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地理
㈠ 有关方言地理学的问题
方言地理学(dialect geography)是方言学的一支,研究一种语言在不同地区的差异。过去,“方版言学”一词专指方言地权理学,现在,方言学还另有一支即社会方言学,与方言地理学并立。方言地理学是传统名称,现在也称语言地理学、地理语言学或区域语言学。
㈡ 汉语的方言岛现象从地理学上怎么解释
方言岛的成因
历史上的移民运动,是形成方言岛的直接原因。
(一)军事移民与方言岛的形成
凡是与军队或战争有关的移民,都是军事移民。例如,
明朝正统十三年(1448)二月,闽中沙县邓茂七举兵起义,
起义军数月之间攻克了20多座州府和县城。次年正月明王朝
急派宁阳侯陈懋为征南将军,率领京营及江西、浙江等地军
队计五万人,入闽把起义军镇压下去。明王朝为防止起义军
“死灰复燃”,令陈懋所部留驻延平(今南平市),那些京
师官兵就此定居下来,成为自北而南的军事移民。500多年
过去了,其后代至今尚有相当部分还在说“土官话”,这就
是南平城区的北方方言岛。军事上具有重要战略地位的关隘
、城池或河流,历代统治者都要调遣重兵驻扎把守。民国十
一年(1922)修的《琴江志》载:“雍正六年,福州将军蔡
,奏请设立福州三江口水师旗营……着在省老四旗之汉军分
派官丁及眷属来营。”另据记载,这支水师旗营由13名官员
,30名领催和470名兵丁组成,加上他们的眷属, 当年到琴
江来的北方人共有140多个姓氏,总人口当在1000人以上。
如今,其后代仍在使用北方方言,形成长乐琴江村北方方言
岛。
每逢兵荒马乱,平民百姓无家可归,无田可耕,只好背
井离乡,举足他迁,这也形成军事移民。====战争时期,福
州沦陷,大批福州人溯闽江而上,内迁南平、顺昌等地,很
多人就此定居下来。至今顺昌县的洋口镇还有“小福州”之
称,是一个福州方言岛。同是抗战时期,广东省====内迁韶
关,大批“广府人”也涌入韶关城区,使韶关城区白话基本
取代“老韶关话”而成为主要的交际用语,但周边农村仍主
要说“老韶关话”或客家话,城区成了白话方言岛。
(二)政治移民与方言岛的形成
政治迫害,是引发政治移民的一个重要原因。清康熙元
年(1662),郑成功收复台湾,以为抗清之基地,但他当年
就病逝。康熙二十二年(1683),清军统一了台湾,郑成功
的亲属开始受到清廷的政治迫害,其中的一支潜回大陆,隐
居于闽南漳浦县沿海。旋被发现,复逃迁到闽侯县西台村。
至今,这带郑氏居民都还在说他们自称为“下南话”的方言
。又如,四川的官话方言,是元末明初湖广的大规模移民带
来的,其中部分原因也与明====的政治迫害有关。
㈢ 汉语方言地理是怎么形成的
汉语方言有一个长期的形成和发展过程.远古时候的汉族先民生息的地域范围不大,语言也比较单纯,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他们的活动空间越来越大,有些人更迁徙到较远的地方,和其他民族发生接触,古代汉语因此而慢慢发生分化,产生了分布在不同地域上的方言.
选自周振鹤老师的论文
㈣ 汉语方言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网络上抄的。
方言分区是不同语言的划分,有别于地理上、行政上的分区。不同方言可以同在一个地理区域内,同一方言也可以分布在不同的地理区域中。例如南方的闽方言通行于闽、粤、台、浙四省的部分地域,而在闽、粤两省之中,又分别有闽、客方言并存和粤、客、闽方言并存。行政管辖范围可以变更,方言区属却不可能在短期内随之更改。广东省的海丰、陆丰两县,大部分说闽方言,原隶属于说闽方言的汕头专区。近年来这两个县改属大都不说闽方言的惠阳专区管辖,可是海丰话和陆丰话仍属闽方言。 不同方言之间的关系有亲有疏,必须对近亲和远邻有充分的了解,才能把不同的方言恰切地归到适当的区属中。方言的分区要有不同的层次,根据亲、疏的程度把不同的方言划归不同的层次。最高的一个层次通常称做方言区,例如官话方言区、吴方言区、粤方言区等。同一个方言区中的方言又可以作第2层的区分,通常称做方言片或次方言,例如闽方言区的方言又可以分闽南方言片、闽东方言片、闽北方言片,莆仙方言片、闽中方言片等;吴方言区的方言又可以分为太湖片、台州片、温州片、婺州片、龙衢片等。必要时,方言的划分还可以有第3层次乃至第4层次。第3层次在“片”以下,根据同一片内方言差异的情况可分为若干小片。小片中的各个地点如果方言差异仍然存在,可以再区分为若干地点方言,一般叫做“点”。方言区分的四个层次就是:方言区—方言片—方言小片—方言点。不论是哪一个层次的方言,在分区中始终要从实际出发,判明亲疏关系,该分即分,可合便合。有的地方方言处在不同方言的过渡地带,特别是几种不同方言犬牙交错的地区,如闽、浙、赣交界地区,鄂、湘、赣接壤地区等。方言现象复杂,一时不易确定归属的,只好承认它是过渡地带的方言,不必勉强划归哪一个方言区。
㈤ 汉语有哪七大方言的地理分部情况
分布情况
(1)华北方言,通行于京津两市及东北三省,河北、山东及河南(除信阳地区)六省。其中吉林、辽宁、黑龙江三省方言最接近北京话。
(2)西北方言,通行于山西、陕西、甘肃、内蒙古、宁夏一部分、青海一部分及新疆等六省一区。
(3)西南方言,通行于四川、贵州、云南重庆三省一市及湖北大部分。湖南、广西北部边沿地区。
(4)江淮方言,俗称下江官话,通行于长江、淮河中下游,包括湖北、安徽、江苏、江西部分沿江地区。
此外,晋语在山西大部以及陕西北部、河北西部及南部、河南北部、内蒙古中西部使用,以太原话为代表,有入声韵。其白读系统与典型的官话截然不同。有不少学者将其归于官话,有人认为应当独立,不过晋语与其它官话的差别比起闽语中相邻两县甚至两镇的差别都甚小。
㈥ 我想了解一下湖北人还有方言地理坏境怎么样,最好具体点谢谢了!
湖北的方言大致上分:
1 , 汉腔:以武汉话为主,包括了武汉周边的黄陂,孝感,仙桃等县市。
2,黄冈话:以黄州方言为主,包括了罗田,英山,浠水,大悟,红安等县市。更延伸到安徽的的六安(金寨、霍山、舒城),安庆(岳西 )。河南的信阳(商城、光山、固始),等几十个县市都属于大别山方言体系。
3,咸宁方言:以咸宁方言为主,包括了阳新,大冶,通山县、嘉鱼县、黄石,崇阳县、通城县、鄂州等。。。
4,鄂西方言:以恩施话为主,包括了来凤,利川,咸丰,鹤峰,宣恩,建始,巴东,方言与四川、重庆的方言接近!
湖北省的地理坏境
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决定了湖北的气候为亚热带季风气候,这样的气候加上湖北以平原为主西北高东南低的地形,决定了湖北的河流特征:支流众多、流程长、流域广、流向由西北向东南流,流量大、水位高、汛期长(夏秋季节)、无结冰期等。
1, 恩施自治州属于鄂西南山地,主要由巫山、武陵山、大娄山等山脉组成。地理坐标:东经108021'37"—110038'21",北纬29007'11"—31024'03",总面积24061平方公里。其西北部系巫山山脉南缘分支,东南部和中部系武陵山脉北缘分支,西部系大娄山山脉的北延部分,北部系大巴山山脉与神农架毗陲。恩施自治州西毗重庆市,南邻湖南省,东北接神农架林区,东部连宜昌市。
2,黄冈地处湖北省东部、大别山南麓、长江中游北岸,京九铁路中段。现辖一区(黄州)、二市(武穴、麻城)、七县(红安、罗田、英山、浠水、蕲春、黄梅、团风)和一个县级龙感湖农场,版图面积1.74万平方公里,总人口730万。历史文化源远流长。黄冈有2000多年的建置历史,孕育了中国佛教禅宗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慧能,宋代活字印刷术发明人毕升,明代医圣李时珍,现代地质科学巨人李四光,爱国诗人学者闻一多,国学大师黄侃,哲学家熊十力,文学评论家胡风,《资本论》中译者王亚南,等等一大批科学文化巨匠,为中华民族乃至世界历史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区位交通得天独厚。黄冈位于楚头吴尾和鄂豫皖赣四省交界,与省会武汉山水相连,是武汉城市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境内依傍一条黄金水道(长江),紧邻两座机场(武汉天河机场、九江机场),贯通四条铁路(京九铁路、合九铁路、京广联接线、沪汉蓉快速铁路),飞架四座长江大桥(鄂黄大桥、黄石大桥、九江大桥、鄂东大桥),纵横五条高速公路(沪蓉高速、黄小高速、江北高等级公路、武英高速、大广高速),具有“承东启西、纵贯南北、得中独厚、通江达海”的区位优势。自然人文交相辉映。黄冈依山带水,风光秀丽。大别山巍峨磅礴、天工巧夺,连绵境内数百里,其主峰天堂寨海拔1729米,集雄、奇、险、幽于一体,堪与泰山、庐山媲美。龙感湖古称雷池,曾与鄱阳湖相连,现有水域面积2500平方公里,是全国重要的湿地保护区。长江流经本市189公里,境内倒、举、巴、浠、蕲、华阳河六水并流,百湖千库星罗棋布。黄冈名贤咸至,胜迹如云。李白、杜牧、王禹偁等历代骚人为此吟咏千古名篇,苏轼因此成就其文学巅峰,黄梅戏在此发源。
3,咸宁市隶属湖北省,素有“湖北南大门”之称,享有“桂花、楠竹、茶叶、苎麻之乡”之誉。位于湖北省东南部,地跨东经113?2′-114?8′,北纬29?2′-30?9′。东邻赣北,南接潇湘,西望荆楚,北靠武汉。区位适中,交通便捷。138公里长江黄金水道依境东流,京广铁路、106、107、京珠高速公路贯通南北。国土面积9861平方公里。现辖一市一区四县:赤壁市“三国故事”享盛名;咸安区向阳湖畔翰墨香;崇阳县戏乡琴韵号天城;嘉鱼县秀水澄湖鱼米乡;通城县三省通衢多客商;通山县九宫巍峨云天外。咸宁位于长江中游南岸,幕阜山北麓。大地构造处于扬子准地台(Ⅱ)东端的下扬子台坪(Ⅱ3)的大冶褶带(Ⅱ3)的梁子湖凹陷(Ⅱ3)和咸宁台褶束(Ⅱ3)以及幕阜台拗(Ⅱ4)的通山台褶束(Ⅱ4)等3个四级构造单元。区内出露有元古代至新生代地层,岩浆活动主要集中于通山的九宫山一带。由于地壳运动的影响,区内褶皱断裂发育,形成现今地貌景观。地势南高北低,分为3个地貌区。江汉湖积冲积平原区,位于西北部,为赤壁市茶庵岭至咸安区双溪以北的大片地区。大幕山――雨山低山丘陵区,位于中部,为通山县高湖至沙店一线以北,茶庵岭至双溪一线以南的广大地区。幕阜山侵蚀构造中山区,位于通山高湖至沙店一线以南地区。咸宁属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降水充沛,日照充足,四季分明,无霜期长。
4,武汉 中国的城市中能够超过武汉规模的最多不超过3个;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唯一的两个大都市:上海和武汉,同时被列为了直辖市。江城是武汉市的简称,也是武汉的美称。来源于“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之古诗词。而武汉市是湖北省省会,中国重要的中心城市,华中地区政治、经济、文化、金融中心。世界第三大河长江及其最大支流汉水在市区内交汇,将市区一分为三,形成汉口、汉阳和武昌三镇。全市现辖13个城区,3个国家级开发区,面积8467平方公里,人口831万人。武汉作为楚文化发祥地之一,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早在新石器时代(一万多年以前),这里就有先民生息繁衍。据考证,位于武汉市北郊的盘龙城遗址,是距今3500年前的商代方国宫城。明清时代,汉口成为全国闻名的商埠,是当时四大名镇之一。近代武汉,作为民主革命的发祥地,谱写了光辉的历史篇章。武汉风景秀丽,名胜众多。名闻天下的黄鹤楼,位居“江南三大名楼”之首。“江城明珠”东湖,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佛都古刹”归元寺,内藏惟妙惟肖五百罗汉。此外,还有古琴台、晴川阁、楚天台等古迹名胜,令人流连忘返。综合经济实力改革开放以来,武汉市经济发展十分迅速,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特别是1992年被确定为沿江对外开放城市后,经济规模和综合实力不断增强。1992-1998年经济年均增长率达16%,高出全国、全省平均水平,连续多年位居"中国城市综合实力50强"的第六位。区位和资源武汉地理坐标为北纬30°33"、东经114°19"。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常年雨量充沛,平均无霜期约250天以上,年平均气温16.3℃。武汉地形属残丘性冲击平原,大部分在海拔50米以下。武汉位于中国经济地理中心,交通四通八达,历来有“九省通衢”之称,东去上海、西抵重庆、南下广州、北上京城,距离均在1000公里左右。武汉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武汉农业生产条件优越,水利资源丰富,被称为“百湖之市”。教育与科技武汉是华中地区的科技文化教育中心,科技教育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大中城市第3位,仅次于北京和上海。
㈦ 中国各地方言
中国方言总览:
总体描述为5+7,即5大北方方言,7大南方方言,依次为——
北方:东北官话、华北官话、西北官话、西南官话、下江官话
南方:江浙方言、赣方言、湘方言、粤方言、闽南方言、闽北方言、客家方言
以上大类之下又有若干小类,且层次繁杂,数不胜数。
各地方为什么会有不同的话?
--谈方言的形成
在外地工作的人,有时候不免会怀念起自己家乡来,互相谈论自己故乡的风土人情和祖国各地的风光。接着,也常常会谈论到各地的方言,并互相为一些特殊的方言词语及其奇异的发音而哄笑起来。笑声过后,也许有人会突然发问:为什么各地方会有这样不同的方言呢?方言的分歧是怎样造成的呢?
据说,在宗教故事里有过一个荒诞的解释,说:天下的语言本来都是一样的,后来,人类进化了,互相商量着把烧透了的砖当石头,把石漆当灰土,造起了一座城和一座塔,而塔顶高得一直通到了天上。耶和华上帝怕了,他说:“看呐,他们成为一样的人民,所说的都是一样的言语,召集既作起这事来,以后他们要做的事,就没有不成功的了。”于是,他便下来变乱了人们的口音,使彼此之间语言不通,产生了分歧。
在澳大利亚,对这个问题还流传过一个神话,说:东方住着个很凶恶的老太婆布鲁利,在夜晚的时候,她带着粗棒沿着道路漫步,捣毁了周围睡着人们的篝火。后来凶恶的老太婆死了,人们都很高兴,派遣急使到所有一切种族那里,通知他们这件可喜的事。然后,纪念老太婆死亡的节日是从吞食尸体开始的,列明杰拉尔种族首先吃了凶老太婆的肉,忽然说起人们不懂的话来;以后来到的其他几个种族,尝了老太婆的肠子,也开始说起新的大家不懂的方言。一切后到的北方种族,吃了老妇尸体的残余部分,又开始说起不能令人明白的话来。据说,这样就产生了语言的分歧了。
这两个荒唐的故事,当然不能解决这样一个严肃的学术问题的,谁都会对它置之一笑而判定其为无稽之谈。但是,这两个故事倒也反映了一个问题,即人们在遥远的古代,就已经在思索这个语言问题了,并对它发生了浓厚的兴趣。
那末,语言是怎样造成分歧、方言又是怎样产生的呢?也许有人会从地理环境上来寻找解释,说:苏南和苏北由于隔了一条长江,因此造成了方言的差别。但是,试想:同一条长江为什么没有把湖北话和四川话再分别成两种不同的方言呢?可见,自然条件不是造成语言分歧的根本原因。因此,方言的形成只能从社会历史条件中去寻找答案。从这方面看,我国众多的方言的形成,原因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方面的。大致可以这样说:第一,古代中国由于长期的封建主义统治,国家不是十分统一的,因而随着疆域的日益扩大、人口的日益增加、国家经常有封建割据等等原因,各个地区之间的联系和交流受到了一定的限制。这样,处在不断发展变化状态中的语言,也就各自相对独立地演变着,不易获得变化的一致性。于是,日积月累,时间长了,就使得各个地区的语言逐渐产生了差异,逐渐减少了共同性的因素,形成了各地区各有特点的方言。我国北方方言系统的各地方言,包括华北、东北、西北、西南、华中和华东的一部分,大致就是这样造成的。第二,在我国古代,由于社会动荡和战乱所迫而造成过多次的人口大迁移,也是方言形成的一个原因。例如东晋至隋唐、唐宋至宋、宋末至明初,我国中原一带的居民曾有三次向南大迁移,结果形成为现在分布于广东、江西等地的客家方言。“因为客家先民南迁后,定居在闭塞的山地,一方面保存了他们固有的传统,另一方面又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不容易受外来影响的渗透,而客家人强烈的宗族观念和保守思想,也增强了他们对外来影响的抵抗;客家住地不但形成了他们自己特殊的社会生活区域,保存了他们固有的文化礼俗,而且在语言上也形成了独立的系统。”第三,在人口大迁移的情况下,如果迁入外族居住区域,则必然发生民族的融合和语言的相互影响,以至同化,这也是造成方言特点的一个重要的历史原因。例如两广地区是有较多的少数民族居住的地方,但自从周秦以来,大批汉族人由北南下,逐渐造成了“喧宾夺主”的状况,在数量上超过了土著民族的人口,加上汉族在经济、文化各方面又比土著民族日益发达,历代统治者又实行了民族同化政策,结果使土著民族日益汉化。当然,在民族同化和语言融合的过程中,汉族人的语言也不可避免地要接受外族语言的影响。因而,“粤方言由于特殊的历史背景、地理条件以及民族杂居等原因,一方面继承并发展了许多古汉语中本质的因素,另一方面也吸收了一些非汉语的因素,从而构成它的方言特征。”
总之,就具体的各别的语言和方言来说,方言的形成和语言的产生地方性分歧,原因当然会是各种各样的。但是,归结起来,最重要的原因,则是由该语言所依存的社会历史条件造成的;至于高山、大河的阻隔,有时也能起一些次要的作用,尤其是古代。然而,如果只从自然条件上来寻找根据,那是不可能得到正确的解释的。
㈧ 徐州方言的徐州地理
徐州又称彭城,市中心零公里坐标位于北纬34°15′、东经117°11′,地理上处于秦岭淮河一线以北,即北方地区。
一句话可以概括为“四省交界,五省通衢,东襟黄海,西接中原,南屏江淮,北扼齐鲁”,又有中原要冲“第一要津,两水汇通,连通三沟,四方都会,五省通衢”的称法。古代运输枢纽、文明发源地京杭大运河和黄河故道穿城而过,南北融通对徐州方言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徐州自古就是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兵家必争之地”、商贾繁荣之地,因而被喻为“北国锁钥,南国门户”。按照当今行政区域划分,徐州位于江苏省西北部,北邻山东省,西接安徽省、河南省,东连连云港市,南邻宿迁市。
了解徐州的地理区位是认识徐州方言的第一步。第二步则应对我国方言划分有所了解。在此仅附上链接,请自行查阅:北方方言、吴方言、客家方言、闽方言、粤方言、湘方言、赣方言等。(徐州方言属于北方方言中的中原官话)
㈨ 各地区的方言
中国方言总览:
总体描述为5+7,即5大北方方言,7大南方方言,依次为——
北方:东北官话、华北官话、西北官话、西南官话、下江官话
南方:江浙方言、赣方言、湘方言、粤方言、闽南方言、闽北方言、客家方言
以上大类之下又有若干小类,且层次繁杂,数不胜数。
各地方为什么会有不同的话?
--谈方言的形成
在外地工作的人,有时候不免会怀念起自己家乡来,互相谈论自己故乡的风土人情和祖国各地的风光。接着,也常常会谈论到各地的方言,并互相为一些特殊的方言词语及其奇异的发音而哄笑起来。笑声过后,也许有人会突然发问:为什么各地方会有这样不同的方言呢?方言的分歧是怎样造成的呢?
据说,在宗教故事里有过一个荒诞的解释,说:天下的语言本来都是一样的,后来,人类进化了,互相商量着把烧透了的砖当石头,把石漆当灰土,造起了一座城和一座塔,而塔顶高得一直通到了天上。耶和华上帝怕了,他说:“看呐,他们成为一样的人民,所说的都是一样的言语,召集既作起这事来,以后他们要做的事,就没有不成功的了。”于是,他便下来变乱了人们的口音,使彼此之间语言不通,产生了分歧。
在澳大利亚,对这个问题还流传过一个神话,说:东方住着个很凶恶的老太婆布鲁利,在夜晚的时候,她带着粗棒沿着道路漫步,捣毁了周围睡着人们的篝火。后来凶恶的老太婆死了,人们都很高兴,派遣急使到所有一切种族那里,通知他们这件可喜的事。然后,纪念老太婆死亡的节日是从吞食尸体开始的,列明杰拉尔种族首先吃了凶老太婆的肉,忽然说起人们不懂的话来;以后来到的其他几个种族,尝了老太婆的肠子,也开始说起新的大家不懂的方言。一切后到的北方种族,吃了老妇尸体的残余部分,又开始说起不能令人明白的话来。据说,这样就产生了语言的分歧了。
这两个荒唐的故事,当然不能解决这样一个严肃的学术问题的,谁都会对它置之一笑而判定其为无稽之谈。但是,这两个故事倒也反映了一个问题,即人们在遥远的古代,就已经在思索这个语言问题了,并对它发生了浓厚的兴趣。
那末,语言是怎样造成分歧、方言又是怎样产生的呢?也许有人会从地理环境上来寻找解释,说:苏南和苏北由于隔了一条长江,因此造成了方言的差别。但是,试想:同一条长江为什么没有把湖北话和四川话再分别成两种不同的方言呢?可见,自然条件不是造成语言分歧的根本原因。因此,方言的形成只能从社会历史条件中去寻找答案。从这方面看,我国众多的方言的形成,原因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方面的。大致可以这样说:第一,古代中国由于长期的封建主义统治,国家不是十分统一的,因而随着疆域的日益扩大、人口的日益增加、国家经常有封建割据等等原因,各个地区之间的联系和交流受到了一定的限制。这样,处在不断发展变化状态中的语言,也就各自相对独立地演变着,不易获得变化的一致性。于是,日积月累,时间长了,就使得各个地区的语言逐渐产生了差异,逐渐减少了共同性的因素,形成了各地区各有特点的方言。我国北方方言系统的各地方言,包括华北、东北、西北、西南、华中和华东的一部分,大致就是这样造成的。第二,在我国古代,由于社会动荡和战乱所迫而造成过多次的人口大迁移,也是方言形成的一个原因。例如东晋至隋唐、唐宋至宋、宋末至明初,我国中原一带的居民曾有三次向南大迁移,结果形成为现在分布于广东、江西等地的客家方言。“因为客家先民南迁后,定居在闭塞的山地,一方面保存了他们固有的传统,另一方面又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不容易受外来影响的渗透,而客家人强烈的宗族观念和保守思想,也增强了他们对外来影响的抵抗;客家住地不但形成了他们自己特殊的社会生活区域,保存了他们固有的文化礼俗,而且在语言上也形成了独立的系统。”第三,在人口大迁移的情况下,如果迁入外族居住区域,则必然发生民族的融合和语言的相互影响,以至同化,这也是造成方言特点的一个重要的历史原因。例如两广地区是有较多的少数民族居住的地方,但自从周秦以来,大批汉族人由北南下,逐渐造成了“喧宾夺主”的状况,在数量上超过了土著民族的人口,加上汉族在经济、文化各方面又比土著民族日益发达,历代统治者又实行了民族同化政策,结果使土著民族日益汉化。当然,在民族同化和语言融合的过程中,汉族人的语言也不可避免地要接受外族语言的影响。因而,“粤方言由于特殊的历史背景、地理条件以及民族杂居等原因,一方面继承并发展了许多古汉语中本质的因素,另一方面也吸收了一些非汉语的因素,从而构成它的方言特征。”
总之,就具体的各别的语言和方言来说,方言的形成和语言的产生地方性分歧,原因当然会是各种各样的。但是,归结起来,最重要的原因,则是由该语言所依存的社会历史条件造成的;至于高山、大河的阻隔,有时也能起一些次要的作用,尤其是古代。然而,如果只从自然条件上来寻找根据,那是不可能得到正确的解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