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物理化 » 谷国历史

谷国历史

发布时间: 2021-08-01 09:05:17

历史上真实特务谷正藩的详细资料

1948年3月,毛泽东鉴于全国解放战争形势迅猛发展的需要,决定率中央机关东渡黄河到华北,指挥影响中国命运的生死大决战。

黄河古渡口,挤满前来为毛泽东等人送行的老百姓。

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等从堤岸上走下来。

老百姓不分男女老少都拥了上去。警卫员张虚在毛泽东身边急得前后推挡人群。毛泽东朝张虚瞪了一眼,张虚无奈地闪到了一边。

送别的乡亲簇拥着毛泽东等人,他们拿着各种送别礼物,往毛泽东的手里、衣兜里,甚至怀里塞着。

毛泽东把一个小男孩亲昵地抱起来举到头顶,撂到自己宽大的肩膀上。小男孩顽皮地在毛泽东头上挥舞着脏兮兮的双手,两条沾满泥巴的小腿在毛泽东胸前胡乱晃动,引得众人一片哄笑。

毛泽东背着男孩,不时弯下腰来仔细倾听老乡们的诉说。

一片人声鼎沸中,毛泽东那高高的背着男孩的身影与四周紧围着的老百姓密不可分、难舍难离的情景,令人动容。

在一边的江青见此情景赶忙掏出一架德国相机,把镜头对准这一动人的场景。

张虚搀扶着毛泽东登上渡船。

周恩来、任弼时、江青等也分别上船。

一轮红日喷薄欲出。

突然,船后的岸边,响起一个嘶哑而高亢的男高音:东方红,太阳升——

毛泽东回望西岸。岸边站着许多送别的百姓。晨光中,人群犹如一组群雕,肃穆而庄严。

响起排山倒海般的合唱声,岸边所有的人都唱起了《东方红》。

宏大的合唱压过了黄河的浪涛,响彻天地。

毛泽东热泪盈眶,他对周恩来说,在陕北13年,今天离开了,陕北人民对革命有功,我们永远不会忘记他们的。

《东方红》的大合唱声中,冉冉升起的红日映照黄河。

毛泽东站在船头,凝望奔腾汹涌的黄河。

东方一轮红日喷薄而出,火红的阳光照耀在金色的黄河上,仿若一河流金。

4月13日,毛泽东到达晋察冀根据地的一个小村子城南庄。司令员聂荣臻带领大家迎接毛泽东,每个人都欣喜万分。但人群里却有一双阴沉的眼睛在窥视着毛泽东,此人是晋察冀军区司令部机关小灶食堂司务长刘从文,国民党军统潜伏的特务。在毛泽东到达城南庄的这一刻起,刺杀毛泽东的阴谋便开始实施了。

在蒋介石的官邸内。蒋介石在收音机里听到了不利于自己的军事消息,他沮丧地关掉了收音机。

军统保密局局长毛人凤肃立在蒋介石身边。毛人凤向蒋介石禀报了由谷正藩策划的谋杀毛泽东的行动已展开,“毛泽东身边有我们的人。”蒋介石暗喜。毛人凤得意一笑,叫进了谷正藩。

蒋介石对谷正藩的干练英姿颇为赞赏,表面却不动声色。谷正藩向蒋介石演示了暗杀毛泽东的具体部署。蒋介石听后极为满意。

但蒋介石对谷正藩略显单薄的身躯有所不满,说身为军人要有强健的体魄。谷正藩不动声色地把手中的一只杯子捏得粉碎,然后又向蒋介石亮出了庐山真面目,原来谷正藩是一女子。

蒋介石大惊失色。谷正藩请求蒋介石给予他们调动轰炸机的权利。蒋介石立即答应,并赞叹谷正藩是一女中豪杰。

傍晚,城南毛泽东住处。江青拿着一张刚洗出来的照片,喜不自禁地要给毛泽东看她偷拍下来的毛泽东东渡黄河的照片。

毛泽东看了照片给它取了个名字叫“血融于水”。

这时,张虚领着聂荣臻走进来。

聂荣臻看了照片后也赞赏了一番。江青得意极了,硬是要拿出去发表,却被毛泽东制止。

江青气乎乎把那张照片扔在地上,甩门而去。聂荣臻和张虚尴尬站在那儿。毛泽东拣起照片自嘲地说:得,清官难断家务事!然后就同聂荣臻谈起了正事。张虚悄悄掩上门,退了出去。

刘从文试图引导国民党飞机轰炸毛泽东住处,想出一计,将“汾酒”瓶子砸成碎玻璃,敲碎后把碎玻璃藏了起来。然后,他又去偷偷收集了许多碎玻璃。

毛泽东的住处是一个独立的院宅,四周是光秃秃的田野和小路。

刘从文背着碎玻璃麻袋过来了。

他走到路边,用剪刀将麻袋的下角剪了个洞,玻璃碎片从洞口掉落下来。

刘从文沿着毛泽东住处四周远远地绕着走,碎玻璃在他身后一路不停地掉下来。

幽暗的月光下,落在地上、路边的碎玻璃微微闪烁出反光。

刘从文撒完碎玻璃后,鬼鬼祟祟刚要摸进门,却不料被同事老高发现。刘从文慌忙掩饰,以去外面找娘们为由蒙过了老高。

毛泽东又工作到凌晨,张虚想给毛泽东搞点吃的,毛泽东怕惊动炊事员,便让张虚去烤几个芋头来。张虚把烤熟的芋头端给毛泽东,毛泽东高兴地拿起一个芋头吃起来。窗户上映出了晨曦,毛泽东自得其乐,情不自禁地吟诵起自己的一首诗来:“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张虚见状悄悄退了出去。10多分钟后,房间里传来了呼噜声,张虚轻手轻脚走进房间,只见碟子里的芋头只剩下一只,毛泽东已趴在桌子上睡着了。突然,张虚听出毛泽东的呼噜有点异样,仔细一看,毛泽东嘴里还含着半个芋头。

张虚的眼眶湿润了,他小心翼翼把毛泽东嘴里的芋头扣出来,却不料,惊醒了毛泽东,毛泽东睁开满是红丝的眼睛,怒气冲冲地问怎么回事?张虚结结巴巴想解释,毛泽东这才清醒过来,说刚才在梦中我正作出一个大决定呢,不去苏联了,就这么定了。张虚忙解释说毛泽东刚才睡着了,还有半个芋头含在嘴里。毛泽东没责备他,笑着说,半个芋头没吃呢,多可惜啊,不能浪费了。他拣起碟子里的那半个芋头,吃了下去。然后,他对张虚说,这下吃饱了,该睡啦。这才踏实地睡过去............

② 谷水街的由来

谷水发源于渑池崤山以东的马头山谷。全长90公里,经渑池、新安,至洛阳会孝河,东南流注洛河,现与涧河汇为一流。古时的谷水,自王城西北流经千金嵑而东注,绕流故洛阳城(汉魏洛阳城)四周,入洛水。
洛阳诸水,以洛河最长,故后人言洛者必道洛水。但与洛阳文化盛衰变迁,关系最密切的,当属谷水。古水街已古水而得名.

③ 谷姓的来历

谷姓的来历有很多种:

1、出自嬴姓,与赵、秦同一个源流。

他们都是黄 帝的后裔,传至舜的时候,被赐姓为嬴。嬴氏的后代有叫非子的,被周王封于秦谷,后来成为秦国和谷国(在今天的湖北谷城),秦为公爵,谷是伯爵。春秋时谷国的后代开始以谷为氏。

2、出自姬姓,他姓改姓而来。

据《鼠璞》所载,古代有郤姓,唐叔虞后代,后去掉邑旁改为谷姓。

3、出自植物名称,出自古代农耕氏族部落,属于以农作物名称为氏。

4、以封地为姓,战国时期齐国的公子尾孙被封于夹谷,他的后代于是以国为姓,称为谷氏。

6、出自地名,出自古代谷梁城,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

7、出自满族、蒙古族、鄂温克族,属于文化上汉化改姓为氏。

④ 榖国历史

《九域志》载:“谷城,因神农在此植五谷而得名。谷城之名,早在3500年前,殷商时期,便建有“榖国”,“榖”古语特指五谷。“榖国”之人出自嬴姓,与赵、秦同一个源流,都是黄帝的后裔,至舜的时候,被赐姓为嬴。周武王伐纣,灭殷商,建立周朝,裂土分封149个诸侯国,除分封有功诸臣及皇室宗亲外,对南方有归顺之意的已存在氏族部落,诸如“榖国”也予以承认。秦设筑阳县;两汉、东晋、北周等时期,县制几经更改,境内先后设置扶凤郡、义成郡、宜禾县、泛阳县、万年县、义成县、安养县等。隋开皇十八年(公元598),更名为谷城县沿用至今。

⑤ 谷姓的来源,有什么历史上的人物

谷姓在当代中国只是一个人口小姓,但是其历史却是比较悠久的。其主要来源有如下五个:
1、出自地名,出自古代谷梁城(今河北安平、安国等县),其居民有一些以“谷梁”为氏,进入春秋时期后,分化为单字氏“谷”氏和“梁”氏,这属于当时比较盛行的以居地名称为氏。
谷梁氏的代表人物为谷梁赤,战国时期鲁国人,为孔子七十二贤弟子之一子夏(卜商)的弟子,他撰著有著名史书《谷梁春秋》,今称《春秋谷梁传》,简称《谷梁传》,是一部对《春秋》的注解。传说,孔子的弟子子夏将对《春秋》的解释口头传给谷梁赤,谷梁赤将其记录下来,编纂成书,即《谷梁春秋》。

2、出自西周时期的晋国(姬姓),据《鼠璞》所载,古代有郤姓,是晋国始君唐叔虞的后代,后来他的后裔去掉边旁改为谷氏。

3、出自春秋时期的秦国。根据《通志•氏族略》和《谷郎碑》等记载,秦国的始君非子(嬴姓赵氏)因为替周孝王养马有功,被封到秦亭(也叫秦谷)建立附庸秦国。非子的庶系后裔中的一支即以“谷”为氏,这是以居地名为氏的做法。

4、出自战国时期的齐国。齐国公子尾孙(妫姓田氏),被封于夹谷,其后裔也有一支以谷为氏(姓),这是以封邑名为氏的做法。

5、出自外族改姓。
(1)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北魏代北鲜卑复姓谷会氏,入中原后改为单姓谷;
(2)据《唐书》所载,唐时东夷人谷那氏,后改单姓谷;
(3)今彝、土家、满、蒙古、回、锡伯、朝鲜等民族均有此姓。

谷姓在宋版经典《百家姓》中排名第228位。其句为:拓拔夹谷,宰父谷粱。

⑥ 人类种植谷子的历史

谷子起源于我国,是我国最古老的作物之一,具有着悠久的栽培历史。据对陕西西安半坡遗址、磁山遗址、裴李岗遗址等出土的大量炭化谷粒考证,谷子在我国有7500年以上的栽培历史。早在7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谷子就已成为我国的主要栽培作物。

⑦ 姓氏中 谷 的由来

一 姓氏源流
1 以国为姓,战国时期齐国的公子尾孙被封于夹谷,他的后代于是以国为姓,称为谷氏。
2 出自嬴姓,与赵、秦同一个源流。他们都是黄帝的后裔,传至舜的时候,被赐姓为嬴。嬴氏的后代有叫非子的,被周王封于秦谷,后来成为秦国和谷国(在今天的湖北谷城),秦为公爵,谷是伯爵。春秋时谷国的后代开始以谷为氏。
3 为其他的姓氏改过来的。北魏的时候,代北复姓有谷合氏,为鲜卑族,进入中原后改为单姓谷;唐代有“九经书库”之称的谷那律,复姓谷那,本来是东夷人,后来他的后代都改姓单姓谷。
二 迁徙分布
谷姓的望族居住在上谷(即今天的河北保定、邢台,易州、宣化一带),湖南省谷姓分布地区有永州市(芝山区、宁远县、新田县)、张家界市(桑植县)、河南省洛阳(宜阳县河下村,白杨镇,伊川县谷圆村)郴州市等地。
三 郡望堂号
【郡望】上谷郡:公元前222年秦国灭赵国后置郡上谷。相当于今天的河北省西北部,治所在今天的河北省怀来县东南。
【堂号】恩威堂:汉朝谷郎官大中大夫。交南这个地方发生叛乱,谷郎于是率军征讨,恩威并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很快平息了这场叛乱。于是谷郎被拜为九真太守(在今天的安南河内一带)。
四 历史名人
1 谷庸:明代有名的好官吏。
2 谷褒:北朝著名的将领。
3 谷士恒:吴县人,清朝时期著名的画家,钮枢弟子,他的特长是画仕女,他所画的仕女衣袖飘飘,栩栩如生。他的弟弟谷士芳画的仕女也如他的哥哥一样,很有名气。
4 谷倚:唐代太原主薄。魏郡人,著名的文学家,他的文章和诗词很著名。在当时与富嘉谟、吴少微一起被称为“北京三杰”,盛极一时。
5 谷那律:唐代弘文馆学士谷那律,昌乐人。博览全书,尤其精通经学,诗当时学问最深的经学家和学者,有“九经书库”的美称。
6 谷牧:国家老一代领导人之一,曾担任国务院副总理、人大副委员长。山东威海人。

⑧ 春秋时期的谷国的情况

谷城地处巍巍武当山脉和富饶汉江平原的过渡地带,位于鄂西北东部,汉水中游南岸,东邻古城襄阳,西偎车城十堰、名胜武当。全县版图面积2553平方公里,总人口55万人,因盛产水稻、棉花,素有“银谷城”之称。
谷城区位优越,交通便捷。这里是鄂西北历史悠久的商品集散地,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是东部地区经济技术向西辐射和西部地区物资向东流转的必经之地。谷城交通便利,四通八达,襄渝铁路、207国道、汉十公路及在建的武汉——西安——银川高速公路从谷城穿境而过,老河口机场、襄樊机场与谷城近在咫尺,形成了沟通东西南北的立体交通网络。
谷城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她因神农在此尝植五谷而得名,自西周封谷国以来,已有3000 多年的历史,是神农文化中心地带和楚文化发祥地之一。几千年来,人文荟萃,灿若星辰。春秋名士伍子胥、南宋资政殿大学士( 宰相) 王之望、明朝东阁大学士( 宰相) 方岳贡等堪称一代骄子.特别是近代以来,杨洪胜、何兆祥、贺龙、陶铸等这一个个响亮的名字,更是给谷城大地增添了光彩。

⑨ 谷的历史人物

谷 永:长安人,西汉大臣。少时为长安小吏,博学经书,工于笔札。元帝时被举为太常丞。后历任光禄大夫、凉州刺史、太中大夫等职,官至大司农。今存文二十余篇,多为奏议、对策。
谷 利:三国吴人。原为孙权左右给事,因秉性忠果亮烈,言不苟且而受孙权宠信。公元214年孙权被张辽围困,拼死突围而出,而必经之桥已被毁坏,谷利使权持鞍缓控,并从后力鞭其坐骑,马受惊而一跃过桥。因救主有功,被拜为都亭侯。
谷 郎:桂阳耒阳(今属湖南)人,西汉大臣。幼失母,事继母如亲母。官太中大夫,后因安抚南州叛乱立下大功,升九真太守。
谷 浑:昌黎人,北魏大臣。少任侠好气,后专研经史。道武帝时,因善写隶书为内侍左右。太武帝时官至侍中、安南将军、领仪曹尚书,赐爵濮阳公。居官以廉直闻名。
谷 洪:谷浑孙,北魏大臣。曾为文成帝的经学老师。文成帝即位后,累官至尚书,赐爵荥阳公。生性贪婪,攫取千金,仍不满足,后被献文帝斩杀。
谷 楷:谷浑曾孙,北魏将领。初任奉车都尉,因捕获叛乱头子法庆而升为城门校尉。眇一目,性残暴,时人称其为瞎虎。
谷 倚:魏郡(今河北临漳)人,唐代文学家。曾任太原主簿。以文词著名,与富嘉谟、吴少微并称“北京三杰”。谷子敬:应天府南京(今属江苏)人,元末明初学者。本为元朝旧官吏,元亡后被明遣戍。其明《易经》,通医道,口才健利。尤工乐府,有《吕洞宾三度城南柳》。
谷那律:魏州昌乐人,唐代大臣、经学家。太宗贞观年间曾任国子博士,后迁谏议大夫,兼弘文馆学士。其博览群书,尤谙经学,是当时学问渊深的学者和经学家。
谷崇义:谷那律孙,谷倚相子,唐代将领。唐玄宗时出任幽州大将,以雄壮果敢著称,后升左金吾卫大将军。
谷大用:明朝宦官。正德时与刘瑾等并称八虎,他居第二。刘瑾掌司礼监,他提督西厂,分遣官校远出侦事,诬籍民产甚多。后因刘瑾被杀,他辞去西厂之职。正德六年,因镇压霸州的刘六、刘七起义有功,而权势益张。后被弹劾,并籍没其家产。
谷景通:顺天府房山(今属北京)人,明代官吏。任阳城知县期间,廉洁贞介,为政纪律严明,后因事杖责小吏,为上峰所扼制,愤忧而卒,民皆惜之。
谷应泰:直隶丰润(今属河北)人,清初官吏、史学家。顺治进士,历官户部主事、员外郎、浙江提督学政佥事。曾招揽文人助其写成《明史纪事本末》,因所据资料准确,又未遇文字狱之害,故有一定价值。另有《筑益堂集》。
谷际岐:云南赵州人,清代官吏。乾隆进士,曾参与校对《四库全书》,官至礼部给事中,为官有直声。乞归后,主讲扬州孝廉堂垂十年。
谷士恒:吴县人,清朝时期著名的画家,钮枢弟子,他的特长是画仕女,他所画的仕女衣袖飘飘,栩栩如生。他的弟弟谷士芳画的仕女也如他的哥哥一样,很有名气。

⑩ “谷”姓的起源,以及历史上的名人

谷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四十四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零八。
寻根溯源
谷姓来源有四:
1、出自嬴姓,伯益之后。据《通志•氏族略》和《谷郎碑》所载,伯益之后非子(号秦嬴,为秦国之始封之祖),封于秦谷(今甘肃天水西南,一说在今陕西泾阳西北),其后以地为氏。
2、战国时,齐公子尾孙,封于夹谷,其后有谷姓。
3、他姓改姓而来。据《鼠璞》所载,古代谷阝姓去掉邑旁为谷姓。
4、出自他族或他族改姓而来。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北魏代北鲜卑复姓谷会氏,入中原后改为单姓谷;据《唐书》所载,唐时东夷人谷那氏,后改单姓谷;今彝、土家、满、蒙古、回、锡伯、朝鲜等民族均有此姓。
得姓始祖
伯益。一作伯翳、大费。颛顼玄孙,父亲为皋陶,系夏朝东夷族首领。长于畜牧、狩猎。舜时被任为虞(掌管山泽之官)。后又助禹治水,立下大功,因功赐姓嬴。后被选为禹的继位人。禹死后,在夺权斗争中,被启攻杀。西周时,其裔孙非子善于养马,被周孝王封于秦地(今甘肃清水东北),因非子最先住的地方叫秦谷,所以他的子孙中,有一支就以地为氏,称谷姓。并尊伯益为其得姓始祖。
繁衍播迁
谷姓发祥于今陕甘一带,其得姓之后,在一段时间内基本繁衍于关中之地。秦统一天下后不久亡于汉,汉建都长安(今陕西西安),为当时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陕地之谷姓因仕宦、游学、谋生等原因进入该地者甚多。两汉之际,谷姓还播迁到了其它地方,除北方的山西、河北、河南等省外,连位于长江南岸的湖南和江、浙一带,也从汉末开始,有了谷姓人家。西汉时,谷吉、谷永父子为长安人,谷春为冯翊(今陕西大荔一带)人,王莽时期有在天水任掌野大夫的长安人谷恭,光武帝时有寇恂外甥、上谷(治今河北怀来)人谷崇,汉灵帝时,湖南耒阳出过一位大孝子谷朗,后曾官至九真太守。魏晋南北朝时期,谷姓播迁之地主要以北方为主,尤其在今河北怀来一带,由于比邻山区,战火难至,当地谷姓发展兴旺,后逐渐昌盛为谷姓上谷郡望,并以此为主源向北方各地播迁。此际见诸史册之谷姓名人有三国吴人、都亭侯谷利,东晋名士、湖南桂阳人谷俭,北魏昌黎(治今辽宁义县)人谷颍、谷纂、谷士恢父子三人。尤可一提的是昌黎的谷浑家族,其子谷阐、孙谷洪、曾孙谷楷俱显贵于北魏,为后世所敬仰。唐太宗时,东夷族人谷那律改为单姓谷,并定居于今河南南乐,孙谷倚相,曾孙谷崇义,玄孙谷从政俱为名宦,由于此支新鲜血液的注入,极大地壮大了谷姓家族。后此支谷姓因居地比邻河北、山东之故,逐渐播迁于上述诸省。宋靖康之耻后,谷姓南迁者渐多。宋末时,由于蒙古铁骑南下,繁衍于江浙之谷姓因避难之故,在南方诸省逐渐散居开来。明初,山西谷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陕西、甘肃、河北、河南、山东等地。明中叶以后,江苏谷姓繁衍得较为兴盛,名家甚多。清康乾年间及以后的一段时间里,冀、鲁、豫之地的谷姓伴随闯关东的风潮入迁东三省。如今,谷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江苏、河北、山东、河南多此姓,上述四省之谷姓约占全国汉族谷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六。
郡望堂号
谷姓在长期的繁衍播迁过程中,形成的郡望主要有:上谷郡——西晋时设置,治所在沮阳(今河北怀来东南)。辖境约在今河北张家口以东,北京延庆以西之地。

热点内容
什么心理 发布:2025-07-11 11:13:50 浏览:198
天都教育 发布:2025-07-11 09:35:37 浏览:447
厦门在职教师招聘 发布:2025-07-11 09:05:50 浏览:694
十佳师德模范先进事迹材料 发布:2025-07-11 08:34:05 浏览:745
曲宏老师 发布:2025-07-11 08:29:28 浏览:130
初中物理考点 发布:2025-07-11 08:00:56 浏览:539
九年级上册仁爱版英语 发布:2025-07-11 07:43:32 浏览:666
七律长征教学视频 发布:2025-07-11 06:31:58 浏览:438
安工大老师 发布:2025-07-11 02:47:26 浏览:525
微生物学第三版 发布:2025-07-11 00:14:22 浏览: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