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物理化 » 中心地理论名词解释

中心地理论名词解释

发布时间: 2021-08-01 00:17:09

Ⅰ 城市地理学和城市社会地理学的区别

城市是有一定人口规模,并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集居地,是聚落(Settlement)的一种特殊形态。
城市是一种复杂的动态现象,它的兴起和发展受自然、经济、社会和人口等方面因素的影响。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的地区,不同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不同的人口分布和迁移特点,都对城市的发展速度、性质、规模、空间组织等产生影响。
城市是一种区域现象。它在地球表面占据着一部分土地,虽然面积不大,但它作为人类活动的中心,同周围广大区域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具有控制、调整和服务等机能。
城市本身是一个“面”,它的内部有各种构成要素的演变和组合问题。但从区域角度来看,城市也是一个“点”。几乎每个城市都是一个地区的经济、政治或文化的中心,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影响区域(腹地或集散区)。由于城市规模不同,影响范围有大有小,各城市影响区之间也可能有叠加或交错,但每个城市都在其影响区域内起着焦点或核心作用。
由此可见,城市不仅具有区域性和综合性的特点,而且属于历史范畴。一方面,人们都把城市作为人类文明的代表,时代经济、社会、科学、文化的渊薮和焦点。另一方面,城市也集中了整个社会生活、整个时代所具有的各种矛盾。所以,城市也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的大系统。这个系统包含的内容很广,不仅包括生产、消费、流通等空间现象,也包罗造成空间现象的非空间过程。为了揭示城市系统的空间现象,必须深入研究形成这种空间现象的社会、文化和思想意识形态等非空间因素。
城市地理学所要研究的对象就是这样一种城市。城市地理学是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的科学,既是人文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又是城市科学群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般来讲,城市地理学最重要的任务是揭示和预测世界各国、各地区城市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性。揭示和掌握世界各国、各地区城市现象的规律,属于认识世界的任务;科学预测世界各国、各地区城市现象的变化规律,属于改造世界的任务。
就我国来说,当前正处于新旧体制交替时期,四化建设向我国城市地理学提出了许多重大的实践问题。比如,大、中、小城市的合理布局和城镇化水平的调控,区域城镇体系的形成,农业劳动力转移,城市职能的更替和空间重组等问题。我国城市地理学的迫切任务,就是从我国国情出发,解决社会经济建设中不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为领导部门决策提供依据,以充分发挥城市的中心作用。
为了完成这一任务,城市地理学必须在总结我国的实践经验基础上,借鉴西方城市地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加快城市地理学的理论建设。西方城市地理学经历了近百年的发展,是无数地理学家和其他社会科学家智慧的结晶,其中有不少带普遍性的理论和方法,经过了外国社会实践检验,对于我国来说,虽然只是间接的,但只要注意到国情,取其精华,洋为中用,仍然是一种必不可少的方法。
无疑,任何理论的产生总不能超越其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许多学说表面看来那么抽象晦涩,远离现实,但是,只要从它们的主导思想倾向和基本原理进行深入分析,都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它们的产生和发展的根源,都有着理论的客观性。但是,所谓理论的客观性只是相对的,总是有时代的局限性,受发明者和倡导者的立场观点所制约,其中掺杂着不少主观成分。作为社会科学的城市地理学也毫不例外,其本身的发展无不打上时代、文化背景及社会性质的烙印。因此,我们在学习外国城市地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时,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绝不能不顾国情,生搬硬套。
我们知道,西方理论本身在西方的国度里也不是完美无缺的,而是在发展之中。同时,西方理论,尤其是通过归纳法而得到的理论,其归纳范围仅仅局限于过去一段时间的西方社会经验,即使是今日的西方社会也不一定适用,更何况是不同时期的非西方社会!例如,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在西方18、19世纪的时空条件下,城市化确实促进了工业化。可是今天许多第三世界国家的城市化,并没有带来相应的工业化。
现代城市地理学的主要理论和模式,其归纳范围主要是西方城市,特别是欧美的城市,这是因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城市化地区和大城市主要集中于欧美地区。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第三世界城市化速度非常快,可以预料,到2000年,世界上大部分城市人口,大部分大城市将出现在第三世界,而欧美地区的城市和城市人口在世界上所占比例将愈来愈小,其代表性也将有所降低。未来城市地理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若循归纳法研究,忽略第三世界的城市,若循演绎法研究,没有经过世界上各地区,特别是第三世界城市的检验,那么,这种理论和研究方法便不可能有充分的代表性,必然缺乏现实意义。
我国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有着可以发展高水平的城市地理学的土壤。然而,可惜的是,我们缺少理论的概括,科学的推论,模式的建立。我们知道,一种理论,一个研究模式的创立、发展和运用是无数学者、实践者共同努力的结果。
因此,我们应该不断总结我国城市发展的过程,并对西方理论加以验证,在吸收西方有益理论的基础上,探讨和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地理学的理论体系。
当然,城市地理学的发展离不了教学和研究的专业人才。从教学、研究来看,都需要不同层次的城市地理学专业人才。教学上,既需要高校的城市地理学教学人员,也需要中等教育的教学人员;研究上,既要一定数量的有较深造诣的专门研究人才,更需要大批能从事基本问题研究的普通研究人员。所以,专业人才培养是促使城市地理学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这门学科的任务之一。
在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的今天,不论专业人才的培养,还是人们文化素质的提高,都需要广泛普及城市地理教育。通过对城市地理知识的学习,不仅可以使广大公民,特别是青年了解当今城市地理学的发展现状和趋势,以及它的重要地位与作用,而且可以结合个人的工作实际,更好地正确解决和处理城市活动与资源开发的相互关系,进而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

什么是“区位论”

区位一词来源于德语“standort”,英文于1886年译为“location”,即定位置、场所之意,我国译成区位,日本译成“立地”,有些意译为位置或布局,在某些情况下也可用。

课本中的解释是:“某事物的区位包括两层含义:一方面指该事物的位置,另一方面指该事物与其他事物的空间的联系。”

对区位一词的理解,严格的说还应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它不仅表示一个位置,还表示放置某事物或为特定目标而标定的一个地区、范围;

2、它还包括人类对某事物占据位置的设计、规划。

(2)中心地理论名词解释扩展阅读

区位论作为人类征服空间环境的一个侧面,是为寻求合理空间活动而创建的理论,如果用地图来表示的话,它不仅需要在地图上描绘出各种经济活动主体(农场、工厂、交通线、旅游点、商业中心等)与其他客体(自然环境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等)的位置,

而且必须进行充分地解释与说明,探讨形成条件与技术合理性。由于其实用性和应用的广泛性,使区位活动成为人文地理学基本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Ⅲ 名词解释:中心地理论

每一点均有接受一个中心地的同等机会,一点与其它任一点的相对通达性只与距离成正比,而不管方向如何,均有一个统一的交通面。
中心地理论是由德国城市地理学家克里斯塔勒和德国经济学家廖士分别于 1933年和 1940年提出的, 50年代起开始流行于英语国家,之后传播到其它国家,被认为是本世纪人文地理学最重要的贡献之一,它是研究城市群和城市化的基础理论之一。

Ⅳ 清华大学城市规划专业的考研资料

楼主相信我就加我好友1070992370,我可以传些给你。

Ⅳ 求会区域规划的人!!懂一点也可以

希望可以帮到你哈
一、名词解释

1
,区域的概念
:地球表面(层)上被某种特征(特别是具有社会经济学意义的特征)所固
定的空间区域系统。

2
.
节结区
(功能区、枢纽区)
:由区域内的核心以及与其功能上紧密相连、具有共同利益的
外围地区所组成。例如,城市经济区,即是以城市为中心,其集聚和辐射能力达到的地区。

3
,区位商
:是产业的效率与效益分析的定量工具,是一种较为普遍的集群识别方

法,是用来衡量某一产业的某一方面,在一特定区域的相对集中程度。

4

霍夫曼系数:
霍夫曼系数
=
消费资料工业净产值÷生产资料工业净产值。
在工业化进程中,
霍夫曼系数具有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不断下降的趋势。

5
、区域发展
:国家和区域的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及其地域结构的变化。

6
、区域空间结构:
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各种经济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空间组
织形式。

7
、经济区
:在劳动地域分工基础上形成的、不同层次和各具特色的经济地域。

8
、主体功能区
:是指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按区域分工和协调发
展的原则划分的具有某种主体功能的规划区域。

二、填空选择

1
、人地关系阶段包括那些?(填、选)


;
人作为地的奴隶阶段

人试图成为地的主宰阶段

人作为地的伙伴阶段

2
、简述钱纳里的区域经济发展阶段(填选)

答:

1
)传统社会阶段


2
)工业化初期阶段


3
)工业化中期阶段
/
重化工业阶段


4
)工业化后期阶段


5
)后工业化社会阶段


6
)现代化社会阶段

3
、简述胡佛
--
费希尔的区域经济增长阶段理论(填)

答:

1
)自给自足阶段


2
)乡村工业崛起阶段


3
)农业生产结构转换阶段


4
)工业化
阶段


5
)服务业输出阶段

4
、区位因素的构成:
自然因子,运输因子,劳动力因子,市场因子,集聚因子,社会因
子。

5
、区位论的发展阶段;代表人物及其理论的名称?

1
、古典学派时期:杜能的农业区位论、龙哈德的

区位三角形

、韦伯的工业区位论

2
、近代学派时期: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廖什的市场学派、俄林的一般区位论

3
、现代学派时期(二战后)
:理论地理学,以区位论为核心

邦吉的《理论地理学》

6
、区域开发决策的程序?

1
、发现问题,确定目标;
2
、拟定备选方案;
3
、选择方案;
4
、方案的实施与修正

7
、区域发展重点包括包括哪些、部门重点包括哪些?

区域发展重点即实现区域发展目标的突破口,
包括
部门重点

地区重点

靠重点部门、
重点
地区的发展带动整个区域的发展。
部门重点包括战略产业
(先导产业、
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
和瓶颈产业。

8
、结构化预测方法,包括哪两种?其中哪种又包括
5
种方法?

1
、确定性预测:

1
)平均增长率模型
2
)费尔哈斯模型
3
)宋建人口预测模型

4
)弹性分析预测模型
5
)时间序列分析法

2
、回归分析预测

9
、地域分工理论包括哪些?

亚当
.
斯密绝对成本学说、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说、赫克歇尔―俄林理论模式(生产要
素禀赋理论)
、新贸易理论、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Ⅵ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历年真题

去考研bbs上自己找吧,多的是,严重推荐。
2004年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旅游方向)旅游地理学试卷
一, 名词解释
1, 丹霞地貌
2, 旅游增加值
3, 空气温度垂直递减率
4, 华夏文明旅游带
5, 《货值列传》
6, 生命周期理论
7, 旅游地区社会容量
8, 心理物理学派
9, PATA
10, 旅游区划的主导因素原则
二, 简答题
1, 简述影响旅游决策行为的主要因素
2, 为什么国内外对旅游地的综合评估主要集中在自然风景地
3, 旅游线路设计必须考虑的基本因素
4, 举例说明城市RBD的主要类型
三, 论述题
1, 试以旅游地空间竞争说明为什么同一地域的石林只能选其最好的一个开发而放弃并保护好其他的。
2, 请解释旅游地(旅游资源)的综合性评估的意义和特点
3, 试以实例说明影响主题公园布局的因素及他们之间的关系

2003年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地理学
一, 名词解释
1, 旅游时间比
2, 特尔菲法
3, 温度-湿度指数
4, RBD
5, 旅游心理容量
6, 旅游区
7, 旅游流
8, 旅游通道
9, 京华古今风貌旅游带
10, 旅游开发规划
二简答题
1, 简述影响旅游需求的要素
2, 大尺度旅游空间行为表现那些特点
3, 简述喀斯特洞穴旅游资源的特点及在旅游开发中要注意的问题
4, 简述主题公园的特点
二, 分析问答题
1, 结合我国西部开发的实际情况,如何利用旅游对区域的经济的积极影响,抑制其消极影响
2, 试述近期国外旅游地理学发展有哪些趋势
3, 举例说明旅游宾馆宏观选址要考虑的因素

上海师范大学2003人文地理试题

1. 填空题(每空1分,共12分)
1.1 地理学的特性主要是( )、( );
1.2 文化由( )、( )|和( )三个层次组成。
1.3 第一产业指( );
第二产业指( );
第三产业指( )。
1.4 高新技术产业主要指( )
1.5 原始宗教主要指( ),民族宗教主要有( ),
世界三大宗教是( )。
2. 解释下列术语:(每个2分,共10分)
2.1 文化
2.2 拉采尔
2.3 人口容量(人口承载力)
2.4 综合国力
2.5 领土
3.辨析下列术语(指出相互区别,每个2分,共18分)
3.1 形式文化区、功能文化区、与乡土文化区
3.2地理环境决定论、文化决定论,可能论
3.3原始农业、传统农业、现代农业(石油农业、生态农业)
3.4种族、民族、国民
3.5旅游的客源地与目的地
3.6文化景观与文化区
3.7城市化与逆城市化
3.8环境、资源、能源
3.9传统文化与流行文化
4. 辨析题(每个2分,共11分)
4.1指出下列问题研究基本属于那种研究方法,为什么?
(1)中国的地方志;传统的区域地理学
(2)中心地理论、区位论;
(3)一批激进地理学家研究认为城乡地域差别是资本主义本身造成的;
(4)行为地理研究,文化地理研究、历史地理研究
(5)利用数理模型说明区域发展的社会经济结构
(6)通过研究人的行为偏好,探讨生产力布局特点
(7)通过调查研究找出某一区域与其他区域的不同
4.2 指出下列现象属于那种扩散,说明原因
(1)传染病的扩散
(2)巴黎、罗马发布新时装的流行趋势,之后在香港、东京、上海开始流行,在以后在各省会大城市开始流行;最后在中小城市乃至农村流行。
(3)在没有现代媒介以前,新生产技术新生产工艺的流行。
(4)中国饮食文化在欧美、东南亚的流行。
5. 论述下列各题(88分)
5.1 利用文化整合的思想论证推广普通话的重要性。(6分)
5.2利用人口地理理论说明我国改革开放后人口“孔雀东南飞”的现象的原因,对中西部发展的影响。谈谈你对解决西部人才匮乏的办法(12分)。
5.3 我国为什么南方的方言比北方的方言多。?
5.4分析中东地区和欧洲巴尔干地域冲突的潜在宗教影响因素。(8分)
5.5分析上海社会经济发展的地理优势。(10分)
5.6试论保护文化多样性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12分)
5.7为什么说种族、民族没有优劣之分?为什么各种族、民族之间经济发展状况、文明程度又有很大差别?(12分)
5.8全球化将产生怎样的社会影响?反全球化的社会动因是什么?(12分)
5.9分析西部大开发的社会、经济与政治意义。(10分)

热点内容
老师面试班 发布:2025-07-11 23:57:06 浏览:802
如何铺地砖 发布:2025-07-11 22:46:37 浏览:232
田静老师 发布:2025-07-11 22:21:52 浏览:758
文科生物会考知识点 发布:2025-07-11 21:32:18 浏览:808
班主任工作案例小学 发布:2025-07-11 21:21:02 浏览:729
宝蓝色校园 发布:2025-07-11 20:31:21 浏览:714
幼儿教师演讲稿精选 发布:2025-07-11 14:51:14 浏览:105
燃料电池历史 发布:2025-07-11 13:49:58 浏览:96
什么心理 发布:2025-07-11 11:13:50 浏览:198
天都教育 发布:2025-07-11 09:35:37 浏览: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