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物理化 » 香道历史

香道历史

发布时间: 2021-07-31 15:41:29

㈠ 日本香道的历史发展

日本香道文化起源大约于六世纪左右。从夕阳里,从海西头,三桅船载来了唐朝的“香文化”。从此,香气缥缈于推崇雅文化的日本,历千年而不绝。不过,日本人讲起香道的历史,第一笔总是“香木传来”的故事。据《日本书纪》记载,推古天皇三年春(596年),有沉木漂至淡路岛,岛人不知是沉香,作为柴薪烧于灶台,香味远飘,于是献之于朝廷。随后,经贵族学者三条西实隆和将军近臣志野宗信的推动,香道成为室町时代东山文化中与茶道、花道并列的“艺道之花”。在那个华丽的背景下确立的“东洋三道”,犹如三条清流灌注至今。当时“香”又名“晡烧香”,仅于寺院重要法会活动时,燃香供佛、清净坛场之用。后来“香”从佛坛走入王宫贵族,贵族们将香作为净化居家、头发及衣服薰香的用途,于是焚“香”的风气,逐渐广泛的传开来。
在奈良时代,香主要用于佛教的宗教礼仪,人们将香木炼制成香,少数也用于薰衣或使室内空气芬芳。
平安时代,香料悄悄走进了贵族的生活,伴随着国风文化的兴起,焚香成了贵族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香的用途还只是限于作薰物。将各种香木粉末混合,再加入炭粉,最后以蜂蜜调和凝固,这就是所谓的“炼香”。随着季节的更替共制六种薰香——“梅花”、“荷叶”、“侍从”、“菊花”、“落叶”、“黑方”——这都是因贵族的嗜好所需而制的。用香薰衣,在室内燃香,连出游时仍带着香物,贵族们对香的偏好为辉煌的平安王朝更披加了一件华服。薰香的配方现都由平安贵族的后人小心珍藏一代代传下去。
到了镰仓、室町时代,贵族衰败,武士当权。一种纯粹对香的爱好的风气滋长了起来。建立在“善”的精神之上,武士尊崇香的幽远枯淡。同一时期,佛教中密教信仰与净土禅的发展,绘画中水墨画的出现等使这种强调精神性的风潮影响不断扩大。
香料越制越精细,闻香分香道具的改良进一步加快了香的普及。香的艺术性也开始逐步展现出来,从不少的和歌或物语文学作品中可看到对闻香的着重描绘。当时还有比试自己所藏的上等香的活动,而流行的连歌会也在一边燃香的环境下进行。“焚继香”与赛香的活动就是现行香道的雏形。以足利义政为中心的东山文化将闻香与茶道、连歌密切联系了起来。香道二大流派始祖——御家流的三条西实隆与志野流的志野宗信——最终确立了香道的基础。
现在香道使用的组香大多是江户时代所制的。美丽的小道具以及精巧的盘物使的香道更为女性所喜好。町人阶层的兴起使香道也频频出现在平民的文化生活中,香道的传播更广泛了。然而,明治时期由于西方文化的侵入,作为日本传统文化的香道一度衰退,再次成为只有上流阶层参与的高级嗜好。二战后,随着花道、茶道的振兴,香道也向一般平民打开了大门,御家流与志野流的继承人们正在努力着日益扩大香道的影响。

㈡ 中国香道历史渊源 还不知道什么是香道

香道,是历史悠久的传统艺术,通过眼观、手触、鼻嗅等品香形式对名贵香料进行全身心的鉴赏和感悟,并在略带表演性的程序中,坚守令人愉悦和规矩的秩序,使我们在那种久违的仪式感中追慕前贤,感悟今天,享受友情,珍爱生命,与大自然融于美妙无比的清静之中。
香,不仅芳香养鼻、颐养身心,还可祛秽疗疾、养神养生。端午节期间,民间更有在端午节挂香袋、戴艾蒿的习俗。

㈢ 什么是香道香道有何好处

1、香道是历史悠久的汉族传统艺术,通过眼观、手触、鼻嗅等品香形式对名贵香料进行全身心的鉴赏和感悟,并在略带表演性的程序中,坚守令人愉悦和规矩的秩序,使我们在那种久违的仪式感中追慕前贤,感悟今天,享受友情,珍爱生命,与大自然融于美妙无比的清静之中。香,不仅芳香养鼻、颐养身心,还可祛秽疗疾、养神养生。端午节期间,汉族民间更有在端午节挂香袋、戴艾蒿的习俗。
2、香道的好处:
1)药用
香做为药用的起源极早。香味有助于人体健康,如耶鲁大学精神物理学中心的学者,指出香薰苹果的气味可以使焦虑的人降低血压,并避惊慌;薰衣草则可以促进新陈代谢,使人提高警觉。辛辛那提大学相关测验则显示,空气中所加入香气,可以提高工作效率。这些都使精油等芳香疗法变成极为流行的健身法。在宋代,也有将香药调入饮食而作成香药果子、香药糖水,并调龙脑、麝香入“龙凰茶园”中。而制作名贵的墨锭,也常调入龙脑、麝香。
2)祭祀庆典
开始大量丰富使用香的埃及人,最初就是将香运用在繁复的礼拜仪式中,在祭祀的过程中,有时甚至必须燃烧数以吨计的香,乃至死亡时复杂的埋葬和防腐方式也需要用到大量香料和香膏。在古代的巴比尔塔宝塔形的建筑顶上,祭司经常点燃成堆的馨香来祭祀天神,他们认为在高塔上焚香,能更接近诸神。在中国,有很多用香来祭祀及举行典礼用香的记载,例如祭天地、祖先、亲耕礼等。北宋仁宗庆历年间,由于河南开封地区发生旱灾,仁宗就在西太乙宫焚香祝祷求雨,仪式中曾焚烧龙脑香十七斤。此外如南宋淳熙三年(公元一一七六年)皇太后圣诞,从十天以前,皇后、皇太子、太子妃以下至各级官员,及宫内人吏都要依序进香贺寿。
3)薰衣
早在西汉就记载着以焚香来薰衣的风俗,衣冠芳馥更是东晋南朝士大夫所盛行的。在唐代时,由于外来的香输入量大,薰衣的风气更是盛行。
在《宋史》中记载,宋代有一个叫梅询的人,在晨起时必定焚香两炉来薰香衣服,穿上之后再刻意摆动袖子,使满室浓香,当时人称之为“梅香”。北宋徽宗时蔡京招待访客,也曾焚香数十两,香云从别室飘出,蒙蒙满座,来访的宾客衣冠都沾上芳馥的气习,数日不散。
4)宴会
古代在宴会及庆典中,香也是不可缺乏的场景。在埃及,上流人士参加宴会时,大都会在头顶上戴一个蜡制的香膏圆锥体,让它慢慢融化,使脸和肩上都滴上芳香的糖浆。而古罗马人,则常在公开的典礼和宴会上,遍洒芬芳的玫瑰。在酒神祭等狂欢节目中,没有大量的玫瑰,是非常不礼貌的。古罗马人甚至设了“玫瑰日”这样的节目。有时在酒宴中,他们会从天花板上洒下布满香水和花瓣的香雨。
在中国南宋官府的宴会中,香更是不可缺少的。如春宴、乡会、文武官考试及第后的“同年宴”,以及祝寿等宴会,细节繁琐,因此官府特别差拨“四司六局”的人员专司。在《梦梁录》卷十九中说,“六局”之中就有所谓的“香药局”,掌管“龙涎、沈脑、清和、清福异香、香叠、香炉、香球”及“装香簇细灰”等事务,专司香的使用。

㈣ 中国的传统香道,为什么被日本占据了主流

起源于中国却被当成是日本人的东西,除了寿司还有香道。香道如何传入日本?又为何成了日本的荣耀?想改变现状,就要先知道。

日本香道文化起源大约于六世纪左右,从此历千年而不绝。不过,日本人讲起香道的历史,第一笔总是“香木传来”的故事。

用香薰衣,在室内燃香,连出游时仍带着香物,贵族们对香的偏好为辉煌的平安王朝更披加了一件华服。薰香的配方现都由平安贵族的后人小心珍藏一代代传下去。

到了镰仓、室町时代,贵族衰败,武士当权。一种纯粹对香的爱好的风气滋长了起来。建立在“善”的精神之上,武士尊崇香的幽远枯淡。同一时期,佛教中密教信仰与净土禅的发展,绘画中水墨画的出现等使这种强调精神性的风潮影响不断扩大。

㈤ 香道的介绍

香道是历史悠久的汉族传统艺术,通过眼观、手触、鼻嗅等品香形式对名贵香料进行全身心的鉴赏和感悟,并在略带表演性的程序中,坚守令人愉悦和规矩的秩序,使我们在那种久违的仪式感中追慕前贤,感悟今天,享受友情,珍爱生命,与大自然融于美妙无比的清静之中。香,不仅芳香养鼻、颐养身心,还可祛秽疗疾、养神养生。端午节期间,汉族民间更有在端午节挂香袋、戴艾蒿的习俗。

㈥ 庆阳香道历史

庆阳是一块神奇的高天厚土。庆阳地处祖国大西北、陕甘宁三省的交会处,全市总土地面积27119平方公里,总人口256万,辖环县、华池、庆城、镇原、宁县、正宁、合水七县和西峰区。地势南低北高,海拔在885米与2082米之间。山、川、塬兼有,沟、峁、梁相间,高原风貌雄浑独特。全境有10万亩以上大塬12条,面积382万亩。董志原平畴沃野,一望无垠,有13627亩,是世界上面积最大、土层最厚、保存最完整的黄土原面,堪称“天下黄土第一原”。子午岭的400多万亩次生林,为中国黄土高原上面积最大、植被最好的水源涵养林,有“天然水库”之称。国道211、省道202两条主干线纵贯南北。国道309、省道303线横穿东西,构成“两纵两横”公路主骨架。供电、通讯和广播电视三大网络覆盖全境。 庆阳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远在20万年以前,人类就在这里繁衍生息。7千多年前就有了早期农耕。据《史记》记载,人文始祖轩辕黄帝在此曾与中医鼻祖岐伯论医,有《黄帝内经》行世,“岐黄故里”由此得名。周先祖不曾率族人“奔戎狄(今庆阳)之间”,与其子鞠陶、孙公刘等“教民稼穑”,“务耕种,行地宜”,开启了先周农耕文化之先河,史称“周道之兴自此始”。巍巍周祖陵矗立于庆城东山之巅,殿宇巍峨。位于西峰区温泉乡的老公殿被中国民俗学会命名为“华夏公刘第一庙”。 庆阳历史悠久,夏、商时称鬼方,为周先祖公刘邑地。西周时称北豳。春秋战国为戎狄之地,曾属义渠戎国。秦昭王三十五年(公元前272年),秦灭义渠戎国,置北地郡,沿至汉、晋。南北朝西魏时改置朔州,辖彭阳(今西峰区境内)、阳周(今正宁县境内)、豳州赵舆郡、定安县、襄乐郡、襄乐县、独乐县(同属今宁县境内),北周时废弃。隋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置庆州,炀帝大业年间改为弘化郡,辖合水、马岭、华池、归德、洛源、弘化、弘德7县,唐初复为庆州,后改安化郡、顺化郡,乾元初(公元758年)置庆州、并升安定军,统辖顺化、合水、乐蟠、马岭、同川、华池、延庆、怀安、洛源、方渠10县;与分设的宁州(辖彭原、彭阳、安定、襄乐、真宁5县)、原州(辖今镇原及平凉部分地区)均属陕西关内道。五代梁时改为武静军,后又复为庆州,辖顺化、同川、彭原、乐蟠、华池(今合水县境内),通远(今环县境内)、真宁(今正宁)、安定、定平、襄乐、宁州(今宁县境内)、通远军等8县1州1军。宋太祖建隆元年(公元950年)置庆州团练,属陕西路;乾德初复置庆州,庆历元年(公元1041年)改称环庆路;政和七年(公元1117年)升庆阳军节度,宣和七年(公元1119年)改为庆阳府,辖安化、合水、彭阳3县,与分设的环州、宁州同属永兴军路,原州(今镇原)属秦风路。金初改庆阳为安国军,旋改定安节度;皇统二年(公元1142年)置庆原路总管府,庆、环、原、宁4州同属庆原路。元、明时期仍为庆阳府。明时隶属陕西布政司,并增庆阳卫,辖宁州及安化、合水、环县、真宁4县。清康熙四年分隶甘肃布政司,雍正五年(公元1728年)裁卫归并郡县,统辖1州4县,即宁州、安化、合水、真宁和环县。民国2年(公元1913年)废府制,归属陇东道(后改属泾原道);16年(公元1927年)废道,改隶泾原行政区。民国24年(公元1935年)甘肃省在西峰分设第三区行政督察区,辖庆阳、环县、合水、镇原、宁县、正宁6县。 1930年前后,刘志丹、谢子长在陕甘边界一带开展革命活动。1934年11月7日,在南梁成立了陕甘宁边区苏维埃政府。随之,建立了华池、庆北县的革命政权,1935年秋又建立了新正、新宁县的革命政权。同年11月,成立陕甘省,辖华池、庆北等县;成立关中特区,辖新正、新宁等县。1936年夏,建立了环县、曲子两县苏维埃政权。将庆北县与华池县合并为华池县。同年,陕甘省改为陕甘宁省,省址由陕北迁环县河连湾,冬季又迁曲子镇,辖华池、曲子、赤庆、固北、定环等县。1937年陕甘宁省撤销,成立庆环分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辖华池、环县、曲子3县。1940年春,成立陇东分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辖庆阳、合水、镇原3县。秋季,庆环,陇东分区合并为陇东分区,辖华池、环县、曲子、庆阳、镇原、合水6县。1949年5月,关中分区改为三原分区,新正、新宁县归三原分区。6月,新正、新宁县改称正宁、宁县,划归陇东分区管辖。7月27日西峰解放,8月,陇东分区改为庆阳分区专员公署,辖西峰市及华池、环县、曲子、庆阳、合水、镇原、正宁、宁县8县1市,隶属甘肃行政公署,12月2日,改属甘肃省人民政府。1955年9月庆阳专员公署并于平凉专员公署,1962年1月庆阳与平凉分设,复为庆阳专员公署。1968年4月改为庆阳地区革命委员会。1978年10月改为庆阳地区行政公署。1986年元月成立西峰市,庆阳地区行政公署7县1市。2002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庆阳地区行政公署,成立庆阳市。 庆阳有璀璨的古代遗珍瑰宝。世界瞩目的“环江翼龙”和“黄河古象”化石,均发掘于境内马莲河流域。标志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肇始的华夏第一块旧石器出土于华池县赵家岔。新石器时代的仰韶、齐家文化遗址和历代古建筑、石刻、墓葬及古生物化石点有近千处之多。战国秦长城横跨镇原、环县、华池三县。古代的“高速公路”秦直道沿子午岭穿越正宁、宁县、合水、华池四县。开凿于北魏时期的北石窟寺为甘肃四大石窟之一。庆阳历代名人辈出,各领风骚。东汉思想家王符的《潜夫论》、西晋学者傅玄的《傅子》和明代文学家李梦阳的《空同集》,在中国思想史、文学史上都具有重要影响,是先贤们留给后世的不朽的精神遗产。

㈦ 香道文化千姿百态,香道文化究竟与人有着怎样的关系呢

香道可以使人们修身养性,陶冶情操。

香道,就是品赏香的美感之道,与茶道、花道、琴道、书道并称为中国传统之魂,即五道文化。

“书道以明志、花道以养心、茶道以协和、琴道以怡情、香道以静心”。五道之精髓,在于静心悟道,香道尤以静心为重,定则静,静生思,思而悟,悟则通。

随着大家对精神文化有了越来越高的追求,不少朋友开始接触并学习香道这种传统而又高雅的文化。通过眼观、手触、鼻嗅等品香形式对名贵香料进行全身心的鉴赏和感悟,并在略带表演性的程序和仪式感中追慕前贤、感悟生命,与大自然融于美妙无比的寂静之中。

综上所述,“香道之道在心不在香。”品香的过程其实就是感悟生命的过程,闭目养神,静静地感悟香气带来的奇妙感受,浮躁的心也会变得踏实。

㈧ 中国的香道是从什么时候来的

中国人很早就把博大精深的香文化应用在日常生活中。一炷香、两瓯茶,朋友聚会时闻香、品茗、弹琴、作画,案前要焚香助兴,甚至连洗澡时也有沐香的习俗。到了唐代,香道已经很盛行,宋元时期更是和茶道、花道、挂画并称为中国人的“四雅”。

在华夏民族的历史上,香的使用几乎涵盖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既属精神范畴,又属物质范畴。从人类衣食住行的生存环境追溯到远古先民的生活,从民间崇拜祭祀乃至社会各群体与香的关系,可以将香文化体系定位在中国香道这个座标。香道是华夏民族与自然和谐的智慧结晶,展现出大自然之美与人性化香韵的传承历史,留住了祖辈人的惊喜、愉悦、以至爱和梦想。

中国传统优秀文化行列中香道占有相当重要的成分。香之所以成为道,是大自然芳香物质数千年来作用于人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中,未因朝代和政治变迁而消亡;它凝聚民族情感、链接公共意识、展现社会再生活力、传承历史文化的生命特征正是道的博大精深之处。从华夏文明初创迄今,塑造中华民族的灵魂和气质的也是人与自然相和谐的文化史,它的理论框架,让全世界的人望其项背。

追溯道文化的历史,华夏人文初祖创说的太极模式。一个黑点一个白圈代表恒定,一个白鱼和一个黑鱼互抱互回代表恒动。恒动的阴阳鱼承载着恒定的黑白鱼眼,形成了黑中有白,白中有黑生生不息的阴阳运动模式。这个运动模式平面地、简明地、朴素地揭示了宇宙大自然的运动规律,相对与绝对的对立统一观,是道文化的自然观,哲学观。所以我们说阴阳太极图即是道。它为中国的传统文化开创了一条巨河大川,容纳了万象自然。中国的香文化在万象自然中形成的香道体系,正是老子《道德经》中讲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产物。

中国香道是一个古老而又全新的理念。它源自岐黄故里的医文化,所以甘肃东部的庆阳是中国香道的发源地。中国的香文化博大精深,将此升华为一种完整的文化体系,寻找出一种凭借理由,将它纳入“道”的范畴,引起全社会的广泛重视和学术界的争鸣,作为岐黄故里的我们责无旁贷地担当起探索、研究、发掘它的责任。这种责任感促使我们翻阅了大量的资料,研究了方方面面原始素材,于是我们在庆阳市连续六届端午香包民俗文化节的成功举办中得到启迪,“香”的文化资源为我们提供了不少有益经验,为此书的编写找到了一个切入口、生发地,让我们看到了香文化的广阔道路和辉煌前景。

香道博大精深,并不只是狭隘地指佛道所供的香。从香道在中国的历史来看,汉代之前用香是以汤沐香、礼仪香为主,汉魏六朝博山式的熏香文化大行其道。隋唐五代用香的风气更盛,东西文明的融合,丰富了各种形式的行香诸法。宋元时,品香与斗茶、插花、挂画并称,为上流社会优雅生活中怡情养性的“四般闲事”。至明代,香学又与理学、佛学结合为“坐香”与“课香”,成为丛林禅修与勘验学问的一门功课。清三代盛世,行香更加深入日常生活,炉、瓶、盒三件一组的书斋案供以及香案、香几成为文房清玩的典型陈设。但到后来,随着国势的衰退以及西方文化的侵入,香道日渐退出贵族和文人的清闲生活。到如今,更是乏人知晓“香道”一词,令人扼腕。

我国早在记载夏、商、周三代历史的《尚书》之中,就已谈到“香的精神层面”,所谓“至治馨香,感于神明。”又说“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古人董说(若雨)所着《非烟香记》,提到所谓的“振灵之香”。他说﹕“……振灵香屑,是能熏蒸草木,发扬芬芳……振灵之香成,则四海内外百草木之有香气者,皆可以入蒸香之鬲矣!振草木之灵,化而为香,故曰振灵。”由此可知古人对于香气的阐释,已经不只是物质、官能层面的东西而已。

《圣经.出埃及记》之中,上帝指导梅瑟(摩西)制作“圣香”,吩咐他要把香制成“纯洁和神圣”的东西,将它当成“圣物”看待,由此可以看出古希伯来人对于“香”的重视程度,香已经超越了官能享受的范围,成为一种精神的象征。

《维摩诘经.香积佛品第十》也提到笔者称之为“香道的理想国”的遥远地方。这个国度距离我们所住的“婆娑世界”有四十二恒河沙之遥,众香国里的如来,佛号“香积”,在这个佛土里上,亭台楼阁充满着香气,土地是香的,花草园林也都会产生香气,佛菩萨们所吃的是香气,毛孔当然也散发着妙香。这是个完全笼罩着香气的“清净乐土”,所以说“其国香气,比于十方诸佛世界人天之香,最为第一。”如此可爱的“香道的理想国”能不令人向往吗?或许今天提倡“环保”的人士,应该以这个“香道的理想国”为追求的目标吧,对了,香至尊就有的,还有实体店可以参观

㈨ 中国的香道起源是哪里

中国香道是一个古老而又全新的理念。它源自岐黄故里的医文化,所以甘肃东部的庆阳是中国香道的发源地。中国的香文化博大精深,将此升华为一种完整的文化体系,寻找出一种凭借理由,将它纳入“道”的范畴,引起全社会的广泛重视和学术界的争鸣,作为岐黄故里的我们责无旁贷地担当起探索、研究、发掘它的责任。这种责任感促使我们翻阅了大量的资料,研究了方方面面原始素材,于是我们在庆阳市连续六届端午香包民俗文化节的成功举办中得到启迪,“香”的文化资源为我们提供了不少有益经验,为此书的编写找到了一个切入口、生发地,让我们看到了香文化的广阔道路和辉煌前景。

香道博大精深,并不只是狭隘地指佛道所供的香。从香道在中国的历史来看,汉代之前用香是以汤沐香、礼仪香为主,汉魏六朝博山式的熏香文化大行其道。隋唐五代用香的风气更盛,东西文明的融合,丰富了各种形式的行香诸法。宋元时,品香与斗茶、插花、挂画并称,为上流社会优雅生活中怡情养性的“四般闲事”。至明代,香学又与理学、佛学结合为“坐香”与“课香”,成为丛林禅修与勘验学问的一门功课。清三代盛世,行香更加深入日常生活,炉、瓶、盒三件一组的书斋案供以及香案、香几成为文房清玩的典型陈设。但到后来,随着国势的衰退以及西方文化的侵入,香道日渐退出贵族和文人的清闲生活。到如今,更是乏人知晓“香道”一词,令人扼腕。

我国早在记载夏、商、周三代历史的《尚书》之中,就已谈到“香的精神层面”,所谓“至治馨香,感于神明。”又说“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古人董说(若雨)所着《非烟香记》,提到所谓的“振灵之香”。他说﹕“……振灵香屑,是能熏蒸草木,发扬芬芳……振灵之香成,则四海内外百草木之有香气者,皆可以入蒸香之鬲矣!振草木之灵,化而为香,故曰振灵。”由此可知古人对于香气的阐释,已经不只是物质、官能层面的东西而已。

《圣经.出埃及记》之中,上帝指导梅瑟(摩西)制作“圣香”,吩咐他要把香制成“纯洁和神圣”的东西,将它当成“圣物”看待,由此可以看出古希伯来人对于“香”的重视程度,香已经超越了官能享受的范围,成为一种精神的象征。

《维摩诘经.香积佛品第十》也提到笔者称之为“香道的理想国”的遥远地方。这个国度距离我们所住的“婆娑世界”有四十二恒河沙之遥,众香国里的如来,佛号“香积”,在这个佛土里上,亭台楼阁充满着香气,土地是香的,花草园林也都会产生香气,佛菩萨们所吃的是香气,毛孔当然也散发着妙香。这是个完全笼罩着香气的“清净乐土”,所以说“其国香气,比于十方诸佛世界人天之香,最为第一。”如此可爱的“香道的理想国”能不令人向往吗?或许今天提倡“环保”的人士,应该以这个“香道的理想国”为追求的目标吧。
想要购买的沉香的可以去‏香‏至‏尊查看,那里的沉香种类全,价位也不高,还有实体店可以参观,是不错的选择。

㈩ 中国香文化,香道是什么

中国香道 沉香线香 沉香香品 沉香盘香
首先我们要说明道是什么?道在中国是指天地万物的本质规律。先贤谓之曰:“天地万物的根本规律谓之为‘道’”。中国香学之道是华夏祖先在几千年的生活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它是一个融哲学思想、文化、医学、药学、养生、美学、工艺制作等为一体的系统学说。云起香堂 中国香道养生首选品牌!带您共同体验不一样的生活感悟。
古人流传至今的香是内涵丰厚的妙物——它是芳香的,又是审美的,讲究典雅、蕴藉、意境,其香品、香具、用香、咏香也多姿多彩、情趣盎然;它还是“究心”的,能养护身心,开启性灵;它还是妙用的,在用香、品香上讲究心性的领悟。香切近人的心性之时,便才使人们从心灵深处喜欢上了它。
我们的祖先在用香形式上是丰富多彩的,几乎涉及到衣食住行各个方面,更为重要的是一种香品的制作过程几乎是中国文化精华的浓缩,既分阴阳又和五行,不同的香药采摘时间亦有严格的限制。一个传统正宗香方的组建,既要从人天关系着眼,又要从性命关系入手。和香家还必须熟知香药药性,在对众多的香药炮制及配伍和合的过程中还要导顺治逆,为使组方设计的效果更加理想,甚至还需识天时、明地理、择时择地和香,上好的香品还须经过窖藏,深度地和其药性才能成为香中佳品。
历史上,人们在品香时的形式及要求也是不一样的。唐代的李密喜欢独自一人携香具香品入山岭之中,选一平坦之地,席地而坐,焚香后让香气与山中的树木清香融为一体,使身心浸淫在青山绿水和特殊的香气之中,“舒啸情怀,感悟天地之理”;宋代的蔡京品香则要有气势,要使烟气蓬勃而出;徐铉则一生焚香伴月等。从这些现象中,我们似乎可以领略到他们每一次品香都是在感悟着什么,也或许是一次次的开悟或心灵转化的过程吧。

热点内容
铸彩美术学校 发布:2025-07-12 22:54:44 浏览:115
教学重点 发布:2025-07-12 22:52:09 浏览:813
家庭教师txt下载 发布:2025-07-12 21:17:51 浏览:357
挖掘机英语 发布:2025-07-12 21:08:58 浏览:521
数学书籍读后感 发布:2025-07-12 20:52:09 浏览:301
2017理科数学三卷 发布:2025-07-12 19:57:52 浏览:647
泡温泉哪里 发布:2025-07-12 19:48:11 浏览:713
师德阅读答案孙春平 发布:2025-07-12 17:44:03 浏览:999
老师被h 发布:2025-07-12 16:59:10 浏览:778
化学万能夹 发布:2025-07-12 15:22:16 浏览: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