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化学
❶ 绍兴大洋塑料有限公司怎么样
简介:绍兴大洋塑料有限公司位于全国首批沿海开放城—浙江省上虞市,隶属日本大洋化学株式会社投资的日商独资企业,引进日本先进的生产设备和技术专业生产照明灯塑料件、电器接插件、防水灯头、真空压缩袋。
法定代表人:上西一永
成立时间:1992-12-17
注册资本:237.44万美元
工商注册号:330600400012594
企业类型:有限责任公司(外商合资)
公司地址: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上浦镇
❷ 深海底的地质现象有哪些
在进入21世纪后的十几年里,国际海洋地质学界关注的问题是从“全球变化”这个层面,探索人类活动之前的地质时期,或宇宙范围内的地球自然环境变化周期和发展趋势。揭示地球系统在漫长的地质演化过程中,水圈与其他圈层的内部反馈机理以及相互作用,预测地球未来的环境变化趋势。科学家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
(1)地球板块构造和地球构造仍然是海洋地球物理学家们关注的课题。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人们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对新的地球板块构造理论进行论证。其研究领域多集中在大洋地壳、被动陆缘和主动陆缘等方面。从早先的大陆漂移说,海底扩张说等基础,发展成了板块构造理论,并为今天大多数科学家所接受。人们关心的问题是,关于板块运动的驱动力的作用方式和内在机理,或者说,造成板块运动的驱动力受哪些因素影响?板块的刚性程度、板块动力学以及相关的地质作用是什么?其发展过程又是如何进行的?
20世纪70年代后、80年代初,科学家们提出地体构造理论。随后,各国地质学家、海洋地质学家,相继发现许多性质不同的地体组成。例如,地层地体、破裂地体、变质地体和复合地体等。虽然,地体本身或各地体之间产生断裂、漂移、碰撞和增生等不同演化过程,但是,人们有理由相信,地体构造乃是现代板块构造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于板块构造的驱动力问题,多数学者赞同是地幔对流及其与岩石圈的相互作用,但是,在具体的对流性质、规模、板块运动方式等,仍存在较大分歧。特别是对已经提出来的“浅对流模式”和上下地幔分别存在的对流形式--“双层对流模式”等论点,由于论据不足,产生争议。
人们更为关注地壳构造和沉积史及俯冲史,包括被动陆缘热矿史等方面的研究。希望解决的问题是,被动陆缘底下地壳的性质如何确定?在大陆产生分离之前,是否会出现过地壳拱起、扩张、断裂等地质现象?出现的性质和时间如何确定?被动陆缘下的地壳是否是从大陆地壳演化而来的?大陆分离后立即形成的大洋地壳是否与海底扩张的稳定期形成的大洋地壳不同?被动陆缘如何随时间的推移而上下运动?它们又是如何影响沉积过程、沉积物的热状冷状史?被动陆缘块状滑动过程和模式是什么?从减少灾害的角度看,人们关心,深海沟与岛弧之间地带的构造形式,火山弧与深海沟之间地带的上下垂直运动,孔隙水在俯冲过程中的作用是什么?弧后盆地的直接或间接成因?
(2)古海洋学呈现快速发展势头。古海洋学是20世纪70年代后产生的新学科,主要是把大洋水体的变迁作为研究对象。在海洋系统中,依靠海洋沉积,研究过去海水与水团、海水化学和海洋生产力、生物地理等方面的演化规律,讨论它们对全球大气和大陆环境的影响。国际古海洋学界正积极投入“全球变化”的研究,其研究的重点是探索人类活动以前或地球以外的全球自然环境变化的周期和趋势。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古海洋学已经被许多国际组织列为海洋地质学的重要内容。由于古海洋学本身固有的学科多,有跨学科性质,能建立探索机制模式等特点,与“全球变化”的总研究目标十分吻合,已成为“过去全球变化”、“全球海洋通量计划”等核心研究项的重要组成部分。
(3)关注大洋热液循环研究课题。20世纪70年代后,通过载人深潜器等,人们对太平洋和大西洋的若干洋底进行调查。人们陆续发现几个大的洋底热泉区。热泉区的发现,表明洋底热液活动对大洋地壳、沉积物和海水的地球化学研究,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为海底扩张理论,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
洋底热液是含量极高的热液矿床。这一发现,立即引起学术界和工业界的极大兴起。毫无疑问,洋底热泉将有可能成为未来的矿藏,为21纪人类开采矿藏提供了新的可能。
人们在洋底热泉区的周围,发现大量的特殊生物区系,以及高温缺氧条件下,海水中有极高浓度的有机物,也就是类似原生生命体的细菌。科学家们称,洋底热泉好像是一片生命的绿洲。地质学家们为此设想,洋底热泉的环境,酷似前寒武纪早期生命诞生时的环境。如果这一命题能够成立,那么,它将为地球生命地源研究提出很多新研究课题。
洋底热泉中还有高浓度的化学物质,例如,硅和钙等。这就提出一个课题,如果热泉水中溶解的二氧化硅的测量值有代表性的话,那么,硅可能是由热液过程以与大陆侵蚀过程相同的速率进入大洋的。假如这个推断能够成立,这对于估算在过去2亿年中,大洋化学收支平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个过程,应当与海底扩张的速率有某种关系。
(4)海洋沉积学已经形成,并发挥巨大作用。在全球变化研究中,人们采用比较沉积学、碳酸盐浊流沉积和事件沉积进行研究,取得丰硕成果。例如,确定了第四纪以来的海面变化,特别是渐新世以来变化的可比性。资料显示,它与全球气候的变化曲线有某种一致性。再如,对灾变事件研究表明,灾变事件对沉积物的影响,要比长期正常沉积作用大许多。20世纪80年代后,幕式沉积研究和现代灾变理论逐渐引入沉积学。陆架沉积动力学研究重点,开始转向事件沉积学的研究,特别是旋回和事件沉积在陆架沉积层中的作用和地位,愈显重要。
大洋沉积物具有明显的韵律性和旋回性,它反映出一系列交替的气候状况。这与人们普遍关心的海平面变化有直接的关系。大陆及其边缘地带的显生代沉积地层资料,反映了全球海平面的变化。地质时期全球海平面变化范围在几十米到几百米之间。研究表明,长期的海平面变化,可能与洋盆体积变化有直接关系,而短时期的海平面变化,则是由气候因素引起的。显然,海平面变化的确切原因,应该说还没有完全为人们所认识。在南大洋进行的若干深海钻探获得大量资料信息,使人们对南极大陆及其周围的古气候演变过程有初步了解。但是,当南极冰川在第三纪中期发生大量扩展时,北半球的冰川并不存在。这种极大的反差,让地质学家们百思不得其解。这是大自然给人们设置的一道课题。
2海底地形地貌
海底地形地貌
近岸带
海陆的过渡地带——大陆边缘
大陆坡上的台阶——陆坡阶地
大陆坡上的冲沟——海底峡谷
大陆的裙子——大陆裙
大洋盆地
海底的大平原——现代堆积平原
大洋中脊
跨跃美洲和非洲的通道——大西洋底
跨跃美洲和亚洲的通道——太平洋底
印度和澳洲的联系纽带——印度洋底
北冰洋底
丰富多彩的陆架地貌
中国近海陆架
中国陆架边缘的深沟——冲绳海槽
近岸海底皱纹——潮流沙脊群
海岛
中国海上交通要塞——台湾海峡
海岸带地质作用
海岸带
海蚀作用
波浪地质作用
海岸泥沙运动规律
海滩的物质组成
海岸带地貌的塑造
海滩剖面的塑造
基岩海岸地貌的形成
多种多样的海岸类型
夏日休闲好去处——砂质海岸
神奇的海岸——海蚀崖
曲折的海岸——海湾
河口三角洲海岸
红树林海岸
绚丽的珊瑚礁海岸
中国的海岸
中国的珊瑚礁海岸
海滩
海滩垂向上的分层
高潮线上的砂
平坦的潮间带——潮坪
海岸线上的鼓丘——海岸沙丘
海岸线上的“白堤”——贝壳堤
天然的的海中防波堤——障壁沙坝
天成的跨海大桥——连岛沙洲
河流入海口
天然的河口捕沙器——河口切变锋
海洋沉积
海洋沉积物
滨海带沉积物
近岸沉积
海滩沉积
潮滩沉积
澙湖沉积
风暴沉积
三角洲沉积
浅海沉积
浅海陆架上的自生矿物
浅海陆架上的生物作用
海底沉积物移动——块体运动
深海中的砂层——浊流沉积
陆隆上的沉积物——等深流沉积
半深海沉积物
深海沉积物
深海扇沉积
海洋沉积柯氏效应
边缘海盆沉积
沉积间断
浪基面
沉积垂直分带性
海洋沉积环陆分带性
海底构造
现代海洋是怎么形成
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地壳运动
陆壳与洋壳
大洋底部的构成——海洋岩石圈
双变质带
蛇绿岩套
环太平洋地震带
海岭地震带
洋壳的重力异常
地壳均衡论
洋底地磁异常
海底通讯的桥梁——地壳内的“逆电离层
大陆架的结构
大陆架的起源
岛弧海沟体系
海沟的形成
海底火山
大洋中脊的活动——转换断层
大陆漂移说
海底扩张说
板块构造
地磁场倒转现象
海底黑烟囱
无震海岭
地幔柱和热点
大洋——裂谷
海底工程与灾害地质
海底沉积物的应力状态
海底沉积物的触变性
海底沉积物的蠕变性
埋藏古河道
海底沙波
海底浅层气
海底麻坑
海底资源与开发
古海洋学
……
5中国海洋地质之父------刘光鼎人物简介
刘光鼎,1929年出生,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著名的地球物理、海洋地质学家。1952年,他从北京大学毕业后来到中国地质大学,参与创建了地球物理系,用物理学的方法研究寻找石油,执教12年,桃李满天下。离开学校后,他不但跑遍了中国海的东西南北,更领导100多位科研人员,把30年海上收集的数据凝聚成中国第一套系列海图,总结出中国海的演化史。这套系列海图对我国的海上油气勘探、环境灾害防治、航海等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国内外同行称他为“中国海洋地质之父”。在中科院,人人都知道他习武尚侠,喜欢写诗填词,享有“大侠”和“黄埔教官”的赞誉。
心仪原子弹却与石油结缘
刘光鼎先生1929年生于书香门第家庭,在北京完成中学学业后,因为感受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原子弹的威力,1947年在报考大学时很想学物理,盼望实现研究原子能的梦想。这一年,刘光鼎同时考上了北京师范大学体育系和山东大学物理系的奖学金,他之所以也选择考体育系,是因为体育系吃饭都可以免费。不过最后他还是选择了山东大学物理系。但是他到山东以后深感压抑,觉得这里的政治气氛不好,学习空气很差。不到一年他又回到北京重新考大学,并顺利考取了北京大学物理系的奖学金。同年,他在革命老前辈张硕文的介绍下参加了中国共产党。
刘光鼎与石油结下不解之缘,是从两位石油界前辈的一次倾心夜谈开始的。那是1951年7月,谭承泽老师带领刘光鼎等9名同学离开北京,前往延长实习。说是实习,实际上是党组织深有用意的安排。当时的系主任饶毓泰,是大名鼎鼎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去世前带的博士。作为系主任,饶博士正为他学生们的前程担心,因为,要在理论物理上学有所成,还必须到国外继续进修,这在当时是不现实的。恰在此时,为了创建新中国的石油工业,地质矿产部和燃料工业部正焦急地向北大延请人才。于是,有了这次特别的实习活动。
到达陕北铜川后,刘光鼎和同学们见到了陈贲、王尚文两位地质学家。陈贲是中共地下党员,与康世恩同学,于1938年左右毕业于清华大学地质系,王尚文与陈贲同班,他们都是中国石油地质界的先驱者。在铜川四郎庙停留期间,一天晚饭后,陈贲先生主动找同学们谈话。他向同学们介绍了自己工作的经历和体会,希望同学们投身到祖国石油建设中来。陈贲说,“一个国家要发展,不能没有石油,石油如果不掌握在国家手里,国家不能强大也没法发展”。多少年过去了,刘光鼎对这句话依然记得格外清楚。正是这次整夜的秉烛夜谈,启蒙了刘光鼎的地质认识,并且改变了他的人生道路。他说,爱国就要报效国家,但报效国家的很多问题不是原子弹能够解决的,石油关乎国家的经济命脉,更实际一些。于是,此后的生涯中,先生与石油结下了不解之缘。
结束暑假实习回到北大后,学校请中国地球物理界三元老之一的翁文波先生来讲课。当时学校让刘先生给翁先生当助教,白天翁先生讲课,晚上,刘先生开大课再讲一遍。教学相长,这也使得他的地球物理基础更加深厚,与石油的关系也更近了。1952年,刘光鼎大学毕业后来到中国地质大学,与另外两位老师一起创建了地球物理系,并开始了为期12年的教学生涯,为石油战线输送了大批人才。
倾心海洋30年 成果享誉海内外
为了中国的海洋地质事业,刘光鼎白手起家,在海上漂泊30年,象梳头一样把中国海梳了个遍。我国的海洋物探起步很晚,1958年才组建第一个海洋物探队;1960年刘光鼎从苏联考察回国后在北京地质学院成立了第一个海洋物探教研室,同年奉命组建地质部第五物探大队。当时美国等国家对我国实行禁运,所需的仪器设备无法进口。海洋作业非同陆地,没有仪器寸步难行。怎么办?只有自己动手。对此,刘光鼎介绍说:“海洋物探的基本方法是用重力、磁力、地震、回声测深、电法等勘测方法。我们什么仪器都没有,完全是白手起家。我先是组织4个人,用3年时间实验出了海底重力仪。尔后,通过转口贸易进口了一台航空磁力仪。但海上条件与空中不大一样,大量噪声干扰必须想办法克服。共有3、4个人加入了改装航空磁力仪的研究,终于突破噪声关,精度达到2纳特,接近了当时的国际水平。海洋物探最重要的仪器是地震仪,可当时我们只有用于陆地上的地震仪
❸ 深圳大洋化学有限公司怎么样
简介:深圳大洋化学有限公司成立于2005年08月22日,主要经营范围为石油化工产品、精细化学产品、化学试剂(不含化学危险品)、自动化仪器、仪表设备的开发、销售等。
法定代表人:吴长安
成立时间:2005-08-22
注册资本:100万人民币
工商注册号:440301103448492
企业类型:有限责任公司
公司地址:深圳市罗湖区黄贝街道黄贝路碧波花园南区惠民街市B18
❹ 洋底热泉中有哪些化学物质
洋底热泉中还有高浓度的化学物质,例如,硅和钙等。这就提出一个课题,如果热泉水中溶解的二氧化硅的测量值有代表性的话,那么,硅可能是由热液过程以与大陆侵蚀过程相同的速率进入大洋的。假如这个推断能够成立,这对于估算在过去2亿年中,大洋化学收支平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个过程,应当与海底扩张的速率有某种关系。
❺ 海洋化学的研究历史
1670年前后,英国玻意耳研究了海水的含盐量和海水密度变化的关系,这是海洋化学研究的开始。1819年,马塞特发现世界大洋海水中主要成分的含量之间,有几乎恒定的比例关系。1884年,迪特马尔发表了他对英国“挑战者”号调查船在1873~1876年间所采集的77个海水样品进行分析的结果,进一步证实了世界大洋海水中,各主要溶解成分的含量之间的恒比关系。1900年前后,丹麦克努曾等学者建立了氯度、盐度和密度的测定方法。20世纪30年代,芬兰布赫建立了海水中碳酸盐各存在形态的浓度计算方法。英国哈维系统地研究了海水中氨、磷、硅等元素的无机盐对浮游生物的营养作用,于1955年出版了他的《海水的化学与肥度》一书,它成为当时关于海洋生物生产力的化学的经典著作。
1959~1962年,瑞典物理化学家西伦和美国地球化学家加勒尔斯等人先后运用物理化学原理,对海水中各类化学平衡进行了一些定量的研究,使化学海洋学从定性描述阶段逐步过渡到定量理论研究阶段,初步建立了海洋物理化学的理论体系。同时,随着对一些元素的地球化学问题的深入研究,逐渐形成了海洋地球化学,它研究海洋中各种元素的化学过程,是化学海洋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根据1971~1980年“国际海洋调查十年规划”,进行了“海洋断面地球化学研究”等一系列课题的研究,弄清了大洋中许多物质的时空变化,提出了揭示大洋化学特征的全球模式,使化学海洋学得到新的发展。当前进行的“海洋瞬时示踪剂”研究计划,将更深入地探索海洋中的一些规律。
海洋化学是从化学物质的分布变化和运移的角度,来研究海洋中的化学问题的,故有突出的地区性特点。它既研究海洋中各种宏观化学过程,如不同水团在混合时的化学过程、海洋和大气的物质交换过程、海水和海底之间的化学通量和化学过程等。也研究海洋环境中某一微小区域的化学过程,如表面吸附过程、络合过程、离子对的缔合过程等。
由于海洋是一个综合的自然体系,在海洋的任一个空间单元中,常可能同时发生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生物变化和地质变化,这些变化往往交织在一起。因此化学海洋学要同物理海洋学、生物海洋学和地质海洋学相互渗透和相互配合,才能全面地研究海洋学问题。
海洋资源化学主要研究从海洋水体、海洋生物体和海底沉积层中开发利用化学资源的化学问题。对海洋资源的开发,早期是从海水提取无机物,包括制盐、卤水或海水的综合利用,比如提取芒硝、钾盐、溴、镁盐或其他含量较低的无机物;近代还研究海水淡化、海水中铀的提取、海洋生物天然产物的分离等。
此外,开发海洋的工程设施,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化学问题,诸如金属在海水中的腐蚀,防止生物对设备或船体的污着等,也是海洋化学所研究的内容。
❻ 18世纪地质学研究中关于岩石成因有哪些主要观点
水成论和火成论的论战是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初期的重要事件,在地质学发展史上影响深远.
米切尔对地表岩层带状分布的原因作了合理的说明,指出是原始水平岩层褶皱后,顶部遭受剥蚀夷平的结果.德马雷对法国、意大利火山地质作了长期考察,发表了许多有关火山地质的专著,并得
出玄武岩是火成岩的结论.
德国的A.G.维尔纳是水成论的主要代表.他长期任教于弗莱堡矿业学院,建立了水成学派.他的《岩层的简明分类和描述》(1787)是水成论观点的代表作.他将萨克逊地区地层分为原生岩、
过渡岩、层状岩、冲积岩和火山岩,并相信这一层序在全球普遍适用.他提出结晶岩,如花岗岩,是原始大洋化学沉淀结晶产物,玄武岩也是沉积形成的.原始大洋退却后,即形成灰岩,同时生物开始出现.火山喷发是地下煤层燃烧所致.水成论所论述的不只是岩石成因,更重要的是对地层层序和地质历史所作的解释.
但无论是水成论还是火成论,他们都有自己研究的依据和道理在里面,随着地质学的发展,他们对地质学的推进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❼ 水成论的拥护者有哪些
吕坤(明,1536-1618),一位在1571年考中进士,即通过皇帝主持的国家考试而得到了最高学位的学者。他认为自然界的变化,有它自己的规律;要认识这些变化的原因,还得从自然界本身去寻找。在人们问他,世界最怎样开辟出来的时候,他没有马上回答,而是让人在一个大盆里装满了混有泥沙的水,再投进去几小块瓦砾和一些谷和豆,然后将它们搅浑,说这就是混沌未分即天和地尚处于原始状态时,要这些人过三天再来看结果。三天后,这些浑浊的水变清了,他说轻清上浮,这表示先出现了天;泥沙沉底,则象征着地的形成,那些瓦砾突兀,好似山岳;过了一些时候,谷豆生芽,水中还有小虫浮沉奔逐,说明人和其他生物产生在最后。吕坤所作的,可以看成是利用进行模似实验来表达他的想法,在今天看来显得很幼稚,但这毕竟是在试图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实践去探求自然的秘密,需知这是在距今将近四百年以前。
晚于吕坤的西方水成论的先驱John Woodward(1665-1728)在 1695年发表的观点也仅说到这种程度:“在‘大洪水’时代,也就是诺亚时代,集储的大洪水爆发,把整个地球淹没,使万物相混。最后各种物质都被洪水冲走,并同水相混和,沉落下来而成为沉积物。沉积物以它们的重量为序——最重的物体(包括重的化石)形成最底层,较轻的物体形成上层。”就其思想意义而言,并不比吕坤高明多少,而这里面还多了神的因素。
1746年,盖塔尔送给巴黎科学院关于矿带和岩石分布的记录。他发现了地层的连续性和空间分布的规律性,并据之作出法国的地质图。显然,岩石只有形成在水中才具有连续性和分带性,对奥费涅火山的玄武岩,他也认为是水溶液的结晶作用形成的。
德国的A.G.维尔纳是水成论的主要代表。他长期任教于弗莱堡矿业学院,建立了水成学派。他的《岩层的简明分类和描述》(1787)是水成论观点的代表作。他将萨克逊地区地层分为原生岩、过渡岩、层状岩、冲积岩和火山岩,并相信这一层序在全球普遍适用。他提出结晶岩,如花岗岩,是原始大洋化学沉淀结晶产物,玄武岩也是沉积形成的。原始大洋退却后,即形成灰岩,同时生物开始出现。火山喷发是地下煤层燃烧所致。水成论所论述的不只是岩石成因,更重要的是对地层层序和地质历史所作的解释。
❽ 洋底热泉区周围是否有特殊生物区系
人们在洋底热泉区的周围,发现大量的特殊生物区系,以及高温缺氧条件下,海水中有极高浓度的有机物,也就是类似原生生命体的细菌。科学家们称,洋底热泉好像是一片生命的绿洲。地质学家们为此设想,洋底热泉的环境,酷似前寒武纪早期生命诞生时的环境。如果这一命题能够成立,那么,它将为地球生命地源研究提出很多新研究课题。
洋底热泉中还有高浓度的化学物质,例如,硅和钙等。这就提出一个课题,如果热泉水中溶解的二氧化硅的测量值有代表性的话,那么,硅可能是由热液过程以与大陆侵蚀过程相同的速率进入大洋的。假如这个推断能够成立,这对于估算在过去2亿年中,大洋化学收支平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个过程,应当与海底扩张的速率有某种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