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照的历史
Ⅰ 世界上第一本护照是何时诞生的
护照(passport)是一个国家的公民出入本国国境和到国外旅行或居留时, 由本国发给的一种证明该公民国籍和身份的合法证件。 护照一词在英文中是口岸通行证的意思。也就是说, 护照是公民旅行通过各国国际 口岸的一种通行证明。所以,世界上一些国家通常也颁发代替护照的通行证件。 “护照”一词的由来
在中国历史上,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称呼,例如称为符、传、过所、公验、度牒、路证、通关文牒、安全证书、通行证、暂住证等。到了清朝,根据通行证件的证明身份、提请边境关防检查机关予以“保护”和“关照”、给予通行的便利和必要的协助之功能,将“PASSPORT”一词,于1845年首次译为“护照”,并沿用至今。
护照的种类有哪些?
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颁发的护照,一般可分为外交护照、公务护照和普通护照三种;个别国家只发一种护照(如英国);少数国家发两种护照(如印度和巴基斯坦等); 也 有的国家发四五种护照(如美国和法国等)。
Ⅱ 护照是谁发明的
在中国,护照的渊源可追溯到战国时代。古代的中国人凭用竹简、布帛、木板、金玉或纸张做成的“封传”、“契”、“照碟”、“过所”、“符节”。“符传”、“路证”、“路引”等证件出入边塞关津,类似现代签证的内容记载其上。清朝康熙年间,中国已有护照。1689年中俄《尼布楚条约》规定,“凡两国人民持有护照者,得过界来往,并许其贸易互市”。清朝的中国护照是一纸公文式,除记载有持照人姓名、籍贯、年龄、职业及发照机关和主管官员姓名、发照日期、盖官方印鉴等项内容外,还记载护照系“奉上谕”、为“宣布朝廷德意”应持照人请求而发,以便各关卡验证放行和地方官员给持照人以切实保护等内容。进入20世纪,清廷重视对护照的管理,出现了“游历护照”的类别,吉林将军衙门还制定有护照章程,并附有护照式样。中华民国时期,中央政府制定了比较完整的护照制度,1932年1月31日国民政府公布了护照条例。新中国成立后,印制并启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护照,制定了护照的印制、颁发、使用和管理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印制并于1950年1月启用了第一批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护照、官员护照和普通护照。1951年8月启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护照。1956年8月将普通护照分为因公普通护照和因私普通护照。1964年10月二日启用新版官员护照,后于1978年2月停止使用。1991年8月启用新版外交护照、公务护照和因公普通护照。1992年8月启用了新版因私普通护照。旧版护照与新版护照同时使用,直到用完为止。中国先后印制启用了30多种版本护照。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护照分为外交护照、公务护照、因公普通护照和因私普通护照。持上述各种中国护照前往世界各国有效。中央人民政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第154条的规定,授权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依照法律签发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护照。
Ⅲ 美国护照的历史沿革
美国领事官员曾经在美国独立战争(1775年-1783年)期间向十三个州的公民发放过旅行证件。战争期间的美国外交事务部也曾经这么做过,而且在邦联条例生效期间还继续发放过护照。这种护照只是简单的一页纸,上面写有对持有人的描述,有效期为三到六个月。当时的驻法国公使本杰明·富兰克林参考他见过的法国护照的设计签发了护照。
1789年7月,外交事务部并入依据宪法成立的联邦政府。同年9月部门更名为国务院,负责处理对外关系和发放护照,而且直到十九世纪中期还负责多项国内事务。
从1789开始,其后的几十年里护照不仅是国务院可以签发,也可以由各州和城市发放,甚至是公证人。由国务院以外的官方机构签发的护照不合礼仪而且在海外造成混乱。一些欧洲国家拒绝承认非国务院签发的护照,除非美国领事官员为其背书。这个问题导致了国会在1856年授予国务院独家签发护照的权利.
国际联盟曾召开会议来讨论护照标准化问题,但是没有结果。联合国也曾经尝试这样做。最后在1980年护照标准化在国际民航组织的框架下完成。
1926年,美国引入了 第3种护照。 这种护照的封面是红色硬皮,封面上端有个小窗口可以显示内页的护照号码,它共有32张内页。从1941年开始护照的封面为绿色,直到1976年为庆祝美国建国两百周年封面改为蓝色。
1981年,美国成为引入可机读护照的第一个国家
绿皮封面的护照再次在1993年4月到1994年3月间签发,其中包括一页对 本杰明·富兰克林的特别感谢页用以纪念美国领事服务200周年。
2001年,国务院开始签发使用数码照片的护照。
2005年财政年度,国务院一共签发了10,123,424份护照。
2006年8月14日,国务院开始签发 生物识别护照,它包括了一块射频识别(RFID)芯片,这块芯片存储了有关护照持有人电子版的护照数据(姓名、出生日期等) 以及一张持有人的数码照片。芯片还保留了空间来存储一些额外的数据(例如指纹、虹膜扫描纪录)。
芯片数据可以由阅读器扫描读出,这有助于加快入境处理进程。但是因为芯片无须插入阅读器也可以被读出数据,芯片数据可能被非法读取,这引起了对隐私的担心。类似收费公路上付费时使用的芯片,护照芯片可在接近阅读器时被读取。这一特性使得秘密读取芯片成为可能,例如政府可以藉此追踪个人行踪或是辨别一起罪案中的疑犯。
虽然护照的封面有特别保护,封面合上时数据读取变得很困难,而且芯片有接入控制和加密机制,但是当护照打开时这些特性都会失效,例如当护照放在旅馆、银行或者是一间网络咖啡屋使用的时候。
国务院声称截至2006年底,所有新签发的常规护照将包括这种芯片,但实际上是自2007年8月起实行的。 所有签发的非电子常规护照有效期均至2017年8月1日。2017年8月1日起,所有出境旅行均只承认电子护照。
Ⅳ 清朝时的中国护照究竟是怎样的,护照背后写了什么,相当硬气
背后的原文是这样的:“持照到境时,立即查验放行,照约妥为保护,毋得留难阻滞以致追究。“大意就是不要为难手持护照的中国公民,并且应按照协议规定,对中国公民提供必要的帮助。的确很硬气,但是在当时不过是一句外强中干的废话,否则也就不会有”华人与狗不得入内“这种屈辱了。
03. 民国时期,护照制度逐渐规范。
民国初期,由于军阀割据,护照的形式比较混乱。随着国民政府对全国权力的收束,护照制度也逐渐完善。并且设立起签证制度,外国人来中国必须经由该国的中国领事馆颁发签证。当时出国留学盛行,由于国民所去目的地繁多,民国护照不得不用八种语言来书写,导致护照厚达16页。
Ⅳ 欧盟护照的发展历史
欧元是欧盟组织为其成员国之间统一货币单位而设计发行的,并不具备强制力,所以英国依然保留了英镑,同时也有一些非欧盟国家,由于与欧盟国家接触频繁也使用欧元,如圣马力诺,摩纳哥等;
居留则是欧盟成员国允许外国居民在其国家合法长期居住或工作,但并不享有该国国民拥有的政治,医疗等权利;拥有欧盟成员国之一的国籍即意味着获得了欧盟护照。
由于世界上部分国家允许他的公民拥有双重国籍,所以对非欧盟居民来说,获得一本欧盟护照相当于获得了100%的欧盟居民身份。中国不允许居民拥有双重国籍,所以董方卓依照比利时法律已经具备了申请比利时护照的资格,却只能依靠劳工许可证返回曼联。
欧洲联盟本身并不签发护照,但是,欧盟28个成员国签发的护照拥有共同的设计标准,包括勃艮第酒红色的封皮,封皮上用各国文字标注“欧洲联盟”字样(1997年以前为“欧洲共同体”),采取同样的安全措施并均为生物特征护照。
一些欧盟成员国也签发非欧盟护照给拥有本国国籍的非欧盟公民(例如英国国民(海外)、英国海外公民、受英国保护人士、英国臣民、非直布罗陀英国海外领土公民),尽管欧洲联盟并不签发自己的护照,但是其签发欧盟通行证给自己一些机构的官员。
Ⅵ 中国什么时候开始有护照中国护照演变过程是怎样的
在唐朝,出入境也需要护照。当时叫“通关单”。著名僧人玄奘大师想去天竺求佛经,但他的通关文书申请几次未获批准。玄奘混迹于灾民行列,偷渡出关,走上取经之路。在《西游记》中,唐的通关文书受到沿途各国的尊重。19世纪,随着国际交流日益频繁,护照在世界各地被广泛使用,英法等国将护照制度引入中国,以保护其侨民。19世纪,中国被迫对外开放,大量中国人出国打工。广东、福建两省的大量华人通过各种渠道进入美国谋生。20世纪70年代,清政府借鉴西方国家建立驻外使领馆制度。为了保护在美华侨免受美国排华政策的迫害,1878年,清政府在美国设立公使馆,在旧金山设立总领馆,开始向华侨发放护照。
Ⅶ 谁知道中国古代护照的由来
在中国历史上,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称呼,例如称为符、传、过所、公验、度牒、路证、通关文牒、安全证书、通行证、暂住证等。到了清朝,根据通行证件的证明身份、提请边境关防检查机关予以“保护”和“关照”、给予通行的便利和必要的协助之功能,将“PASSPORT”一词,于1845年首次译为“护照”,并沿用至今。
Ⅷ 护照签证有着怎么样的发展史
护照是一来个国家的公民自出入本国国境和到国外旅行或居留时,由本国发给的一种证明该公民国籍和身份的合法证件。护照(Passport)一词在英文中是口岸通行证的意思。也就是说,护照是公民旅行通过各国国际口岸的一种通行证明。所以,世界上一些国家通常也颁发代替护照的通行证件。
护照的西方称呼“passport”并不是来于“seaport”(海港),而是来于中世纪用于通过城墙大门(“porte”)的文书。在中世纪的欧洲,一些文件可以由当地的统治力量颁发给旅行者,一般包括持有者被允许通过城镇的名单。这种制度延续到法国,例如,直到1860年。在这段时间,护照并不是旅行到海港的必须,这关系到自由贸易,但是需要护照从海港到内陆城填。
Ⅸ 世界上最早的护照是怎么产生的
原来护照本是表达诚意而在民间流通,之后才变成官方文件登上外交舞台滴。在中国历史上,护照曾分国内和国外两种。国内护照从夏商周时期开始,一直延续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才随着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而逐步消亡。
在中国历史上,护照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称呼,如符、传、过所、公验、度牒、路证、安全证书、通行证等。「护照」一词来自法国,传入中国的时间是清道光二十五年(公元一八四五年)。
在中国历史上,护照共经历了五次飞跃:由石铜而竹木,由竹木而纸张,由手书而印刷,由手工操作而机器打照。
历史竟有如此惊人的相似,据考古发现,中国贝币的使用也和印第安人一样穿孔成串,五贝一系,两系一朋。中国地域辽阔,部族众多。部族之间交往,从部族地盘通过,最好的信物和凭证,当数贝壳数珠。这便是中国最古老的护照雏形。
中国的贝壳数珠(海贝)到西周中叶(公元前10-前9世纪)由铜铸贝币取代,印第安人的贝壳数珠则在殖民者进驻美洲以前还在使用。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是公元1492年,如此说来,中国的“贝壳数珠”雏形护照要比美洲的“贝壳数珠”雏形护照,大约早20多个世纪。
笔者把贝壳数珠视作中国的护照雏形,是运用比较研究和依据文物考古研究所做的推论,尚无直接证据,有待进一步发掘研究,敬请学术界关注、指导。
远古时期,一个族群、一个部落之人要进入另一族群、另一部落领地,需要经过那个族群或部落的允许。如果未经允许强行通过,就意味着动武,甚至战争。《圣经》上就有以东王拒绝希伯来人过境,60万人绕道走的痛苦记载:
大约公元前1250年,希伯来人领袖摩西(Mosheh)带领60万在埃及为奴的希伯来人离开埃及,跨红海,越西奈沙漠,向迦南地区转移。当他的队伍来到以东王的领地时,为了顺利通过,摩西从边界城镇加低斯差遣使者去见以东王,请求道:“如今我们在你边界上的加低斯城,求你允许我们从你的土地经过。我们不走田间和葡萄园,也不喝井里的水,只走大道,不偏左右,直到过了你的境地。”以东王对摩西的过境要求一口回绝。使者哀求道:“我们走大道。我们和牲畜喝水,一定付钱。”以东王愤怒了,立即派兵驱赶他们。摩西万般无奈,满腹愤懑,带着庞大的队伍,赶着牛群、羊群,绕道而去。
为了避免动武,为了避免60万希伯来人绕道走的痛苦,就要有大家公认的通行信物。在没有文字的年代,表达思想意愿的信物是最珍贵的东西。
关于护照的起源,还有另一种说法。美国国务院护照局专家撰写的《美国护照》和荷兰护照专家汤姆‧范贝克着的《荷兰护照》都认为:“护照可以追溯到天主教创立前四个多世纪的圣地——巴勒斯坦。
外国护照的起源可追溯到公元二三世纪罗马帝国时期,当时向一种担任国际信差的人颁发盖有官方印章的特别证书,信差凭此证书在旅途中可享有某种特权和优待。到了中世纪,这种特别证书又发给皇家使节,以便出使的国家给予特别的优遇。随着航海和贸易的发展,有的国家又把此种证书发给本国商人,使他们在国外经商时能受到优遇和保护。初期这种证书只是一纸简单的公文,后来逐步演变成现代形式的护照。到18世纪末期,要求旅行者入出国境时持有护照的国家逐渐增多。19世纪末,波斯、俄国、罗马尼亚、塞尔维亚等国规定入境的外国人必须出示本国护照。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国际上出现了要求统一护照式样和简化入出境手续的趋势。1920年和1926年召开了两次国际护照会议,对护照的国际格式和简化入出境手续提出具体建议,供各国采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各国普遍对国际旅行实行严格管制。一方面,通过本国立法建立健全护照(及签证)制度,美、英、法、德、日、意、西班牙、古巴、墨西哥、澳大利亚、印度、新加坡等国都制定和颁发了护照法规及相关法令;另一方面,在国际上寻求建立统一的国际护照制度,以统一护照格式、内容和使用办法,尽量方便国际旅行。联合国经济社会理事会、国际劳工组织、国际民用航空组织、国际海事组织都为实现这一目标召开会议,并通过相应文件或建议。国际民航组织促进分部在1968年第七次会议上提出引入能最终代替常规护照的机读护照建议书,并获得航空运输委员会和国际民航组织理事会的批准,1968年11月成立了护照小组。1980年11月国际民航组织公布了指导各国发行机读护照的DOC 9303技术文件。随后,澳大利亚、加拿大、美国等国率先颁发了机读护照;法国、德国、英国、意大利等12个欧共体成员国于1995年颁发了欧共体统一式样护照,该照中的个人信息项目与机读护照相同;其它国家也在为早日实现以机读护照代替常规护照的目标而努力。与此同时,欧洲经济合作组织、欧洲委员会、布鲁塞尔条约组织、比荷卢经济联盟、斯堪的纳维亚国家、英联邦国家、阿拉伯联盟、拉丁美洲国家组织、欧洲共同体等国家集团和地区组织分别采取简化以至取消护照查验手续或凭身证和其它证件取代护照入境等措施,以方便和促进本集团或组织成员国公民之间的往来和交流。1985年6月14日法国、德国、荷兰、比利时、卢森堡五国签订《申根协定》,决定取消成员国之间的边境检查,人员可自由流动,1995年3月26日正式生效。1996年12月19日瑞典、芬兰、丹麦、挪威和冰岛五国加入《申根协定》。现在,《申根协定》签字国间已经完全取消护照检查。
Ⅹ 英国国民(海外)护照的历史
在1970年代末,由于新界租期将在大约20年后届满,中、英政府遂就香港前途展开谈判。1984年12月19日,中英双方在北京签署了中英联合声明。签署当日,中英双方分别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和英国驻华大使馆的名义,互相交换了关于香港居民国籍问题的备忘录。英方在备忘录中表示,在1997年6月30日或之前由于同香港的关系为英国属土公民者,从1997年7月1日起,不再是英国属土公民,但将有资格保留某种适当地位,使其可继续使用英国政府签发的护照,而不赋予在英国的居留权。
英国政府在1985年制定了《香港法1985》(Hong Kong Act 1985),以立法的形式确认了中英联合声明及英方的备忘录。1986年6月5日,英国枢密院根据《香港法1985》制定了《香港(英国国籍)令1986》〔Hong Kong (British Nationality) Order 1986〕。
《香港(英国国籍)令1986》中规定,由于同香港的关系而取得英国属土公民的人士,会在1997年7月1日起丧失该身份,亦不可以继续使用英国属土公民护照,但他们可在1997年6月30日或之前申领英国国民(海外)护照,而在1997年1月1日至6月30日之间出生的合资格人士,则可在1997年12月31日前申领。1997年7月1日起,只有原本已持有护照的香港居民可续领新护照。
另外,为了减少无国籍人士,《香港(英国国籍)令1986》中亦规定:
⒈在1997年7月1日丧失英国属土公民身份的人士,如不赋予其英国海外公民身份便会成为无国籍人士,则该等人士自动成为英国海外公民;
⒉在1997年7月1日或之后出生的人士,如果在出生的其父母为英国海外公民或英国国民(海外),并且如不赋予其英国海外公民身份便会成为无国籍人士,则该等人士可成为英国海外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