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物理化 » 养蜂历史

养蜂历史

发布时间: 2021-08-02 15:05:00

㈠ 谁知道养蜜蜂的历史过程啊

养蜂的历史
养蜂历史悠久,早在7000年前就在西班牙发现了山崖上的取蜜壁画。2000万年前我国东部温带区即有蜜蜂存在。据殷商甲骨文中就有“蜜”字记载,也证明了早在3000年前我国人们已开始取食蜂蜜。中华蜜蜂最早的饲养记载是在3世纪的书籍中。晋·皇甫谧《高士传》中记载东汉(公元158-167年)时人姜岐,“隐居以畜蜂豕为事,教授者满于天下,营业者三百余人”。而有关养蜂的科学记载在公元3世纪以后的书籍中,就能片断见到了。如晋·张华的《博物志》,详细记载了蜜蜂收集方法;宋·罗愿的《尔雅翼》(1184年前)记载了蜜蜂的种类及蜜的色、味与蜜源植物的关系。而全面介绍养蜂的著作当属清·郝懿行的《蜂衙小记》(1819年),书中关于蜜蜂形态、生活习性、社会组织、饲养技术、分蜂方法、蜂蜜的收取与提炼、冬粮的补充、蜂巢的清洁卫生以及天敌的驱除等都提到了。在20世纪30年代,意大利蜂由日本引入我国,活框饲养也随之引入。1926年,美国E.F菲利普斯的《养蜂学》和本世纪多位专家执笔的《蜂箱与蜜蜂》的出版,标志着养蜂学的形成。
详情请看参考资料!

㈡ 中国历史上第一养蜜蜂的人是谁啊

这个好像没有确切记录,养蜜蜂从远古就开始了,
人类利用和饲养蜜蜂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大体上可分为古代养蜂、活框蜂箱养蜂和现代养蜂3 3 个阶段,每个阶段又可分为不同的发展时期。
在原始社会,人们猎取野生蜂巢的蜂蜜和蜂蜡,供食用和作祭祀品;
蜜蜂的蜂蛹和蜂蜜都是人类的优良食品。中国古人很早就开始和蜂打交道。1953年在中国山东省莱阳市北泊子与临胸县山旺发现的蜜蜂化石,证实2000万年前中国东部温带区存在蜜蜂。公元前16-11世纪殷商甲骨文中就有 “蜜”字的记载,说明中国蜂业至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在漫长的岁月里,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进步,逐渐形成了中华蜜蜂的传统养殖特点。
中国古代蜂业的发展可以说是历史悠久,人们开始是用原始的方式来猎取野生蜂的产品,逐渐过渡到粗放饲养中华蜜蜂,并对蜂产品进行简单的加工与利用。

从原始社会到渔猎社会,中华民族的祖先最初是捣毁蜂窝,烧死蜜蜂,掠食巢蜜、蜂子;其后,人们有意识地利用蜂群再生产能力,学会用烟雾驱蜂,保留部分蜂窝,获取蜜、蜡和蜂子。随着人类的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人们在采收蜜、蜡和蜂子的实践中,又学会了用泥草、牛粪等涂抹蜂窝洞口,并留一小孔,让蜜蜂出入,最后在树干上刻痕为记,以示蜂窝有主,按时采收蜜蜂产品。这一事实说明中华民族的祖先在当时已经产生了原始养蜂意识。这种采收蜂产品的方法,在云南部分少数民旅中沿用至今。
经过漫长的岁月,人们对蜜蜂的习性有了一些粗浅的认识,对蜂蜜、蜂子等天然产物的利用也不断进步。在《诗经·周颂·小毖》中记载有“莫予井蜂,自求辛蟹”的诗句,即警告人们不要激怒蜜蜂,以免遭蜇。东周时期,人们已开始用蜂蛰治病,在《黄帝内经》中记载了蜂蜇疗法。当时对蜂产品的利用主要用于食品。《札记·内则》中记载有“子事父母、枣栗馆蜜以甘之”和“雀、鹅、嫡、蟹皆可供应用,则自古食之矣”以及“嫡、费、鲜之,人君燕食”等的记载。这些事实说明在2300年前,甜美的蜂蜜被用于孝敬老人和长者,营养价值很高的蜂和蝉的幼虫是帝王贵族的珍贵食品。在《楚辞·招魂》中记载有“瑶浆蜜勺”和“柜枚蜜饵”之句,即用蜜调制成蜜槽,用蜜与米、面做成蜜饵等古代蜂蜜食品。西汉时期在岭南今广东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一带已有用蜂蜡制作蜡烛的工艺。当时还有工匠利用蜂蜡制作印章和工艺品。除了这些利用外,中国古人于汉代发明了蜡缀 (即蜡染丝织品)技术。此后,蜡染纺织品成为历代皇宫的贡品。
东汉时期,养蜂先驱者为便于采收蜂产品开始了移养蜜蜂,他们砍下附近有野生蜂窝的树干,挂在屋墙下饲养。这一进步,对以后深入地观察蜜蜂生活习性,改进饲养方法,提高养蜂技术创造了有利条件。从自生自灭状态下的野生蜜蜂巢穴中采收蜂产品,逐渐转变为将野生蜂收回家中驯化饲养,它标志着中国古代养蜂的开端,同时说明了中华民族的祖先对蜜蜂认识上的一次飞跃。从此,为中国养蜂科学的发展和中华蜜蜂传统饲养方法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魏晋南北朝时期,张华所著的《博物志》记载了山区养蜂者“以木为器”,“以蜜蜡涂器内外令遍,安糖下或庭柿诱引野生蜂,春月筑桑生育”。还有郑辑之著《永嘉地志》记述了家人“以蜜涂桶”、“举群悉至”的诱引蜂群的技术。
晋代皇甫溢著《高士传》记述了汉代一位养蜂先驱姜吱,传授养蜂技术,教授天下,营业者300余人,民从而居之者数干家。皇甫溢赞他“牧家调蜂,天涯笑傲”。这说明中国古代已经有人注重传授养蜂技术。当时人们对蜂群的筑巢、分蜂等生物学特性的观察都作了记载。276年至324年,郭凑的《蜜蜂赋》首次记述了蜂群中有 “吮琼”、“营堂”、“闸卫”等分工,认识到蜜蜂是社会昆虫。还有 “咀嚼华滋,酿以为蜜”的词句。这个时期养蜂巳由移养的半人工状态,进步为用原木仿制蜂窝诱蜂的家庭养蜂初级阶段。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观察的深入,中国古人对蜜蜂的观察更加仔细。唐代养蜂者段成式,在所著的《酉阳杂姐》一书中记载“相蜂(即雄蜂)生三、四月,黑色”,“相蜂过冬,蜂族必空”等生物学特征。
韩鄂在所著的《四时纂要》中开始把“六月开蜜”列为农家事宜。宋、元时期是中华蜜蜂人工饲养的重要时期。从宋代开始,对防治蜘妹、蚂蚁、蛇、雀、蛹蝎、狐狸等蜜蜂的敌害,就已有了记载。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古代养蜂生产技术和科学理论的日趋进步,甚至出现了专业的养蜂场。
元代名士刘基所著的《郁离子·灵丘丈人》一书记载了灵丘丈人父子两代经营一个专业蜂场盛衰演变情况,从而总结出根据蜜源情况建场选址、蜂群四季管理和繁殖、合并蜂群增强群势、取蜜方法和原则。书中还有如何防治蜜蜂敌害等的记载。书中记载有“木以为蜂之宫,不馆不之”的字句,这说明当时中国已经出现了原始木制蜂箱,而且养蜂已具有一定的规模和布局。该书还记载“蔫则纵之析之,寡则与之衷之,不便有二王”,意思是群势强就可以进行人工分蜂,群势弱则加强饲喂,以强补此外,在养蜂技术上还有一些重要发明,如两人配合用烟驱、蜜诱的方法收集分蜂群,还有三面撒水扬尘,阻其蜂路和撒土追捕蜂群等方法。
1819年博物学家郝谜行编著的《蜂衙小记》对蜜蜂生物学特性、养蜂技术、养蜂经验等都作了记载,成为中国第一部养蜂专著。当时养蜂生产规模已很可观,一般农户养蜂十多窝(群)。养蜂者在生产实践中,对蜜蜂的生物学特点的观察更为深入细致,同时进行一些科学研究。明清的一些学者对蜜蜂个体发育四个阶段的虫态分别进行了描述。
明代徐光启研究了雨水、花木和蜂蜜的关系,总结了利用物候学预测当年产蜜丰歉的方法。蒲松龄(1640-1715年)在他的《农桑经》中指出“门户清净,来往不繁,经营不勤”是分蜂的预兆。1760年张宗法在《三农记》中记述,分蜂时新蜂王要“另居一所,不得子母对面并肩”这就指明了蜂王是雌蜂,解决了长期以来对蜂王性别的争议。截止清朝末期,中国饲养的中华蜜蜂约有20万群左右。这个时期的养蜂科学技术的发展,为30年代引迸西方蜜蜂和活框养蜂技术奠定了坚实基础。

㈢ 中国养蜂的历史谁知道啊可以告诉我吗

在北京植物园卧佛寺西侧的中国农业科学院蜜蜂研究所院内,坐落着中国蜜蜂博物馆,它是中国第一个有关蜜蜂专题的博物馆。

该馆于1993年第33届国际养蜂大会在京召开时筹建,因其内容颇具中国特色得到了中外游客的好评,而今被列为海淀区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

走进这个150平方米的博物馆,仿佛走进“蜜蜂的王国”。在这里,可以了解“蜜蜂世界”种种引人入胜的生物学特性和社会性行为的奥秘,从六七千年前古人养蜂的史料中获知中国养蜂的历史……

在形态大小各异的蜜蜂标本中,“无刺蜂”最吸引游人的注意力。它是所有展出标本中最小的一种,仅3毫米左右,而通常蜜蜂有6到7毫米。这种蜂之所以被称为无刺蜂,是因为没有蜇针,所以不会伤害人类和动物。据介绍,无刺蜂体小灵活,能够深入花管采蜜,可以充分为农作物、果树和中药材授粉,是农业的“好帮手”!

中国是世界上的养蜂大国,也是主要的的蜂产品消费和出口国。在我国境内饲养的蜜蜂,主要有中华蜜蜂、意大利蜂、东北黑蜂和新疆黑蜂。养蜂业对农作物的增质增产和促进农民增收都有重大的作用和深远的意义。

第二个展区则揭开了养蜂的神秘面纱:养蜂人将蜜坯(蜂群生活和繁殖后代的处所)放进分蜜机中,只需摇动连杆,其中的蜂蜜就轻轻松松地分离出来。这样一来,不但能使蜜坯不被破坏而重复利用,而且得到的蜂蜜产量高、质量好。一个橱窗里,摆放着来自世界各地利用蜂产品制作的产品——牙膏、巧克力、饮料、肥皂……工作人员指着一个服饰艳丽、表情逼真的日本绢人介绍:这是一个日本老人以个人名义赠送给本馆的,他特别欣赏中国的养蜂技术和蜂产品。因为植物园不允许开车入内,那天老人是直接把“她”抱进来的。

距博物馆百米之遥,还有个蜂蜜专卖店,出售各种蜂产品。一位年近花甲的老人告诉我,每次来植物园他都会带些蜂蜜回家,“这儿的蜂蜜纯!”他赞叹地竖起大拇指。

地址:北京海淀区香山植物园卧佛寺西侧中国农科院蜜蜂研究所院内

开放时间:每年3月15日至11月15日开馆

温馨提示:蜜蜂博物馆坐落于香山植物园中,参观者需先购买北京植物园的门票,门票5元,学生票2.5元。蜜蜂博物馆属于免费参观

结束语:本世纪以来,北京地区博物馆数量以每年2到4座的速度递增,其中,行业博物馆迅速发展,企业、学校以及私人兴办的民办博物馆也纷纷涌现,博物馆事业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格局。据专业人士分析,目前北京博物馆的建设,正在由大而全向专业细分方向转变,为游客提供了多种选择。到2008年,京城各类博物馆将由现在的136座增加到150座。包括国家博物馆、汽车博物馆等一批大型博物馆以及一些有特色的新型博物馆,如科幻、环保、玩具动画、IT、气象、电话、四合院等博物馆,都将陆续揭开面纱。(张冕 胡春梓 谢康利)

㈣ 最早养蜂的中国人是那位

姜岐
东汉时期(公元25~220年)进入蜜蜂的人工饲养阶段。公元1世纪初,出现了文献上记载的第一位养蜂专家-姜岐。据《高士传》记载,姜岐隐居山林,“以畜蜂豕为事,教授者满天下,营业者三百人。民从而居之者数千家”。当时教授养蜂成为一门专门的学问。清光绪年间,余泽春主编的《秦州直隶州新志·卷之十三·人物》也做了姜岐生活在天水一带并教授养蜂技术的记载。

㈤ 人类是从什和时候开始养蜂的

蜜蜂是人类在采集野生蜜蜂的蜂蜜不能满足需要的情况下产生和出现的。大约在公元前3000年,古埃及人就开始用陶罐蜂窝饲养蜜蜂了,并在尼罗河上下游开始转地放养,从而提高蜂蜜的收获量。据记载,我国养蜂也有近3000年的历史。公元25年前(战国至西汉之末),《山海经·中次六经》中有“平逢之山,蜂蜜之庐”,这是对蜂蜜和饲养蜜蜂的最早描述。我国古代养蜂技术在一些农书里也有大量记载。

早在西周时期(公元11世纪至前771年),我们祖先已开始从事“原洞养蜂”。所谓“原洞养蜂”就是在蜜蜂栖息树洞的洞口刻以标记,表示此窝蜂已有主,以后,原洞蜂主对洞蜂加以看护,按季节开洞割脾取蜜。

秦至西汉时期(公元前221至公元25年),由于“原洞养蜂”有诸多不便,如蜂洞较为分散且远离住处,不能及时采蜜和管理,于是出现了“移养法”。

“移养法”是将有野生蜂蜂巢的树干砍下,运回家中,挂在庭院的屋檐下或房屋周围任其繁殖、酿蜜。这一段有空洞的树干就是最早的蜂窝。“移养法”养蜂显然要比“原洞法”进步了一大截,它不但管理方便,收获蜂蜜也方便。现在云南的怒族、苗族、纳西族、藏族等少数民族地区仍有沿用此法养蜂。
东汉时期(25—220年)出现了我国第一位养蜂专家——姜歧。由于当时推行重农耕政策,养蜂业也随之发展。到东汉后期,家庭养蜂已比较普遍,蜜蜂的人工饲养技术也有长足的进步。
西晋时期(265—316年),张华《博物志》中记载有诱捕野生蜜蜂进行家养的方法,全文是:“远方诸山出蜜、蜡处,以木为器,中开小孔,以蜜蜡涂器内外令遍。春月蜂将生育时,捕取三两头著器中,蜂飞去,寻将伴来,经日渐益,逐持器归。”翻成现代白话文的意思是:边远山区产蜜、蜡的地方,用木料做成蜂桶,中间开小孔作巢门,将蜜、蜡涂满内外;到了春天,蜜蜂繁殖分蜂季节时,捕捉两三只蜜蜂放入桶中;待蜂飞出去,不久就领着同伴飞来桶中,经过若干时日,蜜蜂逐渐增多。此时,便可将蜂桶搬回家进行家养。这里虽然对诱捕蜜蜂的方法介绍得过于简单,也有欠妥之处,但文章首次提出用木桶收养野生蜜蜂的方法及过程,说明在我国西晋时期就已有人会收野蜂家养了。
唐、宋时期(618—1279年)农家养蜂已开始普及,养蜂技术也有了一定的进步,但关于养蜂文字方面的记载却不多。
到了元朝时期(1279—1368年),家庭养蜂已比较普遍。资料显示,元朝是中华蜜蜂人工饲养的兴盛时期。在一些蜂种和蜜源资源丰富的地方出现了专饲养蜂者(相当现在的养蜂专业户),养蜂技术日臻完善,创造了土窝蜂箱、砖砌蜂箱、荆条编制蜂箱及独木蜂箱;建立蜂群四季管理原则;发明人工分蜂法。养蜂技术的提高必然促进生产力发展和蜂蜜产量的提高,养蜂经济效益自然越来越好,从而促进家庭养蜂业的发展。
到明、清时期(1368—1911年),人们对蜜蜂这种能酿蜜的益虫的各个方面都有了更科学、更深刻的了解,例如,人们已经知道蜜蜂的触角就是嗅觉器官;知道了收野蜂家养的最佳季节是“芒种前”;观察到处女王出巢交尾婚配现象;三型蜂(蜂王、工蜂、雄峰)的发育和变化特性和蜜蜂逃亡的预兆,并在次基础上提出一些科学养蜂方法,如怎样建蜂场,如何排列蜂群及分群、敌害防治、取蜜等系统经验。对蜂箱和蜂具也有所改良。明、清是我国养蜂业发展较快的时期,据记载,这时期不但有养蜂专业户,而且还有专业养蜂场。
从西周到清朝这漫长的数千年,尽管我们的祖先在对蜜蜂生活习性的认识、养蜂技术和养蜂工具诸方面都不断地有进步,但基本上还是处于非常落后的原始养蜂阶段,每年只能取一次蜜,取蜜只能采用“杀鸡取蛋”的落后方式,生产效率低,蜂产品质量差。
20世纪初期,我国引进西方蜂种(意大利蜂)、活框蜂箱和活框养蜂技术。所谓“活框蜂箱”及人工制造的木箱(现在的蜂箱),箱盖可以随时打开,箱内摆放一定数量的木框子,限制蜜蜂在木框范围内修造巢脾。这种活框蜂箱有诸多优越性:如检查和处理蜂群可以连脾带框子一起取出来;采蜜时可以将贮满蜂蜜的巢脾取出来,放进摇蜜机把蜜分离出来,然后再把摇完蜜的脾子返回蜂群,这样取蜜不致于诛杀蜜蜂,也不会破坏蜂巢;还有一个特别好处是便于搬动。过去,无论“原洞养蜂”或“树段养蜂”,它们只能固定在一个地方,而活框新法养蜂,养蜂者可将蜜蜂连同蜂箱一同装在车上,随心所欲地搬往蜜源丰富的地方放养,这种流动式的放养蜜蜂,提高了蜂蜜收获量。目前,活框养蜂技术在全国范围内已广泛推广并基本取代了原始落后的“杀鸡取蛋”养蜂法。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养蜂技术的不断提高,我国养蜂业突飞猛进。蜂群从解放初期的50万群发展到现在的650万群左右,年产蜂蜜从8000吨到20万吨,年产王浆从零到1000多吨,蜂群数量和蜂产品产量及出口量都居世界第一位,并荣幸地成为当今世界第一。

人工驯养,中国应该是秦汉时期。

㈥ 我国历史第一个养蜂人

姜歧 天水人

㈦ 我国养蜂历史与现状如何

从原始社会到渔猎社会,中华民族的祖先,在采集天然植物与猎捕动物的同时,就从树洞、岩穴里的蜂窝中猎取蜂蜜、蜂子。
最初是捣毁蜂巢,掠食蜂蜜、蜂子。后来有意识地利用蜂群的再生能力,学会用烟薰驱赶蜜蜂,保留部分蜂窝,获取蜜、蜡和蜂子。后来人们又学会了用泥土、牛粪等涂抹蜂窝口,并留出巢门,让蜜蜂出入。后又在树干上刻痕,以示蜂窝归属。经过几千年的衍变,中蜂逐渐从野生蜂巢取蜜转为收回家中驯化饲养,它标志着中国古代养蜂的开端,为中国养蜂科学的发展和中蜂的传统饲养方法打下了基础。随着近代西方文化和新技术的传入,带动了中蜂饲养新技术的试验和推广。本世纪初,中国积极引进西方蜜蜂,创办专业化蜂场,带动了蜂业科研、教学和社团组织的发展。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对发展养蜂业十分重视,中国的养蜂业从此进入高速全面发展时期,成为举世瞩目的养蜂生产大国,到1988年,国饲养蜂群数已达769万群,达历史最高纪录。年蜂蜜生产量达20多万吨,王浆年生产量达1000多吨。
本条内容来源于:中国农业出版社《实用药用动物养殖技术》

㈧ 祖先养蜂可以说历史悠久吗

养蜂的历史悠久,可以和人类驯养动物时可能就养蜂了

㈨ 蜂蜜有多少年的历史

哪么蜂蜜最早记录时间呢?迨至西周(约公元前11世纪~前771),在《诗经回·周颂·小毖》有“莫答予荓蜂”的诗句,这是“蜂”字的最早文献记载。“蜜”字则首见于《礼记。内 则》(前3世纪)。东周时期(前770~前256),出现了现存最早的有关养蜂的文献——《山海经·中山经·中次六经》(约前3世纪)。其中,“蜂蜜”二 字开始组合成双音节词并沿用至今。该文描述了“其状如人,而二首”的原始蜂窝形状和“用一雄鸡禳而勿杀”的祭祷蜜蜂的习俗。

㈩ 蜜蜂发源自哪个国家

蜜蜂的起源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科学家们各持观点却都无法最终说服对方。虽然争议一直无法解决,但是人们根据目前的化石和被子植物起源学说认为第一只 蜜蜂诞生于在1.3亿年前的华北古陆早白垩纪。所以蜜蜂的发展历史要比人类的深厚得多,如果把整个蜜蜂王国看成是现代人类社会,无疑是非常先进的社会模 式。
在古埃及人眼中,蜜蜂是太阳神眼泪的化身,是太阳神将他们洒到地球的各个角落。在希腊,梅里莎(意为蜜蜂)是一位绝色的美女,是克里特国王梅里塞之女。据说,她向主神宙斯奉献山羊奶和蜂蜜,由此留下她化为蜜蜂的神话。
当然,这只是一个美丽的传说,其实,原始社会时期的蜜蜂处于野生状态,岩穴、树洞是天然蜂窝。那时候的人类以采集天然植物和渔猎为生,野生蜂巢也是采集 对象。原始人从野生动物掠食蜜蜡中受到启发学会了从树洞、岩穴中寻取蜂巢。那时候蜂蜜是唯一的甜味来源。最初,人们是捣毁蜂窝、火烧成蜂来掠食蜜蜡、蜂 子。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逐渐改变了这种对于蜜蜂来说是“既毁我室又取我子”的原始掠夺式采集方法,原始的野外养蜂就此萌芽。人们开始尝试 对树洞或其他地方的蜂群略加照看由采摘野蜂巢发展到“原洞养蜂”。割蜜人用烟火驱散蜂群;用炭火加宽蜂洞;再用泥草、牛粪涂抹洞口留一小孔容蜂出入;最后 在树干上刻痕为记以示蜂窝有所归属。此后除按时采蜜外毫无其他管理措施。至今中国西南僳僳族、怒族、独龙族等民族还保留着原始的驱蜂取蜜法和原洞养蜂法。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饲养蜜蜂和食用蜂蜜产品的国家之一。蜂蜜最早的文字记载出现在4000年前我国殷商甲骨文中。

热点内容
包钢股份历史 发布:2025-07-08 22:01:23 浏览:878
囚禁教师电影 发布:2025-07-08 20:48:26 浏览:962
化学键复习 发布:2025-07-08 20:42:29 浏览:831
北京教学视频 发布:2025-07-08 19:38:24 浏览:58
我印象最深的一个老师 发布:2025-07-08 19:00:24 浏览:284
七年级上册英语期末 发布:2025-07-08 18:59:48 浏览:141
阳西教育 发布:2025-07-08 18:31:56 浏览:479
王瑞娜老师 发布:2025-07-08 18:31:53 浏览:456
莘县教师考试 发布:2025-07-08 17:50:59 浏览:944
赤峰教师资格证报名 发布:2025-07-08 17:50:19 浏览:9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