万人,亡3100多人。1954年:长江、淮河大水。长江中下游受淹农田317万hm2,受为人口1888万人,亡3万余人。淮河全流域成灾农田408.2万hm2。1858年:黄河大水。黄河花园口站发生有实测资料以来最大的一次洪水,滩区和东平湖受淹。1963年:海河大水。海河南系发生特大洪水,受淹农田440万hm2,京广铁中中断。1975年:淮河在水。8月上旬淮河上游出现罕见的特大暴雨,河南省泌阳县林庄3天雨量达1605.3mm,位于暴雨中心地区的两座大型水库失事,河南省有820万人口,106万h平方米耕地遭受严重水灾,倒塌房屋560万间,亡2.6万人。1981年:长江上游大水。四川省138个县市受灾。1982年:黄河大水。1991年:淮河、太湖大水。淮河受淹耕地401万hm2,受灾人口5423万人,倒塌房屋196万间。1994年:西江大水。1995年:长江、辽河、松花江大水。该年长江川、湘、鄂、赣四省农田受淹成为321.4万平方米,受为人口8526万人。东北辽、吉、黑三省农田受淹223.2万hm2,受灾人口1078.6万人。1996年:珠江、长江、海河大水。该年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均不同程度地遭受了洪涝灾害,一半以上省(区)严重受灾,全国有311个县以上城市进水,洪涝成灾面积1182.33万hm2,受灾人口2.67亿人,直接经济损失2208.36亿元。1998年:长江、嫩江、松花江、珠江、闽江等流域大水。据国家地震台网测定,北京时间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在四川汶川县发生8级地震。与此同时,成都震感强烈,成都市民在街上躲避。北京、上海、台湾均有震感,全国大半地区有明显震感,震中位于阿坝州汶川县,地震造成了严重的生命和财产损失.绵阳市 11874人遇难,伤67579人德阳 德阳已遇难10341人绵竹 6730余人遇难,受伤31560余人 成都市 4156余人遇难 受伤17802人什邡 3510余人遇难、受伤31970余人 都江堰市 3060余人遇难、受伤3210余人阿坝州 2871余人遇难 24625人受伤 其中汶川县遇难2010人 广元 2586人遇难 21682人受伤其中青川县遇难2140余人彭州 870余人遇难、受伤3090余人 总计:汶川大地震已造成40075人遇难 247645人受伤据卫生部报告,受伤住院治疗人数累计52934人,已出院7979人,在医院里亡3304人。 据中国地震局报告,截至19日13时,共监测到4级以上余震155次,其中5级以上24次,6级以上4次。 民政部报告,截至19日13时,全国共接受社会各界捐赠款物108.34亿元,其中捐款89.27亿元,物资折款19.09亿元。 截至18日21时,民政部、军队和各地民政部门共向灾区调运救灾帐篷25.4319万顶、棉被72.35万床、棉衣178.36万件、价值3421.5万元的食品和饮用水,以及价值18424.01万元的其他物资。地震.洪水.疫病都给我们带来了无比沉重的损失,如何在防灾减灾已经成为世界各国讨论的一个热门话题.各个国家都在用各种方式来预测灾害的形成. 我国目前已建立起了较为完善、广为覆盖的气象、海洋、地震、水文、森林火灾和病虫害等地面监测和观测网,建立了气象卫星、海洋卫星、陆地卫星系列,并正在建设减灾小卫星星座系统。在气象监测预报方面,建成了较先进的由地面气象观测站、太空站、各类天气雷达及气象卫星组成的大气探测系统,建立了气象卫星资料接收处理系统、现代化的气象通信系统和中期数值预报业务系统。全国已形成了由国家、区域、省、地、县五级分工合理、有机结合、逐级指导的基本气象信息加工分析预测体系。为了监测江河洪水,国家组建了由数目众多的水文站、水位站、雨量站等组成的水文监测网,建立了七大江河地区洪涝灾害易发区警戒水域遥感数据库,将遥感技术在“八五”期间应用于洪灾监测。大江大河防汛抗旱工程技术有了长足的进步,有些领域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另外,利用现代科技积极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工作,如农区人工增雨、人工防雹、滴灌工程等,这些技术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对防灾减灾发生了非常积极的作用。在地震监测和抗震方面,组建了400多个地震观测台站,“十五”期间进行了数字化改造,由48个国家级数字测震台站组成的国家数字测震台网和由300多个区域数字测震台站组成的20个区域数字测震台网以及若干个流动数字测震台网、数字强震台网构成了中国数字测震系统,建立了大震警报系统和地震前兆观测系统,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监测预报系统,编制了全国地震烈度区划图和震害预测图,确定了52个城市作为国家重点防震城市,对全国地震烈度6度以上地区的工程建筑,实施综合性震害防御,对城市和大中型工矿企业的新建工程进行了抗震设防,完成了多条铁路干线、主要输油管线和多座骨干电厂、大型炼油厂,一批重点骨干钢铁企业和超大型乙烯工程以及大型水库的抗震加固。在地质灾害防治方面,加强了对滑坡、泥石流、崩塌以及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地裂等地质灾害的勘查防治工作,采取了包括工程防御体系、生物水保防御体系、管理防护体系,社会管理体系和预测及报警体系在内的综合防御体系,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同时把生态建设与防灾减灾相结合,实施封山育林、退耕还林、退田还湖、退田还草和修建水利工程等一系列措施,极大地防止和减轻了地质灾害的危害和损失。全国已建立了25片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实施了七大流域水土保持工程,在一万多条水土流失严重的小流域,开展了山水田林综合治理。先后确立了包括“三北”防护林、长江中上游防护林、沿海防护林、平原农田防护林、淮河太湖流域防护林、珠江流域防护林、辽河流域防护林、黄河中游防护林和太行山绿化工程、防治沙漠化工程的十大林业生态工程。此外,还发射了“资源一号”、“资源二号”卫星,广泛应用于资源勘查、防灾减灾、地质灾害监测和科学试验等领域。 但是,我国防灾减灾科技应用与建设仍然存在着各式各样的问题1.管理缺乏综合协调长期以来,我国的灾害管理体制基本是以单一灾种为主、分部门管理的模式,各涉灾管理部门自成系统,各自为战。由于没有常设的综合管理机构,各灾种之间缺乏统一协调,部门之间缺乏沟通、联动,造成了许多弊端,如缺乏综合系统的法规、技术体系政策与全局的防灾减灾科技发展规划;缺少系统的、连续的防灾减灾思想指导,不利于部门之间协调;缺少综合性的防灾减灾应急处置技术系统;缺少专门为灾害救援的综合型救援专家、技术型队伍;没有形成相对完善的防灾减灾科学技术体系;信息公开和交流渠道不顺畅;资源、信息不能共享;科学决策评估支持系统与财政金融保障制度尚未建立等等,直接影响防灾减灾实效。 2.投入不足 资金渠道单一 全国每年投入到防灾减灾科技研发和应用的经费十分有限,在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科研设备购置、防灾工程建设、防灾减灾基础研究和先进技术推广应用等多方面投入不足。主要是因为我国防灾减灾科研基本依赖于财政拨款,资金来源渠道单一。由于防灾减灾科研具有的社会效益远远大于近期经济效益,很难吸引企业资金和社会资金主动投入,造成防灾减灾科技发展和技术推广滞后。另外,缺少科研成果推广的中间环节与适合防灾减灾工作规律的运行机制,防灾减灾科研成果的转化率低,一些防灾减灾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率不足10%,严重影响了全国防灾减灾工作的深入进行,影响了全国防灾减灾工作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3. 科技资源尚待优化配置 我国防灾减灾科技资源主要集中在气象、地震、地质、环保等领域,由于缺乏宏观协调管理及传统的条块分割现状,一方面各领域主要关注本领域的防灾减灾科技发展,研发工作主要局限于解决本领域存在的技术问题,在不同灾种以及防灾减灾的不同环节中,科技资源没有得到合理配置,科技开发与应用水平发展很不平衡,在基础地理信息、救灾设备和队伍建设方面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另一方面,仪器、设备、资料、数据等都由部门、单位甚至个人所有,不能实现资源共享共用,资源条件不能系统整合形成高效、共享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无法形成合力和整体创新优势。 4.防灾减灾科技发展缓慢 一是在不同灾种以及防灾减灾的不同环节中,科技发展与应用水平很不平衡;二是各灾种的应急研究和操作水平差别较大,低水平重复研究较多;三是技术手段和装备落后,监测能力不强,短期预测预报能力还较低;四是缺乏各类灾害的科学评估模型和方法,灾害信息共享应用和评估的技术急需完善;五是对一些重大灾害的认识与防治技术,长期徘徊不前;六是现有科研结合国情实际不够密切,科技整体支撑能力有待提高等。 5. 防灾减灾高水平科技人才匮乏 我国防灾减灾科技人才主要集中在专业管理部门和科研机构中,基层防灾减灾机构普遍缺少技术应用人才,与我国防灾减灾工作重点结合不密切,特别缺乏防灾减灾领域的高层次、高水平的学术技术带头人和工程技术应用人才。另外,研究经费、待遇等方面条件较差,影响我国防灾减灾科技人才队伍的稳定与发展。 6. 科普宣教力度不够 缺乏统一的防灾减灾科普规划,没有固定的防灾减灾科普教育基地,也缺乏经常性的防灾减灾科普宣传活动,使防灾减灾科普缺乏系统性、连续性,致使我国社会公众防灾减灾知识、防灾减灾意识的科普教育水平较低,全社会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较.以下是我对我国防灾减灾科技支撑的对策建议1.建立统一综合的防灾减灾组织保障体系 设置统一的具有危机管理性质的防灾减灾综合管理机构,负责对全国防灾减灾工作的大政方针做出决策,逐步实现从部门为主的单一灾种管理体制向政府和部门联动、条块结合的综合应急管理体制转变。 加强科技主管部门与涉灾管理部门的协同,形成跨部门、跨地区、跨学科、多层次、分布式的协同管理职能和机制。 成立集合各灾种、各专业及相关管理部门专家的顾问团体;建立防灾减灾决策的专家咨询系统,为政府防灾减灾决策提供智力支撑。 2. 完善防灾减灾科技进步政策与创新机制 制定科技支撑防灾减灾办法与政策,增加科技投入,在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科技人才培养选拔等方面给予支持;将防灾减灾科普知识纳入国民素质教育体系和工作计划,提高全民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在大中小各级学校教育中适当引入防灾减灾课程及读物。 建立高效、合理的防灾减灾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机制、科技投入机制、成果转化机制、政策激励机制与人才培养机制;加强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研究,开展关键技术、共性技术联合攻关;加快科技成果在防灾减灾领域的推广应用。 3. 多渠道增加对防灾减灾的科技投入 将防灾减灾发展所需投入纳入每年科技经费预算,按照一定的使用比例,支持研究开发工作、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技术装备、参加国际交流等。并使防灾减灾科技投入的增长幅度不低于科技经费增长的总体水平。 建立社会防灾减灾基金,吸收企业、社会团体、公民及海外人士对防灾减灾的捐赠,按比例将部分基金用于科技投入。 用给予引导资金的方式,促进地方政府增加防灾减灾科技投入,引导技术开发机构与企业投资防灾减灾技术与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 4. 促进防灾减灾科技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 借助全国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的建设,通过制定统一的标准和规范,整合全国各灾害管理部门的分类灾害信息资源,全天候运转监测网;以网络技术为纽带,积极推广应用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控系统(R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技术,建设覆盖至全国各乡村的主要灾害实时监测预警系统;充分应用数字化技术及网络技术,综合集成防灾减灾各单位上报的灾情信息,构建包括灾害应急响应、灾害信息分析、灾害救援决策、救援信息反馈等在内的防灾减灾技术及信息资源平台。 5.加强防灾减灾科技能力与科技队伍建设 通过科研体制改革和现代院所制度建设,进行课题制、首席专家负责制和科研经费预算等防灾减灾科技机构科研管理制度建设;鼓励科研与地方防灾减灾需要紧密结合,开展自然灾害综合研究和治理;鼓励科研机构与企业联合研发防灾减灾技术和装备,实现产业化;与管理部门合作,尝试推广先进的防灾减灾技术和管理方法,探索区域防灾减灾综合管理模式;参与重点防灾减灾工程建设、基础设施建设、试验示范区建设。 在培养选拔高层次人才的基础上,大力培训一线工作的防灾减灾技术人员及管理人员,改善基层技术人员的工作生活条件;通过科研项目、激励措施、分配制度、考核选拔等吸引和稳定人才队伍,培育有竞争力的研究群体,加强创新团队建设;培养防灾减灾后备人才,逐步在我国高校中开办防灾减灾专业教育。 6. 加强国内外防灾减灾科技交流与合作 鼓励防灾减灾科研机构、管理部门开展国内外交流合作,获得先进的应用技术及管理经验,追踪最新技术。在跨国、跨区域的防灾减灾工程建设中,政府应积极协调,为项目实施提供帮助和保障。5月12日,一场突然的地震,瞬间倾覆了学校、医院、家乡……面对自然灾害,人类就愈发显得渺小,这突如其来的一切,抨击着我们无济于事的防备,是不是灾难意识还不够呢?地震是我们无法改变的, 那么,沙尘暴,这个有着自然灾害之称的毁灭性灾难,如果人类不会那样疯狂地砍伐树木,破坏地皮,沙尘是不是就永远被隔绝在了炽热的沙漠中呢?还有那黄河,华夏儿女的母亲河,人类无节制地开垦放牧,泥沙每年滚滚流进黄河,让我们甚至不敢去幻想这样浑浊的黄河或许在很久以前,清澈如一双赤子的眸……朋友啊,你是否知道,在那所谓的自然灾害的名义下,真正的毁灭来源与人类这一颗贪婪的心啊!!屠杀珍惜动物,破坏生态平衡中的一个纽带,最终受害者,是自己!!面对树木,木材商的眼里写着无休止的欲望,殊不知再贱价的木料,也要历经十载的岁月啊……你们知道吗,在孩子天真的口中,那“前人种树,后人乘凉”的谚语已变成了“前人砍树,后人遭殃”这般的无奈与不堪入目啊。了解自己的处境吗?对自己的行为能负责吗?明白人与自然间,不是相互依存即是相互践踏的关系吗?自然是被动的,它以被人类破坏的生态来报复,其实是为了这些不会居安思危的人能快点清醒啊!!不要让公益广告中的预言成为现实,我相信只要从自己做起,不是说空话而是付诸行动,那最后一滴水,必将是上天感动的泪。 目前,保护环境是当务之急,学习有关各种灾害知识和减灾知识更是迫在眉睫,我们要留心观察周围的自然变异现象,一旦发现某种异常的自然现象,也不必惊恐,尽快向有关部门报告,专业部门会为我们做出权威判断。灾害一旦发生,首先应该发扬大无畏精神,号召群众,组织大家和个人自卫。同时也要学习一定的医救知识,准备必备药品,在灾害期间,医疗系统不能正常工作的情况下,能够及时自救并救助他人。 虽然灾害的发生是我们无法控制的,但我相信,不再受破坏与践踏的自然将会为我们带来一个美好和谐的生态,爱这我们赖以生存的家乡吧,它是我们最初和最后的伊甸园。
G. 关于地理大赛的论文怎麽写
中国,横亘在世界最大的大陆——亚洲和最大的海洋——太平洋之间。强大的海陆热力性质差异造就了全世界最突出、最明显的季风气候。虽然它给我们带来良好的水热条件,为我们农业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是它也为我们带来了频繁的自然灾害。其中,台风灾害更是沿海地区挥之不去的梦魇。每年夏季的台风都对我国沿海带来严重的影响。 N Zwi3
pp >F)A0v
祸也? Y"m}=\4{
热带气旋(Tropical Cyclone)俗称台风(typhoon),是发生在热带海洋上的一种天气系统。热带海洋的高温海水不断为热带气旋带来充足的水汽和热量,使得热带气旋不断壮大、增强。而拥有世界暖池之称的西北太平洋更是热带气旋的绝佳摇篮。根据统计,每年有32股热带气旋在这里诞生,其中一半都会加强成为中心附近风力超过12级(>32.6m/s)的台风,更有3~4股会加强为中心附近风力超过16级(>50.9m/s)的超强台风。因此西北太平洋是全球发生热带气旋最多、最强的海域。紧邻太平洋的我国平均每年都要遭受7个热带气旋的登陆。可见我国的台风灾害之多。 KHeeB`V>J
)c m^;(#pV
众所周知,台风的三大武器就是狂风、暴雨和风暴潮。下面我就列举一些例子: ,V;HM F.
~P*{%=a
狂风:2006年8月10日傍晚,0608号超强台风桑美以60m/s的风速登陆浙江苍南,当地测得极大风速81米/秒,相当于1.2秒内跑完100m赛跑!台风中心经过的地方树木大都是被拦腰整齐地切断,很多房子被削去了一两层。桑美给温州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2.9亿元。 xp]9Z]J1l
aZo>3z;
暴雨:2006年7月中旬,强热带风暴碧利斯登陆后的残余云系和西南季风共同影响,湘南、粤北相继发生大洪水,过程降雨量超过500毫米,相当于几天时间下了一半的年雨量。洪水不仅冲毁了当地的城市、交通设施,而且还带走了上20亿的直接经济损失和成千上万难以统计的伤亡。 gaE8\JSr
W/%9=g$m
风暴潮:1994年8月中旬登陆浙江温州的9417号超强台风Fred,给温州带来了有记录以来最强的风暴潮,瑞安和温州港的潮位分别超过历史实测最高潮位0.21米和0.65米。温州市百余公里的海岸线纵深1公里内尽成泽国,江水混杂着潮水淹没了其以北纵深7公里的土地,最深处超过3米。 i=V2 /W}
6O*lZNN
由此可见,我国台风灾害之重。 (/!zHq
5wv7]F<
但是,热带气旋给我们带来的都是灾害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m RC
6E_YUk?KW
福也! 0sF|Y%N
由于地球各个纬度受热都是不均匀的,纬度小于35度地区始终是处于热量盈余的状态,那么多出来的热量就储存在海洋中,而大于地区35度的地区则相反。所以自然界就要通过某些方式来维持地球热量收支平衡。这项工作主要由洋流和大气运动来完成。大气运动中,除了高纬度冷空气和低纬度暖湿气流外,热带气旋仍然扮演着重要角色。主要的流程是这样的: d$n<^ ~Z
G"Hj$
U/h@Q\~U
短波辐射 长波辐射 水汽液化 气流与地面的摩擦 NT9|``^Z
太阳能——低纬度海水的内能——大气的内能——台风中气流旋转的动能———高纬度地区空气陆地的内能 ao@CPB6N
以上就是台风存在的意义。总的来说,台风是地球维持热量收支平衡的一种手段。 lA4TWU (]
nt%p@e!,
台风也是沿海地区重要的降水来源。在热带地区,每年有四分之一的降水来自热带气旋。而我国,特别是华南沿海,夏季的降水有近三分之一的降水来自台风。假如某年的台风偏少,那会怎样呢?的确,风灾、洪灾、潮灾是会减少,但是随之而来的是旱灾。例如2004年,仅有3个热带气旋影响广东省,其中只有8月底的台风艾利带来的降水比较可观。正当人们对台风灾害减少津津乐道时,旱灾肆虐了。从2004年8月开始,一直到2005年6月,广东西南部、海南秋冬春连旱,04年底05年初珠江流域咸潮肆虐。给当地人们生产生活带来严重影响。 x_wWe>0
,}wFQ9*|W
转祸为福! ]3 QW\k~
综上所述,有台风可能是祸,但是没有台风就一定是祸。既然我们每年都无法避免受到台风的吹袭,也不应该抗拒台风的吹袭,那么我们更应该做好一切防御,让台风转祸为福。下面是我的几点看法: 0: B%,n UM
相信只要我们共同努力,台风造成的重大灾害只能留存在史册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