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物理化 » 阳城县历史

阳城县历史

发布时间: 2021-07-31 20:26:39

㈠ 阳城的介绍

阳城县,古称获泽,隶属于山西省晋城市,位于山西省东南端,地处太岳山脉东支,中条山东北,太行山以西,沁河中游的西岸。地理坐标在东经112°一112°37',北纬35°12'——35°40'之间。县境南北长约54公里,东西宽约53公里。阳城县东与晋城市郊区为界,北与沁水县为邻,西南与垣曲县接壤,南与河南省济源市相连。阳城县总面积1930.7平方公里,辖10镇,7乡,1街道,总人口390796人(2014年)。2012年,阳城县全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1600516万元,比2011年增长14.5%。清康熙、雍正年间,阳城与陕西韩城、安徽桐城同为文化发达之乡,在泽州府所辖五县中文风最高,赢得了“名列三城,风高五属”的美誉。阳城县有“中国北方第一文化巨宅”、国家5A级景区皇城相府、有保存较好的明代民居建筑群海会寺、天官王府、郭峪古城等,以及中华名山析城山、蟒河与历史自然保护区。

㈡ 阳城的建制沿革

阳城古称濩泽,历史悠久,人杰地灵,相传古代留下了“舜耕于历山,渔于获泽”,商汤桑林筹雨,等众多的古老传说。古书《墨子》中即有“舜耕于历山,渔于获泽”的记载,《穆天子传》中也曾有周穆王“休于获泽,以观桑者,乃饮于桑林”的记述。
在传说中的尧舜夏时期,阳城属冀州之域,商为畿内地。
春秋属晋,战国时迭属韩、魏,为获泽邑。
秦置获泽县,治所在今阳城西15公里的泽城,属河东郡。
东汉建武元年(25年),封邓鲤于获泽城,置获泽侯国。
三国魏黄初之年(220年)废获泽侯国复设获泽县,属平阳郡。
东晋太元中年(386年),获泽县改隶建兴郡。
北魏兴安二年(453年),获泽县治由泽城迁往今阳城县城。孝昌元年(525年),分濩泽为濩泽和西濩泽,属建州所辖的安平、泰宁二郡。
北齐天保七年(557年),濩泽和西濩泽复并为获泽县,属建州安平郡。
隋开皇三年(583年),改建州为泽州,安平郡省入泽州,获泽县属泽州。
唐武德元年(618年)濩泽为泽州治所,八年,徙治端氏。天宝元年(742年),改濩泽为阳城县,属泽州(或称高平郡),隶河东道。
天佑二年(905年),复称濩泽县,属泽州,隶昭义节度使。
五代后唐同光元年(923年),复易名阳城,属泽州,隶昭义军、河阳节度使。
宋仍为阳城,属泽州(高平郡),隶河东路
金升阳城为勋州,属忠昌军节度。
元中统元年(1260年),勋州复为阳城县,隶属泽州司侯司。
明、清时,阳城县属泽州(直隶州)和泽州府。
民国三年(1914年),属冀宁道。民国十三年,直属山西省。民国三十二年七月,分为阳南,阳北两县。民国三十四年四月,合为阳城县。抗战时期,属太岳四专抗日根据地领导,1938年3月,中共晋豫特委在阳城县成立。1945年6月,阳城县解放。1958年划归晋东南专区领导,1958年10月,合沁水县为阳城县。1959年10月两县分置。1971年划归晋东南地区领导,1985年5月,晋东南地区撤销,直隶山西省晋城市。

㈢ 有关阳城的传说

九仙女湖旅游风景区--位于山西省阳城县,是传说中仙女下凡游玩之处所,湖中矗立有九女仙台,台上建有九女仙祠,是阳城古城八景之一。曾是历代文人墨客经常观光旅游的地方。

㈣ 阳城镇的历史文化

传说阳城前身为唐尧时代尧母的“养老城”,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人文气息绵延至今;近几年阳城镇立足传统文化大镇优势,利用多种方式狠抓精神文明建设,连续举办7届农民书画展、5届象棋赛,文明健身活动蔚然成风,2002年被保定市授予文明乡镇,2006年被省、市农民体协授予“亿万农民健身活动先进乡镇”,多次被上级评为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文化事业得到蓬勃发展,村风民风得到进一步淳化,人文环境、社会环境良好。
阳城古镇具有四千多年的历史,据《清苑县志》载:此处古称“养老城”,原系尧王称帝后为其母安度晚年在此修建一座养老城池而得名。到春秋时期,因此城处九龙河北岸,北岸为阳,故改名为阳城。
尧访舜后,退出王位也来此城养老,一直活到118岁才离开人世,所以后人传颂“河北清苑阳城镇,尧帝母子养老城”。
东汉时期(公元25至220年),此地置“阳城县”,隶属中山国,后省入蒲阴(今顺平)。当初此处经济繁荣,交通便利,通往各县修有驿道,九龙河建有码头,船只通往白洋淀直达天津。它成为全县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中心。古阳城环境优美,风景秀丽。县城东南是方圆数十里的“北国水乡阳城淀”,淀内水草茂盛,荷莲竟放,菱藕成片,整日孩童驾舟,挖取菱藕,采摘荷莲,童歌不断,著名地理学家郦道元游历至此,驻足观赏,在巨作《水经注》中留下了一段美丽篇章《阳城淀》,现已编入《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大纲》。
自三国两晋至元明清诸朝代,皆闻阳城其名,观其地利,感其史远,共识其乃战略要地、风水宝地、灵气盛地,于是乎,广招各处能工巧匠大兴土木,修行宫、建寺院、筑庙宇、盖词堂,一个金碧辉煌的庞大古代建筑群体遍布整个阳城镇区。其建筑规模宏大,风格独特更是别有一番风姿。诸如:华严寺内的大小佛像均系元朝时代的石雕艺术珍品;立佛殿内的三皇姑塑像高大神奕;金妆彩画,形象逼真,可与正定的大佛媲美。西城门外的“三元行宫”修建歇山篆角,殿宇巍峨,乃清苑之奇观。建筑群体的布局更是巧夺天工,自西向东的尧母庙、虫王庙、药王庙、河神庙、全神庙、三元庙、瑶池庙、西望庙、文昌庙、五龙圣母庙、真武庙、马王庙、华严寺、天齐庙、二郎庙、孔子庙等与由南向北的龙王庙、魁星庙、关公庙、菩萨庙、倒座观音庙、北岳庙等都以十字街处的三义庙为中心成直线交叉。三义庙前高大的古槐伸出四根大杈,将东西南北四街罩于树下。大树右侧耸立着笔直参天的独根杉木大旗杆。立在大树下向四周眺望,殿宇青砖绿瓦,金碧辉煌。庙脊高低错落,勾心斗角,龙飞云绕,兽头蹲视,栩栩如生,犹如踏进神佛仙境,由此引来四面八方的众多游客、香客、文人墨客,终日云集于此。他们焚香礼拜,许愿求佛,吟诗作画,热闹非凡,若大阳城镇区,真个整日香烟缭绕,昼夜古刹钟鸣,一派生机勃勃的繁荣景象。
纵观古镇千年史迹,再看今朝繁华街市,倍感此地神圣精灵,不愧为一代帝王的晚年归宿之处。
文化设施:现有广场,阳城镇小学,阳城幼儿园,阳城飞跃广场舞。

㈤ 阳城的历史记载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记载:颍水经其县城(阳城)故城南,昔舜禅禹、禹避商均、伯益避启,并于此也。 《史记·夏本纪》载:“三年丧毕,禹辞辟舜之子商均於阳城。”《史记·夏本纪·集解》引刘熙说:“今颍川阳城是也”。《水经注·颍水》下,经说:“颍水出阳城县少室山”,注说:“颍水东合五渡水,经阳城县故城南。昔禹避商均,伯益避启并于此。亦周公以土圭测日景处。县南对箕山”。今登封县东南三十里的告成镇,出镇西门半里余即五渡河;出南门约一里即从西向东流的颍水。五渡河入颍水处即在镇的西南。南望箕山,也只有十几里。镇北门外百余步就到周公测景台。汉朝的阳城县经历魏、晋、南北朝、隋,名无大异。直到唐万岁登封元年才因为“将有事嵩山,改为告成县。” 《汉书·地理志·颍川·阳翟县》下注引《世本》、《纪年》都说禹居阳城,

㈥ 阳城的历史

行政区划

位于山西省东南部,东与泽州县相连,南与河南省济源市为邻,西与垣曲、沁水县接壤,北与沁水县搭界。总面积1930.7平方公里。辖8镇,17乡,501个行政村和2689个自然村。总人口40万人。

阳城县辖1个街道、10个镇、7个乡:东城街道、凤城镇、北留镇、润城镇、町店镇、芹池镇、次营镇、横河镇、河北镇、蟒河镇、东冶镇、白桑乡、寺头乡、西河乡、演礼乡、固隆乡、董封乡、驾岭乡。

历史沿革

阳城古称濩泽,为尧舜夏冀州之域,商为畿内地。战国时迭属韩、魏。汉置县,治所在今县城西15公里的泽城村,属河东郡。东汉建武元年(25年),封邓鲤于泽,为侯国。三国魏黄初之年(220年)废侯国复县。北兴安二年(453年),县治由泽城迁往今县城。孝昌元年(525年),分濩泽为濩泽和西濩泽。唐武德元年(618年)濩泽为泽州治所,八年,徙治端氏。天宝元年(742年),改濩泽为阳城县。天佑二年(905年),复称濩泽。五代后唐同光元年(923年),复易名阳城。金升阳城为 州,元中统元年(1260年), 州复为阳城县。明、清时属泽州和泽州府。民国3年(1914年),属冀宁道。民国13年,直属山西省。民国32年7月,分为阳南,阳北两县;民国34年4月,合为阳城县。1958年10月,曾合沁水县为阳城县,1959年10月两县分置。

㈦ 山西阳城的名人有哪些

清朝顺治丙戌年,阳城十个举子,分别是张尔素、田六善、杨荣序、王润身、王兰章、王克生、卫贞、段上彩、赵士俊、乔映伍.阳城十人,九人金榜题名,皆中进士,可谓“九凤朝阳”,唯独卫贞一个落榜。
一日,顺治传旨诏见主考与卫贞上殿,顺治皇帝亲自过目了卫贞的答卷,并问了卫贞几道题目,卫贞对答如流,见解高明。老顺治口称“奇才”,朱笔一点,卫贞立刻就成了鑫殿的进土,正应了那位玩童所谓 “惊(金)举”的话。在此之前,清顺治乙酉年,山西举行乡试,阳城赴考者十人,十人皆中。这一壮举,轰动很大,阳城大街上竖起“十凤齐鸣”的牌坊,故而,此次有“十凤重鸣”之说。
阳城出了许多名震四方,流芳千古的大人物。自隋朝科举以来,先后出过120余名进士,出过王国光、张慎言等4位尚书和田从典、陈廷敬两位宰相。铸就了“康雍盛时,名列三城”、“嘉道之际,风高五属”的历史辉煌。

㈧ 阳城名称的由来和阳城的历史

名字由来:
《列子·汤问》:“夸父不量力,欲追日影,逐之于隅谷之际。渴欲 得饮,赴饮河渭。河渭不足,将走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

山海经上有说,夸父身长八百余丈有余,古时候丈相当于现在1.98米左右,而不是3.33米。夸父大概1584米。

话说夸父逐日啊逐日,追到“隅谷”的地方,也就是太阳落山的地方,那时候地理没现在这么发达,陕西就属于极西之地了,所以夸父在追到那里的时候,渴了,于是跑到渭水饮水,(又跑回来)这时候太阳便戏弄他,又跑回来晒他,所以他喝干了渭水的水,也没解渴(为什么?因为太阳在烤啊,离得近才会烤的更狠)。最后想向北去饮水的时候,渴毙在路上。

所以,后人在纪念夸父的时候,将他饮水的地方(也就是阳城),叫做阳城,意为“离太阳最近的地方”或者“太阳离地面最近的地方”。也就是太阳之城。

城市历史:

阳城古称濩泽,为尧舜夏冀州之域,商为畿内地。战国时迭属韩、魏。 阳城县卫星地图汉置县,治所在今县城西15公里的泽城村,属河东郡。东汉建武元年(25年),封邓鲤于泽,为侯国。三国魏黄初之年(220年)废侯国复县。北兴安二年(453年),县治由泽城迁往今县城。孝昌元年(525年),分濩泽为濩泽和西濩泽。唐武德元年(618年)濩泽为泽州治所,八年,徙治端氏。天宝元年(742年),改濩泽为阳城县。天佑二年(905年),复称濩泽。五代后唐同光元年(923年),复易名阳城。金升阳城为 州,元中统元年(1260年), 州复为阳城县。明、清时属泽州和泽州府。民国3年(1914年),属冀宁道。民国13年,直属山西省。民国32年7月,分为阳南,阳北两县;民国34年4月,合为阳城县。1958年10月,曾合沁水县为阳城县,1959年10月两县分置。
2001年,调整阳城县乡镇行政区划(晋政函[2001]14号;1月10日晋市政发[2001]8号),由8镇17乡调整为10镇7乡,乡镇平均人口2.33万人,平均面积115.77平方千米

㈨ 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简介

阳城县,古称获泽,隶属于山西省晋城市,位于山西省东南端,地处太岳山脉东支,中条山东北,太行山以西,沁河中游的西岸。地理坐标在东经112°一112°37',北纬35°12'——35°40'之间。县境南北长约54公里,东西宽约53公里。阳城县东与晋城市郊区为界,北与沁水县为邻,西南与垣曲县接壤,南与河南省济源市相连。


阳城县总面积1930.7平方公里,辖10镇,7乡,1街道,总人口388742人(2012年)。2012年,阳城县全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1600516万元,比2011年增长14.5%。


㈩ 阳城有多少年历史了

行政区划 位于山西省东南部,东与泽州县相连,南与河南省济源市为邻,西与垣曲、沁水县接壤,北与沁水县搭界。总面积1930.7平方公里。辖8镇,17乡,501个行政村和2689个自然村。总人口40万人。 阳城县辖1个街道、10个镇、7个乡:东城街道、凤城镇、北留镇、润城镇、町店镇、芹池镇、次营镇、横河镇、河北镇、蟒河镇、东冶镇、白桑乡、寺头乡、西河乡、演礼乡、固隆乡、董封乡、驾岭乡。 历史沿革 阳城古称濩泽,为尧舜夏冀州之域,商为畿内地。战国时迭属韩、魏。汉置县,治所在今县城西15公里的泽城村,属河东郡。东汉建武元年(25年),封邓鲤于泽,为侯国。三国魏黄初之年(220年)废侯国复县。北兴安二年(453年),县治由泽城迁往今县城。孝昌元年(525年),分濩泽为濩泽和西濩泽。唐武德元年(618年)濩泽为泽州治所,八年,徙治端氏。天宝元年(742年),改濩泽为阳城县。天佑二年(905年),复称濩泽。五代后唐同光元年(923年),复易名阳城。金升阳城为 州,元中统元年(1260年), 州复为阳城县。明、清时属泽州和泽州府。民国3年(1914年),属冀宁道。民国13年,直属山西省。民国32年7月,分为阳南,阳北两县;民国34年4月,合为阳城县。1958年10月,曾合沁水县为阳城县,1959年10月两县分置

热点内容
优化的英语 发布:2025-07-12 07:23:08 浏览:772
一年级数学竞赛试题 发布:2025-07-12 06:54:47 浏览:673
自己班主任 发布:2025-07-12 06:37:42 浏览:926
场合英语 发布:2025-07-12 06:32:53 浏览:782
物理的应用题 发布:2025-07-12 06:29:51 浏览:204
初一下学期地理 发布:2025-07-12 06:27:41 浏览:3
如何爱校 发布:2025-07-12 04:25:07 浏览:950
美国研究生数学专业排名 发布:2025-07-12 02:36:31 浏览:902
临沂市教育局网站 发布:2025-07-12 01:04:56 浏览:246
教师节资料50字 发布:2025-07-12 00:58:21 浏览: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