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物理化 » 比较文化学

比较文化学

发布时间: 2021-07-31 14:19:56

Ⅰ 论述题 你对网络文化的认识 高2知识

网络文化是以网络物质的创造发展为基础的网络精神创造。

网络文化存在的时间、空间及网络文化创造的主体

应该讲,自从计算机网络出现,网络文化即开始出现。最初的网络文化还有较多的地球上其他人类社会文化的特征以及计算机文化的特征。这一时期的网络文化应该讲还没有出现。网络做为文化信息的载体传播网络外的其他文化,网络出现以前的文化,网络没有创造任何文化。你可以发现网络上传播的小说用的文字,语言,修辞语法都不是网络创造的,网络电影不过是网络外的电影的数字化方式的再现和传播。换言之,没有网络这些小说电影也会出现或者已存在,网络解决的是网络外文化传播的技术问题。

网络文化的生长

建造网络其实是建立了一个物质的星球,网络社会的出现是在网民通过资源的使用传播建立的各种网上关系。这种关系在很多方面不同于网外关系,网络社会是一个不同于网外社会的社会,这个社会受到网外社会的影响,同时有很多网外社会的特征,这些特征包括网络社会出现前后网外社会的特征。网民发现他们自己要在网上发明一系列方式去表达网民的情感及网络社会的网民生存中悟出的哲理,这些方式是在网络出现之后出现的,完全不同于已往网内外的文化表达方式,此时网络文化才以一种单一的文化存在。

出现新的网络文化的条件:

⑴网民新的网络文化思维方式,新的网络美学观念

⑵网络文化的创造方式

⑶网络外的资源以及这些资源素材创造的新资源

⑷新的网络社会出现

⑸网络技术的进步

网络文化的学术

网络文化出现后就会有网民去研究网络文化的学术问题,学术的方式及研究方法可能和现代人的不同。用比较文化学的方法,我们可推想可能有网络文字学,网络语言学,网络语法修辞学,网络人类文化社会学,网络文化学,网络印象主义画派研究,网络乐器学,网络曲式学,网络超现实主义音乐研究……

网络文化的区域化,多样化及国际化

不同民族地区会出现不同的网络文化,同一民族的网络文化会有不同形式,互联网产生国际化的文化,不同国家都开放互联网,不同民族的网络文化互相融合,会出现公用的各民族都能享受的文化。形成国际网络文化区。管理网络文化的法律,知识产权保护法-包括不同国籍的法律和国际法及律师制度。

Ⅱ 人文专业是什么专业

人文专业这一类是属于文科性的专业是属于管理类和研究类的专业。

Ⅲ 陈启祥的介绍

牛津大学院士,曾于牛津大学及哈佛大学教授中国学及比较文化学。因此得到机缘到世界各地访求名师,包括古能量和音频的治疗大师 Aswami Gitananda;瑜珈呼吸大师BKS Iyengar;存在主义心理分析创始人Viktor Frankl;生死学创始人Elizabeth Kubler—Ross;重生学创始人Sondra Ray;臼井灵气及上光灵气日本初代传人古川明及山本太郎;古埃及灵气创始人Patrick Zeigler和Helen Belot;慈悲灵气创始人William Rand;能量及意念治疗大师Mattew Manning;人体力学治疗大师John Thie等,学习各种化解及治疗方法。

Ⅳ 精读课文confessions of a misecated man 文章译文

诺曼 · 库辛斯对一个受过错误教育的人的忏悔

这些笔记是供词的性质。这是一个受过错误教育的人的供词。

每当我有机会接受考试时,我就会意识到自己缺乏适当的教育。测试很简单:我是否准备生活在一个有30亿人口的世界里?不像1850年或1900年那样的世界,我的教育可能已经足够了:而是今天的世界申请该测试的最佳地点是国外,尤其是亚洲或非洲。

并不是说我的教育完全失败了。它使我为鸟瞰世界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它教会了我如何轻松、即时地识别区分一个地方或一个人与另一个人的东西。地理指导了我地形、资源和生产力的差异。比较文化指导了我背景和群体利益的差异。

人类学指导了我面部骨骼结构、皮肤色素凝和一般身体方面的差异。简言之,我的教育保护我免受惊奇。

我并不感到惊讶的是,有些人住在泥屋里,另一些人住在高跷上的竹屋里:或有些人用泥炭作为燃料,而另一些人则用粪便;或一些人喜欢五音符比例的音乐,而另一些人则喜欢十二音符等级的音乐;或者有些人是素食者,而其他人则是受宗教的偏爱。

在这些方面,我的教育已经足够了。但我的教育未能做到的是教会我,这种差异的主要意义在于,它们基本上没有意义。这些差异几乎被相似性抹杀。

我的教育已经超过了这些相似之处。它未能理解和界定这样一个事实,即超越差异的是由于其破碎的简单性而几乎无法理解的现实。

最简单的现实是,人类社会比其任何部分都重要,比各国强加的分离性更大,比不同信仰和忠诚或不同文化的深度和色彩更大。

这种更大的团结是我们这个时代最重要的核心事实——在希望似乎模糊、几乎不真实的时候,人们可以建立这种团结。

当我写这篇文章时,我感觉我的话不能给它们所表达的想法注入活力。事实上,这种想法本身就是一种真理,即使各国人民不采取行动,也很容易承认这一点。

那么,让我换个说法。为了在世界任何地方待在家里,我不得不忘记那些我被教导要记住的事情。事实证明,我与其他人相处的能力与其说是取决于我对生活方式独特性的理解,不如说取决于我对我们共同事物的理解。

当然,尊重这些分歧很重要,但要阻止这些分歧就像清理地面一样,而不知道应该建在上面什么。当你通过比较笔记,你发现你们都在谈论同一个社区,即这个星球,以及使它与人类居住相得体或充满敌意的条件。

就在几年前,差异教育实现了一个特定的,如果有限。需要。那是在这个时候,我们想到其他地方和人民,主要是出于好奇或异国情调的假期。这是一个圆润的人的标志,要旅行良好,并了解人类文化和行为的神话般的变化。但这不是你必须依靠和发扬的那种知识。

然后一夜之间来了巨大的压缩。偏远的偏远地区突然挤在一起。同时,一种新的教育成为必要,一种从部落主义中解放的教育。因为部落主义从早期就一直存在,尽管它采取了精炼的形式。

新的教育必须教给人类最困难的一课:看看世界上任何地方的人,并能够认识到自己的形象。它必须是自我认知的教育。过去强调表面差异,不得不让位于人类社会中相互性和公民意识的教育。

新的教育必须教给人类最困难的一课:看看世界上任何地方的人,并能够认识到自己的形象。它必须是自我认知的教育。过去强调表面差异,不得不让位于人类社会中相互性和公民意识的教育。

在这样的教育中,我们从宇宙本身并不廉价地容纳生命这一事实开始。生命在占据空间的数百万个星系和太阳系中是罕见的。在这个特殊的太阳系中,生命只发生在一个星球上。

在这一个星球上,生命有数以百万计的形式,在所有这些无数种生命形式中,只有一种是人类物种,它们拥有某些院系,它们比所有其他生命都具有至高无上的优势。

在这些院系或天赋中,有一种创造性的智慧,使人类能够反映和预测,包括过去的经验,并可视化未来的需要。

还有无数其他奇妙的院系,其机制尚未在受益人的理解范围内——希望、良知、欣赏美、亲情、爱、信仰的院系。

从行星的角度来看,重要的不是人的思想引导他们走向不同的方向,而是所有的人都有思考的能力:不是他们追求不同的信仰,而是他们有能力进行精神信仰;

不是他们写和读,不同的书,但他们能够创造印刷和沟通,在它跨越时间和空间:不是他们喜欢不同的艺术和音乐, 而是其中的东西使他们能够对形式和颜色有很深的反应, 并有序的声音振动。

因此,这些基本教训将寻求对宇宙中的人给予适当的尊重。接下来是指导人类需求的统一。无论宇宙对人类多么友好,它都使人类生存的条件不稳定地平衡。

所有的人都需要氧气,水,土地,温暖,食物。删除这些任何人, 人类需求的统一受到攻击, 人与它。下一课将涉及人类状况本身——如何在人类福利事业中运用自我理解:如何控制人类制造的引擎,这些引擎有可能改变生命赖以建立的不稳定的平衡:如何创建一个和平的社会的整体。

因此,这些基本教训将寻求对宇宙中的人给予适当的尊重。接下来是指导人类需求的统一。无论宇宙对人类多么友好,它都使人类生存的条件不稳定地平衡。

所有的人都需要氧气,水,土地,温暖,食物。删除这些任何人, 人类需求的统一受到攻击, 人与它。下一课将涉及人类状况本身——如何在人类福利事业中运用自我理解:如何控制人类制造的引擎,这些引擎有可能改变生命赖以建立的不稳定的平衡:如何创建一个和平的社会的整体。

有了这样的教育,一些国家或人民不仅有可能以重要的理解站出来,而且有可能获得男人不亚于食物所需要的重要灵感。高层领导不需要金山,也不需要雷鸣般的宣传。它关系到人类的命运:人类的命运是问题:人们会回应。

Ⅳ 比较文学专业具体学什么

比较文学专业的主要学习课程包括:西方文论专题、现代语言学专题、比较文学概论、欧美文学思潮史、欧美文学经典研究、欧洲文化史、西方小说史、中国现代作家与外国文学、欧美现代派文学研究、中西比较诗学、中外文化比较专题等。

比较文学是对两种或两种以上民族文学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以及文学与其他艺术门类和其他意识形态的相互关系的比较研究的文艺学分支。它包括影响研究、平行研究和跨学科研究。作为一门学科,它兴起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

比较文学指的是跨文化与跨学科的文学研究。

比较文学是一种文学研究,它首先要求研究在不同文化和不同学科中人与人通过文学进行沟通的种种历史、现状和可能。它致力于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并希望相互怀有真诚的尊重和宽容。

(5)比较文化学扩展阅读:

比较文学的发展

19 世纪70年代后,比较文学在欧美各国有了很大发展,其中心在法国。

1931年法国保罗·梵·第根的著作《比较文学论》,第一次全面总结了近百年来比较文学发展的理论和历史,主张把文学研究划分为国别文学、比较文学、总体文学三大范畴。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成为比较文学研究的中心。1952 年《比较文学与总体文学年鉴》在美国创刊,按年总结比较文学发展的成绩与问题。

Ⅵ 西方文化概论属于人文社科类吗

  • 西方文化概论

    (方汉文主编书籍)

    编辑

  • 《西方文化概论(第2版)》从西方文化的滥觞写起,介绍西方国家的地理环境与自然资源概况,民族与种族成分;历数西方社会发展的主要历史阶段,分析其文化的主要成就等等。

  • 书名

  • 西方文化概论

  • 作者

  • 方汉文

  • ISBN

  • 9787300115184

  • 定价

  • 29.80元

  • 出版社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

  • 2010年01月

  • 开本

  • 1/16

  • 目录

  • 1内容简介

  • 2图书目录

  • 3作者简介

  • 内容简介

    编辑

    《西方文化概论(第2版)》从西方文化的滥觞写起,介绍西方国家的地理环境与自然资源概况,民族与种族成分;历数西方社会发展的主要历史阶段,分析其文化的主要成就,其社会政治经济的特点,它的历史走向与前途。重点则在于介绍和分析西方文化的主要构成,包括它的自然科学、教育、法律、哲学、历史、文学艺术的历史与成就。《西方文化概论(第2版)》从古到今,条分缕析,意在从中体悟历史的规律。[1]

    西方文化,源远流长,人文荟萃,与伟大的东方文明双峰并峙,共同谱写人类历史的辉煌篇章。

    图书目录

    编辑

    绪论 基本范畴

  • 第一编 西方文化的起源与历史

  • 第一章 西方国家与民族概况

  • 第一节 欧洲的自然与人文环境

  • 第二节 部分西欧国家

  • 第三节 西方的重要构成:美国与加拿大

  • 第二章 西方文化的起源及古典时代(上古时期-公元5世纪)

  • 第一节地中海文明的起源

  • 第二节古代希腊文化

  • 第三节古罗马文化

  • 第四节古希腊罗马文化的特性及评价

  • 第三章 欧洲中古封建文化(公元6世纪-16世纪)

  • 第一节 关于欧洲中古封建社会的历史评价

  • 第二节拜占庭与斯拉夫文化

  • 第三节 中世纪西欧文化

  • 第四节十字军东征

  • 第五节文艺复兴运动

  • 第四章 西方文化(公元16世纪以后)

  • 第一节 新历史时期的大西洋文化

  • 第二节 启蒙主义思想家的学说

  • 第三节 工业文明时代

  • 第四节 西方的殖民扩张

  • 第五节 西方对非洲的殖民

  • 第六节 西方在美洲的殖民与移民

  • 第二编 西方文化体系构成

  • 第五章 西方的文化逻辑与文化理论

  • 第一节 西方逻辑与世界逻辑体系

  • 第二节 西方文化逻辑与认识方式

  • 第三节 西方文化观念系统的评价

  • 第六章 西方社会经济及商业贸易

  • 第一节 古代渔猎生产与农业经济

  • 第二节 欧洲封建社会经济形态的变革

  • 第三节 欧洲现代经济与世界贸易

  • 第七章 西方国家体制与制度的演变

  • 第一节 古代希腊城邦制度

  • 第二节 欧洲采邑制度与封建国家

  • 第三节 资产阶级民族国家的建立

  • 第四节 现代西方国家体制

  • 第八章 基督教信仰与宗教思想

  • 第一节 基督教的历史

  • 第二节 基督教的理论体系

  • 第三节 基督教的组织与宗教礼仪

  • 第四节 基督教与理性和科学

  • 第九章 科学技术的成就

  • 第一节 西方科学的观念

  • 第二节 古代科学思想

  • 第三节 近代科学体系的形成

  • 第四节 现代科学的突飞猛进

  • 第五节 西方科学技术与社会生产

  • 第六节 走向科学技术时代

  • 第十章 西方的教育制度与高等教育

  • 第一节 西方教育思想的发展历程

  • 第二节 初等与中等教育体制

  • 第三节 高等教育的起源与发展

  • 第十一章 哲学与社会科学

  • 第一节 西方哲学思想

  • 第二节 西方的历史学与史学理论

  • 第三节 法律与法学理论

  • 第十二章 西方的文学与艺术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西方文学

  • 第三节 西方艺术

  • 第三编 西方文化与世界文化的联系

  • 第十三章 西方与其他文化之间的关系

  • 第一节 西方古典文明的东方观

  • 第二节 近代西方对东方的看法

  • 第三节 18世纪之后欧洲对中国与东方的看法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编辑

    方汉文,苏州大学比较文学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东方文学研究中心特聘专职研究员,美国图兰大学(Tulane University)英文系客座教授,兼任美、日、韩和港台地区多所大学特聘教授,从事比较文明文化学与比较文学的研究和教学

    出版的代表性学术论著有:《比较文明史 新石器时代至公元5世纪》、《陶泥文明》、《缪斯与霓裳羽衣——文学和语言的比较》、《声律启蒙新解》、《比较文学高等原理》、《现代西方文艺心理学》、《西方文艺心理学史》、《后现代主义文化心理:拉康研究》、《比较文化学》、《比较文学基本原理》、《东西方比较文学史》等。其中《比较文化学》(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入选教育部“研究生教学用书”。另在《中国社会科学》、《国外社会科学》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

Ⅶ 什么是文化相对主义

文化相对主义是认为不同的文化具有不同的伦理实践主张。在现实生活中,一种文化中被认为是正确的伦理实践,到另一种文化就可能被认为是错误的。在文化相对论里,对和错可以通过对世界的考察来判断。

冲不破的全球化瓶颈,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些西方学者怀着对种族主义、文化殖民主义的厌恶和对落后国家文化的理解与尊重,建立了“文化相对主义(cultural relativism)”,其中以美国人类学之父弗朗兹·博厄斯(Franz Boas )为个中翘楚。

(7)比较文化学扩展阅读:

文化相对主义与经济利益的差异、民族文化情结和政治实用主义等一道化身日益风行的全球化的“阻挡者”,因此而成为众多学者的批判目标。

反对者认为,尽管文化相对主义突破了西方中心论的模式,肯定了异质文化的多元存在,有利于比较文学在向比较文化学拓展时,正确对待不同民族的文化。

但其观点中也潜藏着一个悖论:如果所有的文化系统都满足于自身的价值标准,必然推导出自己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文化,于是会固守自己的文化方式,盲目排斥甚至压制其它文化,结果导致文化孤立主义。

Ⅷ 厦门大学日语考研科目

英汉、汉英翻译:

1、《英汉翻译教程》杨士焯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2、《英译汉教程》连淑能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年 ;

3、《英汉对比研究》,连淑能著,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 年

阅读理解: 高校英语专业高年级通用教材

英美文学基础知识:

1、《英国文学选读》王守仁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年。

2、《美国文学选读》陶洁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年。

3、 A History of English Literature ,陈嘉著,商务印书馆出版。

4、《美国文学简史》常耀信著,南开大学出版社或其他高校使用的英美文学史及选读教材 。

语言学:

1、《语言学教程》胡壮麟等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2、《语言学概论》杨信彰主编 ,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年。

3、或其他高校英语专业使用的语言学教材。

Ⅸ 伯与孟的区别,都是指老大,有何不同

伯与孟的区别,在于性别不同。

两周时期贵族称名除了名之外,还有字,“名”是父亲在婴儿出生后三个月所取,“字”是男子二十岁举行冠礼时宾客所取。取字是冠礼的一个重要环节,字的结构为“排行+私名+甫”,其中“甫”通“父”。

冠礼既然是在二十岁举行,则男子在二十岁就有了“伯某父”“仲某父”等三字全称结构的字。

两周时期的贵族女子称名与男子类似,除名之外,也有字。《礼记·曲礼上》“女子许嫁,笄而字”,《礼记·内则》“十有五而笄”,也就是说女子在十五岁许嫁之后举行笄礼并取字。女子的笄礼是与男子的冠礼相对的礼制,同样标志着女子的成年。

古书虽然没有记载女子的字具体如何,但王国维《女字说》通过分析金文中女性名字,认为“男子字曰某父,女子曰某母,盖男子之美称莫过于父,女子之美称莫过于母”。从出土材料来看,两周女子的名字方式种类繁多,形式不一,

但无论怎样变化,女子称姓仍是名字结构中的核心内容,排行也极为常见,即《礼记·丧服小记》所言“妇女书姓与伯仲”。《白虎通义·姓名》“妇人姓以配字何?明不娶同姓也”,解释了女子名字中姓氏不省的原因。

尽管男女在命字时均以长幼排序,称之伯仲叔季,但“男女异长”,是分别排列的,“孟”与“伯”在文献中都可以用来表示排行为长。如《左传·定公四年》:“文、武、成、康之伯犹多,而不获是分也,唯不尚年也。”

孔颖达疏:“伯是兄弟之长,故举伯以为言。”《诗·鄘风·桑中》:“云谁之思?美孟姜矣。”郑玄笺:“孟姜,列国之长女。”高亨注:“孟,长也。兄弟姊妹中的年长者称‘孟’。”

夏禄《释孟》认为“孟”为会意字,表示用皿盛子,是古代民俗中杀首子、长子而食的体现,故有首、始、长之意。裘锡圭先生《杀首子解》则从人类学及比较文化学角度,结合传世文献记载,论说古代杀首子而食具有献新祭及祭后圣餐的性质。

古代学者多认为伯、孟描述对象不同,以伯为嫡长子之称,孟为庶长子之称。这种说法最早出现在汉代纬书《礼纬·含文嘉》中,《白虎通义·姓名》引曰:“嫡长称伯,伯禽是也。庶长称孟,鲁大夫孟氏是也。”但综合分析,这一观点是有问题的。

先来看异说者。如《左传·隐公元年》“惠公元妃孟子”,孔颖达疏曰:

孟仲叔季兄弟姊妹,长幼之别字也。孟、伯俱长也。《礼纬》云“庶长称孟”,然则适妻之子长者称伯,妾子长于妻子,则称为孟,所以别适庶也。故杜注文十五年及《释例》皆云:“庆父为长庶,故或称孟氏。”沈氏亦然。

案《传》赵庄子之妻,晋景公之姊,则赵武适妻子也,而武称赵孟。荀偃之卒也,士匄请后,曰“郑甥可”,则荀吴妾子也,而吴称知伯。岂知氏常为适而称伯,赵氏恒为庶而称孟者也?盖以赵氏赵盾之后,盾为庶长,故子孙恒以孟言之,与庆父同也。

推此言之,知知氏荀首之后,《传》云“中行伯之季弟”,则俱是适妻之子。但林父、荀首并得立家,故荀首子孙亦从适长称伯也。或可春秋之时不能如礼,孟伯之字无适庶之异,盖从心所欲而自称之耳。

清代李慈铭在《越缦堂读书记·说文义证》条中也进行了分析:“案孟之与伯,对文或别,散文则通。《月令》正义曰:《尚书·康诰》云‘孟侯’,《书传》天子之子十八称孟侯,并皆称孟,岂亦庶长乎?又案《白虎通》称庶长称孟,鲁大夫孟氏是也。

然《公羊》《史记》皆以庆父为庄公母弟,惟《左传》杜注以为庄公庶兄。故其后为仲孙氏,是孟氏庶长之说先未确也。又晋赵氏如宣子、文子、简子、襄子,皆称赵孟,而文子为晋景公姊庄姬之子,非庶长也,是孟非必庶之证也。

《礼》之伯某甫,《春秋》之伯父、伯舅、伯氏,《曲礼》称同姓诸侯曰伯父,异姓诸侯曰伯舅。又妇人称夫曰伯,《诗》之伯也执殳,自伯之东,岂皆适长乎?是伯非必适之证也。桂氏亦未分晰言之。

《左传》之称人谥如昭伯、惠伯、懿伯、戴伯、景伯、文伯之类,指不胜屈,而独无称孟者,此尤可为散文不别之证。”

孔、李在分析晋国赵氏称“赵孟”之后认为春秋时期可能伯、孟的使用没有嫡庶差异,这一说法值得重视。但孔颖达认为伯、孟随意使用,李慈铭认为伯、孟均可指称长子,对文别义以辨嫡庶,而散文不别的说法,并不正确。

就传世文献来看,两周时期男性排行用字使用“孟”的也仅见于孔、李所举之例,其他指称长子均称“伯”。《春秋经》称鲁国庆父为“仲孙”,唯《左传》称“孟孙”,称晋国赵盾为“赵孟”,或因二人均有弑君之罪。

鲁公子庆父在庄公去世后,使人弑子般及闵公,而赵盾因赵穿杀晋灵公,贵为正卿,却“亡不越境,反不讨贼”,被晋太史董狐直书“赵盾弑其君”。庆父及赵盾排行为长而称孟,或为史家春秋笔法,贬其有弑君之罪,微言大义。

两周金文男子名字中含有“孟”字的,除去可以判断是作为私名的,疑似用为排行用字的有“孟淠父”(《殷周金文集成》2202)、“孟狂父”(《近出殷周金文集录》338)、“孟奠父”(《殷周金文集成》3842)、“孟肃父”(《殷周金文集成》3704)、“孟辛父”(《殷周金文集成》740)等。

这类称谓方式较之“伯某父”十分稀少,时代集中在西周时期。这些“孟”或为氏称,如上文所举“孟狂父”铭文作“孟狂父休于孟员,赐贝十朋”,类比同铭的“孟员”,“孟狂父”应为“氏名+私名+父”的结构,

相似称名结构还见于“吴父”(《殷周金文集成》3980)、“史斿父”(《殷周金文集成》2373)等。传世商代晚期的孟父乙觚(《殷周金文集成》7099)以“孟”为族氏铭文,或与西周金文中孟氏有关。

反观金文中女性称谓,排行为长使用“伯”者数量亦寥寥,仅见“王伯姜”(《殷周金文集成》2560、607)、“伯姬”(《殷周金文集成》2060、3923)、“伯媿”(《殷周金文集成》4067)。“伯媿”仅一见,

此器是胡叔胡姬嫁女所做媵簋盖,簋盖出于陕西武功县窖藏,出土时是盖在芮叔父簋上,伯媿当是嫁于芮国,芮国为姬姓。另伯姜鼎(《殷周金文集成》2791)因受天子赏赐而自作器,此“伯姜”似为周王之妻,亦称“王伯姜”。

从现有材料来看,女子称伯者多与周室有关,或为周王之妻,或为姬姓之女(妻),这些人名均出现在西周时期。除此之外,其余女子排行为长者均称“孟”。上博简(五)《竞建内之》第9至10号简中有“芋子”,

赵平安先生在《上博藏楚竹书〈竞建内之〉第9至10号简考辨》中从李学勤先生读为“华孟子”,即《左传》中的“宋华子”。这也是女子排行为长称孟的例子。遍检春秋战国金文,称“伯”者均为男性,称“孟”者均为女性。

综上所述,孟与伯的区别,至少可以说在东周时期实际使用时是以“孟”来表示女性排行为长者,“伯”来表示男性排行为长的,并不是传世文献中所论“伯”与“孟”是嫡庶的区别。男子排行为长称孟,或是传世文献中史家笔法的一种表达。

(9)比较文化学扩展阅读:

古代兄弟的排行

《左传·昭公二十六年》:“亦唯伯仲叔季图之”。

意思是兄弟排行的次序,伯是老大,仲是第二,叔是第三,季是最小的。

《春秋命历序》:“皇伯、皇仲、皇叔、皇季、皇少,五姓同期,俱驾龙,号曰五龙”。赵一先生有十一个孩子,他开初就先依“伯仲叔季”取名为“伯子、仲子、叔子、季子”(只论排行,不分男女,叔子就是一位清雅的姑娘,当时也帮着父亲辅助发音)。

下面的孩子他并不循环,而称“春子、夏子、秋子、冬子”,老九直叫“玖子”,生了老十,先生想该是末尾了,就取了末子这样意义的字,不想后来又生了最小的十一子,乃取名为“土子”,土者,十一之合文也。

热点内容
dnf黑刀暗月哪里爆 发布:2025-07-13 00:00:06 浏览:597
中国医学科学药用植物 发布:2025-07-12 23:34:11 浏览:499
化学产品销售 发布:2025-07-12 23:03:30 浏览:638
铸彩美术学校 发布:2025-07-12 22:54:44 浏览:115
教学重点 发布:2025-07-12 22:52:09 浏览:813
家庭教师txt下载 发布:2025-07-12 21:17:51 浏览:357
挖掘机英语 发布:2025-07-12 21:08:58 浏览:521
数学书籍读后感 发布:2025-07-12 20:52:09 浏览:301
2017理科数学三卷 发布:2025-07-12 19:57:52 浏览:647
泡温泉哪里 发布:2025-07-12 19:48:11 浏览: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