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物理化 » 高丽历史

高丽历史

发布时间: 2021-08-01 08:59:55

⑴ 高丽历史

(Gaoli wangchao) 朝鲜史上封建王朝,又称王氏高丽。新罗末年,朝政腐败,土地兼并盛行,农民起义连绵不断。892年梁吉领导的江原道起义,规模较大。901年,新罗王族出身的弓裔篡夺起义军领导权称王,国号摩寰,后改泰封。918年,弓裔部将王建杀裔称王,定都开城(松岳),改国号高丽,建立高丽王朝(918—1392年)。936年,重新统一朝鲜半岛。高丽实行田柴科制,将国家支配的土地、山林按品分给文武百官和府兵、闲人(土豪),受封者可以征收田税,但不能世袭。后来赐开国功臣、归顺土豪以勋田,称功荫田柴,以传子孙。州、府、郡、具有公廨田柴,供行政开支。贱民、奴婢无权授田。由于实行田柴科,促进高丽经济和文化繁荣,中央集权确立。10世纪末和11世纪末三次击退契丹入侵,捍卫了国家独立,涌现出民族英雄姜邯赞。12世纪起土地兼并重新盛行,田柴科废,武臣崔忠献及其子孙专权60多年,同时爆发连绵数十年遍及全国的农民大起义。1231年起蒙古来攻,崔氏政权挟王室逃江华岛,各地义军群起抗敌。1280年蒙古在高丽设立征东行省。1368年,朱元璋领导的农民大起义推翻蒙古贵族统治,有力地支援了高丽人民争取独立的斗争。 1392年大将李成桂兵变上台,废高丽末王,建立李朝。

⑵ 帮忙扒一扒高丽的历史

韩国学者金庠基根据《诗经?韩奕》和王符的《潜夫论》等古籍资料,认为韩祖先民族秽貊人远古时居住在中国西北一带,以后随周王室东迁,由燕北,再东进韩半岛。

台湾学者文崇一先生认为,韩民族的祖先秽貊人是鸟夷民族的一支,属少昊氏之后,血统上与舜、殷关系最近。韩文化的底层文化依年代的不同,大体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公元前1000年以前的有文土器文化;一是在约公元前1000年时由域外传来的无文土器文化,它从根本上改变了韩半岛原有的文化风格,而奠定了韩半岛此后的文化走势。韩国许多学者认为这一文化可能来源于西伯利亚,原因是这一时期的陶器与西伯利亚的陶器极为相似。但是,这一文化是伴随着稻作文化一同传入韩半岛的。而西伯利亚并不产水稻,所以这支文化的源头不可能是西伯利亚。

中国长江下游是中国稻作文化的发源地,公元前5000多年前,中国东南地区就已经有大规模的稻作生产。韩半岛在公元前1000多年前,也已经有了水稻的生产,历史上韩半岛并没有野生稻,而是来源于中国长江下游的江苏、浙江及安徽一带,河姆渡可能是它的最终源头。无论从韩民族的生产习俗,还是从它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等生活习俗,还有它的原始信仰、图腾崇拜、生殖崇拜、语言艺术、青铜文化,甚至包括这个民族典型的体质特征,都与中国南方文化相当接近而与北方文化相去较远。学者苑利认为,中国的百越民族第一次进入韩半岛是公元前1000年左右,以稻作文化第一次传入为标志;第二次进入韩半岛是在中国的秦代(公元前221—前206年),由于当时秦国徭役很重,很多人逃到了韩半岛。《后汉书》说:“辰韩耆老自言秦之亡人,避苦役,适韩国。??????故或名之为秦韩。”《三国志》载:“辰韩??????其语言不与马韩同。名国为邦,弓为弧,贼为寇,行酒为行觞,相呼皆为徒。有似秦人,非但燕齐之名物也。”这是说,他们虽为秦人,但不是来自渤海沿岸的燕人或齐人,因为他们所用的词汇不是齐燕一带的语言。《三国志》云:辰韩人“名乐浪人为阿残。东方人名我为阿,谓乐浪人本其残余人。”乐浪是韩半岛秽貊人居住地。乐浪(秽貊)人、辰韩人远古都曾居住在中国东南沿海一带,其中一支于公元前1000年左右北上韩半岛,另一支后代的一部分于公元前200年左右,也进入了韩半岛,这样,新来的辰韩人称乐浪人为“阿残”,就是说“我们的残部”,乐浪人和马韩人待他们如亲朋和上宾,和谐相处。据体质人类学家研究,韩民族与中国东南方沿海浙江一带的人种最为相似。

综上所述,可见韩民族有来自中国北方的东夷民族,也有来自中国南方的百越民族,而百越民族对其文化的形成影响更大。

韩国《三国遗事》载:“周武王即位己卯,封箕子于朝鲜。”。而在箕子来到朝鲜半岛北端时,在朝鲜半岛南端已有当地人在此居住生活,他们并未与箕子带来的人发生冲突。这些人后来成为了马韩的始祖。这也说明“朝鲜”与“韩”各有不同的出处。

箕子朝鲜在朝鲜半岛统治了近一千年。根据《太原鲜于氏世谱》,朝鲜的鲜于氏源自箕子朝鲜的后人。而他们从箕子开始,一共经历了41代君主。

战国时代,燕昭王胡服骑射,大破东胡,开疆拓土,其势力远达朝鲜半岛北部。位于鸭绿江中游南岸的慈江道渭原古坟中就曾出土了公元前三世纪燕国货币“明刀”和铁制的锄、镰、半月刀、匕首和矛等遗物。箕子朝鲜就是被燕国人卫满所灭的。卫满建立了“卫满”朝鲜。公元前二世纪末,“卫满”朝鲜被汉所灭。

高句丽的名称与族源

汉朝在征服“卫满”朝鲜后,把高句丽五部的部分地区划为高句丽县,归属于玄菟。《后汉书》记载:“武帝灭朝鲜,以高句丽为县,使属玄菟,赐鼓吹伎人。”《北史》亦载:“汉武帝元封四年,灭朝鲜,置玄菟。以高句丽为县以属之。”其地点位于辽宁新宾。这表明高句丽之名早于朱蒙所建的高句丽国号。

高句丽,后来又称高丽。其名称的由来及含义,迄今尚无定论,有说系"山高水丽"者,有说系"高大黑马"者,也有说是"高城"、"铜马"者,莫衷一是。

另据《汉书?地理志》载"玄菟、乐浪,(汉)武帝时置,皆朝鲜、秽貂、句丽蛮夷",此处朝鲜与句丽并称,说明古朝鲜与高句丽当时是两个不同的部族群体。《后汉书?高句丽传》也指出,高句丽南与朝鲜相接。说明高句丽当时并不领有古朝鲜,古朝鲜也不包括高句丽。

公元前37年,高句丽建国,定都讫升骨城(今辽宁省桓仁县五女山城)。琉璃王22年(公元3年),迁都于国内城(今吉林省集安)。

高句丽国在朝鲜半岛的地位及其与中国的关系

高句丽国成立于中国的东汉时期,是东汉的藩属。此时的朝鲜半岛北部的乐浪(即平壤)、带方等地依旧处于中原王朝的统治之下。而在半岛的南端,则存在着三个小国――马韩、辰韩、弁韩,史称三韩。

公元三一三年,高句丽趁西晋王朝的混乱和衰落,吞并了带方、乐浪,后迁都乐浪(平壤),成为朝鲜半岛最强大的国家。公元三四六年马韩中的一个小部落统一马韩诸部,建立了百济国,国王姓扶馀,系从北方南迁的高句丽人。公元三五二年,另一弁韩中的小部落则统一了弁韩、辰韩诸部,建立了新罗国,国王姓金,系本地人士。自此,朝鲜半岛进入新罗、百济、高句丽三足鼎立的局面。

这段时间,由于西晋王朝的衰落,中国的北方地区形势纷乱,出现了匈奴、羯、鲜卑、羌、氐五胡乱华的局面。和高句丽相近的辽东地区,先是由鲜卑慕容氏建立了前燕,后由汉人冯拔建立了北燕。

公元三三七年,鲜卑首领慕容皝称燕王,建立前燕。公元三四一年,慕容光迁都龙城(今辽宁朝阳县)后,大破高句丽,高句丽臣服。北燕是汉人冯拔取代后燕而建立的国家。当时的后燕被鲜卑拓拔氏的北魏政权驱逐到辽西。公元四零七年,冯拔杀燕国主慕容熙,立高句丽人高云为天王。两年后,高云为左右所杀。冯拔自立为天王,建立北燕。北燕占据着辽东和辽西,是一个较为弱小的割据势力。不过,高句丽仍然向北燕称臣。

公元四三六年,北燕为北魏所灭。冯拔逃往高句丽,后被高句丽王所杀。高句丽改向北魏称臣。可能是慑于中原王朝的强大,也可能是出于对中原汉文化的仰慕,高句丽对中原的各个王朝(哪怕是地方割据的小政权)通常都采取臣服的政策。但是,高句丽在朝鲜半岛上却保持着霸主的地位。

高句丽与百济关系恶劣。屡有战争发生。高句丽广开土王六年(公元396年)王率水军攻百济,“百残(济)王困逼,献出男女生口一千人”。长寿王63年(公元475年),“王帅兵三万侵百济,陷王所都汉城,杀其王扶余庆,虏男女八千而归。”婴阳王18年(公元607年),“遣师攻百济松山城,不下,移袭石头城,虏男女三千而还。”

高句丽国的内乱与唐帝国亡高句丽

公元六世纪末,朝鲜半岛南端的新罗逐渐强大起来。七世纪初,新罗占领了高句丽纵深二百五十公里的土地。

四十年后,高句丽发生政变,宰相泉盖苏文弑其国主高建武,另立高建武的侄儿高藏当国王,由泉盖苏文专政。和所有的当权者一样,泉盖苏文希望能够通过对外战争来提高自己的威望。于是,他和百济建立了联盟。

公元6*44年,高句丽向新罗进攻,宣称要索回失去的国土。高句丽军一路连陷四十余城而仍不停止,新罗国危在旦夕。此时的中国进入了唐时代,而新罗国正是唐帝国的盟友。于是,新罗国王向唐告急。唐命高句丽停战,泉盖苏文拒绝。公元6*45年,唐太宗李世民率军亲征,拔辽东城(今辽宁辽阳),接着连破白崖城(今辽宁海城),盖牟城(今辽宁盖州)。但是,唐帝国的军队在安市城(今辽宁海城)遭到了高句丽名将杨万春的坚决抵抗。后由于冬天来临,唐军被迫撤退。

高句丽虽然抵住了唐的进攻,但也无力再向新罗发难。公元666年,泉盖苏文逝世,在他的儿子之间爆发激烈的夺嫡斗争。其嫡子泉男生夺嫡失败,投奔中国,希望中国能发兵助他夺回权位。此时唐帝国已经将半岛上的百济灭亡,并将日本列岛倭奴国的势力驱逐出朝鲜半岛。泉男生来投,给了唐帝国灭亡高句丽的最佳时机。

668年,唐高宗派大将李勣为统帅,以泉男生为向导,由陆道东征,用唐太宗的话就是“为中国报子弟之仇”。唐高宗总章元年(公元668年),唐军攻破高句丽的都城平壤,俘其国主高藏,高句丽亡。至此,高句丽所属176城。69万户,分别归唐和新罗所有。唐将高句丽故地划为9个都督府,42个州、100余个县。又于平壤设置安东都护府,以薛仁贵为安东都护,统兵2万以镇之。这样,在中国历史上存在7百年的高句丽政权最后灭亡,高句丽的辖区大部分纳入唐帝国的行政建制,恢复了中原政权对朝鲜半岛和辽东的直接管辖。

随着政权的灭亡,高句丽族也解体了,其中大部分融人汉族,少量融人周边各族之中。从此,再也没有高句丽族了。

高句丽和高丽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韩国人说的高丽,实际上应该是公元十世纪朝鲜出现的一个高丽王朝,而不是这个高句丽。高句丽实际上只存在于一个历史上的特定时期。

高句丽王国自朱蒙于公元前37前建国,其间历二十八代,于公元668年亡国,共传705年之久。

高句丽的地方政权属性

高句丽从成立到灭亡都是中国的属国,即使是在其鼎盛时期,其绝大部分领土也在中国的版图之内(平壤在汉朝是中国领土)。其属国的性质还可从不绝于史册的朝贡、册封的记载略见一斑。高句丽诸王接受中国记载册封的记载不绝于史,仅在南北朝不到二百年的时间,记载的入贡次数就高达109次。如:

413年,晋安帝册封长寿王乐浪郡公,高句丽王;

420年,宋武帝封长寿王征东大将军;

422年,宋武帝加封长寿王散骑常侍、都督平州诸军事;

435年,北魏世祖册封长寿王都督辽海诸军事、征东将军、领护东夷中郎将、辽东郡开国公、高句丽王;

463年,宋孝武帝册封长寿王为使持节散骑常侍、督平营二州诸军事、征东大将军、高句丽王、乐浪公;

479年,齐高帝册封长寿王为骠骑大将军;

491年,北魏孝文帝册封长寿王为车骑大将军、太傅、辽东郡开国公、高句丽王;

492年,北魏孝文帝册封文咨王为使持节都督辽海诸军事、征东将军、领护东夷中朗将、辽东郡开国公、高句丽王;

494年,南齐郁林王册封文咨王为使持节散骑常侍、都督营平二州诸军事、征东大将军、高句丽王、乐浪公;

496年,齐明帝册封文咨明王为车骑将军;

502年,梁武帝萧衍册封文咨明王为车骑大将车;

508年,梁武帝加封文咨明王抚东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

518年,北魏孝明帝册封安藏王为安东将军、领护东夷校尉、辽东郡开国公、高句丽王;

520年,梁武帝册封安藏王为宁东将军、高丽王;

526年,梁武帝令安藏王之子安原王延袭其父爵,为宁东将军高丽王;

545年,阳原王嗣位,梁武帝其袭父爵位;

550年,北齐文宣帝册封阳原王为使持节侍中、骠骑大将军、领护东夷校尉、宁东将军、高丽王;

559年,陈文帝诏授平原王为宁东将军;

559年,北周高祖封平原王为开府仪同三司大将军、辽东郡开国公、高句丽王。

560年,北齐废帝册封平原王使持节领护东夷校尉、辽东郡公、高丽王。

562年,陈文帝授平原王宁东将军。

在隋朝,当高句丽的婴阳王高元即位,隋文帝册封其为开府仪同三司、辽东郡公、高丽王。后来隋文帝首征高句丽,虽未果,但高丽王仍慑于隋军威,亦遣使谢罪,“上表请降”并自称“辽东粪土臣元”。

唐朝建立后,时高句丽荣留王高建武在位,为缓和与中原关系,接连遣使入唐朝朝贡,积极与唐朝修好。唐高祖以国家初立,也对其采取了安抚政策,如册封荣留王为上柱国、辽东郡王、高丽王。直至高句丽被唐朝所灭。

⑶ 高丽王国的历史

Gaoli wangchao) 朝鲜史上封建王朝,又称王氏高丽。新罗末年,朝政腐败,土地兼并盛行,农民起义连绵不断。892年梁吉领导的江原道起义,规模较大。901年,新罗王族出身的弓裔篡夺起义军领导权称王,国号摩寰,后改泰封。918年,弓裔部将王建杀裔称王,定都开城(松岳),改国号高丽,建立高丽王朝(918—1392年)。936年,重新统一朝鲜半岛。高丽实行田柴科制,将国家支配的土地、山林按品分给文武百官和府兵、闲人(土豪),受封者可以征收田税,但不能世袭。后来赐开国功臣、归顺土豪以勋田,称功荫田柴,以传子孙。州、府、郡、具有公廨田柴,供行政开支。贱民、奴婢无权授田。由于实行田柴科,促进高丽经济和文化繁荣,中央集权确立。10世纪末和11世纪末三次击退契丹入侵,捍卫了国家独立,涌现出民族英雄姜邯赞。12世纪起土地兼并重新盛行,田柴科废,武臣崔忠献及其子孙专权60多年,同时爆发连绵数十年遍及全国的农民大起义。1231年起蒙古来攻,崔氏政权挟王室逃江华岛,各地义军群起抗敌。1280年蒙古在高丽设立征东行省。1368年,朱元璋领导的农民大起义推翻蒙古贵族统治,有力地支援了高丽人民争取独立的斗争。 1392年大将李成桂兵变上台,废高丽末王,建立李朝。

高丽王国应该是现在的韩国和朝鲜

⑷ 高丽历史,谁知道

朝鲜封建王朝。王建始建于公元 918年,1392年为李氏朝鲜取代。统治地域基本在今朝鲜半岛。首都开京(今开城)。
新罗末年,一些地方封建主乘农民起义之机,扩大了自己的势力,新罗王族弓裔建立泰封国,尚州土豪甄萱建立后百济国。918年,泰封部将王建杀弓裔自立,改国号为高丽。935年灭新罗,936年灭后百济。高丽建国后即向北扩张,将统治范围扩大到鸭绿江下游东岸,统一朝鲜半岛。10世纪末至11世纪初,为争夺鸭绿江以南的渤海国故地,高丽同契丹进行了 3次较大规模的战争,击退契丹。12世纪初,在东北与女真人,进行了长达数年的战争,但最后损兵折将,无功而返。13世纪中叶起,曾数次击退蒙古军的入侵,但蒙古最终征服该地,在高丽设行省(达鲁花赤),监督国政。元末农民大起义推翻元朝统治后,高丽始摆脱蒙古的控制,但其统治已处于风雨飘摇之中。1388年,大将李成桂自鸭绿江中的威化岛回师开京,发动政变,夺取政权。1392年废高丽末代王恭让王,自即王位,高丽王朝遂亡。
王建建国伊始,即仿唐制,建立中央集权的国家体制。中央设三省、六部,将全国划为十道,道下设府、郡、县等。军事上实行府兵制,中央设二军六卫,地方上又有地方军,其国力最强时,有常备军约15万人。又调整土地制度,仿唐制,把田地按科(等)分给全国的文武官吏和军士,此外还分给柴草地,故这种土地制度又被称为田柴科。由于上述措施,高丽前期经济空前繁荣,农业生产得到发展,手工业比较发达。1040年政府下令统一度量衡,1097年设官铸钱。同中国宋朝及日本的贸易日渐扩大,11世纪时还多次与阿拉伯商人进行贸易。12世纪后,两班贵族利用田柴科制度本身的矛盾扩充私田,广建私人农庄,生产力遭到破坏,社会矛盾激化,最终爆发了亡伊等领导的农民起义,中央集权制因此大为削弱。
高丽王朝前期经济的发达也带来文化的繁荣。高丽以佛教为国教,从各方面加以扶持,在全国各地广建寺院,并赐予大量土地。10世纪初还设立僧科,订有起用僧侣的制度。与此同时,儒学也很兴盛,国家兴办学校,设书学博士和国子监,以儒学教育两班子弟, 958年又开始实行科举制度。高丽王朝的学术也有发展,比较突出的是史书编纂,《三国史记》、《三国遗事》即成书于这一时代。另外,天文观测、医学等也有一定水平。在印刷方面,出于印刷佛经的需要,在中国活字印刷技术的基础上,发明了金属活字。高丽的工艺美术较发达,12世纪的高丽青瓷采用镶嵌、透雕、阴刻等技法,线条生动,和谐美观,远销中国和日本。

⑸ 高丽的历史辨析

王氏高丽立国于高氏高句丽灭亡250年之后的918年,935年取代了朝鲜半岛的另一个政权新罗,翌年又灭亡了后百济国,统一了半岛中南部大部地区。至1392年,王氏高丽的大臣李成桂废王自立,并在1393年以“朝鲜、和宁等国号奏请”明朝,明赐李成桂为朝鲜王,王氏高丽遂改号朝鲜,学界一般称之为李氏朝鲜或简称李朝。此即中国明清时期的朝鲜国。历史上,曾出现过两个名为高丽的政权。一是立国于前37年,在中国西汉玄菟郡高句丽县境内出现的名为“高句丽”的地方政权,我国史书也将其简称作“高丽”。另一个立国于918年,在朝鲜半岛,也名为“高丽”。
为将其区分,学界一般以“高氏高丽 ”称呼前者,因为其统治者姓高;以“王氏高丽”称呼后者,因为其统治者姓王。因为两个政权都名为高丽,后人或以为二者有前后相继的关系,或将其混为一体,致使人们对高句丽历史的认识产生极度混乱,而实际上二者是两个性质截然不同的政权,主要体现在:
一、两个政权立国时间悬殊,历史发展归属不同
高氏高丽建国于公元前37年,最初为西汉玄菟郡高句丽管辖,后逐渐强盛为地方割据,但并未断绝和中央王朝的臣属关系,进入隋唐时期后,因其不遵从隋唐两朝诏令,不断扩张,并阻塞朝鲜半岛其他政权入贡中原王朝的道路,结果导致隋唐两朝的征讨。668年,唐朝灭亡高氏高句丽,其辖境最初完全由唐朝安东都护府(治所最早在今平壤)管辖。几十年后,原部分辖境为渤海(我国历史上另一个地方政权)占据;一些划归兴起于朝鲜半岛南部的新罗政权;一些仍由安东都护府管辖。高句丽人十数万则绝大部分被唐朝迁徙到中国辽东地区,小部分融入周围各族之中,其王族后也绝嗣,立国七个世纪之久的高氏高句丽逐渐消逝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
二、统辖区域不同
高氏高丽初立国于我国境内的鸭绿江支流浑江流域及其附近地区,后扩展到鸭绿江以东以南地区和图们江附近,统治中心最初在今辽宁桓仁县,后迁至今吉林集安,427年迁至朝鲜半岛境内的平壤。高氏高丽在我国南北朝时期达到极盛,最强盛时期的疆域四至大致是:东至日本海,西以辽河为界,北达今吉林省珲春市一带,南到北汉江以北。
据《高丽史·地理志》载,王氏高丽在建国110年后的疆域最北在今大同江以北龙兴江一线,其北是我国历史上的地方政权渤海国的辖境,渤海灭亡后是我国的边疆民族女真人的活动地域。也就是说,王氏高丽的辖境基本上是继承了朝鲜南半岛的新罗疆域,其北部地区虽然有一部分与高氏高丽的辖境重合,但在高氏高丽灭亡初期即已经归新罗所有。由此看,王氏高丽统辖的区域并非高氏高丽的旧地,早期在今平壤以南,一在南一在北,王氏高丽占据平壤以北是后来的事情,全部占有半岛鸭绿江以东和图们江以南地区则是14世纪末叶,但此时王氏高丽已经为李朝取代,因而在统治区域上两个高丽也难以构成继承关系。
三、辖境内民族构成不同
高氏高丽辖境内的人以高句丽人为主。高句丽人的族源是我国上古时期秽貊人东迁后的夫余、高夷、沃沮、小水貊、东秽等,后又融合了卫氏朝鲜遗民的后裔、汉人、鲜卑人等。这些来自于不同民族的成员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逐渐融合一体,史书和学界一般以“高句丽族”称之。
王氏高丽辖境内的人以新罗人为主。王氏高丽本即是新罗国民所建政权,兼并新罗和后百济之后,新罗人和百济人成为了王氏高丽的主要居民。新罗人主要是源于朝鲜半岛南部地区的辰韩和弁韩人。高氏高丽灭亡后,只有一小部分高句丽人留在半岛境内,但不是新罗人的主源。百济则主要是源于朝鲜半岛南部的马韩人。也就是说王氏高丽的主要居民以来源于朝鲜半岛南部的“三韩”人为主,大量的史书记载也表明王氏高丽人和我国古人是把王氏高丽看作“三韩氏旧”的。这些源于半岛南部的民族成员,在王氏高丽数百年的历史发展中逐渐融合为一族,史书和学界一般称之为“高丽族”(?)。王氏高丽为李氏朝鲜取代后,朝鲜成为其族称,并沿用至今。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们一直把高句丽历史作为外国史,实际上这是个误会。公元918年,在高句丽灭亡250年之后,朝鲜半岛出现了一个也叫“高丽”的政权,因为统治者姓王,为和高句丽简称的高丽区别,学界称之为“王氏高丽”。虽然袭用了同一汉字,但王氏高丽和高氏高丽并没有继承关系。王氏高丽935年取代新罗,后灭百济,统一了朝鲜半岛大部分地区。1392年,大臣李成桂废王自立,并在1393年以“朝鲜和宁等号奏请”明朝,明赐李成桂为朝鲜王,王氏高丽于是改号朝鲜,学界称为李氏朝鲜或李朝。
人们之所以将王氏高丽错误地看作是高句丽的继承者,和我国的史书记载有一定关系。宋代以前,史书对高句丽的历史定位是准确的,由于战乱导致的文献失散及王氏高丽的误导等原因,宋代之后史书的记载开始出现混乱,乃至明显的错误。 高氏高句丽灭亡后250年,三韩人王建在朝鲜半岛南部建立高丽国,史称王氏高丽,朝鲜王氏高丽王朝源名于高句骊,但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国家而不是一体相续的朝代,因为王氏高丽与高句丽领土95%以上不重合,语言不同,历史年代跨度过大(超过250年的差距),这是研究高句丽历史必须严正注意的问题。所以,高句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地方政权。对于历史不能模糊,这也是防止韩国极端民族主义者觊觎我国东北领土的证据之一,不可偏谬。
王氏高丽立国于918年,1392年为李氏朝鲜取代,时跨我国五代中期至明朝初期,故《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都有《高丽传》或《朝鲜传》,并都将高氏高丽的历史略述于前,从而形成了王氏高丽为高氏高丽继承者的错误认识。
综观这些史书的记载,《旧五代史》和《新五代史》是最早将高氏高丽写入王氏高丽传的,《宋史》则是“王建承高氏之位”一语的始作俑者。这三部史书的记载直接影响到了以后的几部史书。 《旧五代史.高丽传》 北宋薛居正撰著,全文如下:
【高丽,本扶余之别种。其国都平壤城,即汉乐浪郡之故地,在京师东四千余里。东渡海至于新罗,西北渡辽水至于营州,南渡海至于百济,北至靺鞨,东西三千一百里,南北二千里。其官大者号大对卢,比一品,总知国事,三年一代,若称职者不拘年限;对卢已下官总十二级。外置州县六十余,大城置傉萨一人,比都督;小城置道使一人,比刺史;其下各有僚佐,分曹掌事。其王以白罗为冠,白皮小带,咸以金饰。唐贞观末,太宗伐之,不能下。至总章初,高宗命李绩率军征之,遂拔其城,分其地为郡县。及唐之末年,中原多事,其国遂自立君长,前王姓高氏。唐同光、天成中,累遣使朝贡。周显德六年,高丽遣使贡紫白水晶二千颗。】 《新五代史.高丽传》 北宋欧阳修撰著,全文如下:
【高丽,本扶余人之别种也。其国地、君世见于唐,比他夷狄有姓氏,而其官号略可晓其义。当唐之末,其王姓高氏。同光元年,遣使广评侍郎韩申一、副使春部少卿朴岩来,而其国王姓名,史失不纪。至长兴三年,权知国事王建遣使者来,明宗乃拜建玄菟州都督,充大义军使,封高丽国王。建,高丽大族也。开运二年,建卒,子武立。乾佑四年,武卒,子昭立。王氏三世,终五代常来朝贡,其立也必请命中国,中国常优答之。其地产铜、银,周世宗时,遣尚书水部员外郎韩彦卿以帛数千匹市铜于高丽以铸铁。六年,昭遣使者贡黄铜五万斤。高丽俗知文字,喜读书,昭进《别叙孝经》一卷、《越王新义》八卷、《皇灵孝经》一卷、《孝经雌图》一卷。《别叙》,叙孔子所生及弟子事迹;《越王新义》,以“越王”为问目,若今“正义”;《皇灵》,述延年辟谷;《雌图》,载日食、星变。皆不经之说。】 《宋史》 元人脱脱等撰写,书中为王氏高丽传单列一卷,其内容为:
【高丽,本曰高句丽。禹别九州,属冀州之地,周为箕子之国,汉之玄菟郡也。在辽东,盖夫余之别种,以平壤为国邑。汉魏以来,常通职贡,也累为边寇。隋炀帝再举兵,唐太宗亲驾伐之,皆不克。高宗命李勣征之,遂拨其城,分其地为郡县。唐末,中原多事,遂自立为君长。后唐同光、天成中,其主高氏累奉职贡。长兴中,权知国事王建承高氏之位,遣使朝贡......】
后记述的是王氏高丽和宋朝交往的史实。
《辽史》和《金史》也为元人脱脱等撰写,自然是沿用了《宋史》的有关记载不需一一引述。 《元史》 明宋濂、王韦等撰,也为王氏高丽单列一传,其开头为:
【高丽本箕子所封之地,又扶余别种尝居之。其地东至新罗,南至百济,皆跨大海,西北度辽水接营州,而靺鞨在其北。其国都曰平壤城,即汉乐浪郡。水有出靺鞨之白山者,号鸭渌江,而平壤在其东南,因恃以为险。后辟地益广,并古新罗、百济、高句丽三国而为一。其主姓高氏,自初立国至唐乾封初而国亡。垂拱以来,子孙复封其地,后稍能自立。至五代时,代主其国迁都松岳者,姓王氏,名建。自建至焘凡二十七王,历四百余年未始易姓.......】 《明史》 清张廷玉等撰,此时李氏朝鲜已经取代了王氏高丽,故,《明史》所立传为《朝鲜传》,其开头为:
【朝鲜,箕子所封国也。汉以前曰朝鲜。始为燕人卫满所据,汉武帝平之,置乐浪、临屯、玄菟、真番四郡。汉末,有扶余人高氏据其地,改国号曰高丽,又曰高句丽,居平壤,即乐浪也。已,为唐所破,东徙。后唐时,王建代高氏,兼并新罗、百济地,徙居松岳,曰东京,而以平壤为西京。其国北邻契丹,西则女直,南曰日本,元至元中,西京内属,置东宁路总管府,尽慈岭为界。明兴,王高丽者王颛。太祖即位之元年遣使赐玺书。二年送还其国流人。颛表贺,贡方物,且请封。帝遣符玺郎偰斯赍诏及金印诰文封颛为高丽国王,赐历及锦绮......(洪武二十五年)冬,成桂闻皇太子薨,遣使表慰,并请更国号。帝命仍古号曰朝鲜。】
从上述这些史书的记载看,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来。由于疆域被辽金阻隔,宋人普遍不清楚从唐朝灭高句丽到王建建立高丽之间朝鲜半岛发生了什么事。
修《旧五代史》的薛居正也未能免俗。他们不知道这两百年间朝鲜是朝鲜历史上的统一新罗时期。这两百年间,这个世界上并没有一个叫“高丽”的国家。 宋朝人以为高丽一直存在于朝鲜。
将高氏高丽和王氏高丽混杂在一起仅仅是之后各史误记的开端。如果说新旧五代旧对两个高丽关系的记载还不很明确,中间还缺乏有效的连接,那么元人修的《宋史》用“长兴中,权知国事王建承高氏之位”王句话就将二者紧密的联系在起。
明人修《元史》,仓促错漏为各史之最,《元史.高丽传》从内容上看不仅是承袭了《宋史》的错误,而且将箕子朝鲜的史实也引入了《高丽传》。
《明史》则较前几史有了更大的发展,为对明王朝册封李成桂为朝鲜国王有一个合理的解释,不仅承袭了上述错误,而且为李氏朝鲜政权的沿革情况做出了一个完整,但是错误的交代:
箕子朝鲜——>卫氏朝鲜——>汉四郡——>高句丽——>东徒复国——>王氏高丽——>李成桂改号前的朝鲜——>李氏朝鲜
更为错误的是,为了使记载更加圆满,将唐王朝灭亡高句丽时对高句丽人的“ 西徙”即迁入内地,变成了“东徙”(《明史》以前的史籍虽有‘东迁’说,但是指王都‘东迁’平壤),以使后述的“王建代高氏,兼并新罗、百济地”合理化。
如此,不仅王氏高丽变成了高句丽的继承者,而高句丽也成了箕子朝鲜的继承者,更有甚者,李成桂在篡夺了王氏高丽政权后将国号改为朝鲜则成为了是对箕子朝鲜的继承。
就这样,不仅“高丽”这一我国古代边疆民族使用的称号为源出于三韩的新罗的继承者王氏高丽政权袭用,而且作为王氏高丽政权继承者的李朝又将箕子朝鲜所用的“朝鲜”戴在了自己的头上,由此也带来了今人在认识我国古代东北地区地方政权沿革状况方面出现了许多错误的看法。

⑹ 高丽是什么时期的国家

其实你首先要先清楚一点就是,你想问的是朝鲜这个地方还是高丽这个国家,或者是高句丽这个国家
如果你的意思是朝鲜这个地方,那么汉时期一直是由中国控管的:
汉武帝为防御匈奴,在公元前108年将夏卫满朝鲜消灭,并且把朝鲜改为直属政区,设置乐浪、玄菟、真番、临屯4个郡,史称“汉四郡”。自此,朝鲜半岛成为中国一部分(不是附属,也不是藩属国,而是类似如今的一个普通的省)。同时,汉字传入朝鲜半岛,而之后,朝鲜半岛一直使用中文作为它的官方语言,HAN是大的意思,这也就是之后韩国的名字由来。
之后这个状态一直延续到汉朝后期
《三国志》曾有记载,238年魏国司马懿灭公孙渊,魏国控制朝鲜半岛中北部。但之后西晋的弱小使得在南方的高句丽国(一个以平壤为首都在朝鲜南部兴起的国家)有了可乘之机,并且在313年吞并了带方、乐浪,成为朝鲜半岛最强大的国家。六世纪上半叶,高句丽趁着中原王朝此起彼伏,内乱不休,开始出兵中国固有领土,攻占辽宁省和河北北部,这也就是为什么现在韩国朝鲜人叫嚣这些土地是他们固有领土的原因。之后,朝鲜半岛有兴起了两个大国:百济和新罗,虽然中国和新罗没有联系,但是为了遏制高句丽,中国册封了百济王,也就是说此时的百济是中国的附属国。
之后到了唐朝,中国册封了新罗,并于668年,帮助新罗消灭了百济和高句丽。
此时,高句丽(我们总将他和之后的高丽国混淆)灭亡,之后再也没有这个国家
但因为中国直接将四分之三的领土全部吃掉(朝鲜重新成为中国的一个省),没有分给新罗,新罗在公元671年攻下了安东都护府,并且称霸全朝鲜。之后因为中国无力顾及,在公元735年,承认大同江以南的领土属于新罗(此时朝鲜又变回一个国家了)
公元936年,因为新罗国内的不断叛乱,一个叫王建的大臣接受新罗皇逊位,成为皇帝,并且改国号为高丽korea,之后高丽接受了唐朝的册封,成为了中国的一个附属国,之后的唐、后晋、后周、宋、辽、金、元纷纷册封过高丽国。而自此高丽是中国附属国的地位一直没变。
之后在明朝初年,因为朝鲜也一直秉承中原文化正统,认为元末中原未定之机,可以入主中原,所以发兵攻打中国,但因为军队将领左军都统使李成桂对中国文化向来的敬畏,进军一半发现是攻打中国就叛变了,回国篡位,并且向明朝递交请降书,谢罪书,朱元璋随即册封他为朝鲜王(高丽国从此灭亡),而李氏朝鲜尊明朝为永世的父国和天朝,直到甲午战争后朝鲜“独立”为止。
所以,你的高丽如果指的是朝鲜这个地方,那么中国从汉朝开始就一直掌管这块土地(如果附属国也算的话),只是中原衰半岛进,中原盛半岛臣而已,如果你是指那两个国家,那么上面的描述应该很清晰了。

⑺ 高丽时期社会历史文化背景

高丽

尽管韩半岛经常遭受外来入侵,但自公元 668 年由新罗统一后一直由一个单一的政府治理,并保持了政治独立,以及文化和民族传统。无论是高丽王朝(918-1392 年),还是朝鲜王朝(1392-1910 年),他们都巩固了政权,发展了文化,驱逐了诸如契丹、蒙古和日本的入侵者。高丽王朝的开国君主王建是新罗一位反叛王子弓裔手下的将军。他选择自己的家乡松岳(即现今北韩的开城)作为都城,并宣称要收复高句丽在中国东北的失地。他将他的王国定名为高丽,韩国现在的名称“ Korea ”就是由此而来。尽管高丽王朝未能收复失地,但却取得了以青瓷和佛教繁荣兴盛为代表的辉煌的文化成就。具有同等重要意义的是,早在1234 年,即比德国古登堡早两个世纪,韩国人发明的世界上最早的金属活字印刷。大约也在这一时期,韩国的工匠还完成了在大块木板上雕刻全部佛经的艰巨任务。
这些雕刻佛经的木版有8万多块,目的是祈求佛祖保佑击退蒙古人的入侵。这些称为 《高丽大藏经》的木版现珍藏在历史悠久的海印寺内。
高丽王朝末期,士大夫和武士之间的冲突以及儒教信徒与佛教信徒之间的争斗,使高丽王朝衰败。蒙古人入侵高丽始于1231年,高丽人民虽然与蒙古人进行了英勇斗争,但高丽仍沦为蒙古的附庸国长达近1个世纪之久。

⑻ 韩国高丽时期是中国什么朝代

高丽的时间是(918年-1392年),这一时期中国经历了五代十国、北宋、南宋、元、明。

1、五代十国

五代十国(907年—979年 )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这一称谓出自《新五代史》,是对五代(907年—960年)与十国(902年—979年)的合称。

五代是指907年唐朝灭亡后依次定都于中原地区的五个朝代,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公元907年,唐朝灭亡后,朱温在中原地区建立后梁,定都东京开封府(今河南开封),五代十国开始。 960年,后周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篡后周建立北宋,五代结束。

在唐末、五代及宋初,中原地区之外存在过许多割据政权,其中前蜀、后蜀、南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荆南)、北汉等十余个割据政权被《新五代史》及后世史学家统称十国。

北宋建立后先后统一了尚存的荆南、武平、后蜀、南汉、南唐、吴越、北汉等政权,基本实现了全国的统一。

2、北宋

北宋(960—1127年)是中国历史上继五代十国之后的朝代,传九位皇帝,享国167年。与南宋合称宋朝,又称两宋,因皇室姓赵,也称赵宋。

显德七年(960年),后周诸将发动陈桥兵变,拥立赵匡胤为帝,建立宋朝,定都东京开封府(河南开封),改元建隆。后通过杯酒释兵权,将兵权与财政权集中于中央,避免了中晚唐藩镇割据的乱象。

但也导致宋朝与辽国、西夏、金国的战争中失利。靖康元年(1126年)发生靖康之难,次年被金国灭亡。

3、南宋

南宋(1127-1279年),中国历史上的朝代,北宋覆亡后,赵构定都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称帝, 与北宋统称为宋朝,共传五世九帝,享国一百五十二年。

公元1127年,靖康之变后,宋徽宗第九子康王赵构幸免于难,定都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建庙称帝,国号仍为宋,史称南宋。

公元1138年,宋室迁都临安府(今浙江杭州)。 金国几度南下都未能消灭南宋,南宋北伐皆无功而返,南宋和金国形成对峙局面。

公元1141年,宋、金达成绍兴和议,南宋放弃淮河以北地区,双方以淮河-大散关为界。南宋中后期政府腐败,奸臣辈出,漠北草原的蒙古人开始崛起。

公元1206年,成吉思汗统一漠北草原建立大蒙古国,公元1211年开始大举南侵进攻金朝。公元1218年灭西辽,公元1227年灭西夏,公元1234年灭金。

1235年蒙古入侵南宋,南宋军民拼死抵抗,直到1276年临安府被攻占,1279年崖山海战宋军战败,陆秀夫背着宋末帝赵昺跳海而亡,南宋覆灭。

4、元

元朝(1271年—1368年),由蒙古族建立,是中国历史上首次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定都大都(今北京),传五世十一帝,历时九十八年。

1206年,成吉思汗铁木真统一漠北建立大蒙古国后开始对外扩张,先后攻灭西辽、西夏、花剌子模、东夏、金等国。蒙哥汗去世后,引发了阿里不哥与忽必烈的汗位之争,促使大蒙古国分裂。

1260年忽必烈即汗位,建元“中统”。1271年,忽必烈取《易经》“大哉乾元”之意改国号为“大元”,次年迁都燕京,称大都 。

1279年(至元十六年),元军在崖山海战消灭南宋,结束了长期的战乱局面。之后元朝持续对外扩张,但在出海征伐日本和东南亚诸国时屡遭失利,如元日战争、元越战争、元缅战争、元爪战争等。元中期政变频繁,政治始终未上正轨。

后期政治腐败,权臣干政,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日益加剧,导致元末农民起义。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随后北伐驱逐元廷攻占北京。此后元廷退居漠北,史称北元。1402年,元臣鬼力赤篡夺政权建立鞑靼,北元灭亡。

5、明

明朝(1368年―1644年)是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共传十六帝,享国二百七十六年。

元末爆发红巾起义,朱元璋加入郭子兴队伍。1364年称吴王,史称西吴。1368年初称帝,国号为大明,定都于应天府;1420年朱棣迁都至顺天府,以应天府为陪都。

明初历经洪武之治、永乐盛世、仁宣之治等治世,政治清明、国力强盛。中期经土木之变由盛转衰,后经弘治中兴、嘉靖中兴、万历中兴国势复振,晚明因东林党争和天灾外患导致国力衰退,爆发农民起义。

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帝自缢,明朝覆亡。明朝宗室在江南建立南明,随后清朝击败大顺、大西、南明弘光、隆武、绍武等诸政权。1662年永历帝被杀,南明覆灭。1683年清军攻占台湾,奉明正朔的明郑覆灭。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高丽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五代十国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北宋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南宋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元朝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明朝

⑼ 高丽的历史

参见词条:统一新罗时代
新罗在公元七世纪后半叶借助唐朝的力量完成了韩国的统一,以确认其权威与地位。新罗采用唐的年号和服制,派王子或王室成员入唐担任唐帝的宿卫以此来表明对唐的臣服。每年新罗都要向唐派遣贺正使,并积极向唐派遣留学生,引进先进的制度和生产技术。总之新罗与唐的亲密关系是其维护国内统治的不可或却的手段 。
但是随着“安史之乱”以后唐的日益衰败,新罗的统治同样陷入了危机之中。 首先是在朝廷内的争权夺利:809年王叔金彦升举兵杀哀庄王自立为王,史称“宪德王”。836年,兴德王没,没有留下子嗣。王的从弟金均贞及外甥金悌隆争夺王位,结果均贞被杀,金悌隆即位,是为僖康王,以金均贞之子祐征为首的均贞派亡命于时任清海镇大使的弓福处。838年,僖康王的上大等(官名)金明与侍中利弘举兵,金明杀僖康王自立,是为闵哀王。同年12月,流亡的祐征借弓福(此公乃韩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张保皋)之力于清海镇起兵直逼王都金州(今庆州),翌年闰正月杀闵哀王自立。是为神武王。如此种种,新罗朝廷的混乱局面一直持续到九世纪末。 在中央的争权夺利愈演愈烈之际,地方人民的反抗此起彼伏。816年新罗大荒,一百七十人渡海到大陆浙江企食;另有三百余人到日本请求“归化”。而广大的走投无路的农民只好起义。九世纪二十年代以后,“草寇”、“群盗”四起,农民暴动,国家动荡为地方实力派的崛起创造了绝佳的条件,与此同时,中央的权利斗争中的各个集团又纷纷借助各地方实力派的力量来加强本方的实力。“弓福之乱”就是地方实力人物企图争得外戚地位而干预国政的最具代性的事件。“弓福之乱”这一事件证明了:尽管以张保皋为代表的地方豪强势力具有相当的力量,但是还不足与庆州的新罗朝廷分庭抗礼。那些身居高位的权贵虽然彼此之间争斗不已,但是一旦有人要触及维系他们地位的基石的骨品制度时,他们依然有足够的力量来维持自己的地位。岛民出身的张保皋试图打破庆州贵族独揽朝政的企图最终失败了,但是新罗的中央政权已经彻底衰朽,它再也无法阻止地方势力的蓬勃发展了 。 弓裔称王建国后,王建从其父投弓裔,献松岳郡(京畿道开城),弓裔即以王建为松岳城主。918年,王建推翻弓裔,自立为王,并定都于开京(今朝鲜开城),改国号为高丽。935年,高丽终于降伏新罗。不过,对后百济的战争却打得很辛苦,双方经常争持不下。但是,后百济很快陷入内乱,936年,王建巧妙利用其内乱灭后百济,统一朝鲜半岛。之后王建致力于巩固国家的内部统一,抑制新罗时代地方豪强的势力,结束了国内的混乱局面,确立了府、州、郡、县的行政区划体系。对外,王建接收了部份被辽朝灭亡的渤海国遗民,与中国五代时期的诸王朝都保持了良好的关系。943年,王建去世,享年67岁。他开创了长达400多年的统一的王氏高丽,在历史上得到了很高的评价。统一后三国后,王建仅统治了7年他的儿子就继位了。由于王建娶了新罗王室的公主为妻,并维持了朝鲜半岛贵族以前的势力范围,因此新罗贵族在王建去世后也没有挑战高丽统治朝鲜半岛的合法性。
此后太祖的儿子高丽惠宗、高丽定宗、高丽光宗先后统治。高丽穆宗时期,1009年,高丽文官金致阳火烧高丽王宫后威胁要杀死穆宗篡位。穆宗于是传北部戍边将领康兆救驾。康兆到开城后,立刻处死了金致阳及其支持者。与康兆为敌的大臣们马上散布谣言说康兆要谋反篡位。穆宗得知后开始策划杀死康兆。康兆于是下令其部下杀死所有与他为敌的人,包括穆宗王讼。高丽显宗时因康肇立发动康肇政变而继承王位。 靖宗死后继承王位。任内佛教、儒教、美术、工艺等文化活动都得以大力发展。1067年,信奉佛教的太子王煦在兴王寺出家为僧,法号义天,封大觉国师。佛教在全国大盛,私学兴起,不论是地方或中央都有参与发经及讲课的活动。高丽献宗在位之时由母亲摄政,但在1095年禅位给叔叔高丽肃宗。1096年正月肃宗下令饮食节俭。二月乙丑献宗请出居兴盛宫(宣宗潜邸),西女真多次来朝。肃宗死后睿宗在位。
高丽睿宗升遐后,外戚李资谦拥立睿宗之子高丽仁宗为王。王年幼仅14岁,加上意志不坚定且天性柔和,朝政均为王之外祖父李资谦及其党羽拓俊京所把持。李资谦为图继续巩固自身地位,复将三女与四女进献为仁宗之后妃,结党营私,安插亲族与部属担任朝中内外要职,并以权位之便乘机诬陷忠良,铲除异己。甚至唆使党羽与其奴婢夺人财务,占人土地,引发民情愤慨。民间里巷间流传“十八子(李)将王”,李资谦闻之,遂益生妄想之心,企图谋篡王位。李资谦成为幕后实质上握有权力的统治者,日益作威作福,由于行事过度专擅,致使朝臣义愤填膺,甚至引起仁宗的厌恶。仁宗四年(1126年),仁宗的近臣金灿、安甫麟暗中窥知仁宗厌恶李资谦的擅权,于是伙同上将军崔卓、吴卓等人密议,在半夜引兵入宫诛杀李资谦的党羽拓俊京之子拓纯与其弟拓俊臣。拓俊京得到急报后,连忙也引兵入宫将房屋付之一炬。大火延烧至内殿,仁宗紧急徒步逃至后苑避难,仁宗甚至准备下令让位与李资谦以结束纷乱,近臣连忙上谏阻止,仁宗这才作罢。于是李资谦派遣党羽到各地捕杀安甫麟等数十名朝中要员,将仁宗软禁在寝所,并先后数次进毒药企图杀害仁宗,幸好每次都为王妃用奇智所救。不久后,李资谦与拓俊京之间因为双方各自奴婢间的争执而产生嫌隙,两人关系因此日渐恶化。此时,得到仁宗密旨的内医崔思全前往说服拓俊京,拓俊京遂痛悔前非,并决心效忠王室。于是,拓俊京奉仁宗之命拘捕李资谦,并将之流配至今之灵光,李资谦数个月后病死于流配地;李资谦的党羽也均被流配至远地,李资谦嫁与仁宗之二女也遭到罢黜,但因救急有功,所以仍然特别得到丰厚的赏赐。另一方面,拓俊京在勤王有功后,却仗着功勋而日益嚣张跋扈,仁宗五年(1127年),被流配至岩堕岛(今之今智岛)。
1146年,仁宗驾崩,由太子王晛继位,是为高丽毅宗。毅宗在位期间,贪图游山玩水,亲近文臣,例如许洪材、李复基、韩赖、金敦中等有文采的文臣都受到了宠信。相对地,武臣则受到了疏远甚至歧视。当时高丽王朝的政策本身就是重文轻武的,毅宗的行为更加激化了文臣与武臣之间的矛盾。
1170年,毅宗率群臣出游,到达和平斋。文臣与武臣都随驾出行,但文臣同毅宗一起饮酒对诗作乐,武臣却在外面担任警卫任务。李义方、李高等人武臣对此非常不满,欲尽诛文臣以泄愤。毅宗得知武臣的不满后,为了平息他们的愤怒,到达普贤院之后,特意召武臣中的最高官员大将军李绍膺前来表演五兵手搏戏,以示恩宠,但毅宗宠信的文臣韩赖却当着众人的面羞辱了他。文臣与武臣的矛盾终于爆发,李绍膺、李义方、李高、郑仲夫等武臣发动兵变,尽杀韩赖、金敦中等文臣。李高、蔡元想要弑毅宗,但被梁淑阻止。于是郑仲夫逼毅宗到军器监,太子王祈到迎恩馆。不久武臣们废黜了毅宗,迎翼阳公王晧即位,是为高丽明宗。武臣们大多兼任了文臣在朝廷中的官职,高丽历史进入了武人时代。 参见词条:武人时代
1170年,郑仲夫,李义方和李高等几位高丽武臣因不满高丽毅宗和文臣对武官的欺压而发动政变,建立高丽明宗傀儡政权, 开始了武人政权的对高丽的统治时期。高丽毅宗被流放。1173年,金甫当发动叛乱,欲拥立毅宗复位。失败后,李义方杀死了毅宗,并且怀疑文臣参与此事,因此迫害文臣。1174年,赵位宠在西京举兵,控制了高丽西北部地区。这次举兵于1176年被镇压。此后武臣掌握了朝中重要机构重房,独占朝中官职,借机扩大了自己的私田,政治、经济地位大幅度提高。 武臣政权的建立使尊重门阀观念的高丽社会变质,文臣没有实权,武臣则专断朝政,甚至可以随意废立国王。执政的李义方胁迫王太子娶自己女儿为妃,以增强自己的地位,最终郑仲夫杀死李义方,独揽朝政。
得势的郑仲夫肆意胡为,被庆大升所杀。庆大升为了保护自己的安全,设置了都房,以李义旼为兵事。崔忠献、崔忠粹兄弟杀死李义旼后夺取政权。崔忠献对武臣政权建立以来混乱的社会进行收拾,延续了高丽王朝的门阀观念,提举了寺院势力,镇压农民和奴婢的叛乱,维持了政权的稳定。此时蒙古入侵高丽,崔忠献成功抵御了蒙古的数次进攻。崔忠献之子崔瑀执政时,将首都从开城迁往江华岛,以避开蒙古的兵锋。然而在与蒙古的战争中也削弱了以崔氏为首的武臣政权的实力。最终金俊于1258年杀死了崔竩,将首都迁回开城。武臣政权内部发生冲突,元宗假借元朝的势力,以对抗林衍的武臣政权,最终于1270年杀死了林惟茂,武人时代结束。 武人政权结束后,在高丽元宗统治期间,元朝试图以高丽为跳板征服日本。高丽被迫为元朝提供兵力、兵船、粮草等以为征讨日本作准备,加重了税收。1274年,高丽元宗去世,忠烈王继位。忠烈王向忽必烈提议娶蒙古公主为妻,并迎娶了忽必烈的长女齐国大长公主忽都鲁揭里迷失(即庄穆王后),成了元朝的驸马。此后,高丽君主都成为元朝的驸马,成为惯例。
忠烈王即位的同一年,元朝皇帝忽必烈派忻都、洪茶丘、刘复亨征讨日本,史称文永之役。忠烈王也派遣金方庆率兵三万,协助元朝的军事进攻。元朝、高丽联军曾一度势如破竹,但最终遭到台风的袭击而全军覆没。高丽蒙古战争后,元朝同意高丽保留其传统文化“从其国俗”。忠烈王成为元朝驸马。
1279年,忽必烈计划再次入侵日本,派人在江南造船,并遣使到高丽的庆州道检察兵器。在经历了一系列准备之后,元朝、高丽联军于1281年再次入侵日本,史称弘安之役。忠烈王亲自来到合浦(今庆尚南道昌原市马山合浦区)督战。不过最终联军又遭台风而惨败。忽必烈最终放弃了攻打日本的计划,并在1282年废除了征东行省。1289年,元朝叛乱贵族乃颜的余党哈丹攻入高丽,忠烈王逃往江华岛避难,1291年回到开城。1298年,庄穆王后忽都鲁揭里迷失去世。由于有人怀疑庄穆王后是被谋杀,引发高丽宫廷争斗。忠烈王被迫让位给世子王璋(即高丽忠宣王),自己则被尊为太上王。但由于忠宣王的夫人宝塔实怜公主和高丽王妃集团之间的争斗激烈,忠宣王很快便退位,让忠烈王复位。1290年,应忠烈王的要求,元朝将东宁府归还高丽。
1296年高丽忠宣王王璋与元朝宗室甘麻剌之女蓟国公主宝塔实怜成婚。在各种压力之下,忠宣王于1313年上表请求退位,将高丽王位传给其子江陵大君王焘(高丽忠肃王),并请求册封异母兄江阳公王滋之子延安君王皓(蒙古名完泽秃)为沈阳王世子。元朝接受了他的请求,但要求其返回高丽。忠宣王不得已携王后返回高丽,但次年忠宣王又前往元朝,长期耽留元大都不归。
1317年,由于济州大护军张公允、济州副使张允和的贪婪和暴虐,岛民金成啸发动叛乱,驱逐了岛上的耽罗星主。星主逃往高丽,忠肃王派宋英前往安抚,随即叛党斩为首之人投降。1322年,权汉功等人图谋拥立沈王王皓为高丽王,在慈云寺召集百官上书中书省请愿。随即忠肃王被元英宗叫到元大都,滞留无法归国。而就在此时,高丽的大臣柳清臣、吴潜也上书请求在高丽设置像内地一样的行省,但被元英宗拒绝了。1323年,上王被改流放到朵思麻(安多地区)。同年元英宗被暗杀。忠肃王归国之后,将有在拥立沈王的请愿书上签名的大臣全部罢免官职。1327年,派遣世子王祯前往元大都充当宿卫。此时柳清臣、吴潜再次向元朝使者进谗,诡称忠肃王盲聋喑哑不理政事,但元使通过与忠肃王的谈话消除了这个嫌疑。忠肃王大肆逮捕流放沈王之党,柳清臣也于1329年客死元朝。1330年,忠肃王将高丽王位传给其子忠惠王王祯,自己则前往元大都居住。但由于忠惠王贪于酒色不理政务,继任第二年就被元皇帝叫到元大都。
1330年,忠肃王要求退位后,元文宗让忠惠王返回高丽继承王位,并娶元关西王焦八之女德宁公主为妃。1340年,忠肃王去世。虽然忠肃王讨厌忠惠王,但在临终前仍然以其为继承人,并派李揆前往元朝,请求让忠惠王袭位,元廷最终让忠惠王再次继承了王位。忠惠王时期统治无道,高丽百姓见到忠惠王出行就纷纷逃避。1343年,李芸、曹益清、奇辙等上书中书省,称忠惠王荒淫无道,农历11月,元朝托以告郊颁赦之名,遣大卿朵赤、郞中别失哥等六人出使高丽,诱使忠惠王外出郊迎元使,忠惠王起初以病拒绝,后在大臣高龙普的劝说下不得不郊迎。此时元朝官兵突然袭击了忠惠王的护卫,将忠惠王劫持。以虐待子民为名逮捕了忠惠王宠信的大臣,将他们往元朝。高丽朝廷计划联名上书中书省请求赦免其罪,但大臣们都讨厌他,许多人托故不至,最终没能成功。忠惠王出发的时候,只有裴佺献上一件衣服,没有任何人愿意随行。忠惠王没有到达流放地,次年行至岳阳县突然逝世。
忠穆王继位后由德宁公主摄政,一改先王的弊政,将先王宠信的佞臣全部罢免。同时任命了一些贤臣,并将忠惠王建造的新宫拆毁,改建为崇文馆。对禄科田的制度的弊端进行改革,设立赈济都监救济百姓。闵渍等增修《编年纲目》,下令编纂忠烈王、忠宣王、忠肃王三代的实录。1346年又整治都监。由于元朝奇皇后的族弟奇三万非法夺占他人田地,被下狱死。元朝因此遣使前来调查,罢免了一些官员,并任命王煦为判事,下令整治都监。
1349年开始,高丽同时遭到倭寇的频频袭击。忠定王也对元朝的统治十分不满,经常与近侍通宵戏谑,或者用墨水泼侍学官的衣服以泄愤。他还经常在愤怒中击杀官员,在冬天用冰雪之水和冻饭喂人,因此被官员和百姓讨厌。忠定王的叔父江陵大君王祺很受元顺帝赏识,并且是元朝驸马。得知此事后趁机收买人心,同时倚仗元朝的势力欲夺取王位。 1382年,明朝命故元降将胡拔都深入到东女真地区,招抚当地的女真人等。翌年八月,胡拔都又率部进抵端州,女真首领金同不花降附,高丽命令其大将李成桂率兵出击,双方战于吉州平,女真败退。
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移文告知高丽。高丽国王王禑、门下侍中崔莹密议进攻辽东,守门下侍中李成桂反对无效。是年四月,王禑派左军都统使曹敏修、右军都统使李成桂出兵攻辽。五月,曹敏修、李成桂渡过鸭绿江后,发觉行军困难、粮饷不济,上书要求班师,王禑不听。于是在威化岛回军,回师松都,流放崔莹。六月,王禑退位,其子王昌即位。以李成桂为东北面朔方、江陵道都统使,赐忠勤亮节宣威同德安社功臣之号;八月,都总中外诸军事;十月,兼判尚瑞司事。明洪武二十二年(1388年)十一月,王禑意图复辟,事败,李成桂以明朝称王昌非恭愍王之后而不许入朝为借口,废王昌为庶人,改立高丽宗室王瑶,是为恭让王。王禑流放江陵,王昌流放江华,十二月被诛。恭让王以李成桂为奋忠定难匡复燮理佐命功臣,爵和宁君、开国忠义伯,食邑一千户,食实封三百户,田二百结、奴婢二十口,称中兴功臣,父母妻封爵,子孙荫职。
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七月十二日,右侍中裴克廉等胁迫恭愍王妃废黜恭让王。十七日丙申,在右侍中裴克廉、判三司事赵浚、奉化郡忠义君郑道传、同知密直司事南訚等亲信的劝进下,李成桂在松都寿昌宫即位,时年五十八岁。高丽王朝灭亡。

⑽ 历史上高丽族的起源

最近关于历史教科书修改的一事,闹的很厉害,其实我们应该从历史,地理等方面说明这一切问题。因为事实胜与雄辩。

在地理方面高丽本来在我们国家的东北,曾经在我国的辽宁省的辽阳建立首都。按地理位置是在我们国家的,何况在高丽的最东面也没有触机到鸭绿江,在说古代朝鲜 是在我们国家的滦河,辽河之间大体在我们国家河北的北部,辽宁的大部分。朝鲜 与韩国单方面说高丽是他们的也是他们一相情愿,道听途说。高丽本来是我们国家的这是无可争议的事实。何况在古代的战胜中,新罗在与大唐击败高丽后也不存在高丽与新罗是一个民族的争论。后来朝鲜的教科书竟然又把渤海国也看成自己的民族的国家,真是贻笑大方。

我在读《朝鲜通史》的时候,就发现这本有朝鲜发表的书,存在很多的漏洞,很多东西很片面,他们考察的很不彻底。古朝鲜是在中国,后来的高丽也在中国,在历史文物方面由于朝鲜民族的落后性,根本不可能自己有什么发明,所以大部分都是继承我们古代中国的文化,就连文字也没有自己的。他们开始的时候是使用汉字的。关于在古代西京现在的平壤是 我们国家度运动规律的具体表现。

高丽王朝是朝鲜封建国家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一方面社会经济文化高度发展;另一方面又先后遭到契丹(辽)、女真(金)和蒙古等外族的入侵。高丽在同外族侵略的斗争中虽然一再失利,但却利用有利时机扩大了北部疆域。高丽乘宋辽斗争之机,竭力向大同江以北中国辖区扩张。辽圣宗(983-1030)时,为缓解宋辽斗争紧张的压力,把鸭绿江以东数百里之地割让给高丽。于是高丽王朝北部边界由大同江推进到鸭绿江流域,版图扩大近1/4

7世纪,朝鲜半岛上分立着三个封建国家:半岛北部,以平壤为中心的是中国少数民族政权高句丽,盛时统治着汉江以北的广大地区;半岛南部是朝鲜人的两个国家:西南部为百济,东南部为新罗。三国为争夺朝鲜半岛的霸权,互相攻伐,争战不已。在互相角逐中,百济多遭败绩,领土日蹙,国势衰弱,时常联合日本或高句丽以与新罗对抗。新罗则和唐朝联盟,以加强自己在半岛的势力。660年(唐高宗显庆五年)唐新联手攻灭百济国,遂后又于 668年攻灭高句丽。唐朝消灭高句丽分裂政权后,在平壤设立安东都护府,恢复了对故有领土的统治权。此后,新罗利用唐军主力回撤内地,中国在朝鲜半岛军事力量较为空虚的时机,逐渐向百济、高句丽故地扩张。735年(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唐新两国以大同江为界,首次正式划定中朝国界:大同江以南为新罗所领,其北为唐朝所有。

于是,朝鲜半岛绝大部分尽为新罗所有,朝鲜统一国家由是形成。

新罗统一是朝鲜历史发展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事件。(1)新罗统一结束了朝鲜半岛长期以来的政治动乱局面,为朝鲜国家和社会经济文化之发展创造了稳定的社会环境;(2)新罗继承并进一步发展了中国在朝鲜半岛所积蓄的封建文化遗产,确立了封建制度在全国的统治地位,较之欧洲国家早若干世纪跨入了封建主义文明之林;(3)朝鲜半岛各部族在统一国家的共同生活下,逐渐融合为统一的朝鲜民族,成为东亚世界的重要成员。

统一后的新罗国家,模拟唐制,建立了一套中央集权的国家体制和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度,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封建社会的基础是封建土地所有制,即大土地占有制和小农生产相结合的封建生产方式。在中央集权和土地国有制的条件下,封建制度进一步发展,必然导致土地国有制的破坏,从而也破坏了封建国家赖以建立的封建生产方式基础和国家职能,造成新的社会动乱。在长期动乱中必然会出现一种新的势力集团。918年,以王建为首的封建军事集团夺取权力,建立高丽王朝。①新王朝改革和调整统治政策,促进封建社会向更高层次发展。高丽王朝继续贯彻执行中央集权制和土地国有制原则,封建制度发展到一定高度,又出现了土地兼并和国有土地制度遭受破坏的现象,从而出现新的更加深入和广泛的高丽国家的大动乱。于是便有李氏朝鲜应运而生。从新罗到高丽,从高丽到李朝,这一系列的王朝更替,可以说是以专制集权制和土地国有制为基本原则的封建制度运动规律的具体表现。

高丽王朝是朝鲜封建国家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一方面社会经济文化高度发展;另一方面又先后遭到契丹(辽)、女真(金)和蒙古等外族的入侵。高丽在同外族侵略的斗争中虽然一再失利,但却利用有利时机扩大了北部疆域。高丽乘宋辽斗争之机,竭力向大同江以北中国辖区扩张。辽圣宗(983-1030)时,为缓解宋辽斗争紧张的压力,把鸭绿江以东数百里之地割让给高丽。于是高丽王朝北部边界由大同江推进到鸭绿江流域,版图扩大近¼

纵观历史可以不难发现属于朝鲜人的历史只有百济与新罗,高丽完全属于我们中国,它同我们国家的任何一个朝代与古代国家一样,是 我们民族历史上不可泯灭的事实,不要因为民族的原因我们就更改我们的历史,同样在我们国家的朝鲜族,是世界朝鲜民族的优秀中的优秀。他们不害怕战争顽强的在我们国家的 白山黑水之间生存下来,是我们中华民族优秀的儿女。

我也是朝鲜族的,最近对朝鲜,韩国企图篡改我们的历史很生气。其实属于他们的只有他们半岛南方的两个小国家。

热点内容
什么心理 发布:2025-07-11 11:13:50 浏览:198
天都教育 发布:2025-07-11 09:35:37 浏览:447
厦门在职教师招聘 发布:2025-07-11 09:05:50 浏览:694
十佳师德模范先进事迹材料 发布:2025-07-11 08:34:05 浏览:745
曲宏老师 发布:2025-07-11 08:29:28 浏览:130
初中物理考点 发布:2025-07-11 08:00:56 浏览:539
九年级上册仁爱版英语 发布:2025-07-11 07:43:32 浏览:666
七律长征教学视频 发布:2025-07-11 06:31:58 浏览:438
安工大老师 发布:2025-07-11 02:47:26 浏览:525
微生物学第三版 发布:2025-07-11 00:14:22 浏览: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