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合学历史
A. 学历史能有前途吗
学历史的就业前途还是很宽阔的。附历史系就业明细:
1中小学校: 小学教育9社会方向) 初中 历史与社会教师 高中 历史教师
2大专院校党校电大;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毛泽东思想概论教师 历史系教师
3博物馆:从事历史研究,博物馆管理其他
4旅游:导游主要是历史文化旅游
5档案管或单位公司档案工作。
6图书馆;从事图书相关工作
7编辑:文字编辑
8政府部门:教育局,政策研究,党史研究室,其他人文岗位 包括革命纪念馆,历史文化遗址管理保护等文化有关工作,以及地方志工作,宗教民族相关工作
9文物部门;如考古,文物管理,文物坚定拍卖
10各报纸新闻单位
11进社会科学院系统从事专职的历史研究
12高等学校学生辅导员高校管理工作
13考研究生,由于历史学分支有几十个之多,可选择专业也比较多,严格而言历史不是专业,而是通识教育,可以考法律史,经济史,新闻史,哲学史,旅游史,建筑史,教育史,经济思想史,科学技术史,中医医史文献,国际关系史,农史,中共党史,军事史等这些专业授予相应专门学科学位如法学,经济学,文学,哲学,管理学,工学,教育学,经济学,医学,政治学,农学,法学,军事学硕士学位。文化史,社会史,生活史,工业史,地方史,区域史,政法史,政治史,中外关系史,政治制度史,思想史等方向归入中国古代史,近现代史发历史学硕士学位。从上我们看出历史学(发史学学位)的范围正在缩小,被其他学科分割的现在就是我们所说的史学危机的一个表现。其实这也是研究专门化发展的必然。
B. 我想学历史,应该从哪着手
先以兴趣入手,建立兴趣是关键。
如果你想研究断代史,就紧抓一个朝代研究。建议以秦朝以后为佳,这样史料会比较充裕。如果你想研究通史,那么必然要将25史通读一遍,当然,时间会很长。在读25史的过程中,肯定会遇到难点,到时候再查资料,更是一个长期的工作。
即使你想学习断代史,也必须把中国历史大概摸个清楚。比如你想学习春秋战国,那对于别的朝代的特点、大事、至少是开国灭亡君主,都应该有所了解。
且春秋战国不是一个孤立的存在,他的产生,源自西周的分封制,而分封制可以上溯的商朝的方国和夏朝的部落,当然,也有人认为夏朝的时候就可以叫方国。
无论是什么,兴趣是最重要的。如果是研究春秋战国,先听听谢涛的“听世界”春秋篇,对培养兴趣是个不错的选择。谢涛讲的不错,虽然评论可能不太准确,但是史实讲的还基本都对,也风趣幽默。再来就是看看东周列国,那个书我看了一半,有时间得补上。如果这时候你还觉得春秋战国挺好玩的。那建议你去看看史记。史记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难,比如史记廉蔺列传,小学课本的将相和 和他基本没有什么差别。所以,还算是比较通俗易懂的。如果你还有恒心,左传、战国策、国语这三本书不错。至于春秋谷梁传和春秋公羊传,我反正是不太懂,那个就是深层次研究儒学的人,才需要的。这些书籍的E书,如果你有需要,我都可以提供给你。
至于民国的历史,如果你想知道实情,那就比较费劲了。戡乱战史是一部不错的以国民档的观点写的书,如果你能弄到,不防借我看看。剑桥还写过民国史,E书我这里也有,不过我刚刚看到旧五代史,离民国还差的远,没读过。
我建议想学历史的朋友,最好研究古代史。即使是语言过关,但是由于思想的差异,研究世界史也很难登峰造极,没前途。研究近现代史,难度大不说,真要是明白了怎么回事,那叫对抗政府,学历史的心又实诚,再把命搭上不值。
C. 学历史学应具备什么条件
历史学研究是创新性的工作。历史学家要创新,必须具备某些特定的素质。历史学青年研究人员群体是否具备当代中国历史学家的基本素质,是一个关系到我国历史学科未来发展,以及在国际历史学界地位的大问题。笔者在结合今天的实际,学习、分析、总结老一辈史学大家的基本素质时体会到,对于我们这些后来者,也许主要应该从以下四个方面培养自己的基本素质。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这里又包括四个要素,缺一不可:一是系统地阅读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著作;二是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精神实质;三是具有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四是能够正确处理坚持马克思主义与发展马克思主义之间的关系。做到这四点,非常不容易,需要研究机构和学者本人长期不懈的努力。
二、丰富的知识积累。历史学是一门特别强调基础知识的学科,之所以许多历史学家都是大器晚成,就是因为知识积累需要时间,需要漫长的时间。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对于一个希望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能够成为史学大家的学者来说,需要积累的知识应该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历史学知识。这里不仅仅是自己研究方向、研究领域的专门知识,比如秦汉史知识、英国中世纪史知识,而且应该包括整个历史学研究领域的基本知识,比如中国史知识、外国史知识、考古学知识,等等。二是历史学之外的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这种跨学科知识,是构建历史学家广阔的思考平台,形成历史学家开阔的学术视野的必要条件。三是当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实践方面的知识。这要求历史学家不要把自己锁进象牙之塔,与世隔绝,而应该关心现实,关心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现实的发展和变化。古人云:“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是个优良的传统。对现实的了解和关注,是历史学家治史的不可缺少的动力之源、灵感之源,更是治史目的正确性的重要保障。
三、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历史学家的工作是在两个方面创新:一是新的重要史实的发现、梳理;二是对重要问题新的、有说服力的解释。这要求历史学家具有下述基本素质:(1)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做学问,要有清晰的思路、明确的概念、严谨的表述,这是基本要求。目前,我们的教育体系缺少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系统训练。我们有些年轻学者在这方面很欠缺,说话、写文章逻辑混乱。(2)较强的联想能力。历史的舞台无限广阔,历史现象之间的关系无比丰富复杂。缺乏联想能力,就难以发现纷纭复杂的事物之间的相似性与相异性,难以发现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难以产生很多灵感。知识面的宽广,是联想能力强的前提。(3)较强的批判精神。在学问方面,决没有绝对的权威、绝对的正确,真理永远是相对的。所以,历史学家对任何已有的学术结论,在吸收其正确合理的成分的同时,还永远应该抱批判精神,去寻找它们的不足之处。批判精神是历史学家打破思维局限、眼界局限,确立自主意识、创新意识的前提。(4)较强的创新意识。这是学术研究最基本的意识,因为同科学技术发明一样,学术研究的性质、目的就是创新。这一最基本、最起码的认识,恰恰在一些人那里被忽视了。目前,存在着大量重复劳动的学术产品。有些学者,甚至一辈子都没有一项真正创新的成果。(5)较强的信息获取能力。首先是善于利用各种手段,尤其是现代发达的通讯传媒、电子网络手段查找资料的能力。其次是与国内、国际有关学者进行学术交流的能力。这种学术交流是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在学术日益国际化的21世纪,与国外学者的交流能力,将是我国历史学任何一个学科的学者所必备的能力。这两种能力都对历史学家的外语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应该说,比较熟练地运用一门外语进行专业研究和学术交流,是任何一位未来的历史学家的基本功之一;而对于从事外国历史研究的历史学家来说,恐怕还需要掌握不止一门外语。
如果我们在以上五个方面加强对自己的培养和训练,必将提高我们在史学研究中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良好的学风。在学风方面,我国历史学具有优良的传统。其中最重要的,笔者认为是以下几点:第一是勤奋。历史学是一门聪明的学问,需要历史学家有非常智慧的头脑;历史学又是一门“笨”学问,需要历史学家有勤奋刻苦、吃苦耐劳的精神,不但要勤于动脑,而且要勤于动腿——到处去查找资料。在很多时候,勤奋比智慧更加重要。我们常常可以发现,一些特别优秀的历史学文章,主要得益于作者在查找资料方面所下的“笨”功夫。第二是坚韧。我们都知道,坐冷板凳,而且一坐就是十年甚至一辈子,这种描述首先是来自历史学科的。坚韧意味着甘于寂寞,有时候也意味着甘于清贫。坚韧对立于浮躁、急功近利、沽名钓誉。坚韧意味着学者的清高,学者内心世界的充实。第三是严谨。所谓严谨,就是实事求是、诚实踏实、一丝不苟。别人的有关成果要充分了解并且承认,决不能埋没掩盖,当然更不能窃为己有。自己的成果要做到:字字有据——决不说空话、说主观臆断的话;据必求全——就是一些历史学家提出的“竭泽而渔”,把必需而且能够找到的资料全部找到;据必求真——就是尊重史料,不为了说明自己的观点而使用似是而非的史料,或者经不起推敲的史料。
以上几点看法,笔者主要是用来自勉,当然,也盼望能够获得其他年轻的历史学工作者的认同。
D. 本人想学习历史,不知道什么书适合
如果您是想初步了解历史及历史学,建议您看葛剑雄教授的《历史学是什么》,内容通俗易懂,丰富多彩,非常不错。另,复旦大学樊树志教授的《国史十六讲》也是中国历史的通俗读物,该书曾长期居于同类书畅销榜首,并再版多次。
如果您想进一步了解中国历史,你可以参看范文澜的《中国通史简编》(注意,不是《中国通史》),这是一本开创性、划时代的历史著作,一直被奉为经典。
世界历史,则可以阅读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该书被誉为现代社会的《资治通鉴》、影响世界历史的10本书之一 。
E. 葛剑雄:哪些人适合学历史
如果问你为什么喜欢看历史书,你可以回答因为喜欢,或者因为有趣;但如果问你为什么要报考历史专业,你的回答就不应该只是喜欢或有趣。
因为报考历史专业与看历史书不同,如果只是想看历史书,或者历史书有趣,完全可以报考其他专业,以后在课余、业余时间也能看。
在大学毛入学率还不到40%、大学也不属义务教育的条件下,考大学需要经过激烈的竞争,上大学得花不少钱,个人和家庭总得考虑一下是否必要。
大学毕业后也还有择业竞争,一般来说,所学的专业与就业有比较直接的联系,未来若干年内就业压力还会存在,选择专业时不能不考虑这一因素。所以,不能仅仅为了兴趣而报考历史专业。
那么什么样的人适合报考历史专业呢?我认为有两类人,一是希望并且有条件从事历史研究的人,一是希望并且能够将历史作为工具运用的人。
第一种人当然是以喜爱历史为前提的。如果到了高中毕业还对历史没有兴趣,更不喜爱,何不早些改变?但仅有兴趣不够,还得看是否有基本的条件。每个人有不同的天赋,除非有特殊的、不得已的原因,都应该用其所长。
如果自己把握不准,可以请熟悉自己情况的老师、长辈、朋友分析一下。如果想从事历史研究,光读本科是不够的,最好接着读研究生,毕业后争取在研究型大学或研究所工作。
但专业研究是艰难的、寂寞的、枯燥的,有时甚至会很痛苦。特别是像历史这样的传统学科,要想取得突破性的成绩并不容易。
新发现的或得到解读的文献史料、遗址遗物可能提供前人未见的证据,借助新的科学原理和技术手段也可能破解前人无法解决的难题,但多数历史学者没有那么幸运,期望值不能太高。
在本科阶段还要作语言和相关学科专业知识的准备,如准备研究中国史的要能熟练阅读文言文,即使是研究近代史,要知道民国年间大量文书、函电就是用文言写的。准备研究外国史的,除了要学好通用的英语、法语等外,还得学好对象国的语言。这些都需要较长时间,到研究生阶段再学往往太迟了,或者时间不够了。
有志于研究专门史的,最好利用本科阶段学习相关学科,如文化史、经济史、宗教史、民族史、外交史等都需要掌握相应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在此过程中如果感到力不从心,尽了努力还是适应不了,不如改变目标,成为运用型的历史学者。
即使是最富裕国家的历史学家,也不可能仅仅依靠学术成就成为富翁。他们能过体面的生活,有受人尊敬的社会地位,却不可能获得多少财富。就是在知识产权最值钱的国家,纯学术著作也不可能拿到多少版税。除非你能写发行量大的畅销书,参与以历史为题材的影视娱乐产品,或从事以历史为资源的商品交易和市场活动。
一句话,想发财致富而又有这样能力的人,还是别选择当历史学家。如果对历史有兴趣,尽可在发财后当作业余爱好,或者用钱购买历史类的服务。
第二种人是通过接受大学的历史专业训练,将历史作为未来的运用手段,或者作为提升自身素质的一部分。这部分人在大学毕业后主要选择与运用历史知识有关的职业,如历史教师、历史编辑、文博档案、文化传播、文化服务、文秘等。
所以除了要学好历史以外,也得打下与自己目标相关的基础。如当教师应有良好的表达能力,当编辑应具备文字功底,文化传播自然要掌握传播理论和手段,否则到时未必如愿以偿。
近来历史专业的毕业生经常在就业率中垫底,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他们在校期间没有做好提高运用能力的准备,所以对这些岗位缺乏竞争能力。其实,随着现代服务业、新媒体、文化产业、网络经济等新产业的发展,对历史运用的需求是相当广泛的。
有些人原来是以历史运用为目标的,但以后兴趣提高了,发现了自己的潜力,也不妨调整目标,毕业后继续读研究生。但因为怕找不到工作而临时起意,即使侥幸考上了,会读得很辛苦,前程也未必美好。
如果将读历史专业作为提高自身素质的途径,也应全面考虑自己的条件,如今后的谋生手段,对拟从事的职业的适应性,进一步发展的方向等,不能盲目模仿或攀比。
已故国家副主席、“红色资本家”荣毅仁是圣约翰大学毕业生,读的是历史系。作为荣氏家属的第三代传人,自然不需要也不会考虑毕业后的出路,荣家看重的是圣约翰大学的声誉和毕业生的综合素质。
他们更明白,荣毅仁需要的是驾驭全局的能力,而不是具体的管理手段和技术水平。如果是一个小企业主家庭,恐怕不会让子女上学费昻贵的大学,学对他们的企业没有直接用途的专业。
还有人以王岐山毕业于历史系来证明学历史专业的重要性,这未免过于牵强。我不知道当初上历史系是王岐山的自觉选择,还是组织分配的结果。即使是他的自觉选择,历史素养也只是他综合素质中的一部分。要是不具备其他方面的素质和经验,仅仅凭着大学历史专业的知识,他能担当党政、财政、金融等方面的重任吗?
但另一方面,历史专业和历史学的训练无疑会给予每一位认真的接受者重大影响,至少是潜移默化的作用,自然也会影响其逻辑推理、分析综合有能力,影响其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但这类影响因时而异,因人而异,往往是可遇不可求的。
所以,以提高综合素质为目的的历史专业学生,不应拘泥于具体的历史知识,不要停留在史料的阅读和记忆,而应加深对历史理论、历史观念、历史规律的理解,也可对不同的研究方法做些尝试。
F. 历史学的好适合报什么专业
如果你想在历史学方面深造,就读历史系,如果你想毕业之后找一份工作好好做就选别的专业,就把历史当做兴趣吧
现在历史找工作,两个方向,一个古代历史研究(在你成绩好到让教授汗颜可以选择),历史考古专业,貌似很有前途
实则很是鸡肋,考古现在想有新的发现,太难了!
G. 学历史应该看什么书
你好,我是一名学习历史专业的准大二生,下面推荐你几本我们讲过的史专书: 《资治通鉴》编年属体通史,记事简练,适于初学者 《史通》第一步史学史,学历史,先要对历史有一个学术上的概念 《文献通考》一部政书体,主要记载上古至宋代嘉定末年的政治制度,是杜佑《通典》的续编本,记事更全面。 《史记》暂时不推举,纪传体的史书,特别是通史,记事前后分割。如果你对这段历史不是很清楚的话,容易把自己搞混的。如要研究汉朝的历史,建议看看《汉书》。 《三国志》第一步国别体史书,理解就可以了,有时间可以看看。 《通鉴纪事本末》看过《资治通鉴》的话,看这本书意义不大,因为袁枢(《通鉴纪事本末》作者)是照抄《资治通鉴》的。但可以感受一下“纪事本末”这种体例的特点。
H. 什么样的人适合学历史
喜欢回忆的 , 愿意总结经验的,渴望背诵的。 恩,对于历史学表面上是很有意思的由一个又一个故事组成,可是往深里学就发现很枯燥,并不是单纯的有兴趣就行,也是得接受痛苦的考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