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历史比较
① 中外历史上比较狂傲的人有那些
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② 中外历史
晋文公重耳。流亡在外多年,身边儿始终追随的仅仅数人。最惨的时候向老农乞食,老农丢给他土块儿,晋文公拜领;什么都没得吃,部下从自己腿上割下肉熬汤给文公喝。...受的侮辱就太多了。最让人泪下的是,在齐国的时候,锦衣美食,怀抱美人,乐不思归,夫人齐姜自杀教夫。在这些人的帮助下,重耳晚年才得以回国即位。短短数年间,称霸,为诸侯长。古今中外可谓登基路上磨难最多的帝王。
朱元璋。这个主儿...就不要多说了吧,哈哈。从小就是放牛娃,16岁成为孤儿,经人介绍出家,出家三个月又出去化缘(要饭)一年多。回到庙里,闹红巾军了,朋友写信劝他入伙儿,被人告发,被迫加入红巾军。从军以后成长很快,但是被郭子兴猜忌,最终走向独立发展的道路。占领集庆(南京)以后,除了跟陈友谅之间的战争,别的基本上就比较顺利了。也是历经苦难终成正果的例子。
谈迁。明代史学家,《国傕》的作者。年轻起就很爱国史,花了十年功夫写成第一部《国傕》,结果书稿被盗。这时候早就人到中年了,谈迁还是继续修书。又十年,书写的更好了,基本上也很让他本人满意了,结果一场大火,又什么都没了。更雪上加霜的是,谈迁已经老了,老眼昏花不说,因为伤心,还把眼睛哭瞎了。还是不放弃,还继续写,可谓是笔耕不辍。又花了十余年,最后的《国傕》一书才成定本,想来...老爷子也可以含笑九泉了吧。历来编史修书未有如此艰难者。司马迁是太史令,可以看很多别人不能见到的文献;陈寿当代人写当代事,而且还有公职;隋史、宋史、明史、甚至清史稿都是很多人共同修撰。唯有《国傕》,以一人之力,穷一生光阴,花无数心血,真可谓一字千金,千秋史笔。有志于写书的人,大可以向这位老爷子看齐。就不存在放弃一说,所有的问题不过是在他眼里通向真理道路上的一些波折,历尽千辛万苦终成正果。
外国最典型的就是诺贝尔父子了。可不是诺贝尔一个人,是他们父子三人,父亲死了儿子们继续,弟弟死了哥哥继续,几乎是九死一生的不懈努力,终于发明了炸药。也给人类带来了代表文明与智慧的诺贝尔奖。
顺便一说,我个人以为,按照重耳和谈迁的标准,树人先生跟翔宇公...基本上都只是压力大罢了,磨难则相对少很多。五四运动之后追随鲁迅先生的学生很多;而翔宇公,在国内革命上从来几乎都是领导者。像谈迁那样独自奋斗的状况在这二位身上几乎就没有过,像重耳那样的磨难也比较少经历。个人认为,谈迁这样个人默默无闻的耕耘,一生都没有什么实惠收获的人才是最值得一书的人。现在甚至都很少有人了解,就更少有人愿意学习了。
③ 令人印象比较深刻的十件中外历史大事
淝水之战,影响系数5.5,淝水之战前,前秦统一了北方大部,势力空前强大,如果能够稳扎稳打,江山巩固,至到统一中国都是可能的,但是前秦的符坚在大好形势下头脑发热了,不听手下劝阻,执意要攻打南方的东晋,结果是大败而回,前功尽弃,不仅没打下东晋,自己手里的江山全部葬送,北方重陷乱局,如果没有淝水之战,又一个大国将长久出现,北方的鲜卑入主原就不会发生了,淝水之战让这一切化为乌有。
赤壁之战,影响系数6,赤壁之战如果是曹魏取胜,曹氏统一天下就成为定局,国家会很快统一,人民开始安静和平的生活,历史将出现一个魏朝,也许会象汉唐一样强盛,赤壁之战曹操胜了,司马氏就没有了篡位条件,司马懿篡位必须有实权,而司马懿掌实权是在诸葛亮六出岐山时,赤壁之战曹胜了,就没有诸葛亮六出岐山之事了,三国两晋南北朝四百年的战乱就避免了,可惜,曹操没有抓住历史机遇,这才有了司马氏一统天下的机会。
烽火戏诸侯,影响系数6.5,周幽王之烽火戏诸侯结束了西周统治,是周王朝走向没落的开始,是奴隶制走向没落的开始,此后王室的控制力削弱,诸侯开始崛起,奴隶制开始向封建制转变,若没有烽火戏诸侯,春秋战国之局面将要推迟,商鞅变法也就不存在了。
商鞅变法,影响系数7,在春秋前期,中国与世界没有什么明显区别,商鞅变法不仅为秦统一六国奠定基础,更是中华之崛起的标志,是商鞅变法使中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领先于世界,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最发达的国家,中国崛起于商鞅变法不为过。
八王之乱,影响系数7.5,中国历史上在八王之乱以前,抵抗外族侵略都比较成功的,外族大多臣服于中国,八王之乱以后就变了,八王之乱使西晋王朝快速衰落,北方胡人乘机而起,在中原地区兴风作浪,汉人纷纷逃到南方,北方多为胡人控制,成为五胡乱中华的局面,八王之乱造成了中国四百年的长期战乱。
七七事变,影响系数8,七七事变是中日力量的一次大转变,七七事变前,日本的国力强于中国,日本在甲午战争后,把台湾琉球纳入了版图,控制了朝鲜,又在九一八事变后控制了东三省,实力得到极大提升,如果它稳一些,步子小一些,这些成果是能保全的,但是它贪得无厌,想要吞并全中国,征服全世界,这一次它失算了,不仅没有吞并中国,以前的成果也吐了出来,七七事变成为中日国力的一次大转变,由日强中弱变成了中强日弱,改变了历史发展的走向。
李自成进北京,影响系数8.5,明朝后期,中国已经落后西方了,但落后并不多,迎头赶上还是有可能了,那时资本主义的萌芽已经出现,明朝政府全力对付东北的后金,对商业活动的管理也放松了,当时西方殖民者已经到达东南亚,东南沿海的商业活动也是很发达的,商业活动能推动经济发展,商业活动能促进交流,通过商业活动,接触西方先进技术,以这种形势发展一百年,中国不会落后于西方,后来中国的百年屈辱就会免去了,明朝的整体力量强于后金,后金想凭自己的力量打下明朝是不可能的,明朝内外交困,也打不了后金,这样一种平衡局面是很有利于当时的工商业发展的,资本主义得到长足发展,实力强大了,中国就可能出现君主立宪制,明朝可能象英王室一样了,明王朝得以延续,中国继续成为东方大国,中华民族继续强盛,但这种种可能都让李自成化为乌有了,李自成做为农民真是眼光短浅,对天下大势缺少清醒认识,不打北京,做为一个割据势力,明朝也拿他没办法,他就可以安稳得过下去,但他以为自己很强大了,灭明也是必然的,不知道灭明之后会发生什么事,更不知道抗清的重要性,把明朝将领逼到了清朝那边,原本明朝既要抗清又要镇压农民起义的两线做战局面,演变成了明清合力打李自成的局面,由此清朝才有机会取明而代之,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割断了中外交流,扼杀了工商业的发展,李自成进北京的实质作用就是帮清朝打天下,李自成进北京推翻了明朝,也把自己推上绝路,更使中国游离于世界发展大潮之外,被西方国家远远甩开了。
戊戌变法,影响系数9,清人入主中原,造成了中国全面落后的局面,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也就成了必然,第二次鸦片战争也拉开了中国学习西方的朝流,洋务运动开始兴起,但洋务运动只是在技术上学西方,到甲午战争后,洋务运动走到了尽头,使有识之士认识到,仅从技术上学习是不够的,要使国家强大,必须从制度上改变,戊戌变法就应运而生了,假如戊戌变法成功了,清朝与英王室相似了,一个新兴帝国将在东方诞生,中国由此而走向强大,清皇族能够更长久的享受荣华宝贵,中国百年屈辱将缩短一半,光绪将成为与秦始皇唐太宗齐名的千古一帝,辛丑条约免去了,外蒙古不会独立,抗日战争不会发生。这只是设想而已,戊戌变法以失败而告终,中国陷入更深的苦难之中,清朝的灭亡也就注定了。辛亥革命只是表面上推翻了清王朝,中国的实质并没有改变,大批清朝官员改头换面,成了民国官员,换汤不换药,仍旧是清朝官员统治着中国,袁世凯及其北洋政府长期把持着中国的政权,北伐战争的目的就是消灭北洋势力的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直到二九年,张学良投靠南京政府,才是辛亥革命的成功之日。辛亥革命没有让人民脱离苦难,没有让国家富强,没有推动社会进步,自由,平等,博爱,一个也没实现,倒是丢了外蒙古,辛亥革命的作用微乎其微。戊戌变法是自上而下的变革,如能成功,其影响是极深远的,辛亥革命是一群散兵游勇在瞎折腾,对上没有改变官僚体系,对下没有唤醒民众,于中国只是换了一件外衣。戊戌变法的作用要远大于辛亥革命,光绪有机会成为一个有作为的皇帝,有机会将中国重新带入盛世,光绪没运气,康熙的处境也很艰难,但康熙有一个全力支持他的太皇太后,康熙成功了,光绪很不幸的遇上了史上最大的败家子慈禧,慈禧扼杀了戊戌变法,把清朝,把中华民族推向了深渊,中国再次与富强失之交臂。
安史之乱,影响系数9.5,安史之乱是唐朝的分界线,盛世唐朝由此转入衰落,安史之乱不仅是唐朝的转折点,更是中国的转折点,还是世界的转折点,
安史之乱前,唐朝还是个强大的中央帝国,四周国家都臣服于中国。那时候唐朝是世界的核心,科技文化都是领先于世界,以正常发展,中国还会继续领先于世界,但是安史之乱把一切都破坏了。
安史之乱前,中国是一个国力强大,经济繁荣的国家,安史之乱后就完全变了,长年战争摧毁了经济体系,安史之乱前,中国人口五千多万,之后锐减到一千七百万,三分之二的人口亡于战乱,安史之乱前,经济发达,丰衣足食,之后就是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还不止于此,安史之乱前是一个统一稳固的中央政府,之后中央大权旁落,蕃镇割据成了大问题,于别的朝代不同,唐朝初期并没有削蕃问题,而是出现在中期,这是唐朝的特殊之处,唐朝的削蕃是最不成功的,直到灭亡,也没有完成削蕃。
安史之乱极大的削弱了唐朝国力,蕃镇割据又极大的消耗了唐朝国力,唐朝自身都难保了,更顾不上周围属国了,周围小国纷纷发展起来,契丹由此发展起来,成为强大的北方国家,而唐后期的状态与春秋战国相差无几,一个翻版的春秋战国,与春秋战国还有很大的区别,春秋战国时各国都在变法,推动了社会进步,春秋战国时,北方各国在防御北方的匈奴的战争中还是很成功的,没有让匈奴占到便宜,唐后期就不同了,屡受外敌进犯,疲于应付,文化上也没有任何进步可言。
直到宋朝才恢复了统一,这个统一还不是完全的统一,幽云十六州还在契丹手里,这时实质上是另一个南北朝,依然是北强南弱的局面,宋朝对外屡战屡败,无法抑制北方民族的崛起,这才有了成吉思汗出现。
安史之乱是中国衰落的开始,中国从此走上了下坡路,至今都没有缓过来,安史之乱对中国影响极其巨大。
蒙古西征,影响系数10,安史之乱使中国走了下坡路,蒙古西征则推动了西方国家的发展,两宋时代,中国军事上软弱,经济技术还是很发达的,四大发明有三个是在宋朝出现的,宋朝是中国经济的顶峰,技术大大领先于世界,若没有蒙古西征,技术领先还会继续保持下去。西晋的八王之乱造中国四百年的长期战乱,安史之乱也造成五百年的乱局,直到明朝才结束,八王之乱与安史之乱有一个明显区别,就是蒙古西征,八王之乱后四百年,中国重新恢复统一和强大,安史之乱后,中国一路下跌,永别了天朝大国,造成这一局面的根本原因就是蒙古西征。蒙古西征准确地说,应该叫第一次世界大战,其规模和强度都是世界级的,对世界的历史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西征前,欧洲是落后地区,经济技术都无法与东方相比,是蒙古西征,把东方的先进技术传到了西方,西方从此开始了上升期,文艺复兴,远洋航行,资产阶级革命风起云涌,美洲大陆的发现,殖民地的扩张,使欧洲成为世界的主宰,而中国此时却越来越保守,越来越封闭,蒙古西征改变了全世界的格局,成就了令天西方的强盛。蒙古西征促成东西方发展的易位,东方衰落了,西方崛起了,明清两朝政治家都没有发现这个重大变化,沉浸在天朝大国的美梦中不想醒来,直到鸦片战争,才被西方的枪炮惊醒,但为时已晚。
蝴蝶效应在蒙古西征恰如其分的反映出来,花刺子模国杀害蒙古商队,从而引发了蒙古西征,影响了全球的历史发展。蒙古西征是世界历史最重大的转折点,原先孤立的小国局面被打破,全球一体化开始了,由此推动的西方崛起,随后的全球殖民运动,再没有一片地区能逃脱,中国,非洲,美洲都是蒙古西征的间接受害者,黑奴,华工,印地安人灭绝,都根源于蒙古西征。老子的小国寡民确实很有道理,民族交流的第一步就是战争,交流就是交战流血的简称,交流一词实大太妙了。
蒙古西征对南宋并没有直接坏处,蒙古灭金到灭宋相差了五十年,这绝不是南宋抵抗的结果,而是西征使蒙古无暇顾及南宋了,南宋虽然地区小了很多,经济水平依然很高,五十年时间,南宋加强战备,坚决抵抗蒙古进攻,还是有充足的时间和条件的,但南宋统治集团,对国事不闻不问,纵情于声色犬马,对天赐良机任其消失,其灭亡就成了必然。南宋的GDP在当时可是全球第一,远高于蒙古,这又能如何,还不是被蒙古给灭掉了。
④ 对比中外历史名典。
全球通史
老美写的世界史,很有震撼力,让人在哲学、想思上来了个全面的颠覆——因为这里面所说的东西,与在国内学校里所学的《历史》课本上所写的,完全不是一回事,不再是那个以我们的“中国”为核心来论史的,而是以一种相对公平的世界主义观来论史,很精彩——不过,我个人觉得这史,由于完全与国内所谓的讲“历史事件”不同,所以故事性差了很多,自然可读性也差了不少;看完此书,我一度以为我很崇敬的《史记》就再也没有那么神圣的地位了,而我对于自己的祖国,虽然一如的热爱,但盲目性,自然下降了不少,我学会了更客观的来看待这个世界——嗯,“外国人眼中的中国”教会了我更加公平的看世界。
当然,还有一种思想,看完此书,我反而更加坚信,中国是世界上最最独特的一个国家,这个世界,在历史文化上的地位与意义,中国更是可以与其它所有的国家相比,因为这里面有一种很独特的,我个人说不大明白的,儒雅而独特的人文主义观在内,这是古中国所独有的,是世界上现在(包括我们的现代中国)也完全不具有的一种魅力,就像是泰戈尔热爱他神秘的印度一样,我也同样的热爱我的中国——唯一可惜的是,我没能为我的国家写出一本《吉檀迦利》。
同样,或许原著的可读性能更好一些。
推荐年龄:18周岁以后
《史记》是中国影响最大的史学著作。
《史记》这种写史的方法是不是好的,我并不想去评说,也许有人会说,这本不像史,也不是写史,或许更像是人物传记——在国外,这是一种小说的写法;是的,《史记》有太多的感情色彩,从这一角度来说,它不够客观,然而,有了作者的爱憎,未尝就不是好作品,因为我们读者可以辨证的去看。
外国那些世界名史大作,写得是客观,可是谁又能说得清楚,那些并不是“道听途说”的东西,那些并未如浪漫主义的《史记》那样,加入太多神话色彩的所谓“客观”的东西,是不是也写了太多所有人都被“蒙蔽”的东西,历史如何去看待,或许只有后人来评说,这是史的魅力;也正是如此,我们才可以从历史中借鉴,史的意义,由此,可见一斑。
所以我说,或许《史记》的很多东西,或许不够客观和科学,可是正是这样,也才可以揭开历史的真实面纱,在伟大的中华文华的天幕之下,究竟有着怎样的人文与精神,这是一种民族的东西,独特于整个世界民族之林的,独具特色的东西,这或许更是史的东西……
⑤ 对比中外历史名著。自选两本。
全球通史
老美写的世界史,很有震撼力,让人在哲学、想思上来了个全面的颠覆——因为这里面所说的东西,与在国内学校里所学的《历史》课本上所写的,完全不是一回事,不再是那个以我们的“中国”为核心来论史的,而是以一种相对公平的世界主义观来论史,很精彩——不过,我个人觉得这史,由于完全与国内所谓的讲“历史事件”不同,所以故事性差了很多,自然可读性也差了不少;看完此书,我一度以为我很崇敬的《史记》就再也没有那么神圣的地位了,而我对于自己的祖国,虽然一如的热爱,但盲目性,自然下降了不少,我学会了更客观的来看待这个世界——嗯,“外国人眼中的中国”教会了我更加公平的看世界。
当然,还有一种思想,看完此书,我反而更加坚信,中国是世界上最最独特的一个国家,这个世界,在历史文化上的地位与意义,中国更是可以与其它所有的国家相比,因为这里面有一种很独特的,我个人说不大明白的,儒雅而独特的人文主义观在内,这是古中国所独有的,是世界上现在(包括我们的现代中国)也完全不具有的一种魅力,就像是泰戈尔热爱他神秘的印度一样,我也同样的热爱我的中国——唯一可惜的是,我没能为我的国家写出一本《吉檀迦利》。
同样,或许原著的可读性能更好一些。
推荐年龄:18周岁以后
《史记》是中国影响最大的史学著作。
《史记》这种写史的方法是不是好的,我并不想去评说,也许有人会说,这本不像史,也不是写史,或许更像是人物传记——在国外,这是一种小说的写法;是的,《史记》有太多的感情色彩,从这一角度来说,它不够客观,然而,有了作者的爱憎,未尝就不是好作品,因为我们读者可以辨证的去看。
外国那些世界名史大作,写得是客观,可是谁又能说得清楚,那些并不是“道听途说”的东西,那些并未如浪漫主义的《史记》那样,加入太多神话色彩的所谓“客观”的东西,是不是也写了太多所有人都被“蒙蔽”的东西,历史如何去看待,或许只有后人来评说,这是史的魅力;也正是如此,我们才可以从历史中借鉴,史的意义,由此,可见一斑。
所以我说,或许《史记》的很多东西,或许不够客观和科学,可是正是这样,也才可以揭开历史的真实面纱,在伟大的中华文华的天幕之下,究竟有着怎样的人文与精神,这是一种民族的东西,独特于整个世界民族之林的,独具特色的东西,这或许更是史的东西……
读史得真知,由史育人:《史记》中有许多精彩段落
《史记----周本记》——《召公谏厉王止谤》
王行暴虐侈傲①,国人谤王②。召公谏曰③:“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其谤鲜矣④,诸侯不朝⑤。三十四年,王益严,国人莫敢言⑥,道路以目⑦。厉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⑧,乃不敢言。”召公曰:“是障之也⑨。防民之口,甚于防水。水壅而溃⑩,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水者决之使导(11),为民者宣之使言(12)。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13),瞽献曲(14),史献书(15),师箴(16),瞍赋(17),蒙诵(18),百工谏(19),庶人传语(20),近臣尽规(21),亲戚补察(22),瞽史教诲,耆艾修之(23),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24)。民之有口也,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有原隰衍沃也(25),衣食于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26)。行善而备败,所以产财用衣食者也。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27)。若雍其口,其与能几何(28)?”王不听。于是国莫敢出言,三年,乃相与畔(29),袭厉王。厉王出奔于彘。
——论述何其精彩!
……
《史记——孟尝君》之无所谓背叛与否
……
自齐王毁废孟尝君,诸客皆去。后召而复之,冯驩迎之。未到,孟尝君太息叹曰⒇:“文常好客,遇客无所敢失,食客三千有余人,先生所知也。客见文一日废(21),皆背文而去,莫顾文者(22)。今赖先生得复其位,客亦有何面目复见文乎?如复见文者,必唾其面而大辱之。”冯驩结辔下拜(23)。孟尝君下车接之,曰:“先生为客谢乎?”冯驩曰:“非为客谢也,为君之言失。夫物有必至(24),事有固然(25),君知之乎?”孟尝君曰:“愚不知所谓也(26)。”曰:“生者必有死,物之必至也;富贵多士,贫贱寡友,事之固然也。君独不见夫(朝)趣市〔朝〕者乎(27)?明旦(28),侧肩争门而入(29);日暮之后,过市朝者掉臂而不顾(30)。非好朝而恶暮(31),所期物忘其中(32)。今君失位,宾客皆去,不足以怨士而徒绝宾客之路。愿君遇客如故。”孟尝君再拜曰:“敬从命矣。闻先生之言,敢不奉教焉。”
公子之朱亥,公子多次访,不回谢;只因大恩不小报也,自有用命时;
我学之,自毁为小人;为丑角,长其兄之名也。
别人对公子有恩德,公子不可以忘记;公子对别人有恩德,希望公子忘掉它。
……
其知又何其多哉~!
……
且不去说屈平何其文采: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①。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②:“子非三闾大夫欤③?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④。”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⑤。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其糟而啜其醨⑥?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⑦?”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⑧,受物之汶汶者乎⑨!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晧晧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蠼乎⑩!”
……
商君列传——执迷不悟,且看是何下场!
列传三,韩非一节——如何精彩说明,封建王朝下,为人臣的悲哀,那就是奴隶的感觉呵~!
只单论几句名言:
儒用文乱法,侠以武犯禁。
勇略震主者身危,而功盖天下者不赏。
就有多少智慧!
——我所推荐的案头书系列。
推荐年龄:15周岁以后
⑥ 中外历史发展线索对比表
界历史大事年表
大约三百万年前 地球上出现人类
公元前3100年左右 埃及形成统一的奴隶制国家
公元前3000年左右 两河流域出现奴隶制城市国家
公元前3000年代中期 印度河流域哈拉帕文化
公元前2100年左右 埃及奴隶河贫民大起义
公元前1894年 古巴比伦王国建立
公元前1000年左右 努比亚建立奴隶制国家
公元前594年 雅典的梭伦改革
公元前六世纪 居鲁士统一波斯,佛教在印度产生
公元前539年 波斯占领巴比伦
公元前525年 波斯灭埃及
公元前509年 罗马成立贵族专政的奴隶制共和国
公元前330年 波斯被马其顿灭亡
公元前三世纪 摩揭陀国统一印度大部分地区
公元前73-71年 斯巴达克起义
公元前27年 屋大维建立罗马的元首制,共和国转为帝国
公元前后 朝鲜半岛出现高句丽奴隶制国家
公元初 东非阿克苏姆奴隶制国家兴起
公元一世纪 基督教产生
公元三世纪 日本大和奴隶制国家兴起
313年 基督教在罗马取得合法地位
四世纪 北非发生“阿哥尼斯特”运动
378年 西哥特人在阿德里亚堡击败罗马军队
395年 罗马分裂为东西两部
410年 西哥特人一度占领罗马
476年 西罗马帝国灭亡,西欧奴隶制度崩溃
六世纪初 法兰克王国建立
622年 穆罕默德从麦加出走麦地拉,伊斯兰教纪元
八世纪中叶 阿拉伯帝国形成
646年 日本大化改新
676年 新罗统一朝鲜
九世纪早期 英吉利王国形成
843年 查里曼帝国分裂,法兰西、德意志、意大利雏形产生
九世纪 封建制度在西欧确立
962年 神圣罗马帝国建立
1054年 基督教会分裂
1066年 法国诺曼底公爵征服英国
十一世纪中叶 加纳王国全盛时期
1192年 日本幕府政治建立
十三世纪 埃塞俄比亚封建国家兴起
十四世纪 马里王国全盛时期,意大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十四至十六世纪 欧洲文艺复兴运动
1337年 英法百年战争开始
1358年 法国农民起义
1381年 英国瓦特。泰勒起义
1453年 东罗马帝国灭亡,英法百年战争结束
十五世纪 桑海兴起
十五世纪晚期 英法中央集权国家形成,圈地运动开始
1480年 俄罗斯摆脱蒙古控制
1487年 迪亚士到达好望角
1492年 哥伦布初次航行到美洲
1497-1498年 达加马开辟西欧到印度的新航路
1517年 马丁。路德发动宗教改革
1519-1522年 麦哲伦船队环航地球
十六世纪 葡萄牙和西班牙殖民者在亚、美强占殖民地
1524-1525 德意志农民起义
1588年 英国海军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
1592-1598年 朝鲜军民抗击日本侵略的卫国战争
1600年 英国东印度公司建立
十七世纪初 法国殖民者开始在北美拓殖
1607年 英国殖民者开始在北美拓殖
1632年 沙俄在西伯利亚修建侵略扩张的基地—雅库次克
1640年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
1649年 英国王查理一世被处死
1660年 英国斯图亚特王朝复辟
1688年 英国政变,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统治确立
1689年 中俄签定“尼布楚条约”
十八世纪中期 英国打败法国,成为最强大的殖民国家
十八世纪 罪恶的奴隶贸易达到最猖獗的地步
十八世纪六十年代 英国工业革命开始
1773-1775 俄国普加乔夫起义
1775-1783 北美独立战争
1776年7月4日 北美大陆会议发表“独立宣言”,美国成立
1785年 詹姆士。瓦特改良蒸汽机作为纺纱机的动力
1789年7月14日 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
1792年8月 巴黎人民起义推翻法国君主政体
1792年9月 国民公会宣布成立法兰西共和国—法兰西第一共和国
1793年5月-6月 巴黎人民起义推翻吉伦特派政权
1793年6月-1794年7月 法国雅各宾派专政
1794年7月 法国热月反革命政变,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结束
1799年11月9日 拿破仑发动热月政变
1804年元旦 海地宣布独立
1804年 拿破仑称帝,法兰西第一帝国开始
十九世纪早期 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宣传空想社会主义
1807年 富尔敦制造第一艘汽船试航
1810-1826 拉丁美洲反对西班牙殖民统治的独立运动
1818年5月5日 卡儿。马克思出生
1820年11月28日 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出生
1825年 史蒂芬孙制造的第一台蒸汽机车试行
1831和1834年 法国里昂工人起义
1836-1848年 英国宪章运动
1844年 法国西里西亚工人起义
1847-1852年 共产主义者同盟
1848-1849年 欧洲革命
1848年2月 法国二次革命
1848年6月 法国巴黎工人六月起义
1853-1856年 俄英法克里木战争
1857-1859年 印度民族起义
1858年 “中俄爱晖条约”签定,沙俄占领我国领土60多万平方公里
1860年 “中俄北京条约”签定,沙俄又强占我40多万平方公里领土
1861年 俄国农奴制改革
1861-1865年 美国内战
十九世纪60-80年代 沙俄侵占我国西北地区40万平方公里
1864年9月28日 第一国际成立
1866年 第一国际日内瓦大会,反对蒲鲁东主义的斗争
1867年 《资本论》第一卷出版
1868年 日本明治维新开始
1869年 第一国际巴塞儿大会,反对巴枯宁主义的斗争开始
1870-1871年 普法战争
1871年3月18日-5月28日 巴黎公社
1876年 第一国际宣布解散
1881-1899 苏丹马赫迪反英大起义
1882年 德、奥、意三国同盟形成
1883年3月14日 马克思逝世
1886年5月1日 美国工人举行争取11小时工作日的总罢工
1889年 第二国际建立
1892年 俄法签定军事协定
1894年 朝鲜甲午农民战争
1895-1896年 埃塞俄比亚抗意卫国战争
1903年 俄国社会民主党第二次代表大会,布尔什维克党形成
1905年 俄国爆发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1905-1908年 印度民主解放运动高涨
1907年 英法俄协约最后形成
1910-1917年 墨西哥资产阶级革命
1914-1918年 第一次世界大战
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25) 十月革命胜利
1918-1920年 苏俄粉碎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反革命叛乱
1918年11月 德国11月革命爆发
1918-1922年 印度民族解放运动高涨
1919年1月 德国柏林起义
1919-1922年 土耳其基马尔资产阶级革命
1919年3月1日 朝鲜“三。一”人民起义
1919年3月 埃及人民武装起义
1919年3月-8月 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时期
1919年3月 共产国际成立
1919年1月-6月 巴黎和会
1921年 苏共第十次代表大会通过过渡到新经济政策的决议
1921年7月1日 中国共产党成立
1921年11月-1922年2月 帝国主义争夺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华盛顿会议
1922年10月 意大利墨索里尼上台
1922年12月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
1923年10月 土耳其共和国成立
1926年10月 洛加诺会议
1929年-1933年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1931年9月18日 日本开始侵略中国东北地区
1932年4月 朝鲜抗日游击队诞生
1933年1月 德国希特勒上台
1933年3月 罗斯福就任总统,实行“新政”
1935年10月-1936年5月 埃塞俄比亚反意大利侵略的民族解放战争
1936年7月-1939年3月 西班牙反法西斯的民族革命战争
1937年七月七日 中国全面抗日
1938年9月 英法德意宰割捷克斯洛伐克的慕尼黑会议
1939年9月3日 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1940年 法国投降
1940年9月 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签定
1941年6月22日 苏联卫国战争开始
1942年7月-1943年2月 苏联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1943年12月1日 中美英发表“开罗宣言”
1943年11月-12月 苏英美德黑兰会议
1944年6月6日 诺曼底登陆,欧洲第二战场开辟
1945年2月 苏英美雅尔塔会议
1945年5月8日 德国签定无条件投降书
1945年7月-8日 苏美英举行波茨坦会议
1945年9月2日 日本签定无条件投降书
10世纪四五十年代第三次科技革命开始
1945.10联合国建立
1947美国提出杜鲁门主义
印巴分治,印度,巴基斯坦独立
1948以色列建立,第一次中东战争爆发
美国开始实施马歇尔计划
1949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建立
1949.10.1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
1950-1953美国侵略朝鲜战争
20世纪50年代初-70年代初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史上的黄金时期
1954《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协议》签字
1955亚非国家召开的万隆会议
华沙条约组织成立
1956波兰波兹南事件,匈牙利事件
第二次中东战争(苏伊士运河战争)
1959古巴革命取得胜利
1960非洲有17个国家独立,这一年被成为“非洲独立年”
20世纪60年代初不结盟运动形成
20世纪60年代初-1973美国侵略越南的战争
20世纪60年代中期七十七国集团产生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亚洲出现经济发展迅速的国家和地区
1967欧洲共同体成立
1968苏联出兵占领捷克斯洛伐克
1971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地位得到恢复
1972.2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上海公报发表
1973美国在《关于在越南结束战争,恢复和平的协议》上签字
第四次中东战争
1979中美建交
20世纪80年代末东欧剧变
1991苏联解体
1992北美自由贸易区形成
1993欧洲联盟建立
1994北美自由贸易区正式建立
1995世界贸易组织成立
1997年香港回顾中国 亚洲金融危机
2001欧元正式流通 9/11事件
2002年阿富汗战争
2003非典 伊拉克战争
2004-2005禽流感
⑦ 喜欢看中外历史和哲学的人哪些方面比较强
历史知识和哲学水平比较强,这个不动脑筋就可以回答的哦。
做事会深思熟虑,不会毛手毛脚,为人处世比较理性。通过历史,能够学得诸多为人处世的经验,有足够好的学识,喜欢扎扎实实地做事;而哲学,则让人看到表象背后的本质,思辨是这种人很喜爱的事情。因此,这种人应当是比较稳重的人。
在文化领域会有较强的优势。文史哲不分家,做些写作方面的事情,做些方案编辑方面的工作,做一些管理工作,做一些教学工作,有了这些方面的知识储备,会具有一定的优势。
⑧ 谁能给我总结一下十九世纪中期中外历史的对比啊
政治上西方国家宪政制度已经建立起来,中国、印度、阿拉伯这样的历史大国仍然沉浸在封建制度中,而且在不同程度上都已经为西方殖民者所控制,其余地区除了美国独立并且强大起来,都是殖民地或荒原。
欧洲代表了最发达的工商业和农业,在经济上领先全世界,美国的经济在发展之中,美联储、州立银行等机构在这个时期发展起来,其余地区是殖民地经济,为欧美提供原料和倾销地。
文化上欧洲处于一个享受上一代诸多大师创造的灿烂成果的时期,对艺术和文学的爱好和倾慕是比较显著的特征,并且持续到现在,西方仍然在文化保护和欣赏引领潮流,另一个方面,时尚开始初发萌芽。其余地区的文化受到西方文化的巨大冲击,但是仍然能大致保持体系的完整,崩坏是在二十世纪初期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