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物理化 » 文学的历史

文学的历史

发布时间: 2021-08-01 10:18:01

❶ 文学历史都有什么

文学历史一般指历史文学
历史撰述在文字表述上的艺术性,亦指以专历史题材写成的文学作品属。前者属于史学,后者属于文学。此处所谓历史文学,系指前者,即历史撰述在文字表述上的审美要求。一是真实之美,这是通过史学家的文字表述所反映出来的历史撰述的本质的美。二是质朴之美,指历史撰述的文字表述在反映真实史实的基础上,写出事物的本色,说人如其人,论事如其事。三是简洁之美,“文笔简洁在任何时候都是优点,尤其是在内容丰富的场合;这个问题不仅是修辞的而且是本质的问题。四是动态之美,历史是运动的,历史人物是运动的,历史事件也是在运动中发展的,历史撰述表现出这些运动形式,是为动态之美,此亦梁启超所谓应把历史写得“飞动”起来。五是含蓄之美,亦谓隐喻之美,或谓之“用晦”。“晦也者,省字约文,事溢于句外。六是力量之美,这首先在于历史撰述的真实性及其给予人们的教育,如警诫,启迪,智慧,鼓舞。同时,历史撰述在文字表述上的生动、感人,亦是力量之美所不可或阙。
三大要素有历史性,文学性,当代性

❷ 为什么文学历史

历史撰述在文字表述上的艺术性,亦指以历史题材写成的文学作品。前者属于史学,后者属于文学。此处所谓历史文学,系指前者,即历史撰述在文字表述上的审美要求。一是真实之美,这是通过史学家的文字表述所反映出来的历史撰述的本质的美。史家历来重信史,历史撰述只有在反映了真实的(至少在史学家看来是尽力做到了真实的)历史面貌时,它才是美的。二是质朴之美,指历史撰述的文字表述在反映真实史实的基础上,写出事物的本色,说人如其人,论事如其事。三是简洁之美,“文笔简洁在任何时候都是优点,尤其是在内容丰富的场合;这个问题不仅是修辞的而且是本质的问题。”(卢奇安《论撰史》,见章安琪编订《缪灵珠美学译文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87 年 4
月出版)“夫国史之美者,以叙事为工,而叙事之工者,以简要为主。”(刘知几《史通·叙事》)四是动态之美,历史是运动的,历史人物是运动的,历史事件也是在运动中发展的,历史撰述表现出这些运动形式,是为动态之美,此亦梁启超所谓应把历史写得“飞动”起来。五是含蓄之美,亦谓隐喻之美,或谓之“用晦”。“晦也者,省字约文,事溢于句外。”“夫能略小存大,举重明轻,一言而巨细咸该,片语而洪纤靡漏,此皆用晦之道也。”(《史通·叙事》)寓论断于序事之中,是更高层次的含蓄之美,司马迁《史记》堪为典范。六是力量之美,这首先在于历史撰述的真实性及其给予人们的教育,如警诫,启迪,智慧,鼓舞。同时,历史撰述在文字表述上的生动、感人,亦是力量之美所不可或阙。古罗马史学家塔西佗的历史撰述,笔锋犀利,生动,有力,他和他的著作被称为“惩罚暴君的鞭子”,即体现出这种力量之美。七是形象之美,此指历史撰述借助于种种直观语言或形象语言如图片、画卷、文学艺术样式、现代化传播媒介等,而得到广泛、丰富和形象的表现。此种形象之美往往不是“纯历史的”,但若与严肃的历史态度相结合,仍具有史学的价值,是为史学走向社会的途径之一。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历史文学就比较繁荣。特别是90年代以来,不论是能够引起学界关注的高雅之作,还是引起大众关注的通俗作品,多数离不开历史,尤其是电视剧,几乎成了古装的一统天下。看起来,似乎历史文学已经成了文学领域尤其是通俗文学领域中的霸主,但略一深究,就会发现,这种繁荣极为尴尬。认识不到这种尴尬,就很有可能把弱智当天才,把无知当聪慧,断送历史文学的“大好前程”。作者认为,历史文学的社会需求仍处于不断上升态势,但历史文学的创作却每下愈况,如此下去,只会使读者和观赏者倒尽胃口。

❸ “文学”的发展历史是什么

历史是过去的事,这是一种简单的直观的表述形式,也是一种对“历史”的最早解释。在中国古代文字中,甲骨文中“史”作“”是象形字,象一只手拿着一个东西,和“事”
或不分或略有区别()。史、事相连。甲骨文中有“历”字,作“”,指经历、历法,表示经历的一段时间,下面是一个人脚印,似乎是指人的经历,即今天繁体字的“历”。历、史连用,事再注入时间观念,成了一个词“历史”,指经过的事。历、史合为一辞,似乎晚出。《三国志·吴书·吴主传》注引《吴书》,吴主孙权“博览书传历史,藉采奇异”。史和历史,意思一样,但史的意思更宽一些,还包括了写史的人。甲骨文的史,是人名,是记事的官。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史,记事者也。”这个记事者,也是人,即史官、史家。
说历史是过去的事,这是一种简单的直观的表述形式,不错,但并没有完全表述“历史”的内涵。“事”通常被看成是“事件”(event),那是历史中有头有尾,轮廓清楚而且是显眼的东西。但历史中的有些东西不好说是事件,例如关系、现象、心态、过程等等。所以说历史是过去的事,应该包括了过去的事件、事物(物体现象)、事态(形态、结构、过程)、事情(包括非物质的心理现象)等等。

❹ 历史文学的历史文学简介

史家历来重信史,历史撰述只有在反映了真实的(至少在史学家看来是尽力做到了真实的)历史面貌时,它才是美的。二是质朴之美,指历史撰述的文字表述在反映真实史实的基础上,写出事物的本色,说人如其人,论事如其事。三是简洁之美,“文笔简洁在任何时候都是优点,尤其是在内容丰富的场合;这个问题不仅是修辞的而且是本质的问题。”(卢奇安《论撰史》,见章安琪编订《缪灵珠美学译文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87 年 4 月出版)“夫国史之美者,以叙事为工,而叙事之工者,以简要为主。”(刘知几《史通·叙事》)四是动态之美,历史是运动的,历史人物是运动的,历史事件也是在运动中发展的,历史撰述表现出这些运动形式,是为动态之美,此亦梁启超所谓应把历史写得“飞动”起来。五是含蓄之美,亦谓隐喻之美,或谓之“用晦”。“晦也者,省字约文,事溢于句外。”“夫能略小存大,举重明轻,一言而巨细咸该,片语而洪纤靡漏,此皆用晦之道也。”(《史通·叙事》)寓论断于序事之中,是更高层次的含蓄之美,司马迁《史记》堪为典范。六是力量之美,这首先在于历史撰述的真实性及其给予人们的教育,如警诫,启迪,智慧,鼓舞。同时,历史撰述在文字表述上的生动、感人,亦是力量之美所不可或阙。古罗马史学家塔西佗的历史撰述,笔锋犀利,生动,有力,他和他的著作被称为“惩罚暴君的鞭子”,即体现出这种力量之美。七是形象之美,此指历史撰述借助于种种直观语言或形象语言如图片、画卷、文学艺术样式、现代化传播媒介等,而得到广泛、丰富和形象的表现。此种形象之美往往不是“纯历史的”,但若与严肃的历史态度相结合,仍具有史学的价值,是为史学走向社会的途径之一。
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历史文学就比较繁荣。特别是90年代以来,不论是能够引起学界关注的高雅之作,还是引起大众关注的通俗作品,多数离不开历史,尤其是电视剧,几乎成了古装的一统天下。看起来,似乎历史文学已经成了文学领域尤其是通俗文学领域中的霸主,但略一深究,就会发现,这种繁荣极为尴尬。认识不到这种尴尬,就很有可能把弱智当天才,把无知当聪慧,断送历史文学的“大好前程”。作者认为,历史文学的社会需求仍处于不断上升态势,但历史文学的创作却每下愈况,如此下去,只会使读者和观赏者倒尽胃口。

❺ 历史与文学的区别与联系

(一)、联系

1、文学真实保存了历史的肉身

文学真实是对历史真实的一种有益补充,为干巴巴的时间、地点、事件补上鲜活的人物和生动的内心,为“人事”补上“人生”。只有人事没有人生的历史太单调了。好的历史著作,也多采用文学的手法来增添历史叙事的魅力。

2、文学书写成了历史教益的一部分

小说和历史是两个世界,不能重合,但有时小说也起着历史教化的作用。

鲁迅曾说过,“我们国民的学问,大多数却实在靠着小说,甚至于还靠着从小说编出来的戏文。”这是对中国社会的一种深切观察。

3、文学不同于历史,文学源于历史,经过文学的加工,历史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同时历史又给了文学创作更多的源泉的灵感。

(二)、区别

1、定义不同:

历史:广义的“历史学”是对“史”进行同时合训而产生的“史有二义”的统一体。包括:完全独立于人们的意识之外的人类过往社会的客观存在及其发展过程;历史学家对这种客观存在和过程及其规律的描述和探索的精神生产实践及其创造出来的产品。

狭义上的史学专指后者。历史狭义上的史学是一种精神生产实践及其创造的属于观念形态的东西的统一体。

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是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诗歌、散文、小说、剧本、寓言、童话等不同体裁,是文学的重要表现形式。文学以不同的形式即体裁,表现内心情感,再现一定时期和一定地域的社会生活。作为学科门类理解的文学,包括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及新闻传播学。

2、来源不同:

历史:历史随时产生,是人们在过去自由活动的如实记录。它存在的意义是,让人们总结过去,充实未来的生活,以史为鉴,借古论今。

文学:文学是意识的产物,生活的反映,文学是客观的东西到了人的头脑中后,人重新组织编出用文字表达出来的东西。

3、性质不同:

历史:历史完全独立于人们的意识之外的人类过往社会的客观存在及其发展过程;历史学家对这种客观存在和过程及其规律的描述和探索的精神生产实践及其创造出来的产品。

就其性质而言,因历史学家们考察的角度和出发点的不同,而有“活动”说、“学问”或“学术”说、“知识体系”说、“科学”说、“艺术”说和“一半是科学,一半是艺术”说、“整合”说等等不同的界定。

文学:是一种将语言文字用于表达社会生活和心理活动的学科,属社会意识形态范畴。

❻ 文学的历史发展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的文学与史学和神话并无明显的界限,最早的文学是对历史和神话的记录。但纯粹的文学早在周时就已出现,例如《诗经》。后来诗、词、曲、小说等文学形式分别在唐、宋、元、明、清达到高峰。 民国时期,武侠小说风靡海内外,成为当时最受欢迎的通俗小说。新中国时期,网络文学异军突起,成为时下最受欢迎的商业作品,惜水平参差不齐。诗歌在新时代,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只有一批白话文诗人进行大量创作,也取代古诗成为当时最欢迎的诗歌作品。诗歌也在新中国时期,备受冷落。

❼ 文学历史

毛笔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最初的毛笔是用来涂描甲骨文的笔画的,而真正用毛笔写字,可能开始于简牍和锦帛上文字的书写。
传说秦始皇派去筑长城的那员大将蒙恬,取中山兔毫制成的毛笔。但近代的学者认为,早在蒙恬之前就有毛笔存在了。从1954年在长沙左公山出土的战国时期的毛笔来看,它的确是用兔毛制成的。不过这种笔与现在的不一样,它的笔头是用兔毛包扎在竹管外面,再裹以麻丝,涂上漆汁制成的;笔锋坚挺,宜于书写。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毛笔了。后来,随着书画艺术的发展,制笔工艺也随之发展。笔工们根据使用者的需要,曾试用过各种禽兽毫毛作原料,如鹿毛、獾毛、猪毛、鸡毛、兔毛、羊毛、黄鼠狼毛等,结果发现兔毫、黄鼠狼毫、羊毫性能最好,以后就被广泛使用,成为制笔三大原料。
按照不同的原料和性能,可把毛笔分为硬毫、软毫、兼毫三种。硬毫笔包括老兔颈毛制成的紫毫与黄鼠狼尾毛制成的狼毫两种,笔毫均为棕色,笔性硬健,弹力强,蓄水少,画出的线条苍劲爽利。山水画中树木的立干、出枝、勾叶、点叶,山石的勾勒、皴擦、点擢,屋宇、人物、舟、桥、水波、瀑布等细线,都需靠弹性强的硬毫才能得以表现。软毫笔,用羊毫制成,笔性软,蓄水性强。山水画的渲染多用它。米点山水与泼墨山水也常用羊毫,能收到笔酣墨饱、水墨淋漓的效果。兼毫笔由硬毫与软毫配制而成,有紫狼毫、紫羊毫、鸡狼毫等品种,硬度在狼毫与羊毫之间,可根据个人的习惯与需要去选用。
此外,根据笔锋的长短,毛笔又有长锋、中锋、短锋之别,性能各异。长锋容易画出婀娜多姿的线条,短锋容易使线条凝重厚实,中锋则兼而有之,画山水以用中锋为宜。根据笔锋的大小不同,毛笔又分为小、中、大等型号。画山水各种型号都要准备一点,一般“小山水”(小狼毫)、“大山水”(大狼毫)各备一枝,“小白云”、“大白云”羊毫笔各备一枝,再有一支更大的羊毫“斗笔”就可以了。新笔锋多尖锐,只适宜画细线,皴、擦、点擢用旧笔效果好。有的画家喜用秃笔,点线别有苍劲朴拙之趣。好的毛笔,都具有圆、齐、尖、健四个特点,使用起来运转自如。画笔用后要及时冲洗干净,避免墨汁干结损坏。
我国的制笔,历史上有宣笔(安徽宣城)、湖笔(浙江湖州)两大中心。现在上海、苏州、北京、成都等地生产的画笔也享有盛誉。
钢笔是人们普遍使用的书写工具,它是在19世纪初发明的。1809年,英国颁发了第一批关于贮水笔的专利证书,这标志着钢笔的正式诞生。
在早期的贮水笔中,墨水不能自由流动。写字的人压一下活塞,墨水才开始流动,写一阵之后又得压一下,否则墨水就流不出来了。这样写起字来当然是很不方便的。
到1884年,美国一家保险公司的一个叫沃特曼的雇员,发明了一种用毛细管供给墨水的方法,比较好地解决了上述问题。这种笔的笔端可以卸下来,墨水用一个小的滴管注入。
最早的能够自己吸墨水的笔出现于20世纪初期,采取了一个活塞来吸墨水。当笔中采用了皮胆后,就要用一个铁片插入一个缝中去挤压皮胆来吸墨水。到1952年,又出现了用一根管子伸进墨水中吸水的施诺克尔笔。直到1956年,才发明了现在常用的毛细管笔。
铅笔的祖先诞生在英国,但英语“铅笔”一词“pencil”却来自古罗马语“pencinus”。
1564年,一场猛烈的暴风雨袭击了英国,吹倒了坎伯兰郡的一棵大树,一片像煤一样黑色的东西在过去的树根所在处露了出来,那是一个石墨母矿。
当地的牧羊人就用一条条这样的东西,在羊身上涂划,给它们做标记。
不久,精明的城里人就把石墨切成一条条,称作“印石”在街上叫卖。
初期的石墨印石有两个明显的缺点:一是染污手指;二是容易折断。一位不知名的天才解决了染污的问题,办法是像给石墨印石穿件衣服似的,用线绳子把它严严实实地包裹起来,易断的问题则是由德国巴伐利亚的一个工匠、业余化学家卡斯帕·费勃在1761年解决的。他把石墨粉和硫磺、锑、树脂搅拌在一起,把这黏糊糊的混合物做成棍棒体。这样成形后的混合体要比纯石墨的印石的硬度强得多。
于是,尼可勒斯·杰库斯·康特,法国一个著名的化学家、发明家受命去完成寻找法国石墨,制造铅笔的任务。不知是被失败的恐慌所刺激,还是被引人瞩目的尊敬所鼓舞,康特下了赌注。
由于只有很少的劣质石墨原料,尼可勒斯就加了些黏土增加数量,然后再在土窑里焙烤,这一切比人们梦想的还要好,他们制成了世界上最好的“标印棍”。
通过掌握混合黏土的比例,尼可勒斯使他生产的铅笔在等级上从硬到软;在颜色上,使铅笔所划出的线由浅灰到深黑。
后来,一个纯美国血统的细木工威廉姆·门罗,在自己的店里发明了一种可以制造大约6~7英寸标准木板条的机器。每块木板条都由机器从头至尾冲槽,槽深正好是石墨圆柱体的半径。然后用两片冲过槽、松紧合适的木片把石墨粘合起来,这就是第一支现代铅笔。
现在生产的标准铅笔可以划35英里那么长,至少可以写4.5万个字,削16次直到离笔尾两英寸的地方还可以用。它还带着附有黄色金属包头的橡皮。
现代铅笔由40种不同的原料制成,最好的石墨出产于斯里兰卡、马达加斯加和墨西哥;最好的黏土出产于德国;最好的橡皮出产于马来西亚;最好的蜡出产于巴西;用于机器中搅拌石墨、黏土的那种鸡蛋大小的卵石出产于比利时、丹麦;而最好的、带有芳香味的木材出产于美国。
现在可以生产300多种不同的铅笔,其中包括外科大夫在病人身上做开刀记号的那种铅笔。
圆珠笔诞生于1944年,匈牙利的一位编辑拉季斯洛·比罗发现,印刷油墨干得很快而且不会弄脏稿纸,于是他决定制造一种使用同样油墨的笔。可是这种粘稠的墨水无法从一般的笔尖流出来。在身为化学家的兄弟乔治的帮助下,他们设计出一种利用毛细作用把油墨送至圆珠的笔。1954年,派克钢笔公司推出了高级的Jotter圆珠笔,这种笔容量大而且能在油墨用完后补充油墨。
圆珠笔具有结构简单、携带方便、书写润滑,且适宜于用来复写等优点,因而,从学校的学生到写字楼的文职人员等各界人士都乐于使用。圆珠笔的书写原理,主要是利用球珠在书写时与纸面直接接触产生摩擦力,使圆珠在球座内滚动,带出笔芯内的油墨或墨水,以达到书写的目的。

❽ 文学历史!

亦舒。我认为女人过了二十岁就该读亦舒了。她的作品言之有物,言之有理,简洁明快,一针见血。可谓字字珠玑,句句经典,篇篇给人以深思感叹,较有名的如《我的前半生》《喜宝》等。

❾ 谈谈文学与历史的关系

文学与历史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关系如下:

一、区别

1、定义不同:

历史:广义的“历史学”是对“史”进行同时合训而产生的“史有二义”的统一体。包括:完全独立于人们的意识之外的人类过往社会的客观存在及其发展过程;历史学家对这种客观存在和过程及其规律的描述和探索的精神生产实践及其创造出来的产品。

狭义上的史学专指后者。历史狭义上的史学是一种精神生产实践及其创造的属于观念形态的东西的统一体。

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是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诗歌、散文、小说、剧本、寓言、童话等不同体裁,是文学的重要表现形式。文学以不同的形式即体裁,表现内心情感,再现一定时期和一定地域的社会生活。作为学科门类理解的文学,包括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及新闻传播学。

2、来源不同:

历史:历史随时产生,是人们在过去自由活动的如实记录。它存在的意义是,让人们总结过去,充实未来的生活,以史为鉴,借古论今。

文学:文学是意识的产物,生活的反映,文学是客观的东西到了人的头脑中后,人重新组织编出用文字表达出来的东西。

二、联系

历史是真实发生的历史事件,文学不同于历史,文学源于历史,同时又虚构部分,同时加入作者的自己的感情因素和作者的价值观的影响,会对历史作出不同程度的改变,使得文学又更多的感情色彩。经过文学的加工,历史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同时历史又给了文学创作更多的源泉的灵感。

(9)文学的历史扩展阅读

历史起源:

“历史”的含义在中文中最早仅用“史”一字代表。甲骨文中“史”字与“事”相似,指事件。许慎《说文解字》说:“史,记事者也;从又持中,中,正也。”便指出“史”的本意即记事者,也就是“史官”。由此引申,则代表被史官被纪录的事,换句话说,即所有被文字纪录的过去事情。

“历史”一词出现较晚,《三国志·吴书·吴主传》注引《吴书》,吴主孙权“博览书传历史,藉采奇异”。“史”前加“历”字是指经历、历法,也就是人类经历的一段时间。在事件中加入时间的概念,“历史”一词就具有了当今的含义。近代日本学者为翻译英文“history”,便以历史二字附会之,使其成为对应词。

广义上指客观世界运动发展的过程,可分为自然史和人类社会史两方面。历史是研究人类变化,社会兴替的重要的人文学科。

在西方,多数语言的“历史”一词源出自希腊语“historia”,原义为“调查、探究”,出自“历史之父”古希腊作家希罗多德的《历史》(Historia)一书。

热点内容
幼儿教师演讲稿精选 发布:2025-07-11 14:51:14 浏览:105
燃料电池历史 发布:2025-07-11 13:49:58 浏览:96
什么心理 发布:2025-07-11 11:13:50 浏览:198
天都教育 发布:2025-07-11 09:35:37 浏览:447
厦门在职教师招聘 发布:2025-07-11 09:05:50 浏览:694
十佳师德模范先进事迹材料 发布:2025-07-11 08:34:05 浏览:745
曲宏老师 发布:2025-07-11 08:29:28 浏览:130
初中物理考点 发布:2025-07-11 08:00:56 浏览:539
九年级上册仁爱版英语 发布:2025-07-11 07:43:32 浏览:666
七律长征教学视频 发布:2025-07-11 06:31:58 浏览: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