砀山的历史
㈠ 芒砀山的历史传说
传说:秦朝末年,刘邦被县令指派押送一批民夫到骊山为秦始皇修造陵墓。行至商丘永城芒砀山时,人已逃走大半。刘邦只管趁月色赶路,当走到芒砀山前荒草野径之中,突遇白色大蛇拦路而卧,众人惊恐不安。刘邦拔剑上前,将蛇斩作两段。白蛇被斩后,血流满地,随后在斩蛇处长出一片红草来(至今历两千余年此处红草仍颜色不改)。刘邦斩蛇之后随即扯旗造反,在芒砀山一带招兵买马,经数年征战,终于在公元前 202 年建立西汉王朝。
汉文帝时,为纪念刘邦在此斩蛇造反,在斩蛇处立碑建庙。历经千年,碑庙几经损坏,又几经修建。刘邦斩蛇碑吸引人之处除了有关它的历史传说以外,还由于碑体所呈现的神奇幻影 —— 每当夜幕降临,若以灯光映照碑体时,一身披银甲的武士便跃然碑体之上,如同当年刘邦再现,令人惊叹,为天下奇观。
拓展资料:
在电视剧出现的芒砀山场景:
<神话>第二十四集 三宝报告宫内多人失踪,小川猜到幕后主使,急忙派三宝给刘邦捎去密信。吕雉此时已怀孕,刘邦押送徭役在外,吕公接信赶紧带着女儿逃离沛县。刘邦在芒砀山留宿于荒宅,当夜刘邦喝得酩酊大醉。众人送他回屋,一条白蛇拦住去路,刘邦上前拔剑就把白蛇砍为几段。吕雉借机扮作白帝之妻在林中哭泣,众徭役吓得一宿没睡。次日早,大家尊拜刘邦为赤帝之子。赤帝子斩白蛇施仁义的故事很快在沛县传开。赵高荣升中车府令,前来小川府上报喜讯,并要将小月许配给小川。小川推辞,赵高拂袖而去。
㈡ 砀山梨的历史发展由来
砀山是历史古邑。砀山酥梨亦有2500年的栽培史。明万历修编的《徐州府志》已有“砀山产梨”的记载。可见四百年前砀山酥梨已形成规模。但大面积的发展还在解放以后。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砀山县委、县政府围绕着酥梨生产大做文章,水果面积猛增到今天的75万亩,占全县耕地面积的77%。其中酥梨面积50万亩,连片面积之大堪称世界之最。酥梨年产量40万吨左右,鲜果贮藏量15万吨。
砀山县因芒、砀二山而得名,却因盛产酥梨而扬世。昔日不毛之地的黄泛区,如今成了世人瞩目的果海绿洲,1994年被冠以“梨都”称号。 在花海如潮的春天和硕果累累的金秋,砀山86万人民热忱欢迎海内外宾朋来“梨都”观光、考察、贸易、投资,砀山酥梨将会使您的生活更加甜蜜。
㈢ 安徽省宿州市砀山县历史
秦至清末时期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置砀郡及砀县,砀县治所在今河南省永城县芒山西麓。
汉高祖五年(前202),废砀郡,建梁国,砀县属梁国。
王莽建新朝时(9),改砀县为节砀县,光武帝时改节砀县为砀县。
东汉建初二年(77),大旱,诏令勿收田租。
三国(魏)革梁国,砀县属徐州。
西晋泰始元年(265),复梁国,砀县并入下邑县。
南朝宋时,复置砀县,县治所在今永城县保安镇。
南朝齐建元元年(479),废砀县。
北朝北魏景明元年(500)七月,徐、兖、豫、东豫等州郡大水,平隰1丈5尺,民居全者十之四五。
北魏孝昌二年(526),复置砀郡及砀县。县治所在鲁城(其址查无考)。
北齐(555),废砀县,置安阳县。
隋开皇十八年(598),改安阳县为砀山县,治所在下邑城,即今砀城东3里毛李庄处。
唐贞观四年(630),于县城西北隅始建儒学。
唐天宝三年(744)秋,诗人李白游砀,写诗《秋夜与刘砀山泛宴嬉亭池》。
金大定八年(1168),黄河于李固渡决口,河分流,其一由单县之南,虞城、砀山之北,经萧县至徐州入泗。
南宋时,黄河改道,由砀山城南流向徐州。
南宋绍定年间,砀山县城为洪水荡没,治所迁至今永城县保安镇。
元宪宗七年(1257),县治所迁回下邑城。
元至元十四年(1277)六月雨,水平地丈余,损禾。
元至大元年(1308)七月,济宁路雨,水平地丈余。
元延元年(1314)三月,济宁路霜,杀桑无蚕。六月大雨,伤禾。
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砀城毁于兵燹,至明洪武三年(1370)重建。
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砀城遭火焚,至永乐三年(1405)知县郝王已重建。
明正德七年(1512),砀城毁于兵燹,正德八年,砀城筑土城。
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黄河改道,流经砀北部(城北20里),出戎家口流向徐州。
嘉靖四十一年,砀城为洪水淹没,迁治于小神集(今砀城东南陈寨北门外小神集)。
嘉靖四十四年,县治迁回原址(今砀城东3里毛李庄处)。
嘉靖四十五年,大雪伤禾。
砀山其实有很多历史,不过可以用监控来保护他们,砀山早城攀升科技183-1881-2951
㈣ 安徽砀山历史
砀山县位于安徽省的最北端,苏、鲁、豫、皖4省7县交界处。县境处于北纬34°16'—34°39',东径116°09'—116°38'。县辖19个乡镇,386个行政村和11 个国营农林果场,县域总面积1193平方公里,现有耕地91万亩,总人口86.1万,其中农业人口77万。全县水果面积75万亩,因盛产闻名中外的砀山酥梨被誉为“中国梨都”。
砀山县具有优越的交通优势。东距徐州80公里,西接商丘70公里,西和西北距古都开封和水泊梁山仅有100 多公里,自古即为战略要道。陇海铁路、310 国道横贯县境中部,京九、京沪铁路擦肩而过。公路四通八达,交通十分便捷,是徐淮地区的交通要道和物资集散地。砀山有近三千年的文明史。战国属楚,置砀邑。秦设砀郡及砀县。汉属梁,改砀县为砀山县,一直至今。
砀山县以原境内有芒山、砀山而得名。这里是汉高祖刘邦斩蛇举义之地,五代梁王朱温故里,近代画坛宗师齐白石祖籍;这里有明代大将薛显墓,有留下李白足迹的宴嬉台,有远近闻名的清真寺,有碧波荡漾的黄河故道,砀山以独特的人文地理景观而闻名遐迩。
在改革开放方针指导下,砀山县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新一届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全县上下抢抓机遇、锐意改革,全面实施“高效农业、民营突破、商贸搞活、 水果富县”的发展战略, 大力弘扬“团结奋进、务实创新、负重拼搏、振兴砀山”的砀山精神,使各项工作步步登台阶,年年有进展。1997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27.11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12.03亿元,第二产业8.74亿元,第三产业6.34亿元。
以酥梨等水果生产为支柱产业的梨都大地正发生沧桑巨变。春来砀山是花的海洋,红白紫黄,色彩斑斓,花团锦簇,争奇斗妍,蔚为壮观;秋来砀山是硕果满园,叶绿枝垂,芳香遍地,人欢车鸣,绿洲果海,叹为观止。每年春天的“梨花节”,秋季的“金秋梨都行”活动吸引了国内外大批来宾前来旅游、观光、考察、投资。砀山正以昂扬的新姿焕发出无可限量的勃勃生机。
㈤ 关于砀山的历史,越多越好
砀山县名,由芒砀山而来,汉高祖刘邦即起家于芒砀山,杯具的是,芒砀山却在现在的行政区划上划给了永城,但是相关历史还是可考的。
炎黄时期,河南芒砀山的砀汤氏家族就已经进驻安徽境内的砀山地区,并以开凿纹石而闻名于世,因而砀山成为上古时期著名的采石场,黄帝曾到砀山巡视。有穷氏寒浞时期,砀汤氏家族岁商族酋领汤相土迁居到安徽淮北县,因而在淮北县保留有春秋时期的“砀田伯”、“砀张石”古墓。
晋代,砀山地区汤氏家族以制瓦名闻于世,在此地区出土的晋代汤氏瓦已成为文物。砀山县汤氏因制瓦而富冠一方,成为当地名族,并在安徽砀山县建起一座汤寨。
明嘉靖年朝廷国公爷经常途经此处,受到汤寨主的热情款待,因而与汤寨主结为好友。国公爷带汤寨主之子进京朝觐天子,称汤寨主之子是自己的盟弟,于是嘉靖皇帝赐汤寨主之子为“二国公”。汤寨主出资为儿子建造了一座“汤二国公府”,今已成为当地名胜古迹,并从汤二国公府遗址挖掘出上马石及一些古物。
历史沿革:
春秋时期,陈国株林。
战国时属宋国,,改砀邑。后楚来宋改属楚。
秦始皇二十二年(前225年),灭魏国,置砀郡(治砀县,今永城县城芒山西麓),为三十六郡之一,在县境设下邑县。
汉王元年(前206年)四月,今县境仍设下邑县(治今砀山县城东毛李庄),属项羽西楚国(都彭城,今徐州市)砀郡(仍治故砀城)。
汉高祖五年(前202年)正月,砀郡改属彭越的梁国(治今砀山县城东毛李庄)。六年春,砀郡归汉。十一年三月丙寅,砀郡改属刘恢梁国(都睢阳,今商丘南)。高后七年(前181年)二月,改属吕产的吕国.。八年八月,改属梁国。后九月,砀郡归汉。文帝前元二年(前178年)二月乙卯,砀郡改属刘楫梁国。十二年,复为刘武梁国。元封五年(前106年)四月,梁国改属豫州刺史部之。
新莽时(9年),改梁国为陈定郡,治所砀县改为"节砀县",改下邑县为"下治县",仍属豫州刺史部。
东汉章帝建初四年(79年),复砀郡(仍治砀故城),下邑县改名夏邑县(仍治下邑故城),仍属豫州(治谯,今亳州市区)。建初四年(79年),梁国迁都下邑故城,夏邑县属之.。三国(魏)革梁国,砀县属徐州。
三国延康元年(220年)十月,曹魏代汉,今县境仍设夏邑县(治今砀山县东毛李庄),属豫州(初治谯,后多次移治)梁郡(治夏邑,今砀山县东1公里毛李庄)。青龙四年(236年),夏邑县(仍治砀山县东毛李庄)兼梁国国都。
晋武帝泰始元年(265年),复梁国,砀县并入下邑县。
南北朝宋时,复置砀县,南齐(479年)废。
北魏孝昌元年(525年)下邑县移治今河南夏邑;二年(526年),置砀郡、砀县。砀郡治年在原下邑城(今毛李庄处),砀县治所鲁城(其址查无考)。北齐(555年)废砀郡、砀县,置安阳县。
隋开皇十八年(598年),改安阳县为砀山县,隋大业六年(610年)割彭城、瞧阳二郡之地置永城县,芒砀山以北为砀山县辖区。
唐,砀山县属瞧阳郡。光化二年(899年)朱全忠以砀山、单父、虞城、曹州这域表置辉州。后唐砀山县属单州。
宋,属单州。
金兴定元年(1217年),砀山县改属归德府(今河南省商丘市)。兴定五年升永城县为永州,辖下邑、砀山、郏三县,芒砀山一带又属砀山县辖 ,宋理宗绍定年间(1228—1233年)砀山县为洪水荡没,迁治年至保安镇。
元宪宗七年(1257年),复置县,还旧地属东平路。元至元二年(1265年),降永州为永城县,芒砀山一带再属永城县。是年,砀山县并入单父县,至元三年,复置砀山县,属济州,八年,属济宁路。
明洪武四年(1371年),砀山县随徐州改属中书省。六年九月,改临濠府为中立府(治中立县,由钟离县改)。七年八月,中立府改为凤阳府(治临淮县,由中立县改)。八年十月,凤阳府改凤阳县(今府城镇)。十三年正月,凤阳府直隶六部。十四年十一月,砀山县改属直隶六部徐州直隶州。永乐元年(1403年),直隶徐州直隶南京(今南京市),后改为南直隶,又称直隶南京(仍治今南京市)。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水患,迁砀山县治于小神集(今砀山县城关镇东南陈寨北门外小神集)。四十四年,复旧治(今砀山县东毛李庄)。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改治旧城西1公里秦家堂(今城关镇),二十八年竣工,为夯土砖堞城垣)。
清雍正八年(1730年)升徐州为府,砀山县属徐州府。
民国元年(1912年)砀山县属江苏省徐海道;民国22年属江苏行政督察铜山区;民国24年属江苏省行政督察第九区。
民国27年5月,日军陷徐州。5月25日,陷砀城,日伪以徐州为中心的苏皖边区的1个市21个县作为特区直接控制。7月,日伪"砀山县维持会"成立。次年,成立伪"县政府"。31年1月15日,改属汪伪"苏淮特别行政区公署"(驻今徐州市)。33年1月13日,改属"淮海省"(仍驻徐州市)"第三专区"(驻砀山县),辖砀山,萧县,丰县3个县。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5日,国民党接管汪伪砀山县。
民国45年8月12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七纵五十八,五十九团在砀山县(砀北)大队配合下解放砀山县城。8月13日,离砀。8月16日,砀山县政府撤至砀北县陈集,贾庄一带;雪枫县(砀南)政府北撤至单县,成武县。不久,雪枫县返回砀南地区。9月,砀山(砀北),华山,单虞3个县撤至单县,成武,巨野县一带。11月,改设华砀县,并于年底返回至砀山县西北吴溜,蔡堂两区地带。36年7月,复建华山,砀山县,属豫皖苏解放区三专区。12月2日,恢复砀南县人民政府,属三专区。
民国45年11月,砀山县属豫皖苏三分区所辖;1949年元月,属中原行政区商丘专署所辖;1949年10月,属皖北人民行政公署宿县专署。
1949年10月1日建国,砀山县仍属皖北人民行政公署宿县专区。
1950年2月,砀山县民主政府改称砀山县人民政府。
1952年11月15日,砀山县划归江苏省。
1953年3月6日,砀山县改属江苏省徐州专区(驻徐州市)。
1955年2月21日,将砀山县划入安徽省宿县专区。
1956年1月12日,撤销宿县专区,砀山县改属蚌埠专区。1月,砀山县人民政府改称砀山县人民委员会。
1959年3月22日,撤销萧县,砀山县,组建萧砀县,属蚌埠专区。
1961年4月7日,萧砀县改属宿县专区。12月15日,撤销萧砀县,恢复砀山县,仍属宿县专区。
1968年8月,砀山县革命委员会成立。
1981年12月30日,砀山县革命委员会改称砀山县人民政府,至今未变。现在有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满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傣族、黎族、畲族、高山族、水族、纳西族、土族、撒拉族、仡佬族、锡伯族、阿昌族、羌族、塔吉克族、京族等民族分布。(2000年人口普查)
㈥ 砀山酥梨的追溯历史
砀山是历史古邑。砀山酥梨亦有3000年的栽培史。明万历修编的《徐州府志》已有“砀山产梨”的记载。可见四百年前砀山酥梨已形成规模。但大面积的发展还在解放以后。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砀山县委、县政府围绕着酥梨生产大做文章,水果面积猛增到今天的75万亩,占全县耕地面积的77%。其中酥梨面积50万亩,连片面积之大堪称世界之最。酥梨年产量40万吨左右,鲜果贮藏量15万吨。
砀山县因芒、砀二山而得名,却因盛产酥梨而扬世。昔日不毛之地的黄泛区,如今成了世人瞩目的果海绿洲,1994年被冠以“梨都”称号。 在花海如潮的春天和硕果累累的金秋,砀山86万人民热忱欢迎海内外宾朋来“梨都”观光、考察、贸易、投资,砀山酥梨将会使您的生活更加甜蜜。
㈦ 砀山有哪些历史名人及名胜古迹呢
1.砀山出了一个皇帝- 朱温 虽然没有特别的作为。
2.大将好几个 最出名的是明朝的薛显,立下了很多丰功伟绩。
3.宰相刘罗锅,祖籍砀山,刘氏寻家谱曾多次来砀山认祖归宗。
4.诗人李白,曾经来过砀山,和砀山县令喝酒做诗 宴喜台一直流传至今。
5.画家齐白石,祖籍砀山,他爷爷就是砀山的 。
㈧ 砀山县的历史沿革
公元前286年前时属宋国。
秦昭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86年),齐国灭宋国,改属齐国。
秦昭襄王二十七年(公元前280年)燕国乐毅率燕、秦、赵、魏、韩五国联军攻齐,齐国战败原宋国领土归属魏国。
秦始皇二十二年(前225年),灭魏国,置砀郡(治砀县,今永城市芒山镇),为三十六郡之一,在县境设下邑县。
汉王元年(前206年)四月,今县境仍设下邑县(治今县城东毛李庄),属项羽西楚国(都彭城,今徐州市)砀郡(治砀县,今永城市芒山镇)。
汉高祖五年(前202年)正月,砀郡改属彭越的梁国(国都为定陶)。六年春,随砀郡归汉。十一年三月丙寅,随砀郡改属刘恢梁(都睢阳,今商丘南)。高后七年(前181年)二月,改属吕产的吕国。八年八月,改属梁国。后九月,砀郡归汉。汉文帝前元二年(前178年)二月乙卯,砀郡改属刘楫梁国。十二年,复为刘武梁国(都睢阳,今商丘南)。元封五年(前106年)四月,梁国改属豫州刺史部。
新莽时(9年),改梁国为陈定郡,砀县改为节砀县(今永城市芒山镇),改下邑县为下治县(今砀山县城东),仍属豫州刺史部。
东汉章帝建初四年(79年),复砀郡(仍治砀城,今永城市芒山镇),下邑县改名夏邑县(仍治下邑故城,今砀山县城东),属豫州(治谯,今亳州市)。建初四年(79年),梁国迁都下邑故城(今砀山县城东),夏邑县属之。三国(魏)革梁国,属徐州。
三国延康元年(220年)十月,曹魏代汉,今县境仍设夏邑县(治今砀山县城东),属豫州(初治谯,后多次移治)梁郡(治夏邑,今砀山县东1公里毛李庄)。青龙四年(236年),夏邑县(治砀山县东)兼梁国国都。
晋武帝泰始元年(265年),复梁国,砀县并入下邑县(治今砀山县城东)。
南北朝宋时,复置砀县(治今永城市芒山镇),南齐(479年)废。
北魏孝昌元年(525年)夏邑县移治今河南夏邑;二年(526年),置砀郡、砀县。砀郡治所在原下邑城(今砀山县城东),砀县治所鲁城(今永城市芒山镇)。北齐(555年)废砀郡、砀县,置安阳县(治今永城市芒山镇)。
隋开皇十八年(598年),改安阳县为砀山县(治今永城市芒山镇),隋大业六年(610年)割彭城、瞧阳二郡之地置永城县,原砀山县城(今芒山镇)划归永城,砀山县治所迁至今砀山县城东,芒砀山以北为砀山县辖区。
唐,砀山县(治今砀山县城东)属瞧阳郡。光化二年(899年),朱全忠以砀山、单父、虞城、曹州之成武,表置辉州。后唐砀山县属单州。
宋,砀山县(治今砀山县城)属单州。
金兴定元年(1217年),砀山县改属归德府(今河南省商丘市)。兴定五年升永城县为永州,辖下邑、砀山、酂三县,芒砀山一带属砀山县(治今砀山县城)辖 ,宋理宗绍定年间(1228—1233年)砀山县(治今砀山县城东)为洪水荡没,迁治所至芒砀山南麓保安镇(今芒山镇柿园村)。
元宪宗七年(1257年),复置砀山县(治今砀山县城东),还旧地属东平路。元至元二年(1265年),降永州为永城县,芒砀山一带再属永城县。是年,砀山县并入单父县,至元三年,复置砀山县(治今砀山县城东),属济州,八年,属济宁路。
明洪武四年(1371年),砀山县随徐州改属中书省。六年九月,改临濠府为中立府(治中立县,由钟离县改)。七年八月,中立府改为凤阳府(治临淮县,由中立县改)。八年十月,凤阳府徙治凤阳县(今府城镇)。十三年正月,凤阳府直隶六部。十四年十一月,砀山县改属直隶六部徐州直隶州。永乐元年(1403年),直隶徐州直隶南京(今南京市),后改为南直隶,又称直隶南京(仍治今南京市)。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水患,迁砀山县治于小神集(今砀山县城关镇东南陈寨北门外小神集)。四十四年,复旧治(今砀山县东毛李庄)。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改治旧城西1公里秦家堂(今城关镇),二十八年竣工,为夯土砖堞城垣。
清雍正八年(1730年)升徐州为府,砀山县属徐州府。
民国元年(1912年)砀山县属江苏省徐海道;民国22年属江苏行政督察铜山区;民国24年属江苏省行政督察第九区。
民国27年5月,日军陷徐州。5月25日,陷砀城,日伪以徐州为中心的苏皖边区的1个市21个县作为特区直接控制。7月,日伪砀山县维持会成立。次年,成立伪县政府。31年1月15日,改属汪伪苏淮特别行政区公署(驻今徐州市)。33年1月13日,改属淮海省(仍驻徐州市)第三专区(驻砀山县),辖砀山、萧县、丰县3个县。34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5日,国民党接管汪伪砀山县。
民国34年8月12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七纵五十八、五十九团在砀山县(砀北)大队配合下解放砀山县城。8月13日,离砀。8月16日,砀山县政府撤至砀北县陈集、贾庄一带;雪枫县(永城)政府北撤至单县、成武县。不久,雪枫县返回砀南地区。9月,砀山(砀北)、华山、单虞3个县撤至单县、成武、巨野县一带。11月,改设华砀县,并于年底返回至砀山县西北吴溜,蔡堂两区地带。36年7月,复建华山、砀山县,属豫皖苏解放区三专区。12月2日,恢复砀南县人民政府,属三专区。
民国45年11月,砀山县属豫皖苏三分区所辖;1949年元月,属中原行政区商丘专署所辖;1949年10月,属皖北人民行政公署宿县专署。
1949年10月1日建国,砀山县仍属皖北人民行政公署宿县专区。
1950年2月,砀山县民主政府改称砀山县人民政府。
1952年11月15日,砀山县划归江苏省。
1953年3月6日,砀山县改属江苏省徐州专区(驻徐州市)。
1955年2月21日,将砀山县划入安徽省宿县专区。
1956年1月12日,撤销宿县专区,砀山县改属蚌埠专区。1月,砀山县人民政府改称砀山县人民委员会。
1959年3月22日,撤销萧县、砀山县,组建萧砀县,属蚌埠专区。
1961年4月7日,萧砀县改属宿县专区。12月15日,撤销萧砀县,恢复砀山县,仍属宿县专区。
1968年8月,砀山县革命委员会成立。
1981年12月30日,砀山县革命委员会改称砀山县人民政府。
㈨ 现在的砀山在古代历史上都是属于哪国管辖之内是什么称号
春秋时期,陈国株林。
战国时属宋国,,改砀邑。后楚来宋改属楚。
秦始皇二十二年(前225年),灭魏国,置砀郡(治砀县,今永城县城芒山西麓),为三十六郡之一,在县境设下邑县。
汉王元年(前206年)四月,今县境仍设下邑县(治今砀山县城东毛李庄),属项羽西楚国(都彭城,今徐州市)砀郡(仍治故砀城)。
汉高祖五年(前202年)正月,砀郡改属彭越的梁国(治今砀山县城东毛李庄)。六年春,砀郡归汉。十一年三月丙寅,砀郡改属刘恢梁国(都睢阳,今商丘南)。高后七年(前181年)二月,改属吕产的吕国.。八年八月,改属梁国。后九月,砀郡归汉。文帝前元二年(前178年)二月乙卯,砀郡改属刘楫梁国。十二年,复为刘武梁国。元封五年(前106年)四月,梁国改属豫州刺史部之。
新莽时(9年),改梁国为陈定郡,治所砀县改为"节砀县",改下邑县为"下治县",仍属豫州刺史部。
东汉章帝建初四年(79年),复砀郡(仍治砀故城),下邑县改名夏邑县(仍治下邑故城),仍属豫州(治谯,今亳州市区)。建初四年(79年),梁国迁都下邑故城,夏邑县属之.。三国(魏)革梁国,砀县属徐州。
三国延康元年(220年)十月,曹魏代汉,今县境仍设夏邑县(治今砀山县东毛李庄),属豫州(初治谯,后多次移治)梁郡(治夏邑,今砀山县东1公里毛李庄)。青龙四年(236年),夏邑县(仍治砀山县东毛李庄)兼梁国国都。
晋武帝泰始元年(265年),复梁国,砀县并入下邑县。
南北朝宋时,复置砀县,南齐(479年)废。
北魏孝昌元年(525年)下邑县移治今河南夏邑;二年(526年),置砀郡、砀县。砀郡治年在原下邑城(今毛李庄处),砀县治所鲁城(其址查无考)。北齐(555年)废砀郡、砀县,置安阳县。
隋开皇十八年(598年),改安阳县为砀山县,隋大业六年(610年)割彭城、瞧阳二郡之地置永城县,芒砀山以北为砀山县辖区。
唐,砀山县属瞧阳郡。光化二年(899年)朱全忠以砀山、单父、虞城、曹州这域表置辉州。后唐砀山县属单州。
宋,属单州。
金兴定元年(1217年),砀山县改属归德府(今河南省商丘市)。兴定五年升永城县为永州,辖下邑、砀山、郏三县,芒砀山一带又属砀山县辖 ,宋理宗绍定年间(1228—1233年)砀山县为洪水荡没,迁治年至保安镇。
元宪宗七年(1257年),复置县,还旧地属东平路。元至元二年(1265年),降永州为永城县,芒砀山一带再属永城县。是年,砀山县并入单父县,至元三年,复置砀山县,属济州,八年,属济宁路。
明洪武四年(1371年),砀山县随徐州改属中书省。六年九月,改临濠府为中立府(治中立县,由钟离县改)。七年八月,中立府改为凤阳府(治临淮县,由中立县改)。八年十月,凤阳府改凤阳县(今府城镇)。十三年正月,凤阳府直隶六部。十四年十一月,砀山县改属直隶六部徐州直隶州。永乐元年(1403年),直隶徐州直隶南京(今南京市),后改为南直隶,又称直隶南京(仍治今南京市)。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水患,迁砀山县治于小神集(今砀山县城关镇东南陈寨北门外小神集)。四十四年,复旧治(今砀山县东毛李庄)。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改治旧城西1公里秦家堂(今城关镇),二十八年竣工,为夯土砖堞城垣)。
清雍正八年(1730年)升徐州为府,砀山县属徐州府。
民国元年(1912年)砀山县属江苏省徐海道;民国22年属江苏行政督察铜山区;民国24年属江苏省行政督察第九区。
民国27年5月,日军陷徐州。5月25日,陷砀城,日伪以徐州为中心的苏皖边区的1个市21个县作为特区直接控制。7月,日伪"砀山县维持会"成立。次年,成立伪"县政府"。31年1月15日,改属汪伪"苏淮特别行政区公署"(驻今徐州市)。33年1月13日,改属"淮海省"(仍驻徐州市)"第三专区"(驻砀山县),辖砀山,萧县,丰县3个县。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5日,国民党接管汪伪砀山县。
民国45年8月12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七纵五十八,五十九团在砀山县(砀北)大队配合下解放砀山县城。8月13日,离砀。8月16日,砀山县政府撤至砀北县陈集,贾庄一带;雪枫县(砀南)政府北撤至单县,成武县。不久,雪枫县返回砀南地区。9月,砀山(砀北),华山,单虞3个县撤至单县,成武,巨野县一带。11月,改设华砀县,并于年底返回至砀山县西北吴溜,蔡堂两区地带。36年7月,复建华山,砀山县,属豫皖苏解放区三专区。12月2日,恢复砀南县人民政府,属三专区。
民国45年11月,砀山县属豫皖苏三分区所辖;1949年元月,属中原行政区商丘专署所辖;1949年10月,属皖北人民行政公署宿县专署。
1949年10月1日建国,砀山县仍属皖北人民行政公署宿县专区。
1950年2月,砀山县民主政府改称砀山县人民政府。
1952年11月15日,砀山县划归江苏省。
1953年3月6日,砀山县改属江苏省徐州专区(驻徐州市)。
1955年2月21日,将砀山县划入安徽省宿县专区。
1956年1月12日,撤销宿县专区,砀山县改属蚌埠专区。1月,砀山县人民政府改称砀山县人民委员会。
1959年3月22日,撤销萧县,砀山县,组建萧砀县,属蚌埠专区。
1961年4月7日,萧砀县改属宿县专区。12月15日,撤销萧砀县,恢复砀山县,仍属宿县专区。
1968年8月,砀山县革命委员会成立。
1981年12月30日,砀山县革命委员会改称砀山县人民政府,至今未变。现在有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满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傣族、黎族、畲族、高山族、水族、纳西族、土族、撒拉族、仡佬族、锡伯族、阿昌族、羌族、塔吉克族、京族等民族分布。(2000年人口普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