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物理化 » 有机化学家

有机化学家

发布时间: 2021-07-31 04:56:52

⑴ 对有机分析做出重要贡献的化学家有哪些

贝格曼(T.O.Bergerman,1725-1784,瑞典有机化学家);
陈耀祖(1927-,浙江大学化学系毕业,中科院院士);
尤斯图斯·冯· 李比希 (Justus von Liebig,1803-1873,德国化学家)他创立了有机化学;
奥格斯特·威廉·冯·霍夫曼(August Wilhelm von Hofmann,1818.4.8-1892.5.2),德国化学家,著有《有机化学分析手册》;20世纪60年代,美国有机化学家R.B.伍德沃德与R.霍夫曼同时提出的“分子对称轨道守恒”这一些念归公式化,此称伍德沃德-霍夫曼规则.
阿尔伯特·本杰明·普雷斯科特(lbert Benjamin Prescott,1832年-1905年);著有《近似有机分析的要点》、《有机分析》;
有机化学一词是由瑞典化学家贝采利乌斯在18世纪初提出来的。

⑵ 诺贝尔有机化学家

法国化学家维克多·格利雅因在有机化学领域的突出贡献而获得诺奖。他因发明了格氏试剂与他的同事保罗·萨巴捷一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他于1871年5月6日出生于法国瑟堡,1935年12月13日逝世于法国里昂,一生之中著有科学论文6000多篇,对人类科学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1912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法国化学家维克多·格林尼亚。他发现了金属镁与许多卤代烃的醚溶液反应,生成了一类有机合成的中间体——有机金属镁化合物,即格氏试剂。有机金属有机化合物,通式RMgX(R代表烃基,X代表卤素)。1901年由F.-A.V.格利雅首次使用卤代烃RX与镁在醚类溶液中反应制得。又称格利雅试剂。格氏试剂广泛用于有机合成中,从RMgX可以制得RH、R—COOH、R—CHO、R—CH2OH、R—OH、CROHRR′、CRR′O和RnM(n为金属的化合价,M为其他金属)。在合适的情况下,RMgX还能与α、β-不饱和羰基化合物发生共轭的加成反应。

⑶ 中国最有名的化学家是谁

1997年5月6日,我国著名有机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生物有机化学的先驱者之一,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名誉所长汪猷教授不幸在上海逝世。 汪猷字君谋,1910年6月7日出生于杭州。从小受其父影响,喜爱自然科学。1921年考入浙江省立甲种工业学校,就读于应用化学,从此他与化学结下了不解之缘。1927年,他考入金陵大学工业化学系,1931年获理学学士学位。由于成绩优异,毕业后由学校推荐到北平协和医学院,在生物化学科作研究生后转作研究人员,师从我国著名生物化学家吴宪,研究性激素的生物化学。1935年9月赴德国进了慕尼黑大学化学研究所,在诺贝尔奖获得者H?Wieland指导下当研究生,从事不饱和胆酸和甾醇的合成研究。1937年冬,汪猷获慕尼黑大学博士学位。1938年秋,他去海德堡威廉皇家科学院医学研究院化学研究所任客籍研究员,在诺贝尔奖获得者R?Kuhn指导下进行藏红素化学的研究,合成了十四乙酰藏红素。这是当时分子量最大的有机化合物。1939年春赴英英国伦敦密特瑟克斯医学院考陶尔生化研究所任客籍研究员,从事雌性激素似物的研究。 汪猷于1939年8月回国。回国后他先在协和医学院任讲师、助教授,除讲课外还从事甾族性激素的研究。自1942年4月到新中国解放前夕,他先后任上海丙康药厂厂长,中央研究院医学研究所筹备处研究员兼上海医学院有机化学教授。在此期间,他在当时极其艰苦、简陋的条件下,克服种种困难,进行了抗生素药物的研究。 新中国成立后,汪猷被聘为中国科学院生理生化研究所研究员,后又调入有机化学研究所任研究员、副所长、代理所长、所长,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副院长。由于国家对科学事业的重视,更激发了他对振兴祖国科学事业的热情,他的研究生涯进入了黄金时期。60年代开始,汪猷先后开展了生命基础物质——蛋白质、核酸、多糖的研究以及有机催化、生物催化、石油发酵和单细胞蛋白生产,模拟酶化学,生物合成等研究。 1965年9月,我国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了结晶牛胰岛素,它是第一个全合成的、与天然产物性质完全相同的、有生命活性的蛋白质。这是汪猷和王应睐、邢其毅等负责领导组织的中国科学院有机化学研究所、生物化学研究所、北京大学等单位许多科学家集体智慧的结晶。自1968年开始至1981年完成的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酸的全合成是继胰岛素全合成以后我国生物化学及有机化学研究史上又一项崭新的科学研究成果。汪猷也参加并参与领导了此项科研。这项研究使我国在生命基础物质的研究上步入了新的阶段,且为国家培养了一支从事核酸化学和核酸生物化学的研究队伍,为我国的基因工程、核酸的工业生产、核苷酸抗癌药物的研究与生产奠定了基础。自1978年开始,汪猷参加和直接指导了对天花粉有效成分天花蛋白的一级结构的测定,并与协作单位共同完成了二级结构与空间结构的初步测定。这是完全由我国有机化学家和物理化学家完成分离、提纯并测定一级及空间结构的第一个蛋白质。 汪猷在60多年的科研生涯中,始终站在有机化学发展的前沿,在生命基础物质的研究及其他天然产物化学的研究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在国内外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是驰名中外的科学家。他于1955年起任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现称院士),1984年当选法国科学院外国院士。他曾任中国化学学会副理事长,第二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二、三、五、六届全国人大代表。

⑷ 当今世界著名的有机化学家有哪些

给你查了一下诺贝尔化学奖从1990年算起的,这个算是世界范围内都出名的化学家,国内的各个大学的化学专业老师的侧重方向不同,所以不好判断。
1990-美国科学家科里因创立关于有机合成的理论和方法获诺贝尔化学奖。
1991-瑞士科学家恩斯特因对核磁共振光谱高分辩方法发展作出重大贡献获诺贝尔化学奖。
1992-美国科学家马库斯因对化学系统中的电子转移反应理论作出贡献获诺贝尔化学奖。
1993-美国科学家穆利斯因发明“聚合酶链式反应”法,在遗传领域研究中取得突破性成就、加拿大籍英裔科学家史密斯因开创“寡聚核甙酸基定点诱变”方法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1994-美国科学家欧拉因在碳氢化合物即烃类研究领域作出了杰出贡献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1995-德国科学家克鲁岑、莫利纳和美国科学家罗兰因阐述了对臭氧层产生影响的化学机理,证明了人造化学物质对臭氧层构成破坏作用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1996-美国科学家柯尔,英国科学家克罗托因,美国科学家斯莫利因发现了碳元素的新形式——富勒氏球(也称布基球)C60 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1997-美国科学家博耶,英国科学家沃克尔,丹麦科学家斯科因发现人体细胞内负责储藏转移能量的离子传输酶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1998-奥地利科学家科恩,英国科学家波普因提出密度泛函理论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1999-美籍埃及科学家艾哈迈德-泽维尔因将毫微微秒光谱学应用于化学反应的转变状态研究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2000-美国科学家黑格、麦克迪尔米德和日本科学家白川秀树因发现能够导电的塑料有功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2001-美国科学家威廉·诺尔斯、日本科学家野依良治因在“手性催化氢化反应”领域取得成就,美国科学家巴里·夏普莱斯因在“手性催化氧化反应”领域取得成就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2002-美国科学家约翰-B-芬恩和日本科学家田中耕一因在生物高分子大规模光谱测定分析中发展了软解吸附作用电离方法;瑞士科学家库特-乌特里希因核电磁共振光谱法确定了溶剂的生物高分子三维结构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2003年 彼得·阿格雷、罗德里克·麦金农【美国】因在细胞膜通道方面做出的开创性贡献,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2004年 阿龙-西查诺瓦、阿弗拉姆-赫尔什科【以色列】、伊尔温-罗斯【美国】三人因在蛋白质控制系统方面的重大发现而共同获得该奖项。他们突破性地发现了人类细胞如何控制某种蛋白质的过程,具体地说,就是人类细胞对无用蛋白质的“废物处理”过程。
2005年 伊夫·肖万【法国】、罗伯特·格拉布【美国】、理查德·施罗克【美国】,因在烯烃复分解反应研究方面的贡献而荣获诺贝尔化学奖。
2006年,美国科学家罗杰·科恩伯格。他因在“真核转录的分子基础”研究领域作出的贡献而获奖。
2007年德国科学家格哈德·埃特尔在表面化学研究领域作出开拓性贡献被授予诺贝尔化学奖。
2008年美国华裔科学家钱永健、美国科学家马丁·沙尔菲和日本科学家下村修他们三人因为在绿色荧光蛋白(GFP)研究和应用方面做出的突出贡献将各分得2008年度1/3的诺贝尔化学奖奖金。
2009年美国科学家文卡特拉曼·拉马克里希南、托马斯·施泰茨和以色列科学家阿达·约纳特因“对核糖体结构和功能的研究”方面做出的突出贡献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2010年美国化学家理查德·赫克、日本化学家根岸英一和铃木章,因在有机合成领域中钯催化交叉偶联反应方面所取得的卓越成果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⑸ 有机化学家死的早吗

没有这么一说,虽然有机化学对身体不好,但是研究的时候,注意好防护措施,应该对身体的危害性不大

⑹ 黄鸣龙是我国著名的有机化学家,他发明了

乌尔夫(Wolff)-凯惜纳(Kishner)-黄鸣龙反应,该反应是一种将醛类或酮类在碱性条件下与肼作用,羰基被还原为亚甲基的反应。
该反应经黄鸣龙改进在常压下即可完成,反应时先将反应物与氢氧化钠、肼和高沸点醇类的水溶液混合加热,生成腙后,将水和过量肼蒸出,待温度达到195~200℃时回流3~4小时后完成

⑺ 被誉为"有机化学之父"是

尤斯图斯·冯· 李比希
1803年5月12日出生于德国达姆施塔特,1873年4月18日逝世于德国慕尼黑)是一位德国化学家,他最重要的贡献在于农业和生物化学,他创立了有机化学。因此被称为“有机化学之父”。作为大学教授他发明了现代面向实验室的教学方法,因为这一创新,他被誉为历史上最伟大的化学教育家之一。他发现了氮对于植物营养的重要性,因此也被称为“肥料工业之父”。

中文名: 尤斯图斯·冯· 李比希

国籍: 德国
出生地: 德国达姆施塔特

出生日期: 1803年5月12日

逝世日期: 1873年4月18日

职业: 德国化学家

主要成就: 创立了有机化学,现代面向实验室的教学方法

⑻ 中国化学家都有哪些

黄鸣龙(1898~1979),有机化学家。江苏扬州人。1917年毕业于江苏省扬州中学,1918年毕业于浙江医院专科学校。1924年获德国柏林大学化学博士学位。1925年回国后,任浙江医药专科学校教授兼主任。

1934~1940年先后在德国符兹堡大学、德国先灵药厂研究院、英国伦敦大学做访问教授。1940年回国,任中央研究院研究员、西南联合大学教授。1945~1952年,先后任美国哈佛大学访问教授、默克药厂研究员。

1952年回国后,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科学院化学系主任、中国科学院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中科院数学物理化学部委员、中国药学会副理事长。是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二、三、五届全国政协委员。1938年开始从事甾体化学的研究。首次发现甾体中的双烯酮反应,用于生产女性激素。发现变质山道年的4个异构体在酸碱中可以成圈转变,由此推断出山道年及4个变质山道年的相对构型。

1945年在美国从事凯西纳—华尔夫还原法的研究中取得突破性成果。国际上称之为黄鸣龙还原法。他还领导了用七步法合成可的松的研究,并协助工业部门投入了生产。领导研制了甲地孕酮等计划生育药物,为建立甾体药物工业做出了重大贡献。关于甾体合成和甾体反应的研究,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发表论文100余篇。

在有机化学史上迄今唯一一个用中国人名字命名的反应:黄鸣龙还原反应,更让世人改变了对中国的看法。

黄鸣龙还原法的基础是狼凯惜纳还原法,黄鸣龙在其反应条件上进行了改良,先将醛、酮、氢氧化钠、肼的水溶液和一个高沸点的水溶性溶剂(如二甘醇、三甘醇)一起加热,使醛、酮变成腙,再蒸出过量的水和未反应的肼,待达到腙的分解温度(约200℃)时继续回流3~4个小时至反应完成,这样可以不使用狼凯惜纳法中的无水肼,反应可在常压下进行,而且缩短反应时间,提高反应产率(可达90%)。

⑼ 大家说说有哪些有名的有机化学家,(有机化学

1990-美国科学家科里因创立关于有机合成的理论和方法获诺贝尔化学奖。1991-瑞士科学家恩斯特因对核磁共振光谱高分辩方法发展作出重大贡献获诺贝尔化学奖。1992-美国科学家马库斯因对化学系统中的电子转移反应理论作出贡献获诺贝尔化学奖。1993-美国科学家穆利斯因发明“聚合酶链式反应”法,在遗传领域研究中取得突破性成就、加拿大籍英裔科学家史密斯因开创“寡聚核甙酸基定点诱变”方法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1994-美国科学家欧拉因在碳氢化合物即烃类研究领域作出了杰出贡献获得诺贝尔化学奖。1995-德国科学家克鲁岑、莫利纳和美国科学家罗兰因阐述了对臭氧层产生影响的化学机理,证明了人造化学物质对臭氧层构成破坏作用获得诺贝尔化学奖。1996-美国科学家柯尔,英国科学家克罗托因,美国科学家斯莫利因发现了碳元素的新形式——富勒氏球(也称布基球)C60 获得诺贝尔化学奖。1997-美国科学家博耶,英国科学家沃克尔,丹麦科学家斯科因发现人体细胞内负责储藏转移能量的离子传输酶获得诺贝尔化学奖。1998-奥地利科...
2010年美国化学家理查德·赫克,就是人类细胞对无用蛋白质的“废物处理”过程;3的诺贝尔化学奖奖金。
1999-美籍埃及科学家艾哈迈德-泽维尔因将毫微微秒光谱学应用于化学反应的转变状态研究获得诺贝尔化学奖,在遗传领域研究中取得突破性成就,证明了人造化学物质对臭氧层构成破坏作用获得诺贝尔化学奖,英国科学家克罗托因。
2003年 彼得·阿格雷,英国科学家波普因提出密度泛函理论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2001-美国科学家威廉·诺尔斯,国内的各个大学的化学专业老师的侧重方向不同。
2005年 伊夫·肖万【法国】、麦克迪尔米德和日本科学家白川秀树因发现能够导电的塑料有功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2002-美国科学家约翰-B-芬恩和日本科学家田中耕一因在生物高分子大规模光谱测定分析中发展了软解吸附作用电离方法。
2008年美国华裔科学家钱永健,所以不好判断。
2009年美国科学家文卡特拉曼·拉马克里希南、罗德里克·麦金农【美国】因在细胞膜通道方面做出的开创性贡献,美国科学家巴里·夏普莱斯因在“手性催化氧化反应”领域取得成就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1990-美国科学家科里因创立关于有机合成的理论和方法获诺贝尔化学奖。
2006年、莫利纳和美国科学家罗兰因阐述了对臭氧层产生影响的化学机理。
1996-美国科学家柯尔,英国科学家沃克尔、理查德·施罗克【美国】。
1991-瑞士科学家恩斯特因对核磁共振光谱高分辩方法发展作出重大贡献获诺贝尔化学奖,美国科学家罗杰·科恩伯格。
1995-德国科学家克鲁岑、日本科学家野依良治因在“手性催化氢化反应”领域取得成就、美国科学家马丁·沙尔菲和日本科学家下村修他们三人因为在绿色荧光蛋白(GFP)研究和应用方面做出的突出贡献将各分得2008年度1/,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1992-美国科学家马库斯因对化学系统中的电子转移反应理论作出贡献获诺贝尔化学奖、托马斯·施泰茨和以色列科学家阿达·约纳特因“对核糖体结构和功能的研究”方面做出的突出贡献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1998-奥地利科学家科恩,因在有机合成领域中钯催化交叉偶联反应方面所取得的卓越成果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1993-美国科学家穆利斯因发明“聚合酶链式反应”法,这个算是世界范围内都出名的化学家。
1994-美国科学家欧拉因在碳氢化合物即烃类研究领域作出了杰出贡献获得诺贝尔化学奖、阿弗拉姆-赫尔什科【以色列】,具体地说,美国科学家斯莫利因发现了碳元素的新形式——富勒氏球(也称布基球)C60 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2004年 阿龙-西查诺瓦,因在烯烃复分解反应研究方面的贡献而荣获诺贝尔化学奖。
1997-美国科学家博耶。他因在“真核转录的分子基础”研究领域作出的贡献而获奖,丹麦科学家斯科因发现人体细胞内负责储藏转移能量的离子传输酶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2000-美国科学家黑格;瑞士科学家库特-乌特里希因核电磁共振光谱法确定了溶剂的生物高分子三维结构获得诺贝尔化学奖、日本化学家根岸英一和铃木章、伊尔温-罗斯【美国】三人因在蛋白质控制系统方面的重大发现而共同获得该奖项。他们突破性地发现了人类细胞如何控制某种蛋白质的过程、罗伯特·格拉布【美国】。
2007年德国科学家格哈德·埃特尔在表面化学研究领域作出开拓性贡献被授予诺贝尔化学奖给你查了一下诺贝尔化学奖从1990年算起的、加拿大籍英裔科学家史密斯因开创“寡聚核甙酸基定点诱变”方法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热点内容
二年级语文第一单元测试题 发布:2025-07-13 23:48:29 浏览:271
湖里区教师进修学校 发布:2025-07-13 23:20:30 浏览:530
给老师的101条建议 发布:2025-07-13 21:59:07 浏览:877
教师美文诵读材料 发布:2025-07-13 20:46:09 浏览:211
2017数学高考答案解析 发布:2025-07-13 20:21:13 浏览:721
黄冈小状元四年级上册语文答案 发布:2025-07-13 18:50:35 浏览:24
告诉英语 发布:2025-07-13 18:39:33 浏览:202
南陵县教育信息网 发布:2025-07-13 18:21:05 浏览:638
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 发布:2025-07-13 14:42:16 浏览:896
对教育的 发布:2025-07-13 14:06:14 浏览: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