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规律
❶ 高中物理定律
力学:
1 万有引力定律:一切物体之间存在相互吸引的作用,此作用与两物体质量成正比,与其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2 胡克定律:弹簧伸长或压缩量与作用力成正比
3 力的合成: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4 共点力平衡:各方向力矩平衡
5 运动学的只有公式说得清楚
6 牛顿第二定律:合外力等于加速度与质量的乘积
7 开普勒第三定律:行星运动的半径的三次方与其运动周期的平方的比值为一定值
8 动量守恒定律:系统所受外力为零时,系统中所有物体总动量不变
9 动能定理:合外力做的功为动能的改变量
10 机械能守恒定律:只有重力或弹力做功的情况下,系统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不变
定律还是公式说得清楚,其他的你还是看公式吧
热学
1 热力学第一定律:物体内能的改变量为合外力做的功与吸收的热量之和,做功吸热可能为负值
2 理想气体的三个实验定律综合起来就是克拉伯龙方程,当系统中气体质量不变时,(气体压强与体积的乘积)比上(物质的量与温度的乘积)为定值
电磁学
1 库仑定律:真空中,两电荷之间有相互作用力,与两电荷电荷量的乘积成正比,与其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2 电阻定律:物体电阻为电阻率与长度的乘积再比上横截面积
3 欧姆定律:电路中电流为电压与电阻的比值
4 焦尔定律:电阻有电流通过时发热,大小为电流的平方和电阻和时间的乘积
5 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闭合线圈中磁通量的改变引起产生感应电动势
光学
折射定律:折射率为入射角正弦与出射角正弦的比值
原子物理
1 粒子能级:电子在原子周围固定的不连续的轨道上运动
2 光的实质:光既是电磁波也是粒子,具有波粒二性
3 爱因斯坦质能方程:物体所含能量为质量与光速平方的乘积
4 原子衰变:元素都有自己的衰变周期
5 相对论:物体运动的速度影响该物体的时间,长度,质量。运动速度的改变导致其时间,长度,质量的改变
自己总结的,有差错望指正,有些定律很麻烦,靠公式才说得清楚,找个老师问问就好
❷ 高中物理常识大集合。
刘叔博客
1、伽利略
(1)通过理想实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力是维持运动的原因”的观点
(2)推翻了亚里士多德“重的物体比轻物体下落得快”的观点
2、开普勒:提出开普勒行星运动三定律;
3、牛顿
(1)提出了三条运动定律。
(2)发现表万有引力定律;
4、卡文迪许:利用扭秤装置比较准确地测出了引力常量G
5、爱因斯坦
(1)提出的狭义相对论(经典力学不适用于微观粒子和高速运动物体)
(2)提出光子说,成功地解释了光电效应规律,并因此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3)提出质能方程,为核能利用提出理论基础。
6、库仑:利用扭秤实验发现了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库仑定律。
7、焦耳和楞次
先后独立发现电流通过导体时产生热效应的规律,称为焦耳——楞次定律(这个很冷门!以教材为主!)
8、奥斯特
发现南北放置的通电直导线可以使周围的磁针偏转,称为电流的磁效应。
9、安培:研究电流在磁场中受力的规律(安培定则),分子电流假说,磁场能对电流产生作用
10、洛仑兹:提出运动电荷产生了磁场和磁场对运动电荷有作用力(洛仑兹力)的观点。
11、法拉第
(1)发现了由磁场产生电流的条件和规律——电磁感应现象(教材上是这样的,实际不是有一定历史原因,以教材为主!)
(2)提出电荷周围有电场,提出可用电场描述电场,提出电磁场、磁感线、电场线的概念
12、楞次:确定感应电流方向的定律,愣次定律:感应电流具有这样的方向,即感应电流的磁场总要阻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
13、亨利:发现自感现象(这个也比较冷门)。
14、麦克斯韦: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指出光是一种电磁波,为光的电磁理论奠定了基础。
15、赫兹:
(1)用实验证实了电磁波的存在并测定了电磁波的传播速度等于光速。
(2)证实了电磁理的存在。
16、普朗克
提出“能量量子假说”——解释物体热辐射(黑体辐射)规律电磁波的发射和吸收不是连续的,而是一份一份的,即量子理论
17玻尔:提出了原子结构假说,成功地解释和预言了氢原子的辐射电磁波谱。
18、德布罗意:预言了实物粒子的波动性,提出波粒二象性,物质波。德布罗意波,任何一种运动的物体都有一种波与之对应。
19、汤姆生(逊)
利用阴极射线管发现了电子,说明原子可分,有复杂内部结构,并提出原子的枣糕模型(葡萄干布丁模型)。
20、卢瑟福
❸ 高中物理学习规律及方法~
做物理题就是分析题目,然后找方程或找老师讲过的方法。多练习,多思考,多做题才会熟悉题方法。遇到难题要一步步分析,将大的分成小的,从你会做的地方入手。切忌见到一个题,一看自己肯定做不出来,就pass,无论如何也要分析一下。
❹ 高中物理必修一八大规律总结
第一章 运动的描述
一、 基本概念
1、 质点
2、 参考系
3、 坐标系
4、 时刻和时间间隔
5、 路程:物体运动轨迹的长度
6、 位移:表示物体位置的变动。可用从起点到末点的有向线段来表示,是矢量。 位移的大小小于或等于路程。
7、 速度:
物理意义:表示物体位置变化的快慢程度。
分类 平均速度: 方向与位移方向相同
瞬时速度:
与速率的区别和联系 速度是矢量,而速率是标量
平均速度=位移/时间,平均速率=路程/时间
瞬时速度的大小等于瞬时速率
8、 加速度
物理意义:表示物体速度变化的快慢程度
定义: (即等于速度的变化率)
方向:与速度变化量的方向相同,与速度的方向不确定。(或与合力的方向相同)二、 运动图象(只研究直线运动)
1、x—t图象(即位移图象)
(1)、纵截距表示物体的初始位置。
(2)、倾斜直线表示物体作匀变速直线运动,水平直线表示物体静止,曲线表示物体作变速直线运动。
(3)、斜率表示速度。斜率的绝对值表示速度的大小,斜率的正负表示速度的方向。2、v—t图象(速度图象)
(1)、纵截距表示物体的初速度。
(2)、倾斜直线表示物体作匀变速直线运动,水平直线表示物体作匀速直线运动,曲线表示物体作变加速直线运动(加速度大小发生变化)。
(3)、纵坐标表示速度。纵坐标的绝对值表示速度的大小,纵坐标的正负表示速度的方向。
(4)、斜率表示加速度。斜率的绝对值表示加速度的大小,斜率的正负表示加速度的方向。
(5)、面积表示位移。横轴上方的面积表示正位移,横轴下方的面积表示负位移。三、实验: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
1、两种打点即使器的异同点
2、纸带分析;
(1)、从纸带上可直接判断时间间隔,用刻度尺可以测量位移。
(2)、可计算出经过某点的瞬时速度
(3)、可计算出加速度
第二章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
一、 基本关系式v=v0+at
x=v0t+1/2at2
v2-vo2=2ax
v=x/t=(v0+v)/2二、 推论
1、 vt/2=v=(v0+v)/22、vx/2=
3、△x=at2 { xm-xn=(m-n)at2 }
4、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比例式应用基本关系式和推论时注意:
(1)、确定研究对象在哪个运动过程,并根据题意画出示意图。
(2)、求解运动学问题时一般都有多种解法,并探求最佳解法。三、两种运动特例
(1)、自由落体运动:v0=0 a=g v=gt h=1/2gt2 v2=2gh
(2)、竖直上抛运动;v0=0 a=-g四、关于追及与相遇问题
1、寻找三个关系:时间关系,速度关系,位移关系。两物体速度相等是两物体有最大或最小距离的临界条件。
2、处理方法:物理法,数学法,图象法。五、理解伽俐略科学研究过程的基本要素。第三章 相互作用
一、 三种常见的力
1、 重力: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产生的。大小:G=mg,方向:竖直向下,
作用点:重心(重力的等效作用点)2、弹力
(1)、形变、弹性形变、定义等。
(2)、产生条件:
(3)、拉力、支持力、压力。(按照力的作用效果来命名的)
(4)、弹簧的弹力的大小和方向,胡克定律F=kx
(5)、可用假设法来判断是否存在弹力。3、摩擦力
(1)、静摩擦力: ①、产生条件 ②、方向判断
③、大小要用“力的平衡”或“牛顿运动定律”来解。
(2)滑动摩擦力:①、产生条件 ②、方向判断
③、大小:f=uN。也可用“力的平衡”或“牛顿运动定律”来解。
(3)、可用假设法来判断是否存在摩擦力。二、力的合成
1、定义;由分力求合力的过程。
2、合成法则:平行四边形定则或三角形定则。
3、求合力的方法
①、作图法(用刻度尺和量角器) ②、计算法(通常是利用直角三角形)
2、 合力与分力的大小关系三、力的分解
1、 分解法则:平行四边形定则或三角形定则、
2、 分解原则:按照实际作用效果分解(即已知两分力的方向)
3、 把一个已知力分解为两个分力
①、 已知两个分力的方向,求两个分力的大小。(解是唯一的)
②、 已知一个分力的大小和方向,求另一个分力的大小和方向,(解是唯一的)
(注意:通过作平行四边形或三角形判断)
4、 合力和分力是“等效替代”的关系。三、 实验:探究求合力的方法(或“验证平行四边形定则”)第四章 牛顿运动定律
一、 牛顿第一定律
1、 内容:(揭示物体不受力或合力为零的情形)
2、 两个概念:①、力
②、惯性:(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质量是惯性大小的唯一
❺ 如何掌握好高中物理概念及规律
掌握高中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方法:
1、学生获得必要的感性认识,是学生形成概念和掌握规律的基础。当学生对教师介绍有关的物理现象和物理事例有了比较充分的感性认识,而学生自己用已学的知识又无法合理地说明和解释这些现象与事例时,便会有强烈的求知欲。
2、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阶段,这是形成概念、掌握规律的关键。在每一个物理现象中,存在着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果把握不住抽象思维的正确方向,就会得出错误的结论。
3、教师要引导学生正本溯源,强化概念和规律的认知过程。学生对相关物理问题的感性材料进行科学抽象并得出结论后,为了强化概念和规律,还得使学生理解所学概念和规律。
4、对于物理概念和规律要知道是怎样得来的,能记住物理规律的文字叙述及数学表达式,还要抓住表述规律的关键词语,明确规律的适用范围,了解规律的应用,并能解决相关物理问题。
❻ 求,高中物理规律性常识。
把这个叫常识,看来你的物理非常不赖啊!!
我觉得,你说的是做题多了,便自然而然知道的一些结论;最简单的一个应属于,为什么斜面上物体重力的分力是mgsink ,刚开始同学们每次都要分析半天,不知道是sin 还是cos 一样。
你这么一问,倒是想不起来哪些了
1 平抛运动
某一时刻的速度方向与水平方向夹角为A ,位移方向与水平方向夹角为B
则有tan A= 2tanB
❼ 高中物理的所有定律(包括内容)
力学:
1 万有引力定律:一切物体之间存在相互吸引的作用,此作用与两物体质量成正比,与其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2 胡克定律:弹簧伸长或压缩量与作用力成正比
3 力的合成: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4 共点力平衡:各方向力矩平衡
5 运动学的只有公式说得清楚
6 牛顿第二定律:合外力等于加速度与质量的乘积
7 开普勒第三定律:行星运动的半径的三次方与其运动周期的平方的比值为一定值
8 动量守恒定律:系统所受外力为零时,系统中所有物体总动量不变
9 动能定理:合外力做的功为动能的改变量
10 机械能守恒定律:只有重力或弹力做功的情况下,系统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不变
定律还是公式说得清楚,其他的你还是看公式吧
热学
1 热力学第一定律:物体内能的改变量为合外力做的功与吸收的热量之和,做功吸热可能为负值
2 理想气体的三个实验定律综合起来就是克拉伯龙方程,当系统中气体质量不变时,(气体压强与体积的乘积)比上(物质的量与温度的乘积)为定值
电磁学
1 库仑定律:真空中,两电荷之间有相互作用力,与两电荷电荷量的乘积成正比,与其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2 电阻定律:物体电阻为电阻率与长度的乘积再比上横截面积
3 欧姆定律:电路中电流为电压与电阻的比值
4 焦尔定律:电阻有电流通过时发热,大小为电流的平方和电阻和时间的乘积
5 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闭合线圈中磁通量的改变引起产生感应电动势
光学
折射定律:折射率为入射角正弦与出射角正弦的比值
原子物理
1 粒子能级:电子在原子周围固定的不连续的轨道上运动
2 光的实质:光既是电磁波也是粒子,具有波粒二性
3 爱因斯坦质能方程:物体所含能量为质量与光速平方的乘积
4 原子衰变:元素都有自己的衰变周期
5 相对论:物体运动的速度影响该物体的时间,长度,质量.运动速度的改变导致其时间,长度,质量的改变
❽ 高中物理力学五大规律
重要规律:1.力的独立作用原理:当物体受到几个力的作用时,每个力各自独尊地使物体产生一个加速度,就像其他的力不存在一植物体的实际加速度为这几个加速度的矢量和。
2.牛顿运动定律:经典力学的基本定律。适用于低速运动的宏观物体。
牛顿第一定律揭示了惯性和力的物理会义。
牛顿第二定律(F=ma)揭示了物体的加速度跟它所受的外力及物体本身质皮之间的关系、使用时注意矢量性(a与F的方向始终一致)、同时性(有力F必同时产生a)、相对性(相对于地面参照系)、统一性(单位统一用SI制)。
牛顿第三定律(F=-F')揭示了物体相互作用力间的关系。注意相互作用力与平衡力的区别。
3.物体的平衡条件:物体平衡时,即或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或匀速转动状态。在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条件是F= 0.有固定转动轴的物体的平衡条件是M=0。注意:对于共点力平衡.必有 M=0。对于固定转动轴平衡,必有F=0。还要注意力的平衡和物体的平衡的区别。
4.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a的大小和方向一定。可以用公式和图象(s-t图象和v-t图象)描述。注意:①公式v=(v0+vt)/2只适用于匀变速直线运动.②判断初速度不为零的句变速直线运动或测定其加速度的公式为△s=aT2 ,即从任一时刻开始,在连续相等的各时间间隔T内的位移差△s都相等。判断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时,方法一;用S1:S2:S3……=1:3:5……判断(可作为充分必要条件)。方法二:同时满足△s=aT2 (仅作为必要条件)和△s/s1=2/1。③利用图象处理问题时,要注意其点、线、斜率、面积等的物理意义。
5.曲线运动的规律:利用运动的合成和分解方法。平抛运动可视为水平匀速直线运动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的合运动。
匀速圆周运动虽向心加速度的大小不变,但方向时刻在变且恒指向圆心,所以是一种变加速运动。其向心力F=mv2/R或F=mω2R,它与速度方向垂直。故只能改变物体的速度方向。向心力不是什么特殊的力,任何一种力或几种力的合力都可提供为向心力。
行星运动的规律由开普勒三定律揭示,三定律分别指明了行星运动的轨道、行星沿轨道运动时速率的变化以及周期与轨道半径的关系(R3/T2=k)。万有引力定律揭示了行星运动的本质原因,可应用来发现天体并计算天体的质量和密度。
6.振动和波动的规律:当物体受到指向平衡位置的回复力作用且阻力足够小时,物体将作机械振动。振动可分自由振动和受迫振动。当策动力的频率跟物体的固有频率相等时,将发生共振,振幅达最大。简指振动是一种变加速运动.其特点是所受外力的合力符合F=-kx,加速度符合a=-kx/m。这两个特点可作为判别一个物体是否作简谐振动的依据。简诺振动的图象是正弦(或余弦)曲线,它表示振动物体的位移随时间而变化的情况。典型的间谐振动有单摆和弹簧振子等。作简谐振动的系统的能量是守恒的,振幅越大,能量越大。
机械振动在煤质中的传播过程形成机械波。其特点是只传播振动的能量而媒质本身并不迁移.波动遵循叠加原理,能发生干涉和衍射现象。波动的任一质点的振动周期(或频率)和波源的振动周期(或频率)一致.波动有横波和纵波之分。波动图象也是正弦6或余弦)曲线,它表示某一时刻各个质点的位移。在判别质点振动方向时要注意波动方向。
7.动能定理
动能定理揭示了外力对物体所做的总功与物体动能变化间的关系。要注意:①动能定理的研究对象是质点(或单个物体)。②由动能定理可知:动力做正功使物体的动能增加Z阻力做负功,使物体的动能减少。③W指作用于物体的各个力所做功的代数和,因此要注意分辨功的正负。④Ek1和 Ek2分别为初始状态和终了状态的动能。因此,Ek2-Ek1仅由初末两个运动状态决定,不涉及运动过程中的具体细节。⑤公式W=Ek2- Ek1为标量式,但有正负。W为正(负)表示物体的动能增加(减少)。Ek2- Ek1为正(负)也表示物体的动能增加(减少)。
8.机械能守恒定律
机械能守恒定律揭示了物体在只有重力(或弹力)做功的情况下,物体总的机械能保持不变及其动能和重力势能相互转化的规律。可表示为E2=E1,要注意:①该定律所研究的对象是物体系统。所谓机械能守恒,是指系统的总机械能守恒。②机械能守恒的条件:在只有重力(或弹力)做功的情况下。③El和E2是指物体系统在任意两个运动状态时的机械能,并不涉及El和E2间互相转化的具体细节.④动能定理和机械能守恒定律有一定的关系:当只有重力做功时,应用动能定理可以得机械能守恒定律。
9.动量定理
动量定理揭示了物体所受的冲量与其动量变化间的关系。要注意:①动量定理所研究的对象是质点(或单个物体、或可视为单个物体的系统)。②动量定理具有普适性,即运动轨迹不论是直线还是曲线,作用力不论是恒力还是变力(F为变力在作用时间内的平均值),几个力作用的时间不论是同时还是不同时,都适用。③F指物体所受的合外力。冲量Ft的方向与动量变化m
❾ 高中物理涉及的所有定律
力学:
1 万有引力定律:一切物体之间存在相互吸引的作用,此作用与两物体质量成正比,与其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2 胡克定律:弹簧伸长或压缩量与作用力成正比
3 力的合成: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4 共点力平衡:各方向力矩平衡
5 运动学的只有公式说得清楚
6 牛顿第二定律:合外力等于加速度与质量的乘积
7 开普勒第三定律:行星运动的半径的三次方与其运动周期的平方的比值为一定值
8 动量守恒定律:系统所受外力为零时,系统中所有物体总动量不变
9 动能定理:合外力做的功为动能的改变量
10 机械能守恒定律:只有重力或弹力做功的情况下,系统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不变
定律还是公式说得清楚,其他的你还是看公式吧
热学
1 热力学第一定律:物体内能的改变量为合外力做的功与吸收的热量之和,做功吸热可能为负值
2 理想气体的三个实验定律综合起来就是克拉伯龙方程,当系统中气体质量不变时,(气体压强与体积的乘积)比上(物质的量与温度的乘积)为定值
电磁学
1 库仑定律:真空中,两电荷之间有相互作用力,与两电荷电荷量的乘积成正比,与其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2 电阻定律:物体电阻为电阻率与长度的乘积再比上横截面积
3 欧姆定律:电路中电流为电压与电阻的比值
4 焦尔定律:电阻有电流通过时发热,大小为电流的平方和电阻和时间的乘积
5 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闭合线圈中磁通量的改变引起产生感应电动势
光学
折射定律:折射率为入射角正弦与出射角正弦的比值
原子物理
1 粒子能级:电子在原子周围固定的不连续的轨道上运动
2 光的实质:光既是电磁波也是粒子,具有波粒二性
3 爱因斯坦质能方程:物体所含能量为质量与光速平方的乘积
4 原子衰变:元素都有自己的衰变周期
5 相对论:物体运动的速度影响该物体的时间,长度,质量。运动速度的改变导致其时间,长度,质量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