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影像历史
㈠ 医学影像学的发展历史
基本简介
医学影像是指为了医疗或医学研究,对人体或人体某部份,以非侵入方式取得内部组织影像的技术与处理过程,是一种逆问题的推论演算,即成因(活体组织的特性)是经由结果(观测影像信号)反推而来。 作为一门科学,医学影像属于生物影像,并包含影像诊断学、放射学、内视镜、医疗用热影像技术、医学摄影和显微镜。另外,包括脑波图和脑磁造影等技术,虽然重点在于测量和记录,没有影像呈显,但因所产生的数据俱有定位特性(即含有位置信息),可被看作是另外一种形式的医学影像。 临床应用方面,又称为医学成像,或影像医学,有些医院会设有影像医学中心、影像医学部或影像医学科,设置相关的仪器设备,并编制有专门的护理师、放射技师以及医师,负责仪器设备的操作、影像的解释与诊断(在台湾须由医师负责),这与放射科负责放射治疗有所不同。 在医学、医学工程、医学物理与生医资讯学方面,医学影像通常是指研究影像构成、撷取与储存的技术、以及仪器设备的研究开发的科学。而研究如何判读、解释与诊断医学影像的是属于放射医学科,或其他医学领域(如神经系统学科、心血管病学科...)的辅助科学。
高校开设此类专业类型
目前,我国高校开设的 医学影像学专业分为四年制和五年制 ,具体介绍可参照 网络 “医学影像技术”词条。
编辑本段发展历史
1895年德国物理学家威廉·康拉德·伦琴发现 X 射线(一般称 X 光)以降,开启了医学影像崭新的一页,在此之前,医师想要了解病患身体内部的情况时,除了直接剖开以外,就只能靠触诊,但这两种方法都有一定的风险。
编辑本段现代医学影像技术
医学影像发展至今,除了X 射线以外,还有其他的成像技术,并发展出多种的影像技术应用。另外在生医资讯应用方面,为能所产生的数位影像档案与影像数位化档案,可以交换与查阅,发展出医疗数位影像传输协定技术。
X 射线
血管摄影 (Angiography) 心血管摄影 (Cardiac angiography) 电脑断层扫描 (CT, Computerized tomography) 牙齿摄影 (Dental radiography) 萤光透视镜 (Fluoros) 乳房摄影术 (Mammography) X光片 (Radiography)
伽马射线
伽马摄影 (Gamma camera) 正子发射断层扫描 (PET, 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单一光子发射断层扫描 (SPECT, Single phot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
磁共振
核磁共振成像 (NMRI,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磁共振成像 (MRI,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超音波
医学超音波检查 (Medical ultrasonography)
光学摄影
内视镜 (Endos)
其他
萤光血管显影术 (Fluorescein angiography) 显微镜 (Microscope) 光声成像技术 (Photoacoustic imaging) 热影像技术 (Thermography)
复合应用
正子发射电脑断层扫描 (PET/CT, 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with computerized tomography) 单一光子发射电脑断层扫描 (SPECT/CT, Single phot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 with computerized tomography)
㈡ 中华医学会影像技术分会的历史沿革
1949年后 ,因当时技术队伍的人员结构层次较低,多数的技术员又无经过专业系统的学习,这支队伍未能独立发展起来。最后全部归属于当地的放射学会。文运后,我国放射学界与全国各行业一样获得了新的生机。1978年,中华放射学杂志复刊,标志着科研工作和学会的学术交流活动重生。中华放射学会与中华放射学杂志编辑部开始联手,利用全国有优势的省市,开展各种专题学术会议。放射技术学界随之活跃起来,针对影像技术队伍人员知识结构的现状,各省市大医院从业多年的影像技术界的前辈们,重整旗鼓,又带头办起了各种类型的学习班、提高班、专题讲习班、函授班等,自编、自译、自印教材。与此同时,各卫生专科学校亦加大了放射技术专业教学的力度。1981年,在郑州召开的第三届全国放射学学术会议上。首次将放射技术、放射诊断和放射治疗并列为三个专业学组。推荐陈玉人、范焱、陶叔巍、曾祥阶和张廉荪五人为放射技术学组的负责人,从而为放射技术队伍,取得了应有的学术地位。从此,以放射技术学组的名义组织各种学术活动,推动我国放射技术队伍的发展,至1993年,先后举办过8次全国性的学术交流。由于技术学组的不懈努力,技术队伍的素质与理论不断提高,影响日益增强,开始受到放射学界的重视。作为技术学界的老前辈范焱入选为第4届和第5届全国放射学专科分会副主任委员,陈玉人为第四届委员会名誉顾问,陶叔巍、曹厚德为委员。1985年起,放射技术学组开始酝酿申报成立影像技术学专科分会。在范焱、陶叔巍等前辈的努力下,得到众多有识之士支持,历经8年时间,终于得到了上级有关部门的批准。1992年6月17日,经中华医学会第二十届常务理事会第十三次会议审议通过,同意成立“中华医学会影像技术协会”。经过一年的筹备,1993年7月15日,“中华医学会影像技术协会”在北京回龙观宣告成立,第一届会长范焱教授。标志着我学会开始踏上了一个新的发展里程,掀开了我国放射技术学史的所篇章。
1996年,根据民政部下发文件精神,中华医学会所属的各专科学(协)会统一改为专科分会,故“中华医学会影像技术协会”改名为“中华医学会影像技术分会”。
办会宗旨
学会的办会宗旨是团结、组织广大医学科学技术工作者,遵守国家宪法、法律和法规,执行国家发展医学科技事业的方针和政策。崇尚医学道德,弘扬社会正气。坚持民主办会原则,充分发扬学术民主,提高医学科技工作者的业务水平,促进医学科技的普及和推广,促进医学科学技术队伍的成长和提高,促进医学科技与经济建设相结合,为我国人民的健康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学会业务
包括:开展医学科技学术交流;编辑出版医学、科普等各类期刊及音像制品;开展继续医学教育;开展国际间学术交流;开展医学科学技术决策论证;评选和奖励优秀的医学科技成果、学术论文和科普作品;发现、推荐和培养优秀医学科技人才;承办政府及有关部门委托的工作任务;开展医药卫生科学技术的咨询服务;推动医学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向党和政府反映医学科技工作者的意见和要求。
具体目标
中华医学会影像技术分会的具体目标是引导全国影像技术工作者开展科学研究、举办继续教育、开展对外交流,为全国影像技术工作者提供交流和展示平台,提升我国影像技术工作者的人文素质和业务水平,为医学影像事业的发展和人民健康贡献力量。
委员机构
本届委员会有委员61人,分布在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常委会是本学会的决策机构,共有21名成员。常委会成员间平时通过网络进行沟通,一般每年至少召开一次专门会议。设有5个学组:数字摄影技术学组,CT技术学组,MR技术学组,工程网络学组、教育管理学组。
学会活动
学会每年秋季召开一次全国学术大会,轮流在全国各地举行。各省市医学会下设的影像(放射)技术分会是对口联系组织。现在全国有20个省市成立了影像(放射)技术分会。
㈢ 核磁共振成像发展历史
核磁共振成像术,简称核磁共振、磁共振或核磁,是8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全新的影像检查技术。它的全称是:核磁共振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术(简称MRl)是利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进行医学诊断的一种新颖的医学影像技术。核磁共振是一种物理现象,早在1946年就被美国的布劳克和相塞尔等人分别发现,作为一种分析手段广泛应用于物理、化学等领域,用作研究物质的分子结构。直到1971年,美国人达曼迪恩才提出,将核磁共振用于医学的诊断,当时,未能被科学界所接受。然而,仅仅10年的时间,到1981年,就取得了人体全身核磁共振的图像。使人们长期以来,设想用无损伤的方法,既能取得活体器官和组织的详细诊断图像,又能监测活体器官和组织中的化学成分和反应的梦想终于得以实现。核磁共振完全不同于传统的X线和CT,它是一种生物磁自旋成像技术,利用人体中的遍布全身的氢原子在外加的强磁场内受到射频脉冲的激发,产生核磁共振现象,经过空间编码技术,用探测器检测并接受以电磁形式放出的核磁共振信号,输入计算机,经过数据处理转换,最后将人体各组织的形态形成图像,以作诊断。核磁共振所获得的图像异常清晰、精细、分辨率高,对比度好,信息量大,特别对软组织层次显示得好。使医生如同直接看到了人体内部组织那样清晰、明了,大大提高了诊断效率。避免了许多以往因手术前诊断不明而不得不进行的开颅、开胸、开腹探查及其他的一些探查诊断性手术,使病人避免了不必要的手术痛苦以及探查性手术所带来的副损伤及并发症。所以它一出现就受到影像工作者和临床医生的欢迎,目前已普遍的应用于临床,对一些疾病的诊断成为必不可少的检查手段。核磁共振提供的信息量不但大于医学影像学中的其他许多成像术,而且不同于已有的成像术,它是一项革命性的影像诊断技术。因此,它对疾病的诊断具有很大的潜在优越性。 80年代美国政府开始批准核磁共振机的商品化生产,并开始临床应用。我国从1985年引进第1台核磁共振机至今已有超过1000台在工作,目前医生们越来越认识到它在诊断各种疾病中的重要作用,其使用范围也越来越广泛。现代MRI已发展到3.0以上,立体三位MRI也已经出现,极大地提高了诊断水平。
㈣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有多少年的发展历史
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医疗卫生事业发展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现代医学影像必备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从事临床影像检查、诊断与治疗技术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
㈤ 医学影像技术学和医学影像学有什么区别吗(详细点)
一、针对性不同:
1、影像技术学是针对操作技术学习。
2、影像学是包括诊断和技术方面,影像学范围更广。
二、基本定义不同:
1、医学影像技术主要分对比剂、传统X线摄影、数字X线摄影、计算机断层扫描、磁共振成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图像显示与记录。
2、医学影像技术还包括图像处理与计算机辅助诊断、图像存档与通信系统、医学影像质量管理与成像防护、医学影像技术的临床应用。
3、医学影像学是研究借助于某种介质(如X射线、电磁场、超声波等)与人体相互作用,把人体内部组织器官结构、密度以影像方式表现出来。
4、医学影像学的作用是供诊断医师根据影像提供的信息进行判断,从而对人体健康状况进行评价的一门科学,包括医学成像系统和医学图像处理两方面相对独立的研究方向。
三、学习的内容不同:
1、影像技术更偏重于理工科,比如对物理、计算机编程要求比较高,VB、C语言、宏汇编、单片机都要学,当然还有图像处理,因此对英语要求也高,因为很多都是英文操作的。
2、影像学诊断方向的更接近临床,除了学各种影像诊断的专业课以外,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学习的,内外妇儿,眼科,皮肤,神经病,核医学这样的临床课也都要学
四、毕业后去向不同:
1、影像技术学毕业后主要进医院B超室去做技术员。
2、影像学毕业后可以努力考研做医生。
五、职业发展不同:
1、影像技术学毕业后很快进入工作,并能用七年左右时间成为高级技师,获得高薪。
2、影像学需要考研读博士,慢慢成为一个医生,更慢进入工作,但是前景也是比较好的.
(5)医学影像历史扩展阅读:
医学影像是指为了医疗或医学研究,对人体或人体某部分,以非侵入方式取得内部组织影像的技术与处理过程。它包含以下两个相对独立的研究方向:医学成像系统(medical imaging system)和医学图像处理(medical image processing)。
前者是指图像行成的过程,包括对成像机理、成像设备、成像系统分析等问题的研究;后者是指对已经获得的图像作进一步的处理,其目的是或者是使原来不够清晰的图像复原,或者是为了突出图像中的某些特征信息,或者是对图像做模式分类等等。
作为一门科学,医学影像属于生物影像,并包含影像诊断学、放射学、内视镜、医疗用热影像技术、医学摄影和显微镜。另外,包括脑波图和脑磁造影等技术,虽然重点在于测量和记录,没有影像呈显,但因所产生的数据俱有定位特性(即含有位置信息),可被看作是另外一种形式的医学影像。
临床应用方面,又称为医学成像,或影像医学,有些医院会设有影像医学中心、影像医学部或影像医学科,并配备相关的仪器设备,编制有专门的护理师、放射技师以及医师,负责仪器设备的操作、影像的解释与诊断(在台湾须由医师负责),这与放射科负责放射治疗有所不同。
在医学、医学工程、医学物理与生医资讯学方面,医学影像通常是指研究影像构成、撷取与储存的技术、以及仪器设备的研究开发的科学。而研究如何判读、解释与诊断医学影像的是属于放射医学科,或其他医学领域(如神经系统学科、心血管病学科...)的辅助科学。
高校开设此类专业类型
医学影像学专业分为四年制和五年制,具体介绍可参照网络“医学影像技术”词条。
医学影像技术是医学专业名。我国之所以在06年出台政策,把同一专业分成两种不同的学年制去施教,目的是想与西方某些发达国家接轨。培养四年制的学生,为的就是这种学生将来可以专门从事技术方面的工作的,而培养五年制的就是将来从事诊断治疗工作的。我们不能否定国家这个做法,因为时代的趋势确实是需要把各方面的人才分开,而去专攻某个专业,社会才能不断进步。
最重要的一点区别就是毕业后的文凭不同。
上文提到,五年制的毕业后,在医疗单位要从事诊断工作,毕业后颁发的文凭也就是医学学士学位了。四年制的就不同了,鉴于国家的政策要求,只能颁发理学学士学位。依据现有国家政策(如下):执业医师报名条件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相关规定,内容如下:
第九条 具有下列条件之一的,可以参加执业医师资格考试:
(一)具有高等学校医学专业本科以上学历,在执业医师指导下,在医疗、预防、保健机构中试用期满一年的;
(二)取得执业助理医师执业证书后,具有高等学校医学专科学历,在医疗、预防、保健机构中工作满二年;具有中等专业学校医学专业学历,在医疗、预防、保健机构中工作满五年的。
医师资格考试报名资格规定:
十五、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予受理医师资格考试报名:
1、卫生职业高中毕业生;
2、基础医学类、法医学类、护理学类、辅助医疗类、医学技术类等相关医学类和药学类、医学管理类毕业生;
3、医学专业毕业,但教学大纲和专业培养方向或毕业证书注明为非医学方向的;
4、医学专业毕业,但教学大纲和专业培养方向或学位证书证明学位是非医学的;
5、非现役军人持军队医疗、预防、保健机构出具的试用期证明报考或在军队报名参加医师资格考试的;
6、现役军人持地方医疗、预防、保健机构出具的试用期证明报告的;
7、持《专业证书》或《学业证书》报名参加医师资格考试的;
8、1999年1月1日以后入学的卫生职工中等专业学校的学生毕业后报考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的。
不难看出,就目前(06到10年)来看,四年制不能像五年制的医学影像那样报考执业医师证,这也就是四年制和五年制最本质的区别,正是这种区别,造成了毕业后的差异。
㈥ 医学影像学考研
1998年国家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教高[1998]
8号)所列的“医学影像学”专业,学制应为五年,授予学位是医学学士。学生就业后,既能从事医学影像诊断医师工作,也能从事医学影像技师工作。
四年制医学影像学专业是国家为适应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和发展形势的需要,满足医疗卫生岗位对人才的需求而设置的本科专业,按照教育部文件规定,四年制医学影像专业授予学位是理学学士。
目前执业医师考试报名政策解释不统一或重毕业证轻学位证等原因,对四年制的医学影像学本科生报考执业医师影响不大。正是由于上述原因,很多高校的培养目标还比较盲目。
区别就是毕业后的文凭不同。
五年制的毕业后,在医疗单位要从事诊断工作,毕业后颁发的文凭也就是医学学士学位了。
四年制的就不同了,鉴于国家的政策要求,只能颁发理学学士学位。
执业医师报名条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相关规定,内容如下:第九条
具有下列条件之一的,可以参加执业医师资格考试:
(一)具有高等学校医学专业本科以上学历,在执业医师指导下,在医疗、预防、保健机构中试用期满一年的;
(二)取得执业助理医师执业证书后,具有高等学校医学专科学历,在医疗、预防、保健机构中工作满二年;具有中等专业学校医学专业学历,在医疗、预防、保健机构中工作满五年的。
医师资格考试报名资格规定:
十五、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予受理医师资格考试报名:
1、卫生职业高中毕业生;
2、基础医学类、法医学类、护理学类、辅助医疗类、医学技术类等相关医学类和药学类、医学管理类毕业生;
3、医学专业毕业,但教学大纲和专业培养方向或毕业证书注明为非医学方向的;
4、医学专业毕业,但教学大纲和专业培养方向或学位证书证明学位是非医学的;
不难看出,就目前来看,四年制不能像五年制的医学影像那样报考执业医师证,这也就是四年制和五年制最本质的区别,正是这种区别,造成了毕业后的差异。
全国有20几所四年制的影像专业本科学校,毕业后颁发理学学士学位,并且,四年制就目前来看,依旧不能报考国家执业医师执照,但也并不代表将来不能报考。
医学影像技术可以考研。
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医学影像学的基本理论知识,接受常规放射学、CT、核磁共振、超声医学、DSA、核医学等操作技能的基本训练,具有以影像诊断学和介入医学作为手段,进行诊治疾病的能力。
㈦ 临床医学的发展史是什么
临床医学的发展史:
一、近代
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医学陈规被打破,产生了人体解剖学。17世纪,生理学建立。18世纪,病理解剖学建立。19世纪,细胞学、细菌学获得长足发展。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逐渐成为两个独立学科,数学、生物学、物理学、化学等方面的巨大进步为现代临床医学的产生奠定了坚实基础。
17世纪的医生西登哈姆(Sydenham T.,1624-1689)提出:“与医生最有直接关系的既非解剖学之实习,也非生理学之实验,乃是被疾病所苦之患者,故医生的任务首先要正确探明痛苦之本质,也就是应多观察患者的情况,然后再研究解剖、生理等知识,以导出疾病之解释和疗法。”西登哈姆的呼吁获得了人们的支持,医生开始回到病人身边,从事临床观察和研究。西登哈姆也被称为“临床医学之父”。
18世纪,临床教学兴起。莱顿大学在医院设立了临床教学专用病床。临床医学家布尔哈夫(Boerhave H.,1668-1738)充分利用教学病床展开床边教学,开创了临床病理讨论会(CPC)的先河。
这一时期逐渐形成了生物医学模式。这一模式将健康看作宿主、环境和病因三者的平衡。每一种疾病都能从器官、细胞、生物大分子上找到可测量的形态和(或)化学变化,确定生物的和(或)物理的病因,从而进行治疗。
二、现代
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下,20世纪医学先后发生了三次革命,产生了现代临床医学。
第一次革命发生在三十年代到五十年代,标志为磺胺类药物的发现、抗生素的发现和青霉素的大规模生产。
第二次革命发生在七十年代,标志为电子计算机X线断层扫描机(CT)和磁共振检查(MRI)的发明与应用。
第三次革命发生在七十年代后期,标志为利用遗传工程生产生物制品(如生长抑素、胰岛素、生长激素、干扰素、乙肝疫苗)。
伴随着药物学、治疗学、分子生物学、免疫学、医学遗传学、器官移植技术、传染病学、医学影像学等学科的发展,生物医学模式在七十年代逐渐过渡到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从生物学、心理和社会三个因素综合的看待健康与疾病,从多个方面实施综合治疗。
现代临床医学已经形成了分科专业化、发展国际化、技术现代化、学科相互渗透交叉等鲜明特点,与社会医学、全科医学的关系日益紧密,成为人类与疾病抗争的最重要武器。
三、未来
作为与疾病直接对抗的科学,临床医学在未来将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具体发展趋势有四个:
应用分子生物学改造临床医学、临床医学与各种学科交叉融合、临床医学与预防医学相结合、老年医学成为临床医学的重要研究课题。
㈧ 医学影像历史
医学影像学是医学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今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它既是与临床各学科内有着密切的联系,又以人体容解剖学、生理学、病理生理学、物理学等基础学科作为基础。此外,计算机科学的融入又使之增添了活力,丰富了内容。
近年来医学影像学发展非常迅速,医学影像学设备不断更新,检查技术不断完善,使医学影像诊断和介入治疗的效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并有力地促进了临床医学的发展,成为医疗工作中的重要支柱。因此,医学影像学也是一门重要的临床医学科学,是医学院校学生的一门必修课。
㈨ CT成像基本原理的历史溯源
CT是HounsfieldG.N.1969年设计成功,1972年问世的。CT不同于普通X线成像,它是用X线束对人体层面进行扫描,取得信息,经计算机处理而获得的重建图像,是数字成像而不是模拟成像。它开创了数字成像的先河。CT所显示的断层解剖图像,其密度分辨力(densityresolution)明显优于X线图像,使X线成像不能显示的解剖结构及其病变得以显影,从而显著扩大了人体的检查范围,提高了病变检出率和诊断的准确率。CT作为首先开发的数字成像大大促进了医学影像学的发展。继CT之后又开发出MRI与ECT等新的数字成像,改变了影像的成像技术。由于这一贡献,HounsfieldG.N.获得了1979的诺贝尔奖金。
CT是用X线束从多个方向对人体检查部位具有一定厚度的层面进行扫描,由探测器而不用胶片接收透过该层面的X线,转变为可见光后,由光电转换器转变为电信号,再经模拟/数字转换器转为数字,输人计算机处理。图像处理时将选定层面分成若干个体积相同的立方体,称之为体素(voxel)。扫描所得数据经计算而获得每个体素的X线衰减系数或称吸收系数,再排列成矩阵,即构成数字矩阵。数字矩阵中的每个数字经数字/模拟转换器转为由黑到白不等灰度的小方块,称之为像素(pixel),并按原有矩阵顺序排列,即构成CT图像。所以,CT图像是由一定数目像素组成的灰阶图像,是数字图像,是重建的断层图像。每个体素X线吸收系数可通过不同的数学方法算出。
㈩ 医学影像学的发展
医学影像学发展新形势有着不断的发展。
在新世纪,知识与经济的全球化和可持续发展将成为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主流。其中,生命科学和信息科学将是跨世纪科学发展的主要学科。
现代医学是循证医学,医学影像学包涵了多种影像检查、治疗手段,已成为临床最大的证源。值得一提的是,医学影像学发展的趋势是多种影像检查手段的融合和优化选择。此外,医学影像学专业内部也需要信息交流和相互融合。
医学影像学的发展表现为几个方面,图像数字化是影像发展的基本需要;设备网络化可以提高设备的使用及保障效率;诊断综合化能优化多种影像检查,提高诊断的准确率;分组系统化能更紧密的与临床结合,充分发挥综合影像的优势;而存档无片化则是实现数字化管理。
影像全数字化建设的必要性
影像科室的数字化是医院数字化建设的一个重要部分,它的主要优点表现为:能够简化和精确科室管理,提供全新的数字影像阅片方式;减少烦琐的档案管理;完整保留图像数据,对科研、教学和解决未来可能的法律纠纷是最好的保障;减少胶片用量,节省相机、洗片机药水。
影像科室的数字化还是临床科室的需求。影像信息为临床所用,在临床诊治过程中,特别能使急诊科、手术室这些急需看到影像的部门迅速得到影像资料,提高急诊、急救水平,明显地加快医疗程序,并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此外,影像科室的数字化也是学科发展的需求,影像资料的数字化是影像资源共享与远程会诊的前提,通过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医院可实现管理工作的现代化。此外,数字化也为医护人员提供了大量可随意调用的影像数据和资料,从而产生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数字化大影像学
医院数字化建设是电子工业、计算机技术和医学结合的产物,它是影像学发展的必然,也是整个科学发展的必然。科学发展到今天,电子信息、计算机技术都得到了充分发展,它们结合的产物是现在数字化影像发展的起源和基础。数字化影像学的主要优点表现为:能将模拟死图像变成可再用或数据,进一步将二维的平面图像变成多维的立体图像;可以使影像定量诊断成为可能;彻底改变了传统的医学影像视观、使用、存储和管理方式。
数字化影像是把过去的模拟图像变成了可再用的数据。过去,医院给病人的是一张X光片,它只能记录病人在当前条件下的影像,不能通过它看到新的东西。而数字化把影像变成一种活的数据,能把过去二维的平面图像变成多维的立体图像,从过去的只有一个平面和长宽变成了一个长、宽、高或者前后、左右、上下的立体图像。
由于引入的功能不同,医学影像学本身不仅反映三维立体结构,同时还包括诸如时间、分辨率等元素。在功能变化中,我们称其为四维图像。过去我们只能进行定性判定,没有确切的数据对患者的片子做定量判定。现在,借助数字化影像,我们可以对这些做出准确测量。例如通过对患者影像CT值的测量,可以明确得出其病变的组织类型,从而做出诊断。
在数字化平台的基础上,借助数字化影像,我们可以清楚显示出整个血管走行,甚至可以看到器官末梢的微细血管分支,这有利于我们探讨血管的病变。
大影像及全数字化的标准
影像全数字化的标准应该表现为:放射科的全部检查设备(XR、CT、MRI、DSA 等)都必须实现数字化;所有以显示人体器官和组织大体形态学信息作为诊断目的的影像检查手段(BU、NM)都必须实现数字化;医院所有与影像诊断、治疗相关的信息(申请、报告等)都必须实现数字化。
大影像的标准主要表现为组成诊断和治疗兼备的现代医学影像学科,包括放射(含XR、CT、MRI、DSA)、超声、核医学等多种诊断性成像技术和介入治疗技术。同时在放射科内实现以系统分组而不是设备划分。所谓系统分组,主要是指现代医学影像学在分组时按照临床学科的设置,从系统上划分,这样能同时综合放射、超声、核医学等所有资料,这对病人的诊断来说也可以提供更多依据。这就是大影像,这样才能使整个数字影像资料能够互相利用起来。
全数字化大影像的意义
医院实现全数字化为医学影像学的发展如图像调控、观片模式、诊断质量、传输归档、信息交流、管理奠定了基础。
它为临床参考调阅影像提供了最佳便捷模式,同时远程会诊解决了边远地区百姓就医的问题,促进了医学影像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开展。此外,全数字化提升了医学影像学的平台,与生物技术、基因工程和医学生物工程的结合将加速预防和诊治技术的更新(PET-CT、MRI-CT)。
大影像学有利于医院各种影像技术之间的选择优化、信息互补,能够实现诊断与治疗之间的密切结合,极大地促进了医学影像的人才培养和学科发展,同时还有利于国家级、多层次、高水平综合影像科研项目的申报。
而全数字化大影像学则可以起到1+1≥2的效果,它是对医学影像视观、使用、存储和管理方式的彻底改革。
数字化影像能够彻底改变传统医学影像视观。传统的视观一般是荧光屏透视或看胶片,而现在我们有很多种方法,借助数字影像,我们在影像资料的使用上有了新的处理,其中包括存储的管理方式。
数字化影像能带给我们无穷的好处,数字化建设首先能够满足科室的需要,简化科室的管理,可以减少医生的劳动强度,并保留病人原始就诊数据,从而使医生在做诊断时更精细,对医生的科研、教学都有很大的帮助,同时也可以解决未来可能发生的法律纠纷。
医学影像学的发展,使医生对图像的调阅、图像质量的控制等有了更大的主动性。而且,它也使得医生工作的关键模式发生了改变。过去医生看病人的CT片,都是一张一张来看的,而现在扫一个病人的图像,就有1000幅图像,一天下来会产生万幅图像,医生根本没法彻底看完这些片子。现在借助医学影像学,可以先对这些片子进行后处理,使之融合成为一个三维立体,这样医生就可以先看立体图像。数字影像对诊断质量、图文控制、传输归档、信息的交流以及科室管理等都奠定了基础。它为临床参考影像提供了一个最佳便捷的模式,解决了很多疑难问题和边缘问题。
必须指出的是,信息技术的发展的确给我们提供了极大方便,也促进了医学影像和教学科研工作的开展,它和生物技术、基因工程以及医学工程的结合,会加速新技术的更新。
数字化大影像学面临的挑战
由于历史原因,当前我国绝大多数医院的放射、超声和核医学都是独立科室,甚至放射科内的XR、CT、MRI都各自为战。很多医院受旧观念束缚,在实施方面存在误区,理想一步到位,只看到医疗设备的更新,忽视了医院设备全数字化的重要性。因此,各级医院应该提高对数字化大影像学的认识,更新观念,积极推进其在医院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