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物理化 » 非议历史

非议历史

发布时间: 2021-08-01 12:28:56

① 程正瀛的历史争议

1911年10月10日武昌首义一声枪响,不仅推翻了统治我国267年的满清王朝,而且结束了我国长达二千余年的封建制度,拉开了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这在中国乃至世界近代史上都是一件惊天动地举世瞩目的伟大革命事件!那么这次首义“一声枪响”的第一枪究竟是谁打响的呢?近百年来大多文献传说是原清武昌工程八营正目(班长)、共进会营代表熊秉坤。但现已查证大量史实,还包括熊秉坤本人当时写的多篇文字的大量铁证说明,真正打响“第一枪”的应是熊的下属工程营正兵、共进会会员的程正瀛(定国)!
贺觉非先生与冯天瑜先生合著的名著《辛亥武昌首义史》一书中具体地写道:发动时间既定,金兆龙整装实弹以待。二排长陶启胜带护兵二人查铺至该棚,见金兆龙荷枪实弹,大惊,直前欲夺金兆龙枪。“金见事败,疾呼曰:‘众同志再不动手更待时!’中一会员程定国(即正瀛)持枪开击,陶带伤逃死于家。于是人声沸腾枪弹如雨,……工八营代理管带阮荣发、右队队官黄坤荣、司务长张文涛各持手枪,前往弹压。‘程定国一枪中右队官及司务长。营主(阮荣发)见枪毙两人,正跑走时,忽又一枪毙之。于是全营振动’。”以上文字足以证明程正瀛打响了首义第一枪,且击毙了陶、阮、黄、张四人。
首义后不久,熊便以“鄂步兵五旅长,前工程八营革军大队长”的身份,向上级部门“造送”了一份《前工兵八营革军各执事暨各会员事略》的汇报材料。在谈到程正瀛时,他写道:“至十九日午后八时,本排排长陶启胜见瀛及间壁棚内之金君兆龙形迹可疑,急叫拿住。瀛见事已露,即趁此机,将该排长枪毙。随至右队,枪毙右队长黄坤荣、司务长张文涛。即呼集同志,一同出发,占领楚望台子弹库。”(见《武昌起义档案资料选编》下卷114页,湖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在这部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湖北省博物馆、武汉市档案馆和湖北省及武汉市政协联合选编,洋洋三巨册的原始文件资料中,还收录了熊秉坤当时写的另一篇纪实文章《前清工兵八营革命实录》。该文有一段对程正瀛打响首义第一枪“实录”得最为详尽:“缘该三棚内之支队长金兆龙,得坤改定时限信后,方将准备一切,被本排排长陶启胜窥破,带护兵二名从之。金见事败,疾呼曰:‘众同志再不动手更待何时!’中一会员程定国(正瀛)持枪开击,陶带伤逃死于家。……营主阮荣发、右队官黄坤荣、司务长张文涛各持手枪向上射击,口称‘不用呶噪’,声未已,程定国一枪击中右队官,及司务长。营主(阮荣发)见枪毙两人,正逃走时,忽又一枪毙之。”
熊还在《武昌起义谈》中也说:“二排长陶启胜竟不听乃弟劝,反率护兵二名,径奔余棚,意欲先发制人。呵下士金兆龙:汝造反乎?金答曰:‘老子即造反,汝将奈何?’陶唤捕,金与陶扭,金不能胜,即呼曰:‘吾辈今不动手,尚待何时?’同棚程定国应声起,以枪托击陶头部血淋,陶释金逃,程继射一枪中陶腰部此即首义第一也。”(见《辛亥革命[五]第90页》)。熊秉坤的这些文字都写于首义后不久,属于“实录”,极为可信。虽在个别事实上略有差异,但有两点是铁定无疑的:第一,他从未谈起过自己打响了第一枪;第二,每次都“实录”了程正瀛打响第一枪的详细经过并赞程“即首义第一声也”,
上述史实本已明白无误地证明了打响首义第一枪的是程正瀛,那么为何以后几十年文载口传,说是熊秉坤打响的第一枪并被誉为“熊一枪”呢?其主要原因有二:
一是1914年熊出访日本时,孙先生曾向在场的人介绍说:“这就是武昌首义放第一枪的熊秉坤同志啊!”1919年孙中山在上海为某报撰国庆贺词中开头便说:“今日何日?此非我革命同志熊秉坤以一枪发难之日乎?”后又在《孙文学说》中又写了“熊秉坤首先开枪发难”的话,便使“熊一枪”之说广为流传。实际上武昌首义时孙先生并不在国内,对首义时的具体情况亦不了然。但他是当时举国敬重的“国父”,一言九鼎,遂成“定论”。
二是熊因领导发动首义功,已是社会名人,虽曾一反常态写过和口述过不少回忆文章,不仅要“为孙先生争”是自己打响了第一枪,还极力否定了自己早年多次肯定和赞扬过是程正瀛打响第一枪的事实。而程已早死,自难申辩,故遂成“悬案”。
即使在“熊一枪”一说流行之初,就有过不少武昌首义的知情者不以为然,撰文著书辩明真相。此后几十年来首义史的知情者和研究者前赴后继,不断努力,为了廓清这一历史事实,秉笔直书,作出了可贵的贡献。这里仅举数例如下:1、早在辛亥首义前后为武汉大江报、大汉报、民心报、震旦报、中华民国公报经常写文章和担任过编辑的著名老报人蔡寄鸥先生,曾写过一本专门“实地记述”首义全过程的专著《鄂州血史》,由龙门联合书局出版,他在该书第81页中写道:“程正瀛上好了枪,连忙赶上向陶(启胜)放了一枪,陶负伤逃走”。2、已故世居武汉的著名辛亥首义史研究专家贺觉非老先生,著名史学家冯天瑜、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的石芳勤、吕良海、杨天石、王学庄、张海鹏等先生,都先后编著了《辛亥武昌首义人物传》、《辛亥武昌首义史》、《武昌首义档案资料汇编》等多部专著,都权威翔实地记述了程正瀛打响了首义第一枪的历史事实。3、值得注意的是,在1991年辛亥首义80周年时,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了一本《武昌首义》的书中,收录了40多篇文章,其中就有多篇都据实写了程正瀛打响首义第一枪的史实。而这本书的几位副主编中,就有一位是熊秉坤先生的哲嗣熊辉先生。熊辉先生还在《从熊秉坤先生不谈第一枪谈起》一文中也说过:“父亲是辛亥革命武昌首义事发时的实际领导组织者,率工程营革命党人打响了第一枪。如单从时间上、狭义上说,他并没有打响这第一枪”(见2002年第3期《武汉春秋》)。中国文史出版社还于同年出版了著名史学家皮明庥先生的专著《武昌起义史》,书中也肯定了程正瀛打响第一枪的史实。4、2001年广西人民出版社又出版了张同新先生的专著《辛亥革命史纲》,在该书254页也明确地记述了是程正瀛打响了第一枪。张先生执教于中国人民大学,系台港澳研究中心主任、党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编著有《民国史廿讲》、《中国国民党史纲》等多部专著,是著名的近代史专家。
历史事实是客观存在的,也是不可以任何人为因素改变的。我们应以历史唯物主义史观的正确的态度去认真对待。尘封了将近百年的程正瀛打响武昌首义第一枪的史实,铁证如山!经众多当事人和现代史学家的努力,已拂去了历史的灰尘,恢复了“程一枪”的历史本来面目,这是一件对历史对后代负责的大好事,是值得庆幸的。当然,我们也应正确地认识到:熊秉坤先生大智大勇,是这次工程营首义活动的具体组织者和领导者,功勋卓著,为国为民作出了巨大贡献,值得敬佩。
从宏观上说,程正瀛打响了第一枪,也有他的功劳。熊虽未亲自打响第一枪,但决无损于他在首义中的功绩和形象!

② 历史上哪些诗人非议朝政

譬如,唐代的爱国文学家韩愈,反对迎佛骨,反对皇帝搞劳民伤财的迷信活动。韩愈受到皇帝的罢黜,但还算保住了性命。

③ 历史上比较有争议的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有哪些

秦始皇:焚书坑儒,实际上只是杀了几个儒生,后来被书生骂了几千年被认定是暴君,事实是任何事情都有它的历史背景的;

隋炀帝杨广:文韬武略,但是在历史剧中是昏君的代名词,修的京杭大运河被认为是昏君的佐证,实际情况是造福后面几千年。
明朝东林党以及阉党之争,争议很大;
李鸿章被好多人推崇,但是更多的人认为他是卖国贼,因为好多不平的条约都是他签的,但是他真的不是汉奸。
袁世凯同上;
等等还有很多。
总之中国历史上有很多充满争议的人物,因为各种原因不争论不休。

如何正确看待历史上有争议的问题

不要以现代人的眼光去评价而是要站在当时的历史时期去看问题。

⑤ 历史上有哪些当时饱受非议之后却被称作伟大的建筑

太多了 ,贝聿铭 卢浮宫金字塔 刚开始也被人 骂,古老宫殿 无端 一个另类 现代玻璃 金字塔,后来 才发现 现代 衔接 历史 。包括现在 扎哈 。这些大师 思想比较 前卫,需要时间 历练 证明

⑥ 有争议的历史

太后下嫁之谜

“太后下嫁”之说

李国荣

连载: 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 作者:李国荣

河北遵化县马兰峪的清东陵,群山环抱,苍松掩映,乃清初顺治皇帝亲点的“万年吉地”,清代在这里先后修建了九座帝后陵和五座妃园寝,安葬着顺治、康熙、乾隆、咸丰和同治五位皇帝和众多后妃。今天,清东陵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成为一处著名的旅游景区,吸引着众多游客纷至沓来。

进入陵区,人们首先看到的是昌瑞山下一座孤立于风水墙外的陵园。仔细观览,于残垣 [被屏蔽广告]
[被屏蔽广告]断壁间仍可发现其规制相当特殊。该陵没有马槽沟、玉带河和券桥,但陵前建有神道碑亭。进入大门,但见其三座门位于享殿之前,隆恩殿已拆,仅存基址。有资料及旧照片显示该殿并非帝后陵中常见的歇山顶,而是规格更高的重檐庑殿顶,突显陵主的高贵尊崇。这就是昭西陵,陵中安葬的是清初有名的孝庄文皇后。

孝庄文皇后,是清太宗皇太极的妃子,顺治皇帝的亲生母亲,康熙皇帝的祖母,一生历经数朝,竭力辅佐儿孙两代幼主,定鼎天下,死后累加谥号称“孝庄仁宣诚宪恭懿至德纯徽翊天启圣文皇后”,受到清室顶礼尊崇。她是清东陵安葬的辈分最高的人,但为什么却被置于风水墙之外呢?这就牵出了清初第一大疑案——太后下嫁。

据野史记载,清朝入关之初,摄政王多尔衮总揽朝纲,“出入宫禁,时与嫂侄居处,如家人父子。”而孝庄太后时当盛年,寡居无欢,认为多尔衮功高天下,又将帝位让给了她的儿子,忠心辅政,除非自己以身报答,不足以极其功,于是委身相事,借以笼络多尔衮。不久,多尔衮的妻子亡故,于是朝中范文程等大臣乘机鼓动皇太后与摄政王合宫,正式结婚,双方自然都很乐意。定下婚期后,就以顺治小皇帝的名义颁诏天下,宣称“太后盛年寡居,春花秋月,悄然不怡。朕贵为天子,以天下养,乃独能养口体,而不能养志,使圣母以丧偶之故,日在愁烦抑郁之中,其何以教天下之孝?皇叔摄政王现方鳏居,其身份容貌,皆为中国第一人,太后颇愿纡尊下嫁。朕仰体慈怀,敬谨遵行。一应典礼,着所司预办。”就这样,皇太后纡尊降贵,公然下嫁给了小叔子,摄政王多尔衮成了幼帝顺治的继父,其名号称为“皇父摄政王”。诏书中说得倒也直白,年轻的皇太后终于难守空闺,红杏出墙,自愿下嫁给刚刚丧妻的多尔衮。甚至有些小说中称,早在皇太极在世时,庄妃已与多尔衮两情相悦,暗渡陈仓了,此时结婚,终使两人夙愿得偿。

据说,礼部为操办这次婚礼,还专门搞了一套特殊的婚礼仪规,洋洋六大册,称为《国母大婚典礼》,极为隆重,中外文武百官都上表称贺,蔚为盛事。就连远在浙东海岛上的南明抗清名将张煌言也风闻此事,特意写了一首诗:“上寿觞为合卺樽,慈宁宫里烂盈门。春官昨进新仪注,大礼躬逢太后婚。”这就是说,太后的寿酒变成了婚宴的喜酒。

但是,多尔衮死后,旋即被人告发谋逆,遭到无情的政治清算。孝庄的地位却越来越尊崇,由皇太后而太皇太后,自己反思起来也觉得改嫁一事荒唐,对不起前夫皇太极,无颜相见于地下。所以,她不愿死后被送回盛京与太宗皇太极合葬,才嘱咐孙子康熙,将其葬于东陵。该陵建于风水墙外,即寓有贬抑之意,要罚她给皇家看守门户。如此等等,传说不一而足。

在封建时代的中国,普通的民间寡妇茹苦守节,会受到表彰,立牌坊。如若再嫁,则难免遭到亲邻的非难物议。何况作为尊贵的皇太后绣球重抛,梅开二度,当然是惊世骇俗的旷古奇闻。此说一出,即广为流传,到民国初年便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举凡谈前清掌故,莫不津津乐道,几同信史,以致后来有不少学者批评《清史稿》未能“秉笔直书”此事,为其阙失之一端。

太后果真下嫁了吗?要解开这桩清初第一大疑案,就得先谈谈故事中的两个主人公。

孝庄其人其事

李国荣

连载:清宫档案揭秘 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 作者:李国荣

历史上的孝庄文皇后,姓博尔济吉特氏,名叫布木布泰(或译作本布泰),野史传说中说她名叫大玉儿实在没有根据。她出生于明万历四十一年二月初八日(1613年3月28日),是蒙古科尔沁部贝勒寨桑的二女儿。科尔沁蒙古较早就归附了后金,并与后金联姻,以巩固双方的政治联盟关系。后金天命十年(1625)二月,时年十三虚岁的布木布泰由哥哥吴克善伴送至后金新都辽阳,嫁给了努尔哈赤第八子三十四岁的皇太极为侧福晋,也就是偏房。而早在11年前,她的亲姑姑哲哲已嫁与皇太极为正房大福晋,九年以后的天聪八 [被屏蔽广告]
[被屏蔽广告]年(1634),已继承汗位的皇太极又娶了她的姐姐海兰珠,于是姑侄三人同事一夫。

婚后,布木布泰接连为皇太极生下三个女儿。天聪三年(1629)生皇四女,后来受封为固伦雍穆长公主;天聪六年(1632)生皇五女,后来受封为固伦淑慧长公主;次年,又生下皇七女,后来受封为固伦端献长公主。三位公主,成年后分别嫁与蒙古贵族弼尔塔哈尔、色布腾和铿吉尔格。

到了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称帝于盛京(沈阳),同时建立后宫制度,在其众多妻妾中分封了五宫后妃。布木布泰被封为庄妃,居次西宫——永福宫,皇太极颁给她的册文用满、蒙、汉三种文字写成,文辞简约:“……兹尔本布泰,系蒙古廓尔沁国之女,夙缘作合,淑质性成。朕登大宝,爰仿古制,册尔为永福宫庄妃。尔其贞懿恭简,纯孝谦让,恪遵皇后之训,勿负朕命。”庄妃的姑姑哲哲当然是正位中宫为皇后,比庄妃后入宫的姐姐海兰珠被封为宸妃,位居东宫——关雎宫,地位仅次于皇后。其他两位西宫麟趾宫贵妃、次东宫衍庆宫淑妃,原为察哈尔蒙古林丹汗之妻,皇太极征服察哈尔部后娶之,并做这样的安排,主要是出于政治上的考虑。因此,在后宫中,庄妃姑侄的地位是最突出的,除姐姐宸妃最受恩宠外,最年轻的庄妃也是比较受宠爱的。特别是崇德三年(1638)正月,宸妃所生被皇太极视为皇嗣的皇八子夭折,庄妃恰逢时机地于两天后生下了皇九子福临,更加抬升了她的地位。

清代官书称庄妃曾“辅佐太宗文皇帝”,但在太宗皇太极时期,年轻的庄妃还不大可能在政治上有多少展露与作为。只有民间盛传“庄妃劝畴”的故事,为后来“太后下嫁”之说作了铺垫,似乎这位聪明美丽的庄妃娘娘惯施美人计。崇德七年(1642),明清松锦大战,关外明军的最高统帅蓟辽总督洪承畴兵败被俘,被押解到盛京。皇太极迫切希望洪承畴能够归降,为其所用,遂派范文程等一干汉族官员轮番前往劝降。但是,洪承畴似乎意志很坚决,不为所动,在狱中绝食等死,急得皇太极一筹莫展。一天夜里,牢门轻启,庄妃飘然而至,手进参汤,一席话打动了洪承畴,使其回心转意,拜倒在石榴裙下,归降了大清,后来为清王朝立下了汗马功劳。这个故事被很多文学作品演绎得很生动。但是据史书记载,洪承畴被俘之初拒不投降,却被皇太极抓住了他的思想弱点,亲自出马招降成功。

崇德八年八月初九日(1643年9月21日),征战一生的皇太极因病身亡。由于皇太极生前没有指定皇位继承人,朝中出现了权力真空,造成诸王争位的混乱局面。最终,各派达成妥协,立年仅六岁的福临为帝,这时福临的生母庄妃作为五大后妃的地位起到了重要作用。八月二十六日(10月8日),福临即位登基,改年号为顺治,庄妃被尊为“圣母皇太后”。

顺治虽然是个任性的皇帝,但在孝庄的督责下,各方面的学业还是比较优秀的。在他亲政后,孝庄仍时时告诫规劝其言行,使得他在政治上也颇有建树。可惜顺治英年早逝,孝庄于皇孙中亲自选择了不满八岁的玄烨继承帝位,自己再一次担负起保护、教化幼帝的重任,而其地位则进一步升为太皇太后,徽号累加为“昭圣慈寿恭简安懿章庆敦惠温庄康和仁宣弘靖太皇太后”。

孝庄对康熙非常疼爱,幼时即将其留养膝下,并将贴身侍女苏麻喇姑拨出,专门照料服侍他。当然,孝庄对康熙的教育也十分严格。康熙后来回忆说“朕自幼龄学步能言时,即奉圣祖母慈训,凡饮食、动履、言语,皆有规度,虽平居独处,亦教以罔敢越轨,少不然即加督过,赖是以克有成。”在康熙初年复杂的政局中,孝庄以自己的影响平衡着各种关系,尤其是她并没有继续从其母族博尔济吉特氏中挑选皇后,而是亲定首辅索尼的孙女赫舍里氏为皇后,以索尼牵制专擅的辅政大臣鳌拜,体现了其政治家的胸襟与识见。康熙后来成功铲除鳌拜,也是与孝庄的支持分不开的。康熙没有辜负祖母的苦心和期望,很快成长为一代有作为的英主。他对孝庄也极尽孝道,祖孙感情极为深厚,晚年的孝庄是很幸福的。

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二十五日(1688年1月27日),孝庄以七十五岁寿终。弥留之际,她嘱咐康熙说,太宗山陵奉安已久,不可为我轻动,况且我心中也舍不得你们父子,就将我在你父亲的孝陵附近择地安葬。康熙遵嘱,并将孝庄生前居住的慈宁宫东王殿五间拆建于昌瑞山下,称“暂安奉殿”,停灵其中。直至雍三年(1725),才在暂安奉殿原处就地起建陵园,葬入地宫。因其陵在盛京太宗皇太极昭陵之西,故称“昭西陵”。昭西陵与昭陵遥相呼应,实乃一而二、二而一,若将其圈入东陵风水墙内,反而形成阻隔。因此,该陵建于风水墙外乃顺理成章之事,毫无贬抑之意。

多尔衮生前身后

李国荣

连载:清宫档案揭秘 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 作者:李国荣

多尔衮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第十四子,生于明万历四十年十月二十五日(1612年11月17日),为太宗皇太极异母弟。据说多尔衮相貌最像其父,深得父亲喜爱,努尔哈赤曾有意将其作为自己的汗位继承人。但是,当1626年努尔哈赤去世时,多尔衮的母亲大妃乌喇纳拉氏被逼殉死,不满十五岁的多尔衮当然无力争夺汗位。在皇太极时期,年轻的多尔衮作战勇敢机智,很快以其卓越的战功、出众的才干和对兄长皇太极的忠心,超越几位兄长,被封为睿亲王,领正白旗,参决军国大事,并娶了庄妃的妹妹为妻。
当皇太极去世以后,再次出现皇位之争时,很快就形成了多尔衮与皇太极长子肃亲王豪格两派的严重对立。双方都握有重兵,多尔衮有两白旗的支持,豪格则有两黄旗的拥护,一时间剑拔弩张,各不相让。但是双方又各有顾忌,一旦刀兵相见,血溅朝堂,谁也没有必胜的把握。最后,在五大臣会议上,多尔衮审时度势,拒绝了拥戴者对自己的推荐,提出由皇太极第九子年幼的福临继位,由他和郑亲王济尔哈朗共同辅政。此议得到各方认可,既然立的是先帝之子,两黄旗大臣也无话可说,于是诸王大臣盟誓效忠,从而避免了在明亡前夕的关键时刻清王朝内部的分裂和相互残杀。多尔衮虽然没有当上皇帝,但却在粉碎政敌豪格皇帝梦的同时,大大强化了自己的权利和地位,成为清王朝的实际统治者。

几个月后,多尔衮敏锐地抓住时机,接受明朝山海关总兵吴三桂的请求,亲率大军入关,击败刚刚推翻明王朝的李自成农民起义军,一举占领北京。顺治元年(1644)九月,奉迎两宫皇太后和幼帝福临入京,定鼎中原,实现了努尔哈赤和皇太极梦寐以求的夙愿。在分兵南下继续征战的同时,他又取法于前明,制定各种内外制度。多尔衮总揽朝纲,尽心王事,在明清王朝更替的历史中起了重要作用,其权势越来越大,地位也越来越高,称号由“叔父摄政王”进为“皇叔父摄政王”,直至“皇父摄政王”,等于就是太上皇了。不过,多尔衮还是清醒的,他时时告诫诸王大臣不可谄媚自己而不尊朝廷,不尽忠皇上。

然而,功高天下的多尔衮并不长寿。顺治七年(1650)十一月,多尔衮出猎塞外,于十二月初九日(1650年12月31日)病死于喀喇城(今河北滦平),年仅三十九岁。灵柩回京时,顺治皇帝亲率诸王大臣出城跪迎。顺治发布哀诏,追怀其功德:“昔太宗文皇帝升遐之时,诸王群臣拥戴皇父摄政王。我皇父摄政王坚持推让,扶立朕躬。又平定中原,混一天下,至德丰功,千古无两。不幸于顺治七年十二月初九日戌时以疾上宾,朕心摧痛,率土衔哀,中外丧仪,合依帝礼。”接着,又追尊多尔衮为“懋德修道广业定功安民立政诚敬义皇帝”,庙号成宗。追封其元妃为“义皇后”,夫妇一同升祔太庙祭享,即视同一位真正的皇帝,极具哀荣。

但是,当年帝位之争造成的矛盾在压抑多年后终于爆发了。多尔衮当政时,威信自专,对待政敌豪格不公,于顺治五年(1648)将其迫害致死,对当初反对过自己的两黄旗大臣打击压制,致使一些人对多尔衮极为愤恨,却只能忍气吞声。现在多尔衮一死,他们翻身的机会就来了。顺治八年(1651)二月,有人揭发多尔衮生前曾制有八补黄袍等物,于是诸王大臣群起攻击,称多尔衮专擅,有谋逆之心。刚刚亲政的顺治马上下诏,将多尔衮削爵,撤出宗庙,开除宗室,追夺所有封典,籍没家产人口入官,其养子多尔博归宗(多尔衮无子,抚其弟多铎子多尔博为嗣),更有甚者,还将多尔衮陵墓平毁,鞭尸示众,并砍掉脑袋。短短两个多月内,多尔衮的名誉有了天壤之别。

直到乾隆四十三年(1778),在沉冤一百多年以后,多尔衮才得到彻底平反昭雪。乾隆皇帝专门发布诏谕,肯定多尔衮首先统兵入关,“抚定疆陲,一切创制规模皆所经画。寻即迎世祖车驾入都,定国开基,成一统之业,厥功最著”,并称每览《实录》中所载其言行,“未尝不为之坠泪,则王之立心行事,实能笃忠荩、感厚恩,深明君臣大义,尤为史册所罕觏”,断然否定了多尔衮有谋逆之心,“实为宵小奸谋,构成冤狱”。因此,下令将多尔衮复还睿亲王封号,并追谥为“忠”,补入玉牒,仍令多尔博一支承嗣。多尔衮作为非常时期的一位非常人物,其生前身后的非常际遇终告了结。

“太后下嫁”疑案辨疑

李国荣

连载:清宫档案揭秘 出版社:中国青年出版社 作者:李国荣

这一故事中的两位主人公境遇既然如此,太后下嫁之说显然难以成立了。如果孝庄确实曾下嫁多尔衮为妻,无论是与多尔衮两情相悦而自愿下嫁,抑或是出于笼络多尔衮以保护顺治而勉强委身,都难以出现多尔衮尸骨未寒即遭陷害清算的结局,因为批倒批臭多尔衮,对于孝庄和顺治母子的名誉尊严都大有损害,相反,继续维护多尔衮的名誉,才是孝庄和顺治有利的选择。
几十年来,不少历史学者对这一问题进行了严肃的研究和考证。著名清史学家孟森先生首先驳难,在其《太后下嫁考实》一文中对下嫁之据辩驳甚力,指出不仅下嫁为虚,甚至两人连同居关系都不存在。继其后者,仍不断有人撰文,否定者有之,肯定者有之,或认为虽无下嫁之名,至少有同居之实,观点仍难以统一。推原其故,在于现有证据之不足,以及各人解读之不同。

野史中所载的大婚恩诏,显为文学笔法,系好事者杜撰,自不足信。也有人声称,清末宣统之际在内阁大库检得过太后下嫁诏书,但却无人佐证其事,现存清代档案早已经过整理,迄未发现这一诏书,所言亦难以为据。

张煌言确实写了那首《建夷宫词》,但不能奉为信史。张煌言本为抗清名将,后来兵败被俘,誓不降清,惨遭杀害,他的许多诗文都是表明反清复明志向的。或许,顺治七年正月,多尔衮娶了其侄妇肃亲王豪格之妻也姓博尔济吉特氏,与两宫皇太后同姓,而且是孝庄的妹妹,以讹传讹,张煌言听说后,就信手写入诗中,甚至有意加以歪曲,借以讥讽贬斥清宫没有伦理道德,也未可知。

传闻的依据之一是多尔衮“皇父摄政王”之称号——多尔衮既非皇帝,又不是皇帝之父,既称“皇父”,则必然是娶了皇帝的母亲。其实,多尔衮的称号,是一步步抬高的。顺治元年(1644)十月,即顺治帝被迎入北京再次举行登基大典后,多尔衮因功被封为“叔父摄政王”,共同辅政的郑亲王济尔哈朗被封为“辅政叔王”,自然低了一格。顺治二年(1645)五月,有个御史赵开心疏称多尔衮以皇叔之亲而兼摄政王之尊,仪制宜定,“称号必须正名”,他说原来的“叔父摄政王”不妥,“夫叔父,为皇上叔父,惟皇上得而称之。若臣庶皆呼,则尊卑无异矣,”建议正名为“皇叔父摄政王”,经礼部等议定批准。到了顺治五年(1647)十一月,以南郊礼成,颁布恩诏大赦天下,第一条即称“叔父摄政王治安天下,有大勋劳,宜增加殊礼,以崇功德”。经部院大臣集体讨论,多尔衮的称号定为“皇父摄政王”。自此,直到多尔衮病逝,清政府的公文中都是这样称呼的,现存清代档案可为确证,而且据朝鲜李朝《实录》记载,顺治六年(1648)二月接到的清朝咨文中已称“皇父摄政王”。从时间上看,这一称号的确定,比传闻太后下嫁的时间早了一年多,因为多尔衮的妻子是顺治六年十二月去世的,传说下嫁是在顺治七年初。显然,“皇父摄政王”之称号实为崇显表彰其功德,沿用古代国君尊称臣下“尚父”(周武王称姜子牙)、“仲父”(齐桓公称管仲)、“相父”(蜀汉后主刘禅称诸葛亮)之遗意而已,绝非多尔衮真的做了顺治小皇帝的继父。

持下嫁说者,多举清人蒋良骐《东华录》所载当初给多尔衮定罪时有“又亲到皇宫内院”一语,认为实属暧昧,有秽乱宫廷之嫌。然而这句话的上下原文为“自称皇父摄政王,又亲到皇宫内院,以太宗文皇帝之位原系夺立以挟制皇上”,文意非常清楚,说多尔衮曾亲到皇宫内院向人发牢骚,称太宗皇太极得位不正,自然顺治继位亦不正,以此要挟顺治小皇帝,这是多尔衮的一条重要罪状。无论这一指控是否属实(指责多尔衮“自称皇父摄政王”一条,已非事实),“亲到皇宫内院”一语只是指出多尔衮说太宗得位不正的地点和对象,将其单独抽出作为多尔衮曾秽乱宫廷甚至作为太后下嫁的证据,显然是断章取义,没有任何说服力。

太后下嫁之说流传很广,但在清代档案和典籍中却没有任何记载。有人认为,那是因为后来清朝统治者觉得这件事不光彩,于是销毁了有关档案,删改了史籍中的记录。这种推断也颇为牵强,因为我们在当时朝鲜李朝的《实录》中同样也找不到“太后下嫁”的任何记载。如果太后下嫁是公开的,并曾颁布恩赦诏明告天下,那当然会颁诏给朝鲜,朝鲜《实录》中肯定会收录,或有所记载与议论。即使这件事是秘密的,每年几批来华进贡、谢恩及陈奏的朝鲜使臣也会得之街谈巷议,因为在明清鼎革的非常时期,这些朝鲜使节都负有多方收集各种情报的任务,回国后要向国王报告,其《实录》中载清朝之事甚详,就是这样得来的。在清初很长一段时期,朝鲜看不起清朝,认为他们是未开化的夷人,而且对清朝怀有敌意,在其《实录》中常见对清朝的不满和蔑称,在公开场合奉清朝正朔,但其官员告身等内部文件却只署年月而不书年号。如果太后下嫁实有其事,朝鲜当然不会为清朝隐讳,必然载之史册,事后也不必有删削之举。

总之,太后下嫁这桩疑案流传虽广,却无任何的证据。但是作为人们的茶余谈资,或是文学作品的绝佳素材,它还会一直流传下去。

俗话说“寡妇门前是非多”,即使贵为国母皇太后,也不免为流言非议。孝庄九泉有知,她会做何感想呢?

下载地址:
http://pcibm0225.bokee.com/blog/892931.html

http://board.verycd.com/t91588.html

hoho

参考资料:http://book.sina.com.cn/nzt/his/1103166691_qinggongdangan/

⑦ 历史上比较有争议的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有哪些

乾隆是汉人还是满人,孝庄下嫁多尔衮了吗,曹操的墓在哪儿,

⑧ 现在仍有争议的历史事件

谁是秦始皇的父亲
焚书坑儒了吗
真有阿房宫吗
徐福东渡之谜
徐福到日本了吗
究竟是哪个赤壁
杨贵妃死于何处,是怎么死的
太宗即位之谜
斧声灯影中杀兄夺位吗
……

⑨ 求有很大的历史争议的人物~~正反两面材料都要的,谢了!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公元221年,廷尉李斯主张废分封,秦始皇决定对国家全面实行郡县制,公元216秦始皇下令“使黔首自实田”,即令百姓自己申报土地,按亩纳税,这个法令的推行,使国家征收租税有了主要依据,促进了地主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统一度量衡和货币,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成为维护中国封建国家统一的重要基础。车同轨,这一措施对发展交通运输业起了促进作用。书同文,文化改革对于中央集权国家政令的统一、文化的传播和经济的发展,起了巨大作用,对于中国此后历史文化的发展也产生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从此,汉字的结构基本定型。秦万里长城,对于抵御匈奴的骚扰,保障内地人民生产和生活的安定,起重要作用。它是世界历史最伟大的建筑之一和中国历史七大奇迹之一,其充分体现了中国劳动人民的高度智慧和无限的创造力,成为中华民族悠久文明的象征。万里长城的修筑,致使近30万的农民及囚犯在边塞上留下白骨。焚书坑儒,使大量文化典籍付之一炬,460多人被坑杀。大兴土木,修建宫殿陵墓,数十万人为其营造规模宏大的陵墓,陪葬工程兵马俑坑也被确定为世界八大奇迹。严厉的镇压手法,实行严峻的刑罚,其名目繁多,可分死刑、肉刑、徒刑、连坐等12种,并且法律规定,各种刑罚可以重用、单用、合用,秦朝的种种刑罚使农民和奴隶遭到很重的鞭笞。至今你们对秦始皇嬴政的功大于过还是过大于功任争议。
2.宋太祖赵匡胤的心腹谋士赵普,正因赵普等人策划的陈桥兵变才使赵匡胤成为大宋的开国皇帝,在此后,赵普又提倡大臣读书,他曾对赵匡胤说:我有一本《论语》,用半部佐助您平定天下,用半部佐助您治理天下”赵普脾气很倔强,他曾多次向太祖推荐人才,太祖不用,甚至在太祖大发脾气撕毁奏折,赵普任然到朝廷向太祖推荐,太祖没办法只好下诏重用这个人。“杯酒释兵权”亦是赵普为太祖出的主意。而后宋太宗的即位史书有言为赵普反叛太祖而得之,甚至太祖之死与 赵普也有很大关系,有史书说,太祖执政后贪于女色,整天沉迷其中,其中花蕊夫人最得太祖宠幸,而太祖的弟弟即太宗赵匡义也甚为喜欢,太祖之母也甚爱赵匡义,在其弥留之际要求太祖传位于弟,太祖也一直疼爱弟弟,甚至在其登基前弟弟偷看嫂嫂洗澡之事都未责怪弟弟,这也导致太祖最终的死亡。史书有言,赵普见太祖不闻朝政,而太宗在军中和朝堂上地位很高,于是便找到太宗,对其天下是太祖的,美女也是太祖的,你只是太祖臣弟,凭什么太祖能过这样日子,而同样有能力有地位您怎么就可以只为人臣。于是一场政变开始了。赵普也便成为历史争议的人物。

⑩ 历史上非议很大的人

曹孟德
官居正
方孝孺
曾国藩

热点内容
天都教育 发布:2025-07-11 09:35:37 浏览:447
厦门在职教师招聘 发布:2025-07-11 09:05:50 浏览:694
十佳师德模范先进事迹材料 发布:2025-07-11 08:34:05 浏览:745
曲宏老师 发布:2025-07-11 08:29:28 浏览:130
初中物理考点 发布:2025-07-11 08:00:56 浏览:539
九年级上册仁爱版英语 发布:2025-07-11 07:43:32 浏览:666
七律长征教学视频 发布:2025-07-11 06:31:58 浏览:438
安工大老师 发布:2025-07-11 02:47:26 浏览:525
微生物学第三版 发布:2025-07-11 00:14:22 浏览:107
初中数学卷子 发布:2025-07-11 00:11:28 浏览: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