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物理化 » 上城区历史

上城区历史

发布时间: 2021-07-31 01:12:59

① 有没有谁知道关于杭州上城区的由来,或者是发生在这里的历史故事

没有特别的由来。
上城区域历史悠久,自古是杭州城市的核心部位,曾是自隋唐至民国时期州治所在地,尤以南宋定都杭州,在凤凰山东麓建皇城、筑宫殿,历时140余年,是我国七大古都之一。
上城区自宋至清,分属钱塘、仁和县管辖,民初属杭县管辖。民国十六年(公元1927年)置杭州市,上城区域分属城区、江干区。此后城区行政区域多次变化,直至杭州解放前夕,上城区分属第一区、第二区和第四区(即原江干区),建区公所。
1949年5月3日杭州解放,浙江省人民政府和杭州市人民政府相继在上城区域建立。改原第一区为上城区,第二区为中城区,第四区为江干区。30日,杭州市人民政府宣布建立区人民政府。6月22日,中共杭州市委决定并经省委批准,各区建立区委组织。8月19日,市委决定区政府改为区公所,为市政府派出机构,并撤销区委组织。1950年6月1日,市政府决定撤销区公所,城区工作由市直接管理。1952年5月,重建区委、区政府。

② 杭州上城区有哪些名人

上城区历史人物,杭州上城区历史名人,博雅名人网为您提供上城区历史人物龚自珍,毛文龙,宋子仙,章煦,吴汉月,杨覃,赵愭,孙宝琦,全端,许庚身,辕终古,黄兰次...
博雅人物词典

③ 怎样区分上城区和下城区

1、区分上城区和下城区的方法有如下:

a 、地理位置区分:上城区在南,下城区在北。

b、景点分布区分:上城区有清河坊、鼓楼、城隍阁景区,下城区有武林广场、浙江自然博物馆、西湖文化广场。

c、庆春路界限:上城区在庆春路以南,贴沙河以西,清江路以南,包括复兴路一带。下城区在庆春路以北,贴沙河以西,杭长铁路以西,上塘路以东。

2、分别叫上城区和下城区两个名字并不是因为地势不一样,而是因为因下城区地处故南宋皇城北,杭州习惯以北为下,故称下城区;上城区居南宋皇城以南,后习惯以南为上,故名上城区。

(3)上城区历史扩展阅读:

上城区域历史悠久,自古是杭州城市的核心部位,曾是自隋唐至民国时期州治所在地,尤以南宋定都杭州,历时140余年,是中国七大古都之一。上城区自宋至清,分属钱塘、仁和县管辖。

民国十六年(公元1927年)置杭州市,上城区域分属城区、江干区。此后城区行政区域多次变化,直至杭州解放前夕,上城区分属第一区。第二区和第四区(即原江干区),建区公所。

1949年5月3日杭州解放,浙江省人民政府和杭州市人民政府相继在上城区域建立。改原第一区为上城区,第二区为中城区,第四区为江干区。30日,杭州市人民政府宣布建立区人民政府。

1952年5月,重建区委、区政府。11月,市政府决定调整上城区的管辖范围,将上城区的十五奎巷和六部桥2个公安派出所管辖范围(鼓楼至凤山门)划归江干区管辖。

1957年6月,中城区建置撤销,其管辖的金钱巷、马市街、皮市巷、青年路、岳王路5个街道办事处划归上城区领导。

1960年4月30日,上城人民公社成立,中共上城区委改称中共上城人民公社委员会,区人委改称上城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1961年 10月,上城人民公社终止,复称中共上城区委和区人委。

1963年12月,市人委决定将下城区的横河街道办事处划归上城区领导。1968年4月15日,建立上城区革命委员会筹备小组。9月16日,上城区革命委员会建立,实行党政一元化领导。

1980年6月,召开上城区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恢复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上城区人民政府,取消了上城区革命委员会名称。

1997年1月1日,根据杭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调整杭州市市辖区行政区划的通知》,江干区的紫阳、望江、南星、闸口4个街道办事处和四季青镇的近江、望江、玉皇3个行政村划归上城区管辖。

2003年5月,把原来的9个街道办事处调整为6个。撤销小营街道、城站街道建立新的小营街道;撤销南星街道、闸口街道建立新的南星街道;调整紫阳街道的区划界线,保留湖滨街道、清波街道设置。

④ 杭州历史

杭州历史悠久,早在4700多年前,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并产生了被称为文明曙光的良渚文化。五代吴越国和南宋王朝两代定都于此,是我国七大古都之一。

早在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杭州地区就有先民繁衍生息。西周之前,相传大禹到会稽(今绍县)赴诸侯大会,在此“舍航(杭)登陆”,因称“禹杭”,日后讹传成“余杭”。

春秋时期,吴越两国争霸,杭州先属吴,越灭吴后,又属越。战国时,楚灭越国,杭州又归入楚国的版图。

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秦灭楚,于今杭州地域置钱唐县,同时置余杭县,同属于会稽郡。据《史记·秦始皇本记》载:“三十七年十月癸丑,始皇出游……过丹阳,至钱唐,临浙江,水波恶……。”这是钱唐之名最早见于正史记载。

汉承秦制,汉初时节实行道、邑、侯国并行制。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正月至六年春,钱唐县境属于韩信的楚王国。六年春,立刘贾为荆王,属荆王国。十二年立刘濞为吴王,属吴王国。景帝前元四年(公元前153年),诛吴王濞,钱唐县复属会稽郡,隶属于江都国。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废江都国。会稽郡西部都尉治(郡级治安军事机构)从山阴县(今绍兴)迁治钱唐县。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会稽郡隶扬州刺史部。平帝元始四年(公元4年),改钱唐县为泉亭县,王莽建立新朝承袭之。东汉初,复钱唐县旧名。

三国时,钱唐县属吴国,并为吴郡都尉治,隶属于扬州。两晋时期,钱唐县仍属吴郡。

隋文帝开皇九年(公元589年),灭陈,废钱唐郡,并桐庐、新城入钱唐县,割吴郡盐官(今海宁)、吴兴郡余杭,及富阳、於潜共5县置杭州,杭州之名始此。

唐朝时期,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改余杭郡置杭州,为避国号讳,改钱唐县为钱塘县。

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偏安东南,建都杭州。当时的杭州称西府或西都,州治在钱塘。

北宋时,杭州为“两浙路”的路治,是江南人口最多的州郡。

南宋高宗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高宗避金兵自扬州南渡至杭州,以州治为行宫,升杭州为临安府,亦称行在所。绍兴八年,南宋正式定都临安。

元世祖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元军攻占临安府,设两浙都督府,不久改为安抚司。次年改临安府为杭州。至元十五年,又改为杭州路,置总管府。至元二十一年,自扬州迁江淮行省治于杭州,次年改称江浙行省,杭州为省治始此。明朱元璋于元至二十六年(公元1366年)攻占杭州,十一月改杭州路为杭州府。

民国元年(1912年)2月,废杭州府,以原钱塘、仁和县地并置杭县,直属浙江省,并为省会所在地。民国 26年12月24日,日本侵略军占领杭州。沦陷期间,原8个区改为7个区。

1949年5月3日,杭州解放,杭州市为浙江省直辖市,并为浙江省省会。

50年代以后,杭州的区域范围经历了不断变化。先是将原有的八区改名为上城区、中城区、下城区、江干区、西湖区、艮山区、拱墅区、笕桥区;其后,艮山区并入下城区,笕桥区并入半山区,中城区大部分并入上城区,小部分并入下城区;1990年初,半山区又与拱墅区合并,成立新的拱墅区。属县则有萧山、余杭、临安、建德、富阳、桐庐、淳安七个县(市)。

50年来,杭州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现在的杭州,是国务院确定的全国重点风景旅游城市,国家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是浙江省的省会。杭州在工业生产上已具备比较雄厚的实力,门类比较齐全,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占有重要地位。农业科技力量和耕作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经过大规模的城市和园林建设,杭州的城市面貌已大为改观。杭州,名副其实地成为我国东南部风景名胜优异、人文古迹荟萃的名城。

⑤ 杭州市上城区望江门里的一些历史小胡事故事

[水浒传] 第一百一十九回 鲁智深浙江坐化 宋公明衣锦还乡 话说当下方腊殿前启奏,愿领兵出洞征战的,正是东床驸马主爵都尉柯引。方腊见奏,不胜之喜。柯驸马当下同领南兵,带了云璧奉尉,披挂上马出师。方腊将自己金甲锦袍,赐与驸马,又选一骑好马,叫他出战。那柯驸马与同
浙江加强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
浙江加强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 为保证全省农村孩子都能“念上书、念好书”,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浙江省政府日前宣布,全面实施农村教育“四项工程”,即“农村中小学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扩面工程”、“农村中小学爱心营养餐工程”、“农村中小学食宿改造工程”和“农村中

⑥ 杭州的历史有多久

杭州历史悠久,早在4700多年前,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并产生了被称为文明曙光的良渚文化。
早在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杭州地区就有先民繁衍生息。西周之前,相传大禹到会稽(今绍县)赴诸侯大会,在此“舍航(杭)登陆”,因称“禹杭”,日后讹传成“余杭”。
春秋时期,吴越两国争霸,杭州先属吴,越灭吴后,又属越。战国时,楚灭越国,杭州又归入楚国的版图。
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秦灭楚,于今杭州地域置钱唐县,同时置余杭县,同属于会稽郡。据《史记·秦始皇本记》载:“三十七年十月癸丑,始皇出游……过丹阳,至钱唐,临浙江,水波恶……。”这是钱唐之名最早见于正史记载。
汉承秦制,汉初时节实行道、邑、侯国并行制。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正月至六年春,钱唐县境属于韩信的楚王国。六年春,立刘贾为荆王,属荆王国。十二年立刘濞为吴王,属吴王国。景帝前元四年(公元前153年),诛吴王濞,钱唐县复属会稽郡,隶属于江都国。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废江都国。会稽郡西部都尉治(郡级治安军事机构)从山阴县(今绍兴)迁治钱唐县。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会稽郡隶扬州刺史部。平帝元始四年(公元4年),改钱唐县为泉亭县,王莽建立新朝承袭之。东汉初,复钱唐县旧名。
三国时,钱唐县属吴国,并为吴郡都尉治,隶属于扬州。两晋时期,钱唐县仍属吴郡。
隋文帝开皇九年(公元589年),灭陈,废钱唐郡,并桐庐、新城入钱唐县,割吴郡盐官(今海宁)、吴兴郡余杭,及富阳、於潜共5县置杭州,杭州之名始此。
唐朝时期,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改余杭郡置杭州,为避国号讳,改钱唐县为钱塘县。
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偏安东南,建都杭州。当时的杭州称西府或西都,州治在钱塘。
北宋时,杭州为“两浙路”的路治,是江南人口最多的州郡。
南宋高宗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高宗避金兵自扬州南渡至杭州,以州治为行宫,升杭州为临安府,亦称行在所。绍兴八年,南宋正式定都临安。
元世祖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元军攻占临安府,设两浙都督府,不久改为安抚司。次年改临安府为杭州。至元十五年,又改为杭州路,置总管府。至元二十一年,自扬州迁江淮行省治于杭州,次年改称江浙行省,杭州为省治始此。明朱元璋于元至二十六年(公元1366年)攻占杭州,十一月改杭州路为杭州府。
民国元年(1912年)2月,废杭州府,以原钱塘、仁和县地并置杭县,直属浙江省,并为省会所在地。民国 26年12月24日,日本侵略军占领杭州。沦陷期间,原8个区改为7个区。
1949年5月3日,杭州解放,杭州市为浙江省直辖市,并为浙江省省会。
50年代以后,杭州的区域范围经历了不断变化。先是将原有的八区改名为上城区、中城区、下城区、江干区、西湖区、艮山区、拱墅区、笕桥区;其后,艮山区并入下城区,笕桥区并入半山区,中城区大部分并入上城区,小部分并入下城区;1990年初,半山区又与拱墅区合并,成立新的拱墅区。属县则有萧山、余杭、临安、建德、富阳、桐庐、淳安七个县(市)。
50年来,杭州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现在的杭州,是国务院确定的全国重点风景旅游城市,国家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是浙江省的省会。杭州在工业生产上已具备比较雄厚的实力,门类比较齐全,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占有重要地位。农业科技力量和耕作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经过大规模的城市和园林建设,杭州的城市面貌已大为改观。杭州,名副其实地成为我国东南部风景名胜优异、人文古迹荟萃的名城。

⑦ 杭州的上城区为什么叫上城区

没有特别的由来。 上城区域历史悠久,自古是杭州城市的核心部位,曾是自隋唐至民国时期州治所在地,尤以南宋定都杭州,在凤凰山东麓建皇城、筑宫殿,历时140余年,是我国七大古都之一。 上城区自宋至清,分属钱塘、仁和县管辖,民初属杭县管辖。民国十六年(公元1927年)置杭州市,上城区域分属城区、江干区。此后城区行政区域多次变化,直至杭州解放前夕,上城区分属第一区、第二区和第四区(即原江干区),建区公所。 1949年5月3日杭州解放,浙江省人民政府和杭州市人民政府相继在上城区域建立。改原第一区为上城区,第二区为中城区,第四区为江干区。30日,杭州市人民政府宣布建立区人民政府。6月22日,中共杭州市委决定并经省委批准,各区建立区委组织。8月19日,市委决定区政府改为区公所,为市政府派出机构,并撤销区委组织。1950年6月1日,市政府决定撤销区公所,城区工作由市直接管理。1952年5月,重建区委、区政府。

⑧ 杭州的市区有个上城区、下城区,名字叫的比较特别,有人知道她们名字的来历吗

杭州市:杭州古称钱唐。隋朝开皇九年(589年)废钱唐郡,置杭州,杭州之名首次在历史上出现。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高宗南渡至杭州,升杭州为临安府。绍兴八年(1138年)南宋正式定都临安,历时140余年。民国元年(1912年)以原钱塘、仁和县地并置杭县。民国十六年(1927年)杭县城区设杭州市,杭州置市始此。

上城区:南宋皇城居南,后习惯以南为上,故名。1949年置上城区。
下城区:1949年建下城区,在故皇城北,以南为上北为下习称得名。
西湖区:以境内有西湖而得名
滨江区:位于钱塘江南岸,以濒临钱塘江而得名
江干区:因地处钱塘江北岸,故名江干。
拱墅区:以境内有拱宸桥、湖墅而得名。
萧山区:因县治西部有萧山而得名。《汉书•地理志》余暨县名之下已有记载,其来历是当年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战败,率剩下兵卒停留于此,四顾萧然,故称此山为萧然山,亦名萧山。
余杭区:《太平寰宇记》卷93杭州余杭县引《郡国志》云:夏禹东去,舍舟船登陆于此,乃以为名。

⑨ 上城区的建制沿革

上城区域历史悠久,自古是杭州城市的核心部位,曾是自隋唐至民国时期州治所在地,尤以南宋定都杭州,在凤凰山东麓建皇城、筑宫殿,历时140余年,是中国七大古都之一。上城区自宋至清,分属钱塘、仁和县管辖,民初属杭县管辖。

民国十六年(公元1927年)置杭州市,上城区域分属城区、江干区。此后城区行政区域多次变化,直至杭州解放前夕,上城区分属第一区。第二区和第四区(即原江干区),建区公所。
1949年5月3日杭州解放,浙江省人民政府和杭州市人民政府相继在上城区域建立。改原第一区为上城区,第二区为中城区,第四区为江干区。30日,杭州市人民政府宣布建立区人民政府。6月22日,中共杭州市委决定并经省委批准,各区建立区委组织。8月19日,市委决定区政府改为区公所,为市政府派出机构,并撤销区委组织。1950年6月1日,市政府决定撤销区公所,城区工作由市直接管理。
1952年5月,重建区委、区政府。11月,上城区召开了城区各界人民代表会议,选举产生第一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协商委员会。11月,市政府决定调整上城区的管辖范围,将上城区的十五奎巷和六部桥2个公安派出所管辖范围(鼓楼至凤山门)划归江干区管辖。1954年7月,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召开了上城区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至1980年6月前,先后召开过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同年8月,市人委决定建立街道办事处,上城区建立9个街道办事处,为区政府派出机构。1955年5月,区人民政府改称区人民委员会。
1957年6月,中城区建置撤销,其管辖的金钱巷、马市街、皮市巷、青年路、岳王路5个街道办事处划归上城区领导。
1960年4月30日,上城人民公社成立,中共上城区委改称中共上城人民公社委员会,区人委改称上城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1961年 10月,上城人民公社终止,复称中共上城区委和区人委。
1963年12月,市人委决定将下城区的横河街道办事处划归上城区领导。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区委、区人委工作受到影响。1967年3月,上城区人武部根据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的指示精神,成立生产办公室,负责全区生产及有关领导工作。1968年4月15日,经杭州市革命委员会核心小组批准,建立上城区革命委员会筹备小组。9月16日,上城区革命委员会建立,实行党政一元化领导。
1969年4月,建立中共上城区革命委员会核心领导小组(后改称核心小组)。是月,西湖区的南山街道办事处划归上城区领导。1970年8月,中共杭州市上城区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选举产生了中共杭州市上城区第一届委员会。区革委会核心小组终止。1972年12月,南山街道办事处划归西湖区领导。
1980年6月,召开上城区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恢复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上城区人民政府,取消了上城区革命委员会名称。
1997年1月1日,根据杭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调整杭州市市辖区行政区划的通知》,江干区的紫阳、望江、南星、闸口4个街道办事处和四季青镇的近江、望江、玉皇3个行政村划归上城区管辖,使上城区域面积从6.86平方公军扩大到18.3平方公里,常住人口从21万增加到34万人,街道办事处从原来的7个增加到11个。
2003年5月,把原来的9个街道办事处调整为6个。撤销小营街道、城站街道建立新的小营街道;撤销南星街道、闸口街道建立新的南星街道;调整紫阳街道的区划界线,保留湖滨街道、清波街道设置。

热点内容
爆高考语文 发布:2025-07-14 14:20:15 浏览:462
应用数学中心 发布:2025-07-14 13:37:52 浏览:19
鸡哪里最多 发布:2025-07-14 13:05:44 浏览:316
幼儿园安全教育活动方案 发布:2025-07-14 10:44:55 浏览:953
无翼鸟家庭教师 发布:2025-07-14 10:42:32 浏览:770
戴庙中学 发布:2025-07-14 09:56:33 浏览:699
宝宝吃多少 发布:2025-07-14 09:10:27 浏览:210
校园网学历查询 发布:2025-07-14 09:09:38 浏览:244
天策老师 发布:2025-07-14 08:46:39 浏览:801
初二物理奥赛 发布:2025-07-14 08:28:25 浏览:8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