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物理化 » 于谦的历史故事

于谦的历史故事

发布时间: 2021-07-31 03:12:36

『壹』 于谦的历史故事有哪些

于谦(1398年—1457年),字廷益,浙江钱塘人,明朝名臣,民族英雄.七岁的时候,有个和尚惊奇于他的相貌,说:“这是将来救世的宰相呀.”永乐十九年,于谦考中了进士.
宣德初年,任命于谦为御史.奏对的时候,他声音洪亮,语言流畅,使皇帝很用心听.顾佐任都御使,对下属很严厉,只有对于谦客气,认为他的才能胜过自己.护从皇帝驻扎在乐安时,高煦出来投降,皇帝让于谦口头数说他的罪行.于谦义正词严,声色俱厉.高煦伏在地上战保,自称罪该万死.皇帝很高兴.班师回朝北京,给于谦赏赐和各大臣一样.
于谦外出巡按江西,昭雪了被冤枉的几百个囚犯.他上疏奏报陕西各处官校骚扰百姓,诏令派御史逮捕他们.皇帝知道于谦可以承担重任,当时刚要增设各部右侍郎为直接派驻省的巡抚,于是亲手写了于谦的名字交给吏部,越级提升为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于谦到任后,轻装骑马走遍了所管辖的地区,访问父老,考察当时各项应该兴办或者革新的事,并立即上疏提出.一年上疏几次,稍有水旱灾害,马上上报

『贰』 于谦生平事迹的简介(短一点)

于谦(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字廷益,号节庵,汉族,明朝名臣、民族英雄,杭州府钱塘县(今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人。
永乐十九年(1421年),于谦登进士第。宣德元年(1426年),以御史职随明宣宗平定汉王朱高煦之乱,因严词斥责朱高煦而受宣宗赏识,升为巡按江西,颂声满道。宣德五年(1430年),以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等地。明英宗时因入京觐见时不向权臣王振送礼,遭诬陷下狱,因两省百姓、官吏乃至藩王力请而复任。土木之变后,英宗兵败被俘,他力排南迁之议,坚请固守,升任兵部尚书。明代宗即位,整饬兵备,部署要害,亲自督战,率师二十二万,列阵北京九门外,抵御瓦剌大军。瓦剌太师也先挟英宗逼和,他以“社稷为重,君为轻”,不许。也先无隙可乘,被迫释放英宗。和议后,于谦仍积极备战,挑选京军精锐分十团营操练,又遣兵出关屯守,边境得以安宁。当时朝务繁杂,于谦独运征调,合乎机宜。其号令明审,令行政达。他忧国忘身,口不言功,平素俭约,居所仅能遮蔽风雨。但因个性刚直,招致众人忌恨。
天顺元年(1457年),英宗复辟,大将石亨等诬陷于谦谋立襄王之子,致使其含冤遇害。明宪宗时,于谦被复官赐祭,弘治二年(1489年),追谥“肃愍”。明神宗时改谥“忠肃”。有《于忠肃集》传世。《明史》称赞其“忠心义烈,与日月争光”。他与岳飞、张煌言并称“西湖三杰”。

『叁』 于谦的历史故事有哪些

于谦(1398年—1457年),字廷益,浙江钱塘人,明朝名臣,民族英雄.七岁的时候,有个和尚惊奇于他的相貌,说:“这是将来救世的宰相呀.”永乐十九年,于谦考中了进士.
宣德初年,任命于谦为御史.奏对的时候,他声音洪亮,语言流畅,使皇帝很用心听.顾佐任都御使,对下属很严厉,只有对于谦客气,认为他的才能胜过自己.护从皇帝驻扎在乐安时,高煦出来投降,皇帝让于谦口头数说他的罪行.于谦义正词严,声色俱厉.高煦伏在地上战保,自称罪该万死.皇帝很高兴.班师回朝北京,给于谦赏赐和各大臣一样.
于谦外出巡按江西,昭雪了被冤枉的几百个囚犯.他上疏奏报陕西各处官校骚扰百姓,诏令派御史逮捕他们.皇帝知道于谦可以承担重任,当时刚要增设各部右侍郎为直接派驻省的巡抚,于是亲手写了于谦的名字交给吏部,越级提升为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于谦到任后,轻装骑马走遍了所管辖的地区,访问父老,考察当时各项应该兴办或者革新的事,并立即上疏提出.一年上疏几次,稍有水旱灾害,马上上报.

『肆』 于谦的故事主要内容

明英宗正统十四年,年仅23岁的英宗不听劝阻,迎战蒙古瓦剌部,结果在土木堡兵败被擒。

当年九月,在大臣们的拥戴下,郕王登基,是为景泰帝。可虽然这样,依然无法平定民心,一些贪图享受、贪生怕死的大臣这时候煽动王公贵族向南逃。

大臣们不停争吵,景泰帝无所适从。就在这时候,新任兵部尚书于谦站出来,厉声喝道:“凡倡议南迁者,立斩不饶!”

景泰八年一月,皇帝突然身染重病,卧床不起。就在正月十六夜里,武清侯石亨、太监曹吉祥、都御史徐有贞等趁皇帝卧病休养、朝廷内外人心浮动之机,把做梦都想复辟的“太上皇”朱祁镇迎回了金銮大殿,而朱祁钰在其兄复位的欢庆声中撒手人寰。

英宗复位后,徐有贞、石亨等少不了加官晋爵。他们大权在握,就着手下一步的行动:陷害忠良,排除异己,首当其冲的就是于谦和王文。

石亨始终嫉恨景泰帝让于谦做兵部尚书,再加上北京保卫战中于谦明智地否决了自己拥城固守的方案,石亨对此耿耿于怀。而那徐有贞正是那时候散布谣言、鼓吹南逃的徐珵。

石亨、徐有贞等捏造王文、于谦“逢迎景泰篡位”,并且声称于、王二人看到景泰帝一病不起,就阴谋迎立襄王。英宗对那两个奸臣毫不怀疑,所以命石亨和他的党羽都御史萧维桢主持会审。

萧维桢、石亨对王文、于谦进行严刑拷问,逼迫其承认一切罪行。王文对其无耻行径非常气愤,厉声质问道:“召迎亲王必须有金牌,派人也要有马牌才行,现在这两样东西在哪里?”问得那两个奸臣无言以对。

于谦冷笑着对王文说道:“你无需费口舌了,这是他们的诡计,目的就是置你我于死地,辩解也是徒劳。”

一连审了几天,于、王二人依然不招供。石亨等人又缺乏证据,只好以于谦和王文阴谋迎立外藩为名,请求凌迟处死这二人。明英宗念及于谦的功劳,不太情愿地签发了处死王文、于谦的旨令,但是,他把凌迟改为斩首。几天后,王文、于谦慷慨就义。

(4)于谦的历史故事扩展阅读:

于谦轶事典故:

于谦一生都在家里恭恭敬敬地供奉文天祥的遗像和牌位,就像供奉自己于家的祖先一样,甚至比供奉自家的祖先还要虔诚。

据传于谦出生前的那个晚上,他的父亲于仁做一个梦,梦见一个绯袍金幞的神对他说:我感动于你们于家对我的供奉,也感动于你们于家一门忠义,所以我文天祥打算转世投胎,来做你们于家的子嗣。

于仁听了这话,大吃一惊,赶快口称逊谢(谦让辞谢),说不敢当。但梦中那位金神说完转眼就不见了。于仁醒来不久,于谦就出生了。而于仁之所以给孩子起名叫“谦”,就是“以志梦中逊谢之意”。 就是说对于文丞相的盛意,他心里还一直惴惴受之不安。

『伍』 明朝于谦的故事

于谦一生都在家里恭恭敬敬地供奉文天祥的遗像和牌位,就像供奉自己于家的祖先一样,甚至比供奉自家的祖先还要虔诚。据传于谦出生前的那个晚上,他的父亲于仁做一个梦,梦见一个绯袍金幞的神对他说:我感动于你们于家对我的供奉,也感动于你们于家一门忠义,所以我文天祥打算转世投胎,来做你们于家的子嗣。

于仁听了这话,大吃一惊,赶快口称逊谢,说不敢当。但梦中那位金神说完转眼就不见了。于仁醒来不久,于谦就出生了。而于仁之所以给孩子起名叫“谦”,就是“以志梦中逊谢之意”。就是说对于文丞相的盛意,他心里还一直惴惴受之不安。

(5)于谦的历史故事扩展阅读:

人物简介

于谦(1389~1457),明代大臣。字廷益,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永乐十九年(1421年)进士。初任御史,历官兵部尚书。正统十四年(1449年),明英宗为瓦剌俘去,于谦拥立明景帝,击退瓦剌的侵扰,捍卫了北京,功炳史册。

后徐有贞、石亨等迎明英宗复位,将他杀害。明孝宗追谥肃愍,明神宗改谥忠肃。其诗多以忧国爱民和表达坚贞节操的内容为主。有《于忠肃公集》。

后世纪念

北京祠

北京于谦祠在东城区西裱褙胡同23号,原有门匾书“于忠肃公祠”。成化二年(1466年),明宪宗特诏追认复官。将其故宅改为忠节祠。万历十八年(1590年)时改谥“忠肃”,并在祠中立于谦塑像。清顺治年间,像毁,祠也废。

清光绪年间又重建。祠坐北朝南,东为于谦故宅,院内东侧建有奎光楼,为两层小楼。上层为魁星阁,悬“热血千秋”木匾,正房5间为享堂,硬山合瓦顶,内供于谦塑像。1890年,义和团曾在此设神坛。1976年魁星阁在地震时被震毁,小楼亦被拆除。祠为北京市重点保护文物。

『陆』 明朝的于谦的故事

于谦是我国明代有名的清官,深得老百姓的爱戴,被尊敬地称为“于青天”。
于谦60岁寿辰那天,门口送礼的人络绎不绝。于谦叮属管家,一概不收寿礼。
皇上因为于谦忠心报国,战功卓著,派人送了一只玉猫金座钟。谁知管家根据于谦的叮属把送礼的太监拒之门外。太监有点不高兴了,就写了“劳苦功高德望重,日夜辛劳劲不松。今日皇上把礼送,拒礼门外情不通。”四句话,叫管家送给于谦。于谦见了,在下面添了四句:“为国办事心应忠,做官最怕常贪功。辛劳本是分内事,拒礼为开廉洁风。”太监见于谦这样坚决,无话可说,回去向皇上复命去了。
不一会儿,于谦的同乡好友,和于谦一起做官的郑通也来送礼了,于谦又写了四句话:“你我为官皆刚正,两袖清风为黎民。寿日清茶促膝叙,胜于厚礼染俗尘。”郑通见了十分敬佩,于是叫家人带回礼物,自己进门与于谦叙谈友情。
于谦正和郑通谈得十分投机,管家进来通报,有一个叫“黎民”的送来了一盆万年青,还让管家带来一首诗:“万年青草情义,长驻山涧心相关。百姓常盼草常青,永为黎民除贪官。”于谦见后,亲自出门迎接,郑重地接过那盆万年青,高声咏唱了一首诗:“一盆晚年情义深,肝胆相照万民情。于某留作万年镜,为官当学万年青。”
于谦办事铁面无私,清廉不赂,得罪了朝廷中的一些贪官。皇帝也觉得于谦不通人情,不把皇上放在眼里,心中老是不快,于是在贪官的诬陷下,皇帝寻个罪名,罢了于谦的官,还要问他的罪。于谦在牢里写下了这样的一首诗:“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柒』 明代于谦的故事

于谦是我国明代有名的清官,深得老百姓的爱戴,被尊敬地称为“于青天”。
于谦60岁寿辰那天,门口送礼的人络绎不绝。于谦叮属管家,一概不收寿礼。
皇上因为于谦忠心报国,战功卓著,派人送了一只玉猫金座钟。谁知管家根据于谦的叮属把送礼的太监拒之门外。太监有点不高兴了,就写了“劳苦功高德望重,日夜辛劳劲不松。今日皇上把礼送,拒礼门外情不通。”四句话,叫管家送给于谦。于谦见了,在下面添了四句:“为国办事心应忠,做官最怕常贪功。辛劳本是分内事,拒礼为开廉洁风。”太监见于谦这样坚决,无话可说,回去向皇上复命去了。
不一会儿,于谦的同乡好友,和于谦一起做官的郑通也来送礼了,于谦又写了四句话:“你我为官皆刚正,两袖清风为黎民。寿日清茶促膝叙,胜于厚礼染俗尘。”郑通见了十分敬佩,于是叫家人带回礼物,自己进门与于谦叙谈友情。
于谦正和郑通谈得十分投机,管家进来通报,有一个叫“黎民”的送来了一盆万年青,还让管家带来一首诗:“万年青草情义,长驻山涧心相关。百姓常盼草常青,永为黎民除贪官。”于谦见后,亲自出门迎接,郑重地接过那盆万年青,高声咏唱了一首诗:“一盆晚年情义深,肝胆相照万民情。于某留作万年镜,为官当学万年青。”
于谦办事铁面无私,清廉不赂,得罪了朝廷中的一些贪官。皇帝也觉得于谦不通人情,不把皇上放在眼里,心中老是不快,于是在贪官的诬陷下,皇帝寻个罪名,罢了于谦的官,还要问他的罪。于谦在牢里写下了这样的一首诗:“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捌』 于谦的故事

于谦是我国明代有名的清官,深得老百姓的爱戴,被尊敬地称为“于青天”。

于谦60岁寿辰那天,门口送礼的人络绎不绝。于谦叮属管家,一概不收寿礼。

皇上因为于谦忠心报国,战功卓著,派人送了一只玉猫金座钟。谁知管家根据于谦的叮属把送礼的太监拒之门外。太监有点不高兴了,就写了“劳苦功高德望重,日夜辛劳劲不松。今日皇上把礼送,拒礼门外情不通。”四句话,叫管家送给于谦。于谦见了,在下面添了四句:“为国办事心应忠,做官最怕常贪功。辛劳本是分内事,拒礼为开廉洁风。”太监见于谦这样坚决,无话可说,回去向皇上复命去了。

不一会儿,于谦的同乡好友,和于谦一起做官的郑通也来送礼了,于谦又写了四句话:“你我为官皆刚正,两袖清风为黎民。寿日清茶促膝叙,胜于厚礼染俗尘。”郑通见了十分敬佩,于是叫家人带回礼物,自己进门与于谦叙谈友情。

于谦正和郑通谈得十分投机,管家进来通报,有一个叫“黎民”的送来了一盆万年青,还让管家带来一首诗:“万年青草情义,长驻山涧心相关。百姓常盼草常青,永为黎民除贪官。”于谦见后,亲自出门迎接,郑重地接过那盆万年青,高声咏唱了一首诗:“一盆晚年情义深,肝胆相照万民情。于某留作万年镜,为官当学万年青。”

于谦办事铁面无私,清廉不赂,得罪了朝廷中的一些贪官。皇帝也觉得于谦不通人情,不把皇上放在眼里,心中老是不快,于是在贪官的诬陷下,皇帝寻个罪名,罢了于谦的官,还要问他的罪。于谦在牢里写下了这样的一首诗:“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玖』 于谦的历史资料

于谦(1398.5.13-1457.2.16),字廷益,号节庵,官至少保,世称于少保,汉族,明代名臣,民族英雄。永乐十九年进士。宣德初授御史,出按江西,迁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正统十四年召为兵部左侍郎。土木之变,英宗被俘,郕王朱祁钰监国,擢兵部尚书。于谦力排南迁之议,决策守京师,与诸大臣请郕王即位,为明景泰帝。瓦剌兵逼京师,身自督战,击退之。论功加封少保,总督军务,终迫也先遣使议和,使太上皇得归。天顺元年谦以“谋逆”罪被冤杀。弘治谥肃愍,万历改谥忠肃。有《于忠肃集》。于谦与岳飞、张煌言并称“西湖三杰”。
祖籍考城(今民权县),故里在今民权县程庄乡于庄村。于谦的曾祖于九思在元朝时离家到杭州做官,遂把家迁至钱塘太平里,故史载于谦为浙江钱塘人。于谦少年立志,七岁的时候,有个和尚惊奇于他的相貌,说:“所见人无若此儿者,异日救时宰相也。”十二岁时于谦即写下明志诗《石灰吟》。永乐十九年(1421年)成为进士。宣德元年(1426年),汉王朱高煦在乐安州起兵谋叛,于谦随宣宗朱瞻基亲征。待高煦出降,宣宗让于谦数说他的罪行。于谦正词崭崭,声色震厉,朱高煦在这位御史的凌厉攻势下,被骂得抬不起头,趴在地上不停地发抖(伏地战栗),自称罪该万死,宣宗大悦,任命于谦为御史,当即下令派其巡按江西。巡按外地正是御史的职责,也不算什么高升,但皇帝的这一举动明显是想历练此人,然后加以重用。
于谦外出巡按江西,昭雪了被冤枉的几百个囚犯。他上书奏报陕西各处官校骚扰百姓,诏令派御史逮捕他们。皇帝知道于谦可以承担重任,当时刚要增设各部右侍郎为直接派驻省的巡抚,于是亲手写了于谦的名字交给吏部,越级提升为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于谦到任后,轻装骑马走遍了所管辖的地区,访问父老,考察当时各项应该兴办或者革新的事,并立即上书提出。一年上书几次,稍有水旱灾害,马上上报。
正统年间,宦官王振专权,作威作福,肆无忌惮地招权纳贿。百官大臣争相献金求媚。每逢朝会期间,进见王振者,必须献纳白银百两;若能献白银千两,始得款待酒食,醉饱而归。而于谦每次进京奏事,从不带任何礼品。有人劝他说:“您不肯送金银财宝,难道不能带点土产去?”于谦潇洒一笑,甩了甩他的两只袖子,说:“只有清风。”还特意写诗《入京》以明志:手(绢)帕蘑(麻)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两袖清风”的成语就是这样来的。闾阎就是里巷的意思,此句的意思是免得被人说长道短。此诗写成后远近传诵,为一时佳话。于谦如此不阿,自然引起了宦官王振的极度不满。

『拾』 历史人物于谦大传概括

于谦(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字廷益,号节庵,汉族,明朝大臣,祖籍考城[1] ,浙江杭州府钱塘县(今浙江省杭州市)人。
永乐十九年(1421年),于谦登辛丑科进士,宣德初授御史,曾随宣宗镇压汉王朱高煦之叛。平叛后,身为御史的于谦因数落朱高煦有功,被宣宗升任巡按江西,颂声满道。宣德五年(1430年),以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2]
正统十一年(1446年),进京觐见因不向王振献媚送礼,引起王振不满遭其暗地指使其党羽李锡给他加上对明英宗不满的罪名下狱论死。后因两省百姓官吏乃至藩王力请复任。正统十四年(1449年)土木堡之变,明英宗被瓦剌俘获,他力排南迁之议,坚请固守,进兵部尚书。代宗立,整饬兵备,部署要害,亲自督战,率师二十二万,列阵北京九门外,破瓦剌之军。加少保,总督军务。也先挟英宗逼和,他以社稷为重,君为轻,不许。也先(额森)以无隙可乘,被迫释放英宗。英宗既归,仍以和议难恃,择京军精锐分十团营操练,又遣兵出关屯守,边境以安。其时朝野多事,乃独运征调,悉合机宜,号令明审,片纸行万里外无不惕息。他忧国忘身,口不言功,自奉俭约,所居仅蔽风雨,但性固刚直,颇遭众忌。
天顺元年(1457年)英宗复辟,石亨等诬其谋立襄王之子,被杀。成化初,复官赐祭,弘治二年(1489年),谥肃愍。万历中,改谥忠肃。有《于忠肃集》。于谦与岳飞、张煌言并称“西湖三杰”。

热点内容
苹果5s屏幕多少钱 发布:2025-07-14 07:42:35 浏览:425
光化学反应釜 发布:2025-07-14 04:43:59 浏览:761
鬼步舞广场舞教学 发布:2025-07-14 04:26:54 浏览:492
历史朝代时间顺序表 发布:2025-07-14 03:48:07 浏览:316
高三语文一模 发布:2025-07-14 03:28:55 浏览:833
教学楼矢量图 发布:2025-07-14 01:11:27 浏览:438
专任教师是什么意思 发布:2025-07-14 00:28:25 浏览:874
二年级语文第一单元测试题 发布:2025-07-13 23:48:29 浏览:271
湖里区教师进修学校 发布:2025-07-13 23:20:30 浏览:530
给老师的101条建议 发布:2025-07-13 21:59:07 浏览:8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