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农药污染
1.减少使用高危农药。尽量使用正规公司的,很多小公司的号称低害,其实是为了减少成本采用添加剂,你根本不知道里面有什么成分。
2.能采取不用农药治理的就不用,现在有生物制剂,生物杀虫,但是成本比较高。
3.合理处理秸秆。秸秆上会有很多农药残留的,处理不当一样会产生危害。
4.使用农药方法恰当,不是用得越多就越有效的。
❷ 化学农药的毒性作用是什么
一旦进入环境,会造成严重的大气、水体及土壤的污染。久而久之,还会使得害虫产生一种抵抗这种毒性的反作用,成为抗农药的“超级害虫”。针对化学农药的种种弊端,人们已研制出一系列效率高、成本低、不污染环境、对人畜无害的生物农药。例如真菌杀虫剂白僵菌和绿僵菌,能防除400种害虫。
❸ 化学农药污染环境可以通过什么作用于人体
当然就四个字: “保护环境”
但是 这里说的保护环境 并非是 大工程
而是像 题主所说的:“作为普通人,我们能做点什么?”
其实对于环境保护首先问一下自己,我们有没有这个概念!
(环境保护一般是指人类为解决现实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称。其方法和手段有工程技术的、行政管理的,也有经济的、宣传教育的等。)
上段文字是 网络对于 环境保护的概念的解释
那么我们能做什么呢?
几个方面:① 水土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②农药(化学产品)物的使用 ③ 空气污染
那么久针对这三方面 简单的举个例子来说说我们普通人能做些什么
一: 水土资源保护 :像我们平时的必须用水 无非就是 洗衣做饭 洗脸刷牙,对于平时洗手来说 完全可以利用二次水
二: 现在的蔬菜水果 农药残留非常多 需求多了,药物的量自然而然的就多了,为了卖出去之后一点点的虫子没有~
三: 一辆车 跑一公里是 0.19kg 一个省 按照一个亿量车来算的话就是 95000000kg的二氧化碳 如果减少出行,乘公交 带来的变化 可想而知
❹ 化学农药对环境有何影响
一定土壤环境单元、在一定范围内、遵循环境质量标准,既维持土壤生态系统的正常结构与功能,保证农产品的生物学产量与质量,也不使环境系统污染时,土壤环境所能容纳污染物的最大负荷值称为土壤环境容量。
目前,世界范围年产农药约200多万吨,种类数达1500之多(大量生产又广泛应用的约有300种)。
残留性和危害性:
农药污染土壤的程度可用残留性表示。
土壤中农药进人各类生物体内的途径:
土壤→陆生植物→食草动物;
土壤→土壤中无脊椎动物→脊惟动物→食肉动物
土壤→水中浮游生物→鱼和水生生物→食鱼动物
重金属是土壤原有的构成元素,有些是植物、动物和人必需的营养元素。如Zn、Cu、Mo、Fe、Mn、Co等,但由于含量的不同,可导致不同的效应,如果含量和有效性太低生物会表现缺乏症状,但过量就会造成污染事件。
冶炼和采矿是土壤中重金属的最主要污染源。
土壤中重金属的污染以点源污染为主。重金属一旦进入土壤后就很难去除。
金属元素易于通过植物链传播,达到植物链顶层的人类,富集于人体最终造成危害。
❺ 化学农药污染环境可以通过什么进入人体
这个叙述是错的
生物富集的定义:
生物富集作用
生物富集作用又叫生物浓缩,是指生物体通过对环境中某些元素或难以分解的化合物的积累,使这些物质在生物体内的浓度超过环境中浓度的现象.生物体吸收环境中物质的情况有三种:一种是藻类植物、原生动物和多种微生物等,它们主要靠体表直接吸收;另一种是高等植物,它们主要靠根系吸收;再一种是大多数动物,它们主要靠吞食进行吸收.在上述三种情况中,前两种属于直接从环境中摄取,后一种则需要通过食物链进行摄取.环境中的各种物质进入生物体后,立即参加到新陈代谢的各项活动中.其中,一部分生命必需的物质参加到生物体的组成中,多余的以及非生命必需的物质则很快地分解掉并且排出体外,只有少数不容易分解的物质(如DDT)长期残留在生物体内.生物富集作用的研究,在阐明物质在生态系统内的迁移和转化规律、评价和预测污染物进入生物体后可能造成的危害,以及利用生物体对环境进行监测和净化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生物体能分解的化学农药不属于范畴之内
❻ 假如某生态系统遭到化学农药污染哪些生物体内化学农药的残留最高
这里考的是生物富集作用,指环境中一些有害物质(如重金属、化学农药等),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不断积累的过程。因为这些有害物质化学性质稳定,在生物体内是难以分解、无法排出的,所以随着营养级的升高而不断积累,危害最大的是这一食物链的营养级最高的消费者。
❼ 化学农药对土壤环境的污染表现在哪几方面
化学农药对土壤环境污染的主要表现是:
①农药不仅杀死害虫,也对的天敌及传粉昆虫有杀伤作用;
②长期大量使用农药,使其在环境中积累,产生了污染;
③长期使用,会使害虫产生抗药性而增加了农药的使用量,增加了成本,同时对其它生物的毒害作用加大。
❽ 农用化学品对环境的影响
农用化学物质主要包括化肥和化学农药。由于原料、矿石的杂质以及生产工艺流程的污染,某些化肥含有重金属元素、有毒有机化合物和放射性物质,施入农田后成为土壤的潜在污染源。农药是人类参与环境控制过程的一个方面,虽然主要目的是针对有害生物,但它们也会进入生物周围包括土壤在内的各种环境介质,并在各环境介质之间不断转移。
(一)施用特点
1.化肥施用
自1950年开始引进化肥起,浙江省化肥施用大致分为3 个阶段:缓慢增长阶段(1951~1975年),年均增加3.11万t;快速增长阶段(1975~1995年),年均增加19.39万t;基本持平阶段(1995~2003年),每年保持在430~460万t(表7-17)。
表7-17 浙江省氮磷钾化肥施用量变化情况
注:按标准量计算,氮肥含N 21%,磷肥含P2O518%,钾肥含K2O 25%,复合肥含N、P2O5、K2O 总量约21.3%。
从施用化肥的纯养分结构来看,1955年N占96.0%,P2O5占4.0%,N:P2O5:K2O比例为1:0.04:0;1975年开始施用钾肥初期,N占76.7%,P2O5占21.1%,K2O占2.2%,N:P2O5:K2O比例为1:0.28:0.03;1985年以后,钾肥的比重逐年增加,氮、磷、钾比例日趋合理。2003年N:P2O5:K2O比例为1:0.3:0.22,从农作物对大量元素养分量的需求来看,磷、钾比重还是偏低,钾素明显呈供不应求状况。单位面积施用化肥量呈上升趋势。至2003年,按耕地面积平均,每亩用量N为24.92kg、P2O5为7.43kg、K2O为5.5kg;按农业用地平均,每亩用量N为18.92kg、P2O5为5.64kg、K2O为4.18kg。
浙江省化肥单位面积施用量在经济发达地区与贫困地区、平原地区与丘陵山区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地域差异。根据统计资料(1995年),按平均每亩耕地化肥纯用量计,萧山区达55.25kg,嘉兴市为49.66kg,而景宁县仅为11.82kg,高低相差4倍多。种植作物的不同,也带来了化肥施用量的差异。据调查,一些杭嘉湖农业种植区,一年栽种3~4季瓜果蔬菜,年平均每亩纯化肥施用量高达100kg以上,而一般种一季单季晚稻仅施用20kg左右;绍兴北部蔬菜区,年平均每亩化肥用量在60kg左右;温岭西兰花产区一季化肥用量超过30kg。这些种植作物不同带来的化肥施用量的差异,也造成了同一地区不同区块之间化肥用量上的差异。
2.农药使用
浙江省施用化学农药防治病虫草鼠害始于20世纪50年代,70年代前大量施用有机氯和有机磷如DDT、六六六、内吸磷、对硫磷等毒性高、持效期长的农药,土壤环境污染严重。80年代末,农药品种发展到一个新的时期,用量少效果好的超高效农药不断涌现,如拟除虫菊酯类的溴氰菊脂、二氯苯醚菊酯、氰戊菊酯,杂环类的吡虫啉、噻嗪酮、氟虫腈,杀菌剂中的三环唑、三唑酮,除草剂中磺酰脲类的甲磺隆、绿磺隆、苄嘧磺隆等,这类农药品种用量较少。生物源农药在近几年发展很快,井冈霉素、九二○、阿维菌素的生产量占全国的50%以上。该类农药具有对环境相容性较好、天敌杀伤小、在作物上残留少和对农业生产较安全等特点。随着农药品种的不断增加,长期剂型单一化的局面打开。传统的四大类农药制剂(乳油、水剂、可湿性粉剂、粉剂)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几乎占整个农药产量的95%以上。目前,浙江省的农药施用量远远超出全国平均水平,是全国亩产平均用药量的7倍。
浙江省高效农业方兴未艾,种植业结构几经调整,一些农业龙头企业和种田大户改种优质优价的“名、特、优”品种,尤其是经济类作物。由于经济作物易受病菌侵害,农药施用量和施用频次大大增加。然而,由于过分依赖化学农药,甚至长期、单一、连续施用少数几种农药,有害生物抗药性问题变得日益突出,同时,农产品农药残留问题也日益凸现。大量的农药施用后,通常只有不足1%的农药发生药效,而90%以上的农药或附在作物和土壤上,或飘散在大气中,或通常降雨等经地表径流进入地表水或地下水,污染着土壤、水体和农田生态系统。浙江省农业地质环境调查结果表明,DDT、六六六在禁用20年后,在土壤中的检出率仍达100%。
(二)对土壤环境的影响
磷肥、锌肥以磷矿、铅锌矿为原料。这些矿石常含有数量不等的某些污染元素,尤其是磷肥,因其使用范围广、用量大,是土壤及农产品造成污染的主要污染源。据有关资料,过磷酸钙中砷含量为22.1~51.3mg/kg,铅含量为41.5~170.4mg/kg,铬含量为39.9~464.0mg/kg,镉含量为0.2~1.9mg/kg;磷矿粉中砷含量为13.5~90.1mg/kg,铅含量为202.8~486.1mg/kg,铬含量为39.8~49.8mg/kg,镉含量为1.6~5.8mg/kg;钙镁磷肥中砷含量为6.2mg/kg,铬含量为1 057.2mg/kg。生活污泥中铅含量可高达7 000mg/kg。垃圾中铅含量最高达50 000mg/kg。由于长期施用磷肥以及重金属含量较高的污泥、垃圾等,使部分城郊菜地土壤中重金属含量超标,导致局部地区一些叶菜类、根菜类蔬菜重金属含量超标。
长期施用磷肥的土壤中镉含量与作物的摄取积累程度的试验与研究表明,表层土壤(0~15cm)中全磷含量为对照点的4~6 倍,镉含量为对照点的14 倍,二者显著相关(γ=0.89)。磷与镉浓度随土层深度迅速下降,在30~60cm度处,镉的含量水平与对照点无明显区别。随磷肥进入土壤的镉和磷分别有70%和45%残存在表层中,与土壤无机、有机化合物结合,或被作物吸收。
农药对农田的污染程度与作物中种类、栽培技术有关,栽培水平高的耕田、复种指数高的土地,农药的残留量也高。有机氯农药即便是有机磷农药或其他残留性较小的农药,如果连续长期使用,特别是使用浓度过高,会对土壤环境产生严重污染。浙江省农业地质环境调查资料表明,停用20余年的DDT、六六六在土壤中的检出率仍然达到100%。
施入农田的农药,由于地表水的流动、降雨或灌溉,流入沟渠和江河而污染水域,危害水生生物;喷洒农药时所产生的农药飘浮物,农作物、土壤或水中残留农药的挥发也可造成大气污染。农药污染可以波及整个生态系统,尤其是农作物和水生生物。蔬菜基地和农贸市场蔬菜农药残留污染的检出,柑橘果品中农药残留量超标,杀虫剂在防治水稻害虫的控制作用降低以及茶叶农药残留问题将严重影响浙江省的茶叶出口等,已牵动了各个层面人士的关注。为此,浙江省农产品安全性现状与对策研究学术委员会撰文(2000)认为,农田生态环境恶化,农药、化肥、“三废”物对环境的污染逐年加重,农业生产环境的本底发生了改变,是农产品污染程度加剧的基础,建议建立农产品安全性检测体系,完善上市蔬菜、果品、茶叶等农产品农药残留检测程序。
❾ 化学农药会带来哪些负面影响
化学农药对现代农业的增产增收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但是人类长期以来一直依赖化学农药也带来了很多的生态、环境等方面的问题,如:农药在作物中残留,最终会被食物链的最终端人类摄入,在人体内积累,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可以致畸、致癌、致突变;也有因农药使用不当引起的快速中毒(药农使用者、运输者、经营者、农作物食用者);还有对于江河湖海及地下水资源的污染、自然界鸟类、哺乳动物、鱼虾类等的毒杀与灭绝;土嚷的污染;现在这些东西已经在你我的肚子里甚至影响了我们后代,农药应尽可能的少用不用、最起码做到合理使用,现国家已出台严厉的法规政策禁止高毒、剧毒农药的生产流通,但有的农药品种并非一两天就能彻底禁用,希望国家出台跟严厉的法规治理农药生产、流通、使用等各个环节,真正推广和使用安全、低毒(或微毒、无毒)、低残留、对环境生态友好的环保药剂,让我们的绿色食品真正的绿色起来。
❿ 化学农药对土壤有什么危害
化学农药对土壤来的危害有:自
①有机氯农药在杀死害虫的同时,对害虫的“天敌”及传粉的益虫益鸟也有伤害作用,因而破坏了自然界的生态平衡;
②长期使用同类型农药,使害虫产生了抗药性,导致农药量越来越大,成本越来越高;
③农药在土壤中残留,使土壤环境遭受污染;
④农药可通过农业退水扩散,对水体造成污染;
⑤农药可在农产品中残留,进入食物链影响人体健康;
氺业导`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