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山的历史
A. 山东乳山堕崮山中的碧霞元君祠始建于哪年代它的历史简介
碧霞元君祠初建于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位于泰山极顶南侧,。原名昭真祠,金代称昭真观,明弘治年间(1488--1505年)改名碧霞灵应宫,又称碧霞灵佑宫,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重修后改称碧霞祠,沿用至今。碧霞祠大殿为五楹,九脊歇山式顶,瓦垄三百六十条,以象周天之数。盖瓦、鸱吻、戗兽、大脊等均为铜铸。檐下高悬雍正帝「赞化东皇」、乾隆帝「福绥海宇」巨匾。整个大殿雕梁画栋,睛天朗日之下,金光璀璨,蔚为壮观。殿内正中神龛内的碧霞元君贴金铜坐像,凤冠霞帔,慈颜安详端庄。碧霞元君是道教尊奉的女神,俗称泰山娘娘、泰山圣母、泰山奶奶,传说是东岳大帝之女,宋真宗时封为「天仙玉女碧霞元君」。道经中说,碧霞元君是西天斗母的化身,在泰山修道成真,位证天仙,受玉帝之命,统领岳府神兵,照察人间善恶。民间传说碧霞元君能福佑众生,特别保护妇女儿童,有求必应。现今每年有逾百万的香客游人登泰山朝拜碧霞元君,心香一瓣,祈神福佑。大殿左右为东、西配殿。东配殿祀眼光娘娘。传说眼光娘娘能治疗各种疾病,保佑人们眼明心亮、身体健康。西配殿祀送子娘娘。送子娘娘掌管人类生儿育女之事。香客往往在殿中用红布包一个石膏娃娃带回家去,放在床上,以求娘娘赐子,称为“拴娃娃”。东、西殿之间是香亭,祀碧霞元君。封建时代,大殿轻易不开,只有帝王大臣才有资格进大殿朝拜元君,普通百姓只能在香亭中求祷泰山娘娘。
1983年,泰山碧霞祠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二十一处重点道教宫观之一。1985年,这座千年古观重新交由道教组织管理,作为宗教活动场所开放。
B. 威海大乳山简介
山东威海市乳山简介 威海市位于山东半岛东端,北东南三面濒临黄海,北与辽东半岛相对,东及东南与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隔海相望,西与烟台市接壤。 总面积5436平方公里。
行政区划分:威海现辖三市:荣成、文登、 乳山和三区:环翠区、高区、经区。乳山行政上隶属于威海市。地处青岛、烟台、威海都市群的中心,距青岛、烟台、威海三市路程均在一小时左右,被称为"一小时经济圈"乳山市资源充足,物产丰富,有“金岭银滩”的美誉, 是著名的“水产之乡”“水果之乡”“黄金之乡” 乳山风光秀美,气候宜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十分适合生活居住。拥有国家4A级旅游区——省级银滩旅游度假区、岠嵎山国家森林公园及大乳山、圣水宫等众多景观,其中银滩旅游度假区内长达20公里的沙滩和可同时容纳15万人的海水浴场,银滩的沙极为珍贵,经专家认证,此处沙滩的磁含量之高世所罕见,在此眺海观日,沙滩浴,对健康十分有利,这里坡缓浪平,礁奇滩曲,沙白水洁,集山海岛湖泉河林与一体,大乳山、小乳山、垛崮山、三观亭、仙人桥、锁龙石、和尚洞、宫家岛、福如东海文化园、大拇指广场、赛车场、高尔夫球场、东方威尼斯等等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完美结合,使银滩不仅成为旅游、休闲、养生的天堂,更成为有识之士投资创业的理想家园!
C. 乳山口镇的历史
乳山口港因其地理位置和港湾条件优越,很早就成为境内海上贸易的重要港口。久有“北有旅顺口,南有乳山口”之说。早在唐代就有外埠船只来往。随着航海技术的发展,至宋代,乳山口的海上贸易日渐兴旺,当江、浙一带商船以南方稻米来此换取当地柞茧绸、谷物等土特产品。南宋时期,宋、金分淮河而治,南、北方海上贸易受到限制,乳山口亦在其列。元代,南粮北运兴起,乳山口海上贸易重兴。南方商船载稻米、毛竹、茶叶、木材等物来此换取当地的丝绸、大豆、黄金等。明代初期曾实行海禁,但因客商从事民间贸易获利颇丰,乳山口的海上贸易从未间断。
至清代,海禁解除,乳山口的海上贸易重新兴旺,贸易船只由南方上海、广州等沿海港口扩大到北方的旅顺、天津、安东等地。贸易物品由粮食、布匹、木材扩大到日用品,贸易方式由易货贸易发展到用货币交易。至道光末年,乳山口已有商号50余家。商船有闽(福建)帮、广(广州)帮、浙(江)帮、关里(东北地区)帮之分。咸丰元年(1851年),为适应乳山口海上贸易需要,境内的“泉盛”“合兴”等商号集资在乳山口修建简易石码头两座。清末,当地人亦在乳山口先后建立了“三义”“新兴”等运输商行,从事海上运输的木帆船达50余只,港口日泊船30余只。境内所产花生已成为与外地客商进行交换的大宗商品。随着青岛、烟台开埠,洋货入境,南方商船来此贸易减少,当地从事海上贸易的船只多载土特产去青岛、烟台,换回机织布、纱线、煤油和日常用品在境内出售。抗日战争爆发后,日本侵略军实行海上封锁,乳山口的海上贸易日趋萧条。其后,乳山口造船业兴起。建于1951年的乳山市造船有限责任公司,经过多年发展,现拥有国内先进的船舶设计、生产设计、物流管理和管理软件等计算机网络,生产工序、工艺按现代船模式与国际造船业同步。
随着沿海各地来乳山口的商船不断增多,旧时福建、浙江等地商人曾集资在乳山口北岸山顶修建娘娘庙,以求海神娘娘保佑海上安全。
D. 乳山姓隋氏历史
隋姓,中国姓氏之一。当代隋姓的人口大约有46万,排在大姓姓氏中第203位(根据2012年调查结果),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037%。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山东,大约占隋姓总人口的51%,其次分布于黑龙江、辽宁、吉林、内蒙古、河北,这五省区又集中了45%。全国形成了以山东和东北为中心的两块隋姓分布区。
隋姓是由随姓分化而来的姓氏,姓氏原作“随”,后改为隋。相传早在女娲开天辟地时,就有一个名为随的人,他的后代就以随为姓。至周代,王族中有一支被分封于随(今湖北随州),建随国,侯爵,为周诸侯国之一。周未,并于楚,原随国贵族有人以随为姓。另外,春时战国时,原陶唐氏之后杜伯的玄孙士会在晋国担任士大夫职务,以随为食邑,史称随会。他受封的地方在今山西介休东,子孙留居于此,也姓随。至隋朝初年,上述三支随姓人大都随例改为隋姓,并进一步发展成为当今隋姓主体。
除从随姓分化而来外,隋姓还有自己的血统本源。早在汉代时,就有一位名为隋昱的人名载史籍,于东汉初年官至五原太守,其姓氏的来源显然另有所出。另外在明代,将军王骥远征麓川(治所在今云南腾冲一带),后又在当地任职。原土著居民请求他赐给像汉人一样的姓氏,他便以怕、刀、剁三姓相于。后来,以怕为姓的人因姓氏读音不雅,改为与怕字字形相近的隋姓,从而成为隋姓中的一员。至于在当代,除汉族以外,满、蒙等民族也都有人以隋为姓。
隋姓得姓以后,在发展中还在清河(今属河北)一带形成望族,以致仍被人当作隋姓的代表郡望。同样,在分布上,隋姓人口也以清河及其附近的山东省最为集中,几乎占全国隋姓总人口的三分之二以上。另外自古至今的隋姓名人中,如宋高密令隋宝、元代人隋业昌、明巢县丞隋赟(上斌下贝)、主簿隋翥等人,籍贯也大多集中在这一地区。
E. 我的家乡在乳山
我的家乡在乳山。别听这个名字不怎么起眼,现在可富着呢!
乳山在改革开放以前可是个贫穷的地方,路面崎岖
,即使不下雨也很难走,一下雨路面泥泞的很,车马难行,由于家家都穷,谁也拿不出钱来修路,也只好那样了。当时的长山人要是有一块怀表,别人会羡慕死的,要强的爷爷硬是托人从长春买回一块怀表,兴奋得不得了。
改革开发后,由于党的政策好,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平坦的柏油路代替了泥泞的小道,石英表代替了老怀表,彩电取代了黑白电视,e-mail代替了电报,电脑走进了千家万户,人人都有了手机、传呼机,而这些都是改革开放以前的人们做梦也想不到的东西。
“现在人们的日子是越过越好了!”这句话是爷爷的口头禅,他常对我说:“孩子,你们这代人可真幸福,我们年轻的时候一个月能领回十多块钱工资就不错了,看看你的父母,现在一个月的收入顶我们好几年的工资。”
是啊,家乡人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收入高了,这一切都在说明家乡走上了致富之路。我相信,家乡在我们的建设下,一定会更加美丽,更加富饶。
朋友,你到过乳山吗?乳山是我国东部边陲的小镇。它位于黄海岸边。远看乳山像镶嵌在玉带上的珍珠,是那样璀璨夺目,是那样惹人喜爱,又是那样让人自豪……。
乳山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据说:过去的乳山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小镇,破旧的草房、低矮简陋;荒凉的土地,杂草丛生;狭窄的街道,凹凸不平。勤劳的乳山人面对这荒山野岭发出了:“为了下一代的幸福,让我们带走荒凉和贫穷”的坚定誓言。那时候,他们每天吃的是咸菜玉米,用的是粗糙的农具,在强烈阳光的炙烤下,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辛勤劳动着,用他们勤劳的双手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改革开放后,乳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今天的乳山已不是“晴天灰飞扬,雨天烂泥塘”的情景了。一幢幢高楼鳞次栉比,一条条街道宽阔整洁。市内,一棵棵大榕树显得格外精神,就像一把把撑开的绿绒大伞。市外一排排“站岗树”昂首挺胸,就像守卫城市的哨兵;今天的乳山交通十分便利,公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汽车穿梭往来。铁路既通国内又通国外,还设有国际旅游列车。
乳山人民的文化、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普遍提高。疗养院、游戏厅、健身房……..应有尽有。彩电、冰箱、电脑、手机等家用电器已进入普通百姓家庭。汽车等大宗消费品也逐渐进入乳山市民的家庭。
如今的乳山已变成一个设施先进、环境优美、清洁整齐、美观文明的新兴旅游城市。游人从市区到沿海边走边观赏两边的景物,回发出惊奇的赞叹,赞美这巧夺天工的构思,赞美这独一无二的胜景。而当你走道海边,你才发现最美的景色还不是这沿路两旁的景,而是海边的现代化城市,她溶传统与现代为一体,开创了旅游史上的新篇章。
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国家强盛主要靠人才,以一中、金岭、实验中学、实验小学等为主的学校,已达到全省乃至全国的先进水平。近年来,国家实施素质教育,乳山也不示弱,先后培养出一大批有素质、有能力的教师为学生学习文化知识创造出良好的条件,各个学校都装上了多媒体,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方便。学生也呈现出一片积极向上,争先恐后的良好风气,乳山正在源源不断为祖国输送着人才。
我坚信,明天乳山的发展会更加繁荣、更加富强!那时侯有了航空路线,有了更加便利的民用交通设施,乳山将以崭新的姿容迎接八方来客。
我爱乳山,这胶东半岛上璀璨的明珠。
我自豪,我是乳山人!
F. 乳山历史上的灾害性天气
你好,
1,这个问题网上查不到。
2,建议查询当地气象资料或资询经历过这样天气的老人。
G. 威海的历史是什么
威海市历史悠久。据境内古文化遗址出土文物考证,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此生息繁衍。境内之远古历史,已经难考。《史记·夏本纪》云:“海岱惟青州,嵎夷既略。”西汉孔安国曰:“东表之地称嵎夷。”清胡谓《禹贡锥指》称:“今登州、莱州二府,皆为禹贡莱夷之地。”据此推断,夏、商、周三代今市境为东方嵎夷之地,属青州,有莱夷聚居。
春秋时期
境内先后为莱子国地、齐国东莱地。莱子国为姜姓东方夷国。清宣统《山东通志卷二十·封建》云:“春秋襄公七年,齐晏弱围莱,莱共公浮柔奔棠。棠,莱邑,晏弱围棠灭之,迁莱于郳。”齐灭莱后,因莱地位于齐国之东,始称东莱(一说在历史上莱与东莱是两个国家)。《汉书·地理志》不夜县注曰:“《齐地记》云:‘古有日夜出,见于东莱,故莱子立此城以不夜为名。’”不夜城旧址在今荣成市不夜村。清道光《荣成县志》谓:“不夜城边耕夫往往得古刀钱,其文云‘夜昜止保货’,是不夜又名夜昜矣。”
战国时期
境内属齐国东莱地。《国语·齐语》云:“通齐国之鱼盐于东莱。”自莱归齐至秦统一六国,今市境一直为齐东莱地。
秦代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实行郡县制,今市境先属齐郡,后属胶东郡,为腄县地。《史记·秦始皇本纪》载:“二十八年,始皇东行郡县”,“并勃海以东,过黄、腄,穷成山、之罘,立石颂秦德焉”。秦之腄县,设治于今烟台市福山区境内,以东别无他县。
西汉时期
境内属青州东莱郡地。《汉书·地理志》东莱郡注谓:“高帝置。师古曰:故莱子国也。”东莱郡治在今莱州市,领县十七,今市境内置有不夜县(设治于今荣成市不夜)、昌阳县(设治于今文登市宋村东)、育犁县(设治于今乳山市城阴村南)。是为境内有县级政区建置之始。
东汉时期
东汉初省并不夜、育犁二县,境内仍属青州东莱郡。郡治由今莱州市迁至今龙口市黄城集。1986年,在威海市区塔山北麓出土“长贵亭侯”龟钮铜印,其形制为东汉遗物。亭是县属行政单位。可知,东汉时,今市区一带曾是昌阳县长贵亭侯的封地。
三国时期
境内属魏东莱郡地,设昌阳县。
西晋时期
晋初,省昌阳县并入长广县,属长广郡,今市境南部属之,郡治在今海阳市发城(一说驻不其,在今青岛市城阳区城阳村北)。同时改东莱郡为东莱国(都掖县,今莱州),市境北部属之,为牟平县地,县治在今烟台市福山区古现。惠帝元康八年(公元298年),又析长广县复置昌阳县,设治于今莱阳市照旺庄,仍属长广郡。自晋至北齐间,昆嵛山以东不再有县治。
东晋十六国时期
后赵在牟平县析置东牟郡东牟县,今市境北部属之,郡治、县治均在今烟台市牟平区。境南部仍属长广郡,为昌阳县地。前燕、前秦、后燕、南燕四代相沿未改。
南北朝时期
刘宋省东牟郡并入东莱郡,省东牟县并入牟平县,今市境北部属之。南部仍属长广郡,为昌阳县地。北魏皇兴四年(公元470年)分青州置光州(治掖县,今莱州),领东莱、东牟、长广三郡,今市境北部属东牟郡,为牟平县地;南部属长广郡,为昌阳县地。东魏兴和元年(公元539年),析昌阳县地置观阳县,属长广郡,境南部属之,县治在今海阳市发城。北部仍属东牟郡,为牟平县地。北齐天保七年(公元556年)省东牟郡并入长广郡,仍属光州;天统四年(公元568年)由牟平县、观阳县析置文登县(一说文登置县于天保七年),今市境尽属之。
隋代
境内为青州东莱郡(治掖县,今莱州)地,设文登县。《隋书·地理志》青州部东莱郡注谓:“旧置光州,开皇五年改曰莱州,统县九。”在隋代,郡与州相继存续。开皇初废长广郡入莱州,至大业初又废莱州,置东莱郡。
唐代
境内为河南道登州(治蓬莱)地,设文登县。唐代,登州几经置废。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析东莱郡置登州,州治文登,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废。如意元年(公元692年)又以莱州之牟平、黄县、文登复置登州,州治牟平。神龙三年(公元707年)徙治蓬莱。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又废,改置东牟郡。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又改称东牟郡为登州。 自唐麟德二年(公元665年) 析文登县西境,于东牟故城(今牟平)置牟平县,至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的一千余年间,境西南部一直属牟平县,其余属文登县。
五代时期
境内建置与唐代同,先后属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
北宋
境内为京东东路登州地,设文登县。宋延唐制,在境内置登州,初属京东路。熙宁七年(1074年)改属京东东路。境内置乳山寨,时属牟平县,即今乳山市乳山寨村。
金代
境内为山东东路宁海州地,设文登县。天会六年(1128年)金人攻取京东东路州郡,九年(1131年)以登州之牟平、文登两县立宁海军。大定二十二年(1182年)升为宁海州,领牟平、文登二县,州治今牟平。境内置温水镇(时属文登县,在今环翠区温泉汤村)、汤泉镇(时属牟平县,在今乳山市汤上村)。
元代
境内为中书省宁海州地,设文登县。金正大二年(1225年)元兵攻取京东州县,宁海州隶益都路。至元九年(1272年)宁海州直隶中书省部,领牟平、文登二县。
明代
境内为山东布政使司登州府宁海州地,设文登县。《明史·地理志》宁海州下注谓:“洪武初以州治牟平县省入,属莱州府,九年改属”。文登县下注谓:“洪武初改属莱州府,九年五月属登州府,后仍属州”。明初,境内设辛汪寨、温泉镇、斥山镇、乳山寨四巡检司。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为防御倭寇,在境内设威海、成山、靖海三卫和宁津守御千户所。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为防倭寇侵扰,析辛汪都三里置设威海卫,原为文登县地,永乐元年(1403年)建城,名寓“威震东海”之义。 “卫治极山东之东,三面环海,一城负山,形胜险要甲于天下,盖海防一重地也”(明谷景阳《重请威海卫印记》)。威海之名从此始兴。威海即由此而来。宣德二年(1427年)设文登营。成化年间(1465~1487年)又设百尺崖、寻山、海阳三守御千户所。卫、所皆隶属山东都指挥使司。
清代
境内为山东布政使司登州府地,设文登、荣成二县。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清兵由辽东海道攻入,破宁海州。雍正十三年(1735年)裁成山卫置荣成县,县治在今荣成市成山卫,属登州府。同时裁威海、靖海二卫并入文登县,设威海、靖海二巡检司。境内还设有石岛、盐滩二巡检司。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英国强租威海卫。1900年在租界内设威海卫行政长官署,属英国殖民部。威海卫城里仍属文登县。
中华民国
境内大部分地区先后为山东省胶东道、东海道和胶东区地。民国二年(1913年)裁并府、州,实行省、道、县三级制,境内除租界区外,文登、荣成二县属山东省胶东道。1925年,分胶东道置东海道,境内属之。1928年废道制,实行省、县二级制,文登、荣成二县直属山东省。1930年10月,威海卫收回,置威海卫行政区,直隶行政院。1938~1942年,国民政府先后将山东省划为三个行署区,17个行政督察区,文登、荣成二县属胶东行署区第七行政督察区。1942年12月,威海卫行政区管理公署被国民政府撤销。1945年10月,国民党山东省政府撤销了三个行署区,设立六个省政府办事处,分别领辖17个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今境内属鲁东(第六)办事处第七行政督察区。自1945年8月以后,境内除威海卫市市区北部曾被国民党军队暂时占领过外,其余全部已是解放区。
抗日战争时期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开辟抗日根据地,建立抗日民主政权,逐步发展形成了行政管辖区域。从1940年4月开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县级抗日民主政府,先后在荣成、文登和威海卫建立;9月,东海专区成立,威海卫行政办事处和荣成县、文登县抗日民主政府属之。其后,境内先后又成立文西、文东(文登)、牟海行政公署等县级抗日民主政府,属东海专区。1942年7月,胶东区行政主任公署成立,东海专区属之。1945年8月,威海卫解放,奉山东省政府命令,成立威海卫市,与东海专区皆隶属胶东行政区。1948年3月,威海卫市改属东海专区。专员公署驻文登。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年10月至1987年6月,境内先后属东海专区、文登专区、莱阳专区、烟台专区和烟台地区、烟台市。1950年5月9日,经政务院批准,撤销胶东行政区和东海专区,组建文登专区,专员公署驻文登。其时,境内有威海、荣成、文登、昆嵛、乳山五县。1954年10月,威海市由专区辖市改为省辖市(县级),由文登专区督导。1956年2月24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文登专区,所属县市并入莱阳专区,专员公署驻莱阳。其时,境内设有文登县、荣成县、乳山县和威海市。1958年10月18日,经国务院批准,莱阳专区更名为烟台专区,专员公署迁烟台市。同年,威海市由省辖市(县级)改为专区辖市,属烟台专区。1967年2月,经山东省革命委员会批准,烟台专区改称烟台地区,今境内属之。1983年8月30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烟台地区,烟台市升为省辖市,威海市仍为省辖县级市,由烟台市代管。1987年6月15日,经国务院批准,威海市升为地级市,原县级威海市行政区域改设为环翠区;同时,将烟台市所辖荣成、文登、乳山三县划归威海市管辖。1988年10月,文登县改为省辖县级市,由威海市代管;11月,荣成县改为省辖县级市,由威海市代管。
H. 乳山有什么历史名人吗男女都可以。乳山有他们的故居之类的吗
冯德英,写《苦菜花》的文学家,乳山市金茂大厦对面是冯德英文学馆。
I. 乳山海阳所历史
海阳所,古称沙沟寨,自古为军事要塞之地。向南可防海上入侵之敌,东西可协同沿岸守御点对敌作战,北靠大陆,腹地深远。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为防倭寇海上入侵,在沙沟寨修筑土墙,设立海阳守御千户所,隶属大嵩卫,时屯兵1120人,设正千户1员,副千户2员,镇抚2员,百户十员。百户所领112人,设总旗2名,小旗10名。清顺治初年,撤销守御千户所后,海阳所作为地名取代了沙沟寨。现海阳所村的居民,多系明永乐年间在此定居的军户后裔
元至正十三年,焉姓由河南省开封迁居此地,以居地西沟旁曾设军寨,取名沙沟寨(明洪武十八年迁翁家埠)。明洪武三十一年,为防倭寇海上入侵,在此设海阳守御千户所,至明末,先后有许、张、马、李、刘、徐、于、孙、杨、鞠、常、赵、王、左、傅、贾、吕、陈、鲍、谢等24姓军户落籍,以此地设海阳守御千户所定名海阳所。后多数姓氏迁居他处。现有马、许、鞠、左、王等姓。
所后张家庄
明永乐年间,张姓由小云南从军海阳所,成化年间落籍建村张家庄。1980
海阳所镇西皇岛村民
年更今名。
所后王家庄
明永乐年间,王姓由小云南从军靖海卫,明末迁此建村王家庄,后郭、辛等姓迁入。1980年更今名。
所后常家庄
明永乐年间,常姓从军靖海卫,明末迁此建村常家庄。1980年更今名。
贾家庄
明永乐年间,贾姓从军海阳所落籍,明末迁此建村。
望海庄
明末,宋、潘、于姓先后迁此建村宋家庄,后迁走。清雍正年间,杜姓由杜家岛、王姓由海阳所迁此定居,因东临大海更此名。
吕家庄
明永乐年间,吕姓从军海阳所,成化年间落籍此地建村。
所陈家
明永乐年间,陈升由小云南从军海阳所,后落籍此地建村陈家。1980年更此名。
海疃
明永乐年间,刘兰由小云南从军海阳所,弘治年间,落籍于海滩边立村,取名海滩。后演作今名。
赵家庄
明永乐年间,赵、徐、许姓由小云南从军海阳所落籍。万历年间,三姓迁此分别建村赵家庄、指挥、许家埠。1942年,诸村合一行政村,称赵家庄。
邹格
清顺治十二年,宋天洪由南泓迁此定居。天洪身亡,其妻周氏重婚生子,子以母姓立名周格庄,后演作今名。
三甲疃
唐时,邵姓在此建村邵家埠,元末迁走。明正德二年,于岱由小泓迁此
海阳所镇村民清理海域
定居,袭旧名。清康熙二十一年更名三甲。1980年更今名。
大庄
明天启二年,宋让由南泓迁向阳坡下立村称崖下,后随村庄扩大改名大庄。清康熙年间,王姓由宁海州迁居村东北建村小庄,1945年并入大庄。
池源
清康熙年间,宋姓由南泓迁此为迟姓看山,称迟家庵,成村后更名池园。1942年又更今名。
金港
清乾隆四十五年,于姓由西泓于家来居,因居地附近港湾盛产鱼虾,故名。
赵东庄
明万历年间,赵姓由海阳所军户落籍迁此立村。
西泓于家
明洪武年间,于显兴由荣成县斥山迁居建村于家。后因此地南北濒海,且居海阳所半岛西部,故更称此名。
西泓辛家
明万历年间,辛坚由十里大辛家(今南黄村)迁此立村辛家,后更此名。
西泓赵家
明永乐年间,赵姓由小云南从军海阳所,再迁此立村赵家,后更此名。后于姓从西泓于家迁入。万历年间,迟姓从莱阳县迁居赵家村东南建村迟家,1946年并入西泓赵家。
后山于家
清雍正年间,于士蒿由西泓于家迁居多夼,之后族人相继落居十间房、桑树嘴、西庙、面条沟等处,刘姓从即墨县金口迁此建猫口嘴。后诸自然村合一行政村,因位于大乳山后,故名。
西山
清雍正年间,赵姓由西泓赵家迁居大乳山西定居,称西山赵家;于姓由西泓于家迁此称西山于家。1945年,两村合一称西山。
姜家庄
清康熙六十一年,姜敬由姜格迁此以姓立村。嘉庆至光绪年间,先后有刘、李、于、辛、赵姓分别由薛格、李家、水头、西泓辛家、西泓赵家迁此,分建刘家、李家、黄金钗、风洞、北道、山前、辛家顶、狮角山等村。1942年,诸村合一称姜家庄。
西黄岛
清康熙年间,童姓居黄岛山西,故名。嘉庆十二年,姜姓由姜格迁居村北建村黄岭。刘姓在村北建村刘家河(年代无考)。后辛姓于光绪六年迁入,迟姓于光绪二十七年迁入。1952年,诸村合并称西黄岛。
双峰庄
明万历年间,辛姓由西泓辛家迁居立村,以村西有两座山峰而取名。清初,杜姓由即墨县羊山后迁入。清咸丰年间,赵、迟姓由西泓迁居葛子岭。光绪年间,姜姓由姜格迁居石匣。1952年,诸村并入该村。
杜家岛
清康熙年间,杜姓由即墨县羊山后迁险岛定居立村,因忌讳“险”字,改称杜家岛。后姜、宋姓先后从姜格、南泓北村迁此岛建村鱼河嘴、棉花山,1942年并入杜家岛。
邢家
明永乐年间,邢姓由文登县望岛迁此建村。清中期,姜、宋、马、于姓先后由姜格、大庄、海阳所、水头迁入。
水头
明天顺年间,马姓由海阳所迁此立村,因位居小河下游,故名。嘉靖年间,于姓由云南迁入。
芦头
明永乐年间,于、裴姓从云南迁此建村,因此处芦苇丛生,故名。后宋、郭姓由南泓、李家迁入。
姜格
明洪武年间,姜显成由峒岭迁此立村,后于姓迁入(后迁常家庄、翁家埠)。
李家
明永乐年间,李姓由金乡县从军海阳所,嘉靖年间迁此立村。正德年间,张姓由海阳所迁此建村张家,后合为一村称李家。
薛格
原有薛姓居此建村取名薛家,金末战乱迁走。明永乐年间,刘姓军户落籍建村,袭旧称。万历年间,于姓由司马庄迁入。后演作今名。
半海山
清道光十年,宋姓由南泓迁此立村,因村后小山一半在海,一半在陆,故名。后有任、杜姓先后由任家夼、杜家迁入。
杜家
清初,姚、杨姓居此。康熙年间,杜姓由杜家岛迁此,因杜姓人盛,故名。
南泓(3村)
明洪武二年,宋彦由史家疃迁此立村。因居海阳所半岛南部,且濒临大海,故名。1950年析为3个行政村。
小泓
明永乐年间,于道德由云南迁南泓村西南处立村,取名小泓。后宋姓由南泓迁入。
南夼
明末,丛、于、宋姓分别由海阳所、小泓、南泓迁此建丛家、于家、中疃三村。因同处山夼中,1934年合为一村称南夼。
小石口
清康熙五十九年,宋启祯、宋启明由南泓迁此立村,因临海口处,鹅卵石颇多,故名。
南黄岛
明崇祯年间,宋姓由南泓迁此海岛定居,初名南泓岛,清末以岛的土色更今名。
J. 山东省乳山市的名字来历
地名由来:
乳山市因境内耸立于乳山口湾南岸浑圆挺拔、顶峰凸起、状如母乳的大乳山而得名
乳山市是中国沿海的长寿之乡,被授予“山东省长寿之乡”称号 。
乳山有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市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3处。是中国著名作家冯德英长篇小说《苦菜花》《迎春花》《山菊花》故事背景发生地,也是闻名全国的民族先锋“马石山十勇士”英雄事迹发生地。
乳山市地处胶东低山丘陵区。北部和东西两侧多低山,中南部多丘陵,间有低山。地势呈簸箕状由北向南台阶式下降。乳山河和黄垒河两大河流发源北部山区,向南分别流经两侧低山与中部丘陵之间入海,沿岸形成冲积平原。南部沿海除丘陵外,有零星海积平原分布。
乳山市主要地貌类型分为山地、丘陵、平原,微地貌单元有14种。乳山属胶东低山丘陵区。北部和东、西两侧多低山,中、南部多丘陵,间有低山。地势呈簸箕状由北向南台阶式下降。
境内山脉自西向东可分为三列,西列自垛山、马石山向南延伸至玉皇山;中列由双山、三佛山、寨山、多福山向南延伸于海阳所半岛的帽山、大乳山;东列为昆嵛山脉,由虎山、尼姑顶、黄道顶构成主峰,斜贯东北边境。
海拔400米以上的山峰12座,最高山峰垛山612.6米。乳山河和黄垒河两大河流向南分别流经两侧低山与中部丘陵之间入海,沿岸形成冲积小平原。
南部沿海除丘陵外,有零星海积平原分布。境内山地平均海拔300米以上,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22.4%;丘陵海拔100—300米,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50.3%;平原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27.3%。
(10)乳山的历史扩展阅读:
建置沿革:
据境内古文化遗址出土文物考证和史籍记载,远在新石器时代,乳山境内就有人类居住。
夏,地属嵎夷,亦称东夷。
商时,属青州。
西周时,属莱国。
春秋时期,先后为齐国莱地、牟子国地。
秦代,属齐郡腄县(治所在今烟台市福山区古现村)。
西汉高祖四年(前203年),置育犁县(治所在今育黎镇城阴村南),此为境内第一次置县,属青州东莱郡。
东汉建武五年(29年),育犁县并入东牟县。
三国时,属魏国青州长广郡东牟县。
西晋时,属青州东莱郡牟平县。
北魏时,属光州东牟郡观阳县(治所一说为今牟平观水,一说在今海阳发城)。北齐天统四年(568年),由牟平县、观阳县析置文登县,境域改属光州长广郡文登县。
隋开皇十六年(596年),改属青州东莱郡观阳县。
唐武德四年(621年),属河南道登州东牟郡观阳县。贞观元年(627年),改属莱州文登县。麟德二年(665年),属登州牟平县。
五代因之。
宋时,属京东东路登州牟平县。
金时,属山东东路宁海州牟平县。
元初,属益都路宁海州牟平县。
明洪武元年(1368年),牟平县省入宁海州,属山东省登州府宁海州。
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置海阳县,境内原属宁海州的乳山乡全部(辖于疃社、石山社、野子社、玉泉社、宽洪社、龙山社、登宁社、邵村社、桃花社)和城阴乡的鲁济、兴善两社划归海阳县,其余仍归宁海州。
中华民国三年(1914年),宁海州改称牟平县,境内分属山东省胶东道(民国十七年改称东海道)牟平、海阳两县。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分属山东省第七行政区牟平县、海阳县。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9月,牟海县全境解放,改属胶东行政区东海专区。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1月26日,牟海县更名乳山县(以境内南部的大乳山命名),隶属不变,并确定夏村为县城。
1950年5月,胶东行政区撤销,东海专区改为文登专区,乳山县属之。1956年3月,文登专区撤销,乳山改属莱阳专区。
1958年12月,撤销乳山县,原所辖育黎、崖子、午极、冯家、诸往、石头圈、下初、上册8个公社划归烟台市(1959年11月划归新复设的牟平县),夏村、乳山寨、白沙滩、唐家、海阳所5个公社划归海阳县,南黄、洋村公社划归文登县。
1961年10月5日,根据国务院〔1961〕议字34号文《关于恢复山东省禹城等22个县和设兖州、崂山两县的决定》,恢复乳山县,隶属烟台专区。
翌年1月1日,县人民委员会正式挂牌办公。1983年8月,烟台专区改为省辖烟台市,乳山县隶属烟台市。1987年6月,威海市升为地级市,乳山县改属威海市。
1993年7月17日,国家民政部以民批〔1993〕153号文件批复,同意撤销乳山县,设立乳山市(县级),以原乳山县的行政区划为乳山市的行政区划。8月8日,市政府正式挂牌办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