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物理化 » 张仪历史上

张仪历史上

发布时间: 2021-08-01 08:46:05

A. 历史上的苏秦和张仪

苏秦
苏秦 战国时著名的纵横家。纵横家兴于战国后期。时群雄相争,除用武力外,还需展开外交、政治上的攻势。纵横家应运而生,他们并不专崇一种主张或观点,而是根据实际需要定其取舍,故忽而用儒,忽而用道,构成了所谓的一纵一横。西汉时称纵横之说为“长短说”,长说、短说和一纵一横含义相同,都是说纵横之士从不同角度用不同观点去说服对方的一种方法,到战国晚期,因秦强六国弱已成为定局,故联合关东各国抗秦者即为合纵,而秦设法破坏合纵就是连横。如《战国策》就把秦和六国对立起来,并总以苏秦、张仪为合纵连横策略的代表性人物,双方各自为六国或秦的利益而进行辩护。
《汉书·艺文志》肯定了纵横家“权事制宜”的这一长处。但过分的灵活性也易流于欺诈,《史记》说六国时“谋诈用而纵衡长短之说起”,《汉书》也称其”上诈狡而弃其信”。尽管如此.纵横家在战国晚期仍受到各国君主的重视,故韩非说:“山东言纵横,未尝一日而止也。”
有关苏秦的事迹见于《战国策》和《史记》等书。《史记》说他是东周洛阳人,曾到齐国受业于鬼谷先生,后出游数岁,一无所获而归。遭到家人的讥笑。于是他发愤用功,得周书《阴符》而读之,领会出如何方能投人主之所好的奥秘。他先去游说周显王、秦惠王和赵肃侯,但都未成功。接着又到燕国去见燕文侯,文侯接受了他的合纵主张,并资助他车马金帛,使他能到赵、韩、魏、齐、楚几国去游说。六国经过他的劝说而联合起来,苏秦成为纵约长,“并相六国”。到燕易王时,他因得罪易王而亡齐,到齐闵王时,齐大夫嫉恨苏秦而使人刺之。他在临死前对闵王说,我死后可用叛齐之罪名而处车裂之刑,这样做以便于找出刺杀我的凶手。苏秦死后,其弟苏代、苏厉也到处游说而“乞显诸侯”。
司马迁在写《苏秦传》时,发现不少有关苏秦的记载不可信,有张冠李戴之误。但他在处理苏秦的事迹时,特别在年代方面仍有不少错误。如他把苏秦最初游说赵、燕等国定在赵肃侯、燕文侯时,将其卒年定在张仪之前。经过不少学者的考订,明确了苏秦应在燕昭王、齐闵王之世活跃于六国间,与其同时的著名人物有孟尝君、李兑、周最等。苏秦先仕于燕,其主要活动是,离间齐、赵关系,以减轻齐对燕的压力。又和赵李兑共同联合五国以攻秦,后来他又离燕至齐,受到闵王的重用,但苏秦仍忠于燕,暗中为燕效劳。他所采取的策略是劝齐攻宋,以转移齐对燕的注意力。于是燕昭王派乐毅突然出兵以攻齐,齐因措手不及而败于燕。苏秦阴与燕谋齐的活动至此而败露,齐处以车裂之刑,这在战国晚期是轰动一时的事件,在许多当时人著述中都有反映,如山东银雀山出土的竹简本《孙子兵法·用间》,里面有“燕之兴也,苏秦在齐”的话,又如《吕氏春秋·知度》,说“齐用苏秦而天下知其亡”。这些记载表明,战国时人都知道苏秦为燕而仕齐,最后使齐亡而兴燕,但他自己也为燕而作出牺牲。苏秦在战国晚期名声颇大,《荀子·臣道》把“齐之苏秦”和“楚之州侯”、“秦之张仪”相提并论。西汉时,苏秦仍受人称道,如《史记·邹阳传》赞扬他能成为燕的忠臣。《淮南子》也多处提到他,并肯定他有知权谋的长处。司马迁以为苏秦在“连六国从亲”的过程中,显示出他的才智过人。
《汉书·艺文志》纵横家类有《苏子》三十一篇,当是苏秦作品或后人所记有关他的事迹的汇集,其中似也包括苏代、苏厉的一些游说之辞。《苏子》是纵横家类中篇幅最多的一部,可见从战国到西汉,纵横家中属于苏氏弟兄的作品或有关材料分量很多,流传也最广。汉以后该书已亡侠。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本《纵横家书》,其中有十一篇苏秦上燕王或赵王书,不见于《战国策》、《史记》等传世的古籍,另有两篇其部分内容见于《战国策》,这十三篇是现在了解苏秦事迹的重要新材料。

张 仪

张仪,生年不详,卒于秦武王元年(前310年),一说秦武王二年(前309年)。魏国贵族后裔,学纵横之术,主要活动应在苏秦之前,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和谋略家。
战国时,列国林立,诸侯争霸,割据战争频繁。各诸侯国在外交和军事上,纷纷采取“合纵连横”的策略。或“合纵”,“合众弱以攻一强”,防止强国的兼并,或“连横”,“事一强以攻众弱”,达到兼并土地的目的。张仪正是作为杰出的纵横家出现在战国的政治舞台上,对列国兼并战争形势的变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秦惠文君九年(前329年),张仪由赵国西入秦国,凭借出众的才智.被秦惠王任为客卿,筹划谋略攻伐之事。次年,秦国仿效三晋的官僚机构开始设置相位,称相邦或相国,张仪出任此职。他是秦国置相后的第一任相国,位居百官之首,参预军政要务及外交活动。从此开始了他的政治、外交和军事生涯。
张仪拜相后,积极为秦国谋划。他采用连横术迫使韩、魏太子来秦朝拜,并与公子华(桑)攻取魏国蒲阳(今山西隰县)。又游说魏惠王,不用一兵一卒,使得魏国把上郡15县,包括少梁 <今陕西韩城南)一起献给秦国。秦惠文君十三年(前325年),张仪又率军攻取魏国的陕县(今河南陕县)。这样,黄河天险为秦所占有。随着秦国威势的不断增长,张仪辅佐秦惠文君于同年称王,秦国国势日益强盛。
秦惠文王更元二年(前323年),秦国为了对抗魏惠王的合纵政策,进而达到兼并魏国国土的目的,张仪运用连横策略,与齐、楚大臣会于啮桑(今江苏沛县西南)以消除秦国东进的忧虑。张仪从啮桑回到秦国,被免去相位。三年,魏国由于惠施联齐,楚没有结果,不得不改用张仪为相,企图连秦、韩而攻齐楚。其实张仪的最终目的是想让魏国做依附秦国的带头羊。由于连横威胁各国,秦惠文王更元六年(前319年)魏国人公孙衍受齐、楚、韩、赵、燕等国的支持,出任魏相,张仪被驱逐回秦。秦惠文王更元八年(前317年)张仪再次任秦相国。九年,秦惠王接受司马错的建议,遣张仪、司马错等人率兵伐蜀,取得胜利,旋即又灭巴、苴两国。这样秦国占据了富饶的天府之国,有了巩固的大后方,为秦国的经济发展和军事战争,提供了有利条件。
秦惠文王更元十二年(前313年)秦惠王想攻伐齐国,但忧虑齐、楚结成联盟,便派张仪入楚游说楚怀王。张仪利诱楚怀王说,“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楚怀王听信此言,与齐断绝关系,并派人入秦受地,张仪对楚使说:“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楚国的使臣返回楚国,把张仪的话告诉了楚怀王,楚怀王一怒之下,兴兵攻打秦国。秦惠文王更元十三年(前31Z年)秦兵大败楚军于丹阳(今豫西丹水之北),虏楚将屈丐等70多人,攻占了楚的汉中,取地600里,置汉中郡(今陕西汉中东)。这样秦国的巴蜀与汉中连成一片,既排除了楚国对秦国本土的威胁,也使秦国的疆土更加扩大,国力更加强盛。《史记·张仪列传》中说:“三晋多权变之士,夫言纵横强秦者大抵皆三晋之人也。”无疑张仪是其中最杰出的一个。
张仪诳楚之后,又于秦惠文王更元十四年(前311年)前往楚、韩、齐、赵,燕等国进行游说,使得五国连横事秦。同一年,张仪因功封得五邑,封号为武信君。
张仪在商鞅变法的基础上,“外连衡而斗诸侯”,与秦国的耕战政策相配合,运用雄辩的口才,脆谲的谋略,纵横捭阖,游说诸侯,建树了诸多功绩,在秦国的政治、外交和军事上成为举足轻重的人物。他在风云多变的险恶环境中,主要凭借外交手段,采用连横策略,“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使秦国的国威大张,在诸侯国中产生了巨大的威慑作用。孟子的弟子景春称赞说:“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张仪使用军事和外交手段,使得秦国东“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这为秦国的霸业和将来的统一起了积极的作用。秦惠文王更元十四年(前311年),秦惠王卒,子秦武王即位。张仪素为秦武王不满,离秦赴魏,卒于魏。

B. 历史上张仪究竟有多厉害

战国时代群雄逐鹿,纵横家们凭借三寸不烂之舌四处游说,可谓“一口倾国”,这其中最显要的人物当属主张“连横”的张仪。

学前班:什么是“合纵连横”?
看《芈月传》,先要搞懂战国时代的流行词:“连横”与“合纵”。
“纵”与“横”的来历,据说是因“南北向”称为“纵”,“东西向”称为“横”。秦国位于西方,齐、楚、燕、韩、赵、魏六国位于其东。六国结盟为南北向的联合,一起对抗秦国,故称“合纵”;六国分别与秦国结盟为东西向的联合,故称“连横”。合纵连横的实质是战国时期各国所进行的外交、军事斗争。一批对当时的国家间的政治形势非常娴熟,善于辞令和权术,从中获取功名利禄的说客应时而生,史书上称他们为“纵横家”。
《芈月传》中智商爆表、舌战群儒的张仪,历史上其实更厉害。
真相:历史上张仪究竟有多牛?

学历:师从鬼谷子
官职:分别两次拜相秦国、魏国
业绩:凭三寸之舌戏弄天下诸侯,变六国合纵抗秦转变为连横亲秦,为秦国灭六国、统一天下打下基础
战国时代群雄逐鹿,纵横家们凭借三寸不烂之舌四处游说,可谓“一口倾国”,这其中最显要的人物当属主张“连横”的张仪。据司马迁《张仪列传》记载,他曾师从于春秋战国时期道家代表人物、纵横家的鼻祖鬼谷子。
据记载,张仪年纪轻轻便掌握了纵横家的看家本领,几经辗转后,他来到秦国,得到了秦惠王的赏识,被封为相,后来张仪出使各国,凭三寸之舌戏弄天下诸侯,首先破除了秦国和齐国两个大国的联盟,后来又先后到齐国、赵国、燕国,说服各国诸侯“连横”亲秦。这样,最后六国“合纵”联盟终于被张仪拆散。
后来,秦惠文王因为张仪功劳卓著,就封他做了“武信君”,并赐封给他五座城邑。张仪的连横之术成为后来秦国灭六国、统一天下的基本战略。
秦惠王死后,因为即位的秦武王在当太子的时候就不喜欢张仪,张仪出逃魏国,并出任魏相,一年后去世。
典故:你不知道张仪到底有多努力
张仪折竹
典出《拾遗记》。张仪年轻时替人家抄书,遇到没有见过的好句子就写在掌中或腿上,晚上回到家中,就折竹刻写,久而久之,就集成册子。后人遂以“折竹”或“张仪折竹”形容勤奋刻苦学习。
看剧讲史:《芈月传》中被“移花接木”或杜撰的剧情
在《芈月传》中,张仪的出现几乎与芈月密不可分,但据史书记载,两人之间并无交集。究竟电视剧中有哪些故情节是在历史上真实存在的?有哪些故事被编剧巧妙地“移花接木”?有哪些剧情是编剧杜撰?下面为你一一解密。
故事1:芈月“变身”张仪妻
历史:
张仪初出茅庐,家境贫寒,四处碰壁,在自己的祖国魏国没有出人头地的机会,他就前往楚国闯荡,但依然不得志。司马迁在《史记?张仪列传》中记载了张仪的一次倒霉遭遇:
张仪已学而游说诸侯。尝从楚相饮,已而楚相亡璧,门下意张仪,曰:“仪贫无行,必此盗相君之璧。”共执张仪,掠笞数百,不服,醳之。其妻曰:“嘻!子毋读书游说,安得此辱乎?”张仪谓其妻曰:“视吾舌尚在不?”其妻笑曰:“舌在也。”仪曰:“足矣。”

翻译过来就是说:
张仪学成后,从魏国去往楚国进行游说,投奔在楚相国昭阳门下。一日,昭阳与其百余名门客饮酒作乐,昭阳得意地拿出楚王赏赐的“和氏璧”给大家欣赏,传来传去,最后“和氏璧”竟不翼而飞,大家认定,“和氏璧”是家境贫寒的张仪所盗。在昭阳的严刑逼供下,张仪被打得遍体鳞伤,但由于他没拿,于是始终不承认,昭阳怕出人命,只得放了他。张仪回到家,问妻子:“我的舌头还在吗?”妻子笑着告诉他:“还在”。张仪安心地说,“只要舌头在,我的本钱就在,我会出人头地的”。
杜撰:
在电视剧《芈月传》中,张仪被“欺辱”的这一幕也出现了,但拯救张仪的不是其妻子,而换成了芈月。两人的相遇,从芈月对张仪的“救命之恩”开始。
故事2:写《玉女论》令人“大跌眼镜”
历史:
在历史上,张仪曾出尔反尔,戏弄惹恼楚怀王。
楚怀王十六年,天下形成了齐、楚、秦三大势力,而齐、楚间形成了联盟。秦国想要攻打楚国,为了分裂齐楚“两座大山”,张仪来到楚国实施计谋。张仪欺骗楚怀王,只要楚国断绝与齐国之交,秦国将割让六百里商于之地,怀王中计,在与齐国断交后,张仪出尔发尔,称秦国只答应给六里地。怀王恼怒不已,发兵进攻秦国,被魏章大破于丹阳,怀王再召集全国的部队,发动进攻,再惨败于蓝田,其后秦国攻取召陵,楚国三战皆败,于是走向没落。
杜撰:
在《芈月传》中,上述历史也有精彩演绎,但楚怀王初次见张仪的情节却是杜撰。尤其是剧中的《玉女论》,令人“大跌眼镜”,绝非真实的张仪所写。
剧中《玉女论》写的是:
君子於玉比德焉,帝王於玉女比美人焉,天下美女,风情各异,有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者,有腰入束素,齿如含贝者……
这篇在历史上并不存在的《玉女论》深得楚怀王的欢心,在加上张仪本人舌灿莲花的一番讲解,楚怀王对其封赏无数。
故事3:被郑袖“搭救”变“搭救”郑袖
历史:
《战国策》记载了“楚怀王拘张仪”的故事。张仪利用楚怀王宠妃郑袖善妒的心理,让她主动“搭救”自己逃脱。
楚怀王拘留张仪,准备杀了他。佞臣靳尚一面对楚怀王进谗言,一面欺骗郑袖,说,秦王为了搭救张仪,将给楚王送上美女来作为交换。郑袖害怕会失宠,便想方设法说服怀王放了张仪。
杜撰:
在《芈月传》中,张仪与郑袖的故事与历史不符。剧中讲述了张仪为了达成破坏秦魏两国的关系,利用郑袖争宠的心理,为其出谋划策,其计阴险狠毒。
其实在历史上,郑袖暗算魏美人确有其事,但并非是张仪献计。
在《战国策》中就有“魏王遗楚王美人”的故事。楚怀王宠幸魏国送来的魏美人,令郑袖心生嫉妒,她假意与魏美人亲近,在博得对方信任后,骗她说楚怀王讨厌她的鼻子,并“提点”她常掩鼻以“遮瑕”。此举引得楚怀王不解,郑袖故意挑拨,告诉楚怀王,魏美人掩鼻是因为怀王身上的异味。怀王大怒,命人割掉了魏美人的鼻子,致其香消玉殒。

C. 历史上的张仪是什么人

张仪(?-前309年),魏国安邑(今山西万荣)张仪村人,魏国贵族后裔,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外交家和谋略家。
张仪首创连横的外交策略,游说入秦。秦惠王封张仪为相,后来张仪出使游说各诸侯国,以“横”破“纵”,使各国纷纷由合纵抗秦转变为连横亲秦。张仪也因此被秦王封为武信君。
秦惠王死后,因为即位的秦武王在当太子的时候就不喜欢张仪,张仪出逃魏国,并出任魏相,一年后去世。

本名:张仪
所处时代:战国
出生地:魏国安邑
去世时间:前309年
主要成就:两为秦相,以连横之术破合纵之策
官职:宰相
师承:鬼谷子
同门:苏秦
人物生平

受辱投秦

张仪是魏国人。当初曾和苏秦一起师事鬼谷子先生,学习游说之术,苏秦自认为才学比不上张仪。张仪和苏秦完成学业之后,就去游说诸侯。
后来,苏秦说服赵肃侯,而得以去游说各国诸侯实行合纵的联盟,但他担心秦国趁机攻打各诸侯国,盟约还没结缔之前就遭到破坏。苏秦考虑再三,找不到一个能派往秦国为他工作的合适人选,于是他派人去悄悄劝说张仪来投奔他。

于是张仪前往赵国,呈上名帖,请求会见苏秦。但是,苏秦却对张仪不理不睬,招待张仪的时候也只是用给仆人和侍女所吃的饭食,并且还当众羞辱张仪,说张仪那么有才能,竟弄得穷愁潦倒到这种地步,是不值得收留的,说完就把张仪打发走了。张仪这次来见苏秦,本以为是旧交,可以求得好处,谁知反而受到羞辱,一气之下,想到各国诸侯中只有秦国才能威胁赵国,于是便前往秦国。

D. 张仪在历史上到底有多牛

学前班:什么是“合纵连横”?
看《芈月传》,先要搞懂战国时代的流行词:“连横”与“合纵”。
“纵”与“横”的来历,据说是因“南北向”称为“纵”,“东西向”称为“横”。秦国位于西方,齐、楚、燕、韩、赵、魏六国位于其东。六国结盟为南北向的联合,一起对抗秦国,故称“合纵”;六国分别与秦国结盟为东西向的联合,故称“连横”。合纵连横的实质是战国时期各国所进行的外交、军事斗争。一批对当时的国家间的政治形势非常娴熟,善于辞令和权术,从中获取功名利禄的说客应时而生,史书上称他们为“纵横家”。
《芈月传》中智商爆表、舌战群儒的张仪,历史上其实更厉害。
真相:历史上张仪究竟有多牛?

学历:师从鬼谷子
官职:分别两次拜相秦国、魏国
业绩:凭三寸之舌戏弄天下诸侯,变六国合纵抗秦转变为连横亲秦,为秦国灭六国、统一天下打下基础
战国时代群雄逐鹿,纵横家们凭借三寸不烂之舌四处游说,可谓“一口倾国”,这其中最显要的人物当属主张“连横”的张仪。据司马迁《张仪列传》记载,他曾师从于春秋战国时期道家代表人物、纵横家的鼻祖鬼谷子。
据记载,张仪年纪轻轻便掌握了纵横家的看家本领,几经辗转后,他来到秦国,得到了秦惠王的赏识,被封为相,后来张仪出使各国,凭三寸之舌戏弄天下诸侯,首先破除了秦国和齐国两个大国的联盟,后来又先后到齐国、赵国、燕国,说服各国诸侯“连横”亲秦。这样,最后六国“合纵”联盟终于被张仪拆散。
后来,秦惠文王因为张仪功劳卓著,就封他做了“武信君”,并赐封给他五座城邑。张仪的连横之术成为后来秦国灭六国、统一天下的基本战略。
秦惠王死后,因为即位的秦武王在当太子的时候就不喜欢张仪,张仪出逃魏国,并出任魏相,一年后去世。
典故:你不知道张仪到底有多努力
张仪折竹
典出《拾遗记》。张仪年轻时替人家抄书,遇到没有见过的好句子就写在掌中或腿上,晚上回到家中,就折竹刻写,久而久之,就集成册子。后人遂以“折竹”或“张仪折竹”形容勤奋刻苦学习。
看剧讲史:《芈月传》中被“移花接木”或杜撰的剧情
在《芈月传》中,张仪的出现几乎与芈月密不可分,但据史书记载,两人之间并无交集。究竟电视剧中有哪些故情节是在历史上真实存在的?有哪些故事被编剧巧妙地“移花接木”?有哪些剧情是编剧杜撰?下面为你一一解密。
故事1:芈月“变身”张仪妻
历史:
张仪初出茅庐,家境贫寒,四处碰壁,在自己的祖国魏国没有出人头地的机会,他就前往楚国闯荡,但依然不得志。司马迁在《史记?张仪列传》中记载了张仪的一次倒霉遭遇:
张仪已学而游说诸侯。尝从楚相饮,已而楚相亡璧,门下意张仪,曰:“仪贫无行,必此盗相君之璧。”共执张仪,掠笞数百,不服,醳之。其妻曰:“嘻!子毋读书游说,安得此辱乎?”张仪谓其妻曰:“视吾舌尚在不?”其妻笑曰:“舌在也。”仪曰:“足矣。”

翻译过来就是说:
张仪学成后,从魏国去往楚国进行游说,投奔在楚相国昭阳门下。一日,昭阳与其百余名门客饮酒作乐,昭阳得意地拿出楚王赏赐的“和氏璧”给大家欣赏,传来传去,最后“和氏璧”竟不翼而飞,大家认定,“和氏璧”是家境贫寒的张仪所盗。在昭阳的严刑逼供下,张仪被打得遍体鳞伤,但由于他没拿,于是始终不承认,昭阳怕出人命,只得放了他。张仪回到家,问妻子:“我的舌头还在吗?”妻子笑着告诉他:“还在”。张仪安心地说,“只要舌头在,我的本钱就在,我会出人头地的”。
杜撰:
在电视剧《芈月传》中,张仪被“欺辱”的这一幕也出现了,但拯救张仪的不是其妻子,而换成了芈月。两人的相遇,从芈月对张仪的“救命之恩”开始。
故事2:写《玉女论》令人“大跌眼镜”
历史:
在历史上,张仪曾出尔反尔,戏弄惹恼楚怀王。
楚怀王十六年,天下形成了齐、楚、秦三大势力,而齐、楚间形成了联盟。秦国想要攻打楚国,为了分裂齐楚“两座大山”,张仪来到楚国实施计谋。张仪欺骗楚怀王,只要楚国断绝与齐国之交,秦国将割让六百里商于之地,怀王中计,在与齐国断交后,张仪出尔发尔,称秦国只答应给六里地。怀王恼怒不已,发兵进攻秦国,被魏章大破于丹阳,怀王再召集全国的部队,发动进攻,再惨败于蓝田,其后秦国攻取召陵,楚国三战皆败,于是走向没落。
杜撰:
在《芈月传》中,上述历史也有精彩演绎,但楚怀王初次见张仪的情节却是杜撰。尤其是剧中的《玉女论》,令人“大跌眼镜”,绝非真实的张仪所写。
剧中《玉女论》写的是:
君子於玉比德焉,帝王於玉女比美人焉,天下美女,风情各异,有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者,有腰入束素,齿如含贝者……
这篇在历史上并不存在的《玉女论》深得楚怀王的欢心,在加上张仪本人舌灿莲花的一番讲解,楚怀王对其封赏无数。
故事3:被郑袖“搭救”变“搭救”郑袖
历史:
《战国策》记载了“楚怀王拘张仪”的故事。张仪利用楚怀王宠妃郑袖善妒的心理,让她主动“搭救”自己逃脱。
楚怀王拘留张仪,准备杀了他。佞臣靳尚一面对楚怀王进谗言,一面欺骗郑袖,说,秦王为了搭救张仪,将给楚王送上美女来作为交换。郑袖害怕会失宠,便想方设法说服怀王放了张仪。
杜撰:
在《芈月传》中,张仪与郑袖的故事与历史不符。剧中讲述了张仪为了达成破坏秦魏两国的关系,利用郑袖争宠的心理,为其出谋划策,其计阴险狠毒。
其实在历史上,郑袖暗算魏美人确有其事,但并非是张仪献计。
在《战国策》中就有“魏王遗楚王美人”的故事。楚怀王宠幸魏国送来的魏美人,令郑袖心生嫉妒,她假意与魏美人亲近,在博得对方信任后,骗她说楚怀王讨厌她的鼻子,并“提点”她常掩鼻以“遮瑕”。此举引得楚怀王不解,郑袖故意挑拨,告诉楚怀王,魏美人掩鼻是因为怀王身上的异味。怀王大怒,命人割掉了魏美人的鼻子,致其香消玉殒。

E. 历史上真正的纵横家张仪是个怎样的人

他是魏国贵族的后裔。谋略才智不用说,大家也都知道他是什么水平,毕竟古代能成为纵横家的人物,没有几个,个个都能拿出响当当的经历吓死你。虽然纵横家的历史很短,但是还是具有不可磨灭的光辉,到现在他们的政治外交手段也在被现代人学习着。

楚王傻了吧唧就和齐国断了交,失去了强大的保护伞,还美美的叫逢侯丑跟着张仪去接收土地。到了秦国,张嘴就变了卦,六百里地生生变成六里,可以说是,相当损了,可以说张仪这种操作,间接导致了楚国的灭亡。

F. 历史上的张仪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草根出身的张仪,虽贫寒但也有实现自己理想的执着与坚定。司马迁描述张仪的态度用了“不服”二字,张仪性格中的不屈和坚韧流露出他为实现理想抱负的隐忍和顽强。其次,超人的胆量和自信。作为职业纵横家,张仪的任务向来牵扯着巨大的国家利益和无数人的生死安危,每一次的游说活动都是面对天下最有权势的人物,都像是在刀锋上跳舞,少有不慎便会有灭顶之灾。

G. 历史上的张仪 历史上有张仪这个人吗

实有其人抄。张仪(?-前309年袭),魏国安邑(今山西万荣)张仪村人,魏国贵族后裔,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外交家和谋略家。
张仪首创连横的外交策略,游说入秦。秦惠王封张仪为相,后来张仪出使游说各诸侯国,以"横"破"纵",使各国纷纷由合纵抗秦转变为连横亲秦。张仪也因此被秦王封为武信君。
秦惠王死后,因为即位的秦武王在当太子的时候就不喜欢张仪,张仪出逃魏国,并出任魏相,一年后去世。

H. 历史上的张仪是一个怎样的人

一、纵横家张仪是一个有梦想,有才干,敢于付出,勇于行动的人。
二、详解如下:版
1、关于张仪的简介:权
张仪(?-前309年),魏国安邑(今山西万荣)张仪村人,魏国贵族后裔,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外交家和谋略家。
张仪首创连横的外交策略,游说入秦。秦惠王封张仪为相,后来张仪出使游说各诸侯国,以"横"破"纵",使各国纷纷由合纵抗秦转变为连横亲秦。张仪也因此被秦王封为武信君。
2、张仪的才干表现在他首创连横的策略,并且担任过很多要职比如在魏国为相.....他有梦想表现在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他访问各国,到处游说,不怕遭受拒绝。

热点内容
燃料电池历史 发布:2025-07-11 13:49:58 浏览:96
什么心理 发布:2025-07-11 11:13:50 浏览:198
天都教育 发布:2025-07-11 09:35:37 浏览:447
厦门在职教师招聘 发布:2025-07-11 09:05:50 浏览:694
十佳师德模范先进事迹材料 发布:2025-07-11 08:34:05 浏览:745
曲宏老师 发布:2025-07-11 08:29:28 浏览:130
初中物理考点 发布:2025-07-11 08:00:56 浏览:539
九年级上册仁爱版英语 发布:2025-07-11 07:43:32 浏览:666
七律长征教学视频 发布:2025-07-11 06:31:58 浏览:438
安工大老师 发布:2025-07-11 02:47:26 浏览: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