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物理化 » 历史试卷初中

历史试卷初中

发布时间: 2021-08-02 14:38:19

『壹』 上海市初中历史往年考试题

2007年上海中考历史试卷
考生注意:
1.考试时间12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2.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卷包括试题与答题要求,所有答题必须涂(选择题)或写(非选择题)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3.答题前,务必在答题纸上填写准考证号和姓名,并将核对后的条形码贴在指定位置上。
4.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5.试卷分为“分叉部分”和“共同部分”。“分叉部分”分为A、B两组,两组试题分值相同。考生可以任选一组应答,但不可以交叉答题,若考生交叉答题,一律以A组计分。“共同部分”为所有考生必须应答的试题。
分叉部分
A组(适合使用“一期”课改教材的考生)
一、选择题(共30分,每小题2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2007上海历史)学者考证,历史上的商族屡屡迁徙,最后一次迁徙后,定都二百多年,创造了辉煌的文明成果。这次迁徙的组织者是
A.商汤 B.武丁
C.盘庚 D.商纣
2.(2007上海历史)商鞅变法功不可没,但他本人却被贵族诬告谋反,惨遭杀害。在商鞅变法的措施中,直接损害贵族利益的是
A.重农抑商 B.统一度量衡
C.迁都咸阳 D.按军功授爵
3.(2007上海历史)一位历史研究者想要编写《昭君出塞》一书,涉及长安民俗生活的情景,他可以利用的素材是
A.吃葡萄、喝肉羹 B.盖棉被、穿绸衣
C.放鞭炮、听说书 D.抽卷烟、烤甘薯
4.(2007上海历史)隋王朝国祚短促,但在制度建设上却多有建树,既有继承发展,又有开拓创新。其中,由隋开创并为唐所继承的制度有
A.府兵制、三省六部制 B.府兵制、科举制
C三省六部制、科举制 D.科举制、均田制
5.(2007上海历史)据《明史•外国传》载:“崇祯时,历法益疏舛,礼部尚书徐光启请令其徒罗雅谷、汤若望等,以彼国新法相参较,开局纂修。”文中的“其”是指曾与徐光启长期合作的
A.白晋 B.利玛窦
C.南怀仁 D.巴多明
6.(2007上海历史)右图为“中国科普博览——古代科技馆网站”的首页,页面设置了十一项链接。如果再添加一个新的网页链接,最合适的是
A.浑天仪 B.翻车
C.赵州桥 D.数学
7.(2007上海历史)慈禧曾说:“我本来执定不同洋人破脸的,中间一段时期,因洋人欺负太甚了,也不免有些动气。虽是没拦阻他们,始终总没叫他们十分尽意的胡闹。……我若由他们尽意的闹,难道一个使馆有攻不下来的道理?”慈禧所称的“他们”是指
A.顽固派 B.洋务派
C.太平军 D.义和团
8.(2007上海历史)“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爱国帽兴,瓜皮帽灭;天足兴,纤足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跪拜礼灭……”这首民谣反映了某个重大历史事件引起的社会风貌的变化。这一事件是
A.戊戌变法 B. 洋务运动
C.辛亥革命 D.护法运动
9.(2007上海历史)1915年底,梁启超在《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中表示:“在现行国体之下,而思以言论鼓吹他种国体,则无论何时皆反对之。”该文要维护的“国体”是
A.开明君主制 B.君主制
C.君主立宪制 D.共和制
10.(2007上海历史)针对党内“红旗到底打得多久”的疑问,毛泽东撰写《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等著述,作出了肯定的回答。毛泽东所说的红色政权,最先建立的是
A.中央革命根据地 B.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C.川陕革命根据地 D.川陕甘革命根据地
11.(2007上海历史)有网友看了左侧这幅政治漫画后,表达了不同的看法,其中符合史实的是
A.英法设计,美国造桥
B.美国设计,英法造桥
C.国会设计,总统造桥
D.总统设计,国会造桥
12.(2007上海历史)被历史学家称为法国无产阶级在“19世纪的最后一次革命,19世纪法国革命史诗的顶点和终点”的是
A.巴黎公社革命 B.二月革命
C.里昂工人起义 D.六月起义
13.(2007上海历史)1918年,德国历史学家斯宾格勒在目睹当时的状况后,出版了《西方的没落》这本名著。就当时的历史而言,这个“西方”是指
A. 美洲 B.欧洲
C.德国 D.英国
14.(2007上海历史)艾森豪威尔总统曾回忆,他熬过三年战争岁月靠的是每晚睡四个小时,每天喝20杯咖啡,吸四包骆驼牌香烟,偶尔加一个三明治。那场战争是指
A.第一次世界大战 B.独立战争
C.第二次世界大战 D.南北战争
15.(2007上海历史)这张摄于1993年的照片震惊了世界,它向世人揭示了非洲依然存在的状况。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第三世界一直在为改变这种状况而努力,这种努力是
A.争取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B.倡导和平共处的万隆精神
C.实行不结盟的外交政策
D.建立多极化的世界格局
二、简释与问答题(共15分)
16.(2007上海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总括一州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丁银毕输于官。……凡额办、派办、京库岁需与存留、供亿诸费,以及土贡方物,悉并为一条,皆计亩征银,折办于官……”
材料二:17世纪初年杭州府钱塘县赋税51900.5T;1826年保宁府赋税15232.6894664丁。
问题:(7分)
(1)材料一所叙述的赋役制度是什么? (1分)
(2)材料一所叙述的赋役制度推行后产生了什么影响? (3分)
(3)材料一与材料二中两个“丁”的含义不同。根据材料情境推测这两个“丁”的含义分别是什么?(3分)
17.(2007上海历史)16世纪,英国思想家莫尔仅仅为人类描绘了一个未来的理想社会——“Utopia'’ (乌托邦),20世纪中期以来,科学技术正推动我们实现一个“E--topia'’ (E——托邦)。
问题: (8分)
(1) “E-—托邦”有什么技术特征? (2分)
(2)它是怎样建立起来的?(3分)
(3)试对“E——托邦”作一评价。 (3分)
(其余试题见共同部分)
B组(适合使用“二期”课改教材的考生)
一、选择题(共30分,每小题2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2007上海历史)商鞅一人多姓。史书上说:秦封于商,故号商君。卫之诸庶孽公子也,人称卫鞅,姓公孙氏,其祖本姬姓也。其中“商”姓来源于
A.自然的崇拜 B.所在地方的地名
C.母亲的族姓 D.因功得到的封地
2.(2007上海历史)在举行公民集会的那天,所有的男性公民纷纷涌向一个公共场所,在那里选举与罢免公职人员,并决定是否判处某个公民的死刑。这样的场所应是
A.罗马的元老院 B.雅典的广场
C.美国的国会山 D.英国的法院
3.(2007上海历史)罗马帝国瓦解了,但罗马人却把他们的文明留给了欧洲人。这一文明包括
A.楔形文字、《查士丁尼民法大全》 B.拉丁字母、《汉穆拉比法典》
C.拉丁字母、《查士丁尼民法大全》 D.楔形文字、《汉穆拉比法典》
4.(2007上海历史)我国历代王朝为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辖,先后推行了各种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按照时序排列,以下选项正确的是
①行省制 ②州郡县制 ③郡县制 ④道州县制
A.①②③④ B.③②④①
C.③④②① D.②④①③
5.(2007上海历史)罗马城内有架“圣梯”,凡人只要爬上去便可赎罪。一天,有人爬到中间,又突然退了下来,旁人问其原因,他说:“只要心中有信仰,就能赎罪,不必在乎表面的礼仪。”这个人是
A.马丁•路德 B.克伦威尔
C.亨利八世 D.加尔文
6.(2007上海历史)右侧是18世纪一位法国贵族肖恩公爵“最重要的中国藏品”目录,从中可以推测
A.当时的清政府鼓励海外贸易
B.中国已陷入落后挨打的状况
C.其收藏受到中国文化热影响
D.其藏品都是从中国掠夺而来
7.(2007上海历史)美国历史学家写道:“想象一下,哥伦比亚麦德林可卡因垄断集团成功发动一起对美国的军事袭击,迫使其允许可卡因合法化,还须支付巨额战争赔款——这幅场景当然荒谬绝伦,但类似的事件在19世纪的中国确曾发生过。”“类似的事件”是指
A.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B.甲午战争
C.中法战争 D.鸦片战争
8.(2007上海历史)上海公共租界内的市民因不满市容管理的混乱,决定向公共租界的市政管理当局递交意见书。他们应该把意见书递交给
A.工部局 B.巡捕房
C.公董局 D.上海道台
9.(2007上海历史)1862年,清政府遇上一桩棘手的案子:丹麦的商船被普鲁士公使乘坐的军舰扣留于大沽,丹麦商人只好请求总理衙门主持公道。如果你是总理衙门的官员,可据以断案的是
A.《战争开始公约》 B.《非战公约》
C.《战争与和平法》 D.《日内瓦公约》
10.(2007上海历史)左图反映了20世纪初出现的一种新的工业生产组织方式,它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这一生产组织方式的创始人是
A.亚当•斯密 B.泰勒
C.比尔•盖茨 D.洛克菲勒

11.(2007上海历史)20世纪初,人们把信天主教称作“吃洋教”;30年代,租界市民被外国巡捕踢了一脚,自嘲为“吃了一记洋火腿”;抗战时期的重庆有“前方吃紧、后方紧吃”的民谚;其他还有“吃闭门羹”、“吃香”、“吃药”等等。这些与“吃”有关的大众语汇本质上反映了
A.中国人向来注重字词的精炼和语法的准确
B.“吃”在中国是一个非常流行和时髦的词汇
C.中西饮食文化处于不断的交融与冲突之中
D.“吃”对中国人的文化心理产生了深刻影响
12.(2007上海历史)1948年7月,某国率先向世人宣布:它已经向国民提供了“从摇篮到坟墓”的社会福利。这个国家是
A.英国 B.法国
C.美国 D.德国

13.(2007上海历史)右侧是一幅政治漫画,画中的法国人和德国人正在讨论,最后达成的共识是
A.我们太小,实在无奈
B.他们相争,我们得利
C.赶快联合,求得生存
D.各奔东西,争取自保

14.(2007上海历史)1990年伊拉克入侵科威特。随后,安理会687号决议授权同科威特政府合作的所有成员国,在1991年1月15之后,可以使用一切必要手段促使伊拉克撤出科威特。从中可以看出联合国的重要作用是
A.和平解决争端 B.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
C.维持国际均势 D.重建战后国际新秩序
15.(2007上海历史)常熟凌巷村“将集体土地按人口分口粮田,按劳力分责任田,分户经营,农民可以长期使用,但不能买卖、出租等,经营所得‘交足国家的,留够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这一土地经营方式为
A.互助组 B.高级合作社
C.人民公社化 D.家庭联产承包
二、简释与问答题(共15分)
16.(2007上海历史)阅读案例,回答问题:
案例一:汉文帝的车驾至中渭桥时,突然从桥下窜出一人,把皇帝的御马吓得又叫又跳,文帝大怒,把这人交给廷尉张释之治罪。经审讯查明,此人在桥下躲避皇上车驾,误以为车驾已过,急着回家,没想到惊吓了御马。张释之认为此人是偶然过失,只是违反了“清道令”,判以罚金后释放。
案例二:汉武帝推行币制,主管财政的官员颜异表示反对,武帝不悦。后来,有人在颜异面前批评朝政,颜异未加反驳,只是冷笑一声。廷尉张汤弹劾道:身为九卿重臣,不公开表示意见,而是在肚子里诽谤皇帝,这叫“腹诽”,属“大不敬”!颜异因此下狱,死在监狱里。
问题:(7分)
(1)从以上案例来看,汉朝廷尉的职责是什么? (1分)
(2)张释之和张汤对冒犯皇帝的行为判决轻重悬殊,排除其他因素,在立法指导思想上有什么不同?(3分)
(3)案例一如果发生在唐朝,是否会维持原判?为什么?(3分)
17.(2007上海历史)1945年2月,美、英、苏三国首脑在雅尔塔举行会议。会议公报宣称:我们坚定不移的宗旨是消灭德意志军国主义和纳粹主义,保证德国从此永远不能破坏世界和平。
问题:(8分)
(1)“军国主义和纳粹主义”的本质是什么? (2分)
(2)能够“消灭德意志军国主义和纳粹主义”的措施有哪些? (4分)
(3)你如何评价这些措施? (2分)
(其余试题见共同部分)
共同部分
一、选择题(共30分,每小题2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8.(2007上海历史)一项考古统计表明,我国新石器时代稻谷遗存120余处,其中长江流域90余处,黄河流域12处,另有闽、浙、台数处。炭化粟粒、粟壳遗存40余处,分布于山东、河北、浙江、新疆等省区。据此可以推断
①我国已由采集进入种植的时代 ②我国的原始农业南北各具特色
③南北之间粮食品种已有交流 ④我国北方种植粮食早于南方
A.①③ B.①②③
C.②④ D.①②④
19.(2007上海历史)当代历史学家开始关注“忧愤”这一情感因素对于历史发展进程的影响。如果你要选择“忧愤之死”这一主题进行研究,合适的人物是
A.邓世昌 B.林肯
C.拿破仑 D.屈原
20.(2007上海历史)2007年2月,印度天竺那烂陀举行了玄奘纪念堂落成典礼,中印两国领导人应邀出席。印度举行这一盛大庆典是因为
A.玄奘长期生活于天竺那烂陀 B.天竺那烂陀是佛教的诞生地
C.唐代高僧玄奘曾去该地取经 D.玄奘促进了中印文化的交流
21.(2007上海历史)下列选项中符合《资治通鉴》的写作年代、编纂体例和选材原则的是
A.汉武帝生平集中于单篇 B.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收人其中
C.唐太宗事迹按时间叙述 D.成吉思汗西征路线详细记载
22.(2007上海历史)为了稳定边疆,完成国家统一,清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的是
A.收复台湾 B.平定准噶尔贵族叛乱
C.平定三藩之乱 D.颁布《钦定西藏章程》
23.(2007上海历史)右侧是份售书广告,其中有可能在洋务运动中成为畅销书的是
A.①⑤
B.②④
C.③⑤
D.①③

24.(2007上海历史)《马关条约》中规定:“日本臣民得在中国制造一切货物,其于内地运送税、内地税、钞课、杂派……即照日本臣民运入中国之货物一体办理,自应享优例豁除。”从中可以看出导致中国近代以来民族工业举步维艰的一个因素是
A.外资工业在中国的兴起 B.民族工业没有技术优势
C.民族工业没有资本优势 D.外资工业享有免税特权
25.(2007上海历史)20世纪初期,中国曾“以俄为师”。这里的“俄”通常是指
①沙俄 ②苏俄 ③苏联 ④独联体 ⑤俄罗斯
A.①② B.②⑤
C.②③ D.③④
26.(2007上海历史)1940年12月30日,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第一个广播电台——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第一次正式播音。当天可能播出的新闻是
A.百团大战的最新战况 B.法西斯德国无条件投降
C.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D. 日本偷袭美国的珍珠港
27.(2007上海历史)1956年1月2日下午,上海50万人冒雨集会,副市长兴奋地宣告:“我国资本主义最集中的城市,开始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了!这一伟大胜利是我们人民的胜利。”他如此激动是因为上海完成了
A.工商业改造 B.统购统销
C.“一五”计划 D.土地改革
28.(2007上海历史)随着历史的变迁,许多概念的内涵发生了变化。例如“革命”,最早界定为改朝换代,近代以来则多指政治体制变革。下列选项对应上述概念内涵的是
A.汤武革命/“光荣革命” B. “光荣革命”/工业革命
C.汤武革命/“文化大革命” D.工业革命/“文化大革命”
29.(2007上海历史)“《网络全书》的读者群并不是由资本家构成的,而是1789年中瓦解得最快的各个部门。他们来自于高等法院和大法官裁判所,来自波旁王朝的官僚机构、军队和教会。一种进步的意识形态竟然渗透了社会结构中最为陈旧和锈蚀的部分,这看起来似乎有些荒谬,但大革命正是从悖论中开始的。”这段话表明,作者认为法国大革命爆发的原因是
A.人民攻占巴士底狱 B.特权阶级的自我崩溃
C.资产阶级要求革命 D.国王召开了三级会议
30.(2007上海历史)1874年,日本人将“Science”翻译成为“科学”,后于1915年引人中国。与这一概念传播相关的事件是
A.洋务运动/明治维新 B.明治维新/新文化运动
C.洋务运动/戊戌变法 D.戊戌变法╱新文化运动
31.(2007上海历史)列宁晚年在总结十月革命经验时说:“毫无出路的处境十倍地增强了工农的力量,使我们能够用与西欧其他一切国家不同的办法来创造发展文明的根本条件。”这一“不同的办法”是
A.进行全面的改革 B.实行新经济政策
C.优先发展重工业 D.建立苏维埃政权

32.(2007上海历史)右图为欧盟驻华使团设计的一张题为“祝欧盟生日快乐”的贺卡。这一设计的寓意是
A.今年正逢欧盟成立50周年大庆
B.招财进宝是民间祈福的一种习俗
C.用中国民俗表达对欧盟繁荣的期盼
D.欧盟的生日恰好是中国农历金猪年

二、简释与问答题(共45分)
33.(2007上海历史)历史学的基本要素是:史料、史料解释、历史叙述和历史评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孟子,名轲,邹人,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再传弟子。他认为人生来就有仁、义、礼、智四端,即对他人苦难的同情,对不义之事的羞辱,辞让的心情及辨别是非的能力。他把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特别强调“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即主张民贵君轻;又说“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认为社会上一切不仁不义不正行为的根源在于君主。这种带有民主色彩的见解,为后世儒家所不及,也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思想遗产。
问题:(6分)
(1)文中哪些属于史料? (抄在答题纸上)(2分)
(2)文中哪些属于史料解释? (抄在答题纸上)(2分)
(3)文中哪些属于历史评价? (抄在答题纸上)(2分)
34.(2007上海历史)美国的边界经过两百多年的扩展,形成了从大西洋到太平洋的广阔版图。在扩展有形边疆的同时,美国还在全世界进行着政治、经济等无形边疆的扩展。对于美国这种有形与无形的扩展,历史学家常常会追问:美国的“边疆”到底在哪里?
问题:(12分)
(1)美国是如何扩展其“边疆”的? (9分)
(2)这种扩展的影响是什么? (3分)
35.(2007上海历史)观察下列图表,回答问题。

问题:(8分)
(1)英、德、日、中四国人均GDP呈现何种趋势? (2分)
(2)自1700年至1913年英、德、日三国人均GDP变化的主要原因
是什么? (3分)
(3)与1913年相比,1950年德国和日本的人均GDP为何增加不多? (1分)
(4)近代以来中国的人均GDP持续落后于英、德、日三国,原因是什么? (2分)
36.(2007上海历史)阅读下列反映英国工业革命时期工人阶级状况的材料,回答问题。
第一条:工人包括童工每天工作时间不能少于十二小时。
第二条:每天早晨机器开动十分钟后,工厂大门即行关闭,任何织工均不得入厂。
第三条:在其他时间内,织工在机器运转时缺工者,按其管理的织机数目每台每小时罚款三便士;织工未经监工允许擅自离开车间者也罚款三便士。
第九条:所有梭子、刷子、注油器、轮子、窗户等如有损坏,由织工赔偿。
第十一条:任何在厂里的工人一经发现和别人谈话、吹口哨、唱歌或缝补衣服者,罚款六便士……
问题:你认为当时工人阶级的状况如何? (9分)
37.(2007上海历史)最近,国外一位学者提出了
“21世纪始于中国的1978年”的观点,某中学历史学习小组借用这句话设计了右侧这张主题演讲的图片。
问题:(10分)
(1)1978年中国发生了什么重大事件?(1分)
(2)为什么中国的1978年会被视为21世纪开始的标志?(6分)
(3)你如何评价图片所体现的主题?(3分)

三、材料分析论证题(共30分)
38. (2007上海历史)
“1860年代的诞生”
从中外历史的进程来看,19世纪60年代具有重要的地位。那是一个风起云涌的时代,“资本主义”、“工人阶级”、“工程师”、“民族”、“自强”等词汇的出现和频繁使用就是最好的证明。
面对那个时代,每个人都在思考,其中一位政治家这样写道:
如果你们走在时代观念之前,这些观念就会紧随并支持你们
如果你们走在时代观念之后,它们便会拉着你们向前
如果你们逆着时代观念而行,它们就将推翻你们
试以“1860年代的诞生”为题,撰写一篇历史小论文。
要求:
1.在撰写小论文之前,先简略叙述19世纪60年代所发生的重要史实。(6分)
2.以“1860年代的诞生”为题,撰写一篇历史小论文。可选择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不同角度,也可围绕某一中心、某一事件等展开论述。(24分)
注意:
1.论文须围绕主题展开
2.论点应由材料支持
3.论述要层次分明
4.叙述要清晰连贯
5.文字要通顺流畅

『贰』 求2018年上海市初中学生学业考试历史试卷(只要闭卷部分)

答: 2018年上海市初中学生学业考试历史试卷,网络搜索一下
祝心想事成
开心快乐。

『叁』 初三历史试卷哪套好

初三历史就开卷了,只要上课认真听课,认真记笔记就行了.
中考历史70分,而且很简单,不用担心.

『肆』 2013年上海市初中学生学业考试历史试卷

2013年上海市初中学生学业考试

历史试卷答案要点和评分说明



闭卷部分(共40分)

一(共10分)

1
.依次为:
C A E B D
(每空1分)

2.(1)× (2)√ (3)√ (4)√ (5)√(每小题1分)

二(共13分)
1.DA B C(1分)
(顺序不能颠倒)

2.自北向南依次为:
C A B D
(每框1分)

3.(1)否(1分)
该照片只能说明圆明园被焚毁;该照片摄制年代不详;该照片中
没有出现英法联军(任答一条即可,1分)
(2)是(1分)
材料二、三都是参与劫掠、焚毁圆明园的军官的回忆;作为侵略
者自陈暴行当是可信的(任答一条即可,1分)
(3)中方(1分)
作为受害者的控诉是有力的证据(1分)
第三方(1分)
作为第三方亲历者的记述是有说服力的(1分)

三(共9分)
1.B(1分) 2. A(1分) 3. D(1分)
4.蒸汽(1分)
电气(1分)
5.DNA
双螺旋结构被发现(写基因工程也可,1分)

美(1分)

6
.黄色炸药(写安全烈性炸药、炸药、达那马特均可,1分)

原子弹(1分)

四(共8分)
1.B(2分) 2.C(2分) 3.B(2分) 4.答“有”(1分)
丘吉尔在二战时期对苏联的态度是同情支持;在冷战前夕的态
度是憎恨仇视(1分)
或答“无”(1分)
丘吉尔一贯反对苏联(1分)



能从表象和实质两方面分析,
既看到丘吉尔的态度变化,
又能指出其一贯的反共立
场,可加
2
分,即得
4
分。

本大题最高得分不超过
8
分。

学业考试(
2013
)历史试卷

答案


2
页共
2




开卷部分(共
60
分)

一(共
10
分)

1

C

2
分)
2


1

D

2

C
(每小题
2
分)

3
.否(
1
分)

无法证明这些金币是当时传入;无法证明这些金币由拜占庭人直接带
入(任答一条即可,
1
分)

4

B

2
分)

二(共
12
分)

1

C

2
分)
2

A

2
分)

3


1
)√


2
)√(
3
)√


4
)×


5
)×(每小题
1
分)

4
.任答三条即可,每条
1


诗:李白《哭晁卿衡》
;白居易《琵琶行》„„

画:
《西藏大昭寺文成公主入藏壁画》

《步辇图》

《礼宾图》

《打马球壁画》„„

三(共
12
分)

1

1945

2
分)

2
.重返联合国彻底打破了中国长期被孤立、被封锁的局面;中国重返联合国后可以在
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大的积极作用;中国的国际地位大大提高。
(任答两条即可,每条
2
分)

3
.美国阻挠中国重返联合国,说明中美之间矛盾依然存在,但基辛格为尼克松访华作
准备,预示着两国关系开始出现转机。

2
分)

4

表明中国重返联合国是在毛主席英明领导下取得的;
肯定中国重返联合国主要得力
于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的支持和帮助;预示中国重返联合国后,将壮大亚非拉国家的力量。
(任答两条即可,每条
2
分)

四(共
26
分)

1

A

2
分)
2

D

2
分)
3

A

2
分)

4
.卢梭倡导“天赋人权”

“主权在民”思想,反对专制束缚和宗教迷信。他的思想犹
如一把火炬,启迪民智,照亮了法国未来前进的方向,引领人们追求自由、民主、人权的
理想。

4
分)

5
.本小题评分可从下列四个方面考虑,但切忌将这些方面割裂开来作评判。



列举:列出符合题意的人物给
2
分。



理由:从贡献及影响两方面加以说明。
“贡献”

“影响”各
5
分,共
10
分。



逻辑及表达:逻辑合理,文字通顺,条理清晰,共
4
分。



特色: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述,不简单抄录教科书等,可加
2
分。

本小题最高得分不超过
16
分。

『伍』 七年级初中历史期中试卷

1.火的使用在人类进化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最早知道人工取火的是( )。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山顶洞人 D.半坡人
2.下面这些对北京人一天生活的描述,正确的是( )。
A.一个北京人在原始森林中用弓箭射死了一头野兽
B.大家很高兴,马上钻木取火烧烤捕到的野兽
C.并将吃剩下的野兽肉放入陶罐内,待明天食用
D.晚上,大家住在洞穴中,洞口燃着一堆大火以驱赶野兽和照明
3.随着适应、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的提高,原始人类学会了种植庄稼,开始了原始农耕生活。其中以水稻为主要种植作物的是( )。
A.河姆渡原始居民 B.半坡原始居民 C.大汶口原始居民 D.山顶洞人
4.下列现象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
①使用骨针缝衣 ②使用天然火 ③种植水稻 ④制造色彩艳丽的彩陶
A.②①③④ B.①②③④ C.④③②① D.①③②④
5.我们说自己是“炎黄子孙”,是因为( )。
A.中国人善于想象 B.中华民族的团结友爱传统
C.中华民族的锐意进取精神 D.华夏族是由黄帝和炎帝部落融合而成
6.领导人们治理洪水13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是( )。
A.炎帝 B.黄帝 C.舜 D.禹
7.夏朝建立于约公元前2070年,这一年属于( )。
A.21世纪70年代 B.公元前21世纪70年代
C.公元前20世纪70年代 D.20世纪70年代
8.长篇小说《封神演义》中的故事传说大约发生在( )。
A.黄帝时 B.夏朝时 C.商末周初 D.春秋战国
9.河南殷墟遗址被列为2006年第三十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我国的审议项目。你认为殷墟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最主要是因为它向人们展现了哪个王朝的社会风貌( )。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东周
10.《荀子》中“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是对哪个朝代的什么制度的描述( )。
A.尧舜时禅让制 B.夏朝的世袭制 C.西周的分封制 D.商朝的盘庚迁都
11.西周实行分封制的根本目的是( )。
A.铲除商的残余势力 B.保卫镐京
C.发展社会经济 D.巩固统治
12.《论语》云:“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这则材料反映了什么历史事实( )。
A.晋文公称霸 B.齐桓公称霸 C.勾践称霸 D.楚庄王称霸
13.战国初期,分晋的三家是( )。
A.齐、楚、燕 B.韩、赵、魏 C.赵、魏、秦 D.燕、韩、赵
14.商鞅变法实行后的秦国,一个农民如果想获得爵位,最好的办法是( )。
A.多生产粮食布帛 B.去经商发财而得到政府的奖赏
C.去当兵在战场上杀敌立功 D.大力开垦荒地而得到政府的奖赏
15.在战国后期的秦国,一个农民如果想免除劳役和免受惩罚,最好的办法应该是( )。
A.当兵立军功 B.不隐瞒犯法行为
C.合法经商致富 D.大量生产粮食和布帛
16.商鞅变法措施中,对当代行政管理制度也有重要影响的是( )。
A.允许土地私有 B.重农抑商 C.实行“连坐法” D.推行县制
17.今天汉字的渊源是( )。
A、甲骨文 B.金文 C.大篆 D.小篆
18.观察下图,你认为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是( )。

A B C D
19.下列哪一项是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主要原因( )。
A.私学的兴盛 B.诸侯国的兼并战争
C社会的急剧变革 D.士人的解放
20.下列关于孔子思想主张的描述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仁”就是要爱人,理解体贴别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礼”就是要求人们能够约束自己,加强个人修养
C.主张以“德”教化人民,反对严酷的刑罚
D.主张实行“法治”,制定严酷的刑罚镇压人民的反抗
21.下列哪位思想家的学说或来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思想( )。
A.韩非 B.孔子 C.孟子 D.老子
22.成都平原被称为“天府之国”得益于水利工程( )。
A.治理黄河 B.兴修灵渠 C.大禹治水 D.都江堰
23.最能代表两千多年前我国的音乐文化已达到很高水平的是( )。
A.编钟 B.铜钟 C.古筝 D.笛子
24.某一法令于公元前15年2月1日颁布并开始执行,到公元30年1月31日废止,这一制度一共实施了多少年?( )
A、43年 B.44年 C.45年 D.46年
25.下列事物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
①青铜器 ②陶器 ③石器 ④铁器
A.①②③④ B. ④③②① C.③②①④ D.②①④③

二、连线搭配(每个一分,共10分)
26、 儒家 无为而治 27.问鼎中原 春秋首霸
法家 兼爱非攻 卧薪尝胆 晋楚争霸
道家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尊王攘夷 春秋战国
墨家 用“刑罚”统治 百家争鸣 孔子
兵家 以礼治国 因材施教 吴越争霸

三、材料阅读
28、阅读下列材料:(12分)
材料一:“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
材料二:“在北京人生活的洞穴里,用火遗迹十分集中。灰烬堆积很厚,最厚处有6米。”
材料三:“上古之世……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
(1)在材料一所述的险恶环境下,北京人只能过什么样的生活?(2分)

(2)材料二证明了什么?它所证明的史实有什么意义?(4分)

(3)材料三反映了原始社会生活的一个什么重大变化?从什么时代开始出现这种现象?(4分)

29.通大川,决壅塞,凿龙门……疏三江五湖,注之东海,以利黔首。
——《吕氏春秋》
(1)文中所提到的事迹是何人所做?(2分)

(2)他所采取的方法是什么?(2分)

(3)他最典型的故事是什么?(2分)

(4)除了治水,大禹还有哪些重要事迹。(2分)

30、阅读下列材料:10
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论语》
请回答:(10分)
(1)桓公在春秋时期最先称霸,请问他是哪一国的国君?(2分)

(2)桓公为什么能“霸诸侯,一匡天下”?(6分)

(3)什么事件表明了桓公成为中原霸主?(2分)

31.阅读下列材料:(12分)
公孙鞅曰: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各当时
而立法,因事而制礼。礼、法以时而定。臣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汤、
武之王也 ,不循而兴。殷、夏之灭也 ,不易礼而亡。
――《商君书•更法》
(1)文中的公孙鞅指的是谁?(1分)他在材料中阐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1分)他举了哪些事例来说明自己的观点?(1分)

(2)公孙鞅在谁的支持下进行了变法?(1分)他变法的主要措施有哪些?(5分)

(3)他的变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3分)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C D A A D D B C B C D B B
题号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答案 C D D A A C D A D A B C

二、连线搭配(每个一分,共10分)
26. 儒家 无为而治 27. 问鼎中原 春秋首霸
法家 兼爱非攻 卧薪尝胆 晋楚争霸
道家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尊王攘夷 春秋战国
墨家 用“刑罚”统治 百家争鸣 孔子
兵家 以礼治国 因材施教 吴越争霸

三、材料阅读
28.(1)群居生活。 (2分)
(2)北京人已知道用火,用火可以烧烤食物、照明、御寒、驱赶野兽。火的使用,提高了人类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促进了体质的发展和脑的进化。 (4分)
(3)从使用自然到人工取火。 山顶洞人。(4分)
29.(1)大禹 (2分)
(2)筑堤堵水和疏通河道相结合的方法。(2分)
(3)三过家门而不入。(2分)
(4)大禹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夏朝,在涂山接受其它部落的朝贡,划九州,筑九鼎。(2分)

30.(1)齐国。(2分)
(2)任用管仲为相。(2分)发展经济,改革内政。(2分)提出“尊王攘夷”的外交策略。(2分)
(3)葵丘会盟。(2分)

31.(1)商鞅。(1分)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主张变法)。(1分)
汤、武之王也,不循而兴。殷、夏之灭也,不易礼而亡。(1分)
(2)秦孝公;(1分)
措施:改革土地制度;重农抑商;奖励军功;迁都咸阳,推行县制;严明法令。(5分)
(3)影响:是战国时期一次重要的政治和社会改革。通过改革,使秦国废除了旧制度,建立了新制度,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秦军的战斗力大大提高;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3分)

文章来

莲山课件 原文地址:http://www.5ykj.com/shti/cuyi/94502.htm

『陆』 2012年上海市初中学生学业考试 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
1D 2C 3B 4B 5C 6B 7A 8C 9A 10D 11D 12A 13A 14C 15C 16B
17D 18D 19B 20B 21B 22D 23D 24A 25C
二、材料题:
26、(1)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求。
(2)党的八大为社会主义建设开了个好头,为将来的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方向。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党的历史上伟大的转折点,从此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3)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路线
27、 (1)“大救星”是毛泽东。(2分)
(2)“老人”是邓小平。(2分)
(3)毛泽东领导中国人民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并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4分)
邓小平领导中国人民在总结了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找到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4分)
他们是我党的第一代和第二代领导人。(3分)
四、 问答题:
28、土地改革,解放了生产力,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农业合作化,进一步调动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了农业生产力;人民公社化,挫伤了生产者的积极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的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29、思路一:针对“过时论”,结合我国文化教育和科学技术与世界发展的差距,进行反驳。
思路二:从“历史使命感”角度出发,谈中学生做为祖国明天的栋梁所肩负的责任,引发努力学习的动力。
思路三:从义勇军进行曲的“历史背景”角度谈此歌在昨天和今天的意义。
总之,符合题意、言之有理,且积极向上的观点均可给分。表达特别好的可以适当加分,但本小题总分不得超过12分。

『柒』 2009年上海市初中学生学业考试历史试卷

2009年上海市初中学生学业考试
历史试卷答案要点和评分说明
注意:下列属于解释性的回答,大意正确,均可酌情给分。
Ⅰ.闭卷部分(共40分)
一、(每空2分,共10分)
1.B 2.D 3.B 4.C 5.B
二、(每空2分,共12分)
1.A 2.独立宣言 内燃机 3.C 4.哥伦布 5.浦东
三、(每空2分,共18分)
1.张骞 D A (如出发地填A,则最远到达应填D)
2.佛 C 3.活字印刷术 指南针 4.C 汉代无“交子”
Ⅱ.开卷部分(共60分)
一、(每空2分,共16分)
1.(1)① A ② B (2)C
2.(1)特务(或厂卫) (2)军机处
3.(1)江南制造局 (2)提倡国货、移风易俗、民主(和)科学、以俄为师等
二、(每题2分,共10分)
1. A 2. B 3. C 4. B 5. C
三、(每空2分,共14分)
1.日本 中国人民的抗战打击和牵制了日军(或日军陷入太平洋战争的泥潭)
2.德国(如答意大利或法西斯国家也可)
英国、苏联、美国(任答2个即可,每个1分,共2分)
3.末日来临(或腹背受敌、四面楚歌、难逃厄运、指日可待等) 理由略。
4.B
四、(共20分)
1.D(2分)
2.经济大危机(2分) 罗斯福新政(2分)
3. C(2分)
4.本小题评分可从下列五个方面考虑(12分)
(1)举例:每列出一个事件给1分,共3分。
(2)理由:每写对一项给1分,共3分。
(3)标准:能从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多个视角提出选择历史事件的标准,每列出一个视角给1分,共3分。或即使是从一个或两个视角提出选择标准,只要言之成理,也可得3分。
(4)文字表述流畅,条理清晰,共3分。
(5)在满足上述四项的基础上,不简单抄录教科书,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可加2分,但本小题最高得分不超过12分。

『捌』 历史试卷问题,答题的请按照初中2年级的历史文化水平来回答。。谢了

第一问是:1895年至1901年,甲午战争失败到《辛丑条约》签订。《马关条约》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八国联军侵华并打败中国,强迫中国签订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1931年九一八事变至1945年日本投降。九一八事变开始日本帝国主义就妄图灭亡中国,中国人民经过局部抗战和八年的全面抗战,终于打败日本帝国主义。
第二问:原因是中国近代积贫积弱国力不断衰落,落后便会挨打。
第三问:启示就是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复兴的脊梁和灵魂。(展开说太多,初中生写这个就行)
教学主流和正确的观点)

热点内容
怎么删除朋友圈 发布:2025-07-09 00:19:21 浏览:154
包钢股份历史 发布:2025-07-08 22:01:23 浏览:878
囚禁教师电影 发布:2025-07-08 20:48:26 浏览:962
化学键复习 发布:2025-07-08 20:42:29 浏览:831
北京教学视频 发布:2025-07-08 19:38:24 浏览:58
我印象最深的一个老师 发布:2025-07-08 19:00:24 浏览:284
七年级上册英语期末 发布:2025-07-08 18:59:48 浏览:141
阳西教育 发布:2025-07-08 18:31:56 浏览:479
王瑞娜老师 发布:2025-07-08 18:31:53 浏览:456
莘县教师考试 发布:2025-07-08 17:50:59 浏览:9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