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油脂
:微藻类的Botryococcusbraunii,油脂含量为50%~70%;酵母类的Cryptococcusalbis(浅白色隐球酵母),油脂版含量为65%;Rhodotorulaglutinis(胶粘权红酵母),油脂含量为72%;霉菌类的Aspregillusterreus(土曲霉),油脂含量为57%;Mortierellaalpina(高山被孢霉),油脂含量为40%
② 为什么微生物油脂比动物油脂更好
大多数微生物油脂都富含PUFAs,这是动植物油脂无法相比较的。因此,微生物油脂的研究、开发和应用日益受到重视的原因不仅仅是它作为动植物油脂的一个补充,更重要的是它富含不饱和脂肪酸,且后者在促进人类健康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一旦人体缺乏PUFAs,就将产生某些疾病,也可以说人体的某些疾病会伴随着PUFAs的含量多少而改变。如在治疗新生儿湿疹中,给患处涂抹小麻油或红花油(含亚油酸),就能很快抑制住湿疹病情;当婴幼儿严重缺乏DHA和AA时,可造成永久性智力低下和视力障碍;6—12岁儿童出现皮肤搔痒、眼角干燥、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与其血浆内DHA含量低下有明显的正相关。精神分裂症患者体内PUFAs含量较正常人低许多。高血压、高脂血症、高胆固醇血症患者体内PUFAs含量较正常人低;食用适量富含PUFAs微生物油脂,可明显降低高脂、高胆固醇血症患者血浆内的脂质和胆固醇水平,同时提高血浆内载脂蛋白和高密度脂蛋白水平。
那么,与动植物油脂的生产相比,微生物油脂还具有哪些优点呢?
首先,微生物的适应性强,繁殖速度快,生产周期短。
其次,微生物生长所需的原料丰富多样,特别是可以利用农副产品、食品工业及造纸生产中产生的废弃物,同时还保护了环境。
第三,微生物生产油脂可节约劳动力,同时不受场地、气候、季节的影响,一年四季可连续生产。
第四,利用不同的菌株和培养基产品的构成变化较大的特点,尤其适合于开发一些功能性油脂。如富亚油酸、亚麻酸、EPA、DHA、角鲨烯、二元羧酸等油脂以及代可可脂。
产油微生物除可代替动植物油脂生产食用油脂,特别是保健类功能性油脂外,还可以作为生产生物柴油的油源。生物柴油由各种动、植物油脂经酯化或转酯化工艺而得,而大部分微生物油的脂肪酸组成和一般植物油相近,因此微生物油脂可替代植物油脂生产生物柴油。
③ 哪种微生物分解人类油脂
很多种
尤其在厌氧环境中,很多产酸的菌都可以分解脂类的
④ 微生物油脂含量测定方法有哪些请详细说下
微生物油脂含量测定首先要把油脂提取出来,然后通过“油/微生物”就可以知道含量了。
油脂提取方法主要有索氏抽提法,热酸法,比重法,超声波提取法等,最常用的是抽提法。
1、索氏抽提法:采用索氏抽提法中的残余法,即用低沸点有机溶剂(乙醚或石油醚)回流抽提,除去样品中的粗脂肪,以样品与残渣重量之差,计算粗脂肪含量。由于有机溶剂的抽提物中除脂肪外,还或多或少含有游离脂肪酸、甾醇、磷脂、蜡及色素等类脂物质,因而抽提法测定的结果只能是粗脂肪。
具体点就是首先烘干样品,称重,通过索氏抽提仪进行脂肪提取,再烘干残渣重量,就可以得到油脂含量了。
2、酸水解法:样品烘干,称重,然后向其中加入10 mL盐酸.将抽脂瓶放入70℃~80℃水浴中,每5 min~10 rain用玻璃棒搅拌一次,至样品脂肪游离消化完全为止需40 min~50 min。取出轻摇,冷至室温。加入10 mL乙醇,混匀。加入25 mL乙醚,加塞振摇1 rain,开塞放出气体,静置,使醚层、水层分开。用石油醚一乙醚等量混合液冲洗塞及筒口附着脂肪,静置,有机层转入烧瓶中,减压浓缩至近干。
⑤ 微生物发酵生产油脂是什么微生物
发酵工程:是利用微生物特定性状和功能,通过现代化工程技术生产有用物内质或直接应容用于工业化生产的技术体系,是将传统发酵与现代的DNA重组、细胞融合、分子修饰和改造等新技术结合并发展起来的发酵技术。发酵产物的类型有:氨基酸发酵、有机酸发酵、抗生素发酵、酒精发酵、维生素发酵等。乳酸发酵,如植物乳酸杆菌进行的酸泡菜发酵.乙醇发酵:如酵母菌进行的酒清发酵.丙酮丁醇发酵:如利用丙酮丁醇梭菌进行丙酮丁醇的发酵生产.丁酸发酵:如由丁酸细菌引起的丁酸发酵.
⑥ 什么微生物可以产生油脂
(1)脂肪可被苏丹Ⅲ(苏丹Ⅳ)染成橘黄色(红色)故显微观察时,微生物A菌体中的油脂通常可用苏丹Ⅲ或苏丹Ⅳ染色.因为植物油不挥发,所以不适合采用蒸馏法提取,应用压榨法或萃取法提取.
(2)筛选产脂肪酶的微生物B时,应该使用只有目的菌能够生存的,其他微生物不能生存的选择培养基,培养基中应该添加油脂作为唯一碳源.
(3)测定微生物的数量,可以在显微镜下用血细胞计数板直接计数或稀释涂布平板法进行计数.
(4)为了确定微生物B产生的脂肪酶的最适温度,某同学测得相同时间内,在35℃、40℃、45℃温度下降解10g油脂所需酶量依次为4mg、1mg、6mg,则上述三个温度中,45℃条件下该酶活力最小,该酶的最适温度为40℃左右,为了进一步确定该酶的最适温度,应围绕40℃设计后续实验.
故答案为:
(1)苏丹Ⅲ或苏丹Ⅳ萃取法
(2)油脂
(3)血细胞计数板 稀释平板涂布
(4)45 40
⑦ 微生物油脂是什么
微生物油脂是继植物油脂、动物油脂之后人类开发出的又一种食用油脂新资源。能够生产油脂的微生物有酵母、霉菌、细菌和藻类等,其中真核的酵母、霉菌和藻类能合成与植物油组成相似的甘油三酯,而原核的细菌则合成特殊的脂类。不过,人们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藻类、细菌和真菌上,因为细菌的油脂产量太低。
微生物油脂研究始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为了解决当时的油源匮乏而利用产脂内孢霉生产油脂,此后美国也开始着手微生物油脂的生产,但没有实现工业化。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德国科学家筛选到了适于深层培养的菌株,开始在德国工业化生产微生物食用油脂。在二战之后的几十年里,由于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科学家们对产油脂的微生物菌株进行反复的改造和筛选,终于获得了一大批油脂含量高、生产周期短、不受季节影响、产油脂率高、遗传性状稳定、成本较低、易于工业化生产的微生物油脂。
微生物油脂比动植物油脂更有利于人体健康
⑧ 微生物能产生油脂吗那个机理是 怎么样的
呵呵,问题提的好啊
首先,应该明确的是:微生物能产生油脂的啊。其理由和运行机理如下:
1.1897年德国学者E.毕希纳发现酵母菌的无细胞提取液能与酵母一样具有发酵糖液产生乙醇的作用,从而认识了酵母菌酒精发酵的酶促过程,将微生物生命活动与酶化学结合起来。G.诺伊贝格等人对酵母菌生理的研究和对酒精发酵中间产物的分析,A.J.克勒伊沃对微生物代谢的研究以及他所开拓的比较生物化学的研究方向,其他许多人以大肠杆菌为材料所进行的一系列基本生理和代谢途径的研究,都阐明了生物体的代谢规律和控制其代谢的基本原理,并且在控制微生物代谢的基础上扩大利用微生物,发展酶学,推动了生物化学的发展。从20世纪30年代起,人们利用微生物进行乙醇、丙酮、丁醇、甘油、各种有机酸、氨基酸、蛋白质、油脂等的工业化生产。
2.微生物油脂
我们平常吃的油脂不是由芝麻、花生和油菜子等油料作物榨取的植物油脂,就是由猪、牛及羊等动物的熬制动物油脂,很少考虑到微生物油脂,其实,在许多微生物中都含有油脂,低的含油率2%~3%,高的竟达60%~70%,因此,利用微生物来生产食用油脂是广开“油路”,造福人类的一条新途径。 不同种类的微生物油脂含量差异很大,一种称作油藻的淡水单细胞藻类含油量达干重的20%~40%,休眠状态含量更高,可达80%以上。细菌中大肠杆菌为19.9%,霉菌中的青霉为35%~40%,酵母中的圆形酵母为50%,而细长红酵母高达61%~74%,油脂系数20~ 60。
运行机理:
油脂在空气中氧气的作用下首先产生氢过氧化物,根据油脂氧化过程中氢过氧化物产生的途径不同可将油脂的化分为:自动氧化,光氧化和酶促氧化.
①自动氧化:自动氧化是一种自由基链式反应.
(1)引发期:油脂分子在光,热,金属催化剂的作用下产生自由基,如RH + Mx+→R +H++M(x-1)+;
(2)传播期:R +3O2→ROO ,ROO +RH→ROOH+R ;
(3)终止期:ROO +ROO →ROOR+O2,ROO +R →ROOR,R +R →R-R.
②光氧化:光氧化是不饱和脂肪酸与单线态氧直接发生氧化反应.单线态氧:指不含未成对电子的氧,有一个未成对电子的称为双线态,有两个未成对电子的成为三线态.所以基态氧为三线态.食品体系中的三线态氧是在食品体系中的光敏剂在吸收光能后形成激发态光敏素,激发态光敏素与基态氧发生作用,能量转移使基态氧转变为单线态氧.单线态氧具有极强的亲电性,能以极快的速度与脂类分子中具有高电子密度的部位(双键)发生结合,从而引发常规的自由基链式反应, 进一步形成氢过氧化物.
光敏素(基态)+hυ→光敏素*(激发态)
光敏素*(激发态)+3O2→光敏素(基态)+1O2
不饱和脂肪酸+1O2→氢过氧化物
③酶促氧化:自然界中存在的脂肪氧合酶可以使氧气与油脂发生反应而生成氢过氧化物,植物体中的脂氧合酶具有高度的基团专一性,他只能作用于1,4-顺,顺-戊二烯基位
置,且此基团应处于脂肪酸的ω-8位.在脂氧合酶的作用下脂肪酸的ω-8先失去质子形成自由基,而后进一步被氧化.大豆制品的腥味就是不饱和脂肪酸氧化形成六硫醛醇.
④氢过氧化物的分解和油脂的酸败:氢过氧化物极不稳定,当食品体系中此类化合物的浓度达到一定水平后就开始分解,主要发生在氢过氧基两端的单键上,形成烷氧基自由基再通过不同的途径形成烃,醇,醛,酸等化合物,这些化合物具有异味,产生所谓的油哈味. 根据油脂发生酸败的原因不同可将油脂酸败分为:
(1)水解型酸败:油脂在一些酶/微生物的作用下水解形成一些具有异味的酸,如丁酸,己酸,庚酸等,造成油脂产生汗臭味和苦涩味;
(2)酮型酸败:指脂肪水解产生的游离饱和脂肪酸在一系列酶的作用下氧化,最后形成酮酸和甲基酮所致.如污染灰绿青霉,曲霉等;
(3)氧化型酸败:油脂氧化形成的一些低级脂肪酸,醛,酮所致.
⑤影响油脂氧化的因素
(1)油脂的脂肪酸组成:不饱和脂肪酸的氧化速度比饱和脂肪酸快,花生四烯酸:亚麻酸:亚油酸:油酸=40:20:10:1.顺式脂肪酸的氧化速度比反式脂肪酸快,共轭脂肪酸比非共轭脂肪酸快,游离的脂肪酸比结合的脂肪酸快,Sn-1和Sn-2位的脂肪酸氧化速度比Sn-3的快;
(2)温度:温度越高,氧化速度越快,在21-63℃范围内,温度每上升16℃,氧化速度加快1倍;
(3)氧气:有限供氧的条件下,氧化速度与氧气浓度呈正比,在无限供氧的条件下氧化速度与氧气浓度无关;
(4)水分:水分活度对油脂的氧化速度,见水分活度;
(5)光和射线:光,紫外线和射线都能加速氧化;
(6)助氧化剂:过渡金属:Ca,Fe,Mn,Co等,他们可以促进氢过氧化物的分解,促进脂肪酸中活性亚甲基的C-H键断裂,使样分子活化,一般的助氧化顺序为Pb>Cu>Se>Zn>Fe>Al>Ag.
油脂的自动氧化自动氧化,是化合物和空气中的氧在室温下,未经任何直接光照,未加任何催化剂等条件下的完全自发的氧化反应,随反应进行,其中间状态及初级产物又能加快其反应速度,故又称自动催化氧化。脂类的自动氧化是自由基的连锁反应,其酸败过程可以分为诱导期、传播期、终止期和二次产物的形成四个阶段。饲料中常常存在变价金属(Fe、Cu、Zn等)或由光氧化所形成的自由基和酶等物质(Waters,W.A,1971;Schaich,K.W,1980),这些物质成为饲料氧化酸败启动的诱发剂,脂类物质和氧气在这些诱发剂的作用下反应,生成氢过氧化物和新的自由基,又诱发自动氧化反应,如此循环,最后由游离基碰撞生成的聚合物形成了低分子产物醛、酮、酸和醇等物质。
期待你的满意啊~~天天快乐啊~~
⑨ 微生物油脂的微生物油脂的生产
微生物产生油脂的过程, 本质上与动植物产生油脂的过程相似, 都是从乙酰 CoA 羧化酶催化羧化的反应开始, 然后经过多次链延长, 或再经过去饱和作用等完成整个生化过程。在此过程中, 有两个主要的催化酶, 即乙酰 CoA 羧化酶和去饱和酶。其中乙酰 CoA 羧化酶催化脂肪酸合成的第一步, 是第一个限速酶。此酶是由多个亚基组成的复合酶,结构中有多个活性位点, 因此该酶能为乙酰 CoA、ATP 和生物素所激活。去饱和酶是微生物通过氧化去饱和途径生成不饱和酸的关键酶, 这一过程称之为脂肪酸氧化循环。
综合目前国外的研究,粘红酵母油脂合成的机理可分为四个环节: 两个前体乙酰 CoA 和 3- 磷酸甘油的形成; 甲羟戊酸的合成, 乙酰 CoA 形成脂酰 CoA 和鞘脂; 以甲羟戊酸为前体合成甾醇、 类胡萝卜素和碳水化合物; 以乙酰CoA和 3- 磷酸甘油为前体合成磷脂酸、甘油二脂、甘油三脂和磷脂。由此可见, 在酵母细胞内油脂合成的多少, 乙酰 CoA 起了主导作用, 而乙酰 CoA 的形成又受到氮源多少、 AMP 和异柠檬酸脱氢酶活力等诸多因素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