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物理化 » 化学史教程

化学史教程

发布时间: 2021-08-02 15:32:14

A. 急求 自然辩证法的论文

浅论自然辩证法在化学学习、研究中的应用
【摘要】: 本文先对化学给出了它的哲学定义,再从化学与自然辩证法的联结处入手定义了化学自然辩证法,结合实例,全面分析了化学与自然辩证法的关系,指出了辩证法原理在化学中的应用,使化学的学习、研究和教育教学工作进一步走向理性化,从而使人能动地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利用自然,不断地促进化学科学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 化学哲学、化学自然辩证法、学习应用
一、引言
当代科技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科学的整体化发展趋势。科 学的整体化发展既表现在各个学科领域内部各分支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综合及相互影响,同时也表现在不同门类的学科领域之间的相 互作用, 合及影响。这种整体性更深层次的发展体现为不同学科领 域的彼此静透和相互融合,要求我们从整体把握科学的内在统一性.正确认识不同学科体系之间的相互作用。人类对物质世界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导致了现代科学技术范围的不断扩大。其基础部门扩展为八个,同时,着力加强对辩证法和方法论的研究,借以不断提高科研效率。化学从属于自然科学,而自然科学作为八大基础部门之一,和辩证唯物主义紧密联系的桥梁是自然辩证法。自然辩证法是人类化学史上的最高理论概括,对化学科学的不断发展起着巨大的指导和推动作用。因此,在化学课程中必须加强对自然辩证法的学习和应用。
化学是研究物质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科学,自然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界和自然科学发展的普遍规律,是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和科学观,又是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哲学物质范畴和自然科学的物质形态、结构、属性、变化的关系是一般和特殊、共性和个性、抽象和具体、绝对和相对、指导和被指导的关系。因此,研究物质的化学科学和哲学物质范畴之间存在必然内在的联系,将自然辩证法运用于化学学习研究教学之中不仅起着重要作用,而且有深远意义。从这点来说,学习自然辩证法不仅是全面提高学生化学素质的需要,而且是每一位化学教育者乃至化学工作者必不可少的职责。
二、自然辩证法与化学
1自然辩证法
(1)研究对象。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对象是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自然辩证法是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理论与方法为指导,根据社会历史条件,结合时代的任务,对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进行考察的研究领域。
(2)研究内容。自然辩证法研究的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自然界的辩证法,即自然观;自然科学认识的辩证法,即认识论;自然科学发展的辩证法,即科学观。其中,自然观部分集中论述了人类认识自然界的基本范畴、基本规律和自然界辩证发展的总图景。认识论部分则主要探讨了自然科学认识的来源、发展过程和检验标准,并论述了观察、实验,抽象,思维、假说、演绎、归纳等方面的问题。在科学观部分主要论述了自然科学的性质和作用以及它的体系结构和发展的规律性问题。这三个部分既各有侧重,又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从而确立了自然辩证法的理论框架。
2化学哲学
(1)研究对象。化学哲学是以化学学科为研究对象,以化学基本运动和化学发展的基本规律为基本研究内容的一门学科。具体地说,化学哲学研究和探讨的四个基本问题是: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以及化学与技术革命和社会进化的关系。化学哲学既然是以化学运动和化学发展基本规律为研究内容,那么,它必须以化学研究的实践为基础,而且又反过来对后的化学实践活动起指导或启示作用。也就是说,化学哲学是一种有用的工具,这个工具作用的发挥还要靠强大的化学理论基础和经验实践作后盾。
(2)化学与自然辩证法的关系。化学是研究世界的某一个方面,显然所揭示的化学规律只用于一定特殊的学科范围,但在自然辩证法研究上也有重大意义;而自然辩证法则是在概括包含化学在内的具体科学的成果、特殊规律的基础上所揭示的关于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对化学的学习、研究、教育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3)任务。化学哲学的任务就是在于运用架在化学和哲学之间的一座桥梁。化学哲学是化学哲学真理对化学的成果作出哲学的概括,使化学概念上升为哲学范畴,使化学原则上升为哲学原则,使化学真理转化学哲学真理,化学真理的扬弃,就是哲学的显现。反过来,由化学及其它学科所得来的哲学把一切事物的普遍规律和普遍性质揭示出来,它运用的最一般的概念和范畴则通过化学哲学为中介对于化学具有一般方法论的意义。化学哲学在实现由化学真理上升为哲学真理的过程中,发挥其自身固有的中介和桥梁作用。总之,通过化学哲学这一桥梁,化学作为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之一,曾经促进了自然辩证法的产生和发展,而今也在为自然辩证法的新发展作出自己的积极贡献。
3化学中的自然辩证法
3.1 自然辩证法准确揭示化学反应的本质特征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它揭示了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矛盾性。科学地解释了事物发展的道路、方向、形式等问题;对立统一是唯物辩证法全部规律和范畴的实质,它提供了理解唯物辩证法其它规律和范畴的钥匙。同时唯物辩证法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而对立统锟律提供了这一科学方法论最根本的内容,即矛盾分析的方法。在化学史的诸多事例中充分验证了这一规律。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区别、相互联系的。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区别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例如有机化学史中的马尔科夫尼可夫规则,它是一个普遍适用的规律,不对称烯烃与卤化氢发生加成时,氢将加在含氢较多的碳原子上。但当分子中存在较强的吸电子基团时,则情况恰恰相反,这是马尔科夫尼可夫规则的一个特例。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烯烃、炔烃、芳烃和醛酮等有机化合物都含有不饱和键,但它们发生的加成反应的性质却不尽相同。烯烃、芳烃只能发生亲电加成,而醛酮等却能发生亲核加成,这是由其内因分子结构不问而决定的。炔烃的内因决定了其既可发生亲电加成,也可发生亲核加成,至于到底发生何种反应,则尚需考虑其外部条件,因为外因要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丙烯与溴化氢所进行加成反应的产物则因是否有过氧化物存在而完全不同,也是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而致。
3.2自然辩证法深刻揭示事物发展变化的内涵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总是由量变到质变,质变又引起新的量变,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所以,恩格斯认为,化学史可以称为研究物体量的构成的变化而发生的质变的科学。在化学运动中.这种量变到质变的规律表现得特别明显,最典型的莫过于元素周期律了。元素周期律的形成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到1869年人们通过不同的方法共发现了63种化学元素,但是对这些元素的分类及它们的相互联系尚缺乏研究。这一阶段是元素的发现和积累过程。进入19世纪以后,许多化学家都陆续研究过化学元素的分类问题。首先对化学元素进行分类研究的是拉瓦锡。他在1 789年出版的Ⅸ化学大纲》中,对33种化学元素进行了分类。从1829年德国化学家德贝莱纳“三元素组”到1869年2月17日晚门捷列夫的第一张化学元素周期表的诞生,中间经历了尚古多的元素《螺旋图》、欧德林的《原子量和元素符号表》、迈尔的“六元素表”和纽兰兹的“八音律”’等艰苦的规律寻找过程。1 871年门捷列夫第二张化学元
素周期表公布以后,化学元素周期律的发现工作就完成了。公正的说,化学元素周期律应当是迈尔和门捷列夫两人分别发现的。[21周期律表明,各种元素随着原子量(后来证明是核电荷)的增加,而引起化学元素性质周期性的变化。量的增加引起质的飞跃,这一点在自然界中具有普遍的意义。这就用科学的事实证明了辩证唯物主义中的质量互变的规律。恩格斯充分肯定了化学元素周期律的科学意义和哲学意义。
三、自然辩证法在化学中的应用
以物质为研究对象的化学领域,可以说无时无处不与自然辩证法有关,反之,自然辩证法也渗透于化学领域的方方面面,这样便形成了既具有普遍性又具有特殊性的化学哲学。如果我们能用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解决化学中的问题必将对化学的学习研究教学产生深远的影响。
(1)化学本体论--物质--世界是物质的。①物质的组成。化学是一门自然科学,也是一门实验科学,基础科学。这是由它所研究的对象物质所决定了的,这就从本质上决定了化学与整个世界及其规律总的看法的不可分割的关系。因为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不管你承认与否它都是存在着的,正如列宁所说:“唯物论的基本前提是承认外部世界,承认物质存在我们的意识之外并且不依赖于我们的意识而存在着。”只有首先承认物质的存在,才是研究化学问题的唯一正确的出发点。应该说我们目前的技术已经到了只要是物质,我们的化学检验技术就能确认任意一种物质的元素组成,也就是说,在化学家看来,不管是什么,只要是看得到摸得着的物质,都逃不脱100多种元素的范围,逃不出三种基本微粒:质子、中子、电子。②物质的结构。关于结构,我们目前能够明确的是主要是原子结构、分子结构、晶体结构三方面。原子结构是所有结构的基础。我们可以这样设想:原子结构相当于混凝土,分子结构相当于预制件,晶体结构就相当于建筑物,宏观物质相当于一座大型城市。不同的物质不外乎是元素原子的不同组合,可以这样说,四种微粒,四种作用力,构成了物质世界。
(2)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共性、绝对性和个性、相对性的关系,它们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之中包含着普遍性。许多物质的性质制法等都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结构决定性质,性质是表象,是果,结构是本质,是因。(因果律是构建自然科学大厦的基石。)我们无法尽知所有物质的性质,但我们可以在每个物种中找到一两个代表物加以研究记忆,找出相似点和递变规律,比如,烷烃中的甲烷,烯烃中的乙烯,酯类中的油脂,等等。但是这仍然没有接触到本质,最有本源意味的是关于元素周期律的研究。透彻了解了周期律和周期表,就找到了化学的核心主线。
在周期表中,可以找到元素的“家族”,明白了物质性质千奇百怪的原因以及一般规律。在每个“家族”中找一两个元素作代表,详细研究它的存在形式、单质、氧化物、氢化物、氧化物对应水化物以及盐类,对于不同的物质又分别研究其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制法、用途等等。这样,只要详细学习了极少数的物质,依据“相似性”(或者叫“通性”)、“特殊性”和“递变规律”三种方式就可推导出同一“家族”的其它物质的相关知识。可以说,“相似性”、“特殊性”和“递变规律”是学习研究化学的最基本武器。
(3)物质的变化--对立统一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矛盾运动的规律,既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又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矛盾的具体过程可归纳为:矛盾的发生--矛盾的发展--矛盾的完结(转化)。化学变化的过程,实际上是物质(内部、外部)矛盾斗争的过程,在一定条件下,当反应进行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这种矛盾斗争也就趋于统一,这便是化学对立统一规律。
从目前的角度来看,物质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各元素化合物群体之间的转化衍变关系。归纳、掌握这些变化规律,将对我们的学习、研究、教学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也为我们后面研究“合成”提供多种可能的途径。
比较重要的“变化规律”有:每一个元素各种形态的物质之间的转化;烃及其衍生物的相互衍变关系等,如:单质、酸、碱、盐、氧化物之间的“通用”转化关系;各族主要元素单质、氧化物、氢化物、氧化物对应水化物以及盐类的“特定”转化关系;烷、烯、炔、醇、醛、酸、酯的转化关系等。
(4)物质的合成---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制备合成我们需要的任何物质,从而建设世界、改造世界,是人类的理想和每一个化学家的梦想,也是化学研究的终极目的。从古代(公元前五世纪)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的古代原子观的提出英国科学家道尔顿的近代原子学说--意大利科学家阿伏加德罗分子--原子论的提出--1897年英国科学家汤姆生对电子的发现--现代科学对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的证明,使人们对物质结构逐步有了一个较为完整确切的认识,进而为以后的新元素、新物质材料的发现和合成创造了条件的事实就是最好的例证。同时,化学发展的历史也充分证明,化学哲学的认识论同样是能动的革命的认识论.
四、结束语
化学是自然科学中最活跃的学科,它在自然科学和科学技术发展中,占有中心位置,马列主义是自然科学的最高概括,而自然辩证法是两者之间的桥梁。因此,充分运用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解决化学问题,不仅可以使我们更深刻的理解化学和化学教学在人类社会的地位和作用,而且对于化学学习、研究和教育教学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
五、参考文献
[1] 陈宴清.马克思主义哲学纲要[M].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天津人民出版社,1984
[2] 唐敖庆.化学哲学基础[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6
[3]姚磊明,唐星武,等.化学、人类、社会和化学教育[M].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
[4] 何法信,卢常源,等.化学史纲要[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6
[5]阮慎康.现代化学的哲学探讨[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6]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9页.
[7】张家治.化学史教程[M].山西教育出版社,太原:2004年版,第99页.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3页.
【9】黄顺基.自然辩证法概论[M].高教出版社,2004

B. 高中经常考的化学史的东西 如道尔顿提出实心求模型 维勒合成尿素什么的 浙江高考

倾力、倾心搜集。请采纳


C. 化学史教程

aaaaa

D. 如何确认碳原子质量

阁下的问题,需要的知识太专业,同时,又需要听众具有一定的知识背景。
但见到一直无人给予较详细的解答,所以我还是努力一下,希望能有所帮助。
-------------------------------------
早期的原子量测定 用 天然 氧元素 的原子量 等于 16 作为标准。1929年,发现天然氧元素是由 16O 17O 18O 三种同位素组成,并且 16O 的不纯度很高。1960-61年,国际物理学会和化学学会采纳了德国 质谱学家 马陶赫 的建议,选择 12C 作为原子量测定的新标准。认为 12C 具有12.000个原子质量单位,原子量为12。
-----------------------------------
原子量的早期测定方法,我不知道。但是现代的测定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
1) 利用核反应 的能量平衡求取
在一个核反应中,反应前后能量守恒,能量和质量之间有着爱因斯坦关系。如果反应前后的某些粒子的质量或能量已知,那么就可以根据 守恒原理 求出 某1个 未知粒子的质量。例如 不带电的中子的质量 通常就是这样求得的。
-------------------------
2)利用原子发射光谱中的超精细结构测定
原子可以发射光谱,光谱对于原子 就如同 指纹对于人。每种原子都有自己的特征光谱。光谱记录呈现若干个独立的 峰。用高分辨能力的 光谱仪器观察这些峰,会发现 所谓的 峰 并非单峰,而是若干个波长很近的 峰叠加在一起而成。这若干个小峰称为光谱的超精细结构。小峰与小峰之间的波长差 决定于原子的质量。通过对小峰之间的波长差的测量,可以推算出 原子的质量。
------------------------
3)利用分子转动光谱中的同位素位移。
这种方法的原理与 2)很相似,不再具体描述。
-----------------------
4)质谱法
这是当代最为流行、测量精度最高的原子量测定方法。测量精度可达 10的 -18 克。在这种方法中,利用“质谱仪”(mass spectrometer) 测量微观粒子的质量。其中的 “质”就是质量的意思。
世界上第一台质谱仪诞生于1919年。目前已经有多种不同类型的质谱仪,例如:单聚焦、双聚焦、串列、四极、飞行时间、加速器 等类型。
质谱仪的工作原理中,主要是通过对微观带电粒子在电磁场中的运动规律的测量来得到微观粒子的质量。带电粒子在电场中 受到库仑力,在磁场中受到洛仑兹力。由于力的作用,微观粒子会具有加速度,以及与加速度对应的运动轨迹。微观粒子质量不同时,加速度以及运动轨迹就会不同。通过对微观粒子运动情况的研究,可以测定微观粒子的质量。
----------------------------
碳原子是中性粒子,不带电,不会在电磁场中受到作用。但是在自然界中存在着大量种类的碳氢化合物,可以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让碳以离子形式被注入到电磁场中。这样就可以测定碳离子、或者碳氢集团离子等的质量。同时它们的电荷也很容易测定,每个电子的质量也很容易测定。这样,就可以推出碳原子的质量。
--------------------------------
关于 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测定:
主要有:气体动力学法、密立根油滴实验法、布朗运动法、布拉格X射线衍射法等。这些方法都涉及很专业的知识。不再详述。
------------

补充:
元素周期律1869年建立、电子1897年发现、原子核1911年发现。而原子及原子量概念的出现都比这些时间早很多。所以我也奇怪以前是怎么测定原子量。带着这个问题,在网络上检索了下,颇有收获。以前无非是采用相对原子量的概念,根本无法给出具体的质量。相对原子量是通过化合物中不同元素的原子数比来确定的。关于这方面的详细介绍,你可以到网上 用 网络搜索一下,输入关键词:原子量 测定。可以看到很多文章。其中:
http://www.yaohua.org/teacher/chengming/70.htm
比较详细。
----------------
为防止这个网页以后消失,还是贴在这里,也留给我自己以后温习。
---------------------------------------------------------------
##########################################################
原子量测定的历史回顾
原子量的测定在化学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正如我国著名化学家傅鹰先生所说:“没有可靠的原子量,就不可能有可靠的分子式,就不可能了解化学反应的意义,就不可能有门捷列夫的周期表。没有周期表,则

现代化学的发展特别是无机化学的发展是不可想象的”[1],在已建立了科学的原子量基准,并且通过相当完善精密的原子量测定方法测得足够精确的原子量数值的今天,我们回顾一下化学科学发展进程中这段重要史实,对于深入研究化学发展规律,帮助我们正确理解和使用原子量,无疑是大有稗益的。

一、道尔顿的开山之功
英国著名的化学家道尔顿(J.Dalton,1766~1844)在提出原子论观点的同时,就为确定不同元素原子的相对重量作了努力。从而成为化学史上测定原子量的第一人,成为这一领域的拓荒者。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要确定各种元素的相对重量并非易事。这首先要确立一个相对标准,既以谁为参照基准。其次要有准确的定量分布手段,并且要明确单质和化合物分子中元素原子的数目,这在当时对于大多数化合物是很难做到的。正是由于这个原因,道尔顿只能采用主观武断的方法规定不同元素的原子化合形成化合物的原子数目比。例如,他认为水是由1个氧原子和1个氢原子组成的。这祥,根据当时拉瓦锡(A .L. Lavoisier,1743~1794)对水的重量分析的结果,以他选择的氢原子的相对重量 为1做基准,算得氧原子相对重量为5.5。

1803年10月21日,道尔顿在曼彻斯特的 “文学和哲学学会”上阐述他的原子论观点时,第一次公布了6种元素的原子相对重量,但他没有宣布数据的实验根据。此后,他又先后于1808年、1810年、1827年在其著名的《化学哲学新体系》一书的第一、二卷中不断增加元素种类,使之最终增至37种,并对部分数值做了修正……。由于道尔顿以主观武断的方式确定物质的组成,因而所得的原子相对重量都与今天的原子量相差甚远。尽管如此,他的这项极富开性和科学性,使之一直沿用至今.更重要的是他的这项工作在当时为广大化学工作者找到了正 确的前迸方向,使得化学科学向系统化、理性化迈进了一步。正如恩格斯指出:“在化学中特别是由于道尔顿发现了原子量,现已达到各种结果都具有了秩序和相对的可靠性,已经能够有系统地、差不多是有计划地向还没有被征服的领域进攻,就象计划周密地围攻一个堡垒一样”[4]。

二、贝采里乌斯的非凡工作
道尔顿首创的确定元素原子相对重量的工作,在当时的欧洲科学界引起了普通的关注和反应。各国的化学家们在充分认识到确定原子量的重要性的同时,对于道尔顿所采用的方法和所得到的数值感到不满和怀疑。于是继他之后,许多人便纷纷投入测定原子量的行列中,使这项工作成为19世纪上半叶化学发展的一个重点。

在这其中,工作非凡,成绩斐然的是瑞典的化学大师贝采里乌斯(J.J.Berzelius, 1779~1848)。这位近代“化学大厦”的卓越建筑师,对近代化学的贡献涉及诸多方面。其中最为非凡的是他用了近二十年的时间,在极其简陋的实验室里测定了大约两千种化合物的化合量,并据此在1814~1826年的12年里连续发表了三张原子量表,所列元素多达49种[5][6]。其中大部分原子量已接近现代原子量数值,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极其难能可贵的。

贝采里乌斯之所以能在长达近二十年的时间里孜孜不倦、专心致志地从事原子量的测定工作,是因为他高瞻远瞩地认识到这项工作的重要意义。他认为“这就是那时候化学研究最重要的任务”[4]。贝采里乌斯测定原子量的方法与道尔顿相似,但他的基准选定氧= 100。对于化合物组成,他也采用了最简单比的假定。与道尔顿不同的是,他在坚持自己亲自通过实验测定化含量的同时,时时注意吸取他人的科研成果。比如像盖·吕萨克(L,J.Gay.Lussac, 1778~1850)的气体反应体积简单比定律;杜隆(P.L.Dulong, 1785~1838)和培蒂(A,T,peiit,1791~1820)的原子热容定律以及他的学生米希尔里希(E.E. Miischerlich,1794~1863)的同晶型规律等。大约在1828年,贝采里乌斯结合原子热容定律和同晶型定律把他长期弄错的钾、钠。银的原子量纠正过来。正是由于他能够博采众长,持之以恒,才得出了比较准确的原子量,以自己的辛勤劳动为后来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开辟了道路,在化学发展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三、庚尼查罗的杰出贡献
在19世纪上半叶的五十多年里,从道尔顿到贝采里乌斯,虽然有很多人致力于原子量的测定,但由于对化合物中原子组成比的确定一直没有找到一个合理的解决办法,更主要的是当时对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尚混淆不清,因而使原子量的测定长期处于极其混乱的状态,陷入了困境。这期间,尽管法国著名化学家杜马(J.B.A.Dumas,1800~1884)曾于1826年发明了简便的蒸气密度测定法,并曾试图利用这一方法,通过测定分子量计算原子量。但因为他虽然

有不同数目的原子”[4]。“他还指出:“……只要我们把分子与原子区别开来,只要我们把用以比较分子数目和重量的标志与用以推导原子量的标志不混为一谈,只要我们最后心中不固执这类成见:以为化合物的分子可以含不同数目的原子,而各种单质的分子却都只能含一个原子或相同数目的原子,那么,它(指阿佛加德罗分子理论,包括安培后来的观点)和已知事实就毫无矛盾之处”[2].康尼查罗正是在明确区分了原子和分子的基础上,通过测定分子量结合物质重量组成分析结果,提出了如下结论:当考虑一系列某一元素的化合物时,其中必然有一种或几种化合物中只含有一个原子的这种元素,那么在一系列该元素的重量值中,最小值就是该元素原子量的约值[2][4][7]。康尼查罗的上述工作,澄清了当时一些错误观点,统一了分歧意见,为原子—分子论的发展和确定扫除了障碍,使得原子—分子论整理成为一个协调的系统,从而大大地推进了原子景的测定工作。对此德国著各化学家迈尔(J.L.Meyer,1830~1895)给予极高的评价[3]。与前人相比,康尼查罗在原子量的测定上没有什么特殊的发现,但由于他决定性地论证了事实上只有一门化学学科和一套原子量,从而在化学发展的重要时刻做出了杰出贡献。

四、斯达与理查兹的卓越功绩
康尼查罗虽然使原子量测定工作步入正确轨道,但所得到的只是原子量的约值。欲使化学真正成为一门精确的科学,这显然是远远不够的。在通向精确的“真实”原子量的道路上还布满荆棘,困难重重。这首先在于测定标样的化合物必须可以提高到高纯度,在诸多化合物中,只有极少数化合物能满足这一要求。其次,必须有严密的实验手段,十分干净的实验环境和相当精密的分析设备。最后,还要有高超准确的实验操作技能,以确保实验数据的高度重复性。所有这些都无不昭示要得到准确的“真实”原子量需要有非凡的实验化学家。自19世纪中叶开始到本世纪初叶,相继有两位卓越的化学家为此付出了艰辛的劳动。

比利时化学家斯达(J.S.Stas,1813~1891)是最早进行原子量精确测定的人。他在1860年提出采用O=16为原子量基准。在广泛使用当时发展起来的各种制备纯净物质的方法的同时,他一方面注意提高使用的蒸馏水的纯度,以防引入杂质,同时,将天平的灵敏度提高到0.03毫克;另一方面选用易被制成高纯度的金属银作为测定基准物。这些精益求精的工作使斯达在1857~1882这二十五年时间里测定了多种元素的精确原子量,其精度可达小数点后4位数字,与现在原子量相当接近。继斯达之后,美国化学家理查兹(T.w.Richards,1868~1928)的工作更为出色。这使他因此而荣获1914年诺贝尔化学奖。自1904年起,他和他的学生通过大量的分析工作修正了斯达的原子量值。例如,他发现斯达使用的银中含有少量氧,于是采用如下方法改进:用经过15次重结晶后得到的AgNO3还原得到银,再将银放置在石灰石上在氢气中熔化,从而得到不含氧的银。他通过这种方法将银的原子是从107.93修正为107.88与现代银原子量更为接近。

五、原子量基准的演变与现代原子量的测定
原子量基准的选择是测定原子量的重要基础。最早的原子量基准是由道尔顿提出的H=1。接着贝采里乌斯以O=100为基准。1860年,斯达提出O=16为基准,很快得到公认并在化学领域沿用了整整一个世纪(1860~1960)。伴随着化学科学的不断发展和原子量数值精度的不断提高,特别是1929年美国化学家乔克(W.F.Giauque,1895~1982)等人在天然氧中发现了17O和18O两种同位素后,使得化学和物理两大领域的原子量基准出现了差别。由于化学的原子量基准选用的是天然氧,而物理的原子量基准选用的是16O=16,因此精确计算得出化学原子量单位=1.000275×物理原子量单位,这佯就使得世界上存在两套原子量数值,这势必要引起一些混乱。对此,化学和物理界都认识到统一两套原子量单位的必要性。为此科学家们提出了许多建议。曾先后提出以4He= 4和以19F=19为基准,但都因各自的不足而被否定[2] 。

1957年,美国质谱学家尼尔(A·O·Neer和化学家厄兰得(A.OLander)提出以12 C=12为基准的方案。由于l2 C基准有利于采用质谱法则定核素的原子量,这一方案得到德国著名质著学家马陶赫(J.Mattauch)的支持。1959 年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接受马陶赫的意见,决定建议使用12C=12 为原子量基准.1960年国际纯粹与应用物理联合会(IUPAC)接受了这项倡议,于是一个为世界公认的新原子基准诞生了。

现代测定原子量主要有化学方法和物理方法(质谱法)。化学方法是先制备该元素的纯卤化物,采用银作二级基准分析卤化物纯度,再向一定量的卤化物样品溶液中加入等量的硝酸银,用重量法测定卤化银的重量,然后通过当量测定原子量。质谱法是通过测定同位素的原子量,然后根据其在自然界的丰度计算得到的。它所使用的仪器叫质谱仪,这种方法的最大优点是精度高。现代原子量几乎都是由质谱洁测定的。在质谱仪中,被测样品(气体和固体的蒸气)中的元素经阴极射线的作用产生带正电荷的离子,正离子先后通过电场和磁场后发生偏转。无论正离子速度的大小,只要其电荷与质量之比e/m,简称荷质比)相同的离子就会收敛在一处,在照相板上留下痕迹;不同e/m的正离子将收敛在不同位置,从而形成相应的线条。将这些线条的位置与l2C原子质谱上的谱线和相应的质量标度比较可求得这些离子即元素的相对质量。同时,用电流检示计通过测定离子流的强度求出这些元素的相对丰度,进而便可算出该元素的原子量。此外还有一种核反应法。它是通过质能关系式DM=Q/C2,根据核反应的能量变化Q来计算两核间的质量差值,进而求出原变化Q来计算两核简的质量差值,进而求出原子量,这种方法对测定短半衰期的放射性同位素原子量是唯一的。由于用质谱测定原子量时,必须同时测定同位素丰度,而有些元素同位素的组成因来源不同而有涨落,以导致实际测得这些元素的原子量并非固定不变。因此,现在每两年需修订一次原子量表。

六、结束语
回首原子量测定的沧桑历史,我们不难得到如下启示:

开创性思维在科学发现和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不难设想,倘若没有道尔顿确定相对原子重量这一极富创见性的开端,当时的化学家们恐怕还要在盲目中枉费许多时光和精力;倘若康尼查罗不在原子量测定处于非常混乱之时,创造性地理顺了分子和原子的概念,以其杰出的思辨性思维和极其精辟的论述使原子量测定工作走出困境,人们不知还会在无休止的争论中僵持多久,这样,门捷列夫恐怕也难以攻克元素周期律这一划时代的科学堡垒。

参考文献

[1]张家治主编,化学史教程,山西教育出版社,1987:263

[2]赵匡华编著,化学通史.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102,122,124

[3][英]约翰.道尔顿著,化学哲学新体系.李家玉,盛根玉,潘道皑译,武汉出版社,1992:129~130,312,513~514

[4]凌永乐编著。世界化学史简编。辽宁教育出版社,1989: 137~148

[5]「英]J.R柏延顿著。化学简史。胡作玄译,商务印书馆,1979:219

[6]袁翰青,应礼义合骗。化学重要史实。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119~121,524~528

[7]化学发展简史编写组编著%学发展简史,科学出版社,1980:113

E. 张家治化学史教程课件

建议你到书店或网上购买吧,只搜索到张家治化学史的一个教案! 教案下载地址: http://chem.lytu.e.cn/tong/xuanxiuke/huaxueshi-yutiantao.doc

F. 了解化学发展史看什么书最好

有专门化学史方面的书,不过现在中国专门搞化学史研究的不多内

可以看下郭宝昌先生容的书,他是研究化学史的

我正在看一本《化学史简明教程》,张德昌编的,也不错,简明扼要

bbc有一部化学史的剧叫《BBC chemistry a volatile history》,拍的很好,看以看下,能搜到

G. 学习的名人名言有哪些

学习有如母亲一般慈爱,它用纯洁和温柔的欢乐来哺育孩子,如果向它要求额外的报酬,也许就是罪过。〔法〕巴尔扎克:《驴皮记》
学习不仅是明智,它也是自由。知识比任何东西更能给人自由。〔俄〕屠格涅夫:《关于〈父与子〉》
学习是劳动,并且应当永远是劳动,是充满了思想的劳动。〔俄〕乌申斯基:《〈儿童世界〉第一版序言》
学习是一种很幸福的机会,是为了获得知识和扩大眼界就必须彻底利用的一种机会。〔苏〕加里宁:《论共产主义教育》
学习不可能是轻松的游戏,不可能是纯粹的和经常不断的娱乐。学习首先是劳动。〔苏〕苏霍姆林斯基:《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
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学习好比修剪移栽。〔英〕弗?培根:《人生论?论读书》
精神上的各种缺陷,都可以通过求知来改善——正如身体上的缺陷,可以通过适当的运动来改善一样。〔英〕弗?培根:《人生论?论读书》
人生最美好的主旨和人类生活最幸福的结果,无过于学习了。〔法〕巴尔扎克:《驴皮记》
人不光是靠他生来就拥有的一切,而是靠他从学习中所得的一切来造就自己。〔德〕歌德:《歌德的格言和感想集》
我们一定要给自己提出这样的任务:第一,是学习;第二,是学习;第三,还是学习。〔苏〕列宁:《宁肯少些,但要好些》
毕生保持求知欲,就一定能在自己的重大使命上成就一件事。〔日〕池田大作:《青春寄语》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中〕《礼记?学记》
不知义理,生于不学。〔中〕《吕氏春秋?劝学》
剑虽利,不厉不断;材虽美,不学不高。〔中〕韩婴:《韩诗外传》
虽有良玉,不刻缕则不成器;虽有美质,不学则不成君子。〔中〕韩婴:《韩诗外传》
人才虽高,不务学问,不能致圣。〔中〕刘向:《说苑?建本》
自天子至于庶人,未有不须学而成者也。〔中〕韦嗣立:《请崇学校疏》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中〕刘向:《说苑?建本》
学之为言觉也,以觉悟所不知也。故学以治性,虑以变情。〔中〕班固:《白虎通义》
求知是人类天生的一种精神上的最大要求。〔中〕胡适:《我们对于西洋近代文明的态度》
学习是一切进步的关键。〔中〕邓颖超:《学会本领,做好工作》
以世界为唯一的书本,以事实为唯一的教训。〔法〕卢梭:《爱弥儿》
问题不在于学到的是什么样的知识,而在于所学的知识要有用处。〔法〕卢梭:《爱弥儿》
努力学习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是件美好的事。〔法〕卢梭:《忏悔录》
对于肯学习的人,年龄和长期的痛苦考验可以让他们学习无私。〔法〕罗曼?罗兰:《母与子》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中〕《论语?达而》
时过而后学,则勤苦而难成。〔中〕《礼记?学记》
学而不已,阖棺乃止。〔中〕韩婴:《韩诗外传》
涉浅水者见虾,其颇深者察鱼鳖,其尤甚者观蛟龙。〔中〕王充:《论衡?别通》
学者犹种树也,春玩其华,秋登其实。〔中〕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
人之学,如渴而饮河海,大饮则大盈,小饮则小盈。〔中〕傅玄:《博子》
学者之患,莫大于自足而止。〔中〕范浚:《香溪文集?拙懒轩记》
人之学不进,只是不勇。〔中〕程颢、程颐:《二程遗书》
学欲速不得,然亦不可怠。才有欲速之心,便不是学。学是至广大的事,岂可以迫切之心为之。〔中〕程颢、程颐:《二程遗书》
学至于乐,则成矣。〔中〕程颢、程颐:《程遗书》
学贵乎日新。〔中〕程颐:《伊川先生集》
人之所学,不可为人所容;为人所容,则下矣。〔中〕晁说之:《晁氏客语》
为学是终身事。天地日月长久,断之以勇猛精进,持之以渐渍薰陶,升高自下,陟遐自迩,故能有常而日新。〔中〕胡宏:《与张铁夫》
为学须是痛切恳恻做工夫,使饥忘食,渴忘饮,始得。〔中〕朱熹:《朱子语类》
君子之学,死而后已。〔中〕顾炎武:《与人书》
待有余而后济人,必无济人之日;待有余而后读书,必无读书之时。〔中〕史典:《愿体集》
人永远是要学习的。死的时候,才是毕业的时候。〔中〕萧楚女:《学成了要做事么》
钉子有两个长处:一个是挤劲,一个是钻劲。我们在学习上,也要提倡这种“钉子”精神,善于挤和钻。〔中〕雷锋:《雷锋日记》
在走入社会之前,与其为人事关系操心,倒不如多在自己本身学识技能上去下点功夫。〔英〕罗曼?罗兰:《罗兰小语》
对老鹰来说,屈尊向乌鸦学习是最浪费时间的事。〔英〕布莱克:《天堂与地狱的婚姻》
凡是长时间勉强学习的人,都会以相应的饥渴和急迫去忘却。〔英〕赫兹里特:《论个人品格》
为学作事,忌求近功。〔中〕黄宗羲:《明儒学案》
不能则学,贵于学而能舍;舍之乃所以为学也。〔中〕贺贻孙:《诗筏》
好学则老而不衰。〔中〕申涵光:《荆园进语》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中〕荀况:《劝学篇》
学而不化,非学也。〔中〕杨万里:《庸言》
学者,学其所不能学也;行者,行其所不能行也。〔中〕庄周:《庚桑楚》
学问以先人为主。〔中〕申涵光:《荆园进语》
学问涵养人。〔中〕申居郧:《西岩赘语》
学原于思。〔中〕程颢、程颐:《二程集?游定夫所录》
惟学问可以广明德慧。〔中〕刘向:《说苑?建本》
智慧是生成的,知识是学来的。〔中〕陶行知:《“伪知识”阶级》
欲知则问,欲能则学。〔中〕《尸子?处道》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中〕孔子:《论语》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中〕孔子:《论语》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中〕《礼记?学记》
开卷有益。〔中〕王辟之:《渑水燕谈录》
学贵乎日新。〔中〕程颐:《伊川先生集》
赤子虽良,养之四壁中,长大不能名六畜;虽有忠信之资,不学不成令器。〔中〕黄宗羲:《明儒学案》
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中〕《吕氏春秋》
学习不仅是明智,它也是自由。知识比任何东西更能给人自由。〔俄〕屠格涅夫:《关于〈父与子〉》
要学习,甚至从自己的敌人那里去学习怎样做到明智、真实、谦逊,学习怎样避免自视过高,这总不会为时太晚的。〔法〕卢梭:《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想》
少小学则壮有为,壮年学则老而不衰。〔中〕佐藤一斋:《言志晚录》
无师自通或自学成才的人毕竟很少,因为光靠自学的人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力气往往用不到点子上。〔英〕本?琼森:《偶得集》
在地震后的第一天早晨,我们开始学习地质学。〔美〕爱默生:《处世之道》
迟学总比不学好。〔美〕普布利留斯?西鲁斯:《警句诗集》
科学上除了汗流满面是没有其它获致的方法的。〔俄〕赫尔岑:《论学习》
学识,清洁,忠言和各种自由艺术,应该得自不论任何方面。〔印〕《摩奴法典》
多看,多学,多试。如有成果,绝不炫耀。一个人如果怕费时,费事,则将一事无成。〔英〕莱姆塞:《化学史教程》
苟学而不当,或受之不得其道,则其为恶之甚,必胜于不学无术者。〔古希腊〕柏拉图:《教育之实在与影响》
从传闻出发,人们不可能学好科学,正如从格言出发,不可能获得智慧一样。〔英〕萧伯纳:《卡歇尔?科伦的职业》
蠢人常说他们是从自己的经验中进行学习的。我却认为利用别人的经验更加好些。〔德〕俾斯麦:《战略论》
做学问要在细小处求甚解,永远不人云亦云,决不沽名钓誉。……总之,安于贫贱而不妄,勤于解难而不惑。〔德〕费雪:《埃米尔?费雪》
圣贤之学,非造次可成,须在积累。积累之要,在专与勤。摒绝他好,始可谓之专;久而不倦,始可谓之勤,四字是积学之要。〔中〕朱熹:《宋名臣言行录后集》

H. 有没有专门介绍化学历史的书

有,化学史或者化学史教程都行。张德生和郭保章的《化学史》都不错

I. 王德胜的主要学术著作

著作
《科学史》400千字 沈阳出版社1992年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 253千字 北京燕山出版社1991年版(与沈小峰等合作)
《自然辩证法范畴论》 24.7千字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1月版 1993年第二版(与沈小峰等合作,获北京市、国家教两次二等奖)
《九十年代前沿科学》 180千字 北京出版社1990年8月版(与王梓坤等合作中宣部推荐著作)
《系统科学新论》 240千字 华夏出版社1990年版(与姜璐合作)
《自然辩证法总论》 522千字 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6月版(与孙小礼合作)
《科学前沿的疑难与展望》 20千字 湖南科技出版社1988年版
《科学蒙难集》 41.5千字 湖南科技出版社1986年3月版
《中国的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 100千字 河北教育出版社1991年10月版
《中国少年儿童网络全书》 13000千字 沈阳出版社1991年9月版(政治卷主编 全书副主编)
《化学社会学》 540千字 云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与乔世德等合作)
《化学家传》 250千字 湖南教育出版社1989年6月、1991年2月版
《化学五千年》 180千字 台湾晓园出版社 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年12月版
《化学哲学基础》 84.9千字 科学出版社1986年12月版(与唐敖庆、卢嘉锡、徐光宪等合作)
《化学思想史》 42.5千字 湖南教育出版社1986年9月版(与张家治等合作)
《化学方法论》 300千字 浙江教育出版报1989年2月(与廖正衡合作)
《科学研究的艺术》 48万字 解放军出版社,1995年版
《科学符号学》 25万字 辽宁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现代科技精华》 44万字 宁夏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科技哲学范畴》 27万字 北师大出版社1993年版
《自然辩证法原理》23万字 北师大出版社1993年版
《科学是什么》 25万字 辽宁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与李建会合作)
论文
《提倡简单性原则》2千字 《人民日报》1996年5月13日
《探索科学的判据》 2千字 《光明日报》1996年12月22日
《市场经济呼唤简单性原则》 2千字 《自然辩证法研究》1996年7月
《探索复杂性方法初探》 1.5千字 《光明日报》1989年10月版
《科学哲学的思考》 3千字 《大学生》1988年2月版
《科学前沿的哲学思考》 2千字 《北京科技报》1988年2月27日
《关于混沌的哲学问题》 15千字 《哲学研究》1988年2月版
《概率、模糊、混沌》 3千字 《北京科技报》1988年4月16日
《科学自然观系统方法论》 2千字 《光明日报》1988年11月14日版
《自组织理论方法初探》 25千字 《自然辩证法研究》1989年4月版
《从牛顿力学到混沌理论》 2千字 《光明日报》1989年12月14日版
《循环》 5千字 《网络知识》1987年10月版
《新三论与新思维》 3千字 《大学生》1988年1月版
《试论平衡与稳定》 9千字 《社会科学辑刊》1986年6月版
《耗散、协同、相变的哲学分析》 10千字 《大自然探索》1987年2月版
《试论物质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13千字 《大自然探索》1986年5月版
《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统一的趋势和问题》《哲学研究》1986年5月版
《转化定律自然界的基本规律之二》18千字 《人文杂志》1985年6月版
《循环发展律自然界的基本规律之三》 18千字 《人文杂志》1986年1月
《试论自然辩证法的三个规律》 15千字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85年6月
《系统层次律是自然辩证法的基本规律》 15千字 《人文杂志》1985年2月
《试论有序与无序的范畴》 10千字 《自然辩证法学习与探索》 1983年4月
《试论有序与无序》 12千字 《人文杂志》
《试论自然辩证法的范畴、规律、体系》 20千字 《大自然探索》1984年2月
《再谈自然辩证法的范畴》 2千字 《自然辩证法报》1983年10月10日
《自然辩证法范畴规律体系雏议》 15千字 《科学技术与辩证法》1984年1月
《自然辩证法“不可以有别于哲学范畴吗”》 1.5千字 《自然辩证法报》1983年10月10日
《自然系统混沌和有序的转化》 12千字 《自然信息》1984年4月
《试论对称和非对称》 12千字 《人文杂志》1984年4月
《从平衡到非平衡认识系统的方法》 10千字 《自然辩证法研究》1991年5月
《熵、信息、有序与对称》 20千字 《自然辩证法研究》1993年5月
《化学哲学研究概况》 5千字 《化学通报》1988年5月
《纵览群科、广育桃李》 2千字 《自然辩证法报》1988年7月
《殚见洽闻、桃协芬芳》 2.5千字 《自然辩证法报》1985年1月4日
《要重视化学社会学研究》 1.5千字 《光明日报》1989年8月14日
《化学哲学研究新进展》 1.5千字 《自然辩证法报》1987年版
《光电磁大统一》 4千字 《科学实验》1985年9月
《著名化学家谢苗诺夫》 8千字 《化学通报》1985年3月
《化学元素发现史的统计分析》 10千字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化学耗散》 10千字 《方法(自然辩证法)》1983年12月
《化学史教学与研究综述》 1.5千字 《化学通报》1984年7月
教材
《自然辩证法教学大纲》 20千字 高教出版社1989年版
《自然辩证法概论》 190千字 高教出版社1989年1月版
《自然辩证法概论教学要点》 40千字 高教出版社1989年8月版
《自然科学概论》 44.5千字 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年2月 版(与沈小峰合作)
《科技简史》 33.7千字 解放军出版社1987年8月版(与徐长山合作)
《现代科学技术概要》 31.4千字 浙江教育出版社1985年6月版
《化学史教程》 41.7千字 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与张家治合作)
在国外发表的论文
《The Method of Symmetry》苏联科学出版社1987年8月

J. 科学的的名人名言有哪些

我的错误给我一个好教训,那就是,绝不要相信在科学上有排他的定律。〔英〕达尔文:《物种起源》
科学还不只在智慧训练上是最好的,在道德训练上也是一样。〔英〕斯宾塞:《教育论》
科学是到处为家的,——不过只是任何不播种的地方,它是不会使其丰收的。〔俄〕赫尔岑:《科学中华而不实的作风》
在科学上,我们应该注意事,不应该注意人。〔法〕居里夫人:《心灵的镜子》
我一生的主要乐趣和唯一职务就是科学工作。对于科学工作的热心使我忘却或者赶走我的日常的不适。〔英〕达尔文:《物种起源》
认识一位天才的研究方法,对于科学的进步,……并不比发现本身更少用处。科学研究的方法经常是极富兴趣的部分。〔法〕拉普拉斯:《宇宙体系论》
多数知识的秘密是平凡而最被忽视的人们发现的,而不是享有盛名的人们发现的。〔英〕培根:《伟大科学家的生活传记》
播种科学,得到的是人民的收获。〔俄〕门捷列夫:《化学史教程》
必须依靠社会科学家把自然科学的成果付诸合理的使用。〔美〕福格特:《盲人国》
主张典型的描述重大科学成就的单位不是孤立的假说,而是一个研究纲领。〔英〕拉夫托斯:《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
不同时改进科学本身,我们就不能改进任何科学的语言。〔法〕安东尼?拉瓦锡
科学的成就,是时间和智慧独创的事业。〔法〕伏尔泰:《伏尔泰文集》
人借助于科学,就能纠正自然界的缺陷。〔俄〕梅契尼科夫
正是科学给予我们对一个永恒世界的信念。〔德〕恩斯特?卡西尔:《人论》
科学的敌人不比朋友少。土耳其谚语
科学研究好像钻木板,有人喜欢钻薄的,而我喜欢钻厚的。〔德〕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文集》
理解科学需要艺术,而理解艺术也需科学。〔美〕乔治?萨顿:《科学的生命》
科学所创造的知识方法只是间接地有助于实用的目的,而且在很多情况下,还要等到几代以后才见效。〔德〕爱因斯坦:《科学的困境》
魔术,以及人们传说的它的一切神奇之点,其实就是对于科学的能力的一种深沉的预感。〔美〕爱默森:《历史》
科学的态度就是批判的态度。〔英〕波普耳:《波普尔哲学》
不学无术的人轻视科学,没受过教育的人赞赏科学,而智慧者则利用科学。〔英〕培根:《科学名言集》
在自然世界中,人借助于科学,把各种物质的力由肆虐变为听命于人。〔印〕泰戈尔:《一个艺术家的宗教观》
法律不应该向科学擅施强制,这是无可辩驳的,因为科学的目的是真理。〔德〕莱辛:《拉奥孔》
科学在教育上占有独一无二的、无法估计的地位。〔美〕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
科学导致着完全的意识,它证明了历史的同时也放弃了历史。〔俄〕赫尔岑:《科学中华而不实的作风》
在科学中,如同艺术一样,经常有一项基本的要求,这就是选择。〔美〕乔治?萨顿:《科学的生命》
伟大的科学家和伟大的作曲家两者在这一点上是相同的——他们都是伟大的诗人。〔德〕爱因斯坦:《伟大科学家的生活传记》
科学完全有权不再理睬过去的哲学。〔俄〕赫尔岑:《自然研究通信》
科学是条理化的知识。〔英〕斯宾塞:《教育》
如果科技的进步没有社会的进步相伴随,那么几乎必然无疑地会造成更多的人类苦难。〔美〕哈林顿:《另一个美国》
科学是由事实建立起来的,正如房子是由砖块建造起来的。但事实的堆积不一定就是科学,就像砖块的堆积不一定等于房子。〔法〕庞加莱:《科学与假说》
科学有种种神话。〔英〕丁尼生:《洛克斯利堂》
人类的整个发展直接取决于科学的发展,谁阻碍科学的发展,谁就阻碍了人类的发展。〔德〕费希特:《费希特全集》
科学的黎明是历时几万年的全部进化过程准备起来的。〔美〕乔治?萨顿:《科学的生命》
科学把人类生存的规律简化到可怕的程度:一方面让你受尽人间的苦痛,另一方面却又命令你作乐。〔法〕雨果:《笑面人》
人类的不安来自科学的发展。只进无退的科学,从来不容许我们停步不前。〔日〕夏目漱石:《行人》
科学开端于简明性的追求。简明标志着真理似乎是它的基本意愿之一。〔德〕恩斯特?卡西尔:《人论》
自然科学如此清楚地证明,一切最神秘和最玄妙的东西将非常简单地,公开地,没有任何魔法地逝去。自然科学最终将能医治一味追求渺茫而不可思议的东西的那些不学无术的可怜人。〔德〕歌德:《科学名言集》
科学的事业就是使一切存在物都上升为思想。〔俄〕赫尔岑:《自然研究通信》
科学的进步取决于科学家的劳动及其发明创造的价值。〔法〕巴斯德:《科学名言集》
科学的边界如同地平线一样,越朝它走近,它就离得越远。〔法〕布阿斯特:《科学名言集》
科学的目的,一方面是尽可能完备地理解全部感觉经验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是通过最少个数的原始概念和原始关系的使用来达到这个目的。〔德〕爱因斯坦:《物理学和实在》
事实本身就能够而且应该为我们提供科学知识。〔德〕爱因斯坦:《自述》
说到底,科学不过是一门艺术,用来创造恰到好处的幻觉。〔美〕欧文?斯通:《心灵的激情》
科学是对付狂热和狂言的有效的解毒剂。〔英〕亚当?斯密:《国富论》
科学是使人的精神变得勇敢的最好的途径。〔意〕布鲁诺
人类的整个发展直接取决于科学的发展,谁阻碍科学的发展,谁就阻碍了人类的发展。〔德〕费希特
反对科学就意味着向死神和耻辱投降。〔印尼〕普拉姆迪:《人世间》
从根本上看来,科学革命就是从“经验的东西”向着实验的东西转变。〔美〕杜威:《凭借自然与凭借艺术》
任何一门科学的任何一个概念都是可以被批判地置于放大镜之下的。〔俄〕布哈林:《论世界革命》
科学的知性形式是向一切人提供的,为一切人铺平了通往科学的道路。〔德〕黑格尔:《精神现象学》
任何学科的第一位的职责便是说明真相。〔美〕萨缪尔森:《经济学》
科学的发展是促使文明进步的主要因素,但必须正当地应用科学上的发现与发明。〔法〕约里奥?居里:《向保罗?郎之万致敬》
语言和文化的条件促成了科学交流圈。交流圈的数目必然少于语言的种类。〔英〕贝尔纳:《国际科学概况》
科学发展的辩证过程和历史和生活发展的辩证过程相平行。〔法〕郎之万:《思想与行动》
科学解释按其本质来说,一般也就是用我们的心灵比较熟悉的现象来说明新的现象。〔英〕丹皮尔:《古代世界的科学》
在最普通的情况下,科学也是按几何级数发展的。〔德〕恩格斯:《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
科学是非常爱妒忌的,科学只把最高的恩赐给专心致志地献身于科学的人。〔德〕费尔巴哈:《费尔巴哈哲学史著作选》
科学是将领,实践是士兵。〔意〕达?芬奇:《论绘画》
科学既是人类智慧的最高成果,又是最有希望的物质福利的源泉。〔英〕贝尔纳:《科学的社会功能》
所谓科学就是各种成功实例的综合。〔法〕瓦莱里:《经营66妙方》
科学是人的智力发展中的最后一步,并且可以被看成是人类文化最高最独特的成就。〔德〕恩斯特?卡西尔:《人论》
正是科学给予我们对一个永恒世界的信念。〔德〕恩斯特?卡西尔:《人论》
科学的事业就是使一切存在物都上升为思想。〔俄〕赫尔岑:《自然研究通信》
整个科学不过是日常思维的一种提炼。〔德〕爱因斯坦:《爱因斯坦传》
说到底,科学不过是一门艺术,用来创造恰到好处的幻觉。〔美〕欧文?斯通:《心灵的激情》
自然科学是人们争取自由的一种武装。〔中〕毛泽东:《毛泽东选集》
科学是从实际中总结出来的系统知识,是客观真理。〔中〕周恩来:《周恩来教育文选》
科学就是对常识的不断冲击,突破和超越。〔中〕俞吾金:《思考与超越》
科学是为真理而斗争的事业。〔中〕丁守和:《科学是为真理而斗争的事业》
热爱实践而又不讲求科学的人就好像一个水手走进了一只没有舵或罗盘的船,他从来不能肯定他在往哪里走。〔意〕达?芬奇:《论绘画》
它(科学)是社会变革的主要力量。〔英〕贝尔纳:《科学的社会功能》
科学必须成为争取社会正义、和平和自由的人们的同盟军,而不是他们的敌人。〔英〕贝尔纳:《科学的社会功能》
科学的功能便是普遍造福于人类。〔英〕贝尔纳:《科学的社会功能》
科学真理的最小发现,对于进步的贡献都要超过五十年的社会斗争。〔法〕左拉:《劳动》
科学要征服死亡。〔法〕罗曼?罗兰:《爱与死的搏斗》
如果我没有在自然科学方面的辛勤努力,我就不会学会认识人的本来面目。〔德〕歌德:《歌德谈话录》
人类的整个发展直接取决于科学的发展,谁阻碍科学的发展,谁就阻碍了人类的发展。〔德〕费希特:《费希特全集》
没有一种科学是彻头彻尾都可以证明的,好比一座建筑物不可能悬空吊起一样。〔德〕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对于科学,我们可以用阿基米得的话来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推动宇宙。〔德〕恩斯特?卡西尔:《人论》
在我们现代世界中,再没有第二种力量可以与科学思想的力量相匹敌。〔德〕恩斯特?卡西尔:《人论》
必要的科学是这样一些科学,没有它进步就会陷于停顿,并从而引起社会的解体。〔德〕魏特林:《和谐与自由的保证》
有益的科学是所有这样的一些科学,它们的思想的实现可以有益于社会的福利。〔德〕魏特林:《和谐与自由的保证》
科学在教育上占有独一无二的、无法估计的地位。〔美〕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
科学还不只在智慧训练上是最好的,在道德训练上也是一样。〔英〕斯宾塞:《教育论》
不管行政上的法规有多少种,科学上的法规却只有一条,这就是通俗易懂。〔英〕弗?培根:《西方哲学原著选读》
多数知识的秘密是平凡而最被忽视的人们发现的,而不是享有盛名的人们发现的。〔英〕弗?培根:《伟大科学家的生活传记》
科学的领域是广大的,人类的生命却是很短的。〔法〕巴尔扎克:《驴皮记》
任何科学上的雏形,都有它双重的形象:胚胎时的丑恶,萌芽时的美丽。〔法〕雨果:《海上劳工》
科学把人类生存的规律简化到可怕的程度:一方面让你受尽人间的苦痛,另一方面却又命令你作乐。〔法〕雨果:《笑面人》
每一个劳动部门当它达到了某种高度的完善而能为思想提供一个活动范围的时候,它就成为一种科学。〔德〕魏特林:《和谐与自由的保证》
科学导致着完全的意识,它证明了历史的同时也放弃了历史。〔俄〕赫尔岑:《科学中华而不实的作风》
自然和科学乃是弯曲不同而又互相永远照映着的两面镜子。〔俄〕赫尔岑:《科学中华而不实的作风》
没有经验就没有科学,同样,在片面的经验主义中也没有科学。〔俄〕赫尔岑:《自然研究通信》
科学传给有生命的人是有生命的,传授给形式主义者的则是形式主义的。〔俄〕赫尔岑:《科学中华而不实的作风》
当喉咙发干时,会有连大海也可以一饮而尽的气概——这便是信仰;但等到喝时,至多只能喝两杯——这才是科学。〔俄〕契诃夫:《契诃夫手记》
神奇的预言是神话。科学的预言却是事实。〔苏〕列宁:《预言》
科学所以叫作科学,正是因为它不承认偶像,不怕推翻过时的旧事物,很仔细地倾听实践和经验的呼声。〔苏〕斯大林:《列宁主义问题》
科学的黎明是历时几万年的全部进化过程准备起来的。〔美〕乔治?萨顿:《科学的生命》
科学,按其本质,是历史的;历史的继承和批判,无疑是科学的重要特征之一。〔中〕赵鑫珊:《哲学与当代世界》
重复性是诗的致命伤,但却是科学的生命。〔中〕赵鑫珊:《哲学与当代世界》
科学,总是一代胜过一代。〔中〕谈家祯:《广博、勤奋、赶超》
一切科学都是生活的科学。〔中〕于光远:《思考与实践》
在科学上,我们应该注意事,不应该注意人。〔法〕居里夫人:《心灵的镜子》
在科学上面是没有平坦的大路可走的,只有那在崎岖小路的攀登上不畏劳苦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德〕马克思:《〈资本论〉法文本的序和跋》
科学绝不是一种自私自利的享乐。有幸能够致力于科学研究的人,首先应该拿自己的学问为人类服务。〔德〕马克思:《回忆马克思恩格斯》
在科学的入口处,正像在地狱的人口处一样,必须提出这样的要求:“这里必须根绝一切犹豫;这里任何怯懦都无济于事。”〔德〕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科学只有靠着引入一种新的尺度,一种不同的逻辑的真理标准,才能超越这些最初阶段。〔德〕恩斯特?卡西尔:《人论》
科学开端于简明性的追求。简明标志着真理似乎是它的基本意愿之一。〔德〕恩斯特?卡西尔:《人论》
科学完全有权不再理睬过去的哲学。〔俄〕赫尔岑:《自然研究通信》
科学是到处为家的,——不过在任何不播种的地方,是决不会得到丰收的。〔俄〕赫尔岑:《科学中华而不实的作风》
科学的全部目的,就是要有意识地取得大自然无代价地赋予青春的一切。〔俄〕屠格涅夫:《罗亭》
科学需要一个人有极紧张的工作和伟大的热情。〔俄〕巴甫洛夫:《巴甫洛夫全集》
单调的攀登动作会感到厌倦,但每步都更接近顶峰。〔苏〕苏霍姆林斯基:《家长教育学》
人类的不安来自科学的发展。只进无退的科学,从来不容许我们停步不前。〔日〕夏目漱石:《行人》
科学也需要创造,需要幻想,有幻想才能打破传统的束缚,才能发展科学。〔中〕郭沫若:《向科学技术现代化进军》
科学不能丝毫虚伪,它排斥违背事实的众口一致的俗说。〔中〕徐特立:《徐特立教育文集》
科学最反对的就是迷信。〔中〕冯友兰:《松堂自序?四十年代》
胆怯是畏惧心理的一种表现,它是科学创造的大敌,也是造成科学蒙难的一个重要因素。〔中〕解恩泽、赵智树:《潜科学学》
科学不是为了个人荣誉,不是为了私利,而是为人类谋幸福。〔中〕钱三强:《〈居里夫人传〉序》
只有艺术和科学能提高人,直到神圣的高度。〔德〕胡赫:《贝多芬》
如果没有科学和艺术,人类会像动物一样过活,跟动物毫无区别。〔俄〕列夫?托尔斯泰:《列夫?托尔斯泰论创作》
科学和艺术正如同食物、饮料和衣服一样,为人类所必需,甚至更加必需……〔俄〕列夫?托尔斯泰:《列夫?托尔斯泰论创作》
伟大的科学家和伟大的作曲家两者在这一点上是相同的——他们都是伟大的诗人。(美)爱因斯坦:《伟人科学家的对话传记》
理解科学需要艺术,而理解艺术也需要科学。〔美〕乔治?萨顿:《科学的生命》
在科学中,如同艺术一样,经常有一项基本的要求,这就是选择。〔美〕乔治?萨顿:《科学的生命》

热点内容
包钢股份历史 发布:2025-07-08 22:01:23 浏览:878
囚禁教师电影 发布:2025-07-08 20:48:26 浏览:962
化学键复习 发布:2025-07-08 20:42:29 浏览:831
北京教学视频 发布:2025-07-08 19:38:24 浏览:58
我印象最深的一个老师 发布:2025-07-08 19:00:24 浏览:284
七年级上册英语期末 发布:2025-07-08 18:59:48 浏览:141
阳西教育 发布:2025-07-08 18:31:56 浏览:479
王瑞娜老师 发布:2025-07-08 18:31:53 浏览:456
莘县教师考试 发布:2025-07-08 17:50:59 浏览:944
赤峰教师资格证报名 发布:2025-07-08 17:50:19 浏览:969