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物理化 » 历史画报

历史画报

发布时间: 2021-07-31 12:46:31

历史手抄报小资料

周代诸侯国名,战国时七雄之一,在今陕西和甘肃一带。公元前221年统一中国,建立秦朝。
②朝代名(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第一代君主是秦始皇嬴政。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郡县制王朝。

(公元 221—263)三国之一。史称季汉,又称蜀汉。刘备所建 (公元 304—329)东晋十六国之一。西晋时刘渊称汉,后改为赵,史称前赵。 (公元311—347)东晋十六国之一。西晋时李雄称帝,国号成,至李寿时,改号为汉,史称成汉,也称后蜀。 (公元947—951)五代之一。史称后汉,刘知远建立。 (公元951—979)五代十国之一,史称北汉,刘崇所建。 (公元917—971)五代十国之一。刘隐称帝,国号汉,史称南汉 又如:汉室(汉室。指汉朝。也称汉家);汉军(汉族士兵组成的的军队;);汉风(汉代的威风或诗风);汉唐(汉代和唐代。因两代的文治武功都很盛,故常常并称)

隋朝鼎盛时期北至东北辽宁一带,西至新疆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地区,东临东海,南至越南北部一带。唐朝鼎盛时期北至贝加尔湖以北和外兴安岭,西至中亚的咸海,东至库页岛,南至越南北部。

隋朝,从公元581年建立,到618年灭亡,共存在了38年,是个短命王朝之一。隋文帝的贡献:创立新的选官制度,废除北周的六官制度,建立起三省六部制。隋文帝还制定了新的法律,刑罚不再像南北朝时那么残酷。创立《开皇律》。开创义仓。创立科举制度。简化地方官制。影响后世千年。隋炀帝则创立科举进士制,收集三百年战乱失散的文献,修造大运河等。隋朝末年由于军阀混战,导致民不聊生,叛军反,被缢弑于江都,隋朝便宣告灭亡。
唐朝,从公元618年建立,到907年被朱温灭掉,共存在了289年。唐朝分前期和后期,中间以安史之乱为界限,前期是昌盛期,后期则是衰亡期。唐高祖建立了唐朝,而唐太宗李世民领兵用十年时间完成了统一大业。历经玄武门之变,李世民登位之后,经过励精图治,使唐朝在中国封建社会空前繁荣,出现了“贞观之治”,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居于当时世界领先地位。此后,唐玄宗时期又出现了“开元盛世”,国强民富,升平之世再次出现。但同样也是在唐玄宗时期发生了安史之乱,从此唐朝走向了衰亡。
有点水分,楼主再缩点,应该行吧

㈡ 关于历史手抄报

中国,举世瞩目的文明古国。自古以来就有渊源流长的历史文化,而每一个历史时期文化的特性,本质及其精华都凝聚在当时的都市,名城。于是每个历史文化名城,便折射出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及宗教信仰的浓郁色彩,博大而精深,耐人寻味……让我们踏上中国历史文化之旅,去领略北京、西安、承德、洛阳、南京、上海等历史文化名城几千年遗留下来的历史文化的辉煌吧。01.北京 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是中国七大古都之一,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文物古迹和民情风俗丰富多彩,名胜荟集,有众多的古代宫殿建筑群、皇家园林、坛庙寺观、帝王陵寝、古塔石刻、名人故居,以及宏伟的古代、现代建筑、博物馆、纪念馆等,是中外游人向往的旅游胜地。现存明清故宫、长城以及周口店遗址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02.洛阳 洛阳-著名古都,位于河南省西部的黄河南岸,东有虎牢关,西有函谷关,南有洛河、伊河,北有邙山和黄河,史称“河山控戴,形势甲于天下”。历史上曾有东周、东汉、曹魏、西晋、隋(炀帝)、唐(武后)、后梁、后唐等九朝在此建都,历时900余年,有“九朝名都”之称。03.西安 西安-古称长安。自公元前11世纪开始起,西安先后有12个王朝在这里建都,历经2000余年。在中国七大古都中,悠久的历史,发达的文化为西安留下许多闻名中外的古迹名胜。这里有半坡母系氏族村落遗址、秦始皇陵兵马俑坑、秦始皇陵、长陵、杜陵、茂陵、昭陵、乾陵等陵墓、慈恩寺塔、钟楼、骊山、鸿门宴故址、咸阳古渡等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古迹。04.承德 承德-位于河北省东北部,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这里人文古迹荟萃,民俗风情浓郁。著名的名胜古迹有避暑山庄、外八庙、普乐寺、安还庙、普宁寺。05.南京 南京-位于长江下游南岸的江苏省西南部,古称金陵,已有近2500年历史,历史上盛称为“六朝胜地、十代都会”。她既有自然山水之胜,又有历史文物之雅,是兼具古今文明的园林化城市,有夫子庙、明孝陵、南京长江大桥、秦淮河、中华门、中山陵、紫霞湖、雨花台、钟山、清凉山、玄武湖等著名景点。06.上海 上海-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据考证,上海青浦县崧泽、福泉山出土的大量史前文物属新石器时代母系氏族公社遗存。春秋时,上海属吴国。战国时为楚春申君的领地。上海在我国近现代历史占有重要地位,许多重大历史事件都发生在上海,上海目前还保存着相当数量的唐、宋、元、明、清各代的古建筑、古园林和文物古迹,如龙华塔、豫园、松江唐经幢等多处;上海还留下了许多历史人物在本地活动过的遗迹,如中共“一大”会址,孙中山故居,宋庆龄故居、鲁迅故居等90多处。07.苏州 苏州-是一座已有2500多年历史的江南古城。位于江苏省东南部,长江三角洲中部,南濒太湖,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是闻名全国的江南鱼米之乡。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赞辞,又有“东方威尼斯”之称。08.扬州 扬州-是一座具有2480多年历史的古城,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自隋炀帝开凿大运河以后,古代扬州几度繁荣,曾经是我国水陆交通枢纽和盐咧行模

㈢ 中国历史手抄报内容资料

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汉朝皇帝的排列顺序(不包括王莽建立的新朝)西汉王朝(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始于汉高祖刘邦,终于孺子婴,共12帝。
①汉高祖刘邦,字季,号沛公,谥号高皇帝,庙号高祖。沛郡丰邑中阳里(现属江苏省徐州市丰县)人氏。生于周赧王五十九年即公元前二五六年二月初八日。他在兄弟四人中排行第三。性情豁达大度, 知人善任。公元前二一六年,时年三十一岁,为泗水亭长。公元前二○九年壬辰岁九月,参加由陈胜,吴广带领的起义,后加入楚国的阵营,趁另一位将军项羽,和秦的大军打拉锯战,没有秦国主力和他的军队对阵之余,第一个攻进秦国的首都咸阳,灭了秦朝,被楚霸王项羽封为汉王.并以蜀地为基地,和项羽展开了长达四年的楚汉之争.刘邦在文有张良,武有韩信,后方有萧何的辅助下,终于把项羽的军队包围在垓下设下十面埋伏, 项羽突围不果,自杀于乌江边.刘邦消灭了项羽后,统一了中国。公元前二○六年乙未岁称帝于洛阳,建立汉王朝,自此中华帝国在地理上再次统一,为以后的强大建立了基础. 后迁都于长安(今西安市)在位十二年,卒于公元前一九五年丙午岁四月二十五日(甲辰日)。享年六十一岁,葬于陕西省西安咸阳县东,称长陵。妣吕雉,卒于公元前一七九年壬戌岁,葬于长安咸阳县东陵。
② 汉惠帝刘盈,谥号孝惠帝,生于公元前二一一年。公元前一九四年丁未岁,年仅十七岁时登基,在位七年,卒于公元前一八八年癸丑岁,寿二十四岁。惠帝葬于陕西省西安咸阳县,称安陵。
③ 汉文帝刘恒,谥号孝文帝,庙号太宗。生于公元前二〇二年,汉高祖刘邦第五子,薄姬生,公元前一九五年封代王。吕后死,周勃等杀少帝吕产,迎恒公为帝,公元前一七九年壬戌岁登基。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并减轻刑罚;励行节约,兴修水利,加速农业生产,加强中央集权;驻军北方,增强边境防御。汉朝由此趋向安定繁荣。在位二十三年,卒于前一五七年,享年四十六岁,葬于陕西省西安咸阳县,称霸陵。
④ 汉景帝刘启,谥号孝景帝。生于公元前一八八年,公元前一五六年乙酉岁登基。继续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社会经济繁荣,国内殷富,府库充实;同时实行“削藩”,任周亚夫平“吴楚七国之乱”,集权中央,削弱诸侯王之力量;国泰民安,世称文帝与景帝统治时为“文景之治”。在位十六年,卒于公元前一四一年,享年四十八岁。葬于陕西省西安咸阳县,称阳陵,坐东向西。
⑤ 汉武帝刘彻,谥号孝武帝。生于公元前一五六年,卒于公元前八七年。公元前一五○年立为太子,公元前一四○年辛丑岁登基,在位五十四年,病故于出巡途中,享年六十九岁,葬于葬于陕西省西安咸阳县,称茂陵。
⑥ 汉昭帝刘弗陵,谥号孝昭帝。生于公元前九四年,卒于公元前七四年。公元前八六年乙未岁,八岁时登基,武帝刘彻之少子,无嗣。公元前七七年,年满十八岁开始亲政。在位十三年,享年三十一岁,葬于陕西省西安咸阳县,称平陵。
⑦ 汉宣帝刘询,谥号孝宣帝。生于公元前九○年,卒于公元前四九年,汉武帝刘彻之曾孙。太子刘据因发动夺宫事败,三子同时遇害,刘询为祖母史家收养,居于民间。公元前七三年戊申岁,霍光等将其从民间迎回登基,在位二十五年,享年四十一岁。
⑻ 汉元帝刘奭,谥号孝元皇帝,庙号高宗。生于公元前七六年,公元前四八年癸酉岁登基。公元前三三年,王昭君出塞和蕃,嫁于匈奴呼韩单于。卒于公元前三三年,在位十六年,享年四十三岁。葬于陕西省西安咸阳县,称渭陵。
⑼ 汉成帝刘骜,谥号孝成帝,庙号同宗。生于公元前五一年,卒于公元前七年,公元前三二年己丑岁登基,在位二十六年,享年四十五岁。葬于延陵。
⑽ 汉哀帝刘欣,谥号孝哀帝,生于公元前二六年,卒于公元前一年,汉元帝刘奭之庶孙,父为刘康,成帝养子。公元前二二年,刘康去世,年仅三岁的刘欣嗣立为王,公元前六年乙卯岁登基,在位六年,享年二十六岁,葬于陕西省西安咸阳县,称夷陵。
⑾ 汉平帝刘衎,,谥号孝平皇帝,是汉元帝刘奭之孙,中山孝王兴之子。生于公元前九年,卒于公元五年十二月。公元前六年辛酉岁,九岁时登基,后被王莽在酒中下毒害死,在位五年,享年十四岁,葬于陕西省西安咸阳县,称康陵。
⑿ 更始帝刘玄,生年不详,卒于公元二五年,汉景帝刘启之后裔,长沙王发之五世孙,公元二三年癸未岁二月登基。刘秀称帝后,废为淮阳王,后被赤眉军勒死,在位三年。

㈣ 历史手抄报

什么是历史手抄报
历史手抄报是以历史知识为基本内容的手写报纸,它有显眼的报头、报名并设有一定的栏目,以文字书写为主,也配有一定的图画、图案。手抄报的题目可自拟,如:《历史手抄报》《辉煌X朝》《华夏的历史》等,要点名主题,不可含含糊糊。 历史手抄报的选材 主要以历史故事为主,客观上允许找寻一些历史的未解之谜。当然历史资料要古今中外的一些好故事。不要庸俗(如一些比较乱的故事和让人一见就没了读下去的欲望的故事慎选!)如果是好故事,而没有好标题的故事上加上一个显眼的副标题为宜。切记手抄报的主题是什么一定要在内容上得以看出。并且要点明主题,不能含含糊糊。 配图的讲究 在故事旁边往往画一些象征性的东西。不要盲目的画画。图画的比例在三分之一为宜,还有,如果找不到手抄报的内容可以把画适当的画大一点,可以占位。 关于边框的设计 历史手抄报写的是过去的事情,因此边框不宜过于艳丽。以浅色系为好。当然也可根据自己对手抄报内容图画来设定。 最好用A4或A3纸

㈤ 历史手抄报资料或内容

一、秦始皇(公元前259—前210年),中国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秦朝的开国皇帝。姓赵氏],名政,秦庄襄王之子,汉族。出 秦始皇生于赵国首都邯郸(今河北省邯郸市),公元前247年,秦王政13岁时即王位,因年幼朝政由太后和相邦吕不韦及嫪毐掌管。公元前238年(秦王政九年),秦始皇22岁时,在故都雍城举行了国君成人加冕仪式,开始“亲理朝政”,除掉吕不韦、嫪毐等人,重用李斯、尉缭,自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完成了统一大业,建立起第一个以早期汉族为主体的强大秦汉多民族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秦朝。定都咸阳。秦王政自认为自己的功劳胜过之前的三皇五帝,将大臣议定的尊号改为“皇帝”。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使用“皇帝”称号的君主,对中国和世界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明代思想家李贽誉为“千古一帝”。
二、汉武帝刘彻(前157—前87),字通,幼名彘,汉朝第七位皇帝,民族英雄,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政治家、战略家、诗人,文学家。汉族。汉武帝是汉景帝刘启的第十个儿子、汉文帝刘恒的孙子、汉高帝刘邦的曾孙,太上皇刘太公的玄孙。其母是皇后王娡。4岁被册立为胶东王,7岁时被册立为太子,16岁登基,在位五十四年(公元前141年—公元前87年),建立了西汉王朝最辉煌的功业。曾用年号:建元、元朔、元光、元封、元狩、元鼎、征和、后元、太始。谥号“孝武”,后葬于茂陵。《谥法》说“威强睿德曰武”,就是说威严,坚强,明智,仁德叫武。他的雄才大略、文治武功使汉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他也因此成为了中国历史上伟大的皇帝。
汉武帝创造了六个“第一”;第一:第一个用儒家学说统一思想的皇帝。第二:第一个创立太学培养人才的皇帝。第三:第一个大力拓展中国疆土的皇帝。第四:第一个开通西域的皇帝.第五:第一个用皇帝年号来纪元的皇帝。第六:第一个用罪己诏形式进行自我批评的皇帝。
正如历史正剧《汉武大帝》所云:他建立了一个国家前所未有的尊严;他给了一个族群挺立千秋的自信;他的国号成了一个伟大民族永远的名字汉武帝创立年号同时也是中国第一个使用年号的皇帝。他登基之初,继续他父亲生前推行的养生息民政策,进一步削弱诸侯的势力,颁布大臣主父偃提出的推恩令,以法制来推动诸侯分封诸子为侯,使诸侯的封地不得不自我缩减。同时他设立刺史,监察地方。在军队和经济上则加强中央集权,将冶铁、煮盐、酿酒等民间生意编成由中央管理,同时禁止诸侯国铸钱,使得财政权集于中央。他采用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儒学成为封建正统地位地位铺平了道路。不过事实上汉武帝时期从来不曾缺少法治思想,在宣扬儒学的同时汉武帝亦采用法规和刑法来巩固政府的权威和显示皇权的地位,因此汉学家认为这更应该是以法为主以儒为辅,内法外儒的一种体制,对广大百姓宣扬儒道以示政府的怀柔,而对政府内部又施以严酷的刑法来约束大臣。而宣儒并不等于弃法,法依然是汉武帝时期的最终裁决手段,当时积极启用的汲黯和对司马迁用宫刑即是其中着名的例子。
春节始于太初改历,汉武帝改正朔。汉武帝时期,卫青霍去病三次大规模出击匈奴,封狼居胥。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从此西域成为几大文明交汇之地,汉武帝被称为“冠于百王”。
三、唐太宗李世民(599年1月23日-649年7月10日),是唐朝第二位皇帝,他名字的意思是“济世安民”。汉族,陇西成纪 李世民(今甘肃省静宁县成纪乡)人,民族英雄、政治家、军事家、书法家、诗人。平窦建德、王世充之后,始大量接触文学与书法,有墨宝传世。即位为帝后,积极听取群臣的意见、努力学习文治天下,成功转型为中国史上最出名的政治家与明君之一。唐太宗开创了历史上的“贞观之治”,经过主动消灭各地割据势力,虚心纳谏、在国内厉行节约、使百姓休养生息,终于使得社会出现了国泰民安的局面。此举为后来的开元盛世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将中国传统农业社会推向鼎盛时期。

看看这个

㈥ 初一历史手抄报资料

手抄报资料可以写隋朝到元朝的节点历史以及大事件。

1、隋

581年,杨坚建立隋朝,定都长安,是为隋文帝。587年隋文帝灭梁国。589年陈后主被活捉,陈亡。随后,隋平定了陈残余势力的叛乱,南北实现统一。隋炀帝杨广开凿大运河:贯穿今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

2、唐

隋大业十三年,李渊在晋阳(今山西太原)起兵,占领长安,618年,李渊称帝,定国号唐。贞观之治:627年至649年,是李世民统治的贞观时期,被誉为贞观之治。武则天称帝:690年武则天称帝,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开元盛世:唐玄宗李隆基。

安史之乱:755-763年,唐玄宗统治后期,朝政日渐腐败。755年节度使安禄山起兵叛乱攻占长安,唐玄宗逃往四川,杨贵妃在逃亡途中离世。至763年,唐朝才平息叛乱。唐朝也由此衰落。

3、五代

从907年朱温废唐建立后梁,到960年北宋建立,黄河流域相继有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更替,统治北方长达50多年,史称五代。与五代同时,在南方各地和北方的山西出现过10个割据政权交替并存,总称十国。

4、北宋

陈桥兵变:960年,赵匡胤在东京东北的陈桥驿发生兵变,黄袍加身,取代后周,建立宋朝,定都东京,史称北宋。赵匡胤是宋太祖。杯酒释兵权:赵匡胤通过一次酒宴,以威逼利诱的方式,成功的是高级军官交出兵权,史称杯酒释兵权。

北宋统一:北宋建立后,开始了统一南北的事业,979年,北汉被征服,唐末五代十国的军阀割据局面结束。澶渊(河南濮阳)之盟:1004年秋,辽承天太后与辽圣宗亲率大军南下,深入宋境至澶州,1005年1月宋与辽订立和约,规定宋每天送给辽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史称澶渊之盟。

6、南宋

1127年宋钦宗的弟弟赵构在应天(今河南商丘,北宋的应天府指河南商丘,明朝的应天府指南京顺天府指北京)称帝,为宋高宗,后来定都临安(浙江杭州),史称南宋。

7、元

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元,是为元世祖。1276年,元军攻占南宋都成临安,南宋亡。1279年,元朝统一了全国。元朝的统一,结束了中国历史上自五代以来分裂割据和南北长期对峙的局面,促进了全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㈦ 历史手抄报内容

一、课程标准
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废行省、设三司;废丞相,权分六部。
2、识记清初政治制度的变化;军机处的设置。
3、了解明朝内阁制度形成的经过极其发展。
4、理解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
5、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概念:内阁、军机处,并结合具体历史背景和历史阶段特征加以分析、评价,培养学生辩证的思维能力。
6、从多角度分析明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强化和完备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7、掌握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趋势极其对当时社会所产生的积极作用。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的有关资料,逐步掌握阅读历史资料的方法。
2、通过比较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掌握比较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本课,认识到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既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也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阻碍中国社会的进步。
2、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到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是造成中国近代落后和被侵略的原因之一,激发学生为祖国的富强而努力,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三、教材分析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政治制度。该制度经过秦汉、隋唐、宋元等阶段的不断发展,至明清时期达到顶峰。明代罢中书省、废丞相,内阁制为中央辅政机构;清代以内阁及军机处为中央辅政机构,协助皇帝处理军政要务。明清两代,以六部为中央政务部门,分理国政,直属皇帝。皇权兼并了相权,使皇权发展到顶端,也使中国在政治上大大落后于同时代的西方国家。
重点: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
难点:内阁制与宰相制的区别;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影响
四、教学方式
1、依据课程标准,依托教材,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增、取、舍和整和。
2、对教材比较明晰叙述内容,可以略讲,以学生阅读为主。
3、培养学生研习和运用历史材料。材料包括老师根据主题的需要增加的史实资料和时事资料,还包括各种图片资料。期望学生在研习历史材料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到历史材料是认识历史的重要途径,并懂得利用所学的知识分析材料。
4、与交流中不断锤炼历史思维。比如学生共同探讨问题:“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在中国历史上的影响是巨大的,你能用史实作出客观的评价吗?”等等。
五、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导入]
课件显示:(利用问题情境创设,激发学习兴趣)
1、中国历史上延续一千多年的宰相制度,为什么到明朝时被废除了?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 明朝废除宰相之后,明太祖深感“人主以一人御天下,不可无辅臣?”为此他采取了什么措施?后来形成了什么制度?
同宰相制度相比有何本质的不同?
3、清朝雍正帝设立军机处,意味着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对此应怎样理解?
4、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什么影响?(让学生站在比较高的角度明白明清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及其政治制度给中国的历史发展带来的深刻影响。)
[讲授新课]
思考:明清两朝为什么都要空前加强君主专制制度?
背景:中国封建社会开始步入晚期,统治阶级更加腐朽,社会矛盾更加尖锐。
目的:为稳定、巩固封建统治。
一、明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请一位同学来归纳一下明太祖朱元璋为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了哪些措施?
明朝的措施
在地方,明太祖废行中书省,设三司(布政司、都指挥司、按察使司)分管地方行政、军政、监察,隶属中央部门。
在中央,明太祖废中书省、丞相制(借丞相胡惟庸擅权),权分六部。
(出示材料:)
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
——明太祖《皇明祖训首章》
凡我子孙,钦承朕命,无作聪明,乱我已成之法,一字不可改易。
——明太祖《皇明祖训•序》
请思考:你认为应怎样评价明太祖的这种规定?说明你的理由。
(同时请同学联系P17“历史纵横”)
讲解:这里讲的正是历史上著名的“胡惟庸案”,宰相在我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度内部可发挥双重作用:既可以辅佐皇帝,帮助皇帝处理政务,决策机要;也可能因权力过重而威胁君权,造成深刻的君相矛盾。当时朱元璋的丞相胡惟庸即为后者,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理解为什么朱元璋要废除中书省和丞相,这实际上是集中央权力于皇帝。在中国历史上实行了1500多年的丞相制度终于被废除了,专制皇权发展到了高峰。
我们已经说了丞相有辅佐皇帝、参与决策、分掌行政的积极作用,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其用意在于一劳永逸地解决君相矛盾。但废相之后,其积极作用也自然消失。这会造成什么后果?
所有的国家大事都要由明太祖一个人来处理,而且这些都是军国大事,不可以有任何一点疏忽的。我们课文就说到,明太祖他在八天之内平均每天要批改奏章200多件,处理国事400多件。他没有那么多精力处理这么多国家大事。于是,他就设置了殿阁大学士作为他的侍从顾问内阁制的创立。
(打出表格)
明朝内阁的设立及演变:
时期 名称 职权 特点
明太祖时期 设立殿阁大学士 仅备皇帝顾问兼协理章奏 品秩较低,不参与决策
明成祖时期 设立内阁 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 地位逐渐上升,有专门的衙署和属官
明宣宗以后 可以“票拟”对奏疏的处理意见 地位变得更加重要 首辅权压群臣,六部几乎变成内阁的下属机构了。
(通过学思之窗和宰相制与内阁制的区别,使学生更好理解内阁制)
P18【学思之窗】
有的学者以张居正为例,认为明朝的内阁首辅是宰相。你认为这种看法对吗?
同时给出一段史料:
(明朝)国家并未正式与阁臣以大权,阁臣之弄权者,皆不免以不光明手段得之。此乃“权臣”,非“大臣”。故虽如张居正之循名责实,起衰振弊,为明代有数能臣,而不能逃众议。 ——钱穆《国史大纲》
思考:宰相制与内阁制有何区别?
(由以前我们所学的知识可以知道:在宰相制下,宰相被制度赋予决策大权,其地位十分巩固。钱穆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他在《国史大纲》中的一段话,“国家并未正式与阁臣以大权,阁臣之弄权者,皆不免以不光明手段得之”就告诉我们:内阁只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本身并无决策权。虽有内阁大学士大权在握的现象发生,但其权力并不来自于制度及其职位,而来自于最高统治者的个人支持与信任。他们一旦失宠,其地位便会一落千丈。因此,尽管有人认为明代的首辅即变相重设的宰相,但其权力与前代宰相已不可同日而语,更谈不上制约皇权。可见,内阁制不同于宰相制,内阁制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根本不可能真正制约皇权。)
虽然明朝加强了君主专制,但最后还是不可避免的被农民起义推翻了,取而代之的是清朝。那清朝是以哪个民族为主体而建立的呢?清朝是以满洲贵族为主体而建立起来的,它也沿袭了君主专制制度,而且在明朝的基础上更是达到了顶峰。下面我们就来看看清朝君主专制是如何一步步达到顶峰的?
二、清朝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角色扮演,由教师当一回皇太极,向学生介绍当政时的一些情况。我(皇太极)主要是仿照明朝的制度,设立了内阁,但是内阁主要负责奏章票拟,没有什么实权。在当时起主要作用的中央行政机构是议政王大臣会议,每当召开会议时,我就会召集八旗旗主一起来商讨军国大事,但是,在这个会议上,很多事情都是由八个旗主决定的,我一个人做不了主。这样,我觉得我的皇权还是受到了限制,虽然我是皇帝,可我还是要听从议政王大臣会议所做的决定。接下去由学生扮演康熙、雍正皇帝,向同学们介绍当政时期的一些情况。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总结归纳。)
努尔哈赤令八旗旗主共治国事。
皇太极设议政王大臣会议定夺军国大事;设内阁、六部负责奏章票拟。
康熙帝设南书房,选翰林院学士入值,参与机务,起草谕旨。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南书房三足鼎立,相互制约。
雍正帝设军机处,选亲信满汉官员任军机大臣,商议军国大事、跪受笔录传谕旨。议政王大臣会议、南书房名存实亡(后被撤销),内阁也名存实亡,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简介军机处(利用插图及P19资料)
雍正年间用兵西北,以内阁在太和门外,担心机密泄露为由,于是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三年后更名军机处,军机处的最大特点可归结为简、速、密三字。简就是机构人员十分简单,不像内阁人员庞杂。军机处全部办事人员至多不过三四十人。速就是办事效率高。军机处一切由大臣、章京办理,皇帝有旨得随时承办,而且必须当日事当日毕。又有“廷寄”制度,由军机处交兵部直接发出,采取日行三百里的“马上飞递”,或注明行四、五、六百里,减少了很多中间环节,加快了办事速度。最后就是密,军机处地处内廷,外界干扰少,外官不得擅入,皇帝召见军机大臣时,连太监都不得在侧。最重要的是,在军机处中军国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军机大臣的作用只是上传下达。军政大权完全集中于皇帝手中,于是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极致。
为什么军机处的设立,君主专制就达到了顶峰呢?
讲解:我们先来回忆一下,在秦朝的时候是以丞相为首的三公来主持国家的最高政务的。汉朝,皇帝是任用身边的侍从,秘书等工作人员形成了“中朝”的决策机构,来抗衡以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组成的“外朝”。隋唐时期由三省长官还有同中书门下平章等多人来执行宰相职务,这样相权就分散在许多人手中。到了明朝,废宰相,设内阁。但是内阁大臣的权利大小完全取决于皇帝对他们的信任与支持。那么到了清朝,军机处的军机大臣们百分之百成了皇帝独裁的工具,军机大臣对皇帝的命令只有惟命是从。他们的作用只是上传下达,皇帝说什么他们就做什么,权利完全集中在皇帝手中,什么事情都由皇帝说了算。那么,通过与前朝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出皇权是一步一步的加强,到了清朝,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
分析: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给中国社会造成了什么影响?
同时打出材料:
“中国的专制主义……用自己的锁链武装了自己,而变得更为凶暴。因此,中国是一个专制的国家。他的原则是恐怖。在最初的那些朝代,疆域没有这么辽阔,政府的专制的精神也许稍微差些;但是今天的情况却正好相反。”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引导:与中国封建的社会形态相对,当时的西方发生了什么大事啊?出现了一种什么样的进步思想啊?而中国当时的情况怎样呢?)

总结:当中国的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时,西方世界已经在权力的制约与平衡的基础上初步建立起近代民主制度,从而从政治上步入近代社会,为生产力的大发展开辟了道路。而中国高度集权的君主制度,严重地扼杀了社会的创造力,减缓了社会发展的步伐,中国之所以在近代大大落后于西方,君主专制制度实在是罪魁祸首之一。
[本课小结]
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作个小结。
在夏商周时期,实行的是以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宗法制相结合的政治制度。到了秦朝,正式确立了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在两汉时期是得到了巩固,隋唐时期得到了完善,北宋不断的加强,到元朝得到了发展,明清时期更是达到了顶峰。在这发展过程中,首先是在不断地改革中央的行政机构,特别是削弱宰相的权利,加强皇帝对中央的控制;其次是不断地改革地方的行政机构,加强中央对地方,特别是对边疆地区的严密管辖。
那么我们说这种制度是与当时社会的小农经济相适应的,它对当时社会也起过一些积极的作用。表现在政治上,这种制度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从秦朝到清朝这两千多年的时间里,我国各民族之间在不断的交流、融合,版图也在不断的扩大,而专制主义也在不断的加强,这在一定程度上是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领土的完整的。在经济上,这种制度创造了一种和平稳定的社会环境,它能有效的组织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生产活动。比如一些大型的水利工程建设,如秦朝修筑的灵渠,隋朝的京杭大运河,这些大型的水利工程在当时都是要由国家统一组织才能完成的。除了这些之外,在这种高度集权的制度之下,行政管理效率也是非常高的。这种制度对于纠正前朝的弊端,提高地方办事效率都是非常有效的。从封建王朝的更迭来看,一个新建立起来的统治者往往会吸取前朝的弊端,励精图治,因而在新王朝的前期往往会出现盛世的局面,比如唐朝的贞观之治,开元盛世,清朝的康乾盛世。也就是说这种制度还是与统治者个人的素质、能力都有很大关系的。如果在暴君或者昏君的统治之下,这种制度就会随之腐朽化。
到封建社会晚期,消极的一面则占据主导的地位。此时君主专制的高度强化,已极大地妨碍着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而当时西方许多国家则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建立起资产阶级的政治制度,从而有力地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中国社会的发展步伐,从此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从而埋下日后被动挨打的祸根。
[巩固练习]
1.明代裁撤中书省,废除丞相的根本目的是 [C]
A.要清除权臣 B.解决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C.彻底解决皇权与相权的冲突 D.改革中枢权力体系
2.专制皇权发展到顶峰的标志是[C]
A.裁撤中书省、废除丞相 B.内阁的设立
C.军机处的设立 D.议政王大臣会议的设立
3.明朝掌管地方行政的机构是:[A]
A.布政司 B.行省 C.按察司 D.都指挥司
4.康熙帝强化皇权的主要措施:[A]
A.设南书房 B.设议政王大臣会议 C.设内阁 D.设立军机处
5、中央集权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晚期消极因素逐渐增大,主要在于它:[D]
A.皇权专制具有个人独断性和随意性,难免决策失误
B.大小官吏唯上是从,助长了官场的因循守旧之风
C.官僚机构的膨胀导致官僚主义和贪污腐化之风的盛行
D.极大地妨碍了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6、内阁制正式确立是在:[B]
A.明太祖时 B.明成祖时 C.明宣宗时 D.明神宗时
7、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反映的本质问题是[B]
A.封建政治制度进一步完善 B.封建制度走向衰落
C.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适应 D.阶级矛盾、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
8、明太祖和宋太祖的中央集权措施最相似之处在于[B]
A.废除丞相 B.改变、分散地方机构和权力
C.废除原全国行政区划 D.文化专制
9.阅读下列材料
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雍乾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也。
——《清史稿 军机大臣年表序》
请回答
材料中所说的“军国大计,罔不总揽”,指的是哪一机构?其设立的实质是什么?试说明原因。
军机处;实质: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中国封建专制皇权发展到最高峰。
原因:军机处设立后,逐渐取代了内阁和议政王大臣会议的职权,但军机大臣受皇帝召见,只能跪奏笔录,完全扣命于皇帝,军国大事皆由皇帝一人裁决。
10.明朝既然废除了丞相,为什么又设立内阁?明中期以后,内阁的权力越来越大,它是否危及到皇权?为什么?
明朝初年废除丞相是吸取元朝专权、内乱频繁的教训。后又设殿阁大学士,是由于政务繁多,皇帝不可能一一亲自裁决;而且殿阁大学士品秩较低,仅备顾问兼协理奏章,并不参与决策。明中期后,内阁的权力虽然越来越大,可以帮助皇帝起草对大臣奏章的批复意见,但他的批复是否算数,还得取决于皇帝的朱批。所以,内阁的设立并未危及皇权。
[本课测评]
1.明太祖为什么要废除丞相,设置内阁?
(答案提示:宰相制度妨碍皇权的高度集中。明太祖为巩固统治。借胡惟庸案废除丞相制度。为减轻皇帝沉重政务负担设立内阁,协助皇帝处理政务。)
2.为什么说清朝军机处的设置,使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
(答案提示:康熙年间中枢机构为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南书房三足鼎立,互相制约,对皇帝的集权具有一定的牵制作用。雍正帝另设军机处,军机大臣跪受笔录,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
[学习延伸]
撰写小论文,谈谈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论文内容:中国封建社会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君主专制的强化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与同期世界政治制度发展的潮流对比。
附学习网站:
人民教育出版社:http://www.pep.com.cn
中国历史博物馆:http://www.nmch.gov.cn
中青网史海泛舟:http://www.cycnet.com/history
中学历史教学资源网:http://www.hs8z.net
七、教学反思
1、高中学生对历史知识特别是古代史知识还是比较陌生的,因此在教学前需要以某种方式来补充或扩充与教材有关的历史知识。
2、由于各班授课学生素质不一,效果也大不相同。能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是课堂成败的关键,没有学生参与的课堂是低效率的课堂。
3、教改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但是我对学生的认识和了解还不够,因此,因材施教还并未落到实处。
4、由于平时只顾历史兴趣的培养,所以对历史发展规律性的认识和探索方面还显得不太够。
5、对新课标的实施还处在初级阶段,还有许多工作要做,但有时感觉又有点无从下手,因此,肯请同行多指导。

㈧ 历史手抄报内容或资料

没有固定的格式、布局,内容以语文知识为主。手抄报是中学生开展课外活动的形式之一。学生直接参与编辑、撰写、制作等的全过程,深受学生的喜爱。每当重大的节日我们都会以各种各样的形式来表达,或祝愿或庆祝或歌功,比如迎元旦、迎“五四”、庆“七一”、庆国庆等。最近由中央教科所教育信息研究中心和中国教育情报研究会共同举办的“2003年首届全国中小学生手抄报大赛” ,许多学生积极参与,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在这里,我与大家谈谈怎样进行手抄报的设计与制作,大体上可以从这三个方面来阐述: 一、美化与设计的步骤; 二、报头、插图与尾花的表现; 三、编辑抄写描绘制作过程。 一、美化与设计 手抄报的美化与设计涉及的范围主要有:版面设计与报头、题花、插图、尾花和花边设计等。 1、版面设计 版面设计是出好手抄报的重要环节。 要设计好版面,须注意以下几点: (1)明确本期手抄报的主要内容是什么,选用有一定意义的报头(即报名)。一般报头应设计在最醒目的位置; (2)通读所编辑或撰写的文章并计算其字数,根据文章内容及篇幅的长短进行编辑(即排版)。一般重要文章放在显要位置(即头版); (3)要注意长短文章穿插和横排竖排相结合,使版面既工整又生动活泼; (4)排版还须注意:字的排列以横为主以竖为辅,行距要大于字距,篇与篇之间要有空隙,篇与边之间要有空隙,且与纸的四周要有3CM左右的空边。另外,报面始终要保持干净、整洁。 2、报头 报头起着开门见山的作用,必须紧密配合主题内容,形象生动地反映手抄报的主要思想。报名要取得有积极、健康、富有意义的名字。 报头一般由主题图形,报头文字和几何形体色块或花边而定,或严肃或活泼、或方形或圆形、或素雅或重彩。 报头设计应注意: (1)构图要稳定,画面结构要紧凑,报头在设计与表现手法上力求简炼,要反映手抄报的主题,起“一目了然”之效; (2)其字要大,字体或行或楷,或彩色或黑白; (3)其位置有几种设计方案:一是排版设计为两个版面的,应放在右上部;二是排版设计为整版的,则可或正中或左上或右上。一般均设计在版面的上部,不宜放在其下端。 3、题头 题头(即题花)一般在文章前端或与文章题图结合在一起。设计题头要注意以题目文字为主,字略大。装饰图形须根据文章内容及版面的需要而定。文章标题字要书写得小于报题的文字,要大于正文的文字。总之,要注意主次分明。 4、插图与尾花 插图是根据内容及版面装饰的需要进行设计,好的插图既可以美化版面又可以帮助读者理解文章内容。插图及尾花占的位置不宜太大,易显得空且乱。尾花大都是出于版面美化的需要而设计的,多以花草或几何形图案为主。插图和尾花并不是所有的文章都需要的,并非多多益善,应得“画龙点睛”之效。 5、花边 花边是手抄报中不可少的。有的报头、题头设计可用花边;重要文章用花边作外框;文章之间也可用花边分隔;有的整个版面上下或左右也可用花边隔开。在花边的运用中常用的多是直线或波状线等。 二、报头画、插图与尾花的表现手法 报头画、插图与尾花的表现手法大致可分为线描画法和色块画法两种。 1、线描画法 要求形象简炼、概括,用线准确,主次分明。作画时要注意一定的步骤: (1)一般扼要画出主线----确定角度、方向和大小; (2)再画出与图相关的比例、结构及透视; (3)刻画细部,结合形体结构、构图、色调画出线条的节奏变化; (4)最后进行整理,使画面完整统一。 2、色块画法 除要求造型准确外,还须善于处理色块的搭配和变化关系,而这些关系的处理要从对象的需要出发,使版面色彩丰富。作画时,可先画铅笔稿(力求造型准确),再均匀平涂大色块;后刻画细部;最后进行修整,使之更加统一完美。 线描画法与色块画法,通常是同时使用,可以是多色亦可单色。不管是线描还是色块画法,最好不要只用铅笔去画。版面上的图形或文字不能剪贴。 三、手抄报的编绘制作的步骤 编绘制作是落实由设想到具体着手完成的重要步骤。 其步骤有二:一是准备阶段,另一是编制阶段。 1、准备阶段。 主要是各种材料、工具的准备。具体包括:拟定本期手抄报的报名;准备好一张白棒纸(大小视需要而定,有半开,四开,八开等,本次政教处举办的手抄报比赛是要求为《江西日报》大小,即半开);编辑、撰写有关的文字材料(文章宜多准备些);书写、绘图工具等。 2、编制阶段。 这个阶段是手抄报制作的主要过程。 大致为:版面设计、抄写过程、美化过程。 (1)版面设计:根据文章的长短进行排版,并画好格子或格线(一般用铅笔轻轻描出,手抄报制作完毕后可擦可不擦)。 (2)抄写过程:指的是文章的书写。手抄报的用纸多半是白色,故文字的书写宜用碳素墨水;字体宜用行书和楷书,少用草书和篆书;字的个头大小要适中(符合通常的阅读习惯)。字写得不是很漂亮不要怕,关键在于书写一定要工整。另外,文章或标题中不能出现错别字。 (3)美化过程:文章抄写完毕后,即可进行插图、尾花、花边的绘制(不宜先插图后抄写),将整个版面美化。这个过程是手抄报版面出效果的关键过程。 手抄报可以是黑白的,也可是彩色的。可以是综合性的,也可以专题性的。手抄报的制作设计与黑板报制作设计要求和步骤大体是相同的。 同学们,锻炼锻炼自己,动手编绘出一份属于你也属于大家的手抄报吧。

㈨ 历史手抄报资料

应试教育 模式化作业 唉。。。多看两本有兴趣的历史书 不比这个强。。

㈩ 历史手抄报

http://news.zse.net/news/2007/4/25/090435am.html

【女娲造人的传说故事】
盘古开辟了天地,用身躯造出日月星辰、山川草木。那残留在天地间的浊气慢慢化作虫鱼鸟兽,替这死寂的世界增添了生气。
这时,有一位女神女娲,在这莽莽的原野上行走。她放眼四望,山岭起伏,江河奔流,丛林茂密,草木争辉,天上百鸟飞鸣,地上群兽奔驰,水中鱼儿嬉戏,草中虫之豸跳跃,这世界按说也点缀得相当美丽了。但是她总觉得有一种说不出的寂寞,越看越烦,孤寂感越来越强烈,连自己也弄不清楚这是为什么。
与山川草木诉说心中的烦躁,山川草木根本不懂她的话;对虫鱼鸟兽倾吐心事,虫鱼鸟兽哪能能了解她的苦恼。她颓然坐在一个池塘旁边,茫然对池塘中自己的影子。忽然一片树叶飘落池中,静止的池水泛起了小小的涟漪,使她的影子也微微晃动起来。她突然觉得心头的死结解开了,是呀!为什么她会有那种说不出的孤寂感?原来是世界是缺少一种像她一样的生物
想到这儿,她马上用手在池边挖了些泥土,和上水,照着自己的影子捏了起来。他感到好高兴。
捏着捏着,捏成了一个小小的东西,模样与女娲差不多,也有五官七窍,双手两脚。捏好后往地上一放,居然活了起来。女娲一见,满心欢喜,接着又捏了许多。她把这些小东西叫作“人”。
这些“人”是仿照神的模样造出来的,气概举动自然与别的生物不同,居然会叽叽喳喳讲起和女娲一样的话来。他们在女娲身旁欢呼雀跃了一阵,慢慢走散了。
女娲那寂寞的心一下子热乎起来,她想把世界变得热热闹闹,让世界到处都有她亲手造出来的人,于是不停工作,捏了一个又一个。但是世界毕竟太大了,她工作了很久,双手都捏得麻木了,捏出的小人分布在大地上仍然太稀少。她想这样下去不行,就顺手从附近折下一条藤蔓,伸入泥潭,沾上泥浆向地上挥洒。结果点点泥浆变成一个个小人,与用手捏成的模样相似,这一来速度就快多了。女娲见新方法奏了效,越洒越起劲,大地就到处有了人。
女娲在大地上造出许多人来,心中高兴,寂寞感一扫而空。她觉得很累了,要休息一下,到四处走走,看看那些人生活怎样。
一天,她走到一处,见人烟稀少,十分奇怪,俯身仔细察看,见地上躺着不少小人,动也不动,她用手拨弄,也不见动静,原来 这是她是最初造出来的小人,这时已头发雪白,寿终正寝了。
女娲见了这种情形,心中暗暗着急,她想到自己辛辛苦苦造人,人却不断衰老死亡。这样下去,若要使世界上一直有人,岂不要永远不停地制造?这总不是办法。
结果女娲参照世上万物传种接代的方法,叫人类也男女配合,繁衍后代。因为人世间是仿神的生物,不能与禽兽同等,所以她又建立了婚姻制度,使之有别于禽兽乱交。后世人就把女娲奉为“神媒”。

【焚书】
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1年-前221年)由于社会逐渐进入青铜时代,中国的社会生产力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一些平民百姓逐渐从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他们面对纷乱的社会状况,希望通过思索和钻研前人治世理念寻找到一条可以使社会安定,百姓不再流离失所的救世之路。于是产生了诸多的学派学说,并撰写出无数著作,史称诸子百家。
公元前221年,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集权王朝——秦朝建立。由于当时社会上百家争鸣,严重的阻碍了秦始皇对征服的原六国民众思想的统一,并威胁到了秦朝的统治。公元前213年秦丞相李斯进言,说诸子百家“入则心非,出则巷议,夸主以为名,异取以为高,率群下以造谤。”于是,秦始皇为了统一原六国人民的思想,于当年开始销毁除法家以外的所有诸子百家的著作,一直到公元前206年秦朝灭亡,史称“焚书”(《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等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其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
隋朝牛弘提出“五厄”之说,论中国历代图书被焚毁,首当其冲即为秦始皇焚书,二是西汉末赤眉起义军入关,三是董卓移都,四是刘石乱华,五是魏师入郢。

【坑儒】
而在焚书开始的第二年,即公元前212年,秦始皇为了进一步排除不同的政治思想和见解,在当时秦首都咸阳将四百六十余名儒士和方士坑杀,史称“坑儒”。
另有一说,这件事是由几个方士的畏罪逃亡引起的。原来,秦始皇十分迷信方术和方术之士,以为他们可以为自己找到神仙真人,求得长生不老之药。他甚至宣称:“吾慕真人, 自谓‘真人’,不称‘朕’。”而一些方士,如侯生、卢生之徒,也投其所好,极力诳称自己与神相通,可得奇药妙方。但时间一长,他们的许诺和种种奇谈总是毫无效验,骗局即将戳穿。而秦法规定:“不得兼方,不验,辄死。”因此,侯生、卢生密谋逃亡,在逃亡之前,还说秦始皇“刚戾自用”,“专任狱吏”,“贪于权势”,未可为之求仙药。始皇知道后大怒道:“卢生等吾尊赐之甚厚,今乃诽谤我,是重吾不德也。诸生在咸阳者,吾使人廉问,或为妖言以乱黔首。”遂下令拷问咸阳400多名书生,欲寻侯生、卢生。事后,将相关460名书生以巨石掩埋。
除了坑杀于咸阳的四百六十余人外。同时还谪迁了一批人至北方边地。事情发生后,始皇长子扶苏进谏道:“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始皇不仅怒而不听,还使扶苏离开咸阳,北监蒙恬于上郡。

道德经http://ke..com/view/16516.htm

黄鹤楼(Yellow Crane Tower)
冲决巴山群峰,接纳潇湘云水,浩荡长江在三楚腹地与其最长支流汉水交汇,造就了武汉隔两江而三镇互峙的伟姿。这里地处江汉平原东缘,鄂东南丘陵余脉起伏于平野湖沼之间,龟蛇两山相夹,江上舟楫如织,黄鹤楼天造地设于斯。位于湖北省武汉市。
黄鹤楼是古典与现代熔铸、诗化与美意构筑的精品。它处在山川灵气动荡吐纳的交点,正好迎合中华民族喜好登高的民风民俗、亲近自然的空间意识、崇尚宇宙的哲学观念。登黄鹤楼,不仅仅获得愉快,更能使心灵与宇宙意象互渗互融,从而使心灵净化。这大约就是黄鹤楼美的魅力经风雨而不衰,与日月共长存原因之所在。
黄鹤楼景区荣誉:国家5A级景区、江南三大名楼之一,国家旅游胜地四十佳

天净沙·秋思http://ke..com/view/188620.htm

热点内容
dnf黑刀暗月哪里爆 发布:2025-07-13 00:00:06 浏览:597
中国医学科学药用植物 发布:2025-07-12 23:34:11 浏览:499
化学产品销售 发布:2025-07-12 23:03:30 浏览:638
铸彩美术学校 发布:2025-07-12 22:54:44 浏览:115
教学重点 发布:2025-07-12 22:52:09 浏览:813
家庭教师txt下载 发布:2025-07-12 21:17:51 浏览:357
挖掘机英语 发布:2025-07-12 21:08:58 浏览:521
数学书籍读后感 发布:2025-07-12 20:52:09 浏览:301
2017理科数学三卷 发布:2025-07-12 19:57:52 浏览:647
泡温泉哪里 发布:2025-07-12 19:48:11 浏览: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