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物理化 » 三地历史

三地历史

发布时间: 2021-08-01 08:16:47

1. 中国历史上三大移民地是哪三处

其实三大移民地?中国移民历史上太多了,300年3000万移民闯关东、还有"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1371年(洪武三年)至1417年(永乐十五年),明朝政府在洪洞大槐树下设局驻员,在约50年间,大规模迁民18次,总数达百万之众,迁民遍布京、冀、豫、鲁、苏、鄂等18个省市,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历时最长、范围最广的官方移民。
等等
转帖:
三大移民发生在三个时期:
1,南北朝时期
2,唐,安史之乱后期
3 宋,金对峙时期
具体:
一、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大移民——永嘉南迁
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大移民,从晋怀帝永嘉年间到南朝宋元嘉年间(307—453年),南迁移民的高潮有四次,移民总数有700万。
第一次:永嘉初,今河北(以下提到的省名均系今名)、山东、山西、河南以及江苏、安徽二省淮北部分的流民相继渡淮河、长江南迁。东晋元帝太兴三年(320年)在建康设置了第一个侨县——怀德县,以安置流民。以后.又陆续设置了徐、兖、幽、冀、青、并、司诸侨州郡县于长江南北。
第二次:东晋成帝初(326年后),江淮间大乱.淮南居民以及原来侨居在淮南的北方人纷纷渡长江南迁。
第三次:东晋成帝末(362——365年)及以后一二十年间,中原战乱不断,关中所遭破坏尤其严重,今陕西、甘肃境内的人口南迁汉水流域,一部分进入四川盆地。
第四次:南朝宋文帝元嘉年间(424—453年)和明帝泰始年间(465—471年),一度由宋武帝收复的中原地区重新失陷,淮北各州也由北魏占领,大量人口渡淮南迁,因而在淮南新设了司、兖、徐、青等侨州及其他一些侨郡县。氐人的战乱还迫使关陇流民南迁汉水流域和四川北部。
这几次移民高潮历时100多年,移民南迁的路线主要有东西二线:
东线:以循邗沟和淮河流域东南向的支流为主,向东南方向迁移,因此处于邗沟南端的今江苏扬州及其长江对岸的今镇江、常州一带成为山东及苏北移民的集合地,河南人也大多向东南迁入安徽,而不是向正南进入湖北。
西线:水路是循汉水南下,所以沿汉水的南郑(今陕西汉中)和襄阳成为移民重要的集散地。陆路则取金牛道(南栈道)进入四川。
按今地划分,接受移民最多的是江苏省,在今南京、镇江、常州一带最为集中,苏北地区则以扬州、淮阴等地为主。移民的来源,山东占了一半以上,其次是河北、河南、山西、陕西,本省和安徽的淮北部分也是移民来源之一。
第二位是安徽。其境内的移民来自北方,以河南为最大部分,其次为河北、山东、山西。本省淮北的移民也占相当大的比例,少部分来自江苏北部。侨郡县大多散处于江淮之间,江南仅在今芜湖附近。
湖北境内长江上游今江陵、松滋一带的移民主要来自山西、陕西、河南,少量来自安徽和江苏的淮河流域。长江下游今武昌、黄梅一带的移民大多来自河南,也有一些安徽淮北的移民。但湖北接受移民的主要地区还是汉水流域,上自今郧西、竹溪,下至今宜城、钟祥,而以襄阳为中心。来自陕西的移民数量最多,其次是河南、甘肃,再次为河北、山西、安徽、四川。
江西、湖南二省距中原已远,移民到达的较少,仅在北部一小部分设置了几个侨县。
河南南部淮河流域也设有若干侨县,主要安置本省北部流民,其中也有少数来自陕西、甘肃及本省南部邻区。
陕西秦岭以南的汉中地区安置的移民几乎都是来自甘肃、四川和本省北部。
山东今黄河以东南地区因一度为南朝宋所有,所以也曾设置侨州郡县,接纳的移民以河北的为主,其余为河南北部及山西移民。

二、中国历史上的第二次大移民——安史乱后中原汉族的南迁
李白《永王东巡歌》诗云:“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 安史乱后中原汉族的南迁历时一个半世纪,直到北宋初年,南迁路线主要有东、中、西二路。人数不可考,但完成了中国经济文化中心的南移。
东路:自华北平原进人淮南、江南,尔后主要经皖南、浙西金衢盆地进入江西。再分二支,一支南下岭南;一支翻越武夷山进入福建。东路以当时全国交通命脉大运河为主干,兼用汴河、泗水等河流,构成一条宽阔的西北—东南向的水运交通带,将华北平原与淮南、江南连接起来,并向南延伸到江西、福建等地。
中路:自关中和华北平原西部进入今南阳、襄阳一带,尔后南下,穿过湖北南部和湖南全境,进入岭南。此路北面分别连接首部长安和东都洛阳。从洛阳沿伏牛山东麓南行,道路较为平坦,到南阳或襄阳后,即可乘船沿汉水南下。从长安到荆襄,先走陆路,越过商山后即可顺流南下襄阳。
西路:自关中越秦岭进入汉中地区和四川盆地,需经褒斜道、子午道等栈道。这些道路崎岖难行,但因与长安近在咫尺,一旦都城危急,统治者仍不得不率领文武百官、平民百姓踏上艰难的旅途。

三、中国历史上的第三次大移民——靖康乱后的南迁
中国历史上的第三次大移民,持续—个半世纪,其中规模较大、人数较集中的迁移大致有七个阶段。
第一阶段,靖康元年至绍兴十一年(1126—1141年)。靖康以后北方人民南迁以本阶段人数最多,短短十余年,“江、浙、湖、湘、闽、广,西北流寓之人遍满”。绍兴十一年,宋金和约达成,和约规定南宋不得接收金朝“逃亡之人”,南迁的浪潮始告消退。
第二阶段,绍兴三十一年至隆兴二年(1161—1164年)。金主完颜亮破坏宋金和约,大举南侵。
第三阶段,开禧二年至嘉定元年(1206一1208年)。
第四阶段,嘉定十年至十七年(1217一1224年)。
嘉定七年(金贞佑二年),因受蒙古军队威胁,金朝自中都(今北京)迁都南京(今河南开封市),并于十年大举攻宋。南宋则发檄招喻金朝军民。嘉定十七年,金向宋求和,派官至光州声明更不南下。
第五阶段,绍定四年至端平元年(1231一1234年)。
第六阶段,端平二年至景定元年(1235—1260年)。
第七阶段,德佑二年至宋亡(1276——1279年)。
此次南迁路线与安史乱后中原汉族的南迁路线相同,南迁大约500万。
南宋内部的移民:(一)是江西路、两浙路福建路迁入淮南东、西路。(二)是福建外迁潮州、梅州,广东西部沿海、海南岛沿海、广西沿海,以及澎湖和温州。(三)是江西西移湖南,其次北移湖北鄂东山区和江汉平原边缘及安徽宿松。(四)是江西东南及福建西南汀州客家南迁广东东部梅州。

2. 三台的历史

三台县以县西三台山得名。
三台历史悠久。三台古为郪县、涪城县地,以县西三台山得名。西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设有郪县,南朝萧梁时置涪城县,元至元二十年(1283 年)涪城县并入郪县,明洪武九年(1376年)撤县入潼川州直辖,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置三台县,迄今共历2198年。
一、郪县

唐《元和郡县志》载:“郪县,本汉旧县,属广汉郡,以郪江水为名也”。宋《太平寰宇记》:“以郪江为县名。”旧府、县志亦如其说。因此,郪县是以郪江水命名的。

西汉时有郪县,无争议。但晋代是否有郪县,过去曾有三说:一说省并,宋《舆地广记》:“郪县,二汉属广汉郡,晋省之置伍城县。”此说无省并时间和依据。二说复立,《四川政区沿节与治地今释》:“郪县,李雄时,复置。”亦未说明复立年月及原因。两说均难于置信。三说存在,《宋书 州郡志》广汉太守条:“郪县令,汉旧县。”又据志首例言称:“自汉至宋,郡未改移者,则注云‘汉旧’。”由此可见,自汉至宋,郪县未曾有所省、立、变动。《华阳国志校注》刘琳注:“郪县,两汉旧县,蜀晋因(《晋志》脱此县)。”同书《李特雄期寿势志》载:李雄、李骧“既克成都,众皆饥饿,骧乃将民入郪、(王)(五)城食谷芋。”而《晋书 载记》和《资治通鉴》卷八十五所载均与此同。

清《潼川府志》和《四川通志》载:“汉置郪县,属广汉郡,后汉至晋因之。”《中国历史地图集》亦载:晋代郪县,五城县并存。特别是《华阳国志》为东晋人常璩所著,《宋书》为南朝梁沈约撰,比《舆地广记》要早600至700年,较接近实际。《大清一统志》记得更为明确:“按《晋志》无郪县,而王长文传曰:‘广汉郪人’,又《华阳国志》、沈约《宋志》皆记有郪县,其未尝废可知!”清代著名校书家顾广圻,在嘉庆十九年(1814)校勘《华阳国志》时即注云:“郪县,两汉旧县,蜀晋因之(今本《晋志》脱郪县)。”据以上所考。西汉已有郪县,晋代仍有郪县,属广汉郡,县城在今县南?江乡,至南朝梁才撤并入北伍城县。
二、北伍城县

《大清一统志》载:“中江至绵州流入,经中江县南又经府(潼川)城南入涪江,即古伍城水也。”《水经》涪水注:“涪水又南,枝出焉,西迳广汉五城,为五城水。” 刘宋元嘉九年(432)分广汉郡地置新城郡,置北伍城县为郡治,因县城(今潼川镇)位于伍城水口之北,故名北伍城县。

北伍城,旧志多载南朝刘 宋元嘉中建,但亦有两说:民国《三台县志》载:“晋武帝咸宁四年(278)改?县为北伍城县,分属广汉郡。”并注明源于《宋书》,但查《宋书。州郡志》,广汉郡条载:“郪县令,汉旧县。”“伍城令,晋武帝咸宁四年立。”新城太守条又载:“新城太守,《何志》新分广汉立”,“北伍城令,《何志》新分五城立”,而无“晋武帝改郪县为北伍城县”之文,民国《三台县志》晋立北伍城县之说,显系因《晋志》脱郪县,作者将原属一郪县地的五城县(今中江县)与北伍城县(今三台县)混同了。二是《大清一统志》潼川府表新城郡栏宋置齐废;《四川通志》三台县条载:“齐废北伍城后,郪县亦省。”今据《南齐书。州郡志》载: “郪,旧曰伍城,西魏改曰昌城,仍置昌城郡,开皇初郡废,大业初置新城郡,改县名焉。”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七十一潼川州条载:“宋置新城郡,齐因之,梁末置新州。”又据《陈伯玉文集 梓州射洪县武东山故居士陈君碑》记“八代祖祗,自汝南仕蜀为尚书令。其后,蜀为晋所灭,子孙避晋不仕,居涪南武东山,与唐、胡、白、赵五姓置立新城郡,剖制二县(按:指北伍城与怀归县),而四姓宗之,世为郡长。萧齐之末,有太平者,弟兄三人,为郡豪杰。梁武帝受禅,网罗英豪,拜太平为新城郡守。”又《陈孜墓志铭》:“五代祖太乐,梁大同中为本郡大司马,生高祖方庆,属梁乱,始居新城郡武东山,生大父汤,为郡主簿。”此记结合前段引文说明“立郡、制县”始于刘宋,一直沿至梁末,是比较可信的。再考唐《元和郡县志》梓州条载:“宋于此置新城郡,州(郡)城宋元嘉中筑,左带涪水,右挟中江,居水陆之冲要。”宋《皇朝郡县志表》:“宋元嘉九年(432)割广汉郡于此置新城郡。”据此,刘宋置新城郡,北伍城县的时间也基本解决。而《四川郡县志》、《中国历史地图集》均载:刘宋置北伍城县为新城郡治。历经齐、梁、魏、周,至隋才改名?县。因此,南朝刘宋元嘉九年(432)置北伍城县,属新城郡,并以县城(今潼川镇)为郡治,直至隋改名?县。明初并?县入州,清雍正时于此置三台县迄今。
三、涪城县

宋《太平寰宇记》涪城县条载:“涪城水在县北,从绵州巴西郡界流入县界,却入郴县。”可见县因城临涪水以得名。

涪城县建置曾有两说:一是民国《三台县志》:“晋惠旁分涪县地置涪城县。”《绵州地志表》:“晋惠帝元康六年分涪县地置涪城县,属梓潼郡。”查《晋书》、《宋书》等正史,皆无晋惠帝置涪城县记载,此说难于置信。二是《旧唐书 地理志》绵州涪城县条:“东晋置始平郡,后魏改为涪城及潼县,隋改潼为涪城。”查《晋书》、《宋书》、《隋书》以及唐《元和郡》均无东晋在四川境内置始平郡之文,(《晋书 地理志》雍州条,载有东晋先后在武当、襄阳侨置始平郡)五代时《旧唐书》始提出东晋置台平郡之说。似亦未可据信。《四川郡县志》在晋代涪城县条下引《元和志》:“晋孝武帝徙梓潼郡于此。”并称“《宋志》,《齐志》,梓潼郡皆治城县”,可见它将涪县与涪城的时间地点相混淆了。因为晋代并未在今三台境内置过涪城县,此说亦不合史实。今考《南齐书 州郡志》载有“始平僚郡”,《直隶绵州志》载:“《州旧志》涪城县,在今州东四十里入潼川界,距潼川府西北六十里,俗呼涪城坝,《元和志》涪城本涪县地。萧齐时侨置始平郡,西魏改涪城郡,周改安城郡,隋开皇初郡废,改安城县,十六年,改涪城县属金山郡,唐初属绵州,大历十三年割属梓州。”《大清一统志》、《潼川府志》、《四川通志》、《四川郡县志》均载,萧齐置始平僚郡,梁改为始平郡,置始平县为郡治,而《中国历史地图集》、《四川政区沿革与治地今释》、《古今地名辞典》均同此说,因此,根据上述考证,南齐置始平僚郡,无属县,萧梁改始平僚郡为始平郡,并分涪县地县始平县为郡治,西魏改郡为涪城,治地在今县北花园乡。涪城县,直至元朝初年并入郪县是符合史实的。

3. 三洲的地方历史记载

三洲是一个古老的名称,作为地方的称呼至少超过800年的历史。《读史方舆纪要》卷一百十 对永淳县的记述有这样描述:{ 永淳县 州西百三十里。北至宾州百四十里,南至广东灵山县界百三十里。汉郁林郡广郁县地。隋为宁浦县地。。。。《新唐书》:唐武德四年,置永定县,并置淳州。刘句曰:淳州失起置年月,或以为开元中所置也。后又改曰峦州。咸通二年,安南陷邕州,经略使李弘源奔峦州,即此。五代时,南汉亦曰峦州。宋废。《城邑考》:县本治江北,元至正十二年,以峒贼乱,迁于三洲村。明洪武三十一年,复以寇乱,迁江南岸}。
对郁江,《读史方舆纪要》卷一百十有如此描述:{ 郁江 在县城西。自宣化县东流入县界,历县北,复绕城而西南,又折而东入横州界。中有牛练滩。《志》云:滩在城南十七里。又有三洲,在县西南十里水中,有三洲突起,旧县尝治此 }。
“元至正十二年”为公元1352年,元朝。这是最早出现在古文字记载的三洲。说明三洲在650年之前早就有村落定居于此,而且也侧面诉说了三洲有一段被埋没的古老历史:元朝时候,峦州的县治俯所在地就曾经搬迁到三洲,究竟治于三洲维持多长时间不得而知。前人文字也提到了三洲有个“三洲突起”,亦即闻名千里郁江河段的险滩——古老的三洲滩。建国初期,下游建设西津电站,三洲滩被淹没永远沉睡于江底,已经成为古老的记忆不被世人所知。
在清末道光年间台湾进士蔡廷兰所撰的《海南杂著》中,记述他路过三洲时也有文字:[ 十九日,下三洲滩(一路毕下滩),水中多暗石,颇险 ]。讲述三洲滩之险。
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经永淳县时也留下这样一段文字:{ 十九日平明行。五里过火烟驿,是为永淳县界。于是舟转北行,历十二矶焉。矶在江右涯,盘石斜叠,横突江畔。盖自横以来,山石色皆赭黯,形俱盘突,无复玲珑透削之状矣。共十五里,绿村。舟转东北,又十里,三洲头。又五里,高村,转而东南,乃挂帆焉。三里,复转东北,又五里,转而东。又二里,抵永淳之南门而泊。是日行四十五里 }。
其文字中出现了“绿村”,“三洲头”,都是对三洲,这个古老地名及名称一种有力的见证。
因而,竹塘、高沙、陆村都是三洲一带的古村落。

4. 中国历史上的三大南迁指哪几次。

中国历史上的三次-北人南进-人口大迁徙 历史原因 传统的说法是:1,永嘉之乱。2,安史之乱,3,靖康之难

5. 历史上带有"三"的故事有()()()

1、孟母三迁

孟子的母亲,世人称她孟母。孟子小时候,居住的地方离墓地很近,孟子学了些祭拜之类的事,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他的母亲说:“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于是将家搬到集市旁,孟子学了些做买卖和屠杀的东西。

母亲又想:“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孩子居住。”又将家搬到学宫旁边。孟子学习会了在朝廷上鞠躬行礼及进退的礼节。孟母说:“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了。等孟子长大成人后,学成六艺,获得大儒的名望.君子以为这都是孟母逐步教化的结果。

2、桃园三结义

刘备、关羽和张飞三位仁人志士,为了共同干一番大事业的目标,意气相投,言行相依,选在一个桃花盛开的季节、选在一个桃花绚烂的园林,举酒结义,对天盟誓,有苦同受,有难同当,有福同享,共同实现自己人生的美好理想。

3、三顾茅庐

官渡大战后,曹操打败了刘备。刘备只得投靠刘表。曹操为得到刘备的谋士徐庶,就谎称徐庶的母亲病了,让徐庶立刻去许都。徐庶临走时告诉刘备,南阳邓县隆中有个奇才叫诸葛亮,如果能得到他的帮助,就可以得到天下了。

第二天,刘备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去南阳邓县隆中拜访诸葛亮。谁知诸葛亮刚好出游去了,书童也说不知什么时候回来。刘备只好回去了。

过了几天,刘备和关羽、张飞冒着大雪又来到诸葛亮的家。刘备看见一个青年正在读书,急忙过去行礼。可那个青年是诸葛亮的弟弟。他告诉刘备,哥哥被朋友邀走了。刘备非常失望,只好留下一封信,说渴望得到诸葛亮的帮助,平定天下。

转眼过了新年,刘备选了个好日子,又一次来到隆中。这次,诸葛亮正好在睡觉。刘备让关羽、张飞在门外等候,自己在台阶下静静地站着。过了很长时间,诸葛亮才醒来,刘备向他请教平定天下的办法。

诸葛亮给刘备分析了天下的形势,说:“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将军可占人和,拿下西川成大业,和曹、孙成三足鼎立之势。”刘备一听,非常佩服,请求他相助。诸葛亮答应了。那年诸葛亮才27岁。

4、三气周瑜

曹操正在邺郡庆贺铜雀台落成。在铜雀台上大宴文武百官,并将一件西川锦袍挂在树上,下设箭靶,射中箭靶的人就可以得到战袍,武将们个个争先,想展现自己的武艺。

武将射毕,曹操又让文官吟诗作赋,记录铜雀台落成之事。曹操正在兴头上,也赋诗吟唱。

忽报东吴使节华歆前来。曹操看罢表章,与谋士定计使孙、刘相吞并。便上表奏周瑜为南郡太守,程普为江夏太守,华歆为大理寺少卿。

周瑜就职南郡太守后,便想报仇,遂上书孙权。要鲁肃讨还荆州,鲁肃无奈,只好前往荆州。

鲁肃来到荆州,刘备依孔明之计放声大哭,孔明从旁说还了荆州,便无处安身。触动刘备心中伤处,而大哭不止,孔明于是要鲁肃转告孙权,暂缓讨回荆州。

鲁肃将实情告诉了周瑜,周瑜说:“你又中了诸葛亮的计了。” 便要鲁肃再去见刘备,说东吴将取西川给刘备,但刘备要把荆州交还东吴。并解释说:“我不过以此为名,要刘备无所防备罢了。我军以攻取西川为名借道荆州,便可乘势杀了刘备,夺取荆州。”

鲁肃再到荆州,说周瑜将率兵攻取西川以换荆州。刘备忙谢说:“我很感激,雄师到时,一定远迎犒劳。”鲁肃暗喜,辞别而去。

周瑜引水陆大军五万,往荆州出发,快到荆州时,看见城上插两面白旗,并无一人。周瑜将船靠岸,带领二十名骑兵到城下察看。

突然听到一声梆子响,城上一齐竖起刀枪。赵云站在城楼上喊叫: “孔明军师已知都督的计策,所以留我在此守候。”探马又来报,关羽、张飞、黄忠、魏延四路兵马,从四面杀来。周瑜大叫一声,旧疮复裂,从马上坠了下来,众将急忙将他救回。

周瑜被救回船,军士报告说刘备、孔明在前面山顶上饮酒取乐,周瑜更加愤怒,咬牙切齿说:“你道我取不得西川,我偏要去取。” 便令船队上行,到巴丘时,探子报说:“上流有刘封、关平两人领军截住水路。”

周瑜正要出战,孔明忽然差人送信来。劝他不要去取西川,如曹军乘虚而攻江南,江南就不保了。周瑜读完信,口吐鲜血,他知道自已活不长了,便上书孙权,推荐鲁肃代替他的职位。死前叹了口气说 :“既生瑜,何生亮!”连叫数声而亡,死时寿三十六。

孙权得知周瑜病故,放声大哭。按周瑜遗嘱,命鲁肃为都督。

5、三英战吕布

东汉末年,各诸侯带各路兵马讨伐董贼。董卓派华雄迎战,被关羽杀了。董卓听说华雄被杀,派吕布迎战。张飞冲杀上去,连战五十回合。后来关羽、刘备也上阵,三个人把吕布围在当中,走马灯般的轮流厮杀,吕布毕竟难敌三人,渐渐觉得难以招架,拍马冲出了包围圈逃了。

6. 盘门三景的历史与内涵是什么

盘门景区

盘门景区位于苏州城西南隅,是以瑞光塔、水陆城门(盘门)、吴门桥等千年历史古迹为背景而建设的园林式景区,既有传统古典园林的格局,又有2500年的历史风韵,特别是水陆并联的古城门更是全国现存唯一的建筑典范,因此,有“北看长城,南看盘门”之誉,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
盘门水路并联,是春秋时期吴国“阖闾大城”的“路八门、水八门”之一,随着历史风云的变迁,八门现仅存盘门,其余诸门早已灰飞烟灭。盘门因“刻木作蟠龙向北镇越”得名,大运河在此环抱城垣,水陆萦回交错,是苏州的水陆交通要道,今存的城门虽为元朝之物,但仍不失春秋大气,巍然雄峙。
吴门桥横跨运河、近傍盘门,因吴中门户之意而得名,几经重建,现为清朝同治年间的遗物,为桥洞高大的单拱石桥,极具江南水乡特色。
瑞光塔临流倒影,多有兴废,今塔为北宋遗存,是座七层八面、砖木结构阁的楼式塔,古朴隽秀,因发现国家级文物真珠舍利宝幢,及《妙法莲华经》、铜质金涂塔、铜佛像等文物而声名鹊起。
除“盘门三景”外,盘门景区内还有伍相祠、四瑞堂、世纪唐钟、双亭廊桥、丽景堂等多处景观。
盘门景区内还有敲钟、饲鱼、马戏、婚俗表演等多项参与性很强的游乐活动,游客可在赏景的同时融身其中,自得其乐。

景点旅游提示
门票:25元/人(伍相祠+水陆城门+中央庭院),瑞光塔6元/人(开放至第五层),身高1.2米以下的少年儿童,由成人携带免费入园。
到达方式:在苏州市区内乘坐游2专线车或30路公交车在盘门景区站下车即可;也可乘坐1、101、102、103路到泰华商厦下车,然后向西步行200米 即到盘门景区。
开放时间:08:00-17:30(售票截至17:00)

具体概况:

在内陆门的第一道拱洞上开有“品”字形小井,这是古时的消防设施。
水城门傍南,亦为两重门。内水门宽7.6米,深13米,高9.7米;外水门宽5.7米,深5.2米,高10.2米。内外水门相距4.6米,构成长方形的水瓮城。比陆翁城要小得多。二重水门拱券开有闸槽和约八米的绞关石,水城门门体在城台上从绞关口沿闸槽落下和开启。从水翁城东南隅内侧辟有洞穴式石通道,洞高1.8米,宽0.9米。石通道通仄而陡直,仅一人可循石级登上城台。古时是为守军上下秘密观察和启示闸门之用。水闸用绞关可随时开闭,它不但是防御设施,也可控制城内河道水位,便于防洪泄洪。水城门这种周到的备战与防洪设计,是古代独一无二的因地制宜的创举。
盘门独具的的内涵在于水,据史料载:水城门还是中国水兵的发祥地之一。春秋时期,吴国有庞大的水军,吴国伐齐的水兵船队就是从盘门出发,沿着错纵的水路进攻齐国的。为此,1986年邮电部发行“苏州建城2500年”邮资明信片,正面印的雄伟秀丽的盘门水城门,使海内外进一步认识了苏州古盘门。
在水城门西和陆城门东头,各连接了一段高约九米的砖垣,东城墙长300余米,在1986年修复,西城墙遗址长约千米,这是苏州古城残存的部分城垣。在已修复的城门和城垣上,雉堞、女墙环列;闸口、射孔镶嵌其间,古代城池作为防御性构筑,对于阻挡敌方的进攻,曾发挥过巨大的作用。明代嘉靖三十三年(1544年),数千倭寇进犯苏州,在阊门外至枫桥一带焚掠殆遍一片焦土,倭寇攻城,由于城池坚固,未能得逞,苏州城内繁华商市和数万乡民的生命安全得到了保护。

7. 三地门的历史发展

三地门原地名排湾语为『音斯笛摩儿』,清朝时期汉人北移开垦时称之为山猪专毛,1935年日属本将排湾族Timor、Talavatsal、Salalau三社居民迁移到今日的三地门,并规画为棋盘街道聚落,当时属高雄州屏东郡管辖,称为『山地门』;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改设高雄县『三地盟乡』,1947年易名为『三地乡』,1950年改隶屏东县,1992年8月才正式更名为『三地门』。
隘寮溪
隘寮溪主要由南北两大支流汇合而成,南隘寮溪发源于北太武山;北隘寮溪发源于知本主山附近的巴尤泡池称为巴尤溪;南北两溪蜿蜒向西流至三地门附近会合,有三地门大桥贯串山地与平地交通,桥下溪床戏水、露营烤肉皆宜;出山谷沿西北像流到屏东县里港乡砖子附近汇入荖浓溪,全长约90公里。

8. 武汉三镇的历史各有什么特点

武汉有武昌、汉阳、汉口三镇,其发展的历史、规模、速度各有不同的特色。
武昌之名始于东汉末三国初,孙权为了与刘备夺荆州,于公元221年把都城从建业(今南京)迁至鄂县,并更名"武昌",取“以武治国而昌”之意,武昌之名是与今鄂州市互换的。从考古发掘来看,武昌在新石器时代的水果湖放鹰台和南湖老人桥、洪山区花山乡的许家墩和棋子墩等处,就是古人栖居之地。

旧时的武昌手工业发达,以造船、冶金、铸造钱币为主,武昌的陶瓷名叫影青瓷。另外,在武昌最值得一提的事情就是黄鹤楼的屡次兴废,从三国时代至今已历十余次,每次重建都呈现出不同的风貌,反映出各个不同时代的建筑风格和特点。

汉阳一名的来历与汉水密切相关,古语“水北为阳,山南为阳”,古时汉阳在汉水之北,龟山之南,又因得日照多的地方也称阳,故名汉阳。

公元606年,即隋朝大业二年,改汉津县为汉阳县,汉阳名称自此开始。唐代将县治移至汉阳市区后,才迅速发展起来。

汉阳,特别是鹦鹉洲一带,历来是长江中游商船集散的地方。唐宋元明各朝代,商业手工业很是繁华。同时,汉阳还是游览胜地,位于汉阳的归元寺是武汉市佛教丛林保护得最好的一处,为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武昌和汉阳筑城起始于同一时期,约有1800年历史。

历史上,汉口,汉阳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是同步发展的。直至明代成化十年(公元1474年)汉水改道(汉水在历史上改道不下8次)从龟山北麓入江以后,汉口才独立发展,仅有500多年的历史。汉阳、汉口很早就筑有城墙,分别被当作过县治之所在。

汉口后来迅速成为一座新兴商埠,名声和发展速度远远超过了武昌和汉阳,明末清初,汉口已与河南朱仙镇、广东佛山镇、江西景德镇并列为全国四大名镇,海外誉为“东方芝加哥”。汉口的港口贸易运输业颇为发达,成为我国内河最大的港口,有“十里帆樯依市立,万家灯火彻夜明”(吴琪诗)状其景,“居民填溢商贾辐楼,为楚中第一繁盛处”。颇能反映其盛况。清乾隆年间,汉口更盛于世,仅“盐务一事,亦足甲于天下”。

清朝末年,湖广总督张之洞于1905年在汉口修筑张公堤。这条堤对逐年降低后湖一带的水位,使荒湖野洲形成陆地,对起初狭小的汉口扩建面积提供了方便条件,有着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

1927年初,武汉国民政府将武昌与汉口(辖汉阳县)两市合并作为首都,并定名为武汉。今天由武昌、汉口、汉阳三镇组合而成的“武汉市”,其历史只有81年。

9. 历史上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国家有依次有哪几个

世界历史上第一个疆域跨越欧洲、亚洲、非洲的国家是波斯帝国的阿基曼尼斯Archaemenid王朝。
第二个疆域跨越欧洲、亚洲、非洲的国家是亚历山大帝国,但存在的时间并不长久。
第三个疆域跨越欧洲、亚洲、非洲的国家是古罗马帝国,据说古罗马帝国是特洛伊民族后裔。古罗马帝国于西元395年分裂,西罗马帝国于西元476年被毁灭,东罗马帝国即拜占庭帝国,一直到西元1453年被突厥的奥斯曼Ottoman王朝毁灭。
古罗马帝国毁灭后的欧洲进入所谓的“中世纪”,黯淡无光,而此时的亚洲,一个新的民族依靠回教的力量开始崛起,随即建立了第四个域跨越欧洲、亚洲、非洲的国家。
西元640年,阿拉伯民族占领埃及,随即于西元642年,他们颂扬着真主的伟大,进驻萨珊王朝的首都。
西元751年,在河中的怛罗斯,萨拉森帝国与唐帝国的军队发生战争,如若不是“安史之乱”,唐帝国是有能力再一次与萨拉森帝国一较长短的。西元732年,萨拉森帝国占领几乎整个伊比利亚半岛,但政教合一的萨拉森帝国矛盾重重,定都巴格达的黑衣大食Abbasids王朝与定都科尔多瓦的白衣大食Umayyad王朝相继出现,西元909年,又出现了定都开罗的绿衣大食Fatimah王朝,突厥在此时入主萨拉森帝国统治阶层,形成很多诸侯割据,如伊赫希德王朝、鲁斯塔姆王朝、赞吉Zangid王朝等等,最有名的当然是由萨拉丁建立的阿尤布Ayyubid王朝。萨拉丁非阿拉伯民族,他来自突厥的塞尔柱Seljuk王朝,继承阿尤布王朝衣钵的是马木路克Mamluk王朝,它的疆域不大,唯一值得大书特书的地方就是阻止了蒙古民族对非洲的入侵。
旭烈兀是成吉思汗的孙子,伊利汗国的第一位大汗,他于西元1256年打下巴格达,杀死最终的一个回教教主谟斯塔辛,此后一度占领叙利亚的阿勒颇与大马士革。由于在蒙古民族中盛行的景教是基督教的一个派系,所以叙利亚的基督教教徒把蒙古民族军队视为“来自东方的十字军队”,但就在旭烈兀欲饮马尼罗河时,却败给了马木路克王朝。
此后号称成吉思汗后裔的帖木儿发动了蒙古民族最终的一次挣扎,尽管帖木儿非蒙古民族,而来自突厥。
在西方,帖木儿多次打败正在崛起中的奥斯曼王朝;在北方,帖木儿三次亲征金帐汗国;在南方,帖木儿种下了未来统治印度的莫卧儿帝国的种子;但他更大的目标在东方,帖木儿想恢复成吉思汗后裔的荣誉,并使明帝国皈依回教,西元1404年,已六十九高龄的帖木儿率领八十万军队,远征明帝国,据说朱棣派遣郑和下西洋一个目的就是寻找西方盟友联合对付帖木儿,但帖木儿最终病死在远征途中。
帖木儿的最终失败,注定不能使帖木儿帝国的疆域跨越欧洲、亚洲、非洲。
第五个获得这一项殊荣的国家是毁灭东罗马帝国的奥斯曼王朝,这一个此前曾经屡次败给帖木儿帝国的奥斯曼王朝,在西元1453年进驻东罗马帝国的首都后,便垄断了“丝绸之路”的最终关隘,沉重的苛税最终使得西班牙与葡萄牙开始另外寻找前往东方的路线,由此“大航海”时代开始。

10. 三军的历史是什么

【三军】1. 周 制,诸侯大国三军。中军最尊,上军次之,下军又次之。一军一万二千五百人,三军合三万七千五百人。《周礼·夏官·司马》:“凡制军,万有二千五百人为军。王六军,大国三军,次国二军,小国一军。”2.军队的通称。《论语·子罕》:“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汉书·灌夫传》:“ 魏其 言 灌夫 父死事,身荷戟驰不测之 吴 军,身被数十创,名冠三军。” 唐 章孝标 《淮南李相公绅席上赋春雪》诗:“朱门到晓难盈尺,尽是三军喜气消。”《说唐》第一回:“〔 晋王 〕将宫内之物,给赏三军,班师回朝。” 毛泽东 《长征》诗:“更喜 岷山 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3.古代指步、车、骑三军。《六韬·战车》:“步贵知变动,车贵知地形,骑贵知别径、奇道,三军同名而异用。”今亦称海、陆、空军为三军。4.三围。《管子·参患》:“故凡用兵之计,三惊当一至,三至当一军,三军当一战。” 陶鸿庆 《读诸子札记·管子二》:“‘军’之本义为‘围’,后世遂为师旅之通名……‘三军当一战’者,言三围当一战也。”

提起"三军",现代人普遍的概念是指陆、海、空三军。实际上在中华文化中"三军"的说法最早起源于春秋时期,而且与现代陆、海、空三军实质意义也相去甚远。

春秋时,大国通常都设三军,但各国称谓有所区别,如晋国称中军、上军、下军;楚国称中军、左军、右军;齐国、鲁国和吴国都称上、中、下三军。三军各设将、佐等军衔,而中军将则是三军统帅。随着时代演进,上、下、中军渐渐被前军、中军、后军所代替。到了唐、宋代以后,这样的编制已成为军队的固定建制。这时三军的主要标志是担任不同作战任务的各种部队。前军是先锋部队;中军是主将统率的部队,也是主力;后军主要担任掩护和警戒任务。 在中国古代的军队中,最大的编制单位就是军。军的编制,历代沿袭,但人数多少不一样。汉代实行5人一伍,2伍为火,5火为队,2 队为官,2官为曲,2曲为部,2部为校,2校为裨,2 裨为军的编制。今天,前军、中军、后军编制已完全消亡,而被现代的陆、海、空三军所替代。

热点内容
幼儿教师演讲稿精选 发布:2025-07-11 14:51:14 浏览:105
燃料电池历史 发布:2025-07-11 13:49:58 浏览:96
什么心理 发布:2025-07-11 11:13:50 浏览:198
天都教育 发布:2025-07-11 09:35:37 浏览:447
厦门在职教师招聘 发布:2025-07-11 09:05:50 浏览:694
十佳师德模范先进事迹材料 发布:2025-07-11 08:34:05 浏览:745
曲宏老师 发布:2025-07-11 08:29:28 浏览:130
初中物理考点 发布:2025-07-11 08:00:56 浏览:539
九年级上册仁爱版英语 发布:2025-07-11 07:43:32 浏览:666
七律长征教学视频 发布:2025-07-11 06:31:58 浏览: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