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物理化 » 方城历史

方城历史

发布时间: 2021-07-31 15:01:16

1. 河南方城县历史上都有什么大人物

河南方城县来历史上的大源人物有张释之,张骞,杜凤瑞等等。
张释之:生卒年不详,汉族,字季。(在县城老城区西关释之路北侧有张释之祠,县城北1.5公里胡岗村有墓地)。

张骞:(约公元前164~前114年),汉族,字子文(后年封侯于方城博望)。
杜凤瑞:(1933~1958年),方城县杨楼人,空军战斗英雄。(在城东新区的甘江河畔,许南公路北侧有杜风瑞烈士纪念馆 )。
陈胜:(?-前208),字涉。(方城是陈胜故里)。
栗在山:(1916—2006),1933年参加革命,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2. 在我国历史上“方城”有哪几种说法

在我国历史上,“方城”一词在楚国地理中多次出现。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

第一种,认为方城是山。据《后汉书·郡国志》记载:“南阳郡下:‘叶有长山,曰方城。’”又据《括地志》记载:“方城,房州竹山县东南四十一里。其山顶上平,四面险山峻。山南有城,长十余里,名为方城。即此山也。”

第二种,认为方城是一个关塞。据《淮南子·地形篇》记载:“何谓九塞?曰:太汾、渑池、荆阮、方城、觳阪、井陉、令疵、句注、居庸。”

高诱作注说:“方城,楚北塞也,在南阳叶。”

第三种,则认为方城是座城。在《水经注·汝水》记载:“苦菜于山东之间。有小城名方城,东临溪水。寻此城致号之由,当因山以表名也。”

在《水经注·溧水注》记载:“醴水又屈而东南流,迳叶县故城北。昭公十五年,许迁于叶者也。楚盛周衰,控霸南土,欲争强中国,多筑列城于北方。以逼华夏,故号此城为万城,或做方字。”

为此,根据古人留下的古籍资料,人们认为,“方城”原指方城山,后来,因为楚国在此地修建的城墙,并逐步扩大规模以后,人们便把这段城墙称为“方城”。

因为这种城墙很长,而且与一般城中的城墙有所不同,它不是周围封闭的,所以称为“长城”或“长垣”。又因为此段城墙是楚国始建的,为此,这座城墙后来又被称为“楚长城”或者“楚方城”。

而这里的“方城”称谓,则应当是因旁边的“方城山”而得名的。

3. 方城县的历史由来

方城,在距今七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因楚时修筑的长城叫方城而得名。历史悠久,山川秀丽,旅游资源丰富,现有可供观赏的风景名胜80多处。是距今七千多年的独树大张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国最早的长城——楚长城遗址,西汉廷尉张释之祠,东汉——汉光武帝——刘秀饮马的扳倒井遗址和湖阳公主修行的炼真宫遗址,北魏雕凿的佛沟摩崖造像,唐代四大名刹之一的普严寺,宋襄汉漕渠遗址,红二十五军血战独树镇纪念碑,空军战斗英雄杜凤瑞纪念等景观;有号称北武当的黄石山以及七峰山、大乘山、三贤山、望花亭水库等自 普严寺
然景观。其中,大张庄、平高台古文化遗址、楚长城、文庙、博望故城、佛沟摩崖造像和红二十五军独树镇纪念碑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4. 方城县的历史沿革

方城,春秋楚地,秦于此置阳城县,汉改称堵阳县。
北魏始县方城县,后废置无常,至宋复置。
金于此置裕州,领方城、舞阳、叶三县。
明废方城人州。明清均属南阳府。
民国2年(1913)裕州废,复置方城县。

5. 朔方城的历史

汉武帝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匈奴集结大量兵力,进攻上谷、渔阳。时任车骑将军的名将回卫青率大军进攻久答为匈奴盘踞的河南地(黄河河套地区)。这是西汉对匈奴的第一次大战役。卫青率领四万大军从云中出发,采用“迂回侧击”的战术,西绕到匈奴军的后方,迅速攻占高阙(今内蒙古杭锦后旗),切断了驻守河南地的匈奴白羊王、楼烦王同单于王庭的联系。然后,卫青又率精骑,飞兵南下,进到陇县西,形成了对白羊王、楼烦王的包围。匈奴白羊王、楼烦王见势不好,仓惶率兵逃走。汉军活捉敌兵数千人,夺取牲畜一百多万头,完全控制了河套地区。
河套地区水草肥美,形势险要,汉武帝在此修筑朔方城(今内蒙古杭锦旗西北),设置朔方郡、五原郡,从内地迁徙十万人到那里定居,还修复了秦时蒙恬所筑的边塞和沿河的防御工事。这样,不但解除了匈奴骑兵对长安的直接威胁,也建立起了进一步反击匈奴的前方基地。《汉书》称此仗汉军“全甲兵而还(几乎零伤亡)”,卫青立有大功,被封为长平侯,食邑3800户。

6. 方城这个名字的来历

中国长城最早出现在春秋时期河南省南阳,并在战国时传播到中原和北方。南阳春秋楚长城是中国长城的发祥地。 学者和专家大多数都认同:中国最早的长城是春秋时期的楚方城。“方城”一词,最早出自《左传·僖公四年》所记载“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但是,“方城”究竟是城邑、长城名,还是山峰、关塞名?长期以来,学者们争论不休,各述己见。看来,有必要从考古学上搞清楚什么是“方城”。
2000年2月《平顶山师专学报》第15卷第1期刊登潘民中《楚方城地望考》,对“方城”涵义有不同揭示,归纳起来有以下五种:
其一关塞名。最早把“方城”作为关塞名是秦朝吕不韦,其《吕氏春秋》记载:“山有九塞,何谓九塞?大汾、冥扼、荆阮、方城、郩、井陉、令疵、句注、居庸。”今人也有把方城县独树乡东北之大关口称为方城塞者。
其二长城名。最早提出“方城”为长城的是东汉班固,《汉书·地理志》载:“南阳郡叶,楚叶公邑,有长城,号方城。”继其后者,在南北朝时期有盛弘之,其《荆州记》曰:“叶东界有故城,始犨县,东至瀙水,达沘阳界,南北连绵数百里,名为方城,一谓之长城。”
其三列城名。持此说者,前有北魏郦道元,《水经·汝水注》曰:“楚盛,周衰,控霸南土,欲争强中国,多筑列城于北方,以逼华夏,故号此城为万城,或作方城”。后有唐李泰,《括地志》曰:“楚襄王控霸南土,争强中国,多筑列城于北方,以敌华夏,号为方城。”
其四山名。最早主张“方城”为山名的是西晋的两位大家。杜预在注释《左传·僖公四年》楚屈完对齐桓公“楚国方城以为城”一语时称:“方城山在南阳叶县南”。司马彪撰《后汉书·郡国志》更直截了当地说“南阳郡叶,有长山,曰方城”。
其五城邑名。南北朝人郭仲产在《襄阳记》中载明“苦菜、于东之间有小城名方城,东临溪水”。郦道元《水经·潕水注》也称“潕水之左即黄城山也,有溪水出黄城山,东北经方城”。这两处记载中的“方城”无疑均为城邑名。
潘先生最后说:春秋前期楚国占领南阳盆地并北出伐郑后(实际上还没有伐郑),筑起一条以方城邑为关城,连接伏牛山脉之黄城山和东桐柏山的长城,人们也就将之称做“方城”。这座长城所依托的山就被名谓方城山了。 潘先生的以上分析和最后结论基本上是正确的。
其实 ,以上五说都是正确的,并不互相矛盾。说是关塞名,是因为方城刚开始就是关隘的性质,后来展筑了长城后,仍然是关塞。说是长城也对,因为长城本身就有关、有城、有烽火台,方城关建起不久就延筑了城墙,成为长城,但仍然叫方城。说是城名,理由同前。说是山名也对,因为,长城展筑到叶县的山上,看起来就是长长的城墙和山脉。值得说的是,山是自然的,没有在上面造长城,是不可能叫“长城山”的(也不可能叫“黄城山”的),山在前,而城名在后。说是城邑名也对,长城本来就有城邑,因为要驻军队、要守卫、和平时要通关互市,更何况方城关处本来就是个大方城,只不过东西的城墙是以山为城墙。说是列城也是对的,列城是长城外的小型长城,有时在复杂地形相互穿插,说列城是楚长城,实际是指长城的某一地方或某段。
潘先生不完整的地方是没有对方城名称的真正起源进行阐释,没有从考古学意义上去证实。楚长城为什么叫“方城”?笔者在1997.4《河南社会科学》“中国最早的长城——南阳楚方城”中,就明确说明了:“春秋时齐桓公称霸,楚文王为与齐桓公抗衡,北上拔申(都在南阳市城区)灭邓(都在邓州市城区)后,即在南阳北方地势险要之处建筑许多方形城,或作关城,或作为了望台和烽火台,如在方城县独树镇大关口处,就有七个15米见方的方城遗址,在此不远还有鄫关城,再依山相筑了城墙,把城与了望台连结一体,构成强大的军事防御工程体系,号曰‘方城’。其他诸侯国也依照楚国人的说法,称当初的长城为‘方城’。在《左传》和《史记》记载中,始终称楚国的长城为‘方城’,方城之名由此流传下来”。这个结论,笔者在1998年8月22日的《人民政协报》发表的“探谜:中国长城发祥地”一文里重新做了表述肯定。
贾文丰在《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3 16(1)上发表关于'楚国方城以为城'之'方城',文章说:在“齐桓公伐楚这一历史事件中,楚国大夫屈完从容应对齐桓公的一番话语为人们所乐道,但对其话语中的'楚国方城以为城'之'方城',自古及今众说纷纭。文章在列举诸家之说并进一步论证后,提出应从肖华锟先生之说。 该说数举众多专家对方城的解释,最后采用了笔者对楚方城的解释。收入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语言文字学》的《古代汉语》榷误献疑,能上教科书,可见笔者对楚方城的研究成果是得到众多专家支持的。
根据《方城县志》载:“楚方城(长城)大关口遗址……南城垣北侧有土台7个,似为马面遗址”。《南阳网络辞典》说:“土垣北侧分布有7个大体等距离的烽火台或马面,皆15米见方。”这个15米见方的城台,有些象现代的碉堡,高约10—12米,主要是登高远望,烽火报警。
在中国古代,为了加强城门的防御能力,许多城市设有二道以上的城门,形成“瓮城”,城墙每隔一定的距离就突出矩形墩台,以利防守者从侧面攻击来袭敌人,这种墩台称为敌台,或“马面”。7个土台是一线排开的,显然不是马面,而是烽火台。一连建7个烽火台,主要是这里桐柏山与黄山之间有平地或说平台地,地势底,又是敌人进攻的畅道,故在此建7个烽火台,形成关隘,阻拦敌人的进攻,也可以向后方报警,请求支援。正是这7个方形的烽火台,连同相连的两山的城墙,构成了强大的防御工事,形成了关隘要塞,方城之名由此而来。这个地方有两道城墙,南北相距离380米,与东西两边的山连接,形成了一个大方城,北边也应有7个相对应的烽火台,由于历史的原因,我们看不到遗址了。随着战争的发展,楚国又把关隘向两山展筑,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长城,但仍然叫“方城”。
“方城”是中国长城的最初之名,另外还有:长堑、长垣、塞垣、边墙、边垣、塞围 、连城等别名。在南阳,从鲁山、南召、方城县、叶县、泌阳到唐河的楚长城,从古至今一直叫“方城”;而西段从西峡、内乡、镇平到邓州的楚长城,一直叫长城,因为这段长城建于战国晚期,长城名称已经在各地形成了普遍的称号,故楚国也接受了这一通俗的称呼。南阳楚方城和楚长城名称由此而来。(原载《中原文史》2011总68期》

7. 方城历史名人

方成历史名来人
张释之:生源卒年不详,汉族,字季。
张骞:(约公元前164~前114年),汉族,字子文(后年封侯于方城)。
杜凤瑞:(1933~1958年),空军战斗英雄。
陈胜:(?-前208),字涉。(方城是陈胜故里)

8. 汉代朔方城的地理位置,风土人情,及历史变迁

汉武帝元朔五年(前124年)车骑将军卫青收复河朔之地,走白羊、楼烦王,筑朔方城。
汉武帝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匈奴集结大量兵力,进攻上谷、渔阳。时任车骑将军的名将卫青率大军进攻久为匈奴盘踞的河南地(黄河河套地区)。这是西汉对匈奴的第一次大战役。卫青率领四万大军从云中出发,采用“迂回侧击”的战术,西绕到匈奴军的后方,迅速攻占高阙(今内蒙古杭锦后旗),切断了驻守河南地的匈奴白羊王、楼烦王同单于王庭的联系。然后,卫青又率精骑,飞兵南下,进到陇县西,形成了对白羊王、楼烦王的包围。匈奴白羊王、楼烦王见势不好,仓惶率兵逃走。汉军活捉敌兵数千人,夺取牲畜一百多万头,完全控制了河套地区。
河套地区水草肥美,形势险要,汉武帝在此修筑朔方城(今内蒙古杭锦旗西北),设置朔方郡、五原郡,从内地迁徙十万人到那里定居,还修复了秦时蒙恬所筑的边塞和沿河的防御工事。这样,不但解除了匈奴骑兵对长安的直接威胁,也建立起了进一步反击匈奴的前方基地。《汉书》称此仗汉军“全甲兵而还(几乎零伤亡)”,卫青立有大功,被封为长平侯,食邑3800户。

9. 谁知道河南的南阳市的方城县有什么历史

方城,春秋来楚地,秦于此源置阳城县,汉改称堵阳县。北魏始县方城县,后废置无常,至宋复置。金于此置裕州,领方城、舞阳、叶三县。明废方城人州。明清均属南阳府。五百余年后,民国2年(1913)裕州废,复置方城县。明清无方城,自无方城志,故此地以州志始。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知州牛孟耕首创州志,此书流传至今;尚完整无缺。再修于万历十七年(1589)知州浦土衡,佚。 
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922404人。截至2012年10月31日,方城县辖6个镇、9个乡、2个办事处:凤瑞办事处、释之办事处、博望镇、独树镇、拐河镇、赵河镇、广阳镇、小史店镇;券桥乡、二朗庙乡、古庄店乡、柳河乡、杨楼乡、杨集乡、四里店乡、袁店回族乡、清河乡。 
方城名吃 
方城羊肉烩面是享誉世界的名吃。不仅在河南名气影响大,还在国内甚至国外有一席之地。方城人民把烩面当做主食,县城内就有数百家烩面馆。它独特的风味儿称为方城人民的最爱。在各国的唐人街都有中国人开的烩面餐厅。

10. 方城县历史地震事件

方城县
编辑
声明
本词条已参考行政区域类词条编辑指南进行整理;如果您有建议或想参与整理,欢迎您与网络地理组一起交流。
方城县是河南省南阳市下辖县,位于河南省西南部。南阳盆地东北出境之要冲,南依南阳市区,北邻平顶山市,被称为南阳的北大门。
方城古称裕州,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始于夏代、为禹贡豫州之域,春秋为楚地,是中国丝绸之路发源地之一。现存中华曾氏祖根地:古缯国遗址、天下第一古长城:楚长城;三国时期古战场:博望故城;东汉湖阳公主修真之所:炼真宫、佛沟摩崖石刻等文化遗址。是秦末农民起义领袖陈胜、法圣汉廷尉张释之、西汉著名外交家、丝绸之路开拓者博望侯张骞等历史文化名人故里。
方城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历史悠久,山川秀丽,位于南阳伏牛山世界地质公园东部,旅游资源丰富,风景名胜有80多处。拥有国家4A级景区:方城七十二潭、七峰山生态旅游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望花湖风景区;河南省森林公园:大乘山森林公园以及被誉为“北武当山“的黄石山风景区”等众多景点。
方城县是全国商品粮油生产基地县、全国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县、河南省对外开放重点县、并连续三年荣获“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拥有优良的投资环境。形成了以新能源产业、装备制造、超硬材料、农副产品深加工为主的四大主导产业。
2015年方城县被河南省政府纳入:河南省“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规划重点发展城市。以推动文化产业、新能源产业、中医药产业、商贸物流产业、高效生态农业的创新发展,创建国家级生态旅游示范县。[1]
中文名称
方城县
外文名称
Fangcheng County
别 名
裕州
行政区类别
县级
所属地区
河南南阳
下辖地区
博望镇等16个乡(镇)
政府驻地
凤瑞办事处凤瑞路
电话区号
(+86)0377
邮政区码
473200
地理位置
河南省西南部
面 积
2542平方公里
人 口
102.8万(2014年)
方 言
中原官话-南阳方言
气候条件
亚热带向温带过渡
著名景点
张骞广场、张释之祠、杜凤瑞纪念馆、炼真宫、七十二潭景区等
机 场
南阳姜营机场
火车站
南阳站、方城高铁站(在建)
车牌代码
豫R
GDP
145.6亿元(2014年)
城市名片
中国古丝绸之路源头
行政代码
411322
目录
1 历史沿革
2 行政区划
3 地理环境
▪ 位置
▪ 气候
▪ 地势
4 资源状况
▪ 矿产
▪ 电力
▪ 水资源
5 人口民族
6 经济
▪ 概述
▪ 第一产业
▪ 第二产业
▪ 第三产业
7 社会事业
教育
▪ 文化
▪ 交通
▪ 卫生
8 风景名胜
9 名优特产
10 历史名人
11 城市荣誉

历史沿革
编辑
方城,春秋楚地,秦于此置阳城县,汉改称堵阳县。
方城县城
北魏始县方城县,后废置无常,至宋复置。
金于此置裕州,领方城、舞阳、叶三县。
明废方城人州。明清均属南阳府。
民国2年(1913)裕州废,复置方城县。[2]

行政区划
编辑
2000年,方城县辖7个镇、9个乡。
2005年,方城县乡镇区划调整:撤销独树乡,并入独树镇;撤销博望乡,并入博望镇。截至2005年12月31日,方城县辖7个镇、9个乡:城关镇、博望镇、独树镇、拐河镇、赵河镇、广阳镇、小史店镇;券桥乡、二朗庙乡、古庄店乡、柳河乡、杨楼乡、杨集乡、四里店乡、袁店回族乡、清河乡。
2011年,经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方城县行政区划作如下调整:撤销方城县城关镇,设立凤瑞、释之两个街道办事处。截至2011年底,方城县辖6个镇、9个乡(其中1个民族乡)、2个办事处:风瑞办事处、释之办事处、独树镇、博望镇、拐河镇、小史店镇、赵河镇、广阳镇、券桥乡、杨集乡、二郎庙乡、古庄店乡、杨楼乡、清河乡、柳河镇、四里店乡、袁店回族乡。县人民政府驻风瑞办事处。[3]
张骞广场

地理环境
编辑

位置
方城县位于河南省西南部,南阳盆地东北隅,伏牛山东麓,唐白河上游。东邻舞钢、泌阳县,南接社旗县、宛城区,西连南召县,北依鲁山县、叶县,是南阳市的北大门。县域东西长72公里,南北宽61公里,总面积2542平方公里。[4]
<span class="BMap_Marker BMap_noprint" unselectable="on" "="" title="" style="position: absolute; padding: 0px; margin: 0px; border: 0px; cursor: pointer; width: 19px; height: 25px; left: 379px; top: 88px; z-index: -6652530; background: url(http://api0.map.bdimg.com/images/blank.gif);">

© 2016 Bai - Data © NavInfo & CenNavi & 道道通
河南省南阳市方城县地图

气候
方城处于北亚热带与南暖温带、长江流域与淮河流域、南阳盆地与黄淮海平原、伏牛山脉与桐柏山脉和华北地台与秦岭地槽的五个自然分界线上。年均气温14.4℃,年均日照2092小时,年均降水量为803.9毫米,无霜期220天。
方城县城

地势
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最高海拔760.3米,最低海拔108米,浅山区、岗丘区、平原区各占三分之一。[4]

资源状况
编辑

矿产
方城县发现矿种有29个,探明储量的10种。主要矿种有金、银、铅、锌、铝、钛等金属矿藏和萤石、滑石、钾长石、白云岩、硅石、大理石、花岗石、石灰石、重晶石等非金属矿藏。其中,方城处于新近发现的中国最大的世界级特大型金红石矿床主地段,境内金红石矿带长30公里,总面积约60平方公里。预测远景风化壳型金红石资源量达1239万吨,原生矿资源量达4487万吨,总资源量达5726万吨,相当于500个大型金红石矿床的规模。另外,白云岩储量3亿吨,滑石储量8000万吨,萤石1000储量万吨,这些均为中国大型矿床之一。[5]

电力
这里北临平顶山煤海,西靠国家重点建设项目鸭河口火电厂,处于华中电网中部;中国第一条1000千伏特坑压开关站建成投用;风力发电风机高耸,蔚为壮观;西气东输工程贯穿全境。
方城风力发电场

水资源
方城水资源丰富。全县拥有河流70余条,水资源总量11.9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1190立方米,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穿境而过。

人口民族
编辑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2000年)数据,方城县总人口886230人,其中:城关镇67988人、独树镇67487人、小史店镇62902人、赵河镇82224人、博望镇86962人、广阳镇64554人、拐河镇38366人、券桥乡51565人、杨集乡49529人、二郎庙乡40962人、古庄店乡58339人、杨楼乡60314人、清河乡55559人、柳河乡38860人、四里店乡46459人、袁店乡14160人。
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七十二潭景区
2011年,方城县共23万余户,100余万人。方城县有汉、回、满、白、壮、蒙古、纳西、藏、苗、彝、侗、傈僳、维吾尔等13个民族,汉族约占98.3%,少数民族约占1.7%。少数民族中,回族人口约占98.9%。[4]

经济
编辑

概述
2013年,方城县生产总值完成145.6亿元,增长11%,增速居南阳市第2位。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6.4亿元,增长22.7%,总量和增速均居南阳市前三位,税收比重达到81.3%;公共财政支出达到32.08亿元,增长10%。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42.2亿元,增长22.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9585元和7903元,增长12.3%和12%。[6]

第一产业
2013年,方城县粮食总产首次突破12亿斤,实现“十连增”。投资1.6亿元,建成高标准粮田14万亩,连续8年获得市“兴水杯”。完成12个贫困村整村推进任务,实现脱贫1.6万人,解决农村饮水安全6万人。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264家,达到774家,居南阳市之首。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到12家,培育农业产业化集群4个。方城县家庭农场达到53家,流转土地近16万亩,带动了烟叶、黄金梨、金木瓜、裕丹参、小辣椒、精细蔬菜、畜禽养殖等特色农业规模化、基地化,建成无公害农产品基地52万亩,成为国家绿色农业示范县。[6]
中国木瓜之乡——方城县

第二产业
2013年,方城县新入驻企业16家、达到89家,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1亿元,税收1.6亿元。方城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44.7亿元,增长18.4%,增速居南阳市第一。全年续建和新开工项目21个,总投资72.1亿元。投资2.35亿元的天锐机电、投资4.5亿元的宛北水泥二期、投资1.3亿元的裕众服饰项目建成投产。[6]
2013年,方城县总面积7.9平方公里的超硬材料产业园规划获得批准,将成为方城第二个产业集聚区。围绕超硬材料配套设备,积极发展上游产业,压机铰链梁、导电圈等项目建成投产,硬质合金顶锤、芯柱等项目落户产业集聚区。中南钻石公司成功上市,成为南阳市第6家上市企业,实现县上市企业零的突破,产能达到60亿克拉,年产值20亿元,利税5.5亿元,国内市场份额达到45%以上。预计全年合同利用境外资金5330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3700万美元,实现进出口3400万美元。[6]

第三产业
2013年,方城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2.3亿元,增长13.3%,居南阳市第三位。金融机构存款余额119.3亿元,增长15.8%,贷款余额61.5亿元,增长41.7%,增量增速分别居南阳市第二位和第三位。高效经济生态示范县启动建设。[6]
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方城七峰山景区

社会事业
编辑

教育
2008年,方城县普通中学46所,比1978年减少了近90%,在校学生达46162人,比1978年减少16.6%,而1949年方城县只有初级中学1所,在校学生220人;普通小学423所,比1978年增加了56.7%,比1949年的111所增加312所,在校学生达85172人,比1978年减少26.2%,比1949年的11000人增长6.7倍;中小学专任教师7690人,比1978年增长了2.0%,其中小学教师4493人,比1949年的299人增长14倍。截止2008年底,全县共有幼儿园25所,在园幼儿达16691人,而1958年县创办第一个幼儿园—县直机关幼儿园,教师3人,入园儿童41人。[7]

文化
2008年,方城县有文化站16个,遍及各乡镇;文化艺术团体91个,民间自发组织的歌、舞、书、画、棋、器乐培训及表演不断涌现。2008年方城县电视覆盖率达96%,电视普及率达95%以上,农村有线电视用户达1.2万户。[7]

交通
焦枝铁路、S103郑新线公路、兰南高速公路贯穿全境,方城县城距南阳机场30分钟车程,郑渝高铁客运专线通过方城全境设置方城站;县内通讯设施日趋完备,与国内外沟通快速便捷。
郑渝高铁(在建)

卫生
改革开放以来,方城县医疗卫生条件进一步改善,投资2500万元的民营医院主体工程已竣工,16所乡镇卫生院改造工程全部完成,村级示范性卫生服务站全面覆盖,新农合参合率保持在90%以上,截止2008年,方城县563个行政村已全部建成了标准化村级卫生所,其中完成高标准卫生所292家,各项指标均走在河南省先进行列,改变了城乡卫生落后状况,提高了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为全县新农村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2008年,方城县新农合实际发生门诊35.3万人(次),报销费用825.92万元,其中在村卫生所就诊33.3万人(次),补助费用747.83万元,分别较2007年上升271%和260%。2008年底,全县有卫生医疗机构23个,比1978年增加两个;平均每千人口有医院床位1.3张和医生1.9人,分别比1978年增长0.7张和1.2人。[7]

三国时期古战场——方城博望坡 (2张)

风景名胜
编辑
方城有可供观赏的风景名胜80多处。距今七千多年的独树大张庄新石器时代遗址,是中国最早的长城——楚长城遗址、西汉廷尉张释之祠、东汉——汉光武帝——刘秀饮马的扳倒井遗址和湖阳公主修行的炼真宫遗址、北魏雕凿的佛沟摩崖造像、唐代四大名刹之一的普严寺、宋襄汉漕渠遗址、红二十五军血战独树镇纪念碑、空军战斗英雄杜凤瑞纪念馆等景观;有号称北武当的黄石山、“中华第一石川”七十二潭以及七峰山、大乘山、三贤山、望花亭水库等自然景观。其中,大张庄、平高台古文化遗址、楚长城、文庙、博望故城、佛沟摩崖造像和红二十五军独树镇纪念碑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8]

东汉湖阳公主修真之所——方城炼真宫(27张)

名优特产
编辑
文房瑰宝中国五大名砚之一的黄石砚,始创于汉代,盛于宋代,古代大书法家米芾、黄庭坚,当代大书法家启功等曾挥毫泼墨,予以高度赞誉。1993年,方城黄石砚荣获国际中国书画博览会金奖;1994年参加中国名砚展览,荣获石质、工艺双项金奖;1995年被国家轻工部列为名牌产品,并列为国家级礼品馈赠国际友人。方城已开发近百种新型产品,年产精品砚台5万方,产品远销国内26个省市和日本、美国、香港、台港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
方城烩面是一道汉族面食小吃。在方城的历史并不长,据方城做烩面最早的一批烩面师傅所说,方城烩面起源在八十年代初期,师承于郑州烩面,但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聪明的烩面师傅们结合着方城的特色——回族较多,从而羊肉资源丰富,进而在郑州烩面的基础上摸索改进形成今天的豫南特色美食——方城烩面。
博望锅盔是河南省传统的汉族小吃。筋香柔韧,丝毫没有夹生的感觉。它是用发酵面、干面反复盘揉,
河南传统美味小吃——方城博望锅盔
做成盾牌形状上锅炕,待两面凝结后,把数个锅盔叠立起来放在锅内,不加水,用文火蒸烤至熟。烤好的锅盔不焦不糊,具有生面的颜色、熟馍的味道。它重约2-2.5公斤,直径1尺(33厘米)有余。虽然厚达到2寸(0.6 厘米),用刀切开颜色好像生面一样,但吃起来筋香柔韧,丝毫没有夹生的感觉。博望锅盔,系用白面烤制的一种特色食品。外形似锅,又类头盔,通体白色,如生面晒干一般,直径一尺余,厚二寸,每个重达四斤,食之酥香爽口,耐嚼耐饥,且久放不坏。

历史名人
编辑
张释之:生卒年不详,汉族,字季。(在县城老城区西关释之路北侧有张释之祠,县城北1.5公里胡岗村有墓地)。[9]
张骞封侯之地——方城博望镇
张骞:(约公元前164~前114年),汉族,字子文(后年封侯于方城博望)。
杜凤瑞:(1933~1958年),方城县杨楼人,空军战斗英雄。(在城东新区的甘江河畔,许南公路北侧有杜风瑞烈士纪念馆[10] )。
陈胜:(?-前208),字涉。(方城是陈胜故里)。
栗在山:(1916—2006),1933年参加革命,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望采纳

热点内容
dnf黑刀暗月哪里爆 发布:2025-07-13 00:00:06 浏览:597
中国医学科学药用植物 发布:2025-07-12 23:34:11 浏览:499
化学产品销售 发布:2025-07-12 23:03:30 浏览:638
铸彩美术学校 发布:2025-07-12 22:54:44 浏览:115
教学重点 发布:2025-07-12 22:52:09 浏览:813
家庭教师txt下载 发布:2025-07-12 21:17:51 浏览:357
挖掘机英语 发布:2025-07-12 21:08:58 浏览:521
数学书籍读后感 发布:2025-07-12 20:52:09 浏览:301
2017理科数学三卷 发布:2025-07-12 19:57:52 浏览:647
泡温泉哪里 发布:2025-07-12 19:48:11 浏览: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