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开卷有益
㈠ 开卷有益 历史答案
常用以勉励人们勤奋好学,多读书就会有得益。可以得到有用的知识。 开卷:打开书本,指读书;益:好处,收获。
㈡ 历史开卷有益答案谁有
开卷有益就是说主要看书对你都有好处!
㈢ 开卷有益和哪个历史人物有关
是
成语“开卷有益”来源于北宋王辟之编撰的《渑水燕谈录》卷六:“太宗日阅《御览》三卷,因事有缺,暇日追补之,尝曰:开卷有益,朕不以为劳也。”
宋朝初年,宋太宗赵光义(西元976-997年在位,原名匡义,后改为光义,宋太组赵匡胤的弟弟)命文臣李昉等人编写一部规模宏大的分类网络全书——《太平总类》。
这部书始编于太平兴国三年(西元977年),成于八年(西元985年)。由于在宋太平兴国年间编成的,故定名为《太平总类》。此书共一千卷,分五十五门。该书引书浩博,多至一千六百九十种,其中汉人传记一百余种,旧地志二百余种,都是现在不传之书。因太宗按日阅览,遂更名为《太平御览》,简称《御览》。
宋太宗对此书的编辑极为重视,每天都亲自阅读三卷,有时因国事繁忙来不及阅读,改日一定补上。
曾有人觉得皇帝每天既要处理国事,又要读这部大书,太辛苦了,就劝他少看些,以免过度劳神。可是,宋太宗却回答说:“开卷有益,朕不以为劳也。”
宋太宗由于每天阅读三卷《太平御览》,学识渊博,处理国事得心应手。当时的大臣们也纷纷仿效太宗,勤奋读书。所以当时读书风气盛行,连平常不怎么读书的宰相赵普,也孜孜不倦地阅读《论语》,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
后来,“开卷有益”成了成语,形容只要打开书本读书,总有益处。
㈣ 历史开卷有益答案
人们常说:“开卷有益,看书有益。”但是,仔细一推敲,这种说法也不完全正确。如果我们对每一本书都感到兴趣,那“开卷有益”也就未必有益了。 现在的同学可能都喜欢看武侠、言情只类的小说、书刊,有时会达到废寝忘食、手不释卷的程度,他们一旦看迷了书,便会走火入魔,那他们上课一心只想着书,没心思学习,成绩就会一落千丈。还有些人被书中的一些情节所吸引,模仿书中的人物,有时还会走向犯罪的道路。这不是看书害了自己吗?这只是“开卷未必有益”中包含的第一层:开卷不一定有益。还有第二层。 其二就是,我们看书,要有选择。那些不健康、对我们没有多大帮助的书,就不要看。要看书,就看一些有利于我们身心健康、对我们学习、生活中都有帮助的书。这样的书就是好书,只有看好书,就不会毁了自己。有人把书比作了朋友,看好书,就是交好朋友,才会进步;则看不好的书,当然是交不好的人作朋友,那样你就会退步。因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嘛!所以,只有看好书才会对你有益。 因此,我的观点是:开卷未必有益。 我真心的希望,每位同学都能有选择的看书。而不要因为看错了一本书,将自己引入歧途,毁了自己的一生。 我认为开卷未必有益。诚然,读书可以使人增长知识,陶冶性情,修养身心,但“开卷”只是“有益”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 汉代刘向曾说过:“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书既然是药,就具备两种功能:一是良药,药到病除;一是毒药,置人于死地。不是吗?20年代的德国,不少人因看了希特勒的《我的奋斗》,受其不良影响而论为希特勒的殉葬品。“不好的书就像不好的朋友一样,可能会把你戕害”。一点也不假,现在就有一部分同学迷上了武侠或言情小说,整天看那些庸谷怪诞的书籍,而把功课“丢”在一边,导致学习成绩一直往下降,最后造 成竹篮打水一场空。试想,“开”这样的书“卷”,能说是“有益”的吗?“一本好书胜过珍宝,一本坏书比一个强盗更坏。”因此,开卷是否有益,得先看开什么卷。 有位哲人曾说过,能够摄取必要营养的人,比吃得很多的人更健康。同时,真正的学者往往不是见书就读的人,而是会读书的人。有的人看书不认真思考,只是浮光掠影、蜻蜓点水式的随便翻翻,有的人去读不适合自己的书,有的人甚至抱着猎奇的态度去读书,试问,这样的“开卷”,又何益之有? “开卷有益”这个成语,作为强调读书的重要性,自然有它的积极意义,但若作为“开卷”就“有益”的断语,却是不妥当的。 “书都读得来的人,还怕有什么做不来。”这句名言是说什么书都读的人,什么事都做得出来。那么,那个人如果看了不良的书,看过瘾了,可能会做出不良行为。 果戈理《死鬼灵》中的比什伽秋,什么都读,他并非饱学之士,而是缺少鉴赏力的傻瓜;《庄子·列御冠》中的朱泽漫,他学了一门特殊的杀龙技术,其实没有什么地方有龙可杀,他才明白世间无龙,其本领白学也。如此说来,如不加选择地开卷,总会事倍功半,害多益少! 作家赵树理说:“读书也像开矿一样‘沙里掏金’”。 梨子吃了对心脾有害;红枣吃了对牙有害;药吃了对身体有益,但也有副做用。 英国作家菲尔丁所云:“不好的书也像不好的朋友,可能会把你戕害。”如果片面理解“开卷有益”任为一切书皆读,而不取舍,不问内容,读了就有益,其实不对!我们必须学灰一种本领选择最有价值有所感悟的适合自己阅读的好书才有益。
㈤ 开卷有益的历史名人是谁
这个成语来源于《渑水燕谈录》:宋太宗日阅《御览》三卷,因事有缺,暇日追补之。尝曰:“开卷有益,朕不以为劳也。”
宋朝初年,宋太宗赵光义命文臣李昉等人编写一部规模宏大的分类网络全书——《太平总类》。 这部书收集摘录了一千六百多种古籍的重要内容,分类归成五十五门,全书共一千卷,是一部很有价值的参考书。
这部书是宋太平兴国年间编成的,故定名为《太平总类》。对于这么一部巨著,宋太宗规定自己每天至少要看两、三卷,一年内全部看完,遂更名为《太平御览》。
当宋太宗下定决心花精力翻阅这部巨著时,曾有人觉得皇帝每天要处理那么多国家大事,还要去读这么一部大书太辛苦了,就去劝告他少看些,也不一定每天都得看,以免过度劳神。 可是,宋太宗却回答说:“我很喜欢读书,从书中常常能得到乐趣,多看些书,总会有益处,况且我并不觉得劳神。” 于是,他仍然坚持每天阅读三卷。有时因国事忙耽误了,他也要抽空补上,并常常对左右的人说:“只要打开书本,总会有好处的。”
宋太宗由于每天阅读三卷《太平御览》,学问十分渊博,处理国家大事也十分得心应手。当时的大臣们见皇帝如此勤奋读书,也纷纷效仿,所以当时读书的风气很盛,连平常不读书的宰相赵普,也孜孜不倦的阅读《论语》,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谓。
后来,“开卷有益”便成了成语,形容只要打开书本读书,总会有益处。 常用于勉励人们勤奋好学,多读书就会有得益。
㈥ 开卷有益是不是历史成语
开卷有益 (kāi juàn yǒu yì)
解释:开卷:打开书本,指读书;益:好处。读书总有好处。
出处: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文儒》:“开卷有益,朕不以为劳也。”
这个成语来源于《渑水燕谈录》,太宗日阅《御览》三卷,因事有缺,暇日追补之。尝曰:“开卷有益,朕不以为劳也。” 宋朝初年,宋太宗赵光义命文臣李防等人编写一部规模宏大的分类网络全书——《太平总类》。 这部书收集摘录了一千六百多种古籍的重要内容,分类归成五十五门,全书共一千卷,是一部很有价值的参考书。 这部书是宋太平兴国年间编成的,故定名为《太平总类》。对于这么一部巨著,宋太宗规定自己每天至少要看两、三卷,一年内全部看完,遂更名为《太平御览》。 当宋太宗下定决心花精力翻阅这部巨著时,曾有人觉得皇帝每天要处理那么多国家大事,还要去读这么部大书,太辛苦了,就去劝告他少看些,也不一定每天都得看,以免过度劳神。 可是,宋太宗却回答说:“我很喜欢读书,从书中常常能得到乐趣,多看些书,总会有益处,况且我并不觉得劳神。” 于是,他仍然坚持每天阅读三卷,有时因国事忙耽搁了,他也要抽空补上,并常对左右的人说:“只要打开书本,总会有好处的。” 宋太宗由于每天阅读三卷《太平御览》,学问十分渊博,处理国家大事也十分得心应手。当时的大臣们见皇帝如此勤奋读书,也纷纷努力读书,所以当时读书的风气很盛,连平常不读书的宰相赵普,也孜孜不倦的阅读《论语》,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谓。 后来,“开卷有益”便成了成语,形容只要打开书本读书,总有益处。
㈦ “开卷有益”古今中外的例子
1、赵匡义读书十分刻苦。他命令李昉等编撰了《太平编览》,并规定自己每天必须阅读三卷。哪怕是因为政务繁忙的原因有一天没读够三卷,他也要在第二天补上。大臣们劝他注意身体,他却回答道:“开卷有益,我不觉得辛苦。”
2、 高尔基曾说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原来过得是底层人民的生活,他当过店铺的伙计、看门人、面包工人等等。后来他自己发愤图强,不断学习新的知识,成为了著名的作家。
3、吕蒙之前本来有着成为大将军的潜力,但是在知识储备上还差了许多。但后来,他在处理繁忙的军务之余还抽出时间看书、学习,使得后来鲁肃发出了“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的感慨。
4、匡衡在年幼时就刻苦读书,为了读书吧自己和邻居家的墙壁凿穿,来“偷”邻居家的光来看书,正是这种知识的积累,使他成为了西汉的大文学家。
5、司马光在年幼时就爱看经史类的书籍,常常手不释卷,正是因为他不断加强自己知识的积累,他才有丰富的知识来帮助他修撰《资治通鉴》。
㈧ “开卷有益”的名人故事有哪些
1、吕蒙读书
吕蒙是三国时吴国的大将,他曾多次立下大功,却不爱读书。于是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是大将军了,肩上担子很重,一定要多读读书,长点见识。”吕蒙便开始读书。
慢慢地,他发现书中有很多以前他根本不知道的东西。一次,他读到孙膑用“减灶计”诱使庞涓轻敌,最后打败庞涓的故事,感到眼界大开。于是,吕蒙逐渐爱上了读书。在军务繁忙之余,他便一头钻进书堆里,如饥似渴地阅读古代的兵法和史书。
几年下来,吕蒙的军事才能大有长进。孙权大为高兴,就让吕蒙担任了大都督,统领全国兵马。
【感悟】不论什么时候,学习都是不可缺少的。古人说:“生下来就知道的人,是上等人;学习之后知道的人,是次一等的人;经历困苦才学习的人,又次一等;经历了困苦还不知道学习的人,就是最下等的人。”
当前,青少年正在经历困苦,在这种环境下,如果还不抓紧时间学习,可能就真的会成为最下等的人了。所以,青少年要通过不断地学习来丰富自己的知识,增长自己的才干,为今后的就业谋生做好充分的准备。
2、车胤囊萤夜读
车胤是晋代的名臣,以博学闻名。他从小勤奋好学,但家里特别穷困,有时甚至连点灯的油都买不起。这样一到晚上,车胤就不能读书,为此,他非常苦恼。
一个夏夜,车胤无聊地坐在屋外纳凉。这时,在草丛里飞来飞去的萤火虫引起了他的注意,那些小虫子身上一闪一闪的亮光多像灯光呀!他赶紧找来一个用白纱制成的小口袋,一口气捉了几十只萤火虫放在口袋里。
这么多虫子发出的光聚在一起,不就是一盏小小的灯吗?车胤拿着这盏“灯”,高兴地进屋读书去了。就这样,车胤经历长年累月的苦读,终于成为一个有学问的人。
【感悟】晋朝一代名臣车胤,小时候家里的条件并不好,甚至连点灯的油都买不起,但他为了读书学习,并不气馁,用装了几十只萤火虫的“灯”勤奋读书,最后终于成为一个有学问的人。
古人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中尚且好学不厌,现在党和政府为我们提供一个如此良好的学习环境,对于青少年来说,就更应该努力学习,奋发向上,不要浪费了求知求学的好时光。
3、孙康映雪读书
晋朝人孙康自幼聪敏好学,但是家中很贫穷,根本没有上学读书的机会。于是,他开始利用夜晚时间读书,可是夜间读书时,必须点油灯,往往读一个晚上的书,就要用去一灯油,以孙康当时的家庭条件根本负担不起,一到天黑,便没有办法读书。
特别是到了冬天,长夜漫漫,他有时辗转很久,难以入睡。实在没有办法,只好白天多看书,晚上便躺在床上默诵。
有一年冬天,天气格外寒冷,三天两头下一场大雪。冬夜,孙康盖着薄被正蜷缩在床上,面对着北风呼啸的窗口又在背书。
背着背着,突然发现窗口越来越亮,他甚至怀疑是到了快要出太阳的时候了,等他披着衣出门一看,原来是下了大雪,是白雪把窗口映亮了。孙康心想:既然白雪能映亮窗口,那么一定也可以用积雪照着读书吧。
想到这里,他便捧起书跑到门外,一个人蹲在雪地里,借着积雪映出的微弱亮光来读。手脚冻僵了,就起身跑一跑,搓搓手脚。
从此孙康不再为没有灯油而发愁。整个冬天,他夜以继日地读书,不怕寒冷,也不感到疲倦,常常一直读到鸡叫。即使是北风呼号,滴水成冰,他也从来没中断过。功夫不负有心人,孙康最终摆脱贫困家境,成为一位很有名望的学者。
【感悟】孙康映雪读书的故事告诉我们,做什么事都只有通过刻苦努力,才能成功。特别是遇到困难时,不应该放弃,要动脑筋想办法,战胜困难。
对于我们青少年来说就要利用一切时间去学习,不要放弃,不要畏惧,要在困境中磨砺自己。
4、唐汝洵苦读书
唐汝洵是明朝人,他小时候是个既聪明又可爱的孩子。谁知,他5岁那年,不幸得了天花,这场病使唐汝洵的世界从此失去了光明。
他再也看不到外面的美丽风景,再也看不到洋溢在伙伴们脸上的笑容 ,也看不到自己的亲人了。他痛苦极了。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他逐渐适应了没有光明的日子,并且开始积极地面对生活。
哥哥们上课的时候,唐汝洵便在一旁仔细地听,用心地记。虽然他很坚强,但在学习过程中也遇到了困难,因为他看不见,所以常常要付出比别人多很多的努力。
有时候,课文很长,他凭耳朵听根本就记不住先生讲的内容,只好学古人用结绳记事。他还喜欢上了诗歌,因为诗歌中所描绘的意境,他不用眼睛也能体味到。经过不懈努力,唐汝洵终于成为了明朝著名的学者和诗人。
【感悟】唐汝洵没有埋怨命运的不公,更没有生活在别人同情的怀抱里,而是用不屈的精神和坚强的斗志去激励和感召他人,使自己弱小残缺的身躯显得高大、伟岸。一个健康的人要获得如此成就,尚且要付出很大的努力,而一个历经坎坷的残疾人都能如此面对生活,我们正常人不更应该热爱生活吗?
5、邴源泣学
邴源是三国时期的魏国人。很小的时候,他的父亲就去世了,这使本来就贫困的家庭更加艰难。邴源是个求知欲很强的孩子,可是家里连温饱问题都难以解决,更不用说拿钱供他读书了!
邴家附近有一所私塾,每天他都能听到从里面传来的读书声。一天,他从私塾门口路过,想起读书的事情,鼻子一酸,不禁大哭起来。
私塾先生听到他的哭声,走过来问他怎么了,邴源抽噎着说:“我真羡慕那些能读书的孩子,我的家里很穷,没有能力供我读书,因此我的心里很难过,就哭了起来。”
私塾先生听后,觉得象邴源这样渴望读书的孩子很难得,就对他说:“孩子,你要是真想读书,就到我这里来吧,我不收你学费。”邴源一听,激动得不知道说什么才好,连连向老先生表示感谢。
邴源天资聪颖,再加上读书很用功,只用了半年时间,就学会了其他孩子几年才能学会的东西。他非常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来汲取知识。长大后的邴源依然很爱读书,经常到各地去拜师求学,后来他的学问日益增多,向他求学的人也多了起来。
【感悟】生活在贫困家庭的邴源,从小就对读书有关浓厚的兴趣,他对知识的渴求感动了善良的私塾先生。最终凭着自己的刻苦努力,在学习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对于青少年来说,大家一定要珍惜当前良好的学习环境,更加勤奋、更加努力地学习,争取以优异的成绩来回报亲人。
㈨ 求、历史《开卷有益》2011(辅导书的) 的 答案。
《开卷有益》世界现代史答案
第一单元:
11、(1)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时代。
(2)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1936年宪法的制定。
(3)斯大林模式是在国际上帝国主义包围、敌视,国内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情况下形成的,因而它在一定历史阶段里发挥过积极作用;但这一模式存在严重的弊端,并随着时间的推移日益暴露,从长远看,它严重阻碍了苏联的进一步发展。该模式为1991年苏联解体埋下隐患。
(4)指苏俄进入和平时期后,用新经济政策代替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作用:调动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巩固了政权。
12、(1)1921年列宁领导苏俄实施新经济政策。斯大林确定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方针,有计划地进行经济建设。
(2)共同点: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不同点:新经济政策调动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忽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要求,否定市场机制的作用,造成经济效益低下,妨碍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的发挥。
(3)新经济政策。
第二单元:
10、(1)美国在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时期。
(2)俄国,新经济政策,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1978年。
(3)都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4)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允许土地流转)
11、(1)自给自足、男耕女织(家庭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鸦片战争之后。
(2)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特点:国家政权干预经济。不同点:国家干预经济。
(3)基本实现农业集体化和国家工业化,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1991年,苏联解体。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2、(1)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影响:人民群众深受其害;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经济危机引发政治危机。
(2)美国处于世界金融体系中心地位,经济全球化使世界经济联系日益加强。
(3)如:加强对金融的监管,扩大内需,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加大基础设施的投入。
(4)加强国际合作。
(5)不会。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各国之间相互制衡;世界经济多极化,各国相互依存度很高;和平和发展成为了时代的主题,各国不想发动战争。
13、(1)1776年。
(2)有关。南北战争废除了黑人奴隶制度,黑奴的后裔在今天才可能当选总统。
(3)整顿金融,恢复银行信用;整顿农业;调整工业;兴建公共工程。
(4)率先进入信息产业为主导的知识经济时代。
第三单元:
14、(1)亚洲及太平洋战场形势图。
(2)珍珠港事件。日本。1941年12月。标志着太平洋战争爆发,“二战”规模进一步扩大。
(3)美国在B(长崎)、D(广岛)处投掷原子弹。
(4)1937年。中国。
(5)苏联。中国。
15、(1)德国,捷克斯洛伐克。
(2)慕尼黑阴谋
(3)牺牲弱小国家利益,安抚侵略者,以维护本国利益。绥靖政策。助长法西斯的侵略气焰,加速二战的爆发。
(4)丘吉尔。坚决抵抗法西斯势力。
16、(1)德国闪击波兰,英法对德宣战。珍珠港事件。
(2)斯大林格勒是二战的重大转折;柏林战役是二战在欧洲战场的结束。
(3)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
第四单元:
10、(1)信息产业。
(2)完成了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进入新经济时代。
(3)适时调整经济政策,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
11、(1)《独立宣言》
(2)飞机,电子计算机的广泛运用。
(3)全球化、信息化
(4)利用北约军事集团,随意干涉其他国家 和地区的事务;大力发展高科技武器,加紧研制和部署导弹防御系统。
第六单元:
9、(1)和平,战争或暴力。
(2)为争夺阿拉伯世界领先地位,称霸中东地区扫平道路。
(3)历史渊源:包括宗教、种族问题,地理位置、战略位置重要,石油资源丰富;大国介入。
(4)有,美国或苏联等。
第七单元:
13、(1)经济全球化。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2)世界贸易组织成立,生产活动的全球化趋势加快。
(3)各国政府纷纷出台政策保护本国企业。有利有弊,短期内有一定作用,从长远看,不能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带来的影响。
(4)扩大内需;刺激消费和生产;各国加强合作,恢复经济。正确。
(5)经济全球化形势下,各国相互依存。
14、(1)跨国公司影响加大;
(2)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生产活动的全球化趋势加快
(3)各国政府纷纷出台政策保护本国企业。
《开卷有益》世界近代史答案
第一单元:
17、(1)《蒙娜丽莎》,人文主义思潮。
(2)达·芬奇。在文艺复兴时期。《最后的晚餐》。他的艺术风格是:注重描绘人物的内心活动,善于利用光的作用,通过明暗对比和阴影烘托人物形象,使画面产生一种神奇朦胧的效果。
(3)莎士比亚。《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雷特》等。
(4)不正确。文艺复兴表面上是通过宣扬古代希腊罗马文化来反对封建教会,实质上是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运动的兴起。
(5)造纸术、印刷术。
(6)明朝。八股取士。新文化运动。
18、(1)C。到东方寻找财富。
(2)麦哲伦船队。
(3)指南针。
(4)郑和是为了与海外加强联系。麦哲伦是为了掠夺财富。
19、(1)“纱幕”指中世纪的神学世界观。“烟消云散”指神学世界观的束缚被冲破,人和人性从宗教的束缚下被解放出来。
(2)原因:意大利最早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最早发生了文艺复兴运动。
(3)指文艺复兴和新航路的开辟。
(4)“人”被发现的实质是指人的思想从教会桎梏下被解放出来,提倡以人为中心,反对神权。“世界”被发现的实质是指新航路开辟后,世界由孤立走向联系,联为一个整体,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历史从此开始。
(5)资本主义萌芽和生产力的发展。
(6)都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推动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
(7)证明了地圆学说;世界开始联系为一个整体。
20、(1)美国。
(2)美国独立战争时期。
(3)美国总统。
(4)《独立宣言》,1787年宪法。
(5)印第安人和黑人奴隶。
(6)不一样,因为在1787年宪法中没有给印第安人和黑人奴隶等同于白人的公民权利。
㈩ 开卷有益的名人故事
“开卷有益”的名人故事有赵光义开卷有益,详细如下:
宋太宗赵光义是一位聪明而又干练的帝王。少年时代,他曾任职于宋太祖所指挥的宿卫军。由于经历频繁战事,了解民间疾苦,继位后他澄清吏治,整顿朝纲,使得人民安居乐业,天下大平,被后人称为一代贤君。
值得一提的是,这位有“贤君”之称的赵光义的登基却成为历史上的一个谜案。按照封建社会的传统,宋太祖赵匡胤应当将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但他却传给了弟弟赵光义,实在出乎意料。
据记载,宋太宗太平兴国元年(公元976年)十月二十日,赵匡胤召弟弟赵光义进宫饮酒。当时赵匡胤身体很好,酒后有些不舒服,就躺下休息。
赵光义让所有人都离开,自己来照料哥哥。外人只远远看见赵匡胤和赵光义说了一些什么,接着烛影摇晃,似乎赵光义离席退避,随后听到铁斧戳地的声音,听见赵匡胤高声说:“你好好去做。”
天快亮时,赵光义急忙叫人来,说赵匡胤已经逝世。
天亮后,赵光义就在灵柩前即位,改元太平兴国。这件事由于没有第三人在场,因此一直以来都有赵光义弑兄登基的传说,但是无法证实。
尽管世人对赵光义取得政权的方式心存疑虑,却不得不承认,历史上的赵光义确实是一个有作为的皇帝。
太平兴国二年(公元977年),为了弘扬传统文化,宋太宗命宰相李昉等十四人编纂了《太平广记》、《太平御览》和《文苑英华》三大类书,对中华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作出的重大贡献
《太平御览》原名《太平编览》,书编成后,献给宋太宗审阅。宋太宗极为重视,认真阅读。他规定自己每天要看三卷,如果因一时政务繁忙,没完成计划,那么第二天一定要补上。当时,有的大臣认为皇帝日理万机,还要这么刻苦读书,未免过于辛苦,就劝皇帝放慢计划,每天少看些。宋太宗却笑着说:“只要打开书就会有收获,我不觉得辛苦啊!”
宋太宗用大约一年的时间,终于看完了全书。因为是太平兴国年间皇帝亲自阅读的书,所以这部书又叫《太平御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