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引力模型
⑴ 贸易引力模型都包括哪些
贸易引力模型(GravityModelofTrade)是地理学家、社会学家与经济学家为了解释与预期人类在地理空间上的经济、社会及政治性相互影响与相互作用方式,利用经典力学中牛顿万有引力公式建立的一种理论假说。引力模型的最早引入,可追溯至凯瑞(Carey,1858)其所著的《社会科学原理》直接应用万有引力原理解释社会现象。自上世纪40年代,地理学家、经济学家才大规模在理论分析与经验检验方面引入引力模型。在国际贸易问题研究上,丁伯根(Jinbergen,1962)为了说明在由多个国家组成的世界里,贸易流量的不对称现象,即大国的贸易量占其GNP的比重小于小国的建立了贸易引力模型。80年代,经济学家用类似的贸易引力模型说明部门内贸易的流量与流向的决定问题。
丁伯根的贸易引力模型
为了更好地理解贸易引力模型,首先写出牛顿万有引力公式:
在方程中,Xij是i国向j国的总出口;Yi与Yj分别为i国与j国的GNP,Dij为i国与j国之间的距离,K,e为常数,a、b为参数。该公式表明,i国向j国出口总量的大小或者i国与j国之间的贸易量的大小与i国与j国的国民收入的总量成正比,与两国之间的距离成反比。
⑵ 阐述地理引力模型、涵义及其在应用需处理的几个问题
一、基本的贸易引力模型◇ 为了更好地理解贸易引力模型,我们首先写出牛顿万有引力公式: 在方程 中, 为物体i与j之间的引力, 是物体i与j各自的质量, 为物体i与j之间的距离,k为常数,它可依据具体情况来确定。该公式表明,引力的大小与物体i与j各自的质量成正比,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经济学家利用万有引力公式及其基本思想,建立了各种各样的贸易引力模型。在这里,我们介绍丁伯根建立的贸易引力模型: 在方程 中, 是 i国向j 国的总出口; 与 分别为i国与j 国的GNP, 为i国与j 国之间的距离, , 为常数, 、 为参数。该公式表明,i国向j 国出口总量的大小或者i国与j 国之间的贸易量的大小与i国与j 国的国民收入的总量成正比,与两国之间的距离成反比。
⑶ 引力模型中考察国际贸易的障碍有哪些影响因素
在经济全球化和加入世贸组织的背景下,提高我国外贸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己成为关键。为了最大限度地获得贸易发展的动态利益,更好地通过贸易发展战略来促进产业结构的良性调整,提高贸易商品的国际竞争力,我国应充分利用WTO赋予的各种许可的措施,制定并建立我国面向21世纪的对外贸易发展战略,实现我国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的转变。
一、引言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各国在全球范围内的经济融合,它是世界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其推动力是追求利润、取得竞争优势和谋求经济的发展。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大大加强,导致经济全球化的直接原因是国际直接投资与贸易环境出现了新变化。在21世纪,经济全球化己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大趋势。经济全球化可以带来整个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发展和资源最优配置,这一点对于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具有
易引力模型(Gravity Model of Trade)是地理学家、社会学家与经济学家为了解释与预期人类在地理空间上的经济、社会及政治性相互影响与相互作用方式,利用经典力学中牛顿万有引力公式建立的一种理论假说.引力模型的最早引入,可追溯至凯瑞(Carey,1858)其所著的《社会科学原理》直接应用万有引力原理解释社会现象.自上世纪40 年代,地理学家、经济学家才大规模在理论分析与经验检验方面引入引力模型.在国际贸易问题研究上,丁伯根(Jinbergen,1962)为了说明在由多个国家组成的世界里,贸易流量的不对称现象,即大国的贸易量占其GNP的比重小于小国的建立了贸易引力模型.80年代,经济学家用类似的贸易引力模型说明部门内贸易的流量与流向的决定问题.
丁伯根的贸易引力模型
为了更好地理解贸易引力模型,首先写出牛顿万有引力公式:
在方程中,Fij为物体i与j之间的引力,mi,mj是物体i与j各自的质量,dij为物体i与j之间的距离,k为常数,它可依据具体情况来确定.该公式表明,引力的大小与物体i与j各自的质量成正比,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经济学家利用万有引力公式及其基本思想,建立了各种各样的贸易引力模型.在这里,我们介绍丁伯根建立的贸易引力模型:
在方程中,Xij是 i国向j 国的总出口;Yi与Yj分别为i国与j 国的GNP, Dij为i国与j 国之间的距离,K,e 为常数,a、b为参数.该公式表明,i国向j 国出口总量的大小或者i国与j 国之间的贸易量的大小与i国与j 国的国民收入的总量成正比,与两国之间的距离成反比.
尤其重要的意义。可以说经济全球化为中国实现经济发展和赶超发达国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
同时,经济全球化作为无法回避的客观现实,中国只有积极参与才能求得生存和发展。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是实现经济现代化的需要,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是在更大范围和更深程度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需要。进入世贸组织后,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将进一步发展,故在21世纪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也会与日俱深。中国将面临新的发展机遇,也将面临国际激烈竞争的严峻挑战。二、WTO与国际贸易的发展潮流
(一)国际贸易的历史发展潮流。考察国际贸易的变迁历史,一国对外贸易的产生、发展都是在其国家干预、保护下而进行的,国际贸易过去没有、将来也不可能离开国家的干预而存在。那种认为国际贸易是在自由的市场经济中自发产生、发展的观点是没有历史依据的。经济学家卡尔?博兰尼论证了这一观点。他认为从起源上说,对外贸易具有冒险、勘探、狩猎、掠夺和战争的性质,而非以物易物的市场交换关系。同时对外贸易也绝非意味着双向的和平关系,即使它共有这样的内涵,通常是根据互惠原则建立起来的,而不是市场交换的原则。
(二)WTO与国际贸易发展。WTO是一个调整国际经济和贸易关系的国际经济组织。它通过规定各国政府所应承担的主要契约义务,来规范各国对外贸易立法与规章的制定和实施。WTO大大拓展了多边贸易体制规范的范围,将长期游离于GATTs规则和纪律之外的主要货物贸易领域--农产品贸易以及纺织品与服装贸易拉上了自由贸易之路,还扩展至服务贸易、知识贸易和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并加强了约束能力。无论是赞同或是反对WTO者,大都倾向接受WTO的角色就是要推动自由贸易。支持者自然认为WTO是在促进贸易自由化,是为了打破贸易障碍和建立一套自由和平等的竞争规则。批评者尽管对WTO有极大的保留,但在论述的层次上,却往往未能摆脱将WTO当作为自由贸易推动者的迷惑。
⑷ 中国脏钱流向哪里——Walker引力模型与“起源地-目的地”五维分析
摘要:通过Walker引力模型,计算呈现了中国境外洗钱的主要目的地,并与中国人民银行的《洗钱犯罪报告(2010)》进行了对比。结果进一步验证了Walker引力模型的科学性。同时从政治、经济、环境、文化和地理等五个维度对“起源地”(中国)和其主要目的地进行了比较分析,认为只有结合起源地的特点和目的地的特点综合分析,才能深入理解和把握一个国家或地区境外洗钱的区域流向。
⑸ 什么叫重力模型
重力模型
【解释】
重力模型又称引力模型。应用两区间出行数与出发区的出行发生量和到达区的出次吸引量各成正比,与两区间的行程时间(或费用、距离等)成反比的关系建立的未来交通分布预测模型。因与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相似而得名,
【优点】
直观上容易理解。
能考虑路网的变化和土地利用对人们的出行产生的影响。
特定交通小区之间的OD交通量为零时,也能预测。
能比较敏感地反映交通小区之间行驶时间变化的情况。
【缺点】
重力模型仅仅是将物理法则简单直观上容易理解。
能考虑路网的变化和土地利用对地应用到社会现象,尽管有类似性,需要更加贴合人们出行的方法。
一般,人们的出行距离分布在全区域并非为定值,而重力模型将其视为定值。
交通小区之间的行驶时间因交通方式和时间段的不同而异,而重力模型使用了同一时间。
求内内交通量时的行驶时间难以给出。
交通小区之间的距离小时,有夸大预测的可能性。
利用重力模型计算出的分布交通量必须借助于其它方法进行收敛计算。
⑹ 刘继生的成就
发表论著情况
1、发表论文
刘继生,陈彦光.城市人口分布的非线性空间自相关及其局域性探讨,自然科学进展,2006(7):828-834
潘顺安,刘继生.东北地区工业旅游开发研究,东北亚论坛,2006(3)(CSSCI):20-24
陈彦光,刘继生.城市形态边界维数与常用空间测度的关系,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126-132
张林,刘继生.信息时代区位论发展的新趋势,经济地理,2006(2):181-185(CSSCI)
韩凤,刘继生.构建汽车产业区位竞争优势——以长春市为例,人文地理,2006(1):68-71(CSSCI)
潘顺安,刘继生.东北工业旅游研究——振兴老工业基地的新视角,人文地理,2006(1):41-44(CSSCI)
陈彦光,刘继生.城市人口分布空间自相关的功率谱分析,地球科学进展,2006(1):1-9
房艳刚,刘继生.中国自然保护区基于社区的生态旅游发展研究,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6(1):37-41(CSSCI)
周丽君,刘继生. 长春市环城游憩地与城市化相互作用研究,人文地理,2005(6):98-101(CSSCI)
徐淑梅,刘继生.新科学发展观定位下的黑龙江省旅游业,人文地理,2005(6):64-69(CSSCI)
刘继生,陈彦光.分形网络与复杂空间解集的算法转换模型,复杂系统与复杂性科学,2005(3)
房艳刚,刘鸽,刘继生.城市空间结构的复杂性研究进展,地理科学,2005(6):754-762
梅林,崔庠,刘继生.论汽车工业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以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为例,人文地理,2005(4):78-82(CSSCI)
房艳刚,刘继生.东北地区城乡结构的演变机理与统筹发展,人文地理,2005(4):51-56(CSSCI)
刘继生,陈彦光.山东省城市人口-城区面积的异速生长特征探讨,地理科学,2005(2):137-144
潘顺安,刘继生.大湄公河次区域旅游合作开发研究,旅游科学,2005(4):1-6(CSSCI)
张春丽,刘继生.长春市城市游憩系统研究,人文地理,2005(3):94-99(CSSCI)
刘继生.如何认识东北 怎样振兴东北——评《东北老工业基地新型工业化之路》,地理科学,2005(1)
刘继生,陈彦光.城市、分形与空间复杂性探索,复杂系统与复杂性科学,2004(3):62-70
刘继生,陈彦光.城市密度分布与异速生长定律的空间复杂性探讨,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4):139-149
郐艳丽,刘继生.吉林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综合调控作用研究,地理科学,2004(4):399-406
房艳刚,刘继生.东北地区资源性城市接续产业的选择,人文地理,2004(4)(CSSCI):77-82
陈彦光,刘继生.地理学的主要任务与研究方法——从整个科学体系的视角看地理科学的发展,地理科学,2004(3):256-263
刘继生,陈彦光.河南省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的多分形特征及其水系分布的关系探讨,地理科学,2003(6):713-721
孙峰华,刘继生.中国毒品的来源及其空间扩散,吉首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3):66-72
王文丽,刘继生.赤峰市旅游市场定位与营销策略研究,人文地理,2003(3):64-69(CSSCI)
孟凡荣,刘继生.CI战略与长春城市旅游形象塑造,人文地理,2003(2):60-65(CSSCI)
刘继生,陈彦光,刘志刚. 点-轴系统的分形结构及其空间复杂性探讨.地理研究,2003(4):447-455
房艳刚,刘继生.生态旅游理想与现实背离的原因分析[J].生态经济,2002(13):79-81(CSSCI)
陈彦光,刘继生.城市等级体系的多分维谱:数学模型与实证分析,自然科学进展,2002(12):1291-1296
刘继生. Derivations of fractal models of city hierarchies using entropy-maximization principle. PROGRESS IN NATURAL SCIENCE,中国地理科学(英文版),2002(3)
杨章贤,刘继生.城市文化与我国城市文化建设的思考,人文地理,2002(2):25-29(CSSCI)
刘继生,陈彦光. 人口的区位过程与城市的分形形态——关于城市生长的一个理论探讨. 人文地理,2002(1):24-28(CSSCI)
陈彦光,刘继生.基于引力模型的城市空间互相关和功率谱分析——引力模型的理论证明、函数推广及应用实例,地理研究,2002(6):742-752
刘继生,陈彦光.基于GIS的细胞自动机模型与人地关系的复杂性研究. 地理研究,2002 (2):155-162
陈彦光,刘继生.效用最大化、logit变换和城市地理学的数量分析模型,地理科学,2002(5):581-586
陈彦光,刘继生.水系结构的分形和分维——Horton水系定律的模型重建及其参数分析,地球科学进展,2001(2):179-183
陈彦光,刘继生.城市等级体系分形模型中的最大熵原理.自然科学进展.2001(11):1170-1174
李广全,刘继生.思维方式与人地关系理论,人文地理,2001(6):77-81(CSSCI)
张红,刘继生.都市生态旅游的初步研究——以长春市为例,人文地理,2001(2):86-89.(CSSCI)
刘继生,陈彦光.Davis规律与Beckmann模型的数理等价性——城市体系等级结构的宏观—微观对称性分析,经济地理,2001(2):231-234(CSSCI)
陈彦光,刘继生.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和形态的定量描述:从信息熵到分数维,地理研究,2001(2) :146-152
陈彦光,刘继生.城市系统的异速生长关系与位序-规模法则——对Steindl模型的修正与发展,地理科学,2001(5):412-416
陈彦光,刘继生.中心地体系与水系分形结构的相似性分析——关于人—地对称关系的一个理论探讨,地理科学进展,2001(1):81-88
丁四保,刘继生.面向21世纪优化人文地理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高等理科教育,
2000(6):28-33
刘继生,陈彦光. 东北地区城市体系分形结构的地理空间图式. 人文地理,2000(6) :10-16 (CSSCI)
石正方,刘继生.经济欠发达地区旅游开发模式研究,旅游学刊,2000(6) :19-24(CSSCI)
刘继生,陈彦光. 分形城市引力模型的一般形式和应用方法. 地理科学,2000(6) :528-533
刘继生,陈彦光. 长春地区城镇体系时空关联的异速生长分析:1949~1988. 人文地理,2000(3) :6-12(CSSCI)
陈彦光,刘继生.城市规模分布的三参数Zipf模型──Davis二倍数规律的理论推广及其分形性质的实证分析,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1):98-102
刘继生,陈彦光. 城市地理分形研究的回顾与前瞻. 地理科学,2000 (2) :166-171
陈彦光,刘继生.基于Beckmann模型的城镇化水平公式及其理论探讨,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3):78-83
刘继生,陈彦光. 东北地区城市规模分布的分形特征. 人文地理,1999(3):1-6(CSSCI)
刘继生,陈彦光. 交通网络空间结构的分形维数及其测算方法探讨,地理学报,1999(5):471-479
陈彦光,刘继生.城市规模分布的分形和分维,人文地理,1999(2):43-49 (CSSCI)
石正方,刘继生.文化力与综合国力关系研究,人文地理,1999(1):42-45(CSSCI)
刘继生,陈彦光.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的分形维数及其测算方法.地理研究,1999(2):171-178
刘继生,陈彦光.交通网络空间结构的分形维数及其测算方法.地理学报,1999(5):471-478
陈彦光,刘继生.Davis二倍数规律与Zipf三参数模型的等价性证明——关于城市规模分布法则的一个理论探讨.地理科学进展,1999(3):255-262
孙峰华,刘继生.中国少数民族空间扩散态势和动力机制研究.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5):79-66
李丽娟,刘继生.世界热点地区的形成原因和主要地缘政治特征,人文地理,1998(4):75-79(CSSCI)
陈彦光,刘继生.豫北地区城镇规模分布的分形研究,人文地理,1998(4):22-30(CSSCI)
刘继生,陈彦光.城镇体系等级结构的分形维数及其测算方法,地理研究,1998(1):82-90
刘继生,陈彦光.区位选择与人文地理系统的分形优化——关于城市区位分形理论一般原理与方法的初步探讨,地理科学,1998(4):328-335
刘继生,孔强.中国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研究刍议,人文地理,1997(4):20-25(CSSCI)
刘继生,陈涛.人地非线性相关作用的探讨,地理科学,1997 (3):224-231
陶永波,刘继生.试论中国政治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基本内容及理论框架,人文地理,1996(4):33-38(CSSCI)
孔强,刘继生.东北亚地缘政治关系及区域经济合作前景,人文地理,1996(3);46-51(CSSCI)
刘继生.二十一世纪亚太地区的经济发展与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世界地理研究,1995(1):33-41
刘继生,陈涛.东北地区城市体系空间结构的分形研究,地理科学,1995(2):136-145
陈涛,刘继生.城市体系分形特征的初步研究,人文地理,1994(1)(CSSCI):25-31
2、著作
王恩涌,刘继生,沈伟烈,孙关龙,张耀光,陆俊元.中国政治地理,科学出版社,北京,2004年
刘继生,宋玉祥.“中国东北论坛”2004—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长春,2004年
刘继生,丁四保.“中国东北论坛”2003—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与振兴,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长春,2003年
王恩涌,赵荣,张小林,刘继生等.人文地理学,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2000年
王兴中,孙峰华,刘继生.人文地理学概论,山东省地图出版社,济南,1999年
刘继生,张文奎,张文忠. 区位论,江苏教育出版社,南京,1994年
三、科研获奖
杨青山,刘继生,丁四保,徐效坡,韩杰,地理科学专业区域地理课程体系重构与教学内容改革实践, 吉林省高等教育省级教学成果三等奖,吉林省人民政府,2005年4月
2004年11月 获得“宝钢优秀教师奖”
王恩涌,赵荣,张小林,刘继生,李贵才,韩茂莉,《人文地理学》教材获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第4名),2002年10月
赵毅,唐吉庚,柳海民,刘继生,杨柏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面向基础教育,实施“优师工程”,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改革研究与实践),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一等奖,2001年12月。
赵毅,唐吉庚,柳海民,刘继生,杨柏林,吉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面向基础教育,实施“优师工程”,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改革研究与实践),吉林省人民政府,省特等奖,2001年11月。
1997年4月“面向21世纪培养高质量的中学师资” 获吉林省教学成果二等奖(第2名)
⑺ 国际贸易文献引力模型中两个首都距离指的是什么距离
地理位置距离,有网站可以查到。
⑻ 与中国接壤 引力模型 有意义吗
贸易引力模型(GravityModelofTrade)引力模型引力模型是地理学家、社会学家与经济学家经济学家为了解释与预期人类在地理空间上的经济经济、社会及政治性相互影响与相互作用方式,利用经典力学中牛顿万有引力公式建立的一种理论假说。引力模型的最早引入,可追溯至凯瑞(Carey,1858)其所著的《社会科学原理》直接应用万有引力原理解释社会现象。自上世纪40年代,地理学家、经济学家才大规模在理论分析与经验检验方面引入引力模型。在国际贸易国际贸易问题研究上,丁伯根丁伯根(Jinbergen,1962)为了说明在由多个国家组成的世界里,贸易贸易流量的不对称现象,即大国的贸易量贸易量占其GNPGNP的比重小于小国的建立了贸易引力模型。80年代,经济学家用类似的贸易引力模型说明部门内贸易的流量与流向的决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